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於它具備的文化與藝術,在體驗與創造之間,詮釋故事的生命。李宏彬老師美術系畢業後,創立術科補習班近20餘年,以輔導升學為目的,並於社區大學擔任講師、各國中小兼課,以傳達五育均衡為職志。此次展覽呈現李宏彬老師與學生們的陶藝與繪畫作品,展示了多樣藝術形式。展覽期間,還將舉辦一系列精彩活動。
【等待靈魂(四)李宏彬師生聯展】陶藝繪畫創作展
2025/03/25 - 2025/05/11 (剩 5 天)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於它具備的文化與藝術,在體驗與創造之間,詮釋故事的生命。李宏彬老師美術系畢業後,創立術科補習班近20餘年,以輔導升學為目的,並於社區大學擔任講師、各國中小兼課,以傳達五育均衡為職志。此次展覽呈現李宏彬老師與學生們的陶藝與繪畫作品,展示了多樣藝術形式。展覽期間,還將舉辦一系列精彩活動。
0|1-涂愷妍個展
2025/04/16 - 2025/05/11 (剩 5 天)
雪地之上,愷姸以攝影探尋存在與虛無的邊界,捕捉無和有交錯的靜謐瞬間。 2024年2月,她在芬蘭駐村期間創作了全新攝影系列〈0/1〉,靈感來自芬蘭諺語 「Jumalan selän takana」(神的背後),意指荒涼的邊陲之地。此次展出的十五幅作品,運用豐富的白色空間與極簡線條,映現隱藏在荒涼中的贈禮,並融合存在主義的思考與本質主義的純粹性,通過黑白影像探索自然的靈性維度。 涂愷姸(1986-)是一位攝影藝術家,擅長透過黑白描繪自然世界,以極簡視角捕捉心理影像。她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展覽中展出,並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其原創作品 〈成道的石頭〉 獲拱門任務基金會(Arch Mission Foundation)典藏於 月球圖書館(ALAA),作為永久性的時間膠囊,存放於月球之上。
『五年』-Piaf黃碧桂油畫與多媒材作品展
2025/04/16 - 2025/05/11 (剩 5 天)
本展由過去近三十餘年擔任空服員的藝術家黃碧桂 (Piaf Huang) 所構思創作,共展出48件作品,其中包含多媒材作品12件。展覽英文副標Beauyiful Memories in 5 Years中的"Beauyiful "是結合beauty+you+I自創的新字,展現美好不是藝術的權利,是你我都可以擁有的。 五年對每個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對一些人而言是成長的蛻變、有些人則是刻骨銘心的回憶;然而對於跨界的「空服員x藝術家」的Piaf黃碧桂而言,則是一場劇烈人生變化的時空標誌。五年內她由光鮮亮麗的空服飛行生活歷經疫情居家隔離,甚至最後她選擇放下生命中所熟悉的飛行工作轉身投入藝術創作之中。
齒間畫藝-牙齒的美麗與哀愁
2025/04/16 - 2025/05/11 (剩 5 天)
本展「齒間畫藝-牙齒的美麗與哀愁」繪畫比賽入選作品展,係透過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精心策劃,讓牙齒特殊需求者藉由畫作描述對生活的種種體驗與情感表達,用繪畫的方式呈現他們的心情與故事。 牙醫全聯會自109年舉辦第一屆特殊需求者主題繪畫比賽後,好評不斷,藉由繪畫方式,提升特殊需求者對藝術的興趣,一起發揮創意及豐沛藝術潛能。本比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身障及老人福利機構、學校特教班等近700件作品參與,參賽者年齡從最小5歲到85歲長者皆有,他們透過畫筆,盡情揮灑對牙齒、牙醫的印象,及對美食的熱愛。
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114級畢業製作成果展《別响了Turn It off》
2025/05/16 - 2025/05/20 (剩 14 天)
花一樣的母親─沈麗玉、吳優雙個展
2025/05/01 - 2025/05/25 (剩 19 天)
《花一樣的母親》,是資深畫家沈麗玉與女兒吳優攜手舉辦的雙個展。她們用畫筆傾訴,分享兩代女性之間的情感、視角與生命風景。 對沈麗玉來說,這是一份獻給100歲母親的禮物。 對吳優來說,花蓮的山與海,也像母親一樣守護著她的成長。這場展覽裡的每一朵花、每一道色彩,都是她們對母親、對彼此、對生活的溫柔凝視。
花顏鳥影舞春風─吉農國畫班師生墨趣韻采
2025/05/01 - 2025/06/01 (剩 26 天)
吉安鄉農會家政國畫班特別辦理此次展覽,由吉安鄉知名書畫家張石居指導,集結班員們近二年的創作成果共計55幅,內容涵蓋花卉、水墨、山水等傳統題材,更將吉安鄉田園風光與家禽入畫,畫面栩栩如生,展現出地方色彩與生活感動的交織之美。
花蓮公共藝術教育展(二) 『PAROD爐灶』撒部‧噶照創作展
2025/04/12 - 2025/06/29 (剩 54 天)
本次展覽以「塑生活、畫意象、唱故事」為架構,梳理藝術家的創作系譜。撒部‧噶照的創作養分多來自土地紋理、故事、自然環境與生態,他常採用竹子、木頭、石頭、土壤等天然媒材形塑作品,並加入諸如鞦韆、座椅、或與植物有機融合等互動性元素,在視覺與美感的創造外,同時拓展作品型態的多元性與可親性。 展名「PAROD」來自阿美族語,意指爐灶或三石灶,象徵藝術家將來自海洋、土地、Makuta‘ay部落所給予的能量、訊息,轉化為視覺、聽覺、心靈感官結合的藝術語言。展出作品涵蓋繪畫、雕塑、音樂、裝置、影像等多元創作形式,呈現創作者在港口部落(Makuta‘ay)的生活及生命經驗,以及對自然環境與族群文化等面向的思索。透過展覽,觀眾將感受藝術家如何在花蓮這個開闊空間的尺度,以豐富的藝術形式使作品與自然環境、空間相融,賦予作品所在場域獨特的意象。 值得一提的是,撒部‧噶照在創作之餘,亦長時間投入阿美族語言、歌謠、音樂旋律的創作,使他在公共藝術與大型戶外裝置創作時,能敏感捕捉空間、環境、媒材之間旋律的共振,令作品與周遭環境相互輝映,與大地景緻共生,展現撼動人心的力量。
獸神遊-台韓石雕創作交流
2025/04/12 - 2025/06/29 (剩 54 天)
「獸神遊-台韓石雕創作交流」展覽由花蓮縣石彫協會發起,促成台灣花蓮縣石雕博物館、韓國幕山美術館(MOSAN CONTEMPORARY ART MUSEUM)首次國際交流的契機,也是石博館開館24年來第一次辦理台韓石雕交流展。串聯兩國創作者,邀集台灣29位、韓國11位,以石幻化的作品跨海相會,以「獸神遊」為策展概念,讓不同地域的動物展現交會串聯,於石雕館切磋交流,展開一場藝術慶典。
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臺灣玉近代產業歷史特展
2025/01/01 - 2025/06/29 (剩 54 天)
本次展覽以花蓮縣壽豐鄉豐田地區的臺灣閃玉礦產業為焦點,重現民國50年代的產業盛況。展覽將透過動態影像、聲音營造、學習體驗等多種展示教育資源,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閃玉礦業帶動臺灣玉產業的各個階段,從開礦、加工到銷售的全貌。此外,展覽還將展示豐富的文獻、照片、物件等資料,讓觀者對這段歷史產生深刻的情感連結。展覽籌備過程中,考古博物館積極與在地居民合作,反映他們探索、蒐整及解釋自己歷史的需求,真正體現了社區博物館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場地本身就是一座饒富歷史意義的建築,現今的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二館前身是豐田村移民指導所事務室,其建築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原為移民村行政中心。戰後,這座建築又曾作為國語教學民教班和豐裡國小輔導教室使用,它見證了豐田地區村落發展的各個階段,凝聚了不同時代住民的生活記憶,選擇這樣一個富有歷史底蘊的場地舉辦臺灣玉產業歷史特展,更增添了展覽的深度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