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飛越文學天際線系列活動】 8月作家 賴香吟 回臺講座登場!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2025【飛越文學天際線系列活動】 域外回望:我的文化路徑與臺灣文學 作家 賴香吟 時間|2025年8月16日(六)14:00~16:00(13:30 開放報到入場)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因報名人數踴躍,場地改到B1國際會議廳舉辦,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飛越文學天際線系列活動】 8月作家 賴香吟 回臺講座登場! 以文學的藝術探究臺灣威權的歷史,是賴香吟小說最吸引我們的地方,當她筆尖一落下,歷史的眼淚與各種情緒,就在大眾的眼前展開。突破歷史書寫、寫實主義在某些時刻給予人的既定印象,香吟在小說裡,靜靜的帶我們到很久以前,溫和的打開我們的視野,看見那些我們以為知道的臺灣,還有很多面貌,還有更多故事,可以說給世界聽。   以《其後それから》(2012)、《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2019)以及《白色畫像》(2022),榮獲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及年度大獎的賴香吟,這個夏天將受臺文館之邀,舉行講座,帶來她對文學、歷史與文化的思索。   請來臺文館的文學沙龍,聆聽她近年以旅外視角回望臺灣的文字旅程。   ▍講者簡介▍ 賴香吟,曾於臺北、東京求學,現旅居柏林,目前專事寫作。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屢獲吳濁流文學獎小說獎、博客來年度選書、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吳三連獎文學獎及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等各項大獎殊榮。 繼《靜到突然》德文版出版(https://reurl.cc/Omp5qy),《白色畫像》英文版也將於今年夏天推出。    歡迎對臺灣文學與歷史書寫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與這場難得的文學講座! ​◆參與活動皆需填寫報名表單,若多人一起前來,請個別報名填寫,以便入場確認,謝謝。 ​◆將依報到情形開放現場候補。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活動洽詢:王小姐 06-2217201#2215      



Placeholder image

曬一座臺文館 ── 古蹟建築導覽 × 藍曬提袋手作

2025/08/15 - 2025/08/16 (剩 3 天)

「曬一座臺文館── 古蹟建築導覽 × 藍曬提袋手作」 以國定古蹟臺文館館舍建築為主軸,導覽員將帶領參與者從空間細節中聆聽百年建築的歷史故事,進一步認識其古蹟建築特色與修復歷程。手作部分則運用本館典藏影像,進行藍曬氰版顯影創作,感受文化記憶如何細膩地被保存與延續。 結合古蹟導覽、文化保存與文學典藏等元素設計,讓參與者親自「曬一座臺文館」,不僅能帶回專屬的建築記憶,更於實作中深化對歷史脈絡的理解。 場次時間:7/25(五)、7/26(六)、8/15(五)、8/16(六),14:30~16:30;共4場次。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1樓文資第一會議室、館外空間。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1號] 請由南門路側「文資中心」入口進場報到;或循指引,沿本館1樓文學光廊至文資第一會議室前方報到。 人數:每場次至多20人。 提供材料:空白帆布袋、藍曬藥劑、典藏影像藍曬圖之投影片、相關用具等。 費用: 活動收取報名費(含材料費),每場次每人新臺幣250元;或使用文化幣抵用。 請於每場次報名截止前至臺文館藝文活動平台完成報名,並於報到時現場繳費(本活動僅能使用現金繳費,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活動適用文化幣,歡迎13-22歲學子踴躍參與!   文化幣限定以文化幣支付活動費用,即享暑假點數加碼,每人最多回饋600點  13–15 歲|買1點送1點  16–22 歲|買2點送1點   手作藍曬提袋(示意)   精選紀念品:提供每位參與者本館「文學花園筆記本」1本(定價150元)、臺文館古蹟建築模型(含刀模)1份。可回家動手做出本館建築模型,重溫這裡的建築故事與記憶。 紀念品:文學花園筆記本   紀念品:本館建築模型(成品示意)    參與提醒  建議攜帶圍裙或穿著不怕弄髒的衣服。 部分活動將在戶外空間進行(藍曬及導覽等),可視情況準備遮陽衣物或用具。 請準時抵達現場,以利材料準備與活動流程順利進行。 若無法出席,請提前通知,以便我們遞補名額。 活動中將拍攝照片做為活動紀錄,報名參加者視同同意授權本館拍攝活動紀錄照片,並同意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之權利。   ️活動流程: 時間 流程 地點/說明 14:00-14:30 報到及繳費 請至文資第一會議室前方報到,並備妥現金新臺幣250元/人,或使用文化幣抵用。 14:30-14:45 認識修復知識及藍曬氰版技術 文資第一會議室 14:45-15:30 運用本館典藏影像(如建築圖、文物照片等)進行藍曬氰版顯影帆布袋創作。 文資第一會議室、館外空間 15:30-16:00 本館古蹟建築導覽 本館戶外建築及室內展間 16:00-16:30 完成藍曬帆布袋製作、參與者回饋 文資第一會議室   活動地點指引:請由南門路側「文資中心」入口進場報到;或循指引,沿本館1樓文學光廊至文資第一會議室前方報到。   博物館探險隊!期待你的參與,一起探索建築故事、發現文物與影像的魅力!    



Placeholder image

禁書時代:言論的囚籠與創作的鎖鍊(Silenced Pages: Censorship and the Figh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aiwan)

2025/02/21 - 2025/08/17 (剩 4 天)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   戰後初期,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當權者建立繁複的情治網絡,動員無數政府單位,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   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防止人心動盪,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的穩定。   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也讓作家下筆時必須字字「斟酌」。有些人因自我檢閱後,選擇將完成的作品深鎖不願面世;更多人因無法揣測言論的紅線,懼於誤觸雷區,甚至在提筆前便選擇沉默。   在威權統治下,各種異議之聲看似被消音,人民的自由受壓抑。然而,再極權的統治,也無法禁錮自由的思想。在戒嚴的暗夜中,人民的聲音依然低語流傳,在牢籠與警棍之間伺機而動。   本次展覽希望引領大眾共感一字定生死的肅殺時代,在回望過去的同時,能夠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價值。   The reason why books are "banned" is never just about the books themselves; it also involves restricting freedom of thought and speech. In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the people of Taiwan endured decades of thought and speech control. Those in power established a complex network of political surveillance, mobilizing numerou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using censorship to decide the fate of book. On the surface, it wa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harmful ideologies" and social unrest. In reality, it was a means of controlling the populace and stabilizing political power. The censorship system affected not only books that had already been published but also made writers cautious with every word they wrote. Some chose to lock away their completed works after self-censorship, unwilling to release them. Many others, uncertain about where the line of permissible speech lay, feared crossing the red line and chose silence before even starting to write. Under authoritarian rule, various dissenting voices seemed to be silenced, and the people's freedom was suppressed. However, no matter the regime's extremes ,it could not imprison free thought. On the night of martial law, people's voices still whispered and spread, waiting for their opportunity between the bars and batons. This exhibition hopes to help the public empathize with the brutal era when a single word could determine life or death. By reflecting on the past, understand the precious value of today's freedom and democracy.  



Placeholder image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

2025/08/10 - 2025/08/20 (剩 7 天)

   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We TAIWAN 展會由臺灣文化部統籌,作為2025年臺灣以文化參與國際鏈結的重要行動。 在大阪·關西世博會期間,以「應援未來、奇蹟之島」回應世博會主題「創造閃耀著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強調臺灣文化在全球重組背景下的融變能力與自信未來。以多元視角審視自身,透過新世代社群,結合新科技與各類型文化藝術,以未來世代的語言向國際觀眾述說臺灣的獨特。 臺灣,一座處於不同陸地板塊、不同溫度洋流、不同方向季風交匯處的韌性之島。始終以開放姿態面對世界,多元族群、複軌歷史、東西混融、世界之眼。這些條件養成臺灣包容、彈性、適應生存的應變韌性。珍惜傳統但勇於創新,接受命運但不受制於現實。從科技到文化,我們書寫、繪畫、歌唱、舞蹈、展演……在混融的文化基因下,藝術家們以多維思考、混融萬變的創造力站在這次的舞台,浪漫而堅強地分享臺灣的故事。 因為相信連結差異、凝聚眾人才是未來世代的力量,臺灣始終是彼此依靠的「我們」,而不是彼此競爭超級英雄的冠冕,所以是We TAIWAN,咱臺灣。我們相信,只要一起以行動實踐當下每一刻,未來將會以超越期待的奇蹟般降臨。 主辦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 台灣文化中心 統籌團隊|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 We Taiwan 官方網站:https://wetaiwan.tw/zh-TW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 展覽介紹   「爾來了!」——魔幻臺灣・文學之魂 臺灣,一座濃縮了山林、原野、都市與海洋的島嶼。在這樣的島上,棲息了各式各樣的魔幻傳說。臺灣,一座橫斷東亞島鏈、連接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島嶼。在這樣的島上,融匯了來自各地的文化與想像力。 臺灣文學的字裡行間,因此飄蕩著各路神仙鬼怪、靈異妖魔。祂們是台灣版的「怪談」,台灣版的「妖怪」與「幽靈」。如今,祂們搭乘著文學作品,悄悄滲入了2025年的盂蘭盆節⋯⋯。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覽期間適逢日本「盂蘭盆節」,呼應夏日怪談傳統,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特意從魔幻、靈異、神仙鬼怪角度切入,介紹不同面向的臺灣文學作品,並以臺南城隍廟名匾「爾來了」為題,賦予展覽濃烈的臺灣民俗色彩。展場邀請臺灣神怪透過文字飄洋過海來到日本,也歡迎臺、日觀眾參與這場臺灣神怪的聚會,並在「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的影響」、「臺灣民俗再發掘」、「當代通俗文學」、「小說中的魔幻」、「詩歌裡的魔幻」六大展區中,跟著臺灣神鬼的魔幻腳步,從不同族群、不同時代出發,感受臺灣文學的當代新面貌。  主辦單位|文化部、國立臺灣文學館 展示設計統籌|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文學顧問|朱宥勳 合作藝術家|角斯角斯、陳瑋軒      



Placeholder image

文學樂園暑假兒童系列活動

2025/08/16 - 2025/08/30 (剩 17 天)

兒童文學推廣活動  活動➊《椅子樹》閱讀活動 07.12(六)14:00~15:30 講師:吳佳儀老師 本館B1文學樂園 活動對象:2.5~4歲幼兒為主,須有1位家長陪同,共10組親子。 |活動形式| (1) 繪本故事:聆聽《椅⼦樹》故事繪本,觀察其中多彩的拼貼技法 (2) 歌曲遊戲:配合故事內容唱兒歌、玩遊戲 (3) 兒歌唸謠:隨著唸謠帶入⾝體節奏,再加入玩具槌、沙鈴、響棒,⼀起玩節奏 (4) 肢體律動:透過肢體造型,變成各種形狀的樹,從個⼈樹到親⼦樹 (5) 拼貼彩畫:⼀起剪貼繽紛的樹葉,做⼀棵屬於⾃⼰的樹   活動➋《夏天吃西瓜》閱讀活動 07.20(日)14:00~15:30 講師:李函諦老師 地點:本館B1文學樂園 活動對象:6~9歲兒童為主,20人。 |活動形式| (1) 繪本故事:欣賞《夏天吃⻄瓜》繪本美麗的筆觸,回顧⻄瓜的旅程、場景以及路上遇到的⾓⾊。 (2) 肢體律動:延伸⻄瓜的球體概念,傳接彩球,隨著節拍,訓練反應與以及團體合作。 (3) 樂器合奏:⽊琴、鐵琴、沙鈴、三⾓鐵,奏⼀曲夏季之歌 (4) 樂趣⼿作:來創作屬於你⾃⼰的⽔果掛畫吧!   活動➌《爸爸去哪裡》閱讀活動 08.02(六)14:00~15:30(延期至8/10(日)14:00~15:30辦理) 講師:王薏涵、田喬恩 地點:本館B1文學樂園 活動對象:6~12歲兒童為主,20人。 |活動形式| 1. 共讀《爸爸去哪兒》故事繪本 2. 戲劇活動: (1) 臉卡找爸爸:從臉卡中找到最想⾃⼰爸爸的⼀張卡牌,並分享為什麼會選這張。 (2) 鏡⼦活動:兩⼈⼀組,⼀⼈當「鏡⼦」模仿另⼀⼈的動作(可慢動作或快節奏),兩⼈輪流交換⾓⾊。 (3) 雕塑家與黏⼟:兩⼈⼀組,⼀⼈當「雕塑家」,另⼀⼈是「黏⼟」。雕塑家讓黏⼟擺出特定姿勢,完成⼀個靜態的畫⾯(如「爸爸的⼯作」、「⼯作中的爸爸」或「睡著的爸爸」)。引導孩童想像爸爸平常⼯作的樣⼦,透過觀察與模仿調整動作的⾓度、表情的變化,讓孩童運用觀察與模仿能⼒進行想像與創作。 3. 綜合討論:⼤家的爸爸有什麼厲害或特別的地⽅?邀請學⽣分享。 ◎受西南氣流影響,8/2(六)本館休館一日,本活動延期至8/10(日)辦理,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活動➍《阿公與我》閱讀活動 08.16(六)15:30~16:45 講師:薛嘉沂、王薏涵 地點:本館B1文學樂園 活動對象:6~12歲兒童為主,須有1位家長陪同,共10組親子。 |活動形式| (1) 共讀《阿公與我:認識母語的夏天》繪本。 (2) 各式各樣的語⾔:討論臺灣這片⼟地上的語⾔們,邀請會不同語⾔的家庭⽤不同語⾔和⼤家打招呼。 (3) 聲控⾝體指揮家:⼀個⼈使⽤透過非語⾔的⼈聲,同組的⼩朋友或是⼤朋友⽤⾝體回應這個聲⾳給⾃⼰的感覺。 (4) 台語七聲八調:同上的邏輯,把非語⾔的⼈聲,代換台語的七聲八調,讓聽者⽤⾝體動作回應這個⾳調。 (5) 詞語猜猜樂:從老師預先準備的台語詞庫中每⼀組抽籤,並且⽤上述的⽅式發展出動作(根據聲⾳⽽非詞義),並且輪流上台,讓其他組別透過動作猜測詞語。 (6) 結尾討論:根據剛剛的⾝體經驗,討論聲⾳、⾝體與語⾔的關係。 ◎本活動使用語言:臺灣台語80%台語、華語20% ◎本活動配合文化部「培育台語家庭」計畫集點,參加活動即可獲得點數! https://ntlgportal.moc.gov.tw/home/zh-tw/twactivity/140363   2025 NTSO台語繪本故事音樂會《黃金陣佮烏風幔》 本活動由說書人演說本館出版的台語繪本《黃金陣佮烏風幔》故事內容,並結合臺灣青年交響樂團弦樂四重奏音樂演奏的形式,讓精彩的故事與美妙的音樂碰撞出絢爛的火花!✨ 08.16(六)14:00~15:00 地點:本館B1文學樂園 演出者:NTSO臺灣青年交響樂團、說書人林宥禎 活動對象:12歲以下兒童20人(包含家長約40人) 使用語言:臺灣台語90%、華語10% ◎本活動配合文化部「培育台語家庭」計畫集點,參加活動即可獲得點數! https://ntlgportal.moc.gov.tw/home/zh-tw/twactivity/140364 主辦單位:NT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黃金陣佮烏風幔》介紹:https://www.nmtl.gov.tw/News_Content_Book.aspx?n=3852&s=184552     兩天一夜故事營隊 文學島探險記:兩天一夜臺文館營隊 08.18(一)~8.19(二)全日 講師:王薏涵、張雅涵、劉珈蓉、杜念潔、陳恩鋐 地點:本館B1文學樂園、館外人行道、常設展展覽室 活動對象:9~12歲兒童,共30人。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skE7T4NKqZxwxiX7(免費報名參加) 錄取方式:於06.30~7.14期間報名登記,預計於07.18以【抽籤方式】抽選正取30名、備取30名,經確認報名資格與出席意願,預計於07.25於本館官網公告錄取名單。 (本館調整於07.25公告名單之後,再進行聯繫通知。請報名者靜候通知,謝謝!) 錄取名單公告:https://www.nmtl.gov.tw/News_Content.aspx?n=3891&s=241092   電影放映活動 《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電影放映活動 08.24(日)14:00~16:30 地點:本館1樓演講廳 映後座談主講人:財團法人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葉佳龍董事長、莊永新導演 活動對象:歡迎祖孫、親子、一般觀眾攜伴觀賞,也歡迎團體報名參加(請洽承辦人) ◎本活動配合文化部「培育台語家庭」計畫集點,參加活動即可獲得點數! https://ntlgportal.moc.gov.tw/home/zh-tw/twactivity/140283 ◎協辦單位:童年漫畫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 《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動畫電影介紹   魔鬼黨覬覦龍鳳寶劍,桂國陷入危機。諸葛四郎受託挺身而出,竟遭受真平的復仇挑釁。諸葛四郎與魔鬼黨,到底誰會搶到那隻寶劍呢……?   背景故事  從《諸葛四郎》出發,找回台灣漫畫的名字。 動畫電影《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是一部讓孩子放心認識的本土英雄故事。融合台語、客語與華語配音,這不只是動畫,更是一場文化與語言的世代傳承。 五十年前,台灣本土漫畫曾有一段黃金時光,卻因社會氛圍與審查而沉寂。葉宏甲老師創作的《諸葛四郎》,正是那個時代最鮮明的代表──三、四、五年級生心中不敗的英雄。 今天,這部作品以全新姿態重現。 我們從「老漫畫 × 新文創」出發,喚起對本土文化的記憶與驕傲,讓經典不只是懷舊,而是走向未來的起點。 《諸葛四郎》不是一段過去,它是一個傳承中的信念:正義必勝,勇氣無懼,堅毅善良。 【影片資訊】 片長:90分鐘 類型:動畫片 分級:普通級 影片語言:臺灣台語 出品:童年漫畫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流程】 時間 內容 備註 14:00~15:30 播放電影《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 片長:90分鐘 放映版本:臺灣台語版本 15:30~16:30 諸葛四郎人偶互動、Q&A座談 座談主講人:「財團法人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葉佳龍董事長、莊永新導演 ◎參與映後座談活動,有機會獲得豐富的電影周邊好禮! 16:30~17:00 映後闖關活動 《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闖關活動 活動1.「漫畫拼一拼:找回諸葛四郎!」 活動方式:複製一頁漫畫切成不同格,夾在活動現場的雜誌中,請挑戰者(小朋友)把它拼出來。 活動2.「動作比一比:電影中的角色動作」 活動方式:依照抽卡動作猜測情節,最後進行拍照打卡即獲得小禮物1份。 ◎每場活動限額30組親子參加,請於活動前先報名登記參加(每組親子限擇一活動報名)。 ◎本活動圖文資料提供:童年漫畫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 ◎每組參加活動者可獲贈一本諸葛四郎動畫電影創作全記錄手冊,限量100本贈完為止(例如:1位家長報名3位小朋友參加,可獲贈1本,於報到時領取。)     兒童劇展演活動 《月亮之子》兒童劇展演 08.30(六)14:00~15:30 地點:本館B1文學樂園 表演團隊:真的有劇團 活動對象:6~15歲兒少觀眾為主,25人。 |表演形式| 本次演出由兩位演員以創意操作形式展現,透過立體書和道具,結合豐富的想像⼒與表演張⼒,時⽽以操偶⽅式演繹,時⽽轉化為劇中⾓⾊,充分運⽤多樣媒材塑造出故事的立體感和層次,為觀眾帶來視覺與情感的雙重體驗。 |表演內容| 故事始於⼀個海邊的村莊,流傳著把純⽩的孩⼦獻給⽉亮的儀式,避免村莊受海嘯侵擾,那些患有⽩化症的孩⼦被稱為「⽉亮之⼦」。故事裡有⼀位⺟親因不忍⾃⼰剛出⽣的⼩孩被獻祭,偷偷將⼀名⽉亮之⼦養⼤,卻不幸在女孩六歲時因故被村⼈發現,女孩最後仍然被迫獻祭。幾年後,同樣⽣在村莊的祭司女兒青河,和另⼀個⽉亮之⼦——⽩⽔,兩⼈為了改變⽉亮之⼦的命運,在村莊籌畫⼀個新的神諭,讓⽉亮之⼦化⾝為保佑村莊的存在。   活動講師介紹            



Placeholder image

文學好客|詩人帶路:走進詹冰的文學世界

2025/08/31 - 2025/08/31 (剩 18 天)

詩人詹冰,是臺灣重要的客籍作家之一。他用筆描繪土地,用詩歌書寫時代,作品兼具庶民情懷與語言美感。適逢《詹冰全集》正式出版,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舉辦詹冰文學故事館專場活動,帶大家一起認識這位深具文學與文化意義的詩人。 本活動邀請《詹冰全集》主編──莫渝老師,以第一手資料與編纂經驗,為大家分享詹冰的創作與家族故事。除了精彩的專題演講,莫渝老師也將親自導覽詹冰文學故事館,實地走訪詩人創作與生活的場域。 活動資訊: 日期: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時間:13:00-16:00 地點:卓蘭鎮立圖書館(苗栗縣卓蘭鎮中山路125之1號) 詹冰文學故事館(苗栗縣卓蘭鎮95號) 講師:莫渝老師(作家、《詹冰全集》主編)、詹德銓老師(地方文史工作者) 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 地點 說明 13:00-15:20 詩人眼中的詹冰:談詹冰詩文學與作家故事 卓蘭鎮立圖書館 3樓會議室   15:20-16:00 詩人帶路:詹冰文學故事館走讀導覽 詹冰文學故事館集合 演講後統一步行約1分鐘移動至詹冰故事館 導覽路線 詹冰文學故事館→卓蘭街道→峩崙廟→詹冰故居   注意事項: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本活動包含演講與導覽共2場次,2場次統一報名。 導覽包含戶外空間,請留意天氣與自身身體狀況,建議自備雨具、遮陽用品與飲水。 本活動不提供交通接駁,請自行前往。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異動與調整之權利。                                  



Placeholder image

母語.返家:說媽媽的話,寫島嶼的事──2025臺灣文學獎創作本事系列講座暨母語主題日推廣活動

2025/09/07 - 2025/09/14 (剩 32 天)

母語,是表徵族群特色的文化基因; 也讓我們有根,找得到回家的路。 2025臺灣文學獎創作獎系列講座暨母語主題日推廣活動,邀請劇本獎、台語文學獎、客語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文學獎共9位得獎者,與聽眾分享創作心法;以及他們如何在家庭、生活、寫作中活化母語,完成世代傳承。邀請大家一同聆聽劇本創作和母語書寫的故事,跟著創作者一起學習,為自己鋪一條回家的路。 時間 講者 地點 8/10(日) 14:00-16:00 主 題:《千年之癢》劇本創作分享暨讀劇選段演出 主持人:傅裕惠(劇本創作獎評審) 講  者:陳巧蓉(劇本創作獎得主) 臺灣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9/7(日) 14:00-16:00 主 題:跟綴台語轉厝——台語文學創作分享 主持人:陳豐惠(台語文學創作獎評審) 講 者:李長青(台語新詩首獎得主) 吳品瑜(台語散文首獎得主) 陳龍廷(台語小說首獎得主)  *參與台語學習家庭計畫集點 臺北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9/13(六) 14:00-16:00 主 題:隨族語返家——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分享 主持人:乜寇.索克魯曼(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評審) 講 者:Uhay Mali Pacidal徐邱宜婕(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得主) 麗度兒‧瓦歷斯(原住民華語散文首獎得主) Lulyang Nomin 魯亮.諾命、(原住民華語小說首獎得主) 屏東屏北高中 9/14(日) 14:00-16:00 主 題:跈著客語轉屋——客語文學創作分享 主持人:黃子堯(客語文學創作獎評審) 講 者:蕭宥(客語新詩首獎得主 何志明(客語散文首獎得主) 臺灣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台語學習家庭計畫集點                                            



Placeholder image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2024/10/17 - 2025/09/14 (剩 32 天)

展覽名稱: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 展覽時間: 2024年10月17日至2025年9月14日 展覽簡介: 臺灣的運動文化不僅凝聚集體認同,也帶給個人身心放鬆的時刻。臺灣的運動文學發展也引領讀者一探不同力量打開的多重宇宙。 臺灣的現代運動文化以及新文學同樣發軔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開始體驗到各式近代的運動競技,並自教育開始扎根進日常生活之中。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運動競技與國家榮辱更加扣連,也開始轉向更為專業的運動培訓。八○年代隨著經濟水準上升、休閒時間增多,運動開始變成塑造生活風格的元素。而隨著媒體發展,國內外大型賽事的轉播與資訊流通逐步興盛,運動經驗鑲嵌進我們生活的周邊。 文學描述各式運動的動態過程,時而化作賽場上的第一線,時而又俯瞰全場發展。精彩的賽評文字與報導嘗試重回現場,文學作品則深潛運動員的心理,隨著敘事發展,讓讀者也了解運動不單只是身體活動,還牽連到國族、社會、個人以及身體的多元可能。 這場展覽將希望讓臺灣民眾發現運動在臺灣文學的發展,探索身體的多樣性到感受文學中的運動表現,呈現力的多重宇宙。  



Placeholder image

文學好客:客語書寫工作坊

2025/09/13 - 2025/09/20 (剩 38 天)

臺南場:「書寫客家事」工作坊 時間|9/13(六)09:40-17:40 地點|臺灣文學館2樓第二會議室 提醒|參與本場次會需產出實際創作,形式與語言不拘,惟主題需和「客家」相關。若同意授權,書寫成果將在10月份於本館圖書室展出,並收入在成果報告中開放大眾瀏覽。 流程與講師| 時間 內容 講師 09:40-10:00 報到   10:00-12:00 田調資料如何成為文學主角 甘耀明(作家) 12:00-13:00 午餐(自理)   13:00-13:10 下午報到   13:10-14:40 客庄調查研究分享 梁廷毓(藝術創作者) 14:40-15:40 客語寫作技巧分享 彭歲玲(客語薪傳師) 15:40-16:40 客語寫作實作與茶敘 梁廷毓、彭歲玲 16:40-17:40 實作分享與回饋 梁廷毓、彭歲玲   臺北場:「如何說客家故事」講座 時間| 9/20(六)13:30-17:10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創作坊(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入內須脫鞋) 講師|劉慧真(作家、文史策展人) 流程| 時間 內容 13:30-14:00 報到 14:00-15:30 追尋歷史中的客家故事:以臺灣文化協會、文學小說為例 15:30-15:40 休息 15:40-17:10 轉譯文史寫作分享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文學基地】臺灣文學處方箋─引錄劇場課程

2025/08/10 - 2025/09/20 (剩 38 天)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yRpDZD 臺灣文學基地以「文學日常」為核心理念,期望讓文學走入生活、走進人心。 「引錄劇場」課程結合文學療癒與劇場實作,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劇本與演出,這不僅是一次創作與抒發的歷程,更是一場自我修復與共感連結的旅程。 誠摯邀請——有照顧經驗或身處照顧現場的你;對照顧議題、劇本創作,或對身體與聲音表達感興趣的你。 一起,把故事說出來。   「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是一種以訪談內容為基礎、忠實呈現個人生命經驗的劇場形式。 透過書寫與表演他人或自己的真實語句,讓聲音被聽見、經驗被看見。   一般課程 課程一| 8/10 (日) 10:00-13:00 課程導論、影片文本觀摩與討論 課程二| 8/10 (日) 14:00-17:00 敘事醫學原理、照顧案例分享與討論 課程三| 8/17 (日) 10:00-13:00 照顧倫理、參與式劇場理論概述 課程四| 8/17 (日) 14:00-17:00 文學作品閱讀與分享 課程五| 8/24 (日) 10:00-13:00 深度訪談原理 課程六| 8/24 (日) 14:00-17:00 分組互訪實作 課程七| 8/30 (六) 10:00-13:00 劇本創作初探、劇本編修工作坊 課程八| 8/30 (六) 14:00-17:00 發聲訓練、演技指導 課程九| 9/13 (六) 10:00-13:00 劇本編輯與練習 課程十| 9/13 (六) 14:00-17:00 引錄劇場彩排1 課程十一| 9/20 (六) 10:00-13:00 引錄劇場彩排2 課程十二| 9/20 (六) 14:00-17:00 成果發表會及會後座談分享 **上課地點:台灣文學基地 (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雲門肢體開發課程 課程一| 9/1 (一) 18:00-20:00 肢體開發課程1  課程二| 9/8 (一) 18:00-20:00 肢體開發課程2  **上課地點: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號3樓)**   ✨講師介紹 課程總導師:吳易叡教授 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專事醫學史研究,曾就讀中山醫學大學、牛津大學 康醫療史研究中心,曾任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及助理教授,現為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   協力講師:(依授課順序排列)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董懿萱 音樂治療師/職能治療師 美國卓克索大學音樂治療與諮商所碩士,具備職能治療師證照、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專業會員、美國音樂治療師證照,現職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教育研究組長。專長為失智症非藥物治療、長照復能、心理動力取向音樂治療、身心障礙性議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暨教育學科、公共衛生研究所 林雅萍教授 叛逆又心軟,是學生的樹洞。研究哲學,卻因緣際會進入醫學院工作,直面人性實況,深刻體悟到「哲學思考抽象的問題,但不能抽象地思考問題。」專長倫理學、生命與醫療倫理、醫學哲學、醫學教育。近年研究關係自主理論;知識不正義;健康照護現象學;女性主義現象學與批判現象學;醫療決策中的知識、權力與家庭動態;親屬間活體器官移植的倫理、性別與社會文化;即將開展失智照護的現象學研究。   吳妮民老師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寫作者,臺北人。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90週年優秀青年校友。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2012)、《暮至臺北車停未》(有鹿文化,2015),及《小毛病》(有鹿文化,2021)。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周章佞老師 現任雲門教室教學老師,前雲門舞集資深舞者、排練指導。榮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傑出校友殊榮。國際專業舞台演出超過1600場,遍及世界各大舞蹈節,其中以林懷民舞作「行草」中的永字和盤巾獨舞及「水月」獨舞讓人印象深刻。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黃筱帆老師 現任雲門教室教學老師,多次擔任「生活律動健康日」活動的主教老師,教學實力深厚,活動帶領經驗豐富,亦投身教學研發中心的職前培訓與講師培育。課堂中擅長結合節奏、空間與身體覺察,引導學員在律動中建立穩定、自信與內在的專注力。   有花製作  李玉嵐老師 有花製作團長。身份多重,有演員、教師、撰稿者、製作人與策展人。接觸表演形式多元,偶、物件、默劇與小丑。2019年成立有花製作,創作核心為藝術與常民生活的對話。主要推動女性議題的《查某人來約會》與熟齡議題的《有熟人計畫》系列工作坊與演出。   有花製作  張庭溦老師   唯劇場團長暨藝術總監。先後攻讀英國東倫敦大學表演碩士、新加坡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2015-2017年為新加坡實踐劇場The Theatre Practice全職演員,期間入圍新加坡Life Theatre Awards「最佳製作獎」、「最佳導演獎」。文化部青年文化村落行動「唯光串連舊市區」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計畫主持人;「第一屆山海屯起藝計畫:中城夢醒」暨年度公演《哪吒城市》導演暨計畫主持人。   有花製作  楊麗菁老師 自由表演藝術工作者。畢業於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協槓於編劇、導演、演員,及排練助理、執行製作等職。編劇作品有:阿伯樂戲工場,新青年登台計畫-小戲搬搬,《愛是什麼鬼》;葫蘆軒工作室,有聲書《夢溪筆談─尋天宋媽》;嘉義縣溪口鄉微型創生計畫,溪計畫3.0,《雨怪溪(K)落去》;阮劇團,2022 封箱感謝祭—新生代演員創作,《生命中的那些鳥事》。   欄協力單位: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