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清水紫雲巖一一四年度觀音盃花燈比賽

2025/01/07 - 2025/03/18 (剩 175 天)

為落實心靈改革暨推行全民精神建設,倡導傳統民俗活動,藉以弘揚臺灣文化,並促進觀光事業之發展,激發師生與社會人士創作思考,培養良好互動之精神。 *評審日期:民國 114 年 2 月 5 日(星期三)上午九時起。 *參加作品自 114 年 1 月 7 日至 114 年 3 月 18 日止在清水紫雲巖展覽。



Placeholder image

《真誠守護:紐西蘭原住民族歷史正義的銀幕敘事》特展

2024/09/24 - 2025/03/23 (剩 180 天)

《真誠守護:紐西蘭原住民族歷史正義的銀幕敘事》特展從毛利人登陸紐西蘭 這塊土地開始談起,介紹居住在「長白雲之鄉」的毛利人於18世紀起面臨歐洲墾殖者的移入,彼此展開貿易、合作和衝突的多重互動。毛利人雖曾試圖透過簽署獨立宣言及懷唐伊條約來維護主權,卻仍在英國殖民治理下經歷土地、語言及文化的快速流失,在經濟與社會層面都遭到不平等的歧視性對待。 展覽主軸包括「毛利之地」、「在翻譯中流失的主權」、「壓迫與抵抗:風起 雲湧的毛利社會運動」、「未竟的歷史正義之路」四大單元。並透過五部精彩的銀幕敘事作品,包括劇情片、紀錄片和影像報導,展現毛利人在面對殖民創傷與不義時,不只是爭取體制內的道歉、賠償與和解,更致力從毛利文化價值的基礎上訴說真相。   【電影放映暨映後座談活動場次】 1.《菲娜:土地抗爭之母》 (Whina) 上映年份2022年、劇情片、片長1hr52m 放映時間:113年9月24日(二)下午3點 放映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禮堂 映後座談: 與談人-《菲娜》共同導演 Paula Whetu Jones     本特展影片策展人 Kathryn Graham     臺灣原住民導演Sayun Simung 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林浩立   2. 《土地遊行》 (The Maori Land March) 上映年份1975年、紀錄片、片長1hr 放映時間:113年10月20日(日)下午1點30分 放映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遊客服務中心二樓 映後座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浩立老師   3. 本場活動放映兩部影片  A.《毛利人禁止進入》 (No Maori Allowed)    上映年份2022年、紀錄片、片長40min  B.《使命灣:第 507 天》(Bastion Point: Day 507)    上映年份1975年、紀錄片、片長27min 放映時間:113年11月17日(日)下午1點30分 放映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遊客服務中心二樓 映後座談: 與談人-紐西蘭貿易發展中心魏緹娜處長(紐西蘭毛利人)Tina Wilson 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林浩立   4.《懷唐伊發生了什麼事》 (Waitangi: What Really Happened) 上映年份2011年、紀錄式劇情片、片長1hr8m 放映時間:114年2月9日(日)下午1點30分 放映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遊客服務中心二樓 映後座談: 與談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杜麗琴執行長 主持人-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老師  



Placeholder image

穿透明日的靈光- 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

2025/01/01 - 2025/03/23 (剩 180 天)

臺中市響應聯合國公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希望透過文化藝術的作為,共同為全世界永續發展攜手努力。藝術作為追求美善世界的社會良心,更應該是這項理念的倡議者、啟迪者和實踐者。 「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共有4個系列,分別為「採‧集」、「反義複詞與及物動詞」、「聲紋風景」、「歸」。希望以不同形式媒材與觀點的創作,透過五感體驗,邀請民眾共同參與藝術,將SDGs的理念轉化為美學的語言。 系列一「採‧集」,由纖維藝術家康雅筑展出雕塑、空間裝置、平面織畫、錄像影片與現成物等創作。本次最大亮點是藝術家和臺中市美術班學生的共同創作,在大墩文化中心大廳會呈現具有在地特色圖紋的巨型「泥毯」,預計9/28邀請民眾參與走入泥毯的儀式,將作品形式變異解構,讓泥土復歸泥土,作品所引發的情感與啟發,透過影片紀錄,希望喚起大眾關心自然永續、關懷土地。



Placeholder image

2024世界服飾展-專屬各國的復古櫥窗

2025/01/01 - 2025/03/31 (剩 188 天)

本年度常設展以世界傳統服飾為主題,規劃8個展版與展櫃,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緬甸、柬埔寨、印度、不丹、日本、韓國、俄羅斯、蒙古、中國、阿拉伯國家、埃及、伊朗、摩洛哥、美國、墨西哥、祕魯、玻利維亞、英國、西班牙、荷蘭、義大利、挪威、芬蘭、冰島及德國等29國特色服飾,藉此讓市民朋友從服裝認識各國的風土民情,並欣賞各地穿搭特色及文化多元性,歡迎踴躍蒞臨參觀。



Placeholder image

科博館《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

2024/07/10 - 2025/04/13 (剩 201 天)

暖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今年暑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教育部、環境部、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共同推出《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打造虛實融合互動探索體驗,帶領觀眾認識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與改變契機,一同守護未來、為氣候行動。 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年,到今年6月為止,全球地表均溫已連續13個月破同期紀錄,今年年均溫可能再創新高,減緩氣候變遷並因應已經無法避免的衝擊,都是全人類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氣候行動》特展規劃「序曲」、「認識氣候變遷」、「生態危機」、「氣候危機」、「翻轉我們的世界」、「共創淨零世界」六大單元,運用數位沉浸式多媒體,結合實體造景、展件、標本等,揭示氣候變遷背後的科學與危機衝擊,提醒我們對永續未來需有更積極的行動。 觀眾一走進展場就能看到投影4公尺高的北極圈場景,打造破冰船、冰川等實景,看見絢麗極光與鯨魚悠游,對比暖化導致極地下雨與冰川崩塌消退,十分震撼。另一個亮點「4K極端天氣劇場」帶觀眾以搭乘太空艙視角看地球,感受地表上因極端天氣造成的災害樣貌,警惕人們氣候災難正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 「氣候危機」單元傳達氣候變遷帶給人類的衝擊,也特別從氣候特性的改變、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的影響等面向,聚焦呈現台灣受到的影響。 「翻轉我們的世界」單元介紹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作為,現場還有擴增實境(AR)了解台灣2050淨零轉型,透過互動遊戲,體驗淨零綠生活。最後「共創淨零世界」每位觀眾都能留下自己的彩繪、錄製影像,AI轉化為藝術畫作,以具體行動許下對氣候行動的承諾與希望。 《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即日起至2025年4月13日在第四特展室展出,歡迎至展場一起為我們的未來行動,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



Placeholder image

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2025/01/01 - 2025/05/04 (剩 222 天)

140年前,法國政府和清廷因為越南的外交歸屬爭議,殃及孤懸海外的臺灣,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繼淪為戰場,臺灣全島更面臨商貿閉鎖的經濟困境。這場蔓延超過一年的戰禍——「清法戰爭」,在臺灣人口中稱作「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 面對這個臺灣涉外關係的轉捩點,本特展透過彙集十餘年來有關地方社會研究的成果,聚焦當時臺灣社會在強敵壓境下如何組織動員、團結北上抵抗侵略的過程;並重新解讀法軍留下的攝影圖像、戰場紀實與家書,重建戰場的動態實況。 戰爭結束後,在法國湧現的報刊、書籍出版風潮,以及臺灣特有的贈匾、廟宇壁飾、儀式等追念方式,則呈現了戰爭如何以不同形式轉化,留存於歷史、民俗、傳說與記憶中。 單元1 無端捲入戰事的臺灣 1884年,法國與越南的軍事衝突因黑旗軍的參戰陷入膠著,為了迫使清國勢力退出越南,法國發動對臺灣基隆、淡水、澎湖等地的軍事攻擊,意圖挾制臺灣作為和談的抵押品。 法軍在臺灣周遭的軍事行動,可分為4個階段:一、法國遠東艦隊的編成;二、在基隆跟淡水開啟戰火,占據基隆;三、封鎖臺灣海峽,攔截、騷擾往來沿海的船隻;四、轉進攻占澎湖,作為撤守基隆的藉口。 這場戰爭的起因與臺灣無關,臺灣卻無端被捲入戰火,最後被迫成為成敗的關鍵籌碼,在在顯示著戰爭本質的荒謬。 單元2 死亦為鬼雄:自己的家鄉自己守 面對「西仔反」的挑戰,臺灣戰場的軍事動員,除了跨海調派來臺的湘軍和淮軍之外,臺灣在地義勇也參與作戰。面臨外國的侵略,在地人凝聚了共同體的意識,武裝動員到戰場支援,關鍵領袖包含林朝棟、張李成、姜紹基等。 至今基隆、淡水等地的廟宇中仍可見到交趾陶、壁畫、匾額訴說著神明助戰傳說;淡水「拜門口」祭拜亡魂儀式,以及保儀尊王從木柵到淡水的遶境路線,都體現了信仰、人群網絡與戰爭集體記憶的交織。 單元3 戰火浮世:遙盼歸期的旅程 法國軍官安德烈・薩勒(Firmin André Salles)的紀實攝影,是目前所知臺灣史上首次留下戰爭過程的影像紀錄,將其與隨軍醫官助理科邦(René Coppin)書信,以及名列重要古物的嘉諾(Eugène Germain Garnot)著作——《1884~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地圖手繪稿及文字手稿共同對照,重新檢視法蘭西帝國於東亞擴張的意圖,亦能看見艱困的戰場實況,包括飲食、疾病問題,19世紀末的臺灣常民風土民情也不時閃現其中。 戰場寄回的家書、刊載在報紙上的訃文與行軍紀錄的纂輯出版,以不同的記憶與再現方式,重塑對這場戰事的認識與印象。



Placeholder image

鳴蟲文化與科學特展

2024/09/24 - 2025/05/11 (剩 229 天)

昆蟲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說是無所不在且到處可見,但是能夠讓人聽到蟲鳴聲就心有所感,還會從野外抓捕回家以便繼續觀察、聆聽,甚至研發出特殊的飼養方式量產這些鳴蟲,發展出獨特的鳴蟲文化和藝術;即使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這些融入傳統中華文化藝術的相關知識和技藝仍有存在價值且應傳承下去。 本次特展內容先從大家熟悉的「鳴蟲的相關故事」談起,接著介紹「鳴蟲的詩詞」、「鳴蟲的文化與藝術」、「鳴蟲的生物學」,最後以「鳴蟲的保育」收尾,希望藉此能喚起觀眾的共鳴並引發相關興趣。  



Placeholder image

德大字在:館藏榜書藝術特展

2025/01/01 - 2025/05/18 (剩 236 天)

在生活中常見大字題寫於匾額、紙本,甚至刻於堅硬的岩面之上,這類書法文字一般被稱之為「榜書」。書寫大字除了考驗執筆者對文字結構、經營位置的掌握,以及運筆的流暢之外,實則首要重視「正心」二字。明代費瀛《大書長語》:「大書筆筆從心畫出,必端人雅士,胸次光瑩,膽壯氣完,肆筆而書,自然莊重溫雅,為世所珍。」因此大字書法珍貴之處,在於以文字之美體現了書寫者的品性與胸襟。 「德」字作為本次特展的核心精神所在,含括了個人的人格及氣度表現。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德」代表個人的品行、修養、節操,「福德」為生活之善果、福報、喜慶祝福,「功德」指功業德行的積累、成就,在展覽中以「品格涵養」、「生命祝願」、「功業成就」三個單元分別呈現。「德」字又通「得」也。展題「德大字在」取自佛教經文中「得大自在」之諧音,亦有儒家「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之蘊義,透過大字書法藝術的展出,祝願有君子之德性,心安自在之意涵。



Placeholder image

德大字在:館藏榜書藝術特展

2024/07/27 - 2025/05/18 (剩 236 天)

Placeholder image

「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2025/01/01 - 2025/06/08 (剩 257 天)

公視戲劇「聽海湧」講述二戰時期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如何被動員前往戰場,故事圍繞著臺籍戰俘監視員新海志遠的故事展開。監視員受日本軍隊命令管理戰俘,日軍以軍人方式管理戰俘,最終於戰事不利時虐殺戰俘。戰後盟軍軍隊重返時,開啟戰爭審判,許多戰俘監視員因此被判刑甚至處死。殖民統治下前往戰場的臺灣人,部分因被動員、部分則是因受皇民化教育而產生認同問題,戰時的軍隊命令與人性糾葛,與戰後軍事審判間的種種難題,糾結著新海志遠他們,最終能否回到家鄉臺灣? 1937年因蘆溝橋事變,中日爆發全面戰爭,不久後歐洲以納粹德國為首也開啟侵略戰爭,二次大戰因此爆發。1941年底,日本為了打破中日戰爭的僵局及取得東南亞的經濟資源,以「大東亞共榮圈」、解放亞洲殖民地為名,突襲美國珍珠港,並攻擊歐美統治的東南亞殖民地,並對盟軍開戰,正式開啟了東南亞(南洋)戰場,史稱「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節節勝利,占領多數東南亞地區,因此有許多歐美殖民者等戰俘需要管理。當時臺灣是日本殖民地,日本除了招募臺灣人擔任「志願兵」外,也招募軍夫、軍屬等非軍人的協助戰地管理或勞動,戰俘監視員即是軍屬的一種。被動員赴海外各地戰場的臺灣人,在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Placeholder image

《「我記得……」:關於記憶與想像的拼貼》兒童藝術教育展

2025/01/01 - 2025/06/15 (剩 264 天)

我記得…那個風和日麗的假日午後,和家人一起到附近的大公園遊玩,在樹林間穿梭、撿拾土地上紅色的落葉和圓滾滾的樹木種子。 我還記得…海邊鹹鹹的味道、空氣中溫暖而濕潤的氣味;…經過煩囂喧鬧的路口、光彩奪目的霓虹燈招牌… 你記得生活中哪些片刻的經驗嗎?有什麼特別印象深刻,讓你好想把記憶中的人們、事物、時光、氣味或是心情保存下來?藝術家也和你一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創作的靈感元素,透過不同的創作手法,把生命中重要或不經意的時刻保留下來,甚至…產生新的意義! 本次兒童藝術教育展聚焦在當代藝術家如何透過各種「拼貼」的創作手法,將生活中的記憶透過藝術的語言表現。也邀請你在觀賞展覽後,細細回想生活中的片刻,用什麼方式最能表達心中的記憶?



Placeholder image

𝗧𝗔𝗙𝗔𝗟𝗢𝗡𝗚太巴塱起源⪤續存⪤社會

2025/01/01 - 2025/08/18 (剩 328 天)

展覽透過梳理代代口傳的神話故事以及文化物件,邀請大家行走在虛實交映間展開的路徑上,聆聽與遙望祖輩如何直面自然威脅並逐步建立生活,歷經一代代的消長與傳承,並於波瀾混沌之中蛻變出屬於部落文化傳統的價值。



Placeholder image

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

2024/08/20 - 2025/08/31 (剩 341 天)

藍星人的母星已不適合居住,由菁英組成「未來戰士」,在宇宙中尋找適宜居住的地方。最近,第十編組的未來戰士接收到首批先遣隊員的求援訊號,隨後來到停留在太陽系行星「Sol 3」的探索艦上,發現滿滿的收集品與研究日誌,提醒卻標註著美好的環境正面臨危機。 K博士全力訪查環境情況寫成日誌,也把人類活動類型做成戰略模型,戰士們需要一起找出造成危機的原因,思考改善對策,也接受生活升級訓練,準備滲透行星「Sol 3」解決問題,讓這顆星球維持適合居住的環境,一起加入團隊吧! 本展透過多媒體、標本和模型,將虛擬的故事脈絡與真實的環境議題互相結合,展場內以手持裝置結合互動遊戲及現場展示物件,將複雜的地球環境問題轉化呈現,並即時連動觀眾闖關方案數據紀錄,將大家協作的地球環境改善變化,以多媒體方式呈現於展場出口。 現場還可以欣賞到藝術家楊順發《臺灣水沒》作品,感受藝術家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還有以大面積陳設的海洋廢棄物與各類資源回收物,甚至是與快時尚、電器,玩具等人類生活相關的生活物品,邀請觀眾以旁觀者視角俯看人類活動,呼籲觀眾反思並實踐友善使用地球資源的生活方式。  



Placeholder image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463 天)

一樓/館史室(採預約開放)   呈現本館各項重要業務興革之梗概以及組織與功能之遞嬗變異。展區分為:1.館史室總說明、2.組織沿革與辦公室搬遷新建、3.採集文獻、4.整理文獻、5.編纂文獻、6.推廣文獻、7.文獻人、8.文獻事、9.未來展望。 二樓/第二展示室-臺灣的民俗特色   呈現漢民族農村特色及原住民族刀耕火種景象,並以實物、情境營造臺灣先民墾殖樣貌。展區分為:1. 臺灣民俗源流、2. 農村曲、3.漁村即景、4. 高山青。 二樓/主題展區   依主題規劃展示,目前主題為「兒時記憶」,展出懷舊童玩及昔時器物等。 二樓/第三展示室-日常生活起居、聚落與建築、風水與格局(厭勝與辟邪)   重現臺灣早期常民生活起居場景,並展示建築與聚落模型、厭勝與辟邪文物,傳達傳統生活意境。展區分為:1. 神明廳(公媽廳)、2. 書房與帳房、3. 大廳(客廳或花廳)、4. 寢室、5. 廚房、6. 活化文物、7. 建築與聚落、8. 風水與格局。 二樓/第四展示室-臺灣民間工藝文化   展示臺灣傳統民間工藝器物,藉由各類器物之美,傳達臺灣民間工藝精湛技藝與意涵。展區分為「臺灣民間工藝與器物」及「臺灣原住民族工藝與器物」。 三樓/第五展示室-臺灣原住民祭典及臺灣民間信仰、祭儀、藝能、戲曲   融合情境、模型場景展示,營造廟埕、廟會廣場、陣頭的熱鬧氛圍,並介紹臺灣民間信仰諸神、藝能、戲曲音樂等多元風貌。展區分為:1.原住民祭典、2.醮祭、3.臺灣的廟、4.出巡陣頭、5.民間信仰諸神、6.祀神用具、7. 民間戲曲音樂。 三樓/第六展示室-生命的過程及民俗的過去、現在、未來   生之喜悅到死之慎終,提供各階段象徵性傳統文物,使參觀者對生、老、病、死各種生命禮俗的文化脈絡,有深刻的認識及感懷。展區分為:1.出生、2.結婚、3.疾病醫療、4.慎終追遠、5.祖德流芳、6.歲時節慶、7.從過去到未來。



Placeholder image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463 天)

一樓/ 1.臺灣地形圖模型 2.史前遺址、平埔族、原住民族展示室   臺灣自明朝末年,開始有大量文獻記載,在此之前都屬史前時期,據考古學家研究,在距今約5萬年至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的跡象。史前遺址從舊石器、新石器到金屬器時代,處處有先民活動遺址,為讓觀眾如臨現場,特別製作相關模型與圖表,以一窺臺灣人生命歷史的長河。 二樓/   臺灣島因位於海洋樞紐,在17世紀開啟了東、西方不同勢力的進駐,而與本島原住民互相激盪出璀燦的海洋文化。本樓層分為「荷西、鄭氏時期展示室」、「清領時期展示室」及「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示室」。 1.荷西、鄭氏治臺時期展示室 2.清領臺時期展示室 3.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示室 三樓/ 1.日本及光復後時期展示室 2.臺灣歷史重要人物事件展示室 3.國定古蹟模型展示區



Placeholder image

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

2024/06/05 - 2025/12/31 (剩 463 天)

本展以顏水龍乘坐火車踏查台灣工藝之意象,打造共融玩聚列車,空間內容規劃連結木育概念及顏水龍元素,打造系列遊戲區域,由紅色火車頭造型服務台佇立門口區域迎接大小朋友的到來,還有「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探索閱讀區」、「寶貝竹籠積木區」、「木玩闖關區」與「顏水龍馬賽克專區」等多項互動體驗設施,透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從遊戲中學習成長,傳遞微笑,提升幸福感,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   「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參觀須知 【開放場次】每日分兩場 上午09:30 – 12:30 下午13:30 – 16:30 【注意事項】 1.為維護兒童安全,12歲以下兒童須由家長或師長陪同,請勿將其單獨留置本展區。 2.個別參與者,兒童須與成人陪同入場(建議一大一小)。 3.學習團體,每10位兒童須安排1名成人(老師或家長)全程陪同。 4.本展場閱讀區僅供現場繪本閱讀使用,請勿書寫作業或攜帶非本區讀物入內。 5.如遇本中心辦理特定活動時,將以活動為主,暫停開放參觀。 6.遇有特殊情形,本中心得於事先公告後,進行相關規範變更。    



Placeholder image

亞太樂器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463 天)

臺灣,鑲嵌於太平洋島鍊上的亞洲之心。在時間的淬煉下,各族群的歷史記憶在這片土地上積累出音樂文化的結晶。 本常設展將以臺灣及亞洲各國特色樂器,為您揭開亞太音樂文化的神祕面紗,太平洋上的各地風情將匯聚至此,音樂文化的豐麗瑰寶將呈獻予您!



Placeholder image

【線上版】印象・經典—印象派 150 週年線上展覽

2024/04/17 - 2026/04/17 (剩 570 天)

Placeholder image

亞太樂器常設展

2026/01/01 - 2026/07/01 (剩 645 天)

臺灣,鑲嵌於太平洋島鍊上的亞洲之心。在時間的淬煉下,各族群的歷史記憶在這片土地上積累出音樂文化的結晶。 本常設展將以臺灣及亞洲各國特色樂器,為您揭開亞太音樂文化的神祕面紗,太平洋上的各地風情將匯聚至此,音樂文化的豐麗瑰寶將呈獻予您!



Placeholder image

2024【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2024/01/01 - 2026/09/20 (剩 726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