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尋找臺灣工藝色系列》VR360 Present沈浸式體驗

2025/06/05 - 2025/08/30 (剩 17 天)

《尋找臺灣工藝色系列》帶您深入探索臺灣工藝色彩的奧秘。本系列運用獨特視角,從礦物與植物等無機物、有機物,記錄臺灣工藝的原初色彩。內容涵蓋多個單元,包括科學與藝術交織的結晶釉、大地恩賜的藍染、火光流動的玻璃藝術、層層堆疊的堆漆,以及寄託信仰與文化的交趾陶、刺繡等傳統工藝。此外,還有凝聚集體記憶的馬賽克鑲嵌與纖維複合媒材,展現臺灣工藝色彩的多樣性。 我們提取這些工藝的色彩、材料、形狀、元素及生成方式,並結合VR360虛擬實境技術,讓您身臨其境地探索臺灣工藝色彩的形成與美學。這趟旅程將拓展您對臺灣主體性工藝色彩世界的想像,如同開啟一場未知的探索。 響應年度6月至8月的臺灣工藝季「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盛事,特別推出VR360 Present 沈浸式體驗活動,邀請您親自感受與探索臺灣工藝色彩之美! 體驗名額:每場次約30名 報名方式:採現場報名,10分鐘前開放報名 活動方式:單次體驗約5~8分鐘



Placeholder image

尋衫:六堆原客服飾圖紋个對話

2025/06/05 - 2025/08/31 (剩 18 天)

從「服飾圖紋」裡認識六堆客家與鄰近原住民族的美感與織繡工藝外,也蘊藏著不同族群、地域、使用場合的文化意涵,更作為族群識別的重要表徵。在「尋衫」的文化路徑上,展現屏185縣道原、客族群間相遇、交流所發展的精彩故事,多元族群生活文化就藏在一針一線之間。 展覽特色|族群文化 × 服飾圖紋 × 刺繡工藝



Placeholder image

物有所適-生活儀式感特展

2025/01/21 - 2025/11/30 (剩 109 天)

展覽以「生活儀式感」為題,隨著人們對於當代生活質感的追求提升,工藝不再只是功能性的器物,透過實際的五感體驗,成為兼具實用與美感的生活好物,盼帶領觀者重新思考工藝如何融入當代生活,探索當代生活的風格美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讓更多人理解並欣賞工藝之美。 工藝不只是技藝的展現,更是蘊含生活智慧與文化歷史的載體,透過探討「福爾摩沙美學」(Formosa Style)展現臺灣在地美學如何融合多元文化,形塑出獨特的生活語彙,結合臺灣工藝的創新設計概念,讓工藝成為生活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本展作為今年工藝中心工藝「漫活SLOHAS」系列活動之一,強調「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為自身的生活態度,SLOHAS並融合簡單(Simple)、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性(Original)、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等關鍵字,倡議工藝的親近與融入生活日常的精神,喚起人們重新思考生活方式,在日常細節中找到屬於自我的生活儀式感與美學風格。 工藝取材於自然,從草、木、皮到土、金、石,每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語境與歷史背景,透過有別於傳統的展覽陳列方式,打造宛如樣品屋的沉浸式生活空間,將工藝品與實際生活場景結合,讓觀者親身感受與體驗無距離的真實美感工藝,並學習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融入工藝風格。展場選用三個日常生活核心場域,如「客廳」、「餐廳」與「個人空間」,透過人們的日常視角與精選工藝品,體現當代生活美學風格,在空間中激發人們對「質感生活」的深度思考,並搭配四種不同生活風格,如「自然奢野(Glamping Living)」、「當代洗鍊(Contemporary Living)」、「沉靜樸實(Tranquil Living)」與「喧動馥郁(Vibrant Living)」等面向,詮釋工藝的多元特性,展現工藝融入生活之美。



Placeholder image

「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特展

2025/06/04 - 2025/12/31 (剩 140 天)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1954年顏水龍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以來,至今已逾70年。2024年提出之「活工藝,工藝活」理念,2025年更進一步推出「工藝70+1」,以全新視角回應未來工藝價值。以提倡「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彰顯「工藝 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一種態度。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在地思維結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生活態度,其核心價值包含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美學(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強調「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S到S之間形成永續無限ㆀ的「善藝」循環。 「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以工藝「漫活SLOHAS」的態度為基礎,規劃「工藝中心」歷史脈絡展,定調為「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於工藝文化館四樓展出。 展覽以時間軸呈現臺灣工藝從傳統至今的轉變歷程,進一步探討當代工藝如何融入永續發展理念。從顏水龍的《臺灣工藝》出發,經歷工藝發展的不同時期,直至今日的「工藝.臺灣」,在歷史與創新之間尋找交會點,從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與文化推廣三大面向切入,梳理工藝中心呼應各期國家政策的時代意義與工藝價值。



Placeholder image

漫遊里山-地方特色工藝材質展

2025/06/06 - 2025/12/31 (剩 140 天)

此展做為「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實踐的場域,透過工藝啟動漣漪效應,讓觀覽者漫步生活工藝的日常中,展現「工藝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態度,更深入地感受簡單生活與土地的連結。 以「材質」為媒介,探討工藝創作如何透過對物性的理解與實踐,回歸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共生關係。希望涵蓋臺灣各地特色工藝媒材,探索在各種氣候、民族、文化交融的台灣是如何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工藝傳統。 「里山」意指在複雜且多樣的生態環境中衍生的自然規律,追求環保及永續發展,展覽中不僅展示材質本身,更是介紹不同匠師使用的技法、材料、工序去詮釋身處的時空背景,是「材質」與「生命」對話的過程,帶領觀眾試著感受每種材質所承載土地的生命力。



Placeholder image

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2025/05/29 - 2025/12/31 (剩 140 天)

2025年適逢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邁向「工藝70+1」,倡議工藝「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為核心推動軸線,意涵「工藝是浪漫.快樂.生活事」。引入「漫活SLOHAS 」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精神,以工藝為媒介對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議題與文化實踐路徑,不僅是⼀種⽣活態度,更是⼀場由感官經驗出發、引發社會行動、最終形成文化共鳴的「心工藝運動」。 本展以「漫、蔓、慢」三部曲為結構主軸,以「漫活 SLOHAS」的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以及永續(Sustainability)為核心價值,由「漫」的感官啟動、「蔓」的實踐鋪展、「慢」的共創沉澱,鋪展出工藝如何從個人感知走向群體共創,進而回歸生活節奏的深度反思,對應「理念 → 態度 → 風格」的三階段進程,亦是⼀場關於工藝未來的⾏動樂章,構築出⼀套完整的SLOHAS工藝哲學。 本展不再僅是靜態物件的呈現,而是以展覽為行動平台,整合「策展 × 倡議 × 實踐」三大推動方向,擾動觀眾五感體驗,促發思考與行動,描繪臺灣當代工藝在文化傳承、永續實踐與社會參與中的整體樣貌,展現其由傳統技藝邁向生活實踐與文化運動的新風格轉向,強調工藝「漫活SLOHAS」的生活態度,是S到S之間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 《漫》/無邊界的感官流域 展覽從一場鬆動感知的經驗開始 工藝不只是作品的呈現,而是感知的觸發與生活關係的開啟。本展以「漫」為起點,透過懸吊陶片、光影變化與身體參與,打開觀者與工藝之間的感官連結。光線穿越裂縫,隨氣流投射在地面與人影之間,構成流動中的共感風景。這裡沒有觀看指引,每一次步入皆為一次獨特經驗。這是一場感知的鬆動,也是一種關係的開始,讓工藝從物件,轉化為生活中的感受場域。走出陶片與光的世界,一道由氣味組成的過場空間悄然展開,茶的清香、咖啡的焦甜、酒粕的微醺氣息,引領觀眾的身體進入下一段節奏。節 拍轉緩,感受轉深,為「蔓」「慢」的延伸預留餘韻。 《蔓》/工藝的未來根系 工藝不只是延續傳統,更是面對未來的提問。 《蔓》象徵工藝如根系般蔓延而生,向空間延展,也向社會與土地深入。本區以「永續」與「科技」為雙軸主題,展現工藝如何在當代議題中實踐其未來潛力。 永續軸線強調材料選擇與社會關係的在地實踐。創作者以回收素材、天然媒材與低耗能製程,回應對環境友善的材料倫理;同時透過永續旅遊與社區共創等形式,深化工藝與地方的連結,讓工藝不再孤立於展場, 而成為生活中可實踐、可參與、可延續的文化行動。 科技軸線則聚焦於數位技術與創新工法的導入。AI生成設計、3D列印、感應裝置、演算構造等,與傳統工藝語彙交錯對話,打開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也為工藝注入新的形式語言與互動體驗。 子題一/永續 環境 × 材料 × 循環設計 × 社會關係 「永續」不只是工藝的附加條件,而是一種從創作源頭開始的實踐態度,貫穿材料選擇、製作方式、 社會參與與整體生命週期。 材料選用:運用可回收、再生或天然素材,延續資源生命、降低環境負擔。 在地回應:依據地方生態與文化條件取材轉化,兼顧節能減碳與文化延續。 製作方式:實踐低耗能、可共生的生產邏輯,讓工藝成為具備環境友善的創作行動。 社會關係:透過永繽旅遊、地方共創與社區參與,建立長期可持續的人地關係網絡,使工藝深植於生活場域中,成為連結人與地方的行動實踐。 在此,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滲透於創作者每項選擇中的具體思考,體現在日常製作、社會連結與文 化回應中的行動力量,展現工藝面對未來的內在態度與結構韌性。 子題二/科技 數位 × 感知擴張 × 未來性實驗 科技不是手作的替代,而是延伸材料處理、創作思維與感知經驗的工具。它為工藝帶來新的形式語彙, 也拓展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可能。 感知轉化:透過科技改變展示與體驗方式,讓作品產生即時互動與感官回應。 技術結合:AI、3D列印與感應技術融入工藝流程,開展創作與製作的新實驗。 參數應用:導入程式與數位製程,讓工藝邏輯延伸至材料運用與流程控制。 在此,科技是創作的媒介,讓工藝超越手工限制,成為穿越材料、時間與感知邊界的實驗場,展現當代 創作語言的開放性與延展性。 《慢》/時間共構與生活節奏的重構 創作的節奏可以很快,但理解與感受的速度,值得放慢。 「慢」是一種與時間共處的方式,也是一種深入生活的創作態度。它不追求快速完成,而重視過程中的等待與投入。本展區以工藝為媒材,讓時間成為創作的一部分,邀請民眾透過動手參與,體會材料的節 奏與個性,找回專注、緩慢、與身體對話的能力。 這裡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是一座讓身體與心靈進入「慢」狀態的生活實驗場。展區強調工藝的「在場性」與「生活化」,工藝不只是匠技的展現,更是一種面對時間的態度,一種沉靜而專注的精神實踐。 在這裡,工藝不是靜止的物件,而是一段與人共構、隨時間緩慢展開的關係。每一次參與,都是一次生 活的重置;每一件器物,都是你我共同完成的風景。



Placeholder image

日日工藝—臺灣工藝品牌概念店

2025/01/2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辦理「臺灣綠工藝認證」,每年公開徵選發掘深存臺灣在地的原創工藝好物,喚醒大眾在生活中探索工藝器用之美。「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扣合品牌主軸「綠活工藝・良品美器」,將認證作品定位為投入產業市場的產品化工藝品,從通路經營、市場行銷和工藝技術等視野,層層篩選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潛力商品。自2003年開始辦理臺灣優良工藝品評鑑至臺灣綠工藝認證已發掘近九百組深存臺灣在地的原創工藝好物。 《日日工藝—臺灣工藝品牌概念店》將工藝中心歷年認證入選作品以食/衣/住/行/樂等生活面向分類展出,期盼為優良工藝選品創造獨特的生活展覽風格,為通路商及國內外大眾推薦臺灣在地工藝好物。第一檔展出2024臺灣綠工藝最新入選作品,並搭配十二生肖年節趣味主題,共展出69組175件生活工藝品,鼓勵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工藝器用之美,用工藝的創意與美好詮釋質感日常。



Placeholder image

工藝線-地方特色工藝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臺灣因位處亞熱帶海島地理環境,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因應在地的自然風土文化,運用在地資源素材轉化形成多元樣貌的地方特色工藝。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1994年配合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動地方工藝產業、1999年921震區工藝扶植計畫、2002年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工藝旗艦計畫、2005年推動「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2014年起更與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合作,推動「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補助計畫」,多年累積輔導超過130個工藝社區。輔導首先著重於培育地方人才,挖掘根源於土地的地方故事,將工藝與地方緊密結合,而後凝聚眾人之力,建立並拓展品牌形象。本次展覽首先挑選20個較具代表性及潛力之地方工藝,帶領民眾認識臺灣地方工藝。 導覽預約 https://event.culture.tw/NTCRI/portal/Tour/J5401MAction



Placeholder image

西方浪漫.臺灣製造—70年代臺灣瓷偶產業的故事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促進地方工藝產業發展,推出「薪火相傳-玻璃工藝薪創展」,展出玻璃工藝師林瑤農師生創作共39件玻璃作品。本展以玻璃工藝作品為載體,於琉光溢彩之中呈現臺灣在地自然與人文的豐富內涵,誠摯邀請喜愛工藝以及想更加認識臺灣在地文化的朋友們共同來展場,感受多姿多采的臺灣玻璃工藝之美。 臺灣的玻璃產業,從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的台北地區發軔,中日戰爭前後,日本派遣技師調查新竹地區的珪砂蘊藏分佈情形,發現新竹地區具有豐富的蘊藏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傳統玻璃產業發達。後來,在時代變遷之下,新竹的玻璃產業迎來轉型,由工業漸漸朝向附加價值更高的玻璃藝術方向發展,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工藝文化產業。 本展藉由玻璃大師林瑤農與林邑龍、林佑駿、陳建志的師生世代工藝傳承,演繹臺灣玻璃工藝的生命力。出生於新竹的林瑤農曾獲文化部臺灣工藝之家認證以及新竹市無形文化資產玻璃傳統技藝保存者肯定,將其對玻璃材質的獨特性,透明、多彩、延展、映射等特質的掌握,透過高溫烈焰的焠煉,手工人力雕塑結合其獨特的口吹玻璃及拉絲玻璃技法,創造出讓人可無限想像的驚奇作品,不僅融入自然的花鳥魚蟲,亦傳遞在地人文的美好意涵,諸如「海洋生態」、「風華再現」、「花開富貴」、「聚寶盆」等,質地晶瑩玲瓏的玻璃,透過匠心獨具的創意巧思,轉化而成溫暖的、抒情的藝術表現。



Placeholder image

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日前將生活工藝館四樓打造為兒童專屬工藝空間,融入「顏水龍」相關工藝元素,如馬賽克鑲嵌藝術等,邀請國內木育玩具設計領導品牌PLAYME TOYS玩偶的家及社團法人陪您育兒到樂齡教練協會共同策劃「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一個工藝共融共創的兒童小天地。 展覽連結顏水龍元素以及木育概念,扣合顏水龍「生活就是藝術」的信念,他在繪畫、編織與竹製品外,亦透過馬賽克拼貼創作公共藝術。另外,連結近年來學校教育現場推動的木育議題,引導孩子從認識木材、體驗木材到動手玩木頭,透過自然材質與五感體驗,瞭解森林的美好與木共生,啟迪環境意識與永續生活教育。 展場設計以顏水龍乘坐列車踏查臺灣工藝為意象出發,打造系列遊戲區域,由紅色火車頭造型服務台佇立門口區域迎接大小朋友的到來,還有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探索閱讀區、寶貝竹籠積木區、木玩闖關區與顏水龍馬賽克專區等多項互動體驗設施,透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從遊戲中學習成長,傳遞微笑,提升幸福感,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