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幕後解密】探索比利時阿斯特嘉舞蹈劇場《Kiss & Cry》後台風景

2025/10/18 - 2025/10/18 (剩 2 天)

【幕後解密】探索比利時阿斯特嘉舞蹈劇場《Kiss & Cry》後台風景 一起走進「手指也能成主角」的奇幻劇場吧!探索比利時阿斯特嘉舞蹈劇場《Kiss & Cry》後台風景,將「雙手」變成故事的主角,結合舞蹈、物件劇場與即時攝影,打造出宛如電影場景的超現實舞台。 一場看似魔幻的演出,究竟是怎麼完成的?演出結束後,邀請您深入世界最大單一屋頂劇場,親自走上衛武營後台空間、戲劇院舞台,由資深製作團隊帶領,解密這場作品背後的製作祕辛。從攝影機擺位、物件配置,到影像與燈光的精準調度,一步步揭開《Kiss & Cry》從想像到實現的過程。 這不只是一趟導覽,而是一次深入劇場工藝與創意核心的體驗。 想知道雙手,如何成為主角,打造出電影的場景嗎?數量有限,錯過不加開! ★比利時阿斯特嘉舞蹈劇場《Kiss & Cry》 解密景點 營運辦公室入口集合 → 戲劇院舞台 → 戲劇院休息室後台化妝室 → 西碼頭 報名對象與方式 報名對象:不限對象,不限年齡,歡迎一起幕後解密 報名費用:新台幣550元/人,衛武營四卡會員8折440元/人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17(五)23:59止,額滿為止 報名人數:25名 報名流程:官網報名 → 繳交費用 → 檢視官網報名狀況→完成報名 活動注意事項: (1) 為顧及演出團隊權益,請依工作人員指示進行拍照或錄影等活動紀錄。 (2) 行前通知預計於活動前3日發送至報名時所登記的Email,敬請確認Email地址填寫無誤,並留意信件通知。 解密領隊 編舞暨手指舞蹈設計|蜜雪兒.安.德梅 比利時編舞家蜜雪兒.安.德梅1959年生於布魯塞爾,1976年至1979年間,就讀於知名編舞家莫里斯.貝嘉於布魯塞爾創辦的穆德拉舞蹈學院。1981年,她創作了自己的首支舞蹈作品《簡單過去式》(Passé Simple),為當代舞蹈指引了新方向。不久後,又推出雙人舞作《巴拉圖》(Ballatum)(1984)和《面對面》(Face à Face)(1986)。 1983年,她成為羅莎舞團的四名創始元老之一。她投注了六年時間,設計並搬演多部安娜.泰瑞莎.姬爾美可的作品,包括《Fase》(1982)、《羅莎舞羅莎》(Rosas danst Rosas) (1983)、《艾蓮娜的詠嘆》(1984)以及《Ottone, Ottone》(1988)。雖然蜜雪兒.安.德梅十分注重舞蹈和音樂之間的連繫,但其作品編排始終包含強烈的戲劇性元素,並傾向將舞者置於舞台和觀眾間所構築的特定創新關係中。 1990年,她在搬演《英雄交響曲》期間,創立了自己的舞團——阿斯特嘉舞蹈劇場,並於其後推出30多齣原創舞作,累積了橫跨國界的好評與佳績;歷年製作包括了《西班牙城堡》(1991)、《小丑》(1994)、《愛的十四行詩》(1994)、《筆記》(1995)、《卡塔梅尼亞》(1997)、《烏托邦》(2001)、《大雨》(2002),以及《簡單的十二首華爾滋》(2004)。此外,蜜雪兒.安.德梅在教學領域的重要貢獻,包括在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藝術高等學院、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及布魯塞爾色彩學校(École en Couleurs)等地開課。 長期編舞的結晶則催生了多部電影,包括提耶利.德梅執導的《愛的十四行詩》與《二十一首舞曲》,以及艾瑞克.保威爾斯執導的《面對面》。部分舞碼則是她參考了著名作曲家震懾人心的曲目而展開編舞,合作對象則有羅伯.維特以及喬納森.哈維等。多年來,她與多位藝術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包括視覺藝術家兼舞台設計西蒙.西格曼、川昆諾劇團中堅成員史蒂芬.奧利維耶,以及雙人舞《簡單的十二首華爾滋》的共演者,格雷戈里.格雷斯尚。2006年,德梅復排了1990年代的代表作《英雄交響曲》,演出選用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作為配樂,桀傲不遜又洋溢歡樂,場場佳評如潮。自這場演出結束以來,《英雄交響曲》已在世界各地上演超過一百場。2007年,蜜雪兒以新作《插.頭》寓寫了性交的起承轉合;2009年,她出席比利時王家美術宮發起的韓國製造嘉年華,演出個人舞作《昏迷》。這部個人舞碼隸屬於四部曲的一環,其他三部則分別委由西迪.拉比.切克歐、艾寇.倫茲、湯瑪士.豪爾特推出。同年,蜜雪兒還創作了《雪》,係以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為基礎的作品,氛圍厚重,宛如《英雄交響曲》的續篇。在 2011 年的 VIA 音樂節,德梅復與賈柯.凡.多梅爾合作,並與格雷戈里.格雷斯尚、湯馬士.剛茲、朱利安.雷巴特、尼可拉斯.奧利弗及希爾維亞.奧利芙組成團隊,催生了《Kiss & Cry》的首演。2012 年5月,蜜雪兒推出了《悲嘆》,這部個人舞作靈感來自蒙特威爾第的《阿麗安娜的悲嘆》,係為舞者加布麗拉.雅可諾(Gabriella IACONO)所作,並由其進行演出。 《Kiss & Cry》的迴響與票房均有佳績,在20多個國家以九種不同語言演出逾300場,累積18萬多人次進場欣賞。2015 年,蜜雪兒.安.德梅與其才華洋溢的設計團隊繼續聯手,以蒙斯這個歐洲文化之都為題,推出了《指尖上的幸福人生》,從而累積了不亞於《Kiss & Cry》的全球性肯定。 隨後,蜜雪兒.安.德梅辭去了比利時沙勒羅瓦編舞中心總監的職務,並重啟阿斯特嘉舞蹈劇場。2016 年10月,德梅於比利時法語區國家劇院推出《愛》,這部充滿詩意卻強而有力的作品,由德梅在台上獨舞,幽微傳達了個人深刻的瀕死經歷。 2019 年,德梅為史蒂凡諾.馬佐尼斯所執導的新版威爾第《阿依達》編排了芭蕾舞片段,並在法圖.特洛雷的協助下,聯手多位舞者及馬戲表演新銳,於比利時列日皇家歌劇院順利完成演出。



Placeholder image

尋味文資-高雄百年好味.文化走讀 左營×眷村 海軍眷村的美好食光

2025/10/15 - 2025/10/18 (剩 2 天)

高雄左營是全臺最大海軍眷村聚落,藏著三軍歷史與濃濃人情味。走進果貿社區、品嚐海光俱樂部經典江浙菜,再動手做一道蘿蔔絲酥餅,在眷村風味與街景中,細細品味這片歲月的記憶與溫度。 09:00 左營高鐵站集合 09:15 搭乘遊覽車前往果貿社區 09:30 果貿社區及週末早市導覽 11:30 步行出發至海光俱樂部 11:50 品嚐中餐廳經典江浙料理 12:50 搭乘遊覽車前往建業新村 13:10 建業新村導覽及空間參觀 15:00 手作體驗:蘿蔔絲酥餅 16:30 搭車返回高鐵站



Placeholder image

灩灩瀟湘- 高雄市瀟湘書畫學會114年會員聯展

2025/10/08 - 2025/10/19 (剩 3 天)

「灩灩瀟湘」是114年度高雄市瀟湘書畫學會的主要展覽。唐・張若虛「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期待灩灩瀟湘隨波千萬里,處處終是月明時,以呈現多彩的藝術瀟湘。也希望藉此展覽與大家共享藝術之美,豐富心靈。



Placeholder image

美術高雄2025:眼球世代藝術奇譚

2025/07/05 - 2025/10/19 (剩 3 天)

「抓住眼球」,或許是當代最普遍的症狀,宣告我們正處於一場圍繞「看與被看」的全球視覺浪潮,也是此次2025年美術高雄《眼球世代藝術奇譚》的主要切入點。展覽主題錨定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眼球世代」,思考作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的高雄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這股浪潮,並嘗試將動漫、卡漫與電玩風格(暫以ACG風格概述,即Anime-Comic-Game)作為一個觀測的方向。與此同時,也精選倪再沁、李明則兩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壓陣」現身,形成複調(polyphony)的跨時代共鳴。 本次邀請的參展藝術家共有13組──張騰遠、黃法誠、丁柏晏、官孟玄、張恩慈、林慶芳、林佩穎、李明則、倪再沁、張致中、走路草農/藝團(劉星佑、陳漢聲)、張程鈞、阮永翰(依展間排序),呈現於宛如視覺迷境的展間。針對觀看的路徑,展覽則提供三組關鍵字做為參考:「科幻焦慮與當代末世寓言」、「喧囂圖像↔內在風景」、「以■■作為媒介的在地意識」。這三個關鍵字旨在提供觀者進入作品脈絡的切口,關照當代「虛擬」和「真實」之間的距離、充斥群體潛意識的大量影像和藝術家的內在轉化,以及當動畫、漫畫、電玩等大眾熟悉的媒體成為一種方法,創作者提出的實踐與挑戰。 我們邀請觀眾一同在熟悉的圖像語彙和視覺慣性中,看見陌異的身體與地方經驗,走進紮根其中生長出來的視覺奇譚。



Placeholder image

「邊界與誰共軛」黃美倫創作個展

2025/10/10 - 2025/10/21 (剩 5 天)

「邊界與誰共軛」表達的是人處在任何場域、與之相融或相斥的負空間、悄無聲息地隨正空間的氛圍而變化,其中邊界感可因對象孰重孰輕而翻轉結果,可以翻天覆地,也可以是一縷輕煙化作虛無。此次有別早期的單一具象,從構圖、形的穿插、色的碰撞到筆觸的拉扯,都是重新的嘗試,有具象到抽象;從寫意到心象的脈絡連結。



Placeholder image

長庚醫療體系「勇敢繪愛、生命無礙」身障畫家畫作聯合展覽

2025/10/10 - 2025/10/21 (剩 5 天)

『長庚紀念醫院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之精神長期關懷弱勢族群,自2009年起聘任身障畫家,收藏4000餘幅畫作懸掛於醫院各角落,增添溫馨、藝文氣息。目前全體系共聘用20名畫家,他們多因先天疾病或遭意外重創而喪失雙手功能,進而以口或不便的手持筆作畫,希望透過其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及勇於面對人生挫折的精神傳達給社會大眾,藉此鼓舞每一個人正向面對生命中的挫折!』



Placeholder image

硯中筆影—2025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書法研究所112級畢業展

2025/10/10 - 2025/10/21 (剩 5 天)

本次展覽,匯聚每位同學數年來的書法修為與思維淬煉。或古意盎然,或風格新異,無不承載著個人對書藝的情感與理解。每一幅作品猶如一段書法之路的回望,書寫一場關於「筆墨」與「心境」的藝術紀實。 亦是當代語境下的成果展現,對傳統書法進行深度思考與創新探索。藉由創作者對線條、結構、墨韻的吶喊,訴說著對生命、哲思、人文的共鳴。 誠摯邀請您的來臨,共覽這場跨越紙墨的書寫旅程。或許,您能在某個筆劃停頓處,聽見屬於自己靜謐心谷的回聲。



Placeholder image

打開畫匣子-美術在高雄 《遇見美好—何艶娟彩墨個展》

2025/10/15 - 2025/10/26 (剩 10 天)

何艷娟出生於台南白河的鄉間農家,五歲時因病罹患小兒麻痺,生活自此轉向以靜態活動為主。童年時期雖僅與家人為伴,卻在自然懷抱中發展出對花草與山水的敏銳觀察力。摘花採葉、觀山看雲,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樂趣,也悄悄種下日後走向繪畫創作的種子。求學時期因課業壓力無法深入藝術領域,直到大學時短暫接觸國畫課程,內心感到十分歡喜。 民國69年何艷娟進入公職,直到92年任職的學校聘請陳榮輝老師教授素描與粉彩,讓她有了更系統的美術啟蒙。之後又與同事跟隨盧清福老師至戶外寫生,期間也接觸油畫與水彩等媒材。104年自公職退休後,終能專心投入藝術創作,106年加入市府國畫社團,開始向黃榮德老師學習花鳥與山水畫。此後又陸續接受林慧瑾、吳榮珍、洪震輝等多位老師指導,並向陳美櫻、黃令、李麗瑜、蕭屏妮、王俊盛等名師習畫;為加強筆墨根基,她亦跟隨林端恆老師學習書法。113年起,何艷娟開始參加畫會活動,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參與會員聯展,藉此激勵自己持續創作。 何艷娟的作品風格融合水彩與水墨技法,題材多以花鳥與現代山水為主,展現出她多年學習中所吸收的多元技巧與個人感受。從初期模擬畫稿到如今的自由創作,她不斷嘗試,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她認為藝術的養成是現今社會所需要的美學,藝術不僅能調劑心靈,更能淨化社會風氣。學習繪畫過程是一條漫長的路,必須靠興趣驅動,更需持續努力與實踐。她鼓勵學習者臨摹名家作品、觀摩展覽、親近自然,並與畫友相互交流切磋,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成為調劑心靈的良方。 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何艷娟逐步走出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也在彩筆流轉中遇見人生的美好。此次個展是她多年學畫的總結與分享,期望觀者能透過畫作感受到她對生命、自然與藝術的熱愛,並從中獲得心靈的共鳴與愉悅。



Placeholder image

從前從前……臺灣民間鄉野怪談選

2025/06/17 - 2025/10/26 (剩 10 天)

內惟藝術中心於今年暑假前,特別推出展覽《從前從前……臺灣民間鄉野怪談選》! 臺灣這塊土地,亙古以來,來自八方族群落地生根,無論是平埔族、高山族或者漢人,於各地產生許多傳說、怪談。每則故事背後藏有玄機,不僅反映著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想像和恐懼,更是先祖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寓言與社會警示。 角斯,為臺灣當代著名插畫藝術家,擅以繪圖描寫臺灣民間傳統習俗故事,包含傳說、神靈與精怪等,汲汲耕耘臺灣傳統共有圖像記憶,將屬地生成的怪談予以「画誌」型態傳承於世代間。 草原市務所,具備跨域策展專業能力團隊,以藝術創意策畫的獨特視野,先以廣為人知皮影戲的精怪角色帶入傳說世界,轉化角斯妖怪插畫藝術與民間故事的特質語彙,帶領觀眾欣賞臺灣民俗故事之多彩魅力、察覺臺灣時代文化寓意與各地風土民情。 翻開《從前從前……臺灣民間鄉野怪談選》,邀請你走入臺灣被妖怪環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穿行間,我們不僅觀覽屬地生成的妖怪故事,古老怪談承載著我們的文化、禁忌與社會縮影。 The Neiwei Arts Center specially presents the Once Upon a Time... Taiwanese Supernatural Folklore exhibition, launched just ahead of the summer vac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s of various origins have migrated to Taiwan, including the Plains and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Han settlers. Across the island, these diverse groups have passed down a rich tapestry of legends and supernatural tales. Each story holds hidden meanings: not only do they reflect our imagination and fear of the unknown, but they also embody the life wisdom, allegories, and social warnings inherited from our ancestors. Chiaos Tseng, a renowned contemporary illustrator in Taiwan, is skilled in illustrations that depict local folklore, including deities, spirits, monsters, and other legendary beings. Through his ongoing dedication to Taiwan’s collective visual traditions, he preserves the supernatural stories of this land in the form of illustrated chronicl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UMEADOW,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atorial team, brings artistic creativity and a unique curatorial perspective to this exhibition. It first presents the world of legends through the familiar shadow-play characters of spirits and monsters, and then features the distinctive vocabulary of Chiaos Tseng’s illustrated supernatural beings and folk tales. The exhibition guides viewers to appreciate the fascinating diversity of Taiwanese folklore, while exploring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local customs all over Taiwan. The Once Upon a Time... Taiwanese Supernatural Folklore exhibition invites you to step into a world haunted by spirits and monsters. As you journey through this realm, you’ll not only encounter stori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born from this land, but also discover how these ancient tales carry our culture, taboos, and reflections of society.



Placeholder image

編織時空—穿梭內惟與外圍

2025/04/01 - 2025/10/26 (剩 10 天)

內惟—此地,彼時,咱的代誌 三百年來,內惟從農耕聚落轉變為城市社區,其歷史活潑鮮明地鐫刻在廟宇、巷弄與市場交談中。本展覽透過藝術創作,交織過去與現在、內惟與外圍。 定居臺灣的荷蘭藝術家帕斯卡・凡德葛瑞夫(Pascal VAN DER GRAAF)以折疊畫布與金屬漆,模擬時空的多重維度;莉莉·德邦特(Lily DE BONT) 的《圓之迴旋》象徵歷史的循環與記憶的再現;陳穎亭《出生的禮讚》以鏽染嬰兒單衣象徵新生的希望與活力;林青恩(Holly JAMES)透過動畫生動描繪內惟的歲月痕跡;尤瑪・達陸 《文化的旅程》透過編織承載遷徙記憶,展現族群文化的流動與凝結;鄭秀如 的《詠物》則透過日常物件喚起情感記憶。這些作品與內惟老照片並置,使歷史與當代產生視覺對話,勾勒內惟的多重時空。 本展覽更邀請觀者成為時空的編織者,重新發現自己—因為「找到」,從來不是等待,而是創造。 Neiwei: Here, Then, Our Stories Over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Neiwei has transformed from a farming village into an urban community, with its history vividly embedded in its temples, alleys and market conversations.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s, the exhibition interweave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Neiwei and its periphery. The Taiwan-based Dutch artist Pascal VAN DER GRAAF employs folded canvas and metallic paint to simulate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Lily DE BONT’s work, Circle Parts Rotating, symbolizes the cycle of histor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mory. A Tribute to Birth by Ying-Ting CHEN uses rust-dyed baby singlets to embody the hope and vitality of new life. Holly JAMES vividly depicts the traces of time in Neiwei with animation. Through weaving, Yuma TARU’s Journey of Culture bears the memory of migration, featuring the flow and cohesion of the ethnic culture. Image of Things by CHENG Hsiu-Ju focuses on everyday objects to evoke emotional memories. These works are juxtaposed with the old photographs of Neiwei, fostering visual dialogues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and representing divers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of Neiwei. The exhibition also invites viewers to act as weavers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us to re-explore themselves. It is because “finding” is never a matter of waiting, but of cre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