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尋跡的人」二0二四故事臺灣獎成果展

2024/08/15 - 2024/10/20 (剩 31 天)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自2014年起,以「看見臺灣故事」為主題,帶領青少年透過策展,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看見臺灣故事。十年間,我們不僅在館內、外辦理各式推廣活動、開發各式學習資源,更從2020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故事臺灣獎」,鼓勵青少年以小論文、展示及創作呈現自己探索到的臺灣故事。 今年以「尋跡的人」為主題,向全臺徵募24位青少年參與3天2夜的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在3位導師徐建宇、雪克、林彥翔的引導下,以顏色、流行歌曲、空間為線索,展開臺灣歷史的探究。本展將展出今年青少年們「尋跡」的過程與成果,並回顧我們這十年來推動「看見臺灣故事」策展教育的歷程,以及我們開發的學習資源。 異色島 導師徐建宇、臺史博研究員陳怡宏與8位青少年共同經歷了一場從「藍色」出發的臺灣史探究,大家先從國家文化記憶庫2.0搜集上百張藍色圖像,再透過集體討論藍色可能的象徵意義、圖像的歷史脈絡、推測圖像間可能的因果關係並查找佐證資料,最後串聯起對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認識,共筆「異色島」臺灣史。 聲音裡的女人與浪子 8位青少年與導師雪克、臺史博研究員黃裕元一同以8首呈現「壞女人」與「浪子」的流行歌為線索,進行研究資料查找、歌詞解讀、歌曲創作背景討論與聽眾分析,從中看見臺灣社會性別意識的變化以及背後的經濟發展脈絡,更瞥見臺灣大眾文化的發展。青少年們將聽見的臺灣歷史轉譯成Podcast與原創歌曲,邀您一起聽見「聲音裡的女人與浪子」。 再探空間 導師林彥翔與8位青少年一同實地走訪老街區,拍下數十張照片並訪談居民,在過程中尋找接下來引領自己認識過去的物件,接著在研究員林孟欣的陪伴下,一同查找這些物件的「前世」。青少年在看見物件變化的同時,不僅拼湊出在地常民日常生活史,更一窺物件背後的臺灣社會、經濟、文化變遷。 看見臺灣故事學習資源 歡迎到「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課程平臺」,我們將長期以來累積的歷史探究、策展教育、內容轉譯教學資源數位化,彙整成「說故事的五門課」影音課程及「策展工具書」電子書。



Placeholder image

「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2024/09/10 - 2024/12/31 (剩 103 天)

公視戲劇「聽海湧」講述二戰時期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如何被動員前往戰場,故事圍繞著臺籍戰俘監視員新海志遠的故事展開。監視員受日本軍隊命令管理戰俘,日軍以軍人方式管理戰俘,最終於戰事不利時虐殺戰俘。戰後盟軍軍隊重返時,開啟戰爭審判,許多戰俘監視員因此被判刑甚至處死。殖民統治下前往戰場的臺灣人,部分因被動員、部分則是因受皇民化教育而產生認同問題,戰時的軍隊命令與人性糾葛,與戰後軍事審判間的種種難題,糾結著新海志遠他們,最終能否回到家鄉臺灣? 1937年因蘆溝橋事變,中日爆發全面戰爭,不久後歐洲以納粹德國為首也開啟侵略戰爭,二次大戰因此爆發。1941年底,日本為了打破中日戰爭的僵局及取得東南亞的經濟資源,以「大東亞共榮圈」、解放亞洲殖民地為名,突襲美國珍珠港,並攻擊歐美統治的東南亞殖民地,並對盟軍開戰,正式開啟了東南亞(南洋)戰場,史稱「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節節勝利,占領多數東南亞地區,因此有許多歐美殖民者等戰俘需要管理。當時臺灣是日本殖民地,日本除了招募臺灣人擔任「志願兵」外,也招募軍夫、軍屬等非軍人的協助戰地管理或勞動,戰俘監視員即是軍屬的一種。被動員赴海外各地戰場的臺灣人,在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Placeholder image

聽•見:聲音記憶特展

2024/08/07 - 2024/12/31 (剩 103 天)

聲音,善於通往記憶… 聲音扮演著儲存記憶的重要角色,它能喚起回憶及感知,它能流動,卻又能激發感動,使得不同的個體產生共鳴與交集,塑造共享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觀。「聽‧見:聲音記憶特展」聚焦於「聲音」,提供一個不同記憶歷史的方法。 我們以「聲音」為引導,感受其中記憶的知覺與變化,通過不同的聲音作品和行動者的觀點,探索多維度的臺灣感知,感受聲音裡所承載的歷史訊息及文化理解。 這也是一個反思當代歷史記憶保存的展覽。我們以多元的聲音記錄形式,如聲景、訪談、廣播、唱片、樂曲等,這些記錄著過去的某時某刻,以及個人和集體的記憶。從當代的角度,我們如何重新理解這些正在消失、轉變或新生的聲音所承載的信息?思考什麼是對人們重要的存在,什麼是我們所想追求的文化價值?



Placeholder image

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2024/08/13 - 2024/12/31 (剩 103 天)

這是一檔關於「移動」的展覽,我們將呈現原住民族人在不同時代中所經歷的7則移動故事──從族群、部落,乃至於族人個體等多重層次的變化與變遷,大歷史如命運般的推力,如何捲動原住民族在地理、身分及情感上的搬遷與挪動,而族人將如何去訴說這份生命視角? 單元「部落的回望」,談的是部落因不同國家政策而遷移的故事;單元「離鄉到都市」,談的是族人社群在市場推力下移動到都市的生活樣態;單元「身份的追溯」,則談出當代族人如何在今日追溯失落的族群認同。 這些真切的生命故事與歷史記憶,是由臺南、高雄及屏東三區的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書寫,館員及族人透過田野訪談、歷史資料蒐集,匯集許許多多的在地聲音而成,並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共作完成的展覽。這不只是原住民族的故事,更是每一個渴望追溯這塊土地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們,我們一起出發、一起探索、一起共鳴的故事。



Placeholder image

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2024/06/25 - 2024/12/31 (剩 103 天)

140年前,法國政府和清廷因為越南的外交歸屬爭議,殃及孤懸海外的臺灣,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繼淪為戰場,臺灣全島更面臨商貿閉鎖的經濟困境。這場蔓延超過一年的戰禍——「清法戰爭」,在臺灣人口中稱作「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 面對這個臺灣涉外關係的轉捩點,本特展透過彙集十餘年來有關地方社會研究的成果,聚焦當時臺灣社會在強敵壓境下如何組織動員、團結北上抵抗侵略的過程;並重新解讀法軍留下的攝影圖像、戰場紀實與家書,重建戰場的動態實況。 戰爭結束後,在法國湧現的報刊、書籍出版風潮,以及臺灣特有的贈匾、廟宇壁飾、儀式等追念方式,則呈現了戰爭如何以不同形式轉化,留存於歷史、民俗、傳說與記憶中。 單元1 無端捲入戰事的臺灣 1884年,法國與越南的軍事衝突因黑旗軍的參戰陷入膠著,為了迫使清國勢力退出越南,法國發動對臺灣基隆、淡水、澎湖等地的軍事攻擊,意圖挾制臺灣作為和談的抵押品。 法軍在臺灣周遭的軍事行動,可分為4個階段:一、法國遠東艦隊的編成;二、在基隆跟淡水開啟戰火,占據基隆;三、封鎖臺灣海峽,攔截、騷擾往來沿海的船隻;四、轉進攻占澎湖,作為撤守基隆的藉口。 這場戰爭的起因與臺灣無關,臺灣卻無端被捲入戰火,最後被迫成為成敗的關鍵籌碼,在在顯示著戰爭本質的荒謬。 單元2 死亦為鬼雄:自己的家鄉自己守 面對「西仔反」的挑戰,臺灣戰場的軍事動員,除了跨海調派來臺的湘軍和淮軍之外,臺灣在地義勇也參與作戰。面臨外國的侵略,在地人凝聚了共同體的意識,武裝動員到戰場支援,關鍵領袖包含林朝棟、張李成、姜紹基等。 至今基隆、淡水等地的廟宇中仍可見到交趾陶、壁畫、匾額訴說著神明助戰傳說;淡水「拜門口」祭拜亡魂儀式,以及保儀尊王從木柵到淡水的遶境路線,都體現了信仰、人群網絡與戰爭集體記憶的交織。 單元3 戰火浮世:遙盼歸期的旅程 法國軍官安德烈・薩勒(Firmin André Salles)的紀實攝影,是目前所知臺灣史上首次留下戰爭過程的影像紀錄,將其與隨軍醫官助理科邦(René Coppin)書信,以及名列重要古物的嘉諾(Eugène Germain Garnot)著作——《1884~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地圖手繪稿及文字手稿共同對照,重新檢視法蘭西帝國於東亞擴張的意圖,亦能看見艱困的戰場實況,包括飲食、疾病問題,19世紀末的臺灣常民風土民情也不時閃現其中。 戰場寄回的家書、刊載在報紙上的訃文與行軍紀錄的纂輯出版,以不同的記憶與再現方式,重塑對這場戰事的認識與印象。



Placeholder image

照護的溫度:府城韓內科病歷的故事特展

2024/05/14 - 2024/12/31 (剩 103 天)

一份病歷,是醫師對病人病情、問診過程和處理方法的紀錄;八萬多份病歷,則是一個地區的歷史縮影。 開業九十餘年的韓內科診所,自日本殖民時期創立以來,歷經空襲、戰後重建等困難,一路陪伴臺南人至今,見證府城近一世紀的生活變遷。其內存有創辦人韓石泉醫師(1897-1963)自二戰末期1945年至逝世為止,每日開業紀錄的病歷資料。透過韓醫師的筆尖,我們得以一窺臺灣二戰末期的戰爭軌跡、府城常民生活、各時期的流行病與診療困難,以及在這些動盪與變遷中,地方醫師不變的照護溫度。 二戰時期的府城發生了什麼?戰爭期間的韓內科如何持續提供服務?全國性流行疾病又如何影響地方的醫療?今昔的病歷是否延續著醫師照護的溫度?讓我們跟著韓良誠醫師與成大歷史學系研究團隊的腳步,看看病歷告訴我們的故事。



Placeholder image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陪伴我們的臺灣島嶼,一起穿越數百年的記憶流轉吧!在這裡,你會從神秘的起源傳說開始,跟著這塊土地,一次次歷經時代的更迭與鉅變,看見大歷史之下人群的樣貌、聲音與故事。 展覽以「時代」作為單元,分為「臺灣,交會之島」、「最初的抵岸」、「倚海而生的島與人」、「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邁向民主這條路」、「大家的博物館」7大單元;從史前到當代,相異的時空情境中,是否喚起你似曾相似的共鳴?



Placeholder image

VR再現製造所-歷史與科技的碰撞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歷史與科技的碰撞實驗 歷史,可以怎麼被看見?與歷史相識的辦法,在人類史上已有數種載具,有紙本、圖畫及影像。VR虛擬實境,是展示歷史的嶄新方法。在全景擬真、多元體感的空間內,歷史可以被看見、被聽見與被碰見。「VR再現製造所」啟動沈浸式時空之旅,帶你探索歷史的虛實、體驗歷史的動靜。



Placeholder image

時光探險兒童廳 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時光探險之旅,開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兒童廳,是以歷史中的生活為主軸,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生活樣貌的親子互動體驗型展廳。展場分成三大空間,帶你穿梭臺灣的時光列車、與小朋友生活切身的蓋房子、做衣服、聽聲音的體驗活動,以及帶領小朋友認識幾種因應不同的自然環境,發展的人文景觀。這個展廳不僅可體驗歷史、感受臺灣多樣的族群文化,還可動手創作未來。



Placeholder image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陪伴我們的臺灣島嶼,一起穿越數百年的記憶流轉吧!在這裡,你會從神秘的起源傳說開始,跟著這塊土地,一次次歷經時代的更迭與鉅變,看見大歷史之下人群的樣貌、聲音與故事。 展覽以「時代」作為單元,分為「臺灣,交會之島」、「最初的抵岸」、「倚海而生的島與人」、「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邁向民主這條路」、「大家的博物館」7大單元;從史前到當代,相異的時空情境中,是否喚起你似曾相似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