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城城垣300年系列活動-龍崎區社區故事展覽

2025/06/11 - 2025/09/11 (剩 27 天)

本次展覽以龍崎的社區視角出發,挖掘與呈現龍崎在地人文故事與歷史記憶,讓更多人認識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價值。展覽展出中,讓在地居民及遊客用雙眼與雙腳認識龍崎的故事!



Placeholder image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2025/01/01 - 2025/09/14 (剩 30 天)

臺灣的運動文化不僅凝聚集體認同,也帶給個人身心放鬆的時刻。臺灣的運動文學發展也引領讀者一探不同力量打開的多重宇宙。 台灣的現代運動文化以及新文學同樣發軔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開始體驗到各式近代的運動競技,並自教育開始扎根進日常生活之中。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運動競技與國家榮辱更加扣連,也開始轉向更為專業的運動培訓。八○年代隨著經濟水準上升、休閒時間增多,運動開始變成塑造生活風格的元素。而隨著媒體發展,國內外大型賽事的轉播與資訊流通逐步興盛,運動經驗鑲嵌進我們生活的周邊。 文學描述各式運動的動態過程,時而化作賽場上的第一線,時而又俯瞰全場發展。精彩的賽評文字與報導嘗試重回現場,文學作品則深潛運動員的心理,隨著敘事發展,讓讀者也了解運動不單只是身體活動,還牽連到國族、社會、個人以及身體的多元可能。 這場展覽將希望讓臺灣民眾發現運動在台灣文學的發展,探索身體的多樣性到感受文學中的運動表現,呈現力的多重宇宙。



Placeholder image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2024/10/17 - 2025/09/14 (剩 30 天)

展覽名稱: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 展覽時間: 2024年10月17日至2025年9月14日 展覽簡介: 臺灣的運動文化不僅凝聚集體認同,也帶給個人身心放鬆的時刻。臺灣的運動文學發展也引領讀者一探不同力量打開的多重宇宙。 臺灣的現代運動文化以及新文學同樣發軔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開始體驗到各式近代的運動競技,並自教育開始扎根進日常生活之中。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運動競技與國家榮辱更加扣連,也開始轉向更為專業的運動培訓。八○年代隨著經濟水準上升、休閒時間增多,運動開始變成塑造生活風格的元素。而隨著媒體發展,國內外大型賽事的轉播與資訊流通逐步興盛,運動經驗鑲嵌進我們生活的周邊。 文學描述各式運動的動態過程,時而化作賽場上的第一線,時而又俯瞰全場發展。精彩的賽評文字與報導嘗試重回現場,文學作品則深潛運動員的心理,隨著敘事發展,讓讀者也了解運動不單只是身體活動,還牽連到國族、社會、個人以及身體的多元可能。 這場展覽將希望讓臺灣民眾發現運動在臺灣文學的發展,探索身體的多樣性到感受文學中的運動表現,呈現力的多重宇宙。  



Placeholder image

李振雄油畫個展

2025/07/11 - 2025/09/15 (剩 31 天)

台南市六甲區的藝術創作者李振雄老師,即將於今年7月11日至9月15日,於六甲區公所二樓松鶴藝文走廊舉辦個人油畫展,展現他多年來將登山、自然與心靈交融的創作成果。



Placeholder image

文學好客:客語書寫工作坊

2025/09/13 - 2025/09/20 (剩 36 天)

臺南場:「書寫客家事」工作坊 時間|9/13(六)09:40-17:40 地點|臺灣文學館2樓第二會議室 提醒|參與本場次會需產出實際創作,形式與語言不拘,惟主題需和「客家」相關。若同意授權,書寫成果將在10月份於本館圖書室展出,並收入在成果報告中開放大眾瀏覽。 流程與講師| 時間 內容 講師 09:40-10:00 報到   10:00-12:00 田調資料如何成為文學主角 甘耀明(作家) 12:00-13:00 午餐(自理)   13:00-13:10 下午報到   13:10-14:40 客庄調查研究分享 梁廷毓(藝術創作者) 14:40-15:40 客語寫作技巧分享 彭歲玲(客語薪傳師) 15:40-16:40 客語寫作實作與茶敘 梁廷毓、彭歲玲 16:40-17:40 實作分享與回饋 梁廷毓、彭歲玲   臺北場:「如何說客家故事」講座 時間| 9/20(六)13:30-17:10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創作坊(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入內須脫鞋) 講師|劉慧真(作家、文史策展人) 流程| 時間 內容 13:30-14:00 報到 14:00-15:30 追尋歷史中的客家故事:以臺灣文化協會、文學小說為例 15:30-15:40 休息 15:40-17:10 轉譯文史寫作分享  



Placeholder image

創心四季情 莊伯顯水墨個展

2025/05/21 - 2025/09/20 (剩 36 天)

莊伯顯,1956年生於台灣南投竹山,自幼徜徉於大自然中,陶冶於四季更迭的風光,孕育了他對藝術的熱忱。1973年進入嘉義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師承啟蒙恩師甄溟,開啟了長達半世紀的水墨創作歷程。1981年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受教於王秀雄、鄭善禧、周澄、羅芳等多位名師,奠定扎實的繪畫基礎。在校期間,莊伯顯的作品屢獲殊榮,包括畢業美展第一名、教育部文藝創作水墨類獎等,並獲得母校典藏,創下師大美術系的首例。 此後他陸續在宜蘭頭城高中、頭城家商師大附中等單位,教授設計與美術等科目,在中小學耕耘任教35年之久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師大附中退休後,獲得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聘任,並於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處教授繪畫,學生遍及各種年齡層,長期致力於藝術教育的推廣。 莊伯顯的水墨創作深受鄭善禧、周澄等老師的影響,在技法上兼具傳統與創新。他常以戲謔的口吻自稱「變色龍」,善於運用色彩變化,賦予水墨畫作更豐富多元的面貌。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涵蓋竹山風光、台灣各地風景、世界各國美景以及心靈探索等。 十多年前,莊伯顯閱讀東京富士美術館創辦人池田大作先生《心之四季》一書深受鼓舞,故以「創心四季情」為此次展名,以四季運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將作品規劃為以下四大子題: 【生耕‧鄉情】莊伯顯出生於南投竹山,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以竹山南投的風景、農村生活為主題,抒發了他對這片土地的眷戀與關懷。他筆下的竹山南投,有著恬靜的自然之美、樸實的農村風光以及濃郁的人文氣息。 【長耘‧島嶼】莊伯顯熱愛台灣這塊土地,足跡遍布台灣各地。也曾多次前往金門、馬祖等離島寫生,並將所見所聞融入創作之中。他的作品展現了台灣各地獨特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從金門的古厝與風光到馬祖漁村的風貌,都讓人感受到台灣的多樣性與魅力。【收聚‧寰宇】教學與旅行是莊伯顯生活軸心。他曾多次出國旅行,並將旅途中的所見所思融入創作之中。他的作品以雄偉的雁蕩山黃山、細膩的克倫洛夫古鎮等為代表,展現了世界各國的壯麗景色與深厚文化底蘊。【藏潛‧哲思】除了描繪外在景物之外,莊伯顯也擅長探索內在的心靈世界。他的作品以簡約自動性技法、焦點式構圖與墨色營造出空靈靜謐的氛圍,引導觀者沉探索藝術家回歸內在自然的心靈畫境,同時也表達了人生的哲理,耐人尋味。 本著「記錄生命旅程」的信念,莊伯顯專注於探索自然、文化記憶、宗教與生命哲思中的關係,透過寫生汲取創作養分,融合了傳統與創新,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記錄了家鄉風情、台灣之美以及世界各國的壯麗景色,也傳遞出對生命的深刻思考。此次展覽亦一同展出莊伯顯寫生冊頁、手稿、畫冊等,期能透過此次展覽,引領觀眾走訪藝術家的心之四季,體悟其對於鄉土、人文關懷、永續傳承的美好願景。



Placeholder image

白田誉主也 個展《Dear Dear,》

2025/08/16 - 2025/09/21 (剩 37 天)

《Dear Dear,》 展期|2025.08.16(六)-2025.09.21(日) 開幕茶會|2025.08.16(六) 下午 3:00,藝術家將親臨現場 地點|海神畫廊(台南市安平區育平路369號) https://maps.app.goo.gl/wqT5G6fwNB6JTn189?g_st=ac ▍展覽介紹 Dear Dear, 是一句輕聲呼喚,也是一次無聲的凝視。 此次個展是藝術家白田誉主也對「生命」的再次凝視與回應。過去長期描繪動物的他,從未將牠們視為單純的描繪對象,而是作為他探問生命議題的媒介。對白田而言,無法以語言溝通的動物,象徵著一種無聲卻深刻的情感交流;牠們沒有名字,沒有聲音,但卻真實地存在於我們共享的時空中。 在這場名為《Dear Dear, 》的展覽中,藝術家試圖以繪畫作為訊息,為這些無名之生命寫下一封封情感充沛的手書信件。他說:「我不畫你完整的樣子,只是試著留下你曾經駐足的痕跡。」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動物的注視,更是對所有曾在我們生命中短暫駐足、卻留下深遠印記的存在致意。 《Dear Dear, 》是一封寫給「你」的信,也是一段沒有回音的對話,是藝術家對生命最溫柔的凝視與祝福。 ▍藝術家簡介 白田誉主也出生於日本茨城,擁有筑波大學藝術博士學位,現定居台灣專職創作。他以膠彩、水干、金銀箔等東方傳統媒材為基礎,融合細膩筆觸與詩意構圖,長年探索動物與人類情感之間的微妙連結。筆下的動物無名無語,卻極具存在感,如同一封封無聲的信箋,傳遞他對生命的凝視與共鳴。 其創作語言兼具東方美學與當代精神,曾獲日本河北美術展「河北賞」、台灣大墩美展膠彩類優選等肯定,亦入選 VOCA 展與創畫會等重要展覽。近年活躍於台日藝壇,持續拓展膠彩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可能。 ▍藝術家自述 Dear Dear, 輕聲重喚著你,那不是語言,而是心跳的節奏。 我們共享一種



Placeholder image

「海不揚波:書頁間的海洋魅影」古籍文獻展暨「海洋生物,藥不藥?」行動博物館

2025/07/20 - 2025/09/27 (剩 43 天)

國家圖書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及本中心共同合作,展出國圖古籍複製書,其中更包含國寶複製品《金石昆蟲草木狀》。 特展以海洋生物為主題,透過展覽,將知識立體化,讓閱讀從紙本及平面中得到解放,引導參觀者沉浸於書海與現代感之間的對話與想像。



Placeholder image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葉老百歲紀念系列特展:槍聲與紅鞋子

2025/05/02 - 2025/09/28 (剩 44 天)

葉石濤1925年11月1日出生於府城打銀街,畢生創作150篇的短篇小說,多以家鄉臺南為故事背景,曾在〈台南的古街名〉一文寫道:「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紀念葉石濤誕生100周年的開端,本次「葉老百歲紀念系列特展─槍聲與紅鞋子」,從葉老最知名代表作《台灣男子簡阿淘》的改編漫畫《槍聲與紅鞋子》中精選,展現新時代的漫畫視角如何轉譯小說文本,並搭配實際史料與照片,回顧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知識青年遭遇的真實困境與哀愁。



Placeholder image

冠軍之路:臺灣尚勇特展

2025/07/15 - 2025/09/29 (剩 45 天)

臺灣棒球,在日本時代曾多次征戰日本甲子園,也曾在1970年代創下3次「三冠王」的佳績(同年獲得世界棒球錦標賽少棒、青少棒及青棒冠軍)。我們一步一步地讓世界看見臺灣棒球,然而國際成棒賽事卻路程艱辛,奧運、世錦賽、經典賽,一路走來有起有伏,每一次都全力拼奪冠軍,但卻總是抱憾而歸。 直到2024年,臺灣在世界棒球12強賽(WBSC Premier 12)勇奪冠軍,距離1974年臺灣首次獲得「三冠王」,已是相隔半世紀的等待,更為臺灣棒球百年歷史上寫下傲人的篇章。當球迷們一起高唱〈臺灣尚勇〉,球員們的拼搏、教練團與後勤團隊的努力,一同寫下屬於我們共有的記憶,屬於「Team Taiwan」的里程碑。 只要球場的燈不滅,看臺的聲音就不散,臺灣棒球的榮耀,就能繼續走下去。 我們的主場—棒球與臺南 臺南,從日本時代在臺南公園舉辦「臺灣最初的少棒比賽」,這裡的吶喊聲已超過1個世紀,也是臺灣棒球發展的重鎮,更培育出許多優秀傑出的選手。 「統一7-ELEVEN獅」隊為中華職棒的開朝元老球隊之一,自職棒元年(1990年)起不曾易主也從未缺席,36年來深耕臺南在地棒球經營。而臺南棒球場也見證一代又一代的球員傳承,以及球迷不滅的熱情和希望。 由〈統一尚勇〉應援曲改編的〈臺灣尚勇〉,聲聲入耳,人人傳唱成為經典,在2024-2025年的國際賽事期間,使臺灣棒球獨特的應援文化吼進國際,讓世界看見臺灣。 關鍵一刻— 2024年的那場勝利 2024年的世界棒球12強賽(WBSC Premier 12),從前期的不被看好與苦戰,再到球員、教練、後勤、應援團隊與球迷的永不放棄,看見臺灣的拚勁與團結。 11月24日最後的冠軍戰,臺灣遭遇棒球的強權國。日本是臺灣棒球的啟蒙導師、宿命的對手。對上日本,就如同面對昔日高上的殖民者。然而最終臺灣竟以 4 比 0 完封日本,贏得12強冠軍獎盃,這是臺灣在國際棒球三大賽中首度奪冠,更為臺灣百年來的棒球史寫下新頁。我們在那一刻共同參與、見證了臺灣棒球歷史的瞬間。 冠軍獎盃 這是臺灣棒球歷史性的一刻。世界冠軍的夢想也終有實現的一天! 這不僅是一場比賽的勝利,而是數十年來球員、教練、球迷,擦掉每一次不甘心的淚水、重新再站起來、每一場不肯放棄的總和,更是超越歷史的勝利。這座獎盃,屬於整個臺灣,也屬於每個相信棒球價值的人。 當我們把獎盃高高舉起,不只是替自己贏回一口氣,更喚回那些曾經離開、曾經不願再相信臺灣棒球的人,讓目光再度聚焦,讓聲音回到看臺。勝利可以屬於臺灣,只要我們願意繼續相信,願意站上球場,願意把〈臺灣尚勇〉唱到最後。 結語 過去臺灣籌組國家代表隊,也曾迷信明星或各隊先發王牌。然而這次代表隊陣容以合理且專業的方式,來選訓來作戰,讓每個選手都能在原本自己最熟悉的角色定位上場,在關鍵時刻發揮自己最擅長的球路或適時一擊,這是臺灣棒球進步的結果,也反映出臺灣代表隊的新文化。另一方面,這次國際賽事也讓大家看見臺灣選手們在逆境中不服輸的求勝決心,使支持棒球的聲浪重回巔峰,掀起一波新的棒球熱潮,進而帶動臺灣職棒的票房與球員薪資待遇,形成一股正向的影響力。 期待這股動力能繼續推動臺灣棒球的發展,在未來的世界舞臺上繼續展現臺灣棒球的實力與永不放棄的精神。也希望更多人願意繼續共同支持臺灣棒球,就如同中職聯盟會長蔡其昌在2025年資格賽後寫下的這句話: 「你不能只有在贏的時候才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