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萌寵報到-寵物郵票特展

2025/01/01 - 2025/01/05 (剩 103 天)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及少子化、高齡化等社會環境影響,飼養寵物漸成風潮,寵物更成為飼主的情感依靠與陪伴他們的家庭成員。為使大眾認識與人親近的動物,本館特規劃「萌寵報到-寵物郵票特展」,期透過展出內容,激發民眾對寵物的愛心,並傳達尊重生命及正確飼養照顧觀念。



Placeholder image

第五特展室:山野兩路行-東勢卓蘭客庄聚落村史特展

2025/01/01 - 2025/01/06 (剩 104 天)

臺灣的客家族群依腔調分別有『四、海、大、平、安』等五大主要客語腔調,「大」指的是大埔客家,「平」則是饒平客家族群。 本展覽以大甲溪及大安溪上的東勢、卓蘭及其周邊區域,帶出雙溪流域上的大埔客家、饒平客家為主軸規劃,透過語言腔調認識彼此,從古文書中探索客家先民與平埔族群互動的歷史足印;以風味獨特的「醢」和「打大粄」文化帶出族群間相互影響與區域性特色;從921地震後的重生到溫帶果樹栽種技術的創新展現客庄聚落的韌性。 語言中認識彼此 東勢、卓蘭雖分別位於大甲溪及大安溪畔,也使用不同的語言腔調,卻因地緣性、通婚、貿易等因素而形成一個共同生活圈。本單元將以具區域特色的童謠及詩歌文學作品,帶您認識生活在雙溪流域上的客家聚落特色。 從文獻中看見開拓史 本單元將以在地家族的古文書帶您了解客家與平埔族群、原住民族等不同族群間的互動。 內心的苦甘與味緒 從信仰中看早期因開墾、衝突的資源競合關係與族群互動,以及從在地具百年歷史的民俗文化與飲食探索區域生活特色。 地動後的新秩序 客家庄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後,在地居民攜手重建家園的歷程,以及不同時期因應時勢挑戰的產業變遷與反應。



Placeholder image

「妙音曼舞—敦煌樂舞文化主題展」

2024/09/06 - 2025/01/08 (剩 106 天)

來自三千公里外的敦煌壁畫文物也要藉著「妙音曼舞—敦煌樂舞文化主題展」,帶領莘莘學子經歷一個全新的學習體驗囉! 敦煌作為人類文化遺產,以崖壁上的壁畫彩塑,一筆一畫,展現著圖像可依的多元文明的交匯交融,鑄就了一座沙漠中的美術館。 在敦煌壁畫諸多內容之中,這就是一齣齣古人通過繪畫所展現的,彙聚音樂與舞蹈的大型情景舞臺劇,雖然無聲,但精彩絕倫,每一個肢體語言,每一件樂器,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佈局下的最佳瞬間,無不體現著古代創作者的奇思妙想。🧠 這次「妙音曼舞—敦煌樂舞文化主題展」將在新北、花蓮、臺中依序盛大舉辦!我們將重現敦煌石窟場景,並與多媒體展演虛實結合,以多元形式帶您領略敦煌樂舞的古典之美。💜 全區免費參觀喔! 🤩以下是展覽資訊🤩 新北場: 📌時間:2024.09.06~2024.10.9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有章博物館(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花蓮場: 📌時間:2024.11.05~2024.11.28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展覽館(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臺中場: 📌時間:2024.12.06~2025.01.08 📌地點:逢甲大學學生圖書館(台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Placeholder image

聽•見:聲音記憶特展

2025/01/01 - 2025/02/02 (剩 131 天)

聲音,善於通往記憶… 聲音扮演著儲存記憶的重要角色,它能喚起回憶及感知,它能流動,卻又能激發感動,使得不同的個體產生共鳴與交集,塑造共享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觀。「聽‧見:聲音記憶特展」聚焦於「聲音」,提供一個不同記憶歷史的方法。 我們以「聲音」為引導,感受其中記憶的知覺與變化,通過不同的聲音作品和行動者的觀點,探索多維度的臺灣感知,感受聲音裡所承載的歷史訊息及文化理解。 這也是一個反思當代歷史記憶保存的展覽。我們以多元的聲音記錄形式,如聲景、訪談、廣播、唱片、樂曲等,這些記錄著過去的某時某刻,以及個人和集體的記憶。從當代的角度,我們如何重新理解這些正在消失、轉變或新生的聲音所承載的信息?思考什麼是對人們重要的存在,什麼是我們所想追求的文化價值?



Placeholder image

穿越through - 駐館藝術家廖瑞芬膠彩創作特展

2025/01/01 - 2025/02/09 (剩 138 天)

隨著日常的感受不同,心境上常有轉化,使作品的內容常有移轉、變易。 從事膠彩畫創作,常常要透過指尖研磨顏料或將「膠」與顏料混合在一起;也透過指尖將自己對這張畫的感受,加注在顏料裡。感受-指尖-顏料,也是一種穿越。 希望也能帶領觀畫者,穿越時空。



Placeholder image

2024苗北藝術節:2024大師風華「彩繪人間-朱銘雕塑特展」

2025/01/01 - 2025/02/23 (剩 152 天)

藝術家簡 朱銘(1938 - 2023)本名朱川泰,1938年誕生於苗栗通霄。15歲時,師從雕刻師傅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開啟其雕刻生涯,雖然朱銘已經在傳統雕刻界頗有名氣,但他一直想成為一位藝術家,並積極挑戰當時的全省美展,終於在1966年獲得優選獎,進而於1967年以作品〈久別〉獲第22屆全省美展雕塑部第三名。30歲時,朱銘決心敲開藝術的大門,毅然拜入楊英風老師門下,自此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進入人生的轉捩點。 朱銘的一生,雖然歷經種種戲劇般的人生轉折,卻仍以旺盛的精力,使徒般的熱情,獻身修行於藝術之途,創造出近三千件作品。在他近七十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藝術即修行」是朱銘的美學體悟,也是他的人生信仰。這樣的朱銘,一生專注於創作,心有所擇,全力以赴,成就了備受景仰的大師典範。 特展亮點 朱銘是臺灣揚名國際的藝術大師!朱銘有著來自母系的客家血緣,苗栗通霄則是朱銘的故鄉,如此的環境,給朱銘的成長時期埋下許多重要養分與影響。其一生有過幾十次的國內外大展,但皆未曾在故鄉舉辦個展,本次在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舉辦的「彩繪人間──朱銘雕塑特展」,為朱銘辭世後的首次個展,也是其故鄉首見的朱銘個展,實乃意義非凡︒ 朱銘的一生創造出數千件作品,皆是以人文本位為核心精神,其中數量眾多的《人間系列》作品凸顯了其對於不同思考面向、形式、材料與主題的探索,並展現出無比的創造力,對比《太極系列》,亦達到另一創作的高峰點。本次展覽內容依據所屬地理位置,與其族群文化的特殊場域,進而設定出以朱銘《人間系列》中木雕上彩作品為主軸的呈現,此階段也是朱銘雕塑創作旅程中,最具地方性色彩的淬鍊與投射成果,讓我們看見朱銘如何站在自己生活裡,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長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Placeholder image

2024苗北藝術節 大師風華系列【彩繪人間—朱銘雕塑特展】

2024/10/05 - 2025/02/23 (剩 152 天)

Placeholder image

「尋(qimˇ)衫(samˊ):六堆原客服飾圖紋个對話」特展

2025/01/01 - 2025/02/28 (剩 157 天)

服飾記載著各族群的歷史和遷移軌跡;而隱藏其中的圖紋,除了展現創作者的美感與織繡工藝外,也蘊藏著不同族群、地域、使用場合或社會階級的文化意涵,更作為族群識別的重要表徵。 本展在尋衫的文化路徑上,以六堆地區客家與鄰近的原住民族及平埔族群的「服飾圖紋」為主題,帶您共下(kiung ha) 解開衣衫間的圖紋密碼,展現原、客族群間相遇、交流所發展的精采故事與多元文化樣貌。 【原客織間】 六堆地區的客家人與排灣族、魯凱族、馬卡道族及大武壠族群因地緣近,故交易、通婚互動頻繁;在現今屏東185縣道(沿山公路)途經的鄉鎮早期設有原客交換(易)所,因此服飾製作的形制、刺繡技法與圖紋樣式都有交流痕跡。 【圖紋密語】 客家人的刺繡圖紋常取圖紋諧音、隱喻、典故與傳說等含意,藉以表達對未來的期望與祝願的吉祥意涵。原住民族相信圖紋多具有靈力,呈現的是個人及家族在部落的階序及功蹟,也有製作者對服飾接受者最深切的守護與祝福。 【傳承蛻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族群的工藝師們面臨不同的挑戰,有擔心傳統服飾技法斷層、有熱切尋回族群圖紋及身分認同的渴望,也有延續傳統並重新轉譯的創作,經由這些工藝師的努力耕耘,讓我們看見六堆原客服飾靚靚的未來!



Placeholder image

「尋(qimˇ)衫(samˊ):六堆原客服飾圖紋个對話」特展

2025/01/01 - 2025/02/28 (剩 157 天)

服飾記載著各族群的歷史和遷移軌跡;而隱藏其中的圖紋,除了展現創作者的美感與織繡工藝外,也蘊藏著不同族群、地域、使用場合或社會階級的文化意涵,更作為族群識別的重要表徵。 本展在尋衫的文化路徑上,以六堆地區客家與鄰近的原住民族及平埔族群的「服飾圖紋」為主題,帶您共下(kiung ha) 解開衣衫間的圖紋密碼,展現原、客族群間相遇、交流所發展的精采故事與多元文化樣貌。 【原客織間】 六堆地區的客家人與排灣族、魯凱族、馬卡道族及大武壠族群因地緣近,故交易、通婚互動頻繁;在現今屏東185縣道(沿山公路)途經的鄉鎮早期設有原客交換(易)所,因此服飾製作的形制、刺繡技法與圖紋樣式都有交流痕跡。 【圖紋密語】 客家人的刺繡圖紋常取圖紋諧音、隱喻、典故與傳說等含意,藉以表達對未來的期望與祝願的吉祥意涵。原住民族相信圖紋多具有靈力,呈現的是個人及家族在部落的階序及功蹟,也有製作者對服飾接受者最深切的守護與祝福。 【傳承蛻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族群的工藝師們面臨不同的挑戰,有擔心傳統服飾技法斷層、有熱切尋回族群圖紋及身分認同的渴望,也有延續傳統並重新轉譯的創作,經由這些工藝師的努力耕耘,讓我們看見六堆原客服飾靚靚的未來!



Placeholder image

傳藝植物園

2025/01/01 - 2025/02/28 (剩 157 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年度大展「傳藝植物園」,以傳統藝術中的植物為主題,呈現植物在生活應用、裝飾圖騰、工藝表現與文化象徵等面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展期從112年6月1日起至114年2月28日止。 接續前一檔傳藝動物園展覽的陪伴,傳藝植物園展覽則呈現植物帶給我們生活中的豐富色彩,包括食衣住行等生活用品、在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中的精湛表現,以及植物所蘊含的象徵寓意與文化信仰等,展現出人與天地、與植物間緊密的關係。透過「生命之樹」、「中高、中低海拔、水岸與海岸植物區」及「花果園區」等展覽單元,還有「香蕉絲服飾」、「樹皮衣」等難得一見的借展品,帶領民眾認識傳藝植物背後的故事。也歡迎大家來到宜蘭傳藝園區並參觀展覽,感受傳統藝術豐沛的生命力、知識內涵與想像。 每一座植物園,都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展現。許多植物園的空間規劃,再現亙古以來人類社會對於自然秩序的理解和宇宙觀。 在這座傳藝植物園裡,透過「生命之樹」、「中高海拔、中低海拔、水岸與海岸植物區」、「花果園區」、「自造祝福」、「光之植生牆」等五大單元,我們將看到多元且豐富的工藝內涵與文化故事,依隨著臺灣多樣的植物生態共同呈現,這些人文與自然的保有與發展,也象徵臺灣藝術文化生生不息的泉源。 國立歷史博物館參展的2件典藏陶器《交趾陶蓮霧》與《交趾陶柿子》將分期於「花果園區」展示,觀眾可以欣賞交趾陶之美,亦能了解瓜果植物被賦予的文化寓意,感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意趣。



Placeholder image

發現第一人巡迴展 - 臺中站

2025/01/01 - 2025/03/02 (剩 159 天)

👉無敵考古隊接到神秘委託,前往臺中調查「#史前第一人」。這次,他們與臺中石虎合作,揭開這位「第一人」的生活與生命故事。 👉如何判斷史前「第一人」?原來是在該地區已知最早有人類生活的時期中,被考古學家發現的第一具相對完整的人類墓葬遺骸,就是這位神秘的「第一人」。在臺中的安和遺址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13至2015年間進行搶救發掘,出土了距今約4800年的遺物,證實這是目前臺中市最早的史前考古遺址之一。發掘出來的48具墓葬中,M1保存完好,被認定為臺中的「第一人」。他是一名身高163公分的青年男性,帶著古老的故事長眠於此。 👉想了解更多「第一人」的故事嗎?歡迎參加「發現第一人巡迴展_臺中站」,與考古犬、臺中石虎、神話鳥一起探索史前歷史,揭開更多未知的秘密!



Placeholder image

「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

2024/10/01 - 2025/03/02 (剩 159 天)

本特展係要凸顯西拉雅族在臺南土地上的長久歷史,特展以原住民考古發掘行動成果作為展示,俯瞰意涵發掘過程中低頭對於坑面的遺物遺跡進行記錄,而「向」是西拉雅族傳統信仰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的儀式都和「向」有關,本次特展借用「走向」來說明西拉雅族追溯族源的行動。從西拉雅族的口傳,很早即居住在臺南,也超越400年的時間,此名稱旨在反思臺南建城400年歷史。 指導與合辦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考古館 合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西拉雅族部落跨地聯盟、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合作單位: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國立成功大學「全效型臺灣學」暨「Formosa偎海e所在西拉雅原住民考古實踐」高校深耕計畫 統籌指導:蔡政良 行政指導:蔡志忍、田詩涵 展示策畫:謝仕淵、段洪坤、鍾國風、陳俊男 行銷宣傳與教育推廣:陳韻如、高麗英、林弘君、吳宛穗、陳姵璇 文案潤飾:陳霈璿、古晉瑜、歐欣怡 文案翻譯-西拉雅語:李淑芬 展示執行製作:開物整合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Placeholder image

白金鹽憶─臺灣鹽業檔案特展

2025/01/01 - 2025/03/02 (剩 159 天)

「白金鹽憶─臺灣鹽業檔案特展」精選1939年至2010年間具代表性的國家檔案,呈現臺灣鹽業興盛、衰退、停曬到轉型再利用的過程。 本特展以「鹽」為主題,規劃4大單元展示及互動體驗,讓參觀者擁有不同的珍貴鹽業文化資產及檔案體驗樂趣,歡迎對臺灣鹽業有興趣的民眾,把握機會,撥冗蒞館觀賞。



Placeholder image

亮島島尾考古遺址的發現、發掘到指定

2025/01/01 - 2025/03/02 (剩 159 天)

1️⃣發現:民國100年,連江縣前縣長楊綏生在亮島登島六十週年慶祝活動時,注意到戰備道路旁的 #貝塚。活動結束後,他馬上邀請考古學者來檢視,確立了 #亮島島尾I 和 #百勝港考古遺址 的存在!接著,進行全島調查,又陸續發現了 #亮島島尾II、III、IV考古遺址! 2️⃣發掘的過程: 100年到104年間,陳仲玉老師帶領的馬祖亮島考古隊在島上進行了三次精彩的考古試掘。在亮島島尾I遺址,考古隊發掘出了兩座不同時期的墓葬,被親切地稱為「#亮島人」1號和2號,保存狀況超好,還成功提取了DNA樣本! 除了墓葬外,遺址群還包括 #貝塚 和 #一般文化層 堆積,出土了許多火候不高的 #夾砂陶片,有些陶片上還有特別的紋飾,比如篦劃紋、壓印ㄑ字紋和附加堆紋等。石質遺物主要是 #打製石器,包括尖狀器、石錘和石片器。此外,考古隊還發掘出了很多魚類骨骼,顯示了亮島島尾的史前居民非常擅長利用當地的海洋資源呢。 3️⃣亮島島尾考古遺址的指定:自103年連江縣政府將亮島島尾遺址公告為 #縣定考古遺址後,亮島島尾遺址仍持續多項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對於亞洲大陸東部人群的移動有著關鍵意義,吸引了國際的高度關注。到了110年,文化部更是將它升格為 #國定考古遺址 哦!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偷偷跟你說,「#發現第一人_臺中站」將於113年9月17日在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隆重開展,歡迎對考古及史前文化感興趣的大朋友小朋友來參觀!



Placeholder image

遊賞鐵道風情-火車郵票特展

2025/01/01 - 2025/03/02 (剩 159 天)

火車的誕生為人類社會帶來劃時代的改變與進展,其功用、外觀及賦予人們的情感,是一頁頁迷人的故事篇章。為追憶火車的多元面貌及推廣鐵道文化,本館特規劃「遊賞鐵道風情-火車郵票特展」,期透過展出內容,引領民眾遊賞鐵路沿線迷人景致,一同探究火車演進的歷史變遷及其獨特魅力。



Placeholder image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

2024/05/18 - 2025/03/02 (剩 159 天)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 在重新開館一年後,「微觀.史觀」考古特展以作為常設展廳的議題延伸,深化民眾對於三萬年來在臺灣這片土地故事及臺灣與世界交會的認識與理解。展示核心概念以考古微觀的研究成果,以植物矽酸體、玉、玻璃珠、礦物等細微證據作為主題,提出不同於過去對臺灣史前史的看法,讓大家可以認識臺灣史前史的重要發展內涵。      本特展運用色彩繽紛生動活潑的展示效果,期望將顯微鏡下繽紛的晶體與礦物融入展示中,讓觀眾沉浸在微觀的世界裡探索宏觀的視界。  展覽資訊  日期| 2024.05.18 - 2025.03.02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 地址|臺東縣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電話|089-381166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督導 | 蔡志忍、方鈞瑋 策展 |葉長庚、姚書宇、王仲群、康芸甯 學術支援 | 王冠文、蔡哲嫻、方建能 展示協助 | 吳星慧、夏麗芳、劉宜婷、吳詩婷、鍾緯澤、童靖倫、洪瑞恬 展品協助 | 林怡如、陳俊男、蘇嘉蓉、林芳誠、蔡怡玲、劉浚佑、蘇迺承、巫珈葦、羅翊瑄、吳溢翔、黃芷芸、陳鈺琇、朱月瓏 借展單位 | 花蓮縣文化局、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圖像授權 |洪曉純、國立臺灣博物館、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授權 | NHK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統籌製作 | 綠地創意設計 協力製作 | 林泉廣工作室、犇達資訊、大光工程、廣能科技、三形整合、林宗文  



Placeholder image

【百年對話: 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桃園市立圖書館聯合特展

2024/08/17 - 2025/03/09 (剩 166 天)

桃園市為引入東南亞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直轄市,本次邀請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東南亞地區相關藏品,以「藏品與社群連結」為主軸,結合本館的東南亞國家語言藏書,透過「人與物」和「物與書」的連結,展示新住民第一代勇敢地跨越國界,帶著對家族、國家、文化深層的念想,傳承在台灣出生與成長的新住民第二代,共同編織人與物、風土民情、信仰與藝術的故事。 展覽期間包括中秋節和農曆新年,兩大重要傳統節日,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時刻,特別以印尼峇里島神獸「巴龍(Barong)」展品(龍也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象徵)進而串起臺灣與新住民母國之連結。 另外,結合桃園分區資源中心辦理一系列相關友善多元族群閱讀推廣活動,藉此開啟多元文化交流與對話,讓各族群在探索及、認識彼此的過程,學會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並鼓勵新住民、移工與市民朋友,多多利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讓他/她們看見自身,也能讓自身文化被看見,展現圖書館的文化平權。



Placeholder image

館藏日治時期商標圖案小故事特展

2025/01/01 - 2025/03/12 (剩 169 天)

本次展覽從本館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蒐集「商標」主題加以整理分類,除展出每一件商標的樣貌外,並闡述臺灣商標的緣起沿革及背後的小故事。本展分為3大展示單元:「商標概念」以適用於臺灣的第一部「商標法」為開場,強化民眾商標意識;「商標與生活」則蒐羅與民眾生活習習相關的商標,如飲食(米、茶、酒、糖、魚鬆、糕餅菓子)、用品(布、皮箱、爆竹、竹紙、銀紙、藥、線香、酒精、煙草)、商品標貼(包裝用品、定價票、封證、證明標章、證票)等,讓民眾欣賞商標之美,提升民眾商標知識;而「商品宣傳活動」則有各式廣告看板、霓虹燈招牌、臺灣博覽會及品評競技會等商品宣傳,讓民眾回味過去的生活氛圍。 開幕典禮:2024年9月12日(四)下午2時 開幕地點:文物大樓2樓大廳



Placeholder image

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2025/01/01 - 2025/03/16 (剩 173 天)

這是一檔關於「移動」的展覽,我們將呈現原住民族人在不同時代中所經歷的7則移動故事──從族群、部落,乃至於族人個體等多重層次的變化與變遷,大歷史如命運般的推力,如何捲動原住民族在地理、身分及情感上的搬遷與挪動,而族人將如何去訴說這份生命視角? 單元「部落的回望」,談的是部落因不同國家政策而遷移的故事;單元「離鄉到都市」,談的是族人社群在市場推力下移動到都市的生活樣態;單元「身份的追溯」,則談出當代族人如何在今日追溯失落的族群認同。 這些真切的生命故事與歷史記憶,是由臺南、高雄及屏東三區的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書寫,館員及族人透過田野訪談、歷史資料蒐集,匯集許許多多的在地聲音而成,並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共作完成的展覽。這不只是原住民族的故事,更是每一個渴望追溯這塊土地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們,我們一起出發、一起探索、一起共鳴的故事。



Placeholder image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2024/03/23 - 2025/03/16 (剩 173 天)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策展人:黃詠純、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吳麗娟 展覽總論        文化部自2018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進行美術、工藝、文學、音樂各類型藝術系統性的調查、蒐集、盤整,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與檔案文獻,藉此並串連地方與民間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國家重要藝術資產。同時透過多元觀點的展演、以重現歷史記憶、再現臺灣藝術家作品等策略方向,展開與當今生活的連結與對話,進而凝聚建構臺灣文化藝術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世代保存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目標下,著重臺灣美術在地發展脈絡與歷史觀點爬梳,於2018年至2023年期間,透過精實的學術研究、出版、作品與圖書史料蒐藏、維修護、數位化應用,策劃逾百檔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呈現臺灣美術發展的時代軌跡與美學特色。期間完成約800餘件重要藝術作品的購藏,及時保存與臻補,更加完備18世紀以來的典藏脈絡。為完整建構此批重要典藏的知識體系,另規劃「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深入梳理明清迄日治時期(1640-1945)的臺灣書畫美學演化發展。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間文化部積極推動,促成來自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許鴻源博士670件創作年代跨越半世紀臺灣畫家作品的捐贈案。本館積極辦理編目整飭、維修護與專題展和活動推廣,獲得各方更多的肯定與回應,於此六年間相繼獲得黃土水、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等重要的捐贈案。本館持續與前輩、資深藝術家、家屬、收藏家等攜手維護藝術作品與文獻,使臺灣藝術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得以保存維護與傳承,並建構出綿延深長的文化意義。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典藏展區 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展覽簡介 展覽日期:2024/3/23-2024/12/29 展覽地點:301展覽室、301至302走廊 策 展 人 :黃詠純        國美館於2018年至2023年間購藏許多臺灣早期珍貴繪畫作品,如明清時期書畫、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早期代表性創作及日籍畫家描繪臺灣風土的作品、及戰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等。這些作品的入藏,豐富了國美館的典藏脈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更加完備地勾勒出臺灣美術史自明清、日治一直到戰後初期的發展輪廓。除了藝術作品的典藏,同時聚焦在各別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史、臺灣與亞洲近現代藝術家的互動關係和學術脈絡,透過一系列的藝術家研究、傳記和紀錄片,結合不同策劃主題的展覽,探討日治時期臺、府展之於臺灣藝術發展的影響、藝術家與民間人士的文化倡議及文化意識的萌生、戰後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美術新面貌的蘊生等。這些典藏珍品及藝術家創作生命史相應而生的系列學術研究、影音文獻的整理和展覽,是藝術家、美術館、研究學者與策展人員、藏品維護者對於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書寫,同時也是為未來世代所保留的文化傳承。        展覽規劃在301展覽室扼要呈現國美館六年間的「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中的重要入藏與其相應研究脈絡:「早期繪畫藏品的日臺藝術交流與影響」、「風土敘事的時代觀點」、「抽象藝術的前衛浪潮」與「推動臺灣主體意識的民間力量」共四個子題。展場中分別呈現作品、藝術文獻與影音紀錄檔案等豐富的藝術史料,交織各時代的藝術面貌;從藝術家、藝術研究者、民間贊助者等不同角色,全面探討推動臺灣藝術發展的多種關鍵力量。並在301-302展覽室中間連通道呈現國美館自 2012 年起延續文化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兩項出版計畫,至今共出版171本藝術家傳記與60多部紀錄片,建構臺灣跨越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透過口述、訪談影音、保存並拓展研究書寫藝術史的史料。   ●修復展區 臺灣美術作品保存修護-展覽簡介 展      期:2024/3/23-2024/7/28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 展 人 :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        國美館推動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政策目標,為保存臺灣美術文化資產與歷史價值,在國家前瞻基礎設建計畫支持下,2018年起執行計畫內容至2023年止,累積800多件經典作品購置典藏,及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無償贈予文化部670件作品,與臺灣藝術家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及張萬傳家屬大批捐贈作品與相關文獻資料等,這些入藏的珍貴藝術作品,作品創作年代橫跨臺灣明清至日治時期到戰後1960-1970年代為主。             這些早期藏品橫跨年代至今久遠,在臺灣氣候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劣化狀況,本次透過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典藏維護整飭計畫的修護工作,恢復往日作品光彩。本展區特以國美館2018年起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內容之精選重要典藏品及各類媒材修護案例介紹,分為四大子題展區:「整飭與科學的視角」、「媒材與時代的挑戰」、「決策與倫理的對話」、「歷史與經典的再現」,精選各類媒材重要典藏品修護案例回顧,由作品入藏美術館流程的整飭維護,到作品修護過程中所發現的修護痕跡,延伸出藝術家創作材質種類不同與使用媒材的特殊性,其修護方式與如何選用適當的修護填補材料,影響畫作日後保存的重要性;並藉由將作品基底材置換適當材料的保存維護案例,與大型作品展示功能的需求,所做特殊展示裝裱的保存維護措施案例,體現國美館對藏品永續保存和展示功能的關注。藉由這些修護完成重要的經典作品,將作品修護過程呈現給社會大眾,使觀眾更了解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與作品背後典藏維護的工作。   ●文化近用展區 展期 2024/8/24-2025/3/16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展人:吳麗娟 敬請期待相關展覽資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