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浮光掠影-蕭北辰個展

2025/08/06 - 2025/09/07 (剩 23 天)

影像的真實性自攝影出現後,即不間斷的提供視覺藝術的創作發想。我們如何看待並認知雙眼所見的「真實」? 透過距離、欠缺物理性接觸的狀態下,真實的界定成為饒富趣味的辯證題材。自2010年開始的作品出現了一系列模糊失焦的影像,像是車窗外一幅幅閃逝而過的風景,亦如同難以清晰記起,僅餘模糊輪廓的回憶之境。



Placeholder image

凝之域-蔡文汀複合水墨創作展

2025/08/06 - 2025/09/07 (剩 23 天)

本展有一幅畫是作者現階段的寫照,那是一顆不完整的樹,但卻因連結於神,而能好好的活著,因神能供應一切所需。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可以停下腳步,與衪對話,分享你現在的心情。在每個的人的生命裡,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而一旦我們無法感受到生活在一股更大的力量之中,我們會慌張、焦慮,急著找尋能夠安撫我們的客體來替代。同樣的道理,在一般民眾身上也能從中獲得啟發,因這些創作不只是創作,尤其宗教創作特別能與民眾產生共鳴。 宗教給了楊廸很多繪畫的靈感,透過與衪的對話,傳達並分享愛的存在,在愛裡沒有懼怕,只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等,宗教不斷提醒我們該如何去做,使毫無方向的人生有了確切的目標與安慰。



Placeholder image

Re·buDDing 含苞·再綻 楊廸個展

2025/08/06 - 2025/09/07 (剩 23 天)

本展有一幅畫是作者現階段的寫照,那是一顆不完整的樹,但卻因連結於神,而能好好的活著,因神能供應一切所需。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可以停下腳步,與衪對話,分享你現在的心情。在每個的人的生命裡,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而一旦我們無法感受到生活在一股更大的力量之中,我們會慌張、焦慮,急著找尋能夠安撫我們的客體來替代。同樣的道理,在一般民眾身上也能從中獲得啟發,因這些創作不只是創作,尤其宗教創作特別能與民眾產生共鳴。 宗教給了楊廸很多繪畫的靈感,透過與衪的對話,傳達並分享愛的存在,在愛裡沒有懼怕,只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等,宗教不斷提醒我們該如何去做,使毫無方向的人生有了確切的目標與安慰。



Placeholder image

流與留 穿越娑婆之巔 ─ 李紫晴個展

2025/07/12 - 2025/09/21 (剩 37 天)

自1990年代起深耕石雕三十餘年,從具象身體雕刻到抽象造型與繪畫實驗,她將創作視為一場身體與精神的鍛鍊。此次展出33件石雕與11件繪畫,展覽作品橫跨多個系列,包括〈親子系列〉、〈女子系列〉與〈觀音十型〉等,以石雕與岩彩繪畫書寫女性存在的感知與時空的痕跡。



Placeholder image

Aluaiy的嫁妝 ─ 武玉玲個展

2025/07/12 - 2025/09/21 (剩 37 天)

談起武玉玲的作品特色,很多人的印象是——華麗纏繞的編織,但其實在這些華麗編織的背後,乘載著她複雜沉重而又反覆咀嚼的生命經驗、她所面對的排灣族文化階級,以及她如何看待自己在群體中的存在意義。 武玉玲的創作來自排灣族群文化的智慧,藉由傳統技法「Lemikalik(纏繞)」結合植物纖維、金屬與日常物件與身體語言。她在創作中,不只織線,更織回自己與土地、記憶、身體的關係。曾經,她也跟部落裡的北漂年輕人一樣,不想回到家鄉,只想做自己。直到十六年前,一場八八風災無情摧毀了她的家園,族人被迫遷移、流離失所,面對巨大的傷痛與不捨,Aluaiy的血脈覺醒,她毅然決然重返部落,以創作連結族人情感,尋找自己與整體群族間的群我關照。



Placeholder image

「石況製造-從產地到日常」石材科普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38 天)

花蓮是臺灣石頭的故鄉,探討花蓮的石(實)況製造現場 1960年代,臺灣東西橫貫公路開闢,掀起了花蓮石材產業發展的序幕,並隨著經濟起飛快速發展,花蓮產出高品質的大理石及蛇紋石等石材,內外銷舉世聞名,優異的品質與加工更讓臺灣在當時成為僅次於義大利,全球第二大的石材加工出口國,獲得「石頭故鄉」的美名,並成為花蓮縣獨具特色的重要產業。 展覽依循相關產業的發展脈絡,具體以「石礦科普知識」、「石礦開採與產業發展史」、「當代石材的生活應用」以及「民眾體驗互動學習」等四大面向,呈現石材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體驗石材自產地到日常應用的科普知識,深入了解花蓮的「石(實)況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