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日日工藝—臺灣工藝品牌概念店

2025/01/21 - 2025/11/16 (剩 8 天)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辦理「臺灣綠工藝認證」,每年公開徵選發掘臺灣在地的原創工藝好物,扣合品牌主軸「綠活工藝・良品美器」,將認證作品定位為投入產業市場的產品化工藝品,從通路經營、市場行銷和工藝技術等視野,層層篩選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潛力商品。自2003年起辦理臺灣優良工藝品評鑑至臺灣綠工藝認證,已發掘九百多組深存臺灣在地的原創工藝好物。 「日日工藝—臺灣工藝品牌概念店」將本中心歷年認證入選作品以食/衣/住/行/樂等生活面向分類展出,以「食。好」(Happy Eating)、「衣。好」(Craft Design)、「住。好」(Cozy Home)、「行。好」(Green Travel)、「樂。好」(Joyful Living)營造獨特的生活展覽風格傳遞工藝「漫活SLOHAS」理念。   食。好 Happy Eating 展出工藝品牌:米口・陶、陳彫刻處、竹貓、C.C.C. Glass Works、品花學Hinka、原纖本色、靜觀工坊、破竹工作室、米卡自在 mica at home、OakCherry、九鳥陶燒、築漆、元泰竹藝社、藝璽有限公司 衣。好 Craft Design 展出工藝品牌:手文設計、天染工坊、太平藍、蘑菇、A.M IDEAS、皐月 SATUKI、大地、季節角落、蜻蜓雅築、溪泉、心匠藝造、Studio Smoll 住。好 Cozy Home 展出工藝品牌:器職所在、WÈI CRAFT、Hon Studio、玲瓏窯、老木創生木制所、舒式、派克木餘PECKMUYU、紳木室、微一設計、台灣樹藝、木街茶道、原纖本色、南方設計、蒔木工坊 行。好 Green Travel 展出工藝品牌:木匠兄妹木工房、三禾制所、石見坊、拿鞘、陶然工坊、Studio Smoll、二三色、LALABAN、元泰竹藝社、格瑋、張哲嘉鞄製造所 樂。好 Joyful Living 展出工藝品牌:李新藍手作、雙鴻陶坊、奇鈺家居、莯紋家具設計、自然禮讚、iLife手感設計、GeckoDesign、玲瓏窯、元泰竹藝社、誠十製物所、上作美器   展出資訊 日日工藝—臺灣工藝品牌概念店 開館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展出地點:工藝文化館 1F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查詢更多工藝好物:臺灣工藝型錄 觀看:日日工藝形象影片                                  



Placeholder image

物有所適 - 生活儀式感特展

2025/01/21 - 2025/11/30 (剩 22 天)

隨著工藝角色的演變,它成為我們對生活品質的「期待」——不僅在於便利,更在於生活中的美學與質感。同樣當代人已不再只追求快速與效率,而更渴望緩慢、沉靜的生活節奏。透過放慢生活步調的倡議,引導人們在日常中培養對器物的覺察,體會工藝在生活中帶來的舒適與心靈上的寬慰(Comfort)。這種細微的覺察過程,是一條通向生活質感的儀式途徑。   我們期許通過本次展覽,讓每個人發現與自身生活相適的工藝之美,同時,每件工藝器物都能在最適合的生活空間中找到其位置,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質感來源。   這些物件本身,不只是滿足實用需求,更是一種對生活用心、細緻的追求。它引導我們以更為講究的態度,品味生活的精妙。這種追求並不僅是生活的表象,而是對當下的深刻「覺察」。而這種覺察的過程,正是我們所稱的「生活儀式感」。讓日常提升質感、賦予意義。   展出資訊 物有所適 - 生活儀式感特展 第一檔展出日期:2025年1月21日至11月30日 開館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展出地點:工藝文化館 2F-3F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相關網頁連結:工藝文化館展覽資訊  



Placeholder image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創作個展

2025/10/17 - 2025/12/28 (剩 50 天)

《東之行者—隨想》瓷繪創作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中壇盛大展出。此展呈現藝術家徐瑞芬跨越二十餘年的藝術行旅,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為當代瓷繪工藝開創嶄新視野。   ​​本次展覽的核心精神,圍繞於「行者」的姿態與心境,徐瑞芬以遊歷東西、融通古今的創作視野,將西方油畫的色彩層次與拼貼構圖手法,交織東方「禪意」與「隨想」的詩性意象。其作品在生活的寫實與心靈的抽象之間往返遊走,既有皇室典雅的華美氣度,又蘊含東風禪意的靜謐深遠。徐瑞芬以千年白瓷為畫布,並以細膩筆法注入她個人的心性與情感,使每件作品成為時間流轉與心靈對話的媒介。   長年旅居紐西蘭的徐瑞芬,其藝術生涯起步於西方瓷繪殿堂,遍訪英國、德國、澳洲、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等地,向名師學習,不斷精進技法並汲取各地藝術思潮,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她以近乎執著的熱情投入創作,在短短四年內即成為首位取得Australian Porcelain Art Teachers專業執照的華裔藝術家,奠定其於國際瓷繪界的重要地位。然而,徐瑞芬並未止步於西方的精湛技藝,而是回望東方文化根柢,探尋瓷器背後的哲思與精神,最終淬鍊出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語彙。   【展覽資訊】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創作個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17日至12月28日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09:30-17:30( 周一休館 )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3樓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Placeholder image

2025台灣竹藝協會竹藝大展

2025/11/01 - 2025/12/30 (剩 52 天)

台灣竹藝擁有悠久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竹材不僅是生活實用器物的重要來源,更在工藝家的巧手下蛻變成具有藝術價值的創作。為持續推廣台灣竹藝文化,展現當代竹藝創作者的精湛技藝與創新思維,「台灣竹藝協會」定期舉辦會員竹藝大展。本次「2025 台灣竹藝協會會員竹藝大展」即是匯集協會成員心血之作,體現竹藝在傳統基礎上的當代發展與多元面貌。   本次大展以「竹」為核心,探討其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無限可能。竹子柔韌、中空而有節的特性,不僅象徵著東方文化中的謙卑與氣節,更為創作者提供了從結構到造型的豐富想像空間。   【展覽資訊】 2025台灣竹藝協會竹藝大展 展覽日期:114 年 11 月 1 日(六)至 114 年 12 月 30 日(二)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09:00-17:00 (周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地方工藝館一樓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Placeholder image

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

2025/06/04 - 2025/12/31 (剩 53 天)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1954年顏水龍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以來,至今已逾70年。2024年提出之「活工藝,工藝活」理念,2025年更進一步推出「工藝70+1」,以全新視角回應未來工藝價值。以提倡「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彰顯「工藝 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一種態度。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在地思維結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生活態度,其核心價值包含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美學(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強調「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S到S之間形成永續無限ㆀ的「善藝」循環。   「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以工藝「漫活SLOHAS」的態度為基礎,規劃「工藝中心」歷史脈絡展,定調為「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於工藝文化館四樓展出。   展覽以時間軸呈現臺灣工藝從傳統至今的轉變歷程,進一步探討當代工藝如何融入永續發展理念。從顏水龍的《臺灣工藝》出發,經歷工藝發展的不同時期,直至今日的「工藝·臺灣」,在歷史與創新之間尋找交會點,從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與文化推廣三大面向切入,梳理工藝中心呼應各期國家政策的時代意義與工藝價值。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 展出日期:114年6月4日起至114年12月31日 展出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上午9:00-下午17:00 (週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工藝文化館4樓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Placeholder image

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

2024/06/05 - 2025/12/31 (剩 53 天)

本展以顏水龍乘坐火車踏查台灣工藝之意象,打造共融玩聚列車,空間內容規劃連結木育概念及顏水龍元素,打造系列遊戲區域,由紅色火車頭造型服務台佇立門口區域迎接大小朋友的到來,還有「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探索閱讀區」、「寶貝竹籠積木區」、「木玩闖關區」與「顏水龍馬賽克專區」等多項互動體驗設施,透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從遊戲中學習成長,傳遞微笑,提升幸福感,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   「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參觀須知 【開放場次】每日分兩場 上午09:30 – 12:30 下午13:30 – 16:30 【注意事項】 1.為維護兒童安全,12歲以下兒童須由家長或師長陪同,請勿將其單獨留置本展區。 2.個別參與者,兒童須與成人陪同入場(建議一大一小)。 3.學習團體,每10位兒童須安排1名成人(老師或家長)全程陪同。 4.本展場閱讀區僅供現場繪本閱讀使用,請勿書寫作業或攜帶非本區讀物入內。 5.如遇本中心辦理特定活動時,將以活動為主,暫停開放參觀。 6.遇有特殊情形,本中心得於事先公告後,進行相關規範變更。    



Placeholder image

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2025/05/29 - 2026/03/01 (剩 113 天)

2025年適逢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邁向「工藝70+1」,倡議工藝「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為核心推動軸線,意涵「工藝是浪漫.快樂.生活事」。引入「漫活SLOHAS 」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精神,以工藝為媒介對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議題與文化實踐路徑,不僅是⼀種⽣活態度,更是⼀場由感官經驗出發、引發社會行動、最終形成文化共鳴的「心工藝運動」。 本展以「漫、蔓、慢」三部曲為結構主軸,以「漫活 SLOHAS」的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以及永續(Sustainability)為核心價值,由「漫」的感官啟動、「蔓」的實踐鋪展、「慢」的共創沉澱,鋪展出工藝如何從個人感知走向群體共創,進而回歸生活節奏的深度反思,對應「理念 → 態度 → 風格」的三階段進程,亦是⼀場關於工藝未來的⾏動樂章,構築出⼀套完整的SLOHAS工藝哲學。 本展不再僅是靜態物件的呈現,而是以展覽為行動平台,整合「策展 × 倡議 × 實踐」三大推動方向,擾動觀眾五感體驗,促發思考與行動,描繪臺灣當代工藝在文化傳承、永續實踐與社會參與中的整體樣貌,展現其由傳統技藝邁向生活實踐與文化運動的新風格轉向,強調工藝「漫活SLOHAS」的生活態度,是S到S之間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   《漫》|無邊界的感官流域 展覽從一場鬆動感知的經驗開始 工藝不只是作品的呈現,而是感知的觸發與生活關係的開啟。本展以「漫」為起點,透過懸吊陶片、光影變化與身體參與,打開觀者與工藝之間的感官連結。光線穿越裂縫,隨氣流投射在地面與人影之間,構成流動中的共感風景。這裡沒有觀看指引,每一次步入皆為一次獨特經驗。這是一場感知的鬆動,也是一種關係的開始,讓工藝從物件,轉化為生活中的感受場域。走出陶片與光的世界,一道由氣味組成的過場空間悄然展開,茶的清香、咖啡的焦甜、酒粕的微醺氣息,引領觀眾的身體進入下一段節奏。節 拍轉緩,感受轉深,為「蔓」「慢」的延伸預留餘韻。   《蔓》|工藝的未來根系 工藝不只是延續傳統,更是面對未來的提問。 《蔓》象徵工藝如根系般蔓延而生,向空間延展,也向社會與土地深入。本區以「永續」與「科技」為雙軸主題,展現工藝如何在當代議題中實踐其未來潛力。 永續軸線強調材料選擇與社會關係的在地實踐。創作者以回收素材、天然媒材與低耗能製程,回應對環境友善的材料倫理;同時透過永續旅遊與社區共創等形式,深化工藝與地方的連結,讓工藝不再孤立於展場, 而成為生活中可實踐、可參與、可延續的文化行動。 科技軸線則聚焦於數位技術與創新工法的導入。AI生成設計、3D列印、感應裝置、演算構造等,與傳統工藝語彙交錯對話,打開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也為工藝注入新的形式語言與互動體驗。 子題一|永續 環境 × 材料 × 循環設計 × 社會關係 「永續」不只是工藝的附加條件,而是一種從創作源頭開始的實踐態度,貫穿材料選擇、製作方式、 社會參與與整體生命週期。 •材料選用:運用可回收、再生或天然素材,延續資源生命、降低環境負擔。 •在地回應:依據地方生態與文化條件取材轉化,兼顧節能減碳與文化延續。 •製作方式:實踐低耗能、可共生的生產邏輯,讓工藝成為具備環境友善的創作行動。 •社會關係:透過永繽旅遊、地方共創與社區參與,建立長期可持續的人地關係網絡,使工藝深植於生活場域中,成為連結人與地方的行動實踐。 在此,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滲透於創作者每項選擇中的具體思考,體現在日常製作、社會連結與文 化回應中的行動力量,展現工藝面對未來的內在態度與結構韌性。 子題二|科技 數位 × 感知擴張 × 未來性實驗 科技不是手作的替代,而是延伸材料處理、創作思維與感知經驗的工具。它為工藝帶來新的形式語彙, 也拓展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可能。 •感知轉化:透過科技改變展示與體驗方式,讓作品產生即時互動與感官回應。 •技術結合:AI、3D列印與感應技術融入工藝流程,開展創作與製作的新實驗。•參數應用:導入程式與數位製程,讓工藝邏輯延伸至材料運用與流程控制。 在此,科技是創作的媒介,讓工藝超越手工限制,成為穿越材料、時間與感知邊界的實驗場,展現當代 創作語言的開放性與延展性。   《慢》 | 時間共構與生活節奏的重構 創作的節奏可以很快,但理解與感受的速度,值得放慢。 「慢」是一種與時間共處的方式,也是一種深入生活的創作態度。它不追求快速完成,而重視過程中的等待與投入。本展區以工藝為媒材,讓時間成為創作的一部分,邀請民眾透過動手參與,體會材料的節 奏與個性,找回專注、緩慢、與身體對話的能力。 這裡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是一座讓身體與心靈進入「慢」狀態的生活實驗場。展區強調工藝的「在場性」與「生活化」,工藝不只是匠技的展現,更是一種面對時間的態度,一種沉靜而專注的精神實踐。 在這裡,工藝不是靜止的物件,而是一段與人共構、隨時間緩慢展開的關係。每一次參與,都是一次生 活的重置;每一件器物,都是你我共同完成的風景。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展覽日期:114年5月29(四)至115年3月1日(日) 展覽時間:週二-週日 9:00-17:00 展覽地點:工藝設計館1F、2F、B1 (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2號 )   ✦品飲 × 器物 的工藝實踐 系列活動✦   由「品飲」開啟感官知覺,以「手作」延續生活實踐。透過茶、酒、咖啡等飲品引發的味覺與氣味經驗,連結人與器物之間的互動,進而喚起對日常細節的關注。本展邀請觀者以五感體驗工藝,從「品」到「作」,從「用」到「感」,進入工藝與生活交織的深層對話。 本次系列活動以雙場次進行,「品飲」與「工藝手作」一次體驗!   系列活動一 「茶入竹境 —— 慢茶道 X 竹藝手作體驗」   ➤ 慢茶道 這是一場融合茶香與竹韻、交織手作與品茗的感官旅程。茶藝師董紜綺將帶領參與者領略茶藝之美,在茶香氤氳的氛圍中,品味那份來自茶湯與心境交會的和諧韻致,體驗視覺、嗅覺、味覺交融的多重感官之美。   關於 ✦  茶藝師董紜綺 董紜綺為品牌浮生半閑創辦人,擁有豐富的茶藝實踐經驗,無論是竹林溪壑間的自然茶席,還是精心佈置的靜謐空間,都能以細膩手法,巧妙地運用茶器與茶具的互動,將每一場茶席變成一幅詩意畫卷。    ➤ 竹藝手作體驗  在品茶的情境中,由竹藝師蔡惠婷引導,親手為玻璃杯編織竹編杯握,讓竹材的溫潤與玻璃的透亮巧妙交融,為日常器物注入一抹獨特且細膩的工藝美感。   關於 ✦  竹工藝師 蔡惠婷 蔡惠婷創辦於臺南的竹曰工坊,長年致力於竹藝文化的田野踏查與工藝教育。透過拆解莫永崇、翁明輝、盧靖枝等竹藝師的器物,以及深入關廟、龍崎等地的竹編生活技藝,讓更多人認識臺南深厚的竹工藝傳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 2025/6/20(五)14:00–16:30 活動地點: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B1 空間 製作成品: 玻璃杯與竹編杯握一組 活動人數: 限額 8 位 活動費用: 600元/人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NY8VD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列活動二「捏塑一段咖啡時光 —— 慢咖啡 × 陶藝手作體驗」   ➤ 慢咖啡 咖啡師張晶晶將於活動中逐一手沖五款精選咖啡,帶領參與者細細品味風味層次。活動結束時,參與者可挑選一款最喜愛的口味帶回濾掛包,待專屬陶杯燒製完成後,再搭配品飲,延續這段香氣繚繞的美好體驗。   關於 ✦  咖啡師 張晶晶 經營「Euffee予琲陶甕珈琲工作室」,打造一處氛圍輕鬆自然的空間,經常舉辦富有療癒感的工作坊。以陶甕烘豆機烘焙咖啡豆,追求最鍾愛的風味,呈現心中理想的咖啡樣貌。   ➤ 陶藝手作體驗  陶工藝師陳瓊茹將帶領參與者親手捏塑專屬的手感陶杯,體驗泥土於指間成形的溫度與韻律。活動期間將完成素坯製作,後續由工藝團隊施以白釉並燒製成品,成品完成後可於工藝中心領取,為這段創作旅程留下獨一無二的實用紀念。   關於 ✦  陶工藝師 陳瓊茹 投入陶瓷產業逾二十年,早年於窯場與陶藝工作室擔任陶藝技師,並多次參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工藝人才培訓課程及國際跨域工作坊,累積豐富實作與交流經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2025/7/18(五) 14:00-16:3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B1空間 製作成品:手感陶杯 (活動期間製作素坯,後續加工會上白釉、燒製成品,完成後於工藝中心領回) 活動人數:8位 活動費用:500元/人(須加燒陶作每件200元)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K81AG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列活動三 | 「葡萄樹下鑄一杯光 —— 慢酒話 × 錫銀工藝手作體驗」   ➤ 慢酒話 本活動特別邀請來自南投埔里的調酒師林立昕,運用在地「樹葡萄」為靈感,創作風味獨特的調酒作品。透過調和果香、酒體與風土記憶,他將帶領參與者展開一場微醺而詩意的感官旅程。每一口飲下的不只是酒,更是對土地氣息的凝鍊與記憶的喚醒,在味覺與情感交織中,細細體會在地風味所蘊藏的故事與溫度。   關於 ✦  調酒師 林立昕 林立昕是一位擁有十年經驗的調酒師,現居南投埔里,創立在地特色的禾恬民宿 Cafe & Bar。他擅長將風土記憶與在地風味融入調酒創作,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將情感傾注於每一杯酒。   ➤ 錫銀工藝手作體驗  錫工藝師楊蕙如從工藝視角出發,與品飲體驗展開對話,帶領參與者親手打造專屬錫杯。活動從「酒」與「器」切入,探索風味與手感的連結,在調酒與製作之間,體驗工藝與生活交融的美好時光。   關於 ✦  錫工藝師 楊蕙如 現為「陶錫工藝」錫工藝師,傳統錫工藝技藝師承人間國寶陳萬能藝師。擅長以自然材質融入錫工藝製作,實踐工藝根植於地方素材,創造用於日常生活的永恆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2025/8/22 (五) 14:00-16:3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B1空間 製作成品:錫銀小酒杯 ( 尺寸:約H38 Ø48 mm ) 活動人數:8位 活動費用:1200元/人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qGWg7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須知: 1.主辦單位委託西屹設計有限公司執行活動報名及費用收取事宜。 2.  表單報名後將傳送匯款資訊,請於三日內匯款完成,才算報名成功! 3.品酒活動,請遵守酒後不開車之規定。 4.報名完成即同意主辦與執行單位收集個資並遵守活動相關規定。 5.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若有相關異動將會公告於網站, 恕不另行通知。



Placeholder image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展

2025/10/17 - 2026/03/22 (剩 134 天)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   英文的「weave」一詞,依牛津辭典的解釋為:「線狀或條狀物被安排在編織布料上的方法;線所造成的紋路。」劍橋辭典:「1. 在織機上透過兩組長線以單一線條重複交疊成布匹;2. 將長條形的物件扭編在一起,或是以這個動作來製作某物」其對應的中譯,則有「編」與「織」兩種意思;而「編」與「織」這兩個動作,正是植物纖維由線性轉化成平面或立體最常使用的技法,單單由這兩種技法創作出來的作品,不論是織物或編器,均可擁有千變萬化的圖紋與造型,並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與美感。   本次以「天才編織家」為題,正是聚焦於臺灣原住民豐富深厚的工藝文化中巧手編織的技藝與圖紋,從織物與編器中窺見各族日積月累的生活智慧與藝術美學,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族群識別與文化傳承意涵;在強調文化多元與族群融合的社會中,當代創作者發現了原住民美感的獨特與可貴,於是對傳統技法與舊有紋樣╱器形重新演繹與創新運用,或是以文字與圖像紀錄原民工藝的創作軌跡,都為臺灣的藝術增添了新的詮釋與內涵。   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面向無一不與祖靈連結,在製作編織物件之時,從材料的發現與採集、工具的研製到器物與布匹的完成與使用,都含藏了他們對於祖靈信仰與規範的虔敬之心。一生都在從事織布工作的印度詩人卡比爾說:「織布,是外在的行為,但同時有某些東西在我內在進行,那是你們看不到的,那是我的靜心。」這種以「心」為出發點的創作,正好契合本中心今年成立71週年所倡議的「70+1從心開始•心工藝運動」元年之倡議,編織工藝藉由身體的勞動與實踐,滿足了日常所需,建構的不只是生活態度與風格,還有內在的修為與文化認同。   本展以「材料」、「工具」、「織品」、「編器」四個單元介紹原住民編織的工序歷程與作品,最後一個單元「演繹」則是原民編織藝術的啟發與轉化。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取材現成的便利,大多數原住民的編織材料至今仍須自行採集,甚至自行栽種,並自製工具,然後在心手合一的專注之下完成創作,這樣的過程反映出工藝與自然、工藝與社會、工藝與信仰的關係,更體現了本中心「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的主軸精神,即在地思維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概念,以及含括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的六大核心價值;加上對原民編織傳統的演繹創作,不僅是從S(簡單)到S(永續)串連起無限循環的「善藝」,也是工藝文化積累之下所激盪而起的創意漣漪。   以山林的智慧為經,編織的技藝為緯,經緯縱橫的實踐輔以對自然的虔敬之心,造就了臺灣的天才編織家。   【展覽資訊】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17日~2026年3月22日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09:30-17:30 (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Placeholder image

「AI! 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常設展

2025/10/17 - 2026/12/31 (剩 418 天)

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發展初期,英國科學家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提醒我們兩件事: 第一,所謂「完美的成果」,其實是人類先透過想像力、手工技藝設定出標準,然後再研發用機器去達成;第二,在手工技藝當中,「人、工具與真實材料」之間的關係無可取代,這份關係孕育了多樣且創新的可能。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工藝智慧」(Artisanal Intelligence)來理解AI,AI即HI(Human Intelligence)。   百年來,臺灣的工藝實踐者們始終以創意和韌性來應對挑戰,使寶貴的技藝資產得以在世代傳承中不斷創新,形塑臺灣獨一無二的文化樣貌——這是屬於臺灣的AI工藝智慧。   因此,本展將透過「同時性」(simultaneity)的觀照,依時間軸列舉工藝世代的創新:1920年代自日治時期殖民異文化下發展走向主體性的本土漆藝、1930-1950年代顏水龍深耕臺灣工藝所啟發的設計語彙、1970年代文化保存的觸動與累積、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復振、1990年代以後融入社區永續發展,以及現下以「臺灣風土」為題之藝術表現等。讓觀眾看見臺灣工藝在多元互動中滾動、累積並持續創生的獨特生命力。   最後,我們將宣示「未來工藝宣言」,秉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活工藝.工藝活」理念所開展的工藝未來,臺灣不僅是人工智慧的矽島,更是工藝智慧豐碩的工藝島!   【展覽資訊】 「AI! 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常設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17日起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09:30-17:30 (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