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第三特展室(兒童館):客庄遊樂去-探索客庄生活智慧及節慶生活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臺灣客家文化館兒童館以「客庄遊樂去」為主軸,探索客庄生活智慧及節慶文化,將展區規劃分為「客家美食擂台」、「擂茶DIY」、「好客龍VR體驗館」、「土地生活區」、「晴耕雨讀區」及「童話秘密基地」六個分區。 其中「客家美食擂台」與「擂茶DIY」開放體驗,歡迎大小朋友共下來挑戰。 「客家美食擂台」,以觸控平板及互動牆面投影連動技術呈現,藉由遊戲中的25道客家名菜,包含四炆四炒、粄食、醃製食物等等經典菜餚,了解客家人克勤克儉、敬天惜物與熱情好客的精神及客家菜特有的風味。 「擂茶DIY」,以虛擬觸控桌DIY的操作模式,藉由簡易趣味的研磨遊戲過程,可了解擂茶從原料到成品的製程,認識這道獨特的客家茶飲文化。 凡持好客劇場入場券,即可至第三特展室(兒童館)免費體驗VR遊戲。兒童館活動時程: 09:30-10:30 好客龍VR體驗館 10:30-11:00 兒童說故事劇場 11:00-12:00 好客龍VR體驗館 12:00-13:30 清潔維護時間 13:30-15:30 好客龍VR體驗館 15:30-16:00 兒童說故事劇場 【開放預約參觀囉】 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8日指示,防疫措施鬆綁逐步執行,並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本館自7月14日起微解封開館: 請於7月12日始於9:00-17:00來電037-985558分機732預約參觀,參觀時段為每天上午(9:00 & 11:00)下午(13:30 & 15:30)各2場次2小時為原則(最後一場至17:00),完成預約之個人或團體再依預約時間準時到館參觀。 入園/館前仍需進行人流分流管制: 館內總人數限縮100人/單一特展室(或商場)限縮40人。



Placeholder image

「承蒙客家」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本展係依據展前研究「承蒙」一書作為策展主軸,「承蒙」意指客家族群與臺灣社會之間相互致敬、感謝之意。主視覺以Hakka之H為意象,摹寫兩人「攜手」協力之體態,用以表達相互包容、共創精采的寶島特色文化精神;同時也有「拱手」致謝的意涵,由此彰顯展示主題「承蒙客家」之意。展覽內容從「歷史客家」、「全球客家」、「常民客家」、「文化客家」及「公民客家」等五個面向來重新詮釋客家文化;期透過本展印證客家是臺灣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並表達臺灣滋養了客家文化,客家豐富了臺灣文化之普世價值。 【開放預約參觀囉】 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8日指示,防疫措施鬆綁逐步執行,並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本館自7月14日起微解封開館: 請於7月12日始於9:00-17:00來電037-985558分機732預約參觀,參觀時段為每天上午(9:00 & 11:00)下午(13:30 & 15:30)各2場次2小時為原則(最後一場至17:00),完成預約之個人或團體再依預約時間準時到館參觀。 入園/館前仍需進行人流分流管制: 館內總人數限縮100人/單一特展室(或商場)限縮40人。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省政資料館主題陳列特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包括「姊妹州文物陳列室」、「臺灣史蹟文物陳列室」、「國定古蹟模型陳列區」、「臺灣省歷任主席施政績效陳列室」、「臺灣省建設成果展示室」及「FUN檔案體驗展示室」等主題陳列特展,歡迎參觀。洽詢電話:2350530轉1626。 姊妹州文物陳列室 本陳列室於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建置完成,展示與臺灣省政府締結姐妹州之各項文物及締盟資料。展現我中華民國人民愛好和平,崇尚自由民主,與世界各民主國家人民友好交誼的民族特色往來的成果。 臺灣史蹟文物陳列室 收集臺灣歷史文物資料,以圖片、模型、圖表、器物、多媒體表現,配合文字,序時陳列展示。使參觀來賓了解歷代開發建設臺灣的艱辛歷程,讓國人能更珍愛這片大地。 國定古蹟模型陳列區 介紹先民開發臺灣的重要史實,精製臺灣地區10處國定古蹟:基隆二沙灣砲台、淡水紅毛城、彰化孔廟、金廣福公館、祀典武廟、鹿港龍山寺、臺南孔子廟、赤嵌樓、億載金城、澎湖天后宮等十座古蹟模型,陳述其創建年代、歷史意義及特色等資料,讓來賓了解臺灣的歷史及傳統建築特色。 臺灣省歷任主席施政績效陳列室 本陳列室以歷任省府主席、省長主持省政為經,建設績效為緯。展現從民國34年10月25日至107年7月1日期間,推動省政建設,促成臺灣社會進步的成就。讓前來觀賞的來賓,對臺灣省政發展歷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臺灣省建設成果展示室 回首建設臺灣這片土地的年代,從政治制度、社會福利、經濟財政、交通運輸、教育文化等面向,省府團隊曾經投入心力參與各項政策的推動。本展示室透過六大建設內容,讓參訪民眾進入歷史長河中,回顧重要的建設發展歷程與成果,珍惜現有的資源,打造屬於每個人引以為傲的臺灣經驗。 FUN檔案體驗展示室 本展以「檔案生命週期」為主軸,經由8單元連結檔案的世界與多元價值,循著檔案專業分類的類-綱-目層級數碼,由檔案代言人阿凱將帶領參觀者展開檔案印象之旅,次第揭開各階段歷程,並以「便捷開放應用」為意象,結合「體驗檔案專業」現場,見證檔案專業的細膩,是國內首次以認識檔案為主題的展覽;展場空間更以檔案的英文「ARCHIVES」立體化鋪設,讓觀展的每個步伐與思緒隨之雀躍,也從中細細發掘檔案的保存價值。



Placeholder image

生命鬥士藍約翰-陶藝創作特展

2024/01/02 - 2024/12/31 (剩 98 天)

生命鬥士藍約翰-陶藝創作特展。 你相信一個雙目失明、多重殘障的人能夠捏陶嗎? 鼓山圖書館為提增多元悅讀推廣辦理社教藝文活動服務,鼓勵更多的身心障礙者勇於追夢、勇於追求理想。 書庫開放時間:每週週二、週四 09:00~19:00 每週週三、週五、週六、週日 09:00~17:00



Placeholder image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常設展-蕭將軍宅

2023/12/08 - 2024/12/31 (剩 98 天)

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常設展-蕭將軍宅」,八日起在新北市空軍三重一村正式展出。 基金會在2017年啟動《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尋訪早期遷徙來台人物並拍攝口述歷史,同時著手收藏史料典籍,除了開設「春池文化教育館」作為文物的展覽及保存空間外,今年更進一步活化新北市文化局轄下文資空間「空軍三重一村」,規劃一年期的常設展作為遷臺歷史展示基地,展現典藏的多元價值與公共性。 策展的地點空軍三重一村16號宅,其主人同為基金會典藏紀錄的重要人物,蕭知三將軍。蕭知三將軍曾任空軍防砲司令部司令,其遺孀蕭張世英女士將蕭將軍生前眾多重要的歷史文物,捐贈予基金會典藏;這次基金會受空軍三重一村之邀,於蕭家居住50載的宅第中規畫常設展,展出蕭將軍與眾多遷臺人物的生命故事,格外具有意義。



Placeholder image

泰雅文物館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館內主要展示泰安鄉部落分布與遷移歷史、泰雅文化、歲時祭儀等,並有木雕、藤編、口簧琴及傳統服飾等文物收藏。 洽詢電話:037-941805。



Placeholder image

賽夏族文化器物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展示內容有原住民分布及遷移、當地原住民文化與祭儀介紹,並有原住民傳統文物展示。洽詢電話:037-825024。



Placeholder image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一樓/館史室(採預約開放)   呈現本館各項重要業務興革之梗概以及組織與功能之遞嬗變異。展區分為:1.館史室總說明、2.組織沿革與辦公室搬遷新建、3.採集文獻、4.整理文獻、5.編纂文獻、6.推廣文獻、7.文獻人、8.文獻事、9.未來展望。 二樓/第二展示室-臺灣的民俗特色   呈現漢民族農村特色及原住民族刀耕火種景象,並以實物、情境營造臺灣先民墾殖樣貌。展區分為:1. 臺灣民俗源流、2. 農村曲、3.漁村即景、4. 高山青。 二樓/主題展區   依主題規劃展示,目前主題為「兒時記憶」,展出懷舊童玩及昔時器物等。 二樓/第三展示室-日常生活起居、聚落與建築、風水與格局(厭勝與辟邪)   重現臺灣早期常民生活起居場景,並展示建築與聚落模型、厭勝與辟邪文物,傳達傳統生活意境。展區分為:1. 神明廳(公媽廳)、2. 書房與帳房、3. 大廳(客廳或花廳)、4. 寢室、5. 廚房、6. 活化文物、7. 建築與聚落、8. 風水與格局。 二樓/第四展示室-臺灣民間工藝文化   展示臺灣傳統民間工藝器物,藉由各類器物之美,傳達臺灣民間工藝精湛技藝與意涵。展區分為「臺灣民間工藝與器物」及「臺灣原住民族工藝與器物」。 三樓/第五展示室-臺灣原住民祭典及臺灣民間信仰、祭儀、藝能、戲曲   融合情境、模型場景展示,營造廟埕、廟會廣場、陣頭的熱鬧氛圍,並介紹臺灣民間信仰諸神、藝能、戲曲音樂等多元風貌。展區分為:1.原住民祭典、2.醮祭、3.臺灣的廟、4.出巡陣頭、5.民間信仰諸神、6.祀神用具、7. 民間戲曲音樂。 三樓/第六展示室-生命的過程及民俗的過去、現在、未來   生之喜悅到死之慎終,提供各階段象徵性傳統文物,使參觀者對生、老、病、死各種生命禮俗的文化脈絡,有深刻的認識及感懷。展區分為:1.出生、2.結婚、3.疾病醫療、4.慎終追遠、5.祖德流芳、6.歲時節慶、7.從過去到未來。



Placeholder image

高雄風情油畫展

2024/01/02 - 2024/12/31 (剩 98 天)

高雄風情油畫展/環保畫家陳瑞瑚捨棄用油劑做為媒介,以及洗筆對環境帶­來的汙染,創作數十年來,工具始終如一,就是一把畫刀,就高雄城鄉環境紀憶風情展/1957年出生於台南縣的陳瑞瑚,是位理論與技法並重的畫家,2000年曾以〈繫〉入選第一屆南投美術獎,並多次入選南投玉山美術獎。曾在國立國父紀念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各地文化中心舉行多次個展。書庫開放時間:每週週二、週四 11:00~19:00每週週三、週五、週六、週日 09:00~17:00



Placeholder image

靈鷲山【四期教育成佛有你】第二屆全球徵文得獎作品展

2023/12/01 - 2024/12/31 (剩 98 天)

2023年欣逢靈鷲山四十週年慶,第二屆的徵文主題除了涵蓋四期教育的三門課程,包含「皈依三寶」、「初轉之法」、「無我之道」等,更增設一大主題來呼應開山紀念:「靈鷲40-四期教育與我」,讓更多信眾一起參與這份喜悅! 非常感謝大家的踴躍參與,有來自台灣各地、馬來西亞及美國、大陸等地,超過百位四期教育課程的學員們投稿。在經過四位初選評審及三位決審的嚴格把關以及激烈討論之後,歷經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精選出此次的得獎作品。 獲獎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全球學員學習四期教育的法供養,從作品中看見佛法在生活中真實聞思修的感動故事,以徵文作品來感恩佛陀與供養眾生,並同時弘揚佛法智慧,期待能夠接引更多人走上成佛之路。



Placeholder image

梯間智慧--「閱讀主題」海報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Placeholder image

梯間智慧--「好書精選」海報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Placeholder image

工藝線-地方特色工藝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臺灣因位處亞熱帶海島地理環境,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因應在地的自然風土文化,運用在地資源素材轉化形成多元樣貌的地方特色工藝。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1994年配合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動地方工藝產業、1999年921震區工藝扶植計畫、2002年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工藝旗艦計畫、2005年推動「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2014年起更與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合作,推動「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補助計畫」,多年累積輔導超過130個工藝社區。輔導首先著重於培育地方人才,挖掘根源於土地的地方故事,將工藝與地方緊密結合,而後凝聚眾人之力,建立並拓展品牌形象。本次展覽首先挑選20個較具代表性及潛力之地方工藝,帶領民眾認識臺灣地方工藝。 導覽預約 https://event.culture.tw/NTCRI/portal/Tour/J5401MAction



Placeholder image

身體跨越—竇加‧羅丹‧阿曼雕塑展(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身體跨越—竇加‧羅丹‧阿曼雕塑展」將十九世紀晚期竇加作品,藉由身體的日常性動作,初次解構了古典主義以來冰冷的大理石美感。羅丹作品則給予人體形式美之外的內在宏偉精神,將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性價值再次展現;活躍於二十世紀的阿曼則透過切割與組合,解構傳統視覺美感,創造出舊意識的破壞,產生嶄新的視覺美感與意義。



Placeholder image

亞太樂器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臺灣,鑲嵌於太平洋島鍊上的亞洲之心。在時間的淬煉下,各族群的歷史記憶在這片土地上積累出音樂文化的結晶。 本常設展將以臺灣及亞洲各國特色樂器,為您揭開亞太音樂文化的神祕面紗,太平洋上的各地風情將匯聚至此,音樂文化的豐麗瑰寶將呈獻予您!



Placeholder image

《動物時代:人與動物的共生演繹》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第二屆文學劇本改編工作坊,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由林孟寰、許孟霖、耿一偉、詹傑、吳明倫、陳彥廷、鄭芳婷、呂毅新等名師進行授課及指導,21名學員共完成21篇作品,以臺灣動物文學為主軸之改編劇本,結集為《動物時代――――人與動物的共生演繹》第二屆文學劇本改編劇作集。



Placeholder image

𝗧𝗔𝗙𝗔𝗟𝗢𝗡𝗚太巴塱起源⪤續存⪤社會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展覽透過梳理代代口傳的神話故事以及文化物件,邀請大家行走在虛實交映間展開的路徑上,聆聽與遙望祖輩如何直面自然威脅並逐步建立生活,歷經一代代的消長與傳承,並於波瀾混沌之中蛻變出屬於部落文化傳統的價值。



Placeholder image

傳藝植物園

2024/01/01 - 2024/12/31 (剩 98 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年度大展「傳藝植物園」,以傳統藝術中的植物為主題,呈現植物在生活應用、裝飾圖騰、工藝表現與文化象徵等面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展期從112年6月1日起至114年2月28日止。 接續前一檔傳藝動物園展覽的陪伴,傳藝植物園展覽則呈現植物帶給我們生活中的豐富色彩,包括食衣住行等生活用品、在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中的精湛表現,以及植物所蘊含的象徵寓意與文化信仰等,展現出人與天地、與植物間緊密的關係。透過「生命之樹」、「中高、中低海拔、水岸與海岸植物區」及「花果園區」等展覽單元,還有「香蕉絲服飾」、「樹皮衣」等難得一見的借展品,帶領民眾認識傳藝植物背後的故事。也歡迎大家來到宜蘭傳藝園區並參觀展覽,感受傳統藝術豐沛的生命力、知識內涵與想像。 每一座植物園,都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展現。許多植物園的空間規劃,再現亙古以來人類社會對於自然秩序的理解和宇宙觀。 在這座傳藝植物園裡,透過「生命之樹」、「中高海拔、中低海拔、水岸與海岸植物區」、「花果園區」、「自造祝福」、「光之植生牆」等五大單元,我們將看到多元且豐富的工藝內涵與文化故事,依隨著臺灣多樣的植物生態共同呈現,這些人文與自然的保有與發展,也象徵臺灣藝術文化生生不息的泉源。 國立歷史博物館參展的2件典藏陶器《交趾陶蓮霧》與《交趾陶柿子》將分期於「花果園區」展示,觀眾可以欣賞交趾陶之美,亦能了解瓜果植物被賦予的文化寓意,感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意趣。



Placeholder image

【好戲在臺】布袋戲彩樓數位多媒體展

2025/01/01 - 2025/01/02 (剩 100 天)

布袋戲最早的雛型是單人演出的肩擔戲,一個人、一套演出道具、一個大布袋,演出行頭就都齊了。平常大布袋用來收納演出道具;演出時大布袋化身為表演舞臺,將演師遮住,讓觀眾目光集中在戲偶演出上。這個大布袋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也是「布袋戲」名稱的由來之一。在布袋戲表演舞臺中,以「彩樓」的外觀構思巧妙、獨具匠心,是最華美、也是最富傳統工藝表現的舞臺。 本展覽主要展出中心典藏的「布袋戲彩樓」,並以「好戲在臺」為展題,「好戲」除了是上演的布袋戲,也是戲臺雕刻中的戲曲故事;從戲臺的演變,更能窺見布袋戲的發展歷程。此外,戲臺也乘載了布袋戲演師及樂師、請戲主與戲迷投注的熱情,從戲臺前方等著戲迷就坐的椅子,戲臺後整齊擺放的戲偶,戲臺上的千秋牌、戲路表、賞金等,都交織了臺前臺後的記憶故事,這些「好戲」都環繞著「戲臺」而發生。期以透過「好戲在臺」──一窺布袋戲戲臺上的情誼、記憶與故事。



Placeholder image

當符號成為一種擬態:盧明德與其生態樂園

2025/01/01 - 2025/01/05 (剩 103 天)

1950年出生的盧明德,進行藝術創作超過半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他於日本筑波大學求學期間,開始進行對於藝術創作媒材與媒體的思考,並開啟他往後40年對不同媒材、跨領域藝術的探討與實驗。盧明德於2011年遷居於高雄美濃前,便常以複合媒材的手法,集結現成物、拼貼、繪畫、書寫於其創作;他在遷居美濃後,作品中的「生態」議題不僅更常出現在其創作中,且作品亦常進駐在他工作室旁的水池、花園與綠地,使人造的「假生態」與真實的生態場域融合為一。 本展覽在戶外園區以盧明德《文化擬態動物》等系列作品,將人工的生物生態並置參雜於自然環境中。一樓除了展出藝術家的早期繪畫與複合媒材作品,更展示一系列《飜案屋》創作與《媒體是一切》霓虹燈系列。二樓主要呈現其大型現地創作《四重奏》,以及《花非花系列》、《墨相知系列》與《植物五色旗》作品。三樓除了立體作品《看不見的風景》,更展現《詩篇系列》以及數件1990年代的繪畫性作品。 盧明德於1980年代提出「媒體是一切」的概念,藉由近乎商品化的標籤,與單一雕塑物件的量製化,將今日媒體被符號化、商品化的現代日常生活之事物,以「複製」的形式,作為他近年創作的主要風格。其中作品中貼紙的運用,所呈現的遊戲性、可複製性特質,將今日流行文化中常見的「媒材」,具象化為可辨識的「媒體」,也形塑了他獨一無二的擬態萬象與生態樂園。 盧明德 1950年生於高雄,盧明德是台灣新媒體藝術和跨領域創作概念的主力推手,他過去多年以圖像為符號,進行複合媒材作為繪畫結構的創作,在畫壇上獨樹一格並享有盛名。他在1980年代留學日本期間,主張「一切是媒體,媒體是一切」,此理念突破了過去平面繪畫的定義,以及傳達他對於社會與媒體文化的體悟。他於1985年自日本筑波大學綜合造形研究所學成歸國,將他在日本所接觸到的當代藝術之多樣化形式與跨媒材的可能性,發展出「複合媒體藝術論」之創作理論架構,奠定了他在台灣當代藝術史的地位。盧明德在2011年遷居於高雄美濃,他的創作更多對於生態演化、自然環境保護、雲端社群、多重文化等議題的關注。盧明德的創作主要為跨物種、跨時空的實驗,並藉由平面繪畫、錄像空間裝置、雕塑、現成物件、身體表演、劇場形式,甚至結合生態學家、地質學家、科學家等各種協同創作方式,進行跨領域的對話與藝術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