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悅讀好厝邊】書展(8月)

2025/08/01 - 2025/08/15 (剩 2 天)

本分館與黎明里里辦公室合作,在館外展出世界文化主題圖書,歡迎大家參觀閱覽!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中堅攝影學會114年度攝影展導覽活動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臺中市中堅攝影學會創立於民國65年,是由一群愛好攝影者所組成的社團法人,歷屆會長皆盡心盡力於會務工作,定期舉辦各類外拍活動、攝影講座及各種主題之攝影展覽,結合新的數位科技深入攝影藝術技巧的創作中,提升影藝水準不遺餘力,在會員影藝聯誼與技術精進互動下,淬鍊出精華作品,本次展出涵蓋人像、人文、風景、生態攝影等,不論是取材、構圖、光影的呈現,處處可見攝影者的用心與巧思,作品均屬精彩絕倫之作。



Placeholder image

【牛罵頭園區X中市圖清水分館】2025牛罵頭文史故事趣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臺中市立圖書館清水分館與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合作,活動場域拉到清水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邀請在地講師-陳芊樺老師,以台語說故事-《被遺忘的大肚王》、《勇士爸爸去搶孤》等繪本故事讓小朋友與家長瞭解清水及臺灣傳統文化。並由牛罵頭文化協進會人員,帶領認識史前原住民與後來不同族群在清水地區的生活遺跡,進行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走讀導覽。 線上報名:https://reurl.cc/bWQ1Oy (若額滿,系統即關閉) 地點:臺中市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3號棟 閱讀體驗教室 地址: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 主講:陳芊樺 老師、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活動對象:幼兒園大班至國小六年級學童及家長 組數:12組家庭 (每組含1位兒童與1位家長) 需家長全程陪同參加



Placeholder image

西舍記

2025/07/29 - 2025/08/16 (剩 3 天)

《西舍記》以清水眷村的老屋為主角,想像它是一冊塵封的日記,承載著無數家庭的生活痕跡與時代記憶。 藝術家們以作品與詩句為創作語言,透過裝置、繪畫、錄像與文字,重新打開這本日記的篇章。 在與空間的對話中,藝術家們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土地的歷史交織,回應眷村特有的地景、族群遷徙與文化融合。 每件創作都是對時代故事的再詮釋,也是一種溫柔的書寫與寄望。透過藝術的介入, 老屋不再只是過去的見證者,而成為當代思索與情感投射的場域,引領觀者重新看見這片曾經喧囂、如今靜謐的生活聚落。 本次展包括策展人共有七位創作者,每位創作的風格都非常鮮明,創作者們也在個人的創作中積極嘗試與當代對話。 「三塊肉」團體在此次展覽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團體由王子洋、周書亞、陳品慈所共同執行,團體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以聯展的形式邀請學生創作者,讓他們有舞台盡情發表個人的創作。 「NOFORMULA」團體也是本次展覽執行的單位,打破墨守成規,並且積極突破創作與展覽的界線。 藝術家王子洋發起合作,嘗試發揮兩個團體的優點,希望帶給觀者不同的觀展體驗。 展期:114/7/29(二)-8/16(六)9:30-17:30(周一休園),展覽最後一天開放至14:00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2號房舍



Placeholder image

【中市圖清水分館 x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勇闖史前世界:史前文化主題書展

2025/07/01 - 2025/08/16 (剩 3 天)

勇闖史前世界:史前文化主題書展 展期:114/7/1(二)-8/16(六) 時間:週二至週六 9:30-17:00 地點: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3號棟閱讀教室 (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 內容簡介: 想像一下,沒有手機、沒有電,一起回到史前時代冒險!精選圖書帶你解碼遠古文化秘辛,揭開史前人類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共同探索這個史前世界的奇幻旅程吧!



Placeholder image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2025/06/28 - 2025/08/16 (剩 3 天)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08.16(SAT.)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 - |參與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_艾佛雷多 & 伊莎貝爾.阿奎禮贊 Ana Teresa Barboza_安娜.特蕾莎.巴博札 Ariamna Contino & Alex Hernández-Dueñas_阿拉姆娜.孔蒂諾 &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 Ishmael Randall-Weekss_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 Marta Katavić _瑪爾塔・卡塔維奇



Placeholder image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2025/06/28 - 2025/08/16 (剩 3 天)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08.16(SAT.)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



Placeholder image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2025/05/17 - 2025/08/16 (剩 3 天)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在數位技術與全球化交織的時代,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藝術創作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遷與挑戰。他們的成長經歷涵蓋了從類比到數位的轉換,親身見證了記憶如何碎片化,邊界如何模糊,物件如何被重新賦予意義。這場展覽正是對這一代人集體經驗的探索,透過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與文化脈絡,更試圖在消逝與追尋、遷徙與流動、物質與符號之間,尋找新的可能性。 記憶的重組:在消逝與追尋之間 在數位時代,記憶的形態已從線性敘事轉變為碎片化、易逝的狀態。從數位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到早期科技接觸者的兩代藝術家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以重組、拼貼、手工技法等方式,回應個人記憶與文化歷史的流變。他們的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透過不同媒材的組合,探索記憶的斷裂與重塑。 張若綺的《在海的另一方》以抽象層疊的畫面呈現記憶的模糊與游離;羅婕則在《穿梭在柔軟的回憶裡-4》中結合彩墨與繡線,讓個人記憶與歷史脈絡交織;顏妤庭的《收成後的一無所有》透過時間的痕跡與消失後的空白,展現歷史遺留的不可挽回性;霍凱盛的《樂團-翡冷翠》則利用老木盒作為創作載體,讓歷史物件與當代藝術對話,將時間封存於作品中。 在此,藝術家試圖超越「記憶即回憶」的傳統框架,將記憶視為一種可被再建構的材料。他們的創作方式也反映了一種對數位時代的回應——當影像與資訊成為無處不在的流動片段,藝術則成為一種重新編織歷史與個人經驗的手段。 穿越邊界:移動中的風景與身分 當代世界的流動性與跨文化經驗,使「邊界」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無論是地理上的遷徙、身份的轉變,還是數位世界帶來的全新空間經驗,藝術家們都在探索這種移動中的不確定性。他們的創作不僅關注物理上的風景,更映照心理與文化的遷移過程。 許唐瑋的《穿越空間的裝置12》運用壓克力與畫布構築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空間,回應科技對我們感知世界的影響;蔡依潔的《我迷路在前往風景的路上》與《重返風景 I-A / I-B》則描繪人在旅途中的迷失與探索,映照年輕世代對目標與意義的思索;林子絹的《走吧_咖哩飯》透過鮮豔色塊與幾何構成,幽默地詮釋旅程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移動」已經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對當代身分認同的思考。藝術家們以視覺語言構築了「流動的風景」,讓觀者在作品中體驗邊界的消解與自身位置的不確定性。這也與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成長經驗密切相關——他們的世界觀建立在遷徙、網絡連結與瞬息萬變的資訊環境之中,因此,作品中的空間感也往往帶有一種未完成、未確定的特質。 物件的異化:日常與材料的再定義 隨著當代藝術對物質性的關注轉變,物件不再只是創作的媒介,而成為藝術語言本身。第一代數位原住民與科技開創者的藝術家往往關注物質的歷史感與觸覺經驗,而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則更加傾向於透過異質材料組合,探索物件在當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他們以拼貼、轉換、跨領域媒材等方式,使物件在新的脈絡中產生變異。 陳逸鋒的《#026》透過白色的張力探索繪畫的傳統界線;林正哲的《有大象玩具的靜物》則以靜物畫方式,使孩童玩具轉化為具有詩意與時間感的物件;李屏宜的《鲮鯉寶寶 (1 / 5)》運用木刻技法,承載時間、工藝與民間神話的對談;張伯豪的《空氣稀薄》則透過電鍍銅與透明樹脂的對比,象徵物質世界的不確定性與變遷;黃嘉寧的《untitled-7》則透過隨性筆觸,探索當代繪畫對材料與形式的自由可能。 這些藝術家將日常物件置於新的語境之中,以不同的媒材策略來重新定義它們的價值。這些作品反映當代藝術對「物」的重新思考,也帶出了年輕世代對物質世界的多層次感知——在真實與虛擬交錯的當下,物件的意義不再固定,而是重新賦予新的故事與象徵。 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遷,他們的作品不僅回應當下,也為未來鋪設新的想像路徑。在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之間,藝術如何反映快速變遷的世界?如何在流動的環境中創造持續影響力?這些問題將驅動新世代的創作方向,並促使藝術不斷進化。 本次展覽中,他們的創作展現出記憶的重組、邊界的穿越與物件的再定義。記憶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被重構的材料;空間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物件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一種敘事的媒介。兩代藝術家視角,透過作品間的關聯、媒材的對比、展場的敘事結構,讓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不同時代的藝術語言如何回應世界的變遷。這也使展覽不只是展示個別藝術作品,而是一場關於時代與創作變遷的對話、時代的見證與預言。



Placeholder image

跨越分類與界限的友誼-異,起飛!臺灣雙殊學生跨海融合創作展 創作導覽

2025/08/17 - 2025/08/17 (剩 4 天)

跨越分類與界限的友誼-異,起飛!臺灣雙殊學生跨海融合創作展,讓身心障礙兼具藝術才能的學生們,由了解他們的老師、藝術家以大手牽小手的概念,跨越分類與界限,用油畫、水彩、立體等媒材創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期盼在適性揚材的教育思維中,讓每一個雙殊學生在藝術教育體系支持下,獲得穩穩站立的養分,駕馭翱翔天際的颶風。



Placeholder image

「藝起來玩偶」布袋戲偶微型展

2025/08/02 - 2025/08/17 (剩 4 天)

●台中木偶劇團 於2011年由團長王英潔成立。團長王英潔自小跟隨父親王金匙(臺中市金藝獎得主)習藝,以傳承掌中戲文化為使命,為臺中市極少堅持以傳統古冊戲為主的偶戲團。2012年曾榮獲雲林國際偶戲金掌獎,2015、2019~2021、2023-2024年榮獲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目前為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駐館團隊,。台中木偶劇團在口白及木偶主演、偶頭雕刻粉面都有傳統布袋戲道地味道。近幾年創新大型武俠金光戲劇本演出,以獨特演繹手法,結合現代科技,揉合出符合年輕世代的呈現方式,吸引更多新世代觀眾喜愛布袋戲文化。 【布袋戲偶微型展】🎎 「藝起來玩偶」帶大家一探偶頭製作的故事,認識各式布袋戲戲偶! 本次展覽透過展示雕刻、彩繪偶頭的過程,以及武俠派、金光系與電視劇版等布袋戲偶的陳列,帶您近距離感受「開眉點睛」的匠心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