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大航海時代的海上明珠-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

2025/05/17 - 2025/08/17 (剩 4 天)

「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分為文物及數位兩大展區:文物展由人氣國寶〈清 肉形石〉領銜,精選〈明 成化 鬥彩雞缸杯〉、〈清 乾隆 右旋白螺〉等15件珍貴文物及文獻、輿圖等資料,結合澎湖在地豐富的考古文物、水下生物及重要古蹟,呈現大航海時代澎湖的關鍵地位與多元文化交流;數位展以「黑水溝的引航人」為主題,運用數位技術打造全新沉浸式體驗,結合清代文獻、輿圖,與澎湖生活博物館的史料和文物,再現明清時期的澎湖航海故事,引領觀眾探索充滿知性與趣味的歷史航程。



Placeholder image

畫筆下的離島詩篇——許培璟個展

2025/04/04 - 2025/09/30 (剩 48 天)

許培璟,原為重症病房護理師,後轉型為自由創作畫家,主要創作媒材為油畫、蠟畫與混合媒材。畢業於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並曾榮獲第七屆康堤盃「2024康堤藝術與跨領域設計競賽」銀獎,舉辦多場個展與聯展。她的作品以自然與人文為主軸,透過畫筆傳遞對世界的感悟與情懷。此次個展以油畫、蠟畫及混合媒材創作,呈現澎湖與金門的靜謐之美。金門(浯島)歷經歷史風雨,其古樸的閩南風情聚落與綿延的白沙灘,交織出詩意的景致;而澎湖(菊島)群島環繞,碧海藍天與細膩沙灘相映成趣,波光粼粼的海面映照出大自然的靈動之美。



Placeholder image

《漲落之間──國際當代藝術展》特展

2025/08/09 - 2025/11/09 (剩 88 天)

由藝術家吳佳容擔任策展人,邀集六位來自英國、義大利及臺灣的藝術家,包含李映蓉、李鍵、黃翰柏、潘勁、Luca Bonaccorsi以及吳佳容,展區橫跨文化局特展室及文馨畫廊。將透過新媒體與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共同思考人與島與海之間的依存關係。本展以「地景與文化的交織」、「海島意識的形成」與「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為三大策展論述核心,回應澎湖作為海島在歷史地理、文化認同與生態環境中的特殊位置。藝術家們藉由多樣媒材語彙與空間介入,打造一場跨越地域與時間維度的藝術對話,回應當代社會對於「家」、「歸屬」與「邊界」的再定義。



Placeholder image

小橋・流水・無人家-二呆的「橋」特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二呆藝館典藏趙同和千餘件藝術作品,其中有關於「橋」的作品計40幅,包含水墨、油畫及素描。本展擷取元曲《天淨沙・秋思》一句「小橋流水人家」為引,片段中好似安逸閑居的田園生活,而不是天涯遊子的思愁。「擷取片段」乃為平面藝術作品的特色,如何在風景畫中產生時間的流動,便仰賴觀者的想像。「人家」,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作為住宅、稱呼他人…等用法,本展以「他人」為解釋,並以「無」字作為破題,傳達展出作品,雖有人的生活建築設施,如小橋、舟船或房舍,卻少有人物的出現。「橋」向來為中國水墨畫的「點景」,但在本展將轉換配角的身分,作為帶領觀眾走入畫中世界的媒介。



Placeholder image

「輕舟已過萬重山-二呆的『山』畫」特展

2025/06/05 - 2025/12/31 (剩 140 天)

趙二呆(1917-1995),淡泊名利,於1971年(五十四歲)提早退休,二呆的理想是致力於藝術創作。二呆藝館收藏千餘件二呆的創作,同時出現小舟和山的畫作約計有63幅,本展取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之詩句,強調趙二呆退休後的心情,是經過許多人生閱歷,而呈現雲淡風輕的節奏。



Placeholder image

蔡廷蘭進士第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澎湖興仁蔡進士第位於今馬公市東南方興仁里上村,為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澎湖興仁舊名雙頭掛,位於澎湖拱北山與獅山中間地帶,因村落居兩山頭中而得名。開拓之初,大抵為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其後墾地日漸向內地擴張,離海港漸遠,而耕地日增,農業逐漸取代漁業。聚落分上村、東村;上村,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式,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六年(1801年),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後入學府,屢試屢中,補澎湖廳稟生。為人廉靜,好讀書,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試中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晉京會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任官累遷至同知,咸豐九年(1859年)以病歿於任所。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回鄉祭祖,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進士第的興築,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三點三公尺,正立面為退凹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但因日久失修,澎湖縣政府於民國100-101年進行修復工程,恢復進士第以往容貌。



Placeholder image

「水下探索號-認識世界的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沉船的命運交響曲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展覽運用多元展示手法,將百年歷史的歷史建築「澎湖郵便局」及「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打造為一艘極具未來感的「水下探索號」潛水艇及具臨場感的水下考古現場,帶領民眾環遊世界水下文化資產,體驗水下博物館環形投影、水下實境影片、水下文物互動遊戲、欣賞出水文物展示及潛水專業裝備等。展覽規劃成七大展區,分別為澎湖郵便局展館「潛進世界水下博物館」、「水底文物再現」、「探索水下澎湖」三個展區以及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展館「沉船的命運交響曲」、「再現水下文物實驗室」、「解密水下考古」、「臺灣的水下文化資產」四個展區。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展館展示區分為:D區【潛水裝備展示】【船艙鋼琴互動】 、E區 【水下創作實驗室】、F區【出水遺物燈箱】 。



Placeholder image

「水下探索號-認識世界的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潛進世界博物館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展覽運用多元展示手法,將百年歷史的歷史建築「澎湖郵便局」及「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打造為一艘極具未來感的「水下探索號」潛水艇及具臨場感的水下考古現場,帶領民眾環遊世界水下文化資產,體驗水下博物館環形投影、水下實境影片、水下文物互動遊戲、欣賞出水文物展示及潛水專業裝備等。「澎湖郵便局」展示區分為:A區 【國際水下博物館】觀眾化身為水下考古員觸碰6間國際水下博物館、B區 【國際6間水下博物館水下遺物展示】、C區 【澎湖海洋文化影像】。



Placeholder image

澎湖生活博物館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展示內容主要規劃有七大展示主題: (一)海洋的澎湖: 1.發現澎湖(2.大航海時代3.唐山過澎湖(二)歷史風華: 1.軍事與生活2.探訪媽宮城)(三)天佑吾土: 1.信仰與崇拜2.與天同功-媽祖3.代天巡狩-王爺4.民俗紀事四)澎湖人的民俗與生活: 1.咱的年,咱的月(介紹澎湖每月的生業活動、民俗慶典、歲時節慶及生活諺語)2.做山-農的生活3.討海-漁的生活。4.歌吹相聞(介紹澎湖的傳統戲曲與音樂及褒歌等)(五(萬年富貴、瓜瓞綿綿: 1.澎湖的聚落2.生命禮俗((六)生活筆記: 1.文風教育(澎湖文教發展介紹,從明清、日治、民國等不同時期的教育發展、文石書院及澎湖的先賢)2.休閒娛樂(介紹澎湖的休閒娛樂,包括傳統娛樂、童玩、現代海上活動)3.健康日記(介紹澎湖的民俗醫療、澎湖的醫療院所)4.我家的生活寶貝(由民眾提供具特殊意義的生活器物展)5.館藏的生活寶貝(館內所藏生活器物)(七)澎湖論壇: 1.菊島大代誌(回顧菊島大代誌)2.願景澎湖。3.澎湖劇場(以「菊島依戀」影片搭配文物、燈光演出,闡述年輕人對澎湖發展的情感對話。)



Placeholder image

澎湖開拓館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澎湖縣長公館坐落在馬市治平路與忠孝路交叉路口,佔地有六百多坪,是日治時期澎湖廳長宮邸,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竣工落成,是一幢典型日本「大正-昭和」時期建築,建築風格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圓型的窗櫺、歐風八角窗、內開木質大門、日式拉門、日式屋頂、和澎湖特有的貓江石矮牆,顯現建築物的滄桑歲月,戶外庭園有百年古榕,高聳大葉欖仁與特有澎湖植物,提供優質休閒空間,與現有的縣府行政大樓(原澎湖廳舍)互相輝映,屬同一時期建築,深具地方歷史建築特色,在去年均登錄為澎湖的歷史建築來保存。縣長公館至今將近70年歷史,曾先後住過有二位官派的縣長和包括李玉林、徐詠黎、蔣祖武、呂安德、謝有溫、歐堅壯六位民選縣長,其中以李玉林縣長自第一屆至第三屆任內住了有九年五個月最久,但在第11屆王乾同縣長於民國81年10月任內病故之後閒置至今,包括之後的補選高植澎縣長、代理的陳丕積、鄭烈與現任的第14屆縣長賴峰偉等人都未再進住而閒置,但平時還有利用作為縣長宴請賓客的場所之一,這一段地方行政首長的公館的歷史也是地方自治施政上的一大史事。縣政府基於對保存歷史的使命感,加上近年來本土化意識帶動「澎湖學」熱潮,縣長賴峰偉上任大力推動開發與發揚澎湖的歷史意義,為保存縣長公館歷史建築風貌,發揮其文化機能再利用目標,將原建築規劃設置為「澎湖縣史館」,重新賦予歷史的意義,並列為施政重點。經縣府多方極力爭取,88年獲文建會(現為文化部)同意設置「澎湖開拓館」,並成立專案研究小組進行史料蒐集及研究,89年開工,軟硬體設備在今年6月完工,館內規劃設計包括:「澎湖開拓序曲」、「移民路迢迢」、「澎湖聚落拓墾」、「戰爭烽火澎湖」、「澎湖政經建設」、「澎湖文獻閱讀」、「澎湖官邸體驗區」等內部展示及庭園圍牆設置「航向澎湖島」、「媽祖聖績圖」等大型陶磚壁畫,不只要傳承過去的價值,更要開創發揚未來的價值。澎湖開拓館將系統展示澎湖開拓史料及文化,打造一處讓後代認識先民胼手胝足,開拓疆土的精神與智慧的文化空間,不僅是澎湖公有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典範,更是澎湖開拓歷史的象徵,意義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