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

2024/07/06 - 2024/09/22 (剩 4 天)

清代的疆域橫跨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因此進貢到宮廷的動植物更豐富多元。清代皇帝對於花卉的興趣,使宮廷畫家描繪的對象不限於江南花卉,還包括來自高海拔的野生植物,甚至從遙遠西方引進的洋花。畫作中來自各地的奇花異草,讓我們得以想像當時宮廷花園的繽紛景象。 花卉或許僅能短暫開放,但是藉由筆墨描繪,能永久延續它們的美麗與盎然生意。宮廷留下的花卉畫,既是移植花卉的視覺紀錄,本身也是能夠不拘季節與地區,可隨時開展或懸掛欣賞的移動花園。



Placeholder image

國寶聚焦

2024/06/29 - 2024/09/22 (剩 4 天)

本院典藏的文物,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國寶雖然也經常安排於各種展覽中展出,但為了讓來訪者不論何時到院都有機會深入欣賞國寶,故專闢一室推出「國寶聚焦」系列展覽,每季選展一件書畫國寶於此專屬的展間展出。



Placeholder image

四通八達ー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2024/09/05 - 2024/12/01 (剩 74 天)

道里,道路與里程數的合稱詞,古代道里交通圖,泛指以道里為主要內容,或是兼繪道路,記有里程數的各種地圖,除單件形式外,亦經常以插圖方式,附存在書籍之中,因此,凡具道里內容特性者,不論書或圖,皆在展示範疇之內。 就功能言,古代道里交通圖籍,與今日電子交通指南系統大抵相似,皆在指引交通,兼而表現道路周遭地貌,隨著製圖技術的演進,今、古道里交通圖籍外觀已大不相同,其普及與便利性,更不可同日而語,現代電子交通指南,形式單一,隨手可得,而古代道里交通圖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品類、形式豐富多元,比如商書裡的路引、路程圖,方志書籍經常附刻的府、縣地圖,或是專為帝王出巡、謁陵編繪的往返程站細圖,將士戍防巡邊專用的邊防圖,串聯四方的大型驛路圖,以及省、府、州、縣等地方政區圖裡,連帶繪出的城市路線圖等。 展覽精選院藏14世紀至20世紀初期,具道里特性圖籍總二十組件,分兩檔展出,第一檔有:驛路大觀、南北大路、清帝謁陵、行遍天下、市民大道等單元;第二檔維持前、後不變,其餘調整為巡邊之路、翻山越嶺、南巡路上。 除文物外,「走在臺灣的路上」多媒體互動裝置,以〈康熙臺灣輿圖〉(臺博館藏)與〈乾隆臺灣地圖〉為素材,結合新竹至本院交通路線空拍動態影像,兩相輝映,提供觀眾行走古代臺灣南北大路的真實感受。



Placeholder image

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

2024/09/07 - 2024/12/01 (剩 74 天)

歷史上有許多「無聲之聲」。他們不見得在文獻裡被詳細記載,卻一樣行過土地、參與時代,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 在往昔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社會裡,女性經常是相對無聲的一群。然而,女性如何立足於歷史?他們留下哪些足跡?這次例行展就從女性史主題出發,以在小說或戲劇中依然令人熟悉的「清朝公主」為主題,來嘗試摸索這些課題。 展覽內容以本院所藏清宮檔案文獻為主,呈現清朝公主的身分制度、人際關係、生命故事,及他們在清帝國政治運作中的位置與意義。在這些各類文獻裡,也許我們能找找看,歷史主流敘事之外的人們,在過去與現在,留下了什麼樣的聲音與姿態。



Placeholder image

看得見的紅樓夢

2024/05/17 - 2024/12/31 (剩 104 天)

《紅樓夢》是在追憶,追憶著盛清時期的貴族世家,富貴繁榮的似水年華。小說裡瀰漫著,作者曹雪芹對於往事的痴迷與回望,以及一聲一聲對於盛極而衰、家族敗落的嘆息。展覽以《紅樓夢》為題,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品為材,以「物」來讀小說,將帶領我們看見那段消逝的年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紅樓夢》離不開「情」,親情、愛情、友情、主僕之情。情又與「人」之間的互動,緊密絣織。人又透過「物」的點綴,顯得立體而有溫度。「物」,讓小說有了畫面,成為看得見的《紅樓夢》。



Placeholder image

河海行舟-清明上河圖數位特展

2024/05/17 - 2024/12/31 (剩 104 天)

本次數位特展結合故宮「古畫動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與海科館的研究典藏,走入人類自古與河共生共榮的歷史,看見古人智慧與工藝美學的同時,反省今日隨著舟船、漁法技術進步,人們對河海資源的掠奪。另外亦特別邀請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贊助11件中式古船模型展示。透過基金會典藏基隆在地木船工藝達人曾樹銘老師經典作品,講述自古以來各式舟船運載著人們生活的甘苦回憶,流動著各行各業的繁榮盛況。也因百川匯集成河海大洋,人類不停追求自由夢想的海洋精神,得以無所畏懼地跨越艱鉅的波濤洶湧,抵達嚮往的大洋彼方。



Placeholder image

亞洲織品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4 天)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穿著打扮、日常用品,還是空間裝飾,都能看到織物的身影。本次展覽精選院藏亞洲織品文物,規劃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實用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本展還設有學習體驗區,透過實例展示、放大圖說與觸摸體驗,介紹基本的纖維材料與製作技法;並配合視障觀眾需求,提供了兼具文字與點字的雙視圖冊。此外,配合故宮亞洲藝術節的年度主題,本展的「婚慶盛裝」單元展示亞洲各地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



Placeholder image

人氣國寶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4 天)

本院典藏了許多藝術史上的名品,以及備受喜愛的人氣國寶。為了讓南部觀眾有更多機會親近院藏精粹,於南部院區S302展廳延續「人氣國寶展」。讓觀眾對每件人氣國寶,皆能有完整且深入的認識。同時以小主題串聯局部展件,提高觀展的樂趣。



Placeholder image

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4 天)

佛教起源於印度,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成分。自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大舉入侵為止,歷經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教理與時俱進,宗教內容不斷充實,思想體系也愈趨完備,隨著各個王朝統治階級的護持推廣、僧侶不斷弘揚、以及商旅往來等,印度佛教信仰日益擴大,影響及於中亞、中國、西藏、蒙古、斯里蘭卡、東南亞等地。東北亞因與中國往來頻繁,佛教也順勢傳到了朝鮮半島與日本。如今,佛教已在亞洲各地綻放出豐富多元的文化花朵。 亞洲各地的佛教造像或經典雖然都以解決眾生痛苦,傳達成就佛果等宗教訊息,但各地的文化沃土有別,在當地養分的滋潤下,發展出許多「同源異流」的地方特色,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等形象,與各式不同的寫經方式與裝裱形制,使得亞洲佛教藝術顯得異彩紛呈、璀璨奪目。 本展覽分為「誕生的喜悅」、「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經藏的流轉」和「密教的神奇」五單元,以時間為軸,將各地的佛教造像與經典等並列,呈現佛教藝術的「不變」與「變」。引領觀眾欣賞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佛教藝術之美,以及其深邃的宗教哲理。



Placeholder image

東亞茶文化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4 天)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也是文化。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原初的解渴藥飲、煎煮點啜,到今日的沖泡慢品。隨著製茶方式的改變,茶器形式與品茗方法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透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茶文化透過遣唐使、留學僧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臺灣,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 展覽依前述脈絡分為「中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蒙藏奶茶」、「臺灣工夫茶」等四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蒙藏奶茶區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的飲茶氛圍,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文化與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