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舒羚於民國60年自護理學校畢業後,隨即進入台北市立醫院服務。年輕時的她在忙碌的醫護工作之餘,因緣際會結識了不少藝術界朋友,開始接觸詩會與各類展覽。這些文化活動在她心中悄悄種下了一顆藝術的種子,她曾許下心願,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將自己的作品展示於展覽之中。然而,隨著婚姻與家庭生活的到來,工作與育兒的壓力讓她無法持續這份熱情,只能將夢想暫時擱置。 歲月流轉,柏舒羚的生活重心逐漸從北部移轉至南部,她隨家人搬遷,並轉任高雄榮民總醫院,這樣的轉變,意外地為她開啟了一扇久違的藝術之門。在醫院的美術社中,她再次拾起對藝術的熱情,在黃宗祺老師、黃月娥老師以及小木馬藝術學會的蔡政志老師與沈敏莉老師的引領下,她一步步走進繪畫的世界,這些老師的啟發與鼓勵,使她重新發現藝術的魅力,也點燃了那份塵封已久的創作夢想。 透過繪畫,柏舒羚找到了自我表達與心靈療癒的出口。她將日常所見、所思、所感化為畫筆下的風景與情境,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段心靈的旅程。當她專注於畫布時,內心常有一種超脫現實的寧靜,彷彿進入另一個與世界隔絕的美好空間,繪畫不再只是興趣,而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是情感寄託,也是內在覺醒的媒介。 如今的柏舒羚,不僅享受創作的過程,更樂於與他人分享那份來自藝術的喜悅。她的畫作蘊含真摯情感與生活體悟,常在展覽中感動觀眾。每當見到人們因她的作品而展露笑容,她深深體會到藝術的力量。她始終相信,夢想不會因年齡而過期。現在的她,終於實現了年輕時的願望,證明了只要心中仍懷抱夢想,就能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開出屬於自己的美麗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