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博物繪-浙江自然博物院典藏展

2025/01/01 - 2025/08/31 (剩 16 天)

博物繪圖透過博物學家之科學的觀察、描繪與詮釋,結合美學的構圖呈現,長久以來,為國內外博物館傳遞生態訊息與美感的科普傳播重要視覺元素。 本特展主要展出浙江自然博物院館藏63組博物繪圖,包括曾孝濂、盧濟珍、朱小元、張瑜、陳子胄、李聰穎、田震瓊等多位博物畫家優秀作品。用以展現當代華人生物藝術創作不同風格,由此凸顯自然史博物館使命的角色。



Placeholder image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親愛的・海洋》海洋生態攝影與標本展

2025/03/19 - 2025/09/28 (剩 44 天)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台灣四面環海,你有多久沒好好看看大海了? 這次,策展人 黃興倬博士 把壯闊的大海帶進教育館囉! 精采海底攝影 + 珍貴標本展示,讓大家近距離感受海洋的壯闊與細緻,喚起我們對海洋母親的深深思念。 日期:114年3月19日-114年9月28日 📍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



Placeholder image

名畫3D反毒

2025/06/20 - 2025/12/31 (剩 138 天)

本特展以創新的跨界藝術形式,結合3D視覺效果,展示世界知名畫作和日本浮世繪的改作版本,生動呈現毒品對人體和精神的危害。特展中,著名畫作的人物被模擬成吸毒的狀態,例如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莎士比亞遇見大麻、畫框中的女孩遇見鎮靜安眠藥等,展示毒品濫用對健康的破壞。除了畫作改作外,特展也陳設有「毒害大腦逆透視展示室」展品,利用視錯覺呈現讓觀眾了解毒品對大腦的影響。此外,也有介紹常見毒品種類及其作用機制的展示,以及融合浮世繪的3D作品,如神奈川沖浪裏和高島久遇見安非他命減肥藥等,生動呈現毒品的知識與危害。名畫3D反毒特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心靈的警醒,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毒品的危害,並保持警惕,遠離毒品。



Placeholder image

科博館《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2025/04/30 - 2025/12/31 (剩 138 天)

集結30年人類考古挖掘研究精華與成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出《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展場匯聚近500件考古學展品,包括「南勢坑遺址灰坑」剝製標本與「清水中社遺址墓葬」縮小模型,還有觀眾可親手觸摸的仿製石器與鐵器,經由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體驗,深入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樣貌。 特展聚焦臺灣中部史前時代最晚階段的「番仔園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併用時代之間的文化發展軌跡。策展團隊藉由考古發掘成果,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文化人的人文景象。 番仔園文化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番仔園類型」,距今1600年至1000年;後期「鹿寮類型」,距今1000年至400年。從時間序列、聚落位置、文化內涵上皆與中部平埔族關係密切,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就是「中部平埔族的祖先」。 過去30年間,人類學組發掘多處屬於番仔園文化的重要遺址,像是清水.中社、鹿寮、南勢坑、惠來遺址等。遺址出土的獸骨、貝殼、炭化稻米等考古遺物,揭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經由狗獾、獐的骨頭與牙齒,可判斷臺灣曾有這兩種動物存在,後因故才滅絕。 策展團隊經劉克竑帶領,實地考察番仔園文化遺址後,發現前人居住在氣候宜人的山坡上、距離海岸也不遠,能同時利用山林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生活條件比想像中豐富多元。 展區有多件亮點展品不容錯過,例如高2.3公尺、座長3.5公尺的「南勢坑遺址灰坑」遺跡剖面剝製標本,這是史前居民挖來燒製陶器的坑,觀眾可近距離觀察灰坑斷面土層的顏色;按1/4比例精心製作的「清水.中社遺址墓葬模型」,重現2019年科博館考古隊挖掘成果,從12具人骨的排列方式與埋葬狀態,一探古人對生命終點的理解與儀式。 特展入口以「大肚山臺地以西的海岸平原」的色彩與光線為設計元素,營造出中部臺地豐饒、陽光充足、氣候宜人的環境意象,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走入番仔園文化的時空。展覽以實體文物為核心,搭配多媒體影像、互動式展具,邀請觀眾一同探索番仔園文化的特徵、了解臺灣史前居民的生活智慧與毅力,感受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與重要性。 展覽分為8大單元,「消失的過去—揭述臺灣中部史前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部平埔族的生存證據」、「尋找地下的寶藏」、「那些年,人們吃了甚麼?」、「古人穿甚麼?」、「安家立命」、「地下的老祖先」、「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 《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第一特展室展出,歡迎來科博館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存智慧,開啟一趟先人足跡的追尋之旅,感受文化傳承至今,你我當下生命的厚度與意義。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



Placeholder image

張牙舞爪~哺乳動物牙齒與足爪特展

2025/03/19 - 2025/12/31 (剩 138 天)

透過一對布農族祖孫對話開啟一趟大自然巡禮。 藉由一位布農族巡山員爺爺帶領孫女小莉到大自然中觀察認識不同哺乳動物,並透過食痕、足跡等介紹不同的牙齒型態與四肢的關係來闡明動物的食性及覓食方式,進而讓民眾親近大自然並呼籲大家重視生態環境對於動物生存的重要性。 這次科博館攜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等,串聯自然生態界眾多單位共同策劃,呼籲守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Placeholder image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2025/04/30 - 2026/03/01 (剩 198 天)

Placeholder image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2025/04/16 - 2026/03/01 (剩 198 天)

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一探究竟! 《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Placeholder image

科博館《名畫3D反毒》特展

2025/06/20 - 2026/04/05 (剩 233 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暑假前夕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推出《名畫3D反毒特展》,以西洋經典畫作與日本浮世繪為基礎,透過3D立體改作的創新手法,生動描繪人物吸毒後的外貌變化,透過強烈的視覺體驗,引導觀眾深刻體會毒品對身心的破壞。 特展融合多種3D立體技術,包括光柵立體、紅藍立體、色視差立體、UV直噴立體圖等。「毒害大腦逆透視展示室」展品更透過逆透視的視錯覺,讓大眾直觀感受毒品對大腦所造成的影響,打造沉浸式反毒學習體驗。 特展重新詮釋的經典名畫中,〈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展現神秘微笑外貌被毒品侵蝕後的模樣,出現瞳孔縮小、面容憔悴、皮膚病變;〈年輕女子遇見甲基安非他命〉呈現吸毒導致的臉部消瘦、黑眼圈與皮膚毒瘡;莎士比亞肖像畫改作成手持大麻,眼神失焦、雙眼通紅,生動描繪吸毒後的醉茫狀態。 延伸至浮世繪領域,〈神奈川沖浪裏〉展現中樞神經興奮劑對腦部的亢奮、刺激效果;〈月光之海〉描繪中樞神經抑制劑對腦部造成的影響,由暈眩鬆弛轉成困倦;〈桑名.水手德藏的故事〉則表現出中樞神經迷幻劑對腦部的變化,從改變意識引發幻覺;而〈高島久遇見安非他命減肥藥〉畫中,這位寬政年間江戶三大美人之一則因施用毒品瘦身而面容消瘦、黑眼圈明顯、氣色不佳,顯示出吸毒對美貌與健康的摧毀。 毒品與藥品僅有一線之隔,具成癮性的藥品被歸類為管制藥品,由醫師合法醫療開列的管制藥品為藥品,而非醫療目的、濫用的管制藥品則為毒品。根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凡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的麻醉藥與精神物質,皆屬毒品範疇。吸食毒品不僅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傷害,也可能導致家庭破碎、人生崩壞。 藝術能穿越年齡與語言的界線,也是促使社會對重要議題關注的強大媒介。《名畫3D反毒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4月5日,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展示區展出,邀請大家共同參與這場融合藝術創意與反毒教育的展覽,喚起對健康人生的珍惜與守護。



Placeholder image

名畫3D反毒

2026/01/01 - 2026/04/05 (剩 233 天)

本特展以創新的跨界藝術形式,結合3D視覺效果,展示世界知名畫作和日本浮世繪的改作版本,生動呈現毒品對人體和精神的危害。特展中,著名畫作的人物被模擬成吸毒的狀態,例如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莎士比亞遇見大麻、畫框中的女孩遇見鎮靜安眠藥等,展示毒品濫用對健康的破壞。除了畫作改作外,特展也陳設有「毒害大腦逆透視展示室」展品,利用視錯覺呈現讓觀眾了解毒品對大腦的影響。此外,也有介紹常見毒品種類及其作用機制的展示,以及融合浮世繪的3D作品,如神奈川沖浪裏和高島久遇見安非他命減肥藥等,生動呈現毒品的知識與危害。名畫3D反毒特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心靈的警醒,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毒品的危害,並保持警惕,遠離毒品。



Placeholder image

科博館《鯨掘》特展

2025/06/27 - 2026/05/03 (剩 261 天)

2022年於屏東恆春出土、萬眾矚目的鬚鯨化石,今夏首度與大眾見面!在暑假即將展開之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推出《鯨掘》特展,透過多媒體技術、沉浸式空間設計與現場化石清修,呈現這件「臺灣史上最完整鬚鯨化石」從地層深處現身至重見天日的壯闊歷程。展覽主軸圍繞化石的發現、挖掘與清修,並延伸探討臺灣鯨豚的自然史、文化意涵與當代海洋環境,觀眾將可一覽珍貴的鯨豚化石、考古與文史標本,深入體驗遠古鯨豚的時代旅程。 這件鬚鯨化石是臺灣歷來三次重大化石發現中,首度由本土學術團隊主導挖掘,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完整的鬚鯨化石之一。 《鯨掘》特展空間視覺以藍色調營造海洋氛圍,從恆春墾丁鵝鑾鼻神社著名的鯨骨鳥居發想,打造入口意象,象徵觀眾將踏上一段時空交錯的「鯨」奇之旅。展覽共分為5大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從地質、古生物、文化歷史到當代海洋環境等面向,深度剖析鯨豚與臺灣的緊密關聯。 策展團隊特別在展場內打造一間化石清修展演室,展期間安排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這具長達18公尺的鯨魚化石。觀眾可透過玻璃櫥窗近距離觀察古生物化石的清修實況,探索古鯨背後的時代故事。 臺灣周邊海域紀錄顯示有超過30種鯨豚在此繁衍生息,是全球鯨豚多樣性的重要棲地。過去海洋保育教育多聚焦在現代人類活動對鯨豚的影響,這次特展則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台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也反映此區自古以來即為鯨豚洄游與棲息的重地。 在文化層面上,鯨豚經常與自然力量、傳說信仰連結,扮演重要角色。這次特展不僅從地質學、生物學角度出發,也透過文化、民俗與歷史視角,傳遞鯨豚之於臺灣的重要性。 《鯨掘》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5月3日於科博館第四特展室展出,期待透過這具沉睡萬年的古巨鯨,再次開啟人們對土地、海洋的深度探尋,共同思索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永續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