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陳澄波小行星 微型展

2025/04/22 - 2025/05/11 (剩 4 天)

陳澄波小行星日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通過並公告,直徑約2.2公里,繞行太陽一圈4.63年(軌道週期),預估今年6月中旬最接近地球。這項突破,不僅將陳澄波的名字帶上了宇宙,也讓更多人認識他對臺灣藝術與文化的深遠影響。 小行星從發現到國際命名確認往往需時數年,陳澄波小行星於2007年8月6日由中央大鹿林天文台林啟生及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葉泉志共同發現,隨後由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提議命名為「陳澄波(Chenchengpo)」,最終於今年1月獲得正式命名和永久編號「661666」。   陳澄波是臺灣美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第1位作品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臺灣畫家,先後成立「赤島社」、「台陽美術協會」等重要美術團體,對臺灣藝術文化的推動貢獻卓著。國立中央大學特將小行星命名為陳澄波,以表彰其藝術成就與精神風範。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即日起至5月11日展出「陳澄波小行星微型展」。憑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四館聯票門票於「走揣・咱的所在」展期內之票根及臺博館有效會員卡,於8月31日前至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看「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可享免票入館優惠!



Placeholder image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2024/12/03 - 2025/05/11 (剩 4 天)

2025年適逢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策展,從早期知識份子/藝術家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而所擁有的幸福滋味。 本特展將展出陳澄波畫作原件(共8件原件),搭配友達擬真藝屏製作微動畫,以及本館自然史典藏及新採集的標本。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本館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而成 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的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透過陳澄波的畫作與自然史典藏,讓我們與陳澄波和博物學家一起探索臺灣島嶼自然力,走揣幸福快樂之所在。        



Placeholder image

鳴蟲文化與科學特展

2024/09/24 - 2025/05/11 (剩 4 天)

昆蟲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說是無所不在且到處可見,但是能夠讓人聽到蟲鳴聲就心有所感,還會從野外抓捕回家以便繼續觀察、聆聽,甚至研發出特殊的飼養方式量產這些鳴蟲,發展出獨特的鳴蟲文化和藝術;即使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這些融入傳統中華文化藝術的相關知識和技藝仍有存在價值且應傳承下去。 本次特展內容先從大家熟悉的「鳴蟲的相關故事」談起,接著介紹「鳴蟲的詩詞」、「鳴蟲的文化與藝術」、「鳴蟲的生物學」,最後以「鳴蟲的保育」收尾,希望藉此能喚起觀眾的共鳴並引發相關興趣。  



Placeholder image

【環教課程假日場】乘坐時光機─腦丁的一天

2025/05/18 - 2025/05/18 (剩 11 天)

  【環教課程假日場】乘坐時光機─腦丁的一天  時間: 5/03(六)13:30-15:00  5/18(日)13:30-15:00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5/18場次可搭配免票入館體驗課程)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小白宮 對象:歡迎一般民眾報名   (建議年齡為國小中年級以上)   臺灣博物館為環境教育設施認證場所,提供「乘坐時光機─腦丁的一天」環境教育課程,讓學員有機會探索過去樟樹變身為能外銷世界樟腦商品的過程,邀請參與者一同了解臺灣自然資源及樟腦專賣產業史,並從中反思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議題。今規劃開放假日場,讓一般大眾也有機會參與體驗本課程內容。    課程流程: 樟樹是臺灣主要經濟樹種,伐採運用由來已久,過去曾大大的影響臺灣社會與經濟發展,地景也因此改變。本課程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員回到日治時期的樟腦專賣時代,在曾為樟腦再製工廠的「南門工場」,體驗如何當一個稱職的「腦丁」,逐步了解樟腦如何製作、樟腦對臺灣當時經濟與社會產生的影響,最後反思人類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 時間 單元名稱 內容 教學地點   13:30-13:40 腦長相見歡 從日本時代穿越來的腦長,說明因為自己年紀大了,希望傳承煉製樟腦技術給年輕人。說明南門館背景,腦長、腦丁的工作、工作環境、可能遇到風險。 小白宮 13:40-14:25 腦丁特訓班 1.比眼力: 辨別樟樹,找到南門館戶外園區樟樹分布 進入展場講解樟腦製程(粗製)、樟腦的各種用途、早期對臺灣社會經濟的影響,樟腦產業在過去國際上扮演的角色。 南門館戶外園區 +紅樓一樓展場 14:25-14:50 腦丁大考驗 2. 比腦力:正確了解粗製樟腦製程。 3. 比體力: 運用團隊合作,體驗腦丁搬運樟木的過程,了解先人的智慧。   小白宮 14:50-15:00 樟腦的美麗哀愁 介紹當時南門館的風華盛世,以及樟腦對臺灣經濟發展上曾帶來的貢獻,但後因國際的局勢與塑膠的製成,造成樟腦的沒落。反思人類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如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 小白宮     報名方式:請於每場活動前十分鐘至服務台登記。  活動本身免費,5/3場次請於活動前至服務台購買門票(含陪同者)。   為辦理活動成果紀錄及相關宣傳,將進行課程拍攝或攝影;報名預設為視同同意進行攝像,如有不希望肖像授權使用者,再請告知現場工作人員。                                                                                    



Placeholder image

【館長的發現-踏查春天/杜鵑花摺紙DIY】2025島嶼上的博物學家系列

2025/05/24 - 2025/05/25 (剩 18 天)

杜鵑的種類非常多,我們常見的大多數都是平戶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原產地為日本之培育品種,引進臺灣後成為景觀、園藝上重要的觀賞植物。其實,臺灣這座島嶼上,也擁有不少原生杜鵑種類,而且大多數為特有種喔!在臺博館三樓「發現臺灣」常設展中,也能發現杜鵑的蹤影~「標本的世界」單元裡展示廣泛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高山的玉山杜鵑(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Hayata)腊葉標本,由於氣候條件因素,玉山杜鵑的花期為5-6月。相信縱橫臺灣高山且登過玉山的川上瀧彌館長,在進行植物採集、調查時,一定也採集過玉山杜鵑以及其他臺灣原生的杜鵑種類,把它們帶回博物館收藏。 身為植物學家的川上瀧彌(Takiya Kawakami, 1871-1915)除了發現日本北海道阿寒湖裡的湖中寶石─毬藻(Aegagropila linnaei)外,1903年來臺之後開啟他踏查這座島嶼上許多獨特、稀有的植物種類,這些發現對臺灣植物學大發現有著莫大的學術貢獻,甚至後來許多植物是以川上氏命名。川上瀧彌同時也是1908-1915年間擔任總督府附屬博物館(現臺博館)首任館長。川上館長採集到許多臺灣高山植物的模式標本,原先都收藏於博物館內,後於1920年代將大批川上館長製作的植物模式標本移交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今台北植物園腊葉館)。 本次活動將帶領觀眾認識川上瀧彌與他的「發現」,透過常設展主題式導覽結合學習單操作及手作摺紙DIY,進一步瞭解這座島嶼上博物學家踏查的故事和多彩繽紛的生物多樣性。          



Placeholder image

「藏之有物.開放庫房」專場導覽

2025/05/10 - 2025/06/28 (剩 52 天)

導覽內容:典藏功能介紹與庫房參觀,由講師帶領瞭解自然史博物館的典藏功能、管理方式或各式標本與製作方法,再進入開放典藏庫參觀設備及各類型標本,增加對博物館典藏標本與展示等功能的認識。 導覽地點:南門館多功能教室及開放典藏室。 講師:本館研究人員 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導覽時間:每場約40分鐘 費用:活動免費,須事先網路報名。活動當日請先至臺博館南門館紅樓購買門票與報到集合。全票新臺幣20元,半票新臺幣10元。 活動承辦人: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您來電詢問02-23822699 分機5417 陳先生 ■注意事項: 1.導覽活動會隨講師導覽進入開放典藏室,請已完成網路報名民眾,活動當日請自備襪子。 2.請於每場活動開始前10分鐘到臺博館南門館紅樓購買門票與報到集合,逾時將開放現場民眾候補,並請遵守參觀規定,謝謝您的配合。 3.人數限制:為維持良好導覽、參觀品質和人員安全,每場次上限10人。 4.請勿於館內吸煙、飲食、奔跑嬉戲及其他有安全疑慮之行為。 5.請勿攜帶食物、液體、傘具、危險物或易燃物入館。 6.請勿使用閃光燈、腳架、自拍棒等可能影響參觀之攝影器材,並禁止做任何未經許可之商業及出版使用,並禁止做任何未經許可之商業及出版使用。 7.臺博館保有更改或取消場次之權利,若遇特殊狀況臨時更動,敬請見諒!        



Placeholder image

【SOS:未來戰士出動!】闖關活動

2025/05/15 - 2025/08/30 (剩 115 天)

未來戰士需要你的幫忙!臺博館誠摯邀請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成為未來戰士,參與拯救地球的闖關體驗!在任務中,你將解鎖平常的食衣住行用品從哪裡來?地球上的空氣、土地、水資源,以及其他生物正面臨什麼挑戰?跟著導覽員的腳步,深入博物館中完成訓練挑戰,以不同視角認識地球危機,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並從行動中為地球未來注入更多希望!快來加入未來戰士的行列吧!記得戴上專屬的保衛星球工具(手機/平板)哦!   🦸‍♀️ 活動對象: 班級場(平日):國小中年級以上學生,以國小學校班級為申請單位 親子場(假日):親子家庭觀眾20名/場,請依實際參與人數報名(如1位家長、1位兒童請報名2個名額),建議國小1年級以上參與 🚀 活動地點:南門館紅樓展示館2樓。請於活動前10分鐘於服務台完成購票並報到。 🦸‍♀️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需購票入館。班級團體超過20人為半票優惠。 🚀 報名方式:於臺博官網線上報名。 🦸‍♀️  活動流程:分組及活動介紹(10分鐘)→展場導覽(20分鐘)→互動體驗闖關(30分鐘),共1小時。     🚀 活動場次與時間: 1. 113學年度第二學期班級體驗場次(平日): 2025/2/11(二)開學起至6/30(一),每月2場,二上午或四下午。 每場次1小時,可依照班級時間協調。 闖關體驗為分組進行,1組建議4-5人。 本館可提供3台平板,若超過3組請自備平板/手機等互動載具。 星期  日期    區間時段 二  2/11、3/11、4/8、5/6、6/10 上午0930-1200 四  2/27、3/27、4/24、5/15、6/26 下午1400-1600   2. 親子家庭體驗場次(假日): 每月1場,週六下午,每場次一小時。 日期:1/25、2/22、3/29、4/26、5/31、6/28、7/26、8/30   🦸‍♀️  活動講師:本館教育推廣助理        



Placeholder image

【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2025/01/01 - 2025/08/31 (剩 116 天)

本特展精選自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博士慷慨捐贈的萬餘件偶戲文物,包括戲偶、戲台、道具、劇本與面具等,展現偶戲文物乘載的多元文化,並由此帶領觀眾探索不同文化的相同之處,促進大眾理解與交流。



Placeholder image

偶.多元文化之身 特展

2024/12/31 - 2025/08/31 (剩 116 天)

國立臺灣博物館自日本時代即陸續蒐藏閩南及南洋地區與偶戲相關的文物,在總督府博物館和台灣省立博物館的既有基礎上,累積偶戲館藏約1千餘件。2020年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的林經甫博士,將其多達1萬1千多件遍及全球之偶戲文物捐贈至臺博館,使臺博館偶戲典藏多達1萬5千餘件,躋身當今世界擁有重要亞洲偶戲藏品的博物館之列。 林經甫博士捐贈的偶戲文物包含臺灣、閩南、客家的傳統戲偶,還有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尼、泰國、印度、日本等國家,是亞洲最具完整性的戲偶收藏。同時有多類偶戲之戲台、戲偶、戲服、道具與劇本,亦有諸多相關的繪畫、雕塑與面具等,種類極豐。其中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佚名」藝師之手,承載著各地多元文化中以往較不被關注的重要瑰寶。 本展精選台原捐贈的偶戲文物之精華,以「偶‧多元文化之身」為名,點出:偶之身是因一地文化而塑成,因此其亦可視為文化之身。 內容劃分三大主題:「打開偶戲珍寶箱」、「偶戲千面收萬象」及「觀覽偶戲萬花筒」,突破過往多從地域論偶戲的格套,以更寬廣的視角探討偶戲的文化價值與多元風貌。      



Placeholder image

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

2024/08/20 - 2025/08/31 (剩 116 天)

藍星人的母星已不適合居住,由菁英組成「未來戰士」,在宇宙中尋找適宜居住的地方。最近,第十編組的未來戰士接收到首批先遣隊員的求援訊號,隨後來到停留在太陽系行星「Sol 3」的探索艦上,發現滿滿的收集品與研究日誌,提醒卻標註著美好的環境正面臨危機。 K博士全力訪查環境情況寫成日誌,也把人類活動類型做成戰略模型,戰士們需要一起找出造成危機的原因,思考改善對策,也接受生活升級訓練,準備滲透行星「Sol 3」解決問題,讓這顆星球維持適合居住的環境,一起加入團隊吧! 本展透過多媒體、標本和模型,將虛擬的故事脈絡與真實的環境議題互相結合,展場內以手持裝置結合互動遊戲及現場展示物件,將複雜的地球環境問題轉化呈現,並即時連動觀眾闖關方案數據紀錄,將大家協作的地球環境改善變化,以多媒體方式呈現於展場出口。 現場還可以欣賞到藝術家楊順發《臺灣水沒》作品,感受藝術家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還有以大面積陳設的海洋廢棄物與各類資源回收物,甚至是與快時尚、電器,玩具等人類生活相關的生活物品,邀請觀眾以旁觀者視角俯看人類活動,呼籲觀眾反思並實踐友善使用地球資源的生活方式。     參觀小秘訣🥼㊙️ 🔎STEP 1. 領取任務 至展場【支援小隊招募】完成測驗「你是哪種未來戰士?」, 即可用手機/平板掃描 QRCode開始任務! 或使用「未來戰士出任務🚀」學習單一樣可以參與任務哦! (現場可索取學習單或自行列印) 🔎STEP 2. 博士日誌編號=危機案例 進入K博士太空艙,從【大氣圈AIR】、【水圈WATER】、【陸地圈LAND】、【生物圈GENE】的博士日誌編號,找尋環境危機發生的原因。 🔎STEP 3. 人類活動=危機發生原因, 一起找尋改善方案! 從【人類活動模型】尋找與危機有關的人類活動及友善環境的改善解方。 🔎STEP 4. 掃描條碼 完成任務!請至【結訓站】掃描條碼,上傳訓練成果! 學習單左下方也有條碼可以掃描哦! ㊙️展場中除了博士日誌,還有延伸小知識SCIENCE NEWS可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