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徵選活動

2025/08/01 - 2025/09/07 (剩 25 天)

「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徵選活動」簡章   一、活動宗旨:爲推廣年畫藝術,促進年畫多元永續發展,特辦理本活動,以提倡傳統民俗文化與藝術創作之結合,達文化傳承之目的。 二、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三、徵選主題:以歡樂新年、歲時節慶或創新年畫為主題。 四、參加對象:採公開徵選方式,凡對版印年畫創作有興趣之中華民國國民及居留於臺灣地區之藝術工作者,均可將其本人作品送件參加徵選。 五、收件日期:自民國114年8月1日至9月7日止。 六、參加徵選件數限制:每人參加徵選作品件數以1件為限。 七、報名及送件方式: (一)可採網路報名或紙本報名。網路報名請至本館網站線上報名,紙本報名請至本館網站下載報名表檔案(https://www.ntmofa.gov.tw)。 (二)作品原件一律以掛號郵件寄達,收件截止日期以郵戳為憑,逾時退回。 郵寄地址—403414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國立臺灣美術館 教育推廣組收(註明:參加「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徵選活動」 八、作品規格 (一)不限版種之平面原作版畫,印製於四開紙(54.5×39.5㎝)上。 (二)作品需簽名、張數、年代,不得裝裱或裱貼,背面以浮貼方式加厚紙板以防折皺。 (三)參加徵選作品限尚未公開發表之新作。 (四)1.採網路報名者請隨作品原件檢附線上報名所列印出之報名表及切結書。     2.採紙本報名者請隨作品原件檢附紙本報名表及切結書。 (五)不符合上述規定者不予評審,原件將予以退回。 (六)作品寄件時,請以適當方式包裝妥當,以防水方式處理,確保作品安全。 (七)參加徵選作品於寄送期間運送保險事宜,由作者自行視需要投保,運送期間損壞、遺失等,主辦單位概不負責。 九、作品退件:除首獎、優選、佳作及入選作品外,所有參加徵選作品,於民國114年12月31日前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以掛號寄回,交寄過程中如有作品遺失或損毀等相關郵寄問題,悉依郵政法相關規定辦理。 十、作品評審:由主辦單位聘請專業版畫創作者、藝術理論學者、視覺傳達相關領域學者及民俗研究專家等擔任委員進行評選,得獎名單於評選結束後公告,評審委員名單於評選結束後公告。首獎、優選、佳作及入選作品於「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展覽中展出。 十一、作品獎勵 (一)首獎: 6名,每名各得新臺幣十萬元整(含10﹪稅),獎狀乙面。 (二)優選:10名,每名各得新臺幣二萬元整(含10﹪稅),獎狀乙面。 (三)佳作:20名,每名各得新臺幣一萬元整(含10﹪稅),獎狀乙面。 (四)入選:40名為原則,每名頒發入選證書乙面。 十二、權利、責任及罰則 (一)首獎作品歸主辦單位所有及收藏,作品之著作財產權,作者同意於主辦單位公告得獎結果時,完整讓與主辦單位。 (二)優選、佳作及入選之作品授權主辦單位,並為本屆徵選、展覽及推廣活動利用之目的,可再授權第三人利用。授權內容包括重製權、編輯權、公開展示權、公開播送權、公開傳輸權,及相關文宣品、推廣品、衍生品與專輯發行及販售等權利。 (三)作者於報名表上所填寫之創作理念,同意提供本活動相關之印刷、網站及其他公共使用。 (四)經評定得獎及入選之作品,若事後經評審委員會議認定有抄襲或損害他人著作權之情事者,即取消其得獎或入選資格,並追回獎金、獎狀、證書;若作品已印製完畢,且有任何相關著作權之糾紛,作者應負相關賠償及責任。 (五)經評定得獎及入選之作品如認定抄襲之情事明確者,主辦單位得逕取消資格並公告之,並限制作者三年內不得參加徵選。 (六)經評定得獎及入選之作品作者,如有違反性別平等相關法令規定,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或主管機關認定者,主辦單位得即取消其得獎或入選資格,並追回獎金、獎狀、證書。 十三、注意事項 (一)除遇不可抗力之情事導致作品受損外,主辦單位應對作品負保管責任,展覽期間並對每件作品投保新臺幣5,000元整之保險。 (二)首獎作品需由作者製作或監督製作並親自簽名1,800份版畫,供主辦單位推廣運用贈送各界,同時透過駐外單位轉贈國際間友邦人士與僑界;其中主辦單位並得提撥部分供民眾購買,以利版印年畫推廣暨藝術市場流通。 (三)參加徵選作者應於報名表敘明版種及版次、版材、製版技法、印製媒材、印製上色技法;印製時為引介相關產品之特色,請多採用國產紙製作。 (四)首獎得獎者得製作自行保留作品以100張為限。 (五)首獎作品作者製作版畫,需提供印刷證明文件;若主辦單位有展示需要或有疑慮時,作者得提供相關文件予主辦單位進行展示或檢視。 十四、凡參加本徵選作者,即視為同意遵守本簡章之各項規定。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修正公告。        



Placeholder image

虛迷山

2025/08/09 - 2025/09/21 (剩 39 天)

虛迷山 Mount Ecstasy 姚瑞中YAO Jui-Chung × NONTECH × Meuko Meuko   展覽日期|2025.8.9-9.21(每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SPACE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合辦單位│文化部(本展覽由「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支持)   參觀資訊:04-23723552 #635 國美館服務台 展覽洽詢:04-23723552 #305 陳小姐   展覽參觀須知 1. 本作品含裸露畫面,為尊重藝術原貌,將完整呈現。建議兒童由成人陪同;敏感觀眾請自行斟酌觀賞。 2. 部分影像含閃爍與快速移動畫面,可能引發不適,敬請留意自身狀況。 3. 請勿觸碰原作,並避免坐於原作前方區域。 4. 入場請脫鞋,場內燈光昏暗,請注意腳步。 5.  歡迎拍照分享,請勿使用閃光燈。   展覽介紹 〈虛迷山〉以當代藝術家姚瑞中的《小迷因》系列為創作核心,延伸其中對臺灣社會、科技發展與歷史的荒誕觀察與奇想,重構出一個融合神話寓言與當代社會的虛構宇宙。此宇宙呼應佛教與印度神話中象徵宇宙結構的「須彌山」,並將其轉化為屬於當代臺灣精神景觀的「虛迷山」—一座交織海國傳說、資訊幻象與靈性派對的混種世界,一場關於虛迷現實的多重狂歡。 作品由當代藝術家姚瑞中擔任原作與概念指導,新媒體藝術家郭一與實驗電子音樂創作者Meuko Meuko共同創作,透過3D遊戲引擎技術與沉浸環繞音效,延續兩人在〈無形將軍Invisible General〉與〈鬼島 Ghost Island〉音像演出中所打造的科幻神話與敘事風格,重新詮釋《小迷因》畫作中的場景與角色。本作針對 U-108 SPACE沉浸投影空間量身打造,觀眾將第一人稱的視角,進入一場融合神話奇想與視聽幻覺的體驗。       展演製作團隊   姚瑞中│原作、概念指導 1969年生於臺灣臺北,1994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受邀參展威尼斯、橫濱、布里斯班、上海、深圳、首爾、曼徹斯特、雪梨、臺北、雅加達、波蘭、澳門…等地藝術雙/三年展,「臺北攝影新人獎」、香港「集群藝術獎」、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臺灣「台新藝術獎」及義大利歐洲文化中心「錄像與新媒體藝術獎」得主。作品涉獵廣泛,主要探討人類某種荒謬處境,早期作品以幽默手法對「正統性」進行顛覆,也透過攝影裝置手法,呈現臺灣特有的一種虛假、疏離的「冷現實」,呈現「人類歷史之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近期作品探討臺灣民間宗教信仰透過巨大神像與地獄造景所展現的「欲力奇觀」,試圖捕捉臺灣特有的「新變形主義」,呈現「業力具體化」。並創建虛構的「犬儒共和國」,以寄生宿主中華民國為概念,探討國族新認同與新冷戰趨勢。曾受邀擔任「禽獸不如─2020臺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   郭一│影像導演與製作 跨領域開發者、新媒體藝術家。創作形式包含劇場、虛擬實境、空間裝置等,亦以NONEYE為名發表音像表演作品。其作品往往探索當代科技與信仰神話,並在不斷虛擬化的世界中創造替代現實。 2015年成立新媒體藝術團隊NAXS Group,代表作品有虛擬沉浸劇場〈Render Ghost〉、音像演出〈無形將軍Invisible General〉等。其個人與團隊作品曾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柏林跨媒體藝術節、臺灣美術雙年展、加拿大MUTEK Festival、荷蘭Rewire Festival等地展演。2025年創立工作室「無所實驗NONTECH」,繼續探索AI時代的藝術實驗。   Meuko Meuko(彭詩雲)│音樂製作與演出 實驗電子音樂製作人與現場表演者。自2017年開始於英國網路電台NTS Radio主持固定線上節目。2018年發佈首張EP〈鬼島Ghost Island〉即登上Pitchfork及柏林Berghain聖殿舞台。隨後亦用其他音像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藝術音樂領域登台演出;威尼斯雙年展、釜山雙年展、臺灣美術雙年展、巴黎數位藝術雙年展(La Biennale Némo)、柏林跨媒體藝術節(Transmediale)、波蘭Unsound Festival、西班牙L.E.V. Festival、蒙特婁及日本MUTEK Festival等。2024年與日本配樂大師半野喜弘合作,以電影〈蟲 Locust〉共同入圍第61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擅長以情境式的取樣採集和噪音為始,將失序的景觀形成實驗性的重拍,遊靈的呢喃化為電子聲響中都隱含了黑暗中的沈思,在當代賽博網絡中聚合為流。   XTRUX│3D角色設計與動畫 XTRUX關注數位身份帶來生活狀態轉變及科技引導影像邊界之擴延,擅長以遊戲引擎、動態捕捉、聲光空間雕塑、互動裝置、音像等元素進行開發,創造虛擬及沉浸式媒體的新形態展演形式。自2020年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科技與實驗電子音樂結合之沉浸式派對,強調跨領域藝術發生場域的置換,始終迎接多元產業及學科領域合作,拓展當代藝術之可能性。曾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駐館藝術家,創作及合作作品曾參與西班牙L.E.V Festival、林茲電子藝術節、文策院TCCF創意內容大會、C-LAB聲響藝術節、C-LAB FUTURE VISION LAB、新能祭、光球音樂祭。   黃偉│影像技術、程式開發 黃偉於臺北生活與創作,專門從日常生活觀察出發,將非日常的畫面帶入日常,創作影音展演、互動圖像設計,以及新媒體裝置作品,強調感知與感官體驗,專注運用電腦演算創作結合影像與聲音的演出。曾在多個重要場合展示作品,包括失聲祭、臺北白晝之夜。2020年入選臺灣聲響實驗室「2020 CREATORS聲鬥陣:創作新秀進駐徵選計畫」,2023年應邀於東京TUNNEL TOKYO參與演出,2021年至2024年於FUTURE VISION LAB展出多項穹頂沉浸式作品,2024年其作品入選SAT Fest 2024媒體藝術節。   NONTECH無所實驗│視覺製作統籌 「NONTECH無所實驗」由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郭一成立,並為「涅所開發」藝術團體之延伸。「NONTECH」專注於AI時代的技術、藝術與精神實驗,探索與創造當代的科技神話儀式。作品包含虛擬實境、音像演出、劇場等沉浸體驗,並曾發表於Mutek Festival, Transmediale, L.E.V Festival等國際場域。   NAXS Group涅所開發│統籌規畫 「NAXS Group」為臺灣新媒體藝術組織,目前包含NAXS Studio、NONTECH等分支,共同進行新媒體創作與製作服務。製作範疇包含線上展演、XR沉浸體驗、音像演出等。   劉詩偉(樹人咪房) │混音工程 妖精打架│開幕演出服裝造型 Mika│開幕演出頭飾設計 林龍進│視覺設計                  



Placeholder image

114年全國美術展

2025/07/27 - 2025/10/12 (剩 60 天)

一年一度的全國性美術盛會「全國美術展」今年已邁入第15屆,「114年全國美術展」徵件類別包括水墨、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攝影、新媒體藝術、綜合媒材類等共11類,經國美館公開徵件獲全國近千件作品參賽,經由各類評審委員縝密而審慎的初、複審評審作業,評選出100件展出作品包括:各類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共32件、入選作品68件;此外並邀請「免審查獎」計有水墨、書法、篆刻、膠彩、版畫等類共六位藝術家,提供各具風格特色之創作共襄盛舉參與展出。 綜觀本屆得獎作品,在藝術家積極努力發揮創作能量下,呈現多元及豐碩的成果,無論在創作議題、媒材運用、風格技法上均各具特色,值得大家讚賞與關注。藝術家們以傳統媒材技法注入新語彙,將個人意念重新詮釋了新意境,或運用影像、多元媒介架構出當代意識;作品創作精神根植於臺灣土地人文,融合了臺灣多元文化,深刻關注生活周遭事物,均能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充分展現臺灣豐沛的創意能量。 基於培育並鼓勵國內創作者,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之「全國美術展」提供了藝術創作者一個彼此相互觀摩與切磋的良性競賽平臺,定期為國人呈現多元創作類型和刻劃當下時代風格和內容的精彩創作,並持續培育了不同型態的藝術創作者,期許未來更多創作者再接再厲,為臺灣藝術多元生態注入更多的生命力,使本展更具重要意義。



Placeholder image

114年全國美術展

2025/07/26 - 2025/10/12 (剩 60 天)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5年7月26日至10月12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9:00-17:00、週六至周日9:00-18:00 (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2-107展覽室、203-205展覽室、美術街   展覽介紹 一年一度的全國性美術盛會「全國美術展」今年已邁入第15屆,「114年全國美術展」徵件類別包括水墨、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攝影、新媒體藝術、綜合媒材類等共11類,經國美館公開徵件獲全國近千件作品參賽,經由各類評審委員縝密而審慎的初、複審評審作業,評選出100件展出作品包括:各類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共32件、入選作品68件;此外並邀請「免審查獎」計有水墨、書法、篆刻、膠彩、版畫等類共六位藝術家,提供各具風格特色之創作共襄盛舉參與展出。   綜觀本屆得獎作品,在藝術家積極努力發揮創作能量下,呈現多元及豐碩的成果,無論在創作議題、媒材運用、風格技法上均各具特色,值得大家讚賞與關注。藝術家們以傳統媒材技法注入新語彙,將個人意念重新詮釋了新意境,或運用影像、多元媒介架構出當代意識;作品創作精神根植於臺灣土地人文,融合了臺灣多元文化,深刻關注生活周遭事物,均能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充分展現臺灣豐沛的創意能量。   基於培育並鼓勵國內創作者,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之「全國美術展」提供了藝術創作者一個彼此相互觀摩與切磋的良性競賽平臺,定期為國人呈現多元創作類型和刻劃當下時代風格和內容的精彩創作,並持續培育了不同型態的藝術創作者,期許未來更多創作者再接再厲,為臺灣藝術多元生態注入更多的生命力,使本展更具重要意義。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Placeholder image

「114年全國美術展」入選以上得獎名單公布

2025/05/15 - 2025/10/12 (剩 60 天)

「114年全國美術展」各類別入選以上得獎名單公布,詳見附件 (請下載)。 本展展覽期間為114/7/26-10/12。    



Placeholder image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2025/05/10 - 2025/11/23 (剩 102 天)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Collateral Event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文化部 協辦單位:外交部、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駐義大利臺北代表處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主要贊助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永豐餘、鴻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六赫茲股份有限公司、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臺北市建築世代會、冠德建設|根基營造、臺灣首廟 天壇天公廟、臺灣媽祖聯誼會、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系友會、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國美藝術大使團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2025/05/10-09/28,11:00-19:00 2025/09/30-11/23,10:00-18:00 周一休館(5/12、6/2、7/21、9/1、10/20、11/17正常開放)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Palazzo delle Prigioni(Castello 4209, San Marco, 30122 Venice, Italy)   展覽介紹|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為題,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執行,以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Intelligens)」角色,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漂蕩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策畫概念受到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NON-sites」理論啟發,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無」同時也是東方哲學中「無/有」的二元辯證思考。 展覽設計嘗試辨識與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沒有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尋找「智慧(Intelligens)」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分為三大主題:效率(Efficiency)、科技(Technology)、控制(Control)。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   策展團隊| 策展人|薛丞倫 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 專案建築師|黃彥璋、林伊柔 專案經理|王威舜、蔡承昀 展覽顧問|曾瑋 國際顧問|Brian McGRATH 展場執行|黃彥璋、林伊柔 、王威舜、蔡承昀、葉毓君、             簡行知、李懿倩、黃柏倉、楊婷雯 燈光設計|互動空間運算研究室、林軒丞、林子妍、鄭子芸 視覺設計|Path & Landforms  俞思安 展務行政|王逸璇、顏嘉慶 研究團隊|H2O Studio                



Placeholder image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2025/08/23 - 2025/12/07 (剩 116 天)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  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 策  展  人 |  楊永源 展出期間  |  2025. 08. 23 — 2025. 12. 07 展出地點  |  101展覽室    ---------------------------------------------------------------------------------------------------------   展覽介紹 1943年席德進入學杭州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原「國立杭州藝專」),1948年畢業,同年夏末八月,席德進隻身自杭州轉上海來到臺灣,開啟了顛沛流離的前十年,生活漂泊不安,內心卻堅定的在藝術道途上前進。他這種在不安與堅定中找尋平衡的特質,一方面是來自對藝專生活的懷念,和對老師林風眠教導的反芻,另一方面是對中華文化及民間傳統美感形式的追尋,終生未曾或忘。   來台初期他落腳在嘉義中學擔任美術教員,課餘時間足跡遍布嘉義近郊和南臺灣城鄉風景,體驗到南臺灣風景中的光與色,建立了在自然中找題材寫生的作畫習慣,終生受其影響;他勤練藝專時期習得的人物畫技巧,保留肖像畫的手感在台北大展身手。   1952年初離開嘉義中學北上,席德進以畫插畫和廣告畫謀生,但心中卻不斷浮現回歸純藝術創作的呼喚。他走遍台北近郊畫風景畫,並投身市井去捕捉臺灣常民生活,到廟宇認識民間信仰。席德進也延續他在嘉義時期畫人物畫和肖像畫的興趣,從畫冊學習二十世紀初期塞尚、盧奧、馬諦斯、畢卡索等藝術家的風格,建立了油畫材質和肌理的表現技巧,形成辨識度極高的繪畫風格。   1955年至1960年代初期,他的水彩風景畫和肖像畫銷售甚佳,已可依靠售畫過職業藝術家生活。然而1950年代後半,臺灣掀起的現代繪畫運動浪潮,對席德進而言,畫風與題材的變與不變形成了考驗。1957年完成作品〈閑坐〉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後,他寫下「這幅畫比較特別,也可說是油畫中具象風景的最後出現,以後我走向了抽象幻想風。」他原先以繪製肖像畫知遇於臺北的歐美外交人士和眷屬圈子,這個抽象風的轉變,也幫助他打開了1962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體驗現代藝術的機會大門,並由美國延伸到歐洲,客居巴黎三年。   1962年席德進赴美前回覆邀請單位的作業安排時,表示他想參觀的首要對象為抽象畫家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的藝術、華盛頓、紐約以及舊金山的畫廊和美術館。旅美期間他習慣水彩寫生之外,還創作了一系列抽象畫。不過他在美國時也發覺,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浪潮,已被普普藝術和其他新興流派所取代。他順應潮流在美國開始普普藝術創作,並延續到1963年起在法國時,大量沿用中國民間宗教圖騰,和加入民間藝術的圖像於他的普普風創作。席德進的普普作品裡使用的民間生活元素,可說是「經過符號化」,這也使得他的普普藝術創作具有強烈的個人辨識度。   席德進的抽象繪畫和普普風創作,持續到他遊歷歐洲返台之後最初的幾年間,然而中華文化的美感精神,和臺灣鄉土題材裡的老屋建築和平凡人物,佔據了他後半生的創作,這已是另一個面向的席德進了。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01 - 2025/12/14 (剩 123 天)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26 - 2025/12/14 (剩 123 天)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展區與展期及展覽地點: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 (2025.8.9-12.14)展覽室201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策展人 馮勝宣 (2025.4.26-12.14)展覽室301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策展人 黃冬富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策展人 薛燕玲 (2025.4.26-12.14)展覽室302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策展人 林振莖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策展人 蔡昭儀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  展  人 |  黃冬富、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參展藝術家: 丁捷三、王仁堪、 吳魯、呂世宜、呂璧松、李霞、林希周、林朝英、林覺、施梅樵、張得貴、莊士勳、莊伯容、莊敬夫、許龍、郭尚先、郭彝、陳心授、曾茂西、辜捷恩、黃雲峯、葉化成、廖慶三、鄭貽林、蕭聯魁、謝彬、謝琯樵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參展藝術家: 小出卓二、小澤秋成、木下靜涯、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立石鐵臣、伊坂旭江等、名島貢、吳金淼、呂孟津、呂鐵州、李梅樹、松本光治、林之助、林玉山、林克恭、林阿琴、倪蔣懷、高燦卿、張秋海、梅原龍三郎、許春山、郭柏川、郭雪湖、陳永森、陳夏雨、陳進、陳澄波、勝田蕉琴、鄉原古統、蒲添生、潘麗水、蔡草如、鄭世璠、蘇家財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參展藝術家: 井松嶺、方向、朱銘、朱鳴岡、何肇衢、呂佛庭、李仲生、李梅樹、林之助、孫多慈、席德進、袁金塔、張大千、莊世和、郭雪湖、陳其茂、陳景容、陳銀輝、陳慧坤、傅狷夫、黃君璧、趙春翔、劉國松、蕭如松、賴傳鑑、 謝孝德、顧福生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何經泰、吳天章、李民中、李明則、李銘盛、林書民、林惺嶽、林壽宇、倪再沁、張永村、梅丁衍、莊普、連建興、陸先銘、黃致陽、黃進河、楊成愿、楊茂林、簡福鋛、嚴明惠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參展藝術家: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王雅慧、安聖惠、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林珮淳、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張乾琦、許哲瑜、陳伯義、陳萬仁、陶亞倫、謝鴻均、蘇匯宇、饒加恩 (2025.8.9-12.14)展覽室201 王雅慧、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李小鏡、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武玉玲、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許哲瑜、郭慧禪、陳怡潔、陳伯義、謝鴻均、饒加恩、廖祈羽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同步推出主題書展,精選數十位藝術家傳記與作品圖錄專輯,透過閱讀深入探索藝術家生平、時代風格。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藝術圖書區(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期:2025/4/26(週六)至2025/12/14(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187                                



Placeholder image

《造書之術》主題展

2025/05/17 - 2025/12/26 (剩 135 天)

《造書之術》主題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樓 藝術圖書中心 展覽日期| 2025 年 5 月 17 日至 2025 年 12 月 26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 為呼應博物館教育與藝術推廣的核心精神,本館位於三樓的藝術圖書中心,歷經重新規劃與空間升級。全新亮相的藝術圖書中心,將以更開放親切的面貌,邀請民眾一同探索藝術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為慶祝重新開幕,本中心特別推出主題展覽《造書之術》,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劉子平擔任總策展人,吳亭寬、許芸瑄擔任協同策展人,從書籍製作的基本結構到當代藝術的詮釋,深入探討書籍的「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與對話。 本展聚焦五大子題,分別為: 版印:從雕版、活字印刷到數位輸出,展現印刷技術的歷史演進; 裝幀:探討封面設計、裝訂形式對書籍視覺與功能的影響; 文字:呈現字體、排版與語意在書籍中的運用與表現; 圖像:解析圖像在書中所扮演的敘事與象徵角色; 藝術家之書(Artist’s Book):書籍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突破傳統閱讀的界線。 展覽精選館內豐富的藝術藏書與資料,結合空間中的文獻特藏區、數位資源體驗區與彈性視聽空間,帶來內容與形式兼具的閱讀新體驗。   歡迎各界蒞臨參觀,共同感受一本書從誕生到蛻變為藝術品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