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光華再現

2024/09/11 - 2024/09/17 (剩 2 天)

運用押花綜合媒材表現裝飾藝術風格畫作和靜物畫作的藝術性,看見美麗的花朵植物再現光華並再創造出獨特的視覺美感。 Using pressed flowers and mixed media to express the artistry of decorative and still life paintings, showcasing the beauty of flowers and plants.



Placeholder image

極美畫會「極美重現美極」2024聯展(免費參觀)

2024/09/05 - 2024/09/18 (剩 3 天)

「以畫會友,以友為師」是極美畫會立會的初心,也是堅持的方向。畫會於2011年創立,自2013年首次舉辦創作聯展開始,維持每年舉辦1至2次聯展的頻率,然因COVID疫情緣故自2020年後暫停了3年,此次重啟聯展,極美人除帶來卯足戰力的創新作品,亦精選出色佳作重現分享,期待能為因疫情而疏離的人心帶來美極的感動。  



Placeholder image

【到耀眼的日子】嚴友亨 個展

2024/08/31 - 2024/09/21 (剩 6 天)

有時瞥見外面陽光非常耀眼,心裡總覺得應該要去那太陽底下做些什麼事,望著眼前光亮的一切,但我卻不在那。光線從熾熱到冷清,甚至是有些過度的曝光,使整個場域變得模糊、朦朧不清,讓人想靠近卻又產生出了某些距離感,彷彿時間頓時的停滯在某個瞬間。 我利用日常生活視覺下不尋常的視覺經驗為起點,再輔以自我發想拍攝的照片企圖跳脫常態,經由繪畫敘述成另一種陌生的情境與樣態。當觀者被作品畫面中的光線、色彩、朦朧場景吸引後,不由自主地更仔細端詳畫中各部分各角落,發現了有別於日常視覺經驗下常看到的場景。藉由刻意的凸顯與改變原先的狀態,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了熟悉、相似,卻又有所不同的視覺虛幻及想像空間,企圖拆解後嘗試重新理解事和物。



Placeholder image

《 斷臂 The Severed Arm 》陳琛 個展

2024/08/24 - 2024/09/21 (剩 6 天)

,當今的數位時代?殘缺的敘事仍持續地發生: ;虛擬逐漸將身體感自肉體剝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好不容易度過了溽暑,迎接白露之際,福利社也走入今年度第五檔展覽——藝術家陳琛個展《斷臂》,展出時間為 8 月 24 日到 9 月 21 日。本次展覽的創作主題聚焦在新舊數位媒介帶來的體感差異,藝術家以武俠電影作為過去身體影像的建構範本,透過錄像、不同的數位媒介及媒材,試圖喚回我們在虛擬網路中被迫遺失的身體感。 1960 年代,於香港、日本與韓國開始流行一種武俠片類型,其將身體殘疾作為敘事的轉折或角色的塑造,透過「不完整」的英雄形象使觀眾能有更多的投射與帶入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張徹導演的《獨臂刀》(1967)。彼時為了營造血脈「噴」張的武打情節,在影像運鏡、人物走位及場面調度下足功夫,觀眾無不感受到動態張力,孩子們爭相模仿劇中的動作橋段,正反映著體感扎實的接收經驗。然而於當今的數位時代,殘缺的敘事雖持續地發生在不同的影像、介面與操作技術之中,卻不同以往地轉變為剝奪狀態——不論我們身在何處,幾乎都處在一個固定大小的螢幕前方:通勤中我們看著手機,工作時我們看著電腦,回家躺平我們看的還是手機或電腦——視覺總會被方框內的影像所定身或分神,廣袤無邊的虛擬世界逐漸將我們的身體感從肉體剝離,動動手指、擺擺眼球,身體彷彿不與我們共存在,甚至短暫地被我們遺忘。 藝術家陳琛從此觀察出發,以位元素材的撿拾者身份,從過去身體影像的建構範本擷取影像進行解構與重建,重新製作屬於當下的武俠電影。與此次展覽同名的全新作品《斷臂》將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的形式構成,以螢幕錄影程式替代鏡頭、游標取代演員,電腦桌面成為新的敘事場域;與過去的武俠電影相異,我們不再聚焦於殘缺主角,而是消失在鏡頭前的斷臂。 本次展覽福利社將被打造為深幽的暗室,觀眾將跟隨被砍下的斷臂走在虛擬/不可見的敘事軸上。作為視覺出口的螢幕/觀景窗會在各個角落等待觀眾切身走進,並透過不同的數位媒材與形式,我們既是重新回望又是交錯在新與舊的虛擬世界中,藉著螢幕照射出來的白光步步走往最深處,一探面對當代體感剝離的生存之道。 (福利社新聞稿) - ☞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斷臂 The Severed Arm 藝術家|陳琛 Chen Chen 展期|2024/08/24(六)- 2024/09/21(六) 展覽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 - 19:00,免費參觀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 ☞ 活動資訊 開幕茶會|2024/08/24(六)15:00 展覽座談|2024/09/07(六)14:00 與談人|孫松榮 SING Song-Yong - 主辦單位|福利社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 視覺設計|陳彥如、魏妏如



Placeholder image

《 斷臂 The Severed Arm 》陳琛 個展

2024/08/24 - 2024/09/21 (剩 6 天)

,當今的數位時代?殘缺的敘事仍持續地發生: ;虛擬逐漸將身體感自肉體剝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好不容易度過了溽暑,迎接白露之際,福利社也走入今年度第五檔展覽——藝術家陳琛個展《斷臂》,展出時間為 8 月 24 日到 9 月 21 日。本次展覽的創作主題聚焦在新舊數位媒介帶來的體感差異,藝術家以武俠電影作為過去身體影像的建構範本,透過錄像、不同的數位媒介及媒材,試圖喚回我們在虛擬網路中被迫遺失的身體感。 1960 年代,於香港、日本與韓國開始流行一種武俠片類型,其將身體殘疾作為敘事的轉折或角色的塑造,透過「不完整」的英雄形象使觀眾能有更多的投射與帶入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張徹導演的《獨臂刀》(1967)。彼時為了營造血脈「噴」張的武打情節,在影像運鏡、人物走位及場面調度下足功夫,觀眾無不感受到動態張力,孩子們爭相模仿劇中的動作橋段,正反映著體感扎實的接收經驗。然而於當今的數位時代,殘缺的敘事雖持續地發生在不同的影像、介面與操作技術之中,卻不同以往地轉變為剝奪狀態——不論我們身在何處,幾乎都處在一個固定大小的螢幕前方:通勤中我們看著手機,工作時我們看著電腦,回家躺平我們看的還是手機或電腦——視覺總會被方框內的影像所定身或分神,廣袤無邊的虛擬世界逐漸將我們的身體感從肉體剝離,動動手指、擺擺眼球,身體彷彿不與我們共存在,甚至短暫地被我們遺忘。 藝術家陳琛從此觀察出發,以位元素材的撿拾者身份,從過去身體影像的建構範本擷取影像進行解構與重建,重新製作屬於當下的武俠電影。與此次展覽同名的全新作品《斷臂》將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的形式構成,以螢幕錄影程式替代鏡頭、游標取代演員,電腦桌面成為新的敘事場域;與過去的武俠電影相異,我們不再聚焦於殘缺主角,而是消失在鏡頭前的斷臂。 (福利社新聞稿)



Placeholder image

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

2024/07/06 - 2024/09/22 (剩 7 天)

清代的疆域橫跨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因此進貢到宮廷的動植物更豐富多元。清代皇帝對於花卉的興趣,使宮廷畫家描繪的對象不限於江南花卉,還包括來自高海拔的野生植物,甚至從遙遠西方引進的洋花。畫作中來自各地的奇花異草,讓我們得以想像當時宮廷花園的繽紛景象。 花卉或許僅能短暫開放,但是藉由筆墨描繪,能永久延續它們的美麗與盎然生意。宮廷留下的花卉畫,既是移植花卉的視覺紀錄,本身也是能夠不拘季節與地區,可隨時開展或懸掛欣賞的移動花園。



Placeholder image

國寶聚焦

2024/06/29 - 2024/09/22 (剩 7 天)

本院典藏的文物,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國寶雖然也經常安排於各種展覽中展出,但為了讓來訪者不論何時到院都有機會深入欣賞國寶,故專闢一室推出「國寶聚焦」系列展覽,每季選展一件書畫國寶於此專屬的展間展出。



Placeholder image

【風景構體】當代藝術聯展

2024/08/17 - 2024/09/22 (剩 7 天)

展覽《風景構體》集結七位藝術家,以攝影、造型裝置、平面繪畫、錄像等各種媒材所組成,透過藝術家各自涉及關於感知空間、記憶型態與時間性等層面,探討風景如何作為交錯於現實、技術物質與個人意識的界面。本展覽試圖思考介於媒介與裝置中的感知狀態,一方面回應當代文化中的身體,如何被技術置入「風景」的製造與消費;另一方面則經由作品的構成關係,探尋世界如何映射於個人意識中不穩定、潛在的多樣性。《風景構體》將透過物件、裝置與影像的擴延,將展覽場所轉化為一座感知構體,創造出觀看事物的另類位置。展期為8月17日(星期六)至9月22日(星期日),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Placeholder image

我的美術教室

2024/07/16 - 2024/09/22 (剩 7 天)

指導單位:教育部 如果說「兒童畫」是孩子初次與藝術相遇,所留下最珍貴的紀錄,那「美術教室」就是他們受藝術教育洗禮,感受及學習美感,最初也最重要的場所。 本展以「我的美術教室」為題,邀請六位國小、國中美術老師們合作,共同發想將美感教學轉化成實體的展覽,打造多元的美術教室,除了把美術教室轉化為創意空間外,更透過設計性的思考及規劃,展現各種實驗性的藝術教育方法及形式。 「美感從有感開始!」,本展通過美術教室這個神奇的空間展示,讓創意揮灑,讓色彩浸潤,讓身心解放,更盼學子們在這個空間與這段「學美」及「美學」的過程中,能將「所感」帶入日常,實踐生活美學,找到美所帶來的感動力量! If “children's drawing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precious record of a child's first encounter with art, then the “art classroom” is the initial and most crucial place where they are immersed in art education, experiencing and learning about aesthetics. Titled "My Art Classroom", this exhibition invites six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art teachers to collaborate and transform aesthetic education into a tangible exhibition. It aims to create diverse art classrooms that not only serve as creative spaces but also showcase experimental art education methods and forms through design thinking and planning. "Aesthetics begins with feeling!" Through the display of this magical space of the art classroom, the exhibition allows creativity to spread, color to soak in, and the mind and body to be liberated. We also hope that in this space and during this process of "learning beauty" and "aesthetic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bring their “feelings” into their daily lives, practice aesthetics in their lives, and find the moving power of beauty!



Placeholder image

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2024/04/23 - 2024/09/22 (剩 7 天)

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4/23-2024/8/18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5/16-2024/9/22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201,202,203展覽室   展覽介紹 策展人:陳永賢     藝術家在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是一種人物形象的身份符號投射,包括容貌、表情、外觀姿態及身體特徵等視覺符號,承載著創作者個人意識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多重語境。這些「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圖像的含義,都和自我的凝視(gaze)、自我意識的影像(image)和自我形象的想像(imaginary),有著緊密的情感聯繫。 如何理解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從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來看,凝視自我並非僵固的看與被看,自我身影亦非只是物理性曝光後的潛像,而是趨近於解蔽狀態下的圖像記憶與視覺編碼。如此,自我身影作為時代脈絡傳遞的訊息,透過「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我們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以及近年來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的多元形式,呈現了豐沛的藝術能量。 在此脈絡下,臺灣的歷史環境孕育了重要的影像發展歷程,其中更涉及了自我影像在技術與觀念上的遞嬗與更迭,顯得別具意義。於是,透過自我影像的再現意涵,在作品賦形的隱喻中產生理解與連結,重啟自我覺察和社會探詢的對話。不僅如此,藉由這些自我身影的顯像結構,扣連於個人思想及社會現象所引發的問題意識與反身姿態,築造了一種可視化的閱讀軸線。因而,凝視自我與映照他者之間,保存著一個互文性的緊密扣連,提供不同思路來闡述自我生命經驗、社會集體記憶,作為時代的見證。 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自我身影的顯像意涵,就像映照自身的一面薄鏡,流瀉出自我認知的心理空間,以及社會處境的深層關係。從「凝視自我」的視角來看,自我圖像與影像生產的相互碰撞下,激盪了藝術家更深刻體會的創作力,並折射當前現實維度及所處生態。也就是說,作品中銘刻自我身影,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自我主觀意識,無論是一種期望的、異化的、想像的形象投放,最終透過影像介質的轉換和影像再現的特質,賦予鏡像自我更深層的存在價值。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家在凝視自我的移情作用下,從影像觀念的內聚思考轉向外部客體接榫,輾轉投射於自我認同與自我反身性思考,並擴延於自我身體與環境場域的對應關係。他們復返於個人反思及自身文化的洞察迴路,藉由身體行為和社會空間的對話形式,進一步把自我影像描寫入當代身體文化現象的範疇。因此,從「反身顯影」的面向來說,這些鏡映關係的複合文本形式,已經把自我身影的固態錨點往外擴散,嵌接於時代脈動下表意系統,注入更多影像迻譯的可能。 整體來看,本展「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探討鏡像自我的表現形式與自我影像的轉譯思維,從藝術家身份印記出發,連結於自我、異己與他者之間的意識形態,叩問當代影像生產對象的主客體關係。更關鍵的是,藝術家自我身影之表徵闡述了圖像寓意的多義性,也隱含著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指涉。這些時代趨勢下的自我影像,適時地與社會、文化、歷史的脈絡軌跡交織疊合,凸顯一種自身存在的不可取代性,以及藝術視域的核心價值。   凝視自我 攝影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們在鏡頭前的身體姿態。自我影像的鏡映關係,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某種弔詭迴圈,如拉岡(Jacques Lacan)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揭示鏡像自我的形塑過程,其中產生遺漏、轉換為某物形象,經過中介的介質來建構想像世界。自我凝視中的自我形象,是一個期望的、異化的、轉化的、想像的影像投射。 攝影影像的本質是再現,影像生產都是作為主體再現的基調。藝術家透過鏡中映像、凝視自我的交互關係,投放於符號表徵而賦予鏡像自我的內在意識和自我異化的指涉。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藝術家以多元觀點轉譯「凝視」與「自我」之間的自我認同與知識建構,不僅突破片斷的認知、傳達個人內在想望,同時也表現出藝術家移情作用後的影像詮釋。   反身顯影 作品中銘刻上自我身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投放,作為個人情感和認知態度的錨點。顯影後的鏡像自我,扣連於背後的自身生活、自我信仰、自身價值,並將個人行動轉化於社會結構和時代脈動等迻譯形式,作為自我對話與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思考。如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將「反身性」(Reflexivity)概念,嵌接於自我身體於社會系統的自反與反思。 藝術家在影像中投射了自我形貌,作為記錄、建構和理念延伸的一種手法,讓這些顯像開啟了鏡像折射的第二張臉。至此,自我身影復返於個人反思及社會文化之洞察,包括:自我慾望與情感寄託、性別認同與自明狀態、肉身掃瞄與圖像寓意、家庭觀念與人際關係、社會現實與勞力流動、身體行為與環境場域等議題,進而提供反身性的對話空間。   參展藝術家(共50位) 凝視自我 張朝目、張照堂、陳擎耀、陳耿彬、陳孝齊、江源祥、致穎、鄧南光、何孟娟、洪孔達、侯淑姿、侯怡亭、許淵富、黃玉柱、李小鏡、林草、林壽鎰、劉秋兒、歐陽文、石晉華、施強、鄧博仁、崔廣宇、吳其章、吳金淼、姚瑞中、葉清芳 反身顯影 張乾琦、陳家翊、陳新偉、洪鈞元、侯怡亭、許惠晴、黃盟欽、黃博志、洪政任、高俊宏、郭慧禪、李亦凡、廖祈羽、林俊吉、林俊良、拉勒俄嵐・巴耷玬、施威任、蘇匯宇、戴宏霖、王伯宇、王聖文、吳政璋、吳逸中、宇中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