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江戶浮世之美

2025/05/30 - 2025/08/31 (剩 18 天)

「江戶」一詞既是時間也是空間。從時間來說,江戶時代始於1603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獲得勝利,正式建立江戶幕府,止於1868年明治維新推翻幕府。就空間而言,江戶是東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舊名。 「浮世」原來是佛教「憂世」(うきよ,Ukiyo)的用語,江戶時代,因市民對於享樂生活的追求,浮世成為享受當下、追求娛樂的關鍵詞彙。而這些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便成了浮世繪中經常描繪的主題,也成了當今追憶江戶美好生活的永恆紀念。 從西元1603年至1868年這段超過250年的漫長歲月中,江戶時代的日本社會逐漸穩定,京都、大阪、江戶等地的市民階層成為開創城市文化與藝術的主力,在這當中尤以江戶浮世繪扮演重要的角色。 為了呈現上述的江戶浮世之美,本展蒐羅海內外珍貴典藏,涵蓋了屏風、手卷、版畫、繪本等多種形制,規劃四個單元,展演江戶城市生活的樂趣與魅力,分別為: 「川流豐華」、「城市時光」、「旅遊樂趣」和「跨界交流」。



Placeholder image

展覽:呷飽未《故宮書畫裡的飲食》

2025/06/03 - 2025/08/31 (剩 18 天)

藝術來自生活,而民以食為天。這檔展覽主在介紹院藏書畫裡的吃吃喝喝,有生料,有熟食,有宴席珍味,也有清淡小菜。邀請各位好奇的觀眾,一探歷代文物裡的飲食,展場備有點單,可以勾選喜歡的菜色,用眼睛視吃品嘗。為您邀請北宋美食家蘇軾(1037-1101),分享美酒、豆粥和海鮮。他的好朋友黃庭堅(1045-1105),為您介紹特殊的惜福料裡。康熙年間《海錯圖》裡提到調理蝦蟹的做法,以及南張北溥張大千(1899-1983)和溥儒(1896-1963)的生活軌跡。當然,還有其他的隱藏彩蛋,歡迎以逛菜市場的輕鬆心情尋寶。



Placeholder image

人氣國寶展

2025/01/01 - 2025/10/12 (剩 60 天)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了許多藝術史上的名品,以及備受喜愛的人氣國寶。為了讓南部觀眾有更多機會親近院藏精粹,於南部院區S302展廳延續「人氣國寶展」。讓觀眾對每件人氣國寶,皆能有完整且深入的認識。同時以小主題串聯局部展件,提高觀展的樂趣。



Placeholder image

亞洲織品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穿著打扮、日常用品,還是空間裝飾,都能看到織物的身影。本次展覽精選院藏亞洲織品文物,規劃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實用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本展還設有學習體驗區,透過實例展示、放大圖說與觸摸體驗,介紹基本的纖維材料與製作技法;並配合視障觀眾需求,提供了兼具文字與點字的雙視圖冊。此外,配合故宮亞洲藝術節的年度主題,本展的「婚慶盛裝」單元展示亞洲各地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



Placeholder image

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佛教起源於印度,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成分。自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大舉入侵為止,歷經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教理與時俱進,宗教內容不斷充實,思想體系也愈趨完備,隨著各個王朝統治階級的護持推廣、僧侶不斷弘揚、以及商旅往來等,印度佛教信仰日益擴大,影響及於中亞、中國、西藏、蒙古、斯里蘭卡、東南亞等地。東北亞因與中國往來頻繁,佛教也順勢傳到了朝鮮半島與日本。如今,佛教已在亞洲各地綻放出豐富多元的文化花朵。 亞洲各地的佛教造像或經典雖然都以解決眾生痛苦,傳達成就佛果等宗教訊息,但各地的文化沃土有別,在當地養分的滋潤下,發展出許多「同源異流」的地方特色,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等形象,與各式不同的寫經方式與裝裱形制,使得亞洲佛教藝術顯得異彩紛呈、璀璨奪目。 本展覽分為「誕生的喜悅」、「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經藏的流轉」和「密教的神奇」五單元,以時間為軸,將各地的佛教造像與經典等並列,呈現佛教藝術的「不變」與「變」。引領觀眾欣賞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佛教藝術之美,以及其深邃的宗教哲理。



Placeholder image

東亞茶文化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也是文化。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原初的解渴藥飲、煎煮點啜,到今日的沖泡慢品。隨著製茶方式的改變,茶器形式與品茗方法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透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茶文化透過遣唐使、留學僧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臺灣,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 展覽依前述脈絡分為「中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蒙藏奶茶」、「臺灣工夫茶」等四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蒙藏奶茶區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的飲茶氛圍,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文化與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