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2025苗北藝廊系列4:堆疊的風景—陳怡今蠟筆畫創作展

2025/07/02 - 2025/08/31 (剩 16 天)

「繪畫是場⼼智活動,你無法忽視內在的感受就產出。」這是今今在⾃出版《創作筆記2:寫⽣》書中寫下的⼀句話。 2023 年起,今今深刻投⼊了⼀場四季⾵景寫⽣的計畫。這不僅是媒材研究練習,更像是⼀場⼼靈的修⾏。站在⾵景⾯前,今今每每感受到⾃⼰在浩瀚⼤⾃然⾯前的渺⼩與未知,這份⼼境促使我更深⼊地觀察、反思與表達。 今年,期望在展覽中擴展⾵景寫⽣的創作範疇與深度,探索更多⾵景與記憶、媒材間的關係。 每⼀次描繪,都是我與⾃然間⼼靈對話的具象化。我意識到,繪畫不僅限於「再現」曾經所⾒,⽽是透過創作來尋找新的視⾓和情感表達⽅式,是是⼀場內在情感與思考的交織。在原有創作的基礎上,我計劃透過尺幅的變化來轉換視⾓——縮⼩或放⼤、或延伸,以此引發新的創作體悟。在縮⼩尺幅時,需更注重筆觸的精緻與情感的凝練;⽽放⼤尺幅時,則需留意筆觸的層次、空間感的平衡與留⽩關係。 透過這次個展「堆疊的⾵景」呈現出今今對⾵景寫⽣的熱情,深刻體悟每個當下與探索繪畫的種種過程。讓觀者能在廣闊的⾵景中感受到⼀種開放的、無邊界的⾃然體感。希望藉此找到新的繪畫表達⽅式,近⽽對觀者的觀看⽅式產⽣影響,引發對⾵景與情感的⾃我反思。 「畫⾵景的我,越畫下去就越能了解⾃⼰。」 陳怡今(今今) 畢業於國⽴臺灣師範⼤學設計研究所。1986 年⽣的南投⼈,是平⾯設計師也是藝術家。覺得「畫畫能讓⾃⼰成為更好的⼈」,喜歡從看似微不⾜道且平凡的觀察裡找到創作的熱情。想創作出讓⼈感到平靜和溫暖的作品,透過不同主題的觀察探索當下⾃⼰與⾃然間的關係。除了畫畫,最喜歡的事情是收納、⾛路、接近⼤⾃然。 FB、IG:@ijinchen.jinjin 作品官網:www.jinjinchen.com 藝術家書籍⾃出版作品:《兩天的⽯頭》、《⽼⾖的⼩庭院》、《HAPPY STONE 快樂⽯頭》、《今天的我是全新的》、《Original Form & Round 原形&圓形》、《Sunset of Love愛的夕陽》。以上作品皆於國內(草率季、傻⽠書⽇)、國外東京、⾹ 港、新加坡)等藝術書展展售⾃出版⽂字書。



Placeholder image

堆疊的風景—陳怡今蠟筆畫創作展

2025/07/02 - 2025/08/31 (剩 16 天)

「繪畫是場⼼智活動,你無法忽視內在的感受就產出。」這是今今在⾃出版《創作筆記2:寫⽣》書中寫下的⼀句話。 2023 年起,今今深刻投⼊了⼀場四季⾵景寫⽣的計畫。這不僅是媒材研究練習,更像是⼀場⼼靈的修⾏。站在⾵景⾯前,今今每每感受到⾃⼰在浩瀚⼤⾃然⾯前的渺⼩與未知,這份⼼境促使我更深⼊地觀察、反思與表達。 今年,期望在展覽中擴展⾵景寫⽣的創作範疇與深度,探索更多⾵景與記憶、媒材間的關係。 每⼀次描繪,都是我與⾃然間⼼靈對話的具象化。我意識到,繪畫不僅限於「再現」曾經所⾒,⽽是透過創作來尋找新的視⾓和情感表達⽅式,是是⼀場內在情感與思考的交織。在原有創作的基礎上,我計劃透過尺幅的變化來轉換視⾓——縮⼩或放⼤、或延伸,以此引發新的創作體悟。在縮⼩尺幅時,需更注重筆觸的精緻與情感的凝練;⽽放⼤尺幅時,則需留意筆觸的層次、空間感的平衡與留⽩關係。 透過這次個展「堆疊的⾵景」呈現出今今對⾵景寫⽣的熱情,深刻體悟每個當下與探索繪畫的種種過程。讓觀者能在廣闊的⾵景中感受到⼀種開放的、無邊界的⾃然體感。希望藉此找到新的繪畫表達⽅式,近⽽對觀者的觀看⽅式產⽣影響,引發對⾵景與情感的⾃我反思。 「畫⾵景的我,越畫下去就越能了解⾃⼰。」今今



Placeholder image

2025苗北展覽室系列2:光電獸42節奏牆柱—姚仲涵聲光裝置藝術展

2025/06/07 - 2025/09/14 (剩 30 天)

姚仲涵專注於結合光影與聲響的藝術創作,熱衷於探索空間與自我。近期的代表作品是「光電獸」系列,自首次提出以來,已累積了40餘件件作品。「光電獸」為一系列現地製作的聲光作品,由2017年依附在台南月津港一座橋的結構開始,逐漸演化成創造空間之經驗。光電獸的作品曾在多個展覽中展出,包括近年的台東光祭與月津港燈節,以及忠泰美術館的「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姚仲涵與大聲光電工作室創作理念是以音樂為共同語言,透過裝置實現空間,連結建築與人。 本次展覽為姚仲涵針對苗北藝術中心展覽室所呈現的現地製作作品,作品「光電獸#42 – 節奏牆柱」 以展覽空間的柱體結構為靈感,探索聲音、光影與空間之間的共鳴關係。作品融合新媒體藝術、噪音藝術與聲光裝置,透過動態光源與多層次聲響,將柱體轉化為節奏的載體,使之成為感官體驗的節點。觀者在穿梭於柱體之間的同時,將感受到聲光交織的節奏流動,重新詮釋空間的邊界與秩序,打造一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知之旅。 姚仲涵 創作是姚仲涵生活的一部分,從看似壞掉的日光燈到富有生命力的燈光、從解構的聲音藝術到結構性的音樂製作、從鏡框式作品到空間尺度的思考,無論作品形式如何轉變,不變的是追求自我對於創作的可能性。 2005年開始從事聲響創作,代表作品有日光燈裝置「流竄座標」,以及2017年開始的「光電獸」系列作品。創作身份多元,除藝術家外,也為聲響創作者與DJ,同時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曾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08)、臺北美術獎優選(2017),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展覽與演出。2017年發起大聲光電工作室,獲ADA 新銳建築獎佳作(2022)、倫敦設計雙年展(with偶然設計)最佳設計獎(2023)。



Placeholder image

光電獸42節奏牆柱—姚仲涵聲光裝置藝術展

2025/06/07 - 2025/09/14 (剩 30 天)

姚仲涵專注於結合光影與聲響的藝術創作,熱衷於探索空間與自我。 近期的代表作品是「光電獸」系列,自首次提出以來,已累積了40餘件件作品。 「光電獸」為一系列現地製作的聲光作品,由2017年依附在台南月津港一座橋的結構開始,逐漸演化成創造空間之經驗。光電獸的作品曾在多個展覽中展出,包括近年的台東光祭與月津港燈節,以及忠泰美術館的「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姚仲涵與大聲光電工作室創作理念是以音樂為共同語言,透過裝置實現空間,連結建築與人。 本次展覽為姚仲涵針對苗北藝術中心展覽室所呈現的現地製作作品,作品「光電獸#42 – 節奏牆柱」 以展覽空間的柱體結構為靈感,探索聲音、光影與空間之間的共鳴關係。作品融合新媒體藝術、噪音藝術與聲光裝置,透過動態光源與多層次聲響,將柱體轉化為節奏的載體,使之成為感官體驗的節點。觀者在穿梭於柱體之間的同時,將感受到聲光交織的節奏流動,重新詮釋空間的邊界與秩序,打造一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知之旅。



Placeholder image

自然釉 釉母—林瑞華與神山清子高溫柴燒陶藝雙個展

2025/09/19 - 2025/09/28 (剩 44 天)

文明的折返點:自然釉與釉母的啟示 自人類開始製陶,至今已歷經兩萬年,在這段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透過陶的發明,開啟了改變物質、改變生活的文明新紀元:新石器時代 。三千多年前,中國最先改良了窯爐結構與陶土成分,發現了高嶺土,並燒製出原始青瓷,接續發展出青瓷文化,成為文明的重要領航者。 人類自此踏上了尋找新物質、研發新產品、分解與合成物質的文明之路。 1975年,日本陶藝家神山清子重新回到人類製陶的起點「自然釉」。她不以釉藥為主,而是探索土、柴、火三者在高溫中自然生成的釉色變化,重新賦予「原始青瓷」新的當代表現。她以當代陶藝家的身分,走進中國古人早已捨棄的技術領域,從自然中尋找創作的根源。 2003年,台灣陶藝家林瑞華發表「十彩窯汗」,進一步走入比原始青瓷更前線的火膛。他深入火與土交會的極限溫度,探索物質與色彩的極致變化。2012年,林瑞華發表「釉母」,突破火膛極限,跳脫傳統釉藥邏輯,以大地為導師、以自然礦物為語言,創造出全新結晶的礦物質感——彷彿玉石一般的自然之釉,成為陶藝發展中的嶄新可能。 這兩位創作者所走之路,幾乎與當代文明背道而馳。他們選擇放棄科技所提供的便捷,以手工探索自然的語言。他們的創作之路寂寞、孤絕,卻蘊藏著面對黑夜與火焰的深刻智慧。他們提醒我們,在工業文明造成的空氣污染、地質破壞與氣候危機的此刻,人類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神山清子以自然釉震撼世界陶藝界,提醒人類重新思考物質與自然的關係。林瑞華以「釉母」開啟陶藝的未來視野,證明我們無需過度採礦與精煉白瓷土,也能展現礦土原有的色彩之美;無需依賴濃縮的金屬氧化物釉藥,也能從土與火的結合中,燒出自然凝結的釉彩;我們可以使用可循環的自然能源,創造對人類真正有用的器物。 這不僅是陶藝的探索,更是一條新文明與不斷反思的精神結晶。 陶藝,向來承載著人類對美感與實用的雙重追求;而今,它也承載著人類對自然與未來的責任。在這個文明的折返點上,願這場展覽成為我們反思文明與自然關係的啟示錄,並由此踏出新一步——創造一種更貼近土地、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



Placeholder image

親親一起畫—親子繪畫活動得獎作品展

2025/09/03 - 2025/09/28 (剩 44 天)

苗北藝文中心於今年6月推出全新「童畫苗北2.0」活動,首次以「親親一起畫」為主題,改以親子共繪形式進行,鼓勵家長與孩子攜手創作,從陪伴者成為創作者,一起用畫筆留下難忘回憶。活動當日吸引眾多親子熱情參與,現場充滿溫馨與創意氛圍。經6月7日評審遴選,共選出40組優秀作品,包括「親親合拍獎」、「親親創意獎」、「親親巧材獎」各5組,以及「親親潛力獎」25組。得獎作品展現親子間的默契與豐富想像力,一張畫布,匯聚兩份創意,歡迎前來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2025苗北藝廊系列5:親親一起畫—得獎作品展

2025/09/03 - 2025/09/28 (剩 44 天)

一張畫布,兩顆心的靜靜交會 苗北藝文中心於今年6月推出全新「童畫苗北2.0」活動,首次以「親親一起畫」為主題,改以親子共繪形式進行,鼓勵家長與孩子攜手創作,從陪伴者成為創作者,一起用畫筆留下難忘回憶。活動當日吸引眾多親子熱情參與,現場充滿溫馨與創意氛圍。經6月7日評審遴選,共選出40組優秀作品,包括「親親合拍獎」、「親親創意獎」、「親親巧材獎」各5組,以及「親親潛力獎」25組。得獎作品展現親子間的默契與豐富想像力,一張畫布,匯聚兩份創意,歡迎前來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2025苗北藝術節-大師風華:熾熱南島—吳炫三特展

2025/10/03 - 2025/12/28 (剩 135 天)

南島之農村記憶 國際知名藝術家吳炫三(A-SUN WU),出生於臺灣宜蘭農家,畢業於國立師大美術系後赴西班牙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深造。畢業不久便於藝壇嶄露頭角,並取得穩定教職。然而,為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他毅然放棄教職與安逸生活,遠赴非洲,並受到了非洲部落裡純粹直覺、未經修飾的藝術創作方式所啟發,結合自身農村出身的生命經驗與文化根源,逐漸建立起個人獨特的創作語彙。 他的畫作與雕塑帶有強烈的原始藝術特質,常運用赭色顏料、粗獷筆觸與黑色輪廓,勾勒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能量與生命節奏。本次「熾熱南島—吳炫三特展」以南島之農村記憶為主題,展出數件平面及立體作品,涵蓋一幅今年新完成的500號巨幅畫作、以珍稀白色木化石為材料雕製的立體雕塑、融合南島鼓紋的繪畫,以及以鐵鋤製成的大型蜈蚣雕塑等,作品充分展現南島民族精神、東方哲學思維與西方現代藝術語彙的巧妙融合,呈現出吳炫三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傳遞他對自然、人文與土地的深刻關懷與情感。 吳炫三 國內藝壇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家之一 吳炫三1942年生於臺灣宜蘭,師大美術系畢業後遠赴西班牙深造,1973年畢業於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創作六十多年間,他將南島民族精神、東方哲學與西方現代藝術語彙結合,開創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展現對自然、人文與土地的深刻關懷。 1969年吳炫三大學剛畢業就獲選代表臺灣參加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創作數十年間,陸續在國際間各重要藝術機構展出,如:巴西聖保羅現代藝術館、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上野之森美術館、伊東20世紀現代美術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大理石宮、葡萄牙Santo Tirso美術館、西班牙比拉法梅斯當代美術館、Stämpfli基金會、義大利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安道爾國家藝廊、美國紐約聯合國等。 旅居法國31年的吳炫三於1998年獲頒「法國文化騎士勳章」,2023年榮獲「泰勒基金會獎」,其作品獲法國Paul Valéry美術館與賽努奇亞洲博物館典藏。連年獲邀參加法國大皇宮「藝術首都年度展」、現代藝術博覽會,也曾受邀參加總統馬克洪家鄉Le Touquet-Paris-Plage特展。而在台灣,吳炫三先生曾榮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十大傑出青年」等肯定,作品榮獲臺北市立美術館、臺中市臺灣國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重要藝術機構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