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中華現代國畫研究學會-玉山之美 現代國畫專題巡迴展

2025/10/02 - 2025/10/18 (剩 2 天)

本次展覽由中華現代國畫研究學會陳銘顯理事長策畫,學會於96年起與國家公園署轄下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合作舉辦一系列現代國畫專題巡迴展覽;本次展覽透過「玉山之美」專題作品,展現自然生態保育與藝術的結合,讓更多民眾對此產生另一種感動並藉此將玉山國家公園之美,讓更多的群眾深入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社造活動:澎湖移工的靜默角落:從「他們」到「我們」展

2025/09/18 - 2025/10/20 (剩 4 天)

透過一年的田調走訪漁港、印尼商店與社區,呈現印尼移工的真實生活。印尼商店作為心靈據點,映照出這群「隱形鄰居」的日常片段。



Placeholder image

《澎湖的餐桌》澎湖縣國際藝術交流協會聯展

2025/09/04 - 2025/10/31 (剩 15 天)

「餐桌」不只是日常的場域,更是家族情感與社群凝聚的象徵。對於澎湖而言,餐桌更承載著島嶼獨特的飲食記憶與漁村文化。本次展覽以「澎湖的餐桌」為靈感,邀共展出27件作品,涵蓋東方繪畫、西方繪畫、數位藝術、書法、工藝、文創設計及海漂創作等形式,呈現多元而深刻的藝術對話。



Placeholder image

《青春不焦慮一起療療》書展

2025/09/21 - 2025/10/31 (剩 15 天)

精選展出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緒調適及親子溝通等主題相關的圖書。



Placeholder image

《漲落之間──國際當代藝術展》特展

2025/08/09 - 2025/11/09 (剩 24 天)

由藝術家吳佳容擔任策展人,邀集六位來自英國、義大利及臺灣的藝術家,包含李映蓉、李鍵、黃翰柏、潘勁、Luca Bonaccorsi以及吳佳容,展區橫跨文化局特展室及文馨畫廊。將透過新媒體與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共同思考人與島與海之間的依存關係。本展以「地景與文化的交織」、「海島意識的形成」與「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為三大策展論述核心,回應澎湖作為海島在歷史地理、文化認同與生態環境中的特殊位置。藝術家們藉由多樣媒材語彙與空間介入,打造一場跨越地域與時間維度的藝術對話,回應當代社會對於「家」、「歸屬」與「邊界」的再定義。



Placeholder image

小橋・流水・無人家-二呆的「橋」特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76 天)

二呆藝館典藏趙同和千餘件藝術作品,其中有關於「橋」的作品計40幅,包含水墨、油畫及素描。本展擷取元曲《天淨沙・秋思》一句「小橋流水人家」為引,片段中好似安逸閑居的田園生活,而不是天涯遊子的思愁。「擷取片段」乃為平面藝術作品的特色,如何在風景畫中產生時間的流動,便仰賴觀者的想像。「人家」,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作為住宅、稱呼他人…等用法,本展以「他人」為解釋,並以「無」字作為破題,傳達展出作品,雖有人的生活建築設施,如小橋、舟船或房舍,卻少有人物的出現。「橋」向來為中國水墨畫的「點景」,但在本展將轉換配角的身分,作為帶領觀眾走入畫中世界的媒介。



Placeholder image

「輕舟已過萬重山-二呆的『山』畫」特展

2025/06/05 - 2025/12/31 (剩 76 天)

趙二呆(1917-1995),淡泊名利,於1971年(五十四歲)提早退休,二呆的理想是致力於藝術創作。二呆藝館收藏千餘件二呆的創作,同時出現小舟和山的畫作約計有63幅,本展取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之詩句,強調趙二呆退休後的心情,是經過許多人生閱歷,而呈現雲淡風輕的節奏。



Placeholder image

蔡廷蘭進士第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76 天)

澎湖興仁蔡進士第位於今馬公市東南方興仁里上村,為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澎湖興仁舊名雙頭掛,位於澎湖拱北山與獅山中間地帶,因村落居兩山頭中而得名。開拓之初,大抵為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其後墾地日漸向內地擴張,離海港漸遠,而耕地日增,農業逐漸取代漁業。聚落分上村、東村;上村,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式,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六年(1801年),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後入學府,屢試屢中,補澎湖廳稟生。為人廉靜,好讀書,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試中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晉京會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任官累遷至同知,咸豐九年(1859年)以病歿於任所。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回鄉祭祖,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進士第的興築,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三點三公尺,正立面為退凹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但因日久失修,澎湖縣政府於民國100-101年進行修復工程,恢復進士第以往容貌。



Placeholder image

「水下探索號-認識世界的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沉船的命運交響曲

2025/01/01 - 2025/12/31 (剩 76 天)

展覽運用多元展示手法,將百年歷史的歷史建築「澎湖郵便局」及「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打造為一艘極具未來感的「水下探索號」潛水艇及具臨場感的水下考古現場,帶領民眾環遊世界水下文化資產,體驗水下博物館環形投影、水下實境影片、水下文物互動遊戲、欣賞出水文物展示及潛水專業裝備等。展覽規劃成七大展區,分別為澎湖郵便局展館「潛進世界水下博物館」、「水底文物再現」、「探索水下澎湖」三個展區以及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展館「沉船的命運交響曲」、「再現水下文物實驗室」、「解密水下考古」、「臺灣的水下文化資產」四個展區。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展館展示區分為:D區【潛水裝備展示】【船艙鋼琴互動】 、E區 【水下創作實驗室】、F區【出水遺物燈箱】 。



Placeholder image

「水下探索號-認識世界的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潛進世界博物館

2025/01/01 - 2025/12/31 (剩 76 天)

展覽運用多元展示手法,將百年歷史的歷史建築「澎湖郵便局」及「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打造為一艘極具未來感的「水下探索號」潛水艇及具臨場感的水下考古現場,帶領民眾環遊世界水下文化資產,體驗水下博物館環形投影、水下實境影片、水下文物互動遊戲、欣賞出水文物展示及潛水專業裝備等。「澎湖郵便局」展示區分為:A區 【國際水下博物館】觀眾化身為水下考古員觸碰6間國際水下博物館、B區 【國際6間水下博物館水下遺物展示】、C區 【澎湖海洋文化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