Placeholder image

熱島芭蕉園-施翠峰油畫個展

2024/08/28 - 2024/09/22 (剩 4 天)

施翠峰表示,鹿港是他的家鄉,從沒想過自己能到公會堂展出,頗有近鄉情怯之感,但也希望敞開心胸接受家鄉父老的指教。他表示,這次展出系列作品有早期的海洋想像、馬、熱帶芭蕉植物與軍事基地、哨所、海防等相關圖像,都是他生活中的接觸與觀察,尤其在鹿港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彰濱工業區還沒有開發,距離大海、沙灘都很近,對自己的印象最深刻,而馬有奔騰無際的氣概,芭蕉葉更是與熱帶息息相關。 台灣身處於島嶼之地,因為歷史與地理的要角,正形塑著台灣多元的在地文化。施翠峰說,他期盼本次展覽能讓大家喜歡親近藝術,並藉由藝術引起大眾對共同生活的這塊土地有所關注及認同。



Placeholder image

彰化文資輕旅行《鹿港普度歌文資踏查》

2024/09/22 - 2024/09/22 (剩 4 天)

鹿港普度歌文資踏查-龍山寺、杉行街、米市街、衙門、後車路、枵鬼埕、城隍宮、王宮、新宮、營盤地、舊宮 時間:9/22(日)14:00~16:00 集合地點:鹿港龍山寺 導覽人:施澄淮 交通方式:步行 參與對象:一般民眾,國小以下學童需家長陪同,每場次30人。



Placeholder image

藝童粘 黃淨琪X廖晧婷雙聯展

2024/08/27 - 2024/09/22 (剩 4 天)

藉由創作者本身的感性承載著理性思維的情感來展現作品不同的樣貌,兩位老師的聯合展出,將帶給您一場精彩的視覺饗宴。



Placeholder image

【彩筆尖的悸動】曾賢財、塗螺霜、王燕麗師生三人油畫聯展

2024/09/07 - 2024/09/22 (剩 4 天)

Placeholder image

2024年全國古蹟日「古蹟鬥陣行!」

2024/09/21 - 2024/09/22 (剩 4 天)

🎯 臺北城古蹟串連 線上LINE集點 📌活動日期|09/21(六)、09/22(日) 📌活動時間|10:00-16:30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 📌活動費用|免費 📌14處集點合作館所|臺博本館、臺博古生物館、臺博南門館、臺博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菊元百貨、臺北記憶倉庫、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國史館(遞信部)、中山堂、專賣局廳舍、郵政博物館(臺北郵局)、峰圃茶莊、明星西點咖啡館 📌活動步驟| 1.領取線上集點卡:於活動期間掃描任一合作館所現場QR code,加入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LINE帳號,取得『線上集點卡』,即可進行線上集點。 2.限制:線上集點每人限領獎項一次。 3.兌獎:完成 7點 可至本館一樓入口處活動服務臺參加抽獎,現場兌換獎品(獎品隨機抽出,數量有限兌完為止)。 ※本館保有解釋、修改及更動的權益。   📌 一獎 台北花園大酒店雅緻客房住宿券 2張 (由天成飯店集團提供)      📌 二獎 臺博系統黃銅書籤 10個   📌 三獎 「旅艋舺 遊西門」臺灣歷史古蹟紙模型 1000份 (獎品隨機抽出,由天成飯店集團提供)       🎯臺博館導覽場次資料 連結:https://reurl.cc/XREaoR     📜14處城內古蹟夥伴集點地點開放資訊📜 2024全國古蹟日串聯館所 開館資訊一覽表 下載連結:https://reurl.cc/vv0b71     🎯2024全國古蹟日-臺北老城區散步地圖數位版 下載連結:https://reurl.cc/34xYYR    



Placeholder image

【風景構體】當代藝術聯展

2024/08/17 - 2024/09/22 (剩 4 天)

展覽《風景構體》集結七位藝術家,以攝影、造型裝置、平面繪畫、錄像等各種媒材所組成,透過藝術家各自涉及關於感知空間、記憶型態與時間性等層面,探討風景如何作為交錯於現實、技術物質與個人意識的界面。本展覽試圖思考介於媒介與裝置中的感知狀態,一方面回應當代文化中的身體,如何被技術置入「風景」的製造與消費;另一方面則經由作品的構成關係,探尋世界如何映射於個人意識中不穩定、潛在的多樣性。《風景構體》將透過物件、裝置與影像的擴延,將展覽場所轉化為一座感知構體,創造出觀看事物的另類位置。展期為8月17日(星期六)至9月22日(星期日),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Placeholder image

生產空間:獨步、團聚、步登公寓|ss space space 個展

2024/08/25 - 2024/09/22 (剩 4 天)

空間的佈局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塑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1960至1980年間世界上戰火方歇的年代,臺灣在面臨解嚴前後價值重整、政治命運懸宕且變化躁動之際,整體社會皆經歷日常生活的重建、工作類型的擴張、家庭結構的轉變。同時,因應都市擴張、戰後人口快速增加與大批移民深耕在臺灣住宅致使居住需求提高,政府緊急興建大量現代公寓,其中最普遍的建築類型便是——樓高僅四到五層、無電梯、步行可至每層樓的「步登公寓」。 本次展覽所在地窯座為位於臺中市的典型四層樓步登公寓,1962年完工至今,從住家翻修成展覽空間後,仍保留其家屋內部結構的特性。此建築位於鬧區的巷子內,路口正是交通要道,在進入空間前必須先經歷車水馬龍與寧靜住宅區的過渡。站立於窯座一樓,映入眼簾的正是位於公寓正中央的大門,門後則為位於建築正中央且貫穿整棟建築的樓梯。有趣的是,當尋著樓梯攀上了二樓後,左右兩側即為不同門牌的家屋入口。樓梯在此既是一條位於私人宅邸中、卻與其他住戶共用的道路,同時也是一條通往各自私人空間的唯一小徑。因此,住戶在走進家門之前,早已在 #公共 與 #私人領域 之間來回穿梭。 在走進公寓(窯座)內部後,徘徊於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狀態感受更是強烈。推開公寓的門,狹長型的空間被一左側的公共走廊貫穿,串起的是右邊為三間高度比天花板略低的房間,每個房間內皆有對戶外及對公寓內的窗戶,推開便能一眼看見其他兩間房間。在建築物內移動的過程中,身體不斷地透過公共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相互交織,並在這動態的交往中建立起一個個家庭與其獨特的生活。 以「空間」作為創作及研究的核心,ss space space 經常結合影像、聲音及物件發展裝置作品。在其藝術實踐中,經常視「現成空間」作為過渡的現場,試圖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多元感官經驗交錯之中,突破現場的時空架構以描述「空間」的形態,進而探究「空間」是如何作為生產事物的場域與其又是如何被生產之動態關係。 此次展覽「生產空間:獨步、團聚、步登公寓」為一限地裝置,以展覽場地窯座所屬的臺灣特有建築類別——「步登公寓」為研究起點,探索城市與公寓的共生關係及空間、身體在其中的連結,進而聚焦展覽的研究主題 —— 空間與人際互動的相互影響與辯證關係。藝術家試圖使用各式複合媒材描繪家屋中 #移動、#公共空間與 #家庭 等概念,進而探索生活空間與日常活動相互形塑的關係。期待能透過展覽空間與限地裝置的對話,引領觀眾透過身體重新感受當今社會空間中家庭關係、社會脈絡和其所映照的心理狀態。 - 開展日期 Opening / 08.25 (日)15:00 開幕座談活動 Event / 08.25 16:00-17:30 與談人 Keynote speaker / 沈裕昌 展覽日期 Dates / 2024.08.25-2023.09.22 開放時間 Time / 15:00-20:00(週一、二公休) 展覽地點 Venue / 窯座 Yáo (台中市西區民生路126巷9號2F) #限地藝術裝置 #複合媒材



Placeholder image

紋化痕跡─排灣.魯凱女性文手文化藝術展

2024/08/06 - 2024/09/22 (剩 4 天)

「《紋化・痕跡》排灣、魯凱女性文手文化藝術展」經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與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合作,由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札哈木會館及屏東霧台鄉、泰武鄉、來義鄉等地方文化館舍五館共作連結,以排灣、魯凱族女性文手文化研究為起點,試圖探尋女性文手在傳統中的脈絡軸線,並觀看此文化現象的現代意義。而在展場的佈局上,本展覽試以傳統領域、部落地圖作為空間導覽圖,呈現位於不同山群(大武山、霧頭山、大母母山)及流域(隘寮溪、瓦魯斯溪、力里溪)的鄉鎮及部落,在文化脈絡中所形成的分界線與彼此的關聯,讓觀者對生活領域與「紋化・痕跡」的相對位置有更清晰的輪廓,同時在場中掛置移居台南市的排灣、魯凱族人的分佈圖示,以連結都市、原鄉之間不可切斷的文化關係。而在展覽敍事動線上以「文手的人」、「文手的藝」、「文手的器」及「文手的話」為四個子題面向,在文化地圖中串連展出相關的手文圖像、影像紀錄、視覺圖繪及雕刻紋樣,並強調在近代複雜的社會發展中,部落中生代及青年人如何重新詮釋與觀看排灣、魯凱族女性文手的意義與價值。  



Placeholder image

「無崖之境─南迴影像之聲:一個由醫療照護啟始的共生地」特展

2024/08/03 - 2024/09/22 (剩 4 天)

策展人:張溥騰、李旭彬 藝術家:何經泰、高政全、黃新明、黃子明、劉國泰、林庭宇、吳蒙惠 主辦單位: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中央山脈下的南迴公路以南,眼見懸崖在右、黑潮在左,綿延望去似無盡頭,此間萬物棲居在溪流間與斜坡上。位於南迴公路南端的太麻里、金峰、達仁與大武四鄉,徐超斌醫師多年來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為偏鄉醫療發聲,堅持至今,願以愛的行動突破侷限,以關懷創造療癒的可能,守護延綿共生的「無崖之境」。   在《莊子·人間世》中,無崖意為無界,不受限,而「無崖之境」除了泛指不受限的疆域以外,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認為在現代社會之中,原本指涉疆域的影像已產生自己的意義甚至超越了疆域原本的意義,因此何經泰以攝影鏡頭的觀景窗可框住無崖的部分空間,藉由照片提出視角與觀點,而自成一境(鏡)。在這次的展覽「無崖之境─南迴影像之聲」以「巫與醫」與「超日常的日常」兩個系列的攝影作品,來回應南廻基金會對理想的療癒境界之期許與努力。  



Placeholder image

春風舞墨.雨書潤心-彰化縣春雨書畫學會會員聯展

2024/07/23 - 2024/09/22 (剩 4 天)

為充實豐富臺灣省政資料館多元展示內容,特舉辦「春風舞墨.雨書潤心-彰化縣春雨書畫學會會員聯展」,展出書法及水墨畫等作品。



Placeholder image

至高者的隱密處 The Shelter of the Most High

2024/08/03 - 2024/09/22 (剩 4 天)

至高者的隱密處 The Shelter of the Most High 藝術家 Artists | 湯瑪士.德沃Thomas Devaux,休·克萊蒙斯Hugh Clemons,劉文琦Wenqi Liu,曾岩懌Yanyi Tseng 展期 Duration | 3.Aug.2024 - 22.Sep.2024 開幕 Opening | 3.Aug.2024 Sat. 14:30 展覽地點 Venue | 408005台中市南屯區文心南五路一段395號 (養心藝術) #攝影 #複合媒材 #油畫 #雕塑 #聯展



Placeholder image

2024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漆彩蓬萊-崔克英漆藝創作展

2024/08/23 - 2024/09/22 (剩 4 天)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3棒為漆藝家崔克英老師。崔克英老師接觸漆藝起源於兒時幫母親鑲嵌貝殼桌子、櫥櫃、梳妝台保養的記憶,後來機緣下接觸漆藝課程,潛心技法研究與創作,持續推動漆藝傳承,曾榮獲磺溪美展、大墩美展等殊榮。漆藝包含多樣技法,有著內斂樸實的風貌,從研磨到髹飾,需慢工出細活,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內心修為的陶養。此次展覽以「漆彩蓬萊」為題,取材在地美麗的元素,融合螺鈿、變塗、蒔繪等,展現於平面及立體作品上,傳遞漆藝之美。



Placeholder image

我是霸王龍𝟮𝟬週年展-屏東站

2024/06/29 - 2024/09/22 (剩 4 天)

本次展出超過𝟯0幅霸王龍系列畫稿,將帶領大家一起經歷宮西達也20年間的腦內風暴 ​ 從初登場的霸王龍和甲龍寶寶; 到發展出慈母龍、長頸龍、翼龍等外觀個性都完全不同的有趣角色; 再到2024年甲龍寶寶與霸王龍又再度相遇,誕生了歷代級的感動新作🥺 想體會宮西達也的恐龍世界,一定要來《我是霸王龍20週年展-屏東站》



Placeholder image

《刻粿銘心》鄭永斌粿印收藏及裝置藝術展

2024/06/27 - 2024/09/22 (剩 4 天)

隨著科技發展,傳統雕刻技術逐漸失傳,鄭永斌師傅仍堅持傳統工藝的一刀一鑿,目前為臺灣僅存專業粿印雕刻師傅之一,而他除了是工藝師傅,也是一位藝術家,將豐富的人生歷練,及平時收藏古董粿印所獲得的藝術啟發,轉化為創作印模時的藝術巧思,期望透過粿印雕刻留下時代的記憶,每一個粿印的紋路都是一段故事的開始,並展現對傳統技藝的珍惜、傳承的期許。



Placeholder image

我的美術教室

2024/07/16 - 2024/09/22 (剩 4 天)

指導單位:教育部 如果說「兒童畫」是孩子初次與藝術相遇,所留下最珍貴的紀錄,那「美術教室」就是他們受藝術教育洗禮,感受及學習美感,最初也最重要的場所。 本展以「我的美術教室」為題,邀請六位國小、國中美術老師們合作,共同發想將美感教學轉化成實體的展覽,打造多元的美術教室,除了把美術教室轉化為創意空間外,更透過設計性的思考及規劃,展現各種實驗性的藝術教育方法及形式。 「美感從有感開始!」,本展通過美術教室這個神奇的空間展示,讓創意揮灑,讓色彩浸潤,讓身心解放,更盼學子們在這個空間與這段「學美」及「美學」的過程中,能將「所感」帶入日常,實踐生活美學,找到美所帶來的感動力量! If “children's drawing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precious record of a child's first encounter with art, then the “art classroom” is the initial and most crucial place where they are immersed in art education, experiencing and learning about aesthetics. Titled "My Art Classroom", this exhibition invites six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art teachers to collaborate and transform aesthetic education into a tangible exhibition. It aims to create diverse art classrooms that not only serve as creative spaces but also showcase experimental art education methods and forms through design thinking and planning. "Aesthetics begins with feeling!" Through the display of this magical space of the art classroom, the exhibition allows creativity to spread, color to soak in, and the mind and body to be liberated. We also hope that in this space and during this process of "learning beauty" and "aesthetic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bring their “feelings” into their daily lives, practice aesthetics in their lives, and find the moving power of beauty!



Placeholder image

文學千層.故事連城:從17世紀開始的超時空之旅特展

2024/06/25 - 2024/09/22 (剩 4 天)

臺南,讓臺灣現身世界,站在世界舞台上的推動者。 17世紀以來,臺灣經歷西方大航海、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席捲其中的臺灣被發現、被治理,臺灣人在被殖民的歷程中被取代、尋回、重構自身的角色與價值。而文學是紀錄、言說、復振所有殖民與去殖民歷程的見證者與實踐者。 文學千層熠熠生輝。是以,臺南文學400年,本特展將以「一府」與世界鏈結作為主題,向前探尋臺灣具南島語系起源的平埔族如西拉雅,到1624年荷蘭佔領臺灣,發展經濟資本;而後1651年沈光文來臺,設帳教學及懷鄉與落地雜揉的漢文發展,經過明鄭清領游宦與在地文人的古典文學生成,臺灣人的本土力量迎向海洋彼端的各種勢力,1895年後的日本統治,192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興起,日語為介,臺灣以文學之名向世界思潮接軌。而在地性的力量,緊緊在地土深處紮根,土壤的糖與沿海的鹽為文學帶來豐饒的養分。 ***本特展以臺南為故事的基底,展演臺灣進入世界舞台的歷程,重要的推動者之一鄭經,以談判的書信,向外界勢力——荷蘭、清國達到「共生」的目的。這位跨越時空,站在民族衝突、經濟競合裂縫上的經貿之王,如何在烽火連天的戰事下,守住鄭氏王朝的領土,而臺南歷經人事變遷,時代交替,文人作家們如何收納、融合外來與本土的文學思潮,而後雜揉、再生成就文學千層的紋理,讓臺南的文學,足以作為臺灣文學向世界而生的見證者。



Placeholder image

總爺藝文中心【特展】《鹽彩之翼─王素滿攝影展》

2024/06/21 - 2024/09/22 (剩 4 天)

《鹽彩之翼─王素滿攝影展》是一場等待捕捉大自然脈動的奇蹟與一段關於鹽彩之翼的視覺奇遇。 出身自臺南北門嶼的攝影師王素滿,常行走於西濱鹽分地帶,感受潮起潮落和鹽鄉濃淡變化,並靜觀四季飛羽來來去去,將這些美麗的瞬間定格在他的攝影作品裡。他的作品以簡單純樸的風格,自在自由地呈現出南方風光的美好,喚醒著人們心中各種美好的記憶,沉潛於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之中。 邀請大家走進總爺藝文中心紅磚會議室,一起沉浸在這場視覺盛宴中,感受鹽分地帶的色彩和生命力。 展覽名稱|《鹽彩之翼─王素滿攝影展》 展覽期間|6.21 (五) - 9.22 (日) 週三至週日 9:00-17:00 展覽地點|紅磚會議室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藝術亮點-《初。陶》陳景富陶藝創作個展

2024/07/23 - 2024/09/22 (剩 4 天)

陳景富藝術家運用方與圓的結合穩定丶規律的念想,來創作陶的無限可能,也希望讓民眾透過展覽認識、接觸陶藝,感受生活陶裡花器與茶具的結合奧妙,凝聚優雅氣息。



Placeholder image

(特展預告) 文學千層.故事連城:從17世紀開始的超時空之旅特展

2024/06/25 - 2024/09/22 (剩 4 天)

臺南,讓臺灣現身世界,站在世界舞台上的推動者。 17世紀以來,臺灣經歷西方大航海、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席捲其中的臺灣被發現、被治理,臺灣人在被殖民的歷程中被取代、尋回、重構自身的角色與價值。而文學是紀錄、言說、復振所有殖民與去殖民歷程的見證者與實踐者。 文學千層熠熠生輝。是以,臺南文學400年,本特展將以「一府」與世界鏈結作為主題,向前探尋臺灣具南島語系起源的平埔族如西拉雅,到1624年荷蘭佔領臺灣,發展經濟資本;而後1651年沈光文來臺,設帳教學及懷鄉與落地雜揉的漢文發展,經過明鄭清領游宦與在地文人的古典文學生成,臺灣人的本土力量迎向海洋彼端的各種勢力,1895年後的日本統治,192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興起,日語為介,臺灣以文學之名向世界思潮接軌。而在地性的力量,緊緊在地土深處紮根,土壤的糖與沿海的鹽為文學帶來豐饒的養分。   超時空文學見證 Traversing Time and Space: Literature as a Witness 本特展以臺南為故事的基底,展演臺灣進入世界舞台的歷程,重要的推動者之一鄭經,以談判的書信,向外界勢力——荷蘭、清國達到「共生」的目的。這位跨越時空,站在民族衝突、經濟競合裂縫上的經貿之王,如何在烽火連天的戰事下,守住鄭氏王朝的領土,而臺南歷經人事變遷,時代交替,文人作家們如何收納、融合外來與本土的文學思潮,而後雜揉、再生成就文學千層的紋理,讓臺南的文學,足以作為臺灣文學向世界而生的見證者。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builds upon the history of Tainan to present how Taiwan emerged onto the world scene. One key historical figure, Zheng Jing, achieved a state of coexistence with external powers such as the Dutch and the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skillful use of negotiation letters. How did this ruler of trade and commerce, and navigator of ethnic conflict,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changing times defend his territory amid constant warfare? As Tainan evolved and witnessed centuries pass by, how did its scholars and writers absorb and integrate literary trends both local and from afar? In what ways did they blend and reshape these elements to create the glimmering layers of literature that are visible today?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will reveal why the literary legacy of Tainan can be considered a steadfast witness to the rise of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原初時刻,擊壤賦歌 In the Beginning, They Sang while Striking the Earth 最早擁有文字記錄而後在層層殖民歷程中消失了語言的平埔族。直到20世紀末,族群及母語的運動興起,原民作家以漢字或母語書寫,並透過創作、走讀踏查,用實際行動尋根並重建自身的主體文化。 Th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 native to the Tainan area were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known to have adopted a written language system. Colonization by foreign powers, however, led to the suppression of their language. It was not until the lat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is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mother tongue movements, that Indigenous writers began to write in either Chinese or their native languages, retracing their roots and rebuilding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literary creations and explorations. 在時空裂縫中的航行者 Navigating a Rift in Time and Space 1662-1683長達21年,主要是鄭經治理臺灣,陳永華輔佐,1681年鄭經過世,2年後臺灣便被清國收編。因此,對於臺灣付出之深的鄭經,是當前大眾需要好好認識的人物。簡而言之,鄭經對外要面對清國的忽略,荷蘭的覬覦,對內需解決大量軍糧及移民者的生活問題,他接續鄭成功一邊對外談判,一邊對內開墾治理,保全「金流、貨流、人流」的經貿之徑,為臺灣在世界航道的位置奠定基礎。 Taiwan was primarily governed by Zheng Jing for 21 years (1662-1683), with assistance from Chen Yong-hua. Two years after Zheng Jing’s death in 1681, Taiwan was absorbed by the Qing. As such, Zheng Jing and hi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aiwan deserve proper recognition in modern times. He faced external threats such as disregard from the Qing and encroachment by the Dutch, while also managing internal challenges to provide for his troops and the local immigrant population. Zheng Jing carried on Koxinga's legacy, and his deft balance between foreign negotiations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ensured a steady flow of money, goods, and people, thereby securing a place for Taiwan in global maritime trade routes.   鄭經〈嗣封世子札致荷蘭出海王〉手稿,1664年 “Letter from Zheng Jing to Balthasar Bort, Admiral of the Dutch Fleet” Manuscript, by Zheng Jing, 1664 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 典藏 Courtesy of the Leiden University Libraries Collection 禮品清單 The List of Gifts 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 典藏 Courtesy of the Leiden University Libraries Collection   深海環流,文學傳遞 Literature Borne by the Ocean 當今走在府城的街道上,行在赤崁樓等古蹟城牆、廟宇巷弄間,透過漢詩文可與沈光文、朱術桂、陳永華、鄭經、郁永河、孫元衡、黃叔璥、施瓊芳、施士洁等人相遇。作品與生活的互相輝映,是臺南文學作為臺灣文學史的重要基石。 Walk down the streets of Tainan today, past historical sites such as Chikan Tower and various temples, or read Han Chinese poetry, and one can encounter traces of literary figures such as Shen Guang-wen, Chu Shu-kuei, Chen Yong-hua, Zheng Jing, Yu Yong-he, Sun Yuan-heng, Huang Shu-jing, Shih Chiung-fang and Shih Shih-chi. Their works reflect the ties between life and literature and contributed to setting Tainan literature as a cornerston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aiwan. 〈懷鄉〉 ——沈光文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 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Longing for Home" ——Shen Guang-wen How long the journey was; thoughts swirl and linger without end. At the river in Anping; waves surge and rush ahead.   盧振基、查元鼎著,吳尚霑抄寫《文魁吳尚霑先生筆跡詩集》 Collected Poems in the Handwriting of Wen Kui Scholar Wu Shang-chan Written by Lu Chen-chi and Cha Yuan-ting, transcribed by Wu Shang-chan 國立台灣文學館 典藏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朱景英 隸書「學續.家鄰」木刻對聯 "Clerical Script 'Continued Studies, Neighboring Homes,' Woodcut Couplet,” by Chu Ching-ying 國立台灣文學館 典藏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臺灣文化協會用文化運動進行社會改革,例如蔡培火以教會羅馬字作為文明知識傳播的方式;莊松林透過世界語運動的參與,作為社會實踐的方法。語言文字合徑成為文學向社會大眾傳播人權、正義思想的媒介,知識分子跳脫菁英的視角、放下作家論的文學觀,和普羅大眾站在一起。 進入1930年代,莊松林、連溫卿等人成為以世界語書寫民間故事與童話的運動者,企圖將殖民壓制的文化及文學運動,以「本土」之姿邁向「世界」。 The Taiwan Cultural Association drove social reform through cultural movements. For example, Tsai Pei-huo promoted the use of Romanized scripts to disseminate modern knowledge. Chuang Sung-lin participated in the Esperanto movement, which advocated for the use of Esperanto as a social practice. Language and text became a medium for literature to promote human rights and justice among the public. Intellectuals broke free of their elitist perspectives, set aside their author-centered views of literature, and stood together with the masses. In the 1930s, individuals like Chuang Sung-lin and Lien Wen-ching became advocates by writing folk stories and fairy tales in Esperanto. Their goal was to apply global practices towards local elements in order to make breakthroughs for cultural and literary movements that had been suppressed by colonialism. 《南臺教會史LÂM TÂI KÀU-HŌE SÚ》,1953年 The History of the Church in Southern Taiwan LÂM TÂI KÀU-HŌE SÚ, 1953 國立台灣文學館 典藏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文學千層,故事連城 Layers of Literature, City of Stories 臺南出身的作家和醫師,用他們的筆寫出底層大眾的悲鳴,也用他們的行動,為黑暗打開透天光的門窗。例如楊逵的〈無醫村〉、〈不景気な醫学士〉、王金河的〈即塊苦難兮土地〉。 The writers and doctors of Tainan wielded their pens to voice the cries of the common folk; their actions opening doors and windows to light up the darkness. These works include "A Village Without Doctors" and "The Doctor with Poor Business" by Yang Kuei and "This Land of Suffering" by Wang King-ho. 楊逵〈不景気な醫学士〉,1932年 "The Doctor with Poor Business," by Yang Kuei, 1932 國立台灣文學館 典藏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1930年代,臺灣因日本投入的近代化建設,流行文化開始充斥在社會大眾的生活裡。關於自由戀愛、求新求變、追求個人生活價值等,殖民處境下的臺灣以流行音樂唱出苦悶心情的悲歌。 Due to Japanese investments to modernize Taiwan in the 1930s, popular culture began to permeate the everyday lives of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is colonized society, themes such as free love, the demand for novelty and change,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and worth in one's personal life became expressed through pop music that sung of anguish and sorrow. 許石〈台灣民間歌謠第三集 KLK-67 〉 Popular Taiwanese Folk Songs, Volume 3 KLK-67, by Hsu Shih 國立台灣文學館 典藏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臺南的時間,臺灣的時刻 Tainan’s Time, Taiwan’s Moment 從臺南出發的文學,為島群上的人們描繪生存的座標,而文學作品及其思想靈魂,逐漸得以在世界時空裡安放,甚者向世人展現臺灣的價值。 臺灣因為文學,因為臺南,在百年歷史裡,故事連城,精采絕倫。 Literature from Tainan recounts in detail the survival of its people on the islands of Taiwan, and the thoughts and soul behind this literature have gradually found a place to showcase the significance of Taiwan in the world and world history. The history of Taiwan over the centuries is filled with interconnected and captivating stories penned by its rich literary heritage and the vibrant 400-year history of Tainan.   指導單位 Advisory Organization 文化部 Ministry of Culture 主辦單位 Organizer 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協辦單位 Co-Organizer 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荷蘭國家檔案館、西班牙海軍歷史文化研究所海軍檔案部、奧地利國家圖書館、德國埃爾福特大學哥達文化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臺南市立博物館 Leiden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 Rijksmuseum, Nationaal Archief of the Netherlands, Departamento De Archivos Navales of Spain, Gotha Research Library of Germany, 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useum,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City Museum  



Placeholder image

陳其寬:雙曲.交響

2024/04/25 - 2024/09/22 (剩 4 天)

適逢陳其寬(1921-2007)103歲冥誕之際,臺南市美術館隆重推出「陳其寬:雙曲.交響」紀念展,以「生活」、「目光心象」、「宇宙」及「建築與家庭」等四大主題,精心呈現陳其寬一生的建築與藝術成就。同時,以「世界地圖」展現陳其寬生平橫跨歐、亞、美、非洲等地的足跡與建築作品,探尋陳其寬在戰後如何透過留學、工作、旅行與創作,逐步以現代性的精神建立個人風格。 展覽名稱中的「雙曲」,不僅象徵著陳其寬在建築與水墨雙重領域中的豐碩成果,同時與1950年代盛行於世界的「薄殼雙曲」現代建築概念相呼應。藉由視覺的、聽覺的、記憶式的鋪陳,感受其建築與藝術創作之間的交響之美。展場以東方園林式的門窗、白牆及動態造景,體現步移景動般的空間感,使觀眾深刻體會隱藏在陳其寬基因深處的文化特性與魅力。 「陳其寬:雙曲.交響」在藝術家家屬及其摯友們的大力支持之下,特別從美國夏威夷、香港、新加坡及國內各地商借珍貴藏品,更與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攜手合作,在參觀展覽之餘,亦能透過座談會及校園走讀等教育推廣活動,親臨陳其寬來臺初始時所規畫的校園建築景觀,體驗其中的空間美學及布局巧思。展覽的舉辦既是向陳其寬致敬,也是對其經典作品的再認識。期待透過這場藝術之旅,邀請觀眾跨入陳其寬的生命歷程,探索這位文人建築師、藝術家非凡的品格與前衛的藝術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