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虫叢之靈

2024/05/14 - 2024/09/29 (剩 11 天)

藝術家|王荷瑄 @tigermilk_felt #羊毛氈藝術家 從小就喜歡東摸西弄,於2008年成立 tiger milk 工作室,因對於質感與色彩的 偏好,選擇以羊毛作為主要的創作材料,融入各種織品創作形式,包括編織、 刺繡、自然素材等,作品為雕塑和大幅織品畫為主,探討個人與自然和動物之間的關係。 ​ 在白盒子的空間裡引入天光,在熙來攘往的廊道旁,安靜而平和地存在。 內惟藝術中心裡的三處館中花園,是室內也是戶外。因著這個獨有的浪漫,場館特別邀請羊毛氈藝術家王荷瑄的《虫叢之靈》,改編半屏山的靈獸傳說,只有動物的靈魂與昆蟲複眼才看得到的麞妖,在內惟藝術中心裡,搬演萬物重生的奇幻故事。 虫叢之靈 從前,在高雄的半屏山附近住著一隻山羌,他在那裡生活了很久很久,人類的世界已經不知道過了幾個世代,山羌也已經變成了一隻很老很老的山羌。他看著人類的繁榮與成長,越發貪婪的濫墾與破壞山林,最後觸怒了天神,天神便降下火災以懲罰人類,但老山羌不忍心傷害萬物甚至是人類,事前用嬰兒般的嚎啕大哭聲警告人類災難降臨,並用淚水幫忙滅火,讓人類逃過一劫。 但邪惡的人類卻反咬老山羌,認為是牠的叫聲招來大火,更將牠妖魔化,取名為「麞妖」。老山羌很傷心,深怕人們的嫌惡與追捕,便躲到更幽深的半屏山中。 人類的貪念是永無止盡,不斷的摧殘大自然,獵捕各種昆蟲動物,導致物種瀕臨絕種,有的更是已經不存在了,對於人類自取滅亡的行為,老山羌這次決定將自己完全隱身,以無為而為之,靜靜地望著日月星辰,遠遠地望著喧鬧繁華,一動也不動,只是望著……。   最終幻化成了半屏山中的靈獸,只有動物的靈魂和昆蟲的複眼看得見他,昆蟲動物們跟隨著靈獸,所到之處萬物重生,那裡沒有善惡,沒有生死,一片平靜安詳。 人類再也得不到靈獸的警示,也找不到他。人類與自然的對立永無止盡,或許也沒有對錯。但如果保有一顆美麗善良的心,也許某個寧靜的夜晚,當人們都沈沈睡去,會看見靈獸顯現在某個郁郁森林之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修鳳山縣志》〈叢談〉:「半屏山,昔常有麞在山巔鳴,則近地有火災,甚驗。採捕者見之,補不可得。聞其鳴,則人知戒火,後莫知所終,今已絕跡矣。」   *本故事存屬虛構,惟「麞妖」屬真實之獸。



Placeholder image

小阿法α大未來

2024/01/01 - 2024/10/27 (剩 39 天)

「最年輕的人類」隨著世代更迭,從嬰兒潮、X、Y、Z……如今來到α世代,小阿法有父母長輩最多的關愛,永續發展的未來主導權便握在小阿法手上。 高雄市兒童美術館以永續發展目標SDGs出發,策辦「小阿法α大未來」展,針對議題,這不是答案展,反而似個遊戲場,邀請心裡永續正在萌芽的小阿法,以及不同世代的家長,跨世代一同探索,找到屬於自己的永續發展之路。 永續是一個方向,卻有多樣而發散的面向,不一而足。本次選擇以海洋環境為展覽主軸,正因台灣四面環海,議題刻不容緩。透過不同海洋生物,角色扮演小α每一個年紀、一個未來的熱情想像,走進海洋的現在、瓶頸與想像未來。 策展團隊 種籽設計 參展藝術家 金磊、王荷瑄、陳彫刻處 參展學者 荷宣慶 博士



Placeholder image

名畫吉娃娃

2024/01/30 - 2024/11/03 (剩 46 天)

從宏大的曠世鉅作,到反映現實的政治畫,戰爭下貧瘠土地的關懷,再到現代風格的展現,西洋繪畫史龐雜而精深,做不了懶人包,就用可愛主義來包裝。 內惟藝術中心萃取創作者繪製名畫吉娃娃系列的初衷—「簡單快樂的畫圖,亂詮釋也不要緊,從這份快樂裡不斷延伸下去。」,邀請來既敏感又盡忠職守的吉娃娃,竄入內惟藝術中心各角落,隱身於詼諧模擬的14幅名畫中,藉由與場館特色結合,等著為發現者介紹,人人一生都看過百次以上的畫作。 開啟地圖,堅守崗位的吉娃娃們正在召喚你!



Placeholder image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2024/06/29 - 2024/11/17 (剩 60 天)

由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國際典藏部總監格雷格・謬爾Gregor Muir及國際部助理策展人碧翠絲.賈西亞-維拉斯科 Beatriz Garcia-Velasco所策劃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藉由繪畫與攝影交織的歷史脈絡,精選34件泰德美術館藏品,與臺灣財團法人國巨文教基金會所收藏的21件現當代經典作品相互對話。其多層次的藝術語彙,不僅呈現出藝術家畫筆與鏡頭所捕捉的吉光片羽,更讓稍縱即逝的現實世界,凝結住當下的永恆。 在「時代經典」的浪潮中,高雄市立美術館想帶給觀眾的一直是「經典」裡最意蘊深遠且耐人尋味之處。而《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呈現的不只是近百年來藝術媒材創作轉換交融的歷程,更多的是讓我們看見藝術家在所處的時代裡如何閃耀發光。無論是繪畫或攝影的捕捉,畫筆和鏡頭的「一眼瞬間」皆是藝術家再現的真實,如策展人引用蘇珊.桑塔格之語:「畫家創構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來定錨近代藝術史的起點。在此,高美館就如同時代的載體,讓觀眾在穿越繪畫與攝影的旅程中,看見藝術作品後的文化脈絡,使所有現實中轉瞬而逝的「剎那」,皆化為凝視的經典瞬間。 ‧ 參展藝術家│ 麥可 · 阿米泰吉 Michael Armitage 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蓋奧格.巴塞利茲 Georg Baselitz 寶琳.博蒂 Pauline Boty 麗莎.布萊斯 Lisa Brice 塞西莉.布朗 Cecily Brown 米里亞姆.卡恩 Miriam Cahn 喬治.康多 George Condo 恩吉德卡.阿庫尼利.克羅斯比 Njideka Akunyili Crosby 約翰.柯林 John Currin 彼得.多伊格 Peter Doig 瑪琳.杜馬斯 Marlene Dumas 亞娜.歐拉 Jana Euler 盧西安.佛洛伊德 Lucian Freud 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 理查德.漢密爾頓 Richard Hamilton 大衛.霍克尼 David Hockney 康迪達.赫弗 Candida Höfer 多蘿西亞.蘭格 Dorothea Lange 路易絲.勞勒 Louise Lawler 馬爾文 Marwan 愛麗絲.尼爾 Alice Neel 波萊納.奧羅斯卡 Paulina Olowska 巴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 普什帕馬拉 Pushpamala N. 克莉絲蒂娜.夸爾斯 Christina Quarles 羅伯特.勞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威爾漢姆.薩斯奈爾 Wilhelm Sasnal 洛娜.辛普森 Lorna Simpson 托馬斯.施特魯斯 Thomas Struth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路克・圖伊曼斯 Luc Tuymans 傑夫.沃爾 Jeff Wall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Placeholder image

《山演算》

2024/08/17 - 2024/11/24 (剩 67 天)

《山演算》試圖把時間與地理的物理維度展開,將自然宇宙的智慧與人工智慧並置探索,呈現幾種理解未來生態思考與實踐的羅盤,並尋思「生態藝術」的嶄新意義:落實在我們如何運作與擴延我們的身體感官覺知、怎麼在自然技術與人造技術之間創造有機過程與合作運用、更加重視精神性與文化性的生態思維、學習不同的節律與代謝方案、如何創造生態社群、循環與關係,而藝術在其中,怎樣思考這其中高度複雜的、不穩定的、看似正在崩解的各種網絡關係狀態,用不同的政治性讓讓生態真正成為一種結盟、文化與力量。這些傾向生態女性主義思維的方法,由來自亞洲與拉丁美洲兩個區域內的藝術家所提出,如此取樣方式也讓我們有意識地從更多不均等的解殖脈絡裡,去思考歷史進程、環境變遷的聯繫,並且呈現出多重各異的世界觀。



Placeholder image

元漱_袁慧莉的身・筆・墨

2024/08/31 - 2024/12/22 (剩 95 天)

「元漱」一方面和藝術家袁慧莉(袁漱)的筆名同音,另一方面則指向了創作者在水墨書畫的起始處,重新以女性的身體感與意識,漂洗出當代書畫的藝術實踐歷程。 展覽《元漱_袁慧莉的身・筆・墨》從藝術家最初探索筆墨與材料關係,並確立「塊狀山水」風格的《孤山水》系列(402室)開始,藝術家的「塊狀山水」結構,在《類山水》系列(401、405室)中,進一步以多元語意重構,藝術家以軟體編輯自創的類山水皴塊後,製成復刻古畫或自創影像的《PS. THEY》系列(401室),展現出時代主體的意識自覺與觀察。《勢山水》(402室)更進一步嘗試在筆墨中構成當代的影像感效果。 跨出視覺之外,藝術家以身體知覺,拓延了對於「墨」的思考與表現。從清冷凝然的墨冰伴隨頌缽音聲迴盪在宣紙上漫延成沁染的黑白錄像的作品《冰墨》(403室),以及,為回應氣候變遷將傳統「水墨」翻轉成隱喻霾害空汙的焦灰《火墨》(404室),皆可見到袁慧莉的感知身體美學實踐。源自《類山水》所延伸的《袁氏皴譜》(405室),便可以體會作品中陰性書寫,如何將傳統指涉外在自然的皴法轉化為指涉女性內在情緒的抽象符號。 本展以女性身體/陰性書寫,鋪陳藝術家30年間的創作演變,呈顯出女性如何以身體與情感歷程,描繪出當代筆墨的新風姿。



Placeholder image

那間好好吃的店

2024/07/20 - 2024/12/31 (剩 104 天)

藝術中心對面的內惟市場,每日熙熙攘攘;鄰近既有攤販美食,亦漸漸引來店面商家。新興與傳統,集聚於內惟這個老社區。飲食是維繫生命的根本,可又不僅止於此,故策劃〈那間好好吃的店〉,試圖用食物串起情感,世代連結的記憶;用色彩溫暖你我的脾胃與想像力;在食光的記憶中回想你我遺失的悲歡離合。 本展從「食物與文化」、「食物與色彩」、「食物與記憶」,觸發兒童五感的體驗,進而從單元設計中,認識飲食對健康、對文化的影響。 食物與文化 你的早餐是一杯咖啡配水煮蛋,還是豆漿配飯糰,或是一碗虱目魚粥、米粉湯,決定了你我的身分認同,劃分了彼此團體與成長的年代習慣。這也是十九世紀的法國哲學家薩瓦蘭的名句:「告訴我你吃了什麼,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誰。」的含義。 民以食為天,說飲食是文化的核心靈魂,可以具體而微的了解一個人,以及認識國家的身世,這樣的說法並不過分。請想像,日本若未曾和西方與印度交流,怎麼可能出現紅豆麵包與咖哩飯,這二項已在日本生根的國民美食?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臺灣,從食物名中可以得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蓮霧、柑仔蜜、甜不辣,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稱皆源自外來語;現今,泰式、緬甸、印尼、越南料理開枝散葉,東南亞飲食漸漸融入臺灣。飲食的縮影,體現了這座移民之島的文化。 而近幾年流行創意市集,從前的小卡車被特色攤車取代,一臺腳踏車化身為最潮的店家,市集的興盛,改變了當代臺灣生活周邊隨處可見的商業模式。 本單元邀請有⽤主張 UxU Studio創作一臺可移動的行動攤車〈行動代號-ㄆㄚㄆㄚ灶〉,回應臺灣當代日常生活的趨勢,邀請孩子成為攤主,與朋友聚集、交流、分享;插畫家湯士賢以〈內惟好吃好吃〉,組構一幅奇幻的內惟市場景緻。 食物與色彩 國民健康局、醫師、營養師不斷呼籲「天天五蔬果、健康跟著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一些消化道癌症、缺血性心臟疾病及中風患者的死亡原因,皆可能與蔬果攝取不足有關!攝取五蔬果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還需要宣傳? 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現代人生活忙碌,外食機率增多,少油、少糖都成了奢侈,遑論五蔬果?以「蔬菓顏色•蹦蹦跳」利用色彩玩遊戲,讓孩子從中認識健康的密碼。 食物與記憶 曾有人說:吃遍天下山珍與海味,還是媽媽的味道最好。念念不忘的其實不是廚藝的好壞,而是吃慣了的口味與情感。 每個人腦海裡,其實都有一道魂牽夢縈、牽腸掛肚的食物。那是印記著某時某刻的生活滋味。舌尖,傳承著記憶,喚醒美好的時光;而據說,鄉愁只能透過食物來排解。 食物,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故鄉的味道,是甜是酸是苦是辣,都是一次次生命的連結。張梓鈞的〈一口食光〉、徐菀瑩〈喵的!〉將上百位觀眾的食光記憶,濃縮在一幅幅的畫中;楊子新的〈枝仔冰〉、劉力瑜+王姝妍的〈這個比較甜〉是一場食物的行旅,生活流轉的點滴,也是成長的悲喜。



Placeholder image

《好好吃飯》聯展

2024/05/14 - 2024/12/31 (剩 104 天)

「吃飯」在教育部國語辭典裡有兩種釋義:「用餐」、「維持生活」。隨著經濟型態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從溫飽到巧食,有餘裕後開始品嚐,並且談饗宴、談享受、談餐桌間的文化與藝術。 舊時那句台語問候語「呷飽沒?」,背後隱含彼此交換對物資缺乏的關懷與理解,漸漸地成為人情味的表彰。時至今日,「呷飽沒?」幾已凋零殆盡,「吃什麼?」也不再是話題,而是一句「好好吃飯」,道盡在行色匆匆的侷促中,對照彼此物質與精神無法安住地詠嘆似的體貼。 華人文化裡便於共食挾菜,以及圍坐談笑而生的圓餐桌,形塑了用餐的群體性。傳統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同樣以團圓為核心出發,發展出不同的吃食習俗。同時,聚餐兼具有社交、溝通、聯絡感情等外溢效果,古有杯酒釋兵權,在杯觥交錯間兵不血刃的智慧,今有家族飯局裡婆媳或妯娌針鋒相對,飯局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交際,更可以是意在言外的比拚與輸贏。而「吃飯」這局江湖,在有了3C產品後徹底被翻轉。 過往尚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集體回憶,現在這個大家一起談笑的焦點從一個黑盒子轉到了人手也許不只一台的小螢幕裡,「吃飯」變成很個人、很自我,尚不知道是不是很隱私的事情了。速食餐點、外送文化等浪潮下,當餐食變得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更便於單獨享用時,餐桌上的人際網絡逐漸解離。比起需要雙向往返的對話,人們更多的是和影像共食。曾經是溝通迴圈的圓桌,現在倒像是失落的圓規線,有個角缺了,眾人的歡笑成了一簇簇對著螢幕的獨笑。 「好好吃飯」,是「飯,好好吃」?是「吃飯,好好」?還是「好,吃飯」?本展以「吃飯」行為的轉化為主軸,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帶觀眾來內惟藝術中心「好好吃飯」。 ◇藝術家/團隊: 何景窗|為吃飯寫下一首情詩,會不會讓人就此愛上吃飯這件事? 徐均育|wifi或飯菜–隨著社會型態與個人成長的轉變,爬梳微小而重要的意識脈絡,將吃飯的心理狀態隨著金屬線條彎折出一則則生活故事。 陳向榮|烤雞或手機–用類餐具比擬吃飯功能的開放性,以幽默的角度賞玩關於吃飯這件事的個人態度。 顏妤庭|禮物或枷鎖–飯局猶如江湖,調緊或調鬆跟人數無絕對相關,拼玩作品詮釋吃飯中人際緊密與枷鎖的面向。 《EAT達文西3.0》創作團隊|戴嘉明、王連晟、趙瞬文、藍苡珊 用菜刀與鍋鏟的的互動呈現關係的斷裂與縫合,如同電影<飲食男女>中的分分合合,一起吃飯是給你的禮物還是枷鎖? 《料理職人的餐桌》|義郎創作壽司胡財賓、Marc L³廖偉廷、Sayang東南亞創意料理Wendy Wu 食指大動在手機?或在餐具?–拿回「食指大動」的詮釋權,吃飯的事就留給餐具而非手機。 ◇策展人:蔡乙甄 ◇展場設計:有用設計



Placeholder image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 65聲道的交響體驗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4 天)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65聲道的交響體驗》是法國音場設計與聲學創作人—阿蘭•馮榭(ALAIN FRANÇAIS)所作,乍看下為一顆顆純白簡樸的音箱組成,似乎不足為奇。但當你走進音箱之間,將感知到每種樂器無比清晰的聲音。每個音箱猶如一件件樂器真實地在耳邊演奏。與一般聆聽數位音樂不同,更多了立體及空間環繞之感,翻轉大家以往的聽覺體驗與享受。👂 高雄為台灣少數同時擁有中、西兩個樂團的城市,2016年阿蘭•馮榭至高雄為高雄市交響樂團與高雄國樂團錄製了近15首樂團曲目。國樂與西樂在編製與樂器音量表現上大有不同,這項差異激發了他產生許多創意與挑戰,將音箱技術翻轉成為藝術展演。讓觀眾跟隨自己的好奇心,抬起步伐,穿梭於65顆音箱,捕捉每件樂器特定音色和位置,彷彿就是樂團音樂家的一員。🎶 現在,來內惟藝術中心除了欣賞展覽、找尋歷史循跡,品嘗美食,現在更將掀起一場音樂革命!《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65聲道的交響體驗》打破了以往演奏者、觀賞者的身分界線,觀者不再只是遠遠的眺望,如同內惟藝術中心打開藝術與生活的藩籬,創造更多日常美學新體驗,邀請大家一起駐足於音箱之中,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美好聆聽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