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美術高雄2025:眼球世代藝術奇譚

2025/07/05 - 2025/10/19 (剩 3 天)

「抓住眼球」,或許是當代最普遍的症狀,宣告我們正處於一場圍繞「看與被看」的全球視覺浪潮,也是此次2025年美術高雄《眼球世代藝術奇譚》的主要切入點。展覽主題錨定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眼球世代」,思考作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的高雄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這股浪潮,並嘗試將動漫、卡漫與電玩風格(暫以ACG風格概述,即Anime-Comic-Game)作為一個觀測的方向。與此同時,也精選倪再沁、李明則兩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壓陣」現身,形成複調(polyphony)的跨時代共鳴。 本次邀請的參展藝術家共有13組──張騰遠、黃法誠、丁柏晏、官孟玄、張恩慈、林慶芳、林佩穎、李明則、倪再沁、張致中、走路草農/藝團(劉星佑、陳漢聲)、張程鈞、阮永翰(依展間排序),呈現於宛如視覺迷境的展間。針對觀看的路徑,展覽則提供三組關鍵字做為參考:「科幻焦慮與當代末世寓言」、「喧囂圖像↔內在風景」、「以■■作為媒介的在地意識」。這三個關鍵字旨在提供觀者進入作品脈絡的切口,關照當代「虛擬」和「真實」之間的距離、充斥群體潛意識的大量影像和藝術家的內在轉化,以及當動畫、漫畫、電玩等大眾熟悉的媒體成為一種方法,創作者提出的實踐與挑戰。 我們邀請觀眾一同在熟悉的圖像語彙和視覺慣性中,看見陌異的身體與地方經驗,走進紮根其中生長出來的視覺奇譚。



Placeholder image

從前從前……臺灣民間鄉野怪談選

2025/06/17 - 2025/10/26 (剩 10 天)

內惟藝術中心於今年暑假前,特別推出展覽《從前從前……臺灣民間鄉野怪談選》! 臺灣這塊土地,亙古以來,來自八方族群落地生根,無論是平埔族、高山族或者漢人,於各地產生許多傳說、怪談。每則故事背後藏有玄機,不僅反映著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想像和恐懼,更是先祖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寓言與社會警示。 角斯,為臺灣當代著名插畫藝術家,擅以繪圖描寫臺灣民間傳統習俗故事,包含傳說、神靈與精怪等,汲汲耕耘臺灣傳統共有圖像記憶,將屬地生成的怪談予以「画誌」型態傳承於世代間。 草原市務所,具備跨域策展專業能力團隊,以藝術創意策畫的獨特視野,先以廣為人知皮影戲的精怪角色帶入傳說世界,轉化角斯妖怪插畫藝術與民間故事的特質語彙,帶領觀眾欣賞臺灣民俗故事之多彩魅力、察覺臺灣時代文化寓意與各地風土民情。 翻開《從前從前……臺灣民間鄉野怪談選》,邀請你走入臺灣被妖怪環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穿行間,我們不僅觀覽屬地生成的妖怪故事,古老怪談承載著我們的文化、禁忌與社會縮影。 The Neiwei Arts Center specially presents the Once Upon a Time... Taiwanese Supernatural Folklore exhibition, launched just ahead of the summer vac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s of various origins have migrated to Taiwan, including the Plains and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Han settlers. Across the island, these diverse groups have passed down a rich tapestry of legends and supernatural tales. Each story holds hidden meanings: not only do they reflect our imagination and fear of the unknown, but they also embody the life wisdom, allegories, and social warnings inherited from our ancestors. Chiaos Tseng, a renowned contemporary illustrator in Taiwan, is skilled in illustrations that depict local folklore, including deities, spirits, monsters, and other legendary beings. Through his ongoing dedication to Taiwan’s collective visual traditions, he preserves the supernatural stories of this land in the form of illustrated chronicl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UMEADOW,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atorial team, brings artistic creativity and a unique curatorial perspective to this exhibition. It first presents the world of legends through the familiar shadow-play characters of spirits and monsters, and then features the distinctive vocabulary of Chiaos Tseng’s illustrated supernatural beings and folk tales. The exhibition guides viewers to appreciate the fascinating diversity of Taiwanese folklore, while exploring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local customs all over Taiwan. The Once Upon a Time... Taiwanese Supernatural Folklore exhibition invites you to step into a world haunted by spirits and monsters. As you journey through this realm, you’ll not only encounter stori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born from this land, but also discover how these ancient tales carry our culture, taboos, and reflections of society.



Placeholder image

編織時空—穿梭內惟與外圍

2025/04/01 - 2025/10/26 (剩 10 天)

內惟—此地,彼時,咱的代誌 三百年來,內惟從農耕聚落轉變為城市社區,其歷史活潑鮮明地鐫刻在廟宇、巷弄與市場交談中。本展覽透過藝術創作,交織過去與現在、內惟與外圍。 定居臺灣的荷蘭藝術家帕斯卡・凡德葛瑞夫(Pascal VAN DER GRAAF)以折疊畫布與金屬漆,模擬時空的多重維度;莉莉·德邦特(Lily DE BONT) 的《圓之迴旋》象徵歷史的循環與記憶的再現;陳穎亭《出生的禮讚》以鏽染嬰兒單衣象徵新生的希望與活力;林青恩(Holly JAMES)透過動畫生動描繪內惟的歲月痕跡;尤瑪・達陸 《文化的旅程》透過編織承載遷徙記憶,展現族群文化的流動與凝結;鄭秀如 的《詠物》則透過日常物件喚起情感記憶。這些作品與內惟老照片並置,使歷史與當代產生視覺對話,勾勒內惟的多重時空。 本展覽更邀請觀者成為時空的編織者,重新發現自己—因為「找到」,從來不是等待,而是創造。 Neiwei: Here, Then, Our Stories Over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Neiwei has transformed from a farming village into an urban community, with its history vividly embedded in its temples, alleys and market conversations.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s, the exhibition interweave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Neiwei and its periphery. The Taiwan-based Dutch artist Pascal VAN DER GRAAF employs folded canvas and metallic paint to simulate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Lily DE BONT’s work, Circle Parts Rotating, symbolizes the cycle of histor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mory. A Tribute to Birth by Ying-Ting CHEN uses rust-dyed baby singlets to embody the hope and vitality of new life. Holly JAMES vividly depicts the traces of time in Neiwei with animation. Through weaving, Yuma TARU’s Journey of Culture bears the memory of migration, featuring the flow and cohesion of the ethnic culture. Image of Things by CHENG Hsiu-Ju focuses on everyday objects to evoke emotional memories. These works are juxtaposed with the old photographs of Neiwei, fostering visual dialogues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and representing divers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of Neiwei. The exhibition also invites viewers to act as weavers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us to re-explore themselves. It is because “finding” is never a matter of waiting, but of creating.



Placeholder image

跨越海洋—妮可萊・布恩迪亞・古皮特個展

2025/09/20 - 2025/11/09 (剩 24 天)

Tawid Dagat 在菲律賓語中意為「跨越海洋」,是菲裔美籍藝術家妮可萊・布恩迪亞・古皮特(Nicolei Buendia Gupit)此次展覽的題名。本展為藝術家首次於大型美術館舉辦個展,展出自 2021 年以來創作的十五件作品,藉此開啟有關水域與氣候危機、菲律賓移民敘事,以及文化交錯與資源流動體系的討論,映照當代全球化的面貌。 古皮特出生於美國加州,父母為菲律賓移民。她以自身跨文化的成長經驗為養分,探索離散家庭的記憶與旅程;同時,她也直面氣候變遷對島嶼社群造成的衝擊,揭露環境惡化、全球資本主義與菲律賓離散之間緊密交織的現實關係。 透過藝術家詩意而敏銳的視角,觀者被邀請跨越真實與想像的海洋,連結自身不斷轉變的「家」的意涵,並展開關於身份、記憶、土地與價值的對話。



Placeholder image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2025/08/30 - 2025/11/30 (剩 45 天)

展覽靈感取自德布西(Claude Debussy)於1904年所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L’isle Joyeuse),探討當代亞洲藝術家如何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描繪理想中的精神歸屬、現實逃逸與情感幻象之地。 作品透過自由調性與漸進式聲響結構,展現出不穩定、開放與夢境交錯的流動感,並進一步啟發我們重新提問:在當代社會加速變動、錯動與裂隙叢生的處境中,我們是否仍能——又該如何——抵達那座屬於自己的快樂島? 本展覽邀集來自日本、韓國與亞洲多位重要當代藝術家,包括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准植、金昌烈、權奇秀、李東起、李容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他們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展開對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由本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策展,作為本館年度大展《眼球世代藝術奇譚》的平行策劃,感謝山藝術文教基金會慷慨借出日韓藝術家珍貴藏品,以及林明哲董事長對「偏鄉深耕計畫」與展覽製作的全力支持。 展覽亦感謝韓國國家現代美術館的協助,以及三位策展人——裵明智、金南仁、裴原正——的共同參與。他們針對五位韓國藝術家的創作提出精闢解析,深化本館國際策展合作的實踐厚度。感謝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教授、鋼琴家許馨心,以德布西的鋼琴作品擴展展覽的聲音向度,開啟一場聲音與圖像交會的感知旅程。在地藝術機構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的共襄盛舉,攜手推動這場關於藝術與存在的深度對話。



Placeholder image

我們擠得下嗎?

2025/09/06 - 2025/12/28 (剩 73 天)

藝術家集體是什麼?一群藝術家聚集在一起如何對話、運作、又是如何打造出彼此能協作的地方?在台灣當代藝術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著名的藝術家群體與其所經營的空間,這些群體的構成往往都帶有一種烏托邦的色彩,時而鬆散、時而嚴謹,一個個刻畫著每個世代的創作氛圍與活力。而他們所經營的空間,無論是對內的工作室、或是面向公眾營運的空間,這些實體地方往往作為藝術家們的聚集之所,充斥著豐富多彩的顏料、尚未成型的草稿、各形各色的五金零件、電子材料、木工工具、油漆、物件與書籍,甚至是臨時性的展演呈現⋯⋯具體地展現出使用者的豐沛創造力,以及孕育著精彩創作的潛力。 〈我們擠得下嗎?〉發展自對於人、物件與環境之間如何建立關係與連結的好奇,並以蘆筍工作室——這個年輕的藝術家群體作為研究與合作的對象,紀錄其自2021年成立以來的進程。展覽在研究過程中以遊戲問答的方式與這11位藝術家展開對話,觀察、蒐集彼此日常生活中被視為平凡無聊的資訊,例如:日常對話、工作室的陳設、以至於對彼此作品的評論等,最終視覺化呈現藝術家群體之間彼此互動與交流作品的過程。從外在環境的認知,到情感上的評估;從實體的空間,過渡到心理的空間,這個展覽試圖測繪一件作品的生產、一個群體的運作,以至於一個藝術空間的形成,並以視覺化文件的方式展出,隱隱勾勒臺灣當代藝術圈中的一個年代切片。



Placeholder image

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 館藏選粹

2025/04/04 - 2025/12/31 (剩 76 天)

「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為高雄市立美術館自2019年起,藉由新型態美術館的空間改造,重新定位美術館與全球藝術史的鏈結所推出的策展計畫。本計畫重新盤點美術館的典藏作品,建構從地方到全球的藝術典藏與研究脈絡,歷經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2024年推出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透過策展重新梳理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文化底蘊,再創跨文化的新視域。 《珍珠》Part I由本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策劃,以「南方」所匯聚的多元背景下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為策展主題,關注邊緣化的歷史、性別、地理與藝術實踐,書寫多元且扎根於土地的故事,呈現了過去近三十年來臺灣與東南亞具開創性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呈現當代女性藝術多元及繁盛紛陳的創作面貌,紀錄著女性視角下,小至個人、大至家國的生命歷程至今仍不斷帶給世人們的啟發。《珍珠》Part II,展覽架構延續Part I的四個主題:身體風景、療癒之方、遷徙與安棲,以及非人類與生態,聚焦高美館典藏品,共展出31位跨世代、跨媒材的臺灣女性藝術家。 中文展名「珍珠」—命名靈感來自紀錄文學《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的中譯名,象徵著展出的藝術家們,如同來自南方海域的閃耀珍珠,從南方折射世界。英文的展名採用了東加詩人艾裴立.浩歐法(Epeli Hauʻofa)提出「海即我心」(Ocean in Us)的概念。呈現跨越海洋、島嶼邊界的文化共同體,展現仿如海洋流動的思惟和多元匯聚。 本次展出體現了這樣的海洋世界觀,藝術家自在地從身體內在微觀、個人的私密記憶,或來自日常的愛、挫折與希望,批判性地挖掘被忽視的性別視角、生態、遷徙與藝術物質性的重要性。這樣的世界觀也回應了人類世的迫切需要,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轉向與環境共存。隨著藝術家,我們遊走在現實與想像、傳說與夢境間,反映著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和其無盡的精神性。本展邀請觀眾走入女性藝術家的宇宙,理解她們在仿如大海島嶼的生命境遇中,憑藉勇氣、想像力與開放性,迎接生命的波濤與潮流。



Placeholder image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 65聲道的交響體驗

2025/01/01 - 2025/12/31 (剩 76 天)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65聲道的交響體驗》是法國音場設計與聲學創作人—阿蘭•馮榭(ALAIN FRANÇAIS)所作,乍看下為一顆顆純白簡樸的音箱組成,似乎不足為奇。但當你走進音箱之間,將感知到每種樂器無比清晰的聲音。每個音箱猶如一件件樂器真實地在耳邊演奏。與一般聆聽數位音樂不同,更多了立體及空間環繞之感,翻轉大家以往的聽覺體驗與享受。 高雄為台灣少數同時擁有中、西兩個樂團的城市,2016年阿蘭•馮榭至高雄為高雄市交響樂團與高雄國樂團錄製了近15首樂團曲目。國樂與西樂在編製與樂器音量表現上大有不同,這項差異激發了他產生許多創意與挑戰,將音箱技術翻轉成為藝術展演。讓觀眾跟隨自己的好奇心,抬起步伐,穿梭於65顆音箱,捕捉每件樂器特定音色和位置,彷彿就是樂團音樂家的一員。 現在,來內惟藝術中心除了欣賞展覽、找尋歷史循跡,品嘗美食,現在更將掀起一場音樂革命!《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65聲道的交響體驗》打破了以往演奏者、觀賞者的身分界線,觀者不再只是遠遠的眺望,如同內惟藝術中心打開藝術與生活的藩籬,創造更多日常美學新體驗,邀請大家一起駐足於音箱之中,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美好聆聽饗宴!



Placeholder image

美術館的一百種想像

2025/01/01 - 2025/12/31 (剩 76 天)

本展源自內惟二期計畫,意在激發思考美術館的建築種種。建築體驗是多感官的,形式、空間、光影、材質和色彩等相互作用。建築因而不只是看的藝術,更需全身心的投入感受。本展從建築的基本元素:造型、色彩、皮層和光線,以及建築師、插畫家的作品中,循序引導進入建築的內外之間。 展演者︰參展建築師 侯林建築師事務所˙草原市務所+中村至男˙蕭有志 參展藝術家 平安˙吳修銘˙吳秋敏˙林芸巧˙草棉谷˙林家棟˙洪添賢˙黃馨瑩˙鄭宜芳˙鄭元欽˙蘇子涵˙黑碼藝識 參展學校 正修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黃韻珊+邱信邦˙郭慧晶˙張成毅˙劉鑫煒 中山國小四年四班全體同學 作品指導洪添賢 學校老師王錦娥+劉芳婷



Placeholder image

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 館藏選粹

2026/01/01 - 2026/05/03 (剩 199 天)

「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為高雄市立美術館自2019年起,藉由新型態美術館的空間改造,重新定位美術館與全球藝術史的鏈結所推出的策展計畫。本計畫重新盤點美術館的典藏作品,建構從地方到全球的藝術典藏與研究脈絡,歷經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2024年推出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透過策展重新梳理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文化底蘊,再創跨文化的新視域。 《珍珠》Part I由本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策劃,以「南方」所匯聚的多元背景下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為策展主題,關注邊緣化的歷史、性別、地理與藝術實踐,書寫多元且扎根於土地的故事,呈現了過去近三十年來臺灣與東南亞具開創性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呈現當代女性藝術多元及繁盛紛陳的創作面貌,紀錄著女性視角下,小至個人、大至家國的生命歷程至今仍不斷帶給世人們的啟發。《珍珠》Part II,展覽架構延續Part I的四個主題:身體風景、療癒之方、遷徙與安棲,以及非人類與生態,聚焦高美館典藏品,共展出31位跨世代、跨媒材的臺灣女性藝術家。 中文展名「珍珠」—命名靈感來自紀錄文學《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的中譯名,象徵著展出的藝術家們,如同來自南方海域的閃耀珍珠,從南方折射世界。英文的展名採用了東加詩人艾裴立.浩歐法(Epeli Hauʻofa)提出「海即我心」(Ocean in Us)的概念。呈現跨越海洋、島嶼邊界的文化共同體,展現仿如海洋流動的思惟和多元匯聚。 本次展出體現了這樣的海洋世界觀,藝術家自在地從身體內在微觀、個人的私密記憶,或來自日常的愛、挫折與希望,批判性地挖掘被忽視的性別視角、生態、遷徙與藝術物質性的重要性。這樣的世界觀也回應了人類世的迫切需要,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轉向與環境共存。隨著藝術家,我們遊走在現實與想像、傳說與夢境間,反映著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和其無盡的精神性。本展邀請觀眾走入女性藝術家的宇宙,理解她們在仿如大海島嶼的生命境遇中,憑藉勇氣、想像力與開放性,迎接生命的波濤與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