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等待靈魂(四)李宏彬師生聯展】陶藝繪畫創作展

2025/03/25 - 2025/05/11 (剩 4 天)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於它具備的文化與藝術,在體驗與創造之間,詮釋故事的生命。李宏彬老師美術系畢業後,創立術科補習班近20餘年,以輔導升學為目的,並於社區大學擔任講師、各國中小兼課,以傳達五育均衡為職志。此次展覽呈現李宏彬老師與學生們的陶藝與繪畫作品,展示了多樣藝術形式。展覽期間,還將舉辦一系列精彩活動。



Placeholder image

創意之旅-多媒材聯展

2025/04/19 - 2025/05/11 (剩 4 天)

由吳絲絨老師策展,在這個充滿創意與激情的空間裡,特別招集大家來一場「創意之旅-多媒材聯展」的藝術饗宴。這次展覽不僅集合了平面(壓克力、油畫、膠彩)、立體(黏土、漆器)、裝飾以及傳統(藺草)文化等多種創作媒材形式,展現了我們師生之間深厚情誼和共同對藝術的追求。 展出的作品來自於老師以前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在這段藝術旅程中,每位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和表達方式,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創作者的心血和靈感,展示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和蛻變。而這次展覽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場展示作品的機會,更是一場久別重逢的盛會。曾經的學生成為了朋友,甚至是後半生的摯友;學生之間,也在創作中彼此扶持,建立了珍貴的友誼。 「創意之旅-多媒材聯展」提供了一個平台,從上次2014年聯展後的今天讓我們再次相聚,共同分享這段充滿創意與靈感的旅程。 這次展出不僅展示了多媒材創作的多樣、多元、豐富等的創意,更讓我們有機會在這個特別時刻,重溫彼此之間的關係和共同的回憶,共同見證藝術帶來的成長與感動,感受每一幅作品中蘊藏的無限可能。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創意之旅,探索藝術的無限魅力。



Placeholder image

「水墨的文印 」徐文印水墨個展

2025/04/16 - 2025/05/11 (剩 4 天)

徐文印,1962年生於桃園龜山,從小在農村長大,四年級開始學習水墨畫,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長水彩畫、水墨畫與書法,兼擅山水、花鳥、人物,傳統水墨技法基底深厚,從寫生到寫意,結合古典技法與現代畫風,創意精彩。 他的創作靈感多來自生活周遭的人、事、地、物,透過繪畫創作透析情感。 作品曾獲第40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水彩首獎、第50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水彩首獎、第18屆桃源美展水墨類第一名,參與過數次個展與聯展。



Placeholder image

2025華創雙年展--雲出無心

2025/04/23 - 2025/05/11 (剩 4 天)

2025 華創雙年展-雲出無心,2年一次的會員展,包含平面、立體、雕塑、花藝等作品,展出類型豐富,敬邀各界參與。



Placeholder image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5/05/09 - 2025/05/11 (剩 4 天)

由瑞銀集團呈獻的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2025年5月9至11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貴賓預展為5月8日)。 今年的展會將攜手文化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展現台灣充滿活力的藝術及文化生態。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與文化思想家,將於 4 月來到台灣參加由台北當代主辦,一場不容錯過的公開講座! 為表彰新銳藝術家於當代藝術領域的創新與突破,2025 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首度設立《新生維度藝術家獎》(Edge Artist Award),旨在表彰參與「新生維 度」(Edge)展區的傑出新銳藝術家。由國際知名策展人及藝評家組成的評審團,以其獨到的眼光與專業知識,評選出最具潛力與創新思維的藝術家。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誠摯歡迎本地和國際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的參與,作為東亞當代藝術的交匯點,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成為向世界展現台北藝術活力與蓬勃市場的重要時刻。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是 The Art Assembly 的一員。The Art Assembly 聯合三個亞太區主要的國際級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SG與東京現代。這個聯盟是三個領銜世界的藝博主辦方(Sandy Angus、Tim Etchells 與 任天晉)的新創舉。



Placeholder image

歲月靜好與君老 聯展

2025/04/17 - 2025/05/11 (剩 4 天)

歲月靜好與君老 聯展 展期:2025.4.17 -5.11 歲月靜好 願與君語 似水年華 願與君同 謝謝與孟焦同行的老友們 此次展出多年收藏藏品 感謝我們一起參與經歷的旅程 有空歡迎一起來品味話舊



Placeholder image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展位 B09

2025/05/09 - 2025/05/11 (剩 4 天)

葉子奇,1957年生於台灣花蓮,1989年獲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旅居紐約十九年,2006年返台後定居花蓮。其創作曾多次參與國內外個展與聯展,廣受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葉子奇創作核心以「自然」為母題,結合古典寫實技法與個人生命經驗,建構一種情感與自然互為滲透的視覺語彙。其作品強調繪畫作為精神實踐與心靈場域的可能性,不僅關注形式層面的再現問題,更深入探討圖像如何承載記憶、情感與存在的哲學命題。畫面中常出現靜止且帶有象徵意涵的主體,猶如紀念碑式地屹立於畫面中央,映射藝術家對於個人處境與社會結構的反思。 在數位影像技術高度發展的今日,葉子奇仍持續以靜物與風景為創作主軸,體現其對「觀看」與「再現」的深層思考。其緩慢而精確的繪畫過程,已成為藝術家面對記憶與時間的一種儀式性實踐。畫中之花卉、山巒、雲層與旗幟,則作為象徵性符號,召喚個體記憶與文化經驗,指涉逝去的風景與未竟的願景。



Placeholder image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展位 B09

2025/05/09 - 2025/05/11 (剩 4 天)

月臨畫廊將參加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此次將展出葉子奇的「獨白」系列,從記憶深處緩緩浮現,交織離鄉與回望之間的低語,構築一個關於鄉愁、時光與內在風景的詩意場域。葉子奇1957年生於台灣花蓮,1989年取得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旅居紐約十九年後,於2006年返回花蓮定居。葉子奇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個展及聯展,並廣為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在影像紀錄設備普及的年代,寫實繪畫已超越了單純的再現與複製功能,融入了豐富的藝術內涵。對於葉子奇而言,以緩慢而孤獨的方式創作,篤定而執著地完成每一件作品,無疑已經是生命中某種中重要的儀式。這種持續不懈的創作,既包含對過去的思索、紀念與反省,也蘊含對未來的想像與期許。他筆下的花朵、青山白雲、飄揚旗幟等,都成為記憶中的消逝風景,承載著深遠的個人意涵。



Placeholder image

善藝化術揚光文-臺南市善化藝術學會會員聯展

2025/04/25 - 2025/05/11 (剩 4 天)

臺南市善化藝術學會於2018年由藝術家吳三和先生籌創成立,結合了一群藝術愛好者,每年皆舉辦會員作品聯展,「山高水長,源流淌」開臺文化祖師沈光文,當初流寓南瀛善化,墾荒化民,對臺灣文化的啟迪和根植,今年逢413歲誕辰紀念。飲水思源,撫今思昔,緬懷沈光文先生對開臺的文化貢獻,舉辦會員作品聯展,展出包含油畫、水彩、壓克力、水墨、書法等各種材料。



Placeholder image

心聲共振—賴宜柔創作個展
Resonance of Inner Voices

2025/04/25 - 2025/05/11 (剩 4 天)

「心聲共振—賴宜柔創作個展」以油畫和水彩為媒材,結合寫實超現實風格與細膩色彩,探索情感與社會現實交會點。靈感來自自我、環境與時代變遷的觀察,展現新生代藝術家的創新視角。展覽以視覺語言啟發觀眾思考社會議題,並透過互動裝置,讓心聲在時代中激盪共鳴。



Placeholder image

誰偷走我們的畫具~國立新營高中第31屆美術資優班

2025/04/25 - 2025/05/11 (剩 4 天)

畫具,是創作的旅程的起點,也是青春歲月中無聲的陪伴,更是夢想啟航的工具,最終找到屬於自已的藝術方向。不僅是實質的消失,更代表了靈感的掙扎、創作的瓶頸以及青春歲月中那些依然拾起的片刻。 新營高中美術班成立於1992年,是大新營地區培育在地美術人材的重要搖籃。本次展覽是場尋找與重拾的旅程。承載了的青春記憶,並且透過素描、水彩、創意表現、水墨、書法與綜合媒材創作,展現身為藝術家多元而豐富的創作能量。



Placeholder image

展覽: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應用中文學系-今天你學會標點符號了嗎?

2025/05/03 - 2025/05/11 (剩 4 天)

標點符號,看似微小,卻是語言的靈魂與句子之 間的呼吸,是思想流動的節奏,是文字世界裡不可或缺的秩序。 我們試圖 帶領觀眾重新審視這些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小符號,感受每個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帶來的思想。



Placeholder image

質念 四人聯展-吳昭宜、高于晶、佐藤雅之、江郁航

2025/03/29 - 2025/05/11 (剩 4 天)

Placeholder image

國父紀念館2024中山青年藝術獎巡迴展

2025/04/23 - 2025/05/11 (剩 4 天)

「中山青年藝術獎」獎項係延續國立國父紀念館自1973年至2011年辦理38屆的「全國青年書畫比賽」。有鑑於該項比賽孕育出無數國內外知名的書畫大家和美術教授,為了鼓勵年輕世代投入藝術創作,國立國父紀念館一直秉持著創館以來的重要使命,自2016年起辦理「中山青年藝術獎」,每年辦理一屆, 旨在鼓勵20至45歲的年輕藝術家創作發展,並讓文化事業薪火相傳,繼續綻放光彩。 去年參賽作品2百餘件作品報名,經過初審及複審2階段選出40位得獎者,包含水墨類13名、書法類14名、油畫類13名,中山獎得主分別為水墨類劉信義、書法類蘇梓靖、油畫類李梓維、各獲得獎金30萬元及獎座1座。



Placeholder image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無遠弗屆」燒烙畫工藝展

2025/04/18 - 2025/05/11 (剩 4 天)

藝術家兼策展人蔡佳璉,精選40件燒烙畫作品,透過多元媒材與創新技法,展現這門古老工藝在時代演進中綻放全新光彩,燒烙畫又稱火筆畫,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利用電烙筆在木器上留下燒燙的痕跡來作畫,創造出層次分明且生動的作品。在作畫過程中,對速度與力度的精準掌控,不僅使每件作品富有深邃與神采,同時也讓繪者與觀者心靈皆恬靜諧美。 有別於與其他藝術形式,燒烙畫不依賴顏料與華麗裝飾,而是純粹直接燒燙出豐富的紋路層次與深淺色調,讓質樸堅硬的木器可以展現出躍然多元的生命力,每一筆都承載著作者對自然與心靈的感悟。在這次燒烙畫工藝展中,主要是以佛教的思想作為核心價值,將烙畫藝術融入佛法中,而佛像、佛法皆能從心想而生,此心乃是清淨心,亦是諸佛本然之清淨心。 誠摯邀請各界藝術愛好者與民眾共襄盛舉,邂逅一場千年奇緣,共賞燒烙畫藝境的前世今生。



Placeholder image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女之探幽」三人攝影聯展

2025/04/18 - 2025/05/11 (剩 4 天)

「女之探幽」三人攝影聯展,展期自4月18日起至5月11日,於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 本攝影展以《女之探幽》為主題,由三位跨越不同世代的女性,各自詮釋內心深處幽微細膩的情感。在藝術家侯澔老師的啟發引導下,邁向自我探索之路,藉由攝影的藝術媒介,穿越時空,展現出女性獨特的心靈視野,在觀照內心的過程中,攝影成了自我療癒的旅程。作品呈現了女性在面對生命洪流的從容與優雅,寧靜中自有其深沉獨特的生命力。 透由三位女性創作者多元視角,每位皆展現其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引領觀者進入重獲新生的凝視。40年代譚中清女士,目前步入退休生活,走過時代淬鍊,作品再現其風華之盛。50年代陳香君女士,本身從事美工設計,是一位自由工作者,作品呈現其安守靜寂、探索心視界之美。60年代劉怡君女士,從事輔導工作多年,透由攝影修心,作品呈現其在幽玄時空中遊心自在的療癒之妙。 本次展覽共計精選了46幅作品,讓讀者有機會親自體會女性心靈視野的影像力量,其難以言詮突破成長的生命歷程,待讀者細細品味。



Placeholder image

陳澄波小行星 微型展

2025/04/22 - 2025/05/11 (剩 4 天)

陳澄波小行星日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通過並公告,直徑約2.2公里,繞行太陽一圈4.63年(軌道週期),預估今年6月中旬最接近地球。這項突破,不僅將陳澄波的名字帶上了宇宙,也讓更多人認識他對臺灣藝術與文化的深遠影響。 小行星從發現到國際命名確認往往需時數年,陳澄波小行星於2007年8月6日由中央大鹿林天文台林啟生及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葉泉志共同發現,隨後由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提議命名為「陳澄波(Chenchengpo)」,最終於今年1月獲得正式命名和永久編號「661666」。   陳澄波是臺灣美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第1位作品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臺灣畫家,先後成立「赤島社」、「台陽美術協會」等重要美術團體,對臺灣藝術文化的推動貢獻卓著。國立中央大學特將小行星命名為陳澄波,以表彰其藝術成就與精神風範。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即日起至5月11日展出「陳澄波小行星微型展」。憑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四館聯票門票於「走揣・咱的所在」展期內之票根及臺博館有效會員卡,於8月31日前至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看「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可享免票入館優惠!



Placeholder image

歲月靜好與君老 聯展

2025/04/17 - 2025/05/11 (剩 4 天)

歲月靜好與君老 聯展 展期:2025.4.17 -5.11 歲月靜好 願與君語 似水年華 願與君同 謝謝與孟焦同行的老友們 此次展出多年收藏藏品 感謝我們一起參與經歷的旅程 有空歡迎一起來品味話舊 開放時間 AM11:00-PM19:00 (週一休假) 展出地點 孟焦畫坊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電話 (02)2834-4319



Placeholder image

【導覽活動】生命有一隅-歐陽佑其陶藝個展

2025/04/26 - 2025/05/11 (剩 4 天)

作者本身長年照顧養護植物,也喜愛蒐集標本與礦石,創作中融入各種大自然的元素、紋理,以及帶進對其情感的投射。透過茶器、藝術盆、花器、雕塑等創作展現出蘊含生命群生的相依,以及遺世獨立的孤寂,交織錯落成獨一無二的風景。



Placeholder image

0|1-涂愷妍個展

2025/04/16 - 2025/05/11 (剩 4 天)

雪地之上,愷姸以攝影探尋存在與虛無的邊界,捕捉無和有交錯的靜謐瞬間。 2024年2月,她在芬蘭駐村期間創作了全新攝影系列〈0/1〉,靈感來自芬蘭諺語 「Jumalan selän takana」(神的背後),意指荒涼的邊陲之地。此次展出的十五幅作品,運用豐富的白色空間與極簡線條,映現隱藏在荒涼中的贈禮,並融合存在主義的思考與本質主義的純粹性,通過黑白影像探索自然的靈性維度。 涂愷姸(1986-)是一位攝影藝術家,擅長透過黑白描繪自然世界,以極簡視角捕捉心理影像。她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展覽中展出,並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其原創作品 〈成道的石頭〉 獲拱門任務基金會(Arch Mission Foundation)典藏於 月球圖書館(ALAA),作為永久性的時間膠囊,存放於月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