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水彩畫A-許敏雄

2025/09/01 - 2025/12/22 (剩 98 天)

國立國父紀念館第66期生活美學班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水彩畫A                                                           授課教師:許敏雄 適合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週次 單元名稱 內容摘要 一 課程說明,認識老師同學,購買畫材 購買工具材料 二 水彩靜物練習(一):花與應景水果練習 現場寫生 三 水彩靜物練習(二) 靜物照片臨摹 四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一):照片內容的取捨 (老師提供照片內容或自己拿照片給老師挑選) 風景照片臨摹 五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二):風景照片   六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三):旅行寫生的要義與方法 代針筆 七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四):旅行寫生的要義與方法   八 不透明水彩、壓克力混合靜物或風景練習 半具象畫練習 九 水性顏料複合媒材介紹與練習:   十 留白膠,無酸樹脂,壓克力打底劑等介紹、 示範與練習 平面複媒示範與練習 十一 風景寫生:水彩或壓克力 館外寫生 十二 人物頭像示範與練習 人物照片 十三 人物胸像示範與練習 人物照片 十四 抽象畫的認識 抽象畫練習 十五 回顧本期作品:水彩、不透明水彩、壓克力等 裝裱作品總檢討           註:1.本課程內容可能會隨著學員上課情形而有所調整,以實際上課情況為準         2.停課:9/8、9/29、10/6         3.工具材料:鉛筆一盒,保護噴膠:素描、色鉛筆、粉彩共用:(Fixatif),水彩、           壓克力共用:(Crystal Clear、Matte Finish),橡皮擦(鉛筆,炭筆用各一),           代針筆,水性色鉛筆,水性臘筆,粉彩,油性粉彩,水彩簿,水彩紙(四開、八開等),           粉彩紙等,水彩用具(各類水彩筆、水彩顏料、調色盤、水袋等)戶外寫生畫架。           依課程單元所需,自備其他工具材料(如複合媒材材料,壓克力顏料等)                                      



Placeholder image

2025翠湖青少年音樂會

2025/02/16 - 2025/12/27 (剩 103 天)

2月16日(星期日)起至12月27日(星期六)止,2月至12月每週六下午1500時演出,除5月至9月每週六下午1600時演出,於翠湖與你一起聆聽音樂饗宴。 2月16日(星期日)1500-1600       2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天候不佳延至2月28日(星期五)> 3月15日(星期六)1500-16000<天候不佳延至3月23日(星期日)>      3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4月12日(星期六)1500-1600<天候不佳延至4月27日(星期日)>        4月26日(星期六)1500-1600        5月10日(星期六)1600-1700        5月24日(星期六)1600-1700        6月14日(星期六)1600-1700        6月28日(星期六)1600-1700      7月12日(星期六)1600-1700        7月26日(星期六)1600-1700 8月9日(星期六)1600-1700          8月23日(星期六)1600-1700        9月13日(星期六)1600-1700        9月27日(星期六)1600-1700      10月18日(星期六)1500-1600      10月25日(星期六)1500-1600       11月8日(星期六)1500-1600        11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13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27日(星期六)1500-1600            



Placeholder image

痕跡悄悄話

2025/09/27 - 2025/12/31 (剩 107 天)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總會留下各種痕跡。像是床單上的皺摺、地板上的腳印、揉成一團的紙,或吃飯時滴在衣服上的醬油。這些微小的印記,就像生活的小日記,記錄著我們剛剛做了什麼。 痕跡看似若有似無,卻經常吸引藝術家的目光。他們透過創作,把那些看不見的情緒、稍縱即逝的感受,或日常中被忽略的片段,轉化為能被看見、觸摸、重新感受的形式。這些作品,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留下的線索。本展邀請三位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蕭禹琦與劉書妤——呈現五件作品與兩件委託創作,帶來嶄新的觀展體驗。每件作品都以獨特方式回應一個提問:我們做過的事、感受過的心情,可以留下什麼?又能如何表達與分享呢? 展名「痕跡悄悄話」以故事性的語感,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經驗,貼近兒童的感知。它引發觀眾好奇,引導大家發現那些微小卻富含意義的線索,去「聽見」痕跡藏著的訊息。歡迎走進藝術家的創作,一起發現潛藏其中的故事與感受。 除了欣賞作品,觀眾也能透過遊戲與創作,親身體驗痕跡的多重樣貌。在這些互動中,也許你會發現:原來那些從心底浮現的記憶,也正悄悄成為你自己的生活日記,留下一筆專屬於你的痕跡。



Placeholder image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

2025/07/18 - 2025/12/31 (剩 107 天)

  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的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具的發展,沿著起起伏伏的臺灣鐵道發展歷程,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在戳章、時刻表、列車刊物、郵票等與火車相關的平面設計中,可窺見每個時代所關注的事物、流行風格、美學和所重視的價值。     ►參觀〈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不須事前預約,開放時間敬請以鐵博最新公告消息為準。 ►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六,上午9點30分~下午5點。​   ►參觀相關注意事項: 請以活動頁面公告之開放參觀場次為準。另本籌備處將視工程、古蹟維護、園區活動所需或國定連續例假日等因素,保留取消參觀場次之權利。 請依現場工作人員之引導範圍參觀,切勿擅自闖入非本園區公告開放之區域。 請勿觸摸、移動、攜走及破壞展示物品,如發現有損壞或偷竊行為,應負賠償及相關法律責任。 園區內請勿吸煙、追逐嬉戲、丟棄垃圾雜物及攜帶寵物進入。 展場內禁止飲食及飲水。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觀,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身心障礙者若有相關需求,敬請先行與本籌備處洽詢。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特展活動之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洽詢本館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                                    



Placeholder image

【偶戲常設展】 「三大偶戲,指掌乾坤」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07 天)

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的戲偶在演師們的操弄之下,活靈活現,宛如具有生命,指掌乾坤演繹了千古事,傀儡戲的莊嚴肅穆,布袋戲的無窮變化,皮影戲的魅幻童趣,緊緊吸引人們的目光,進入戲臺的奇幻世界。 展出內容含括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三大偶戲劇種,展品以大稻埕戲苑的館藏戲偶、道具為主,另外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展區也有設置多媒體影音,針對偶戲的背景及偶戲的製作進行說明,三大偶戲雖然都靠演師雙手來「指掌乾坤」,戲偶操弄和表現形式卻各有千秋,歡迎大家來一窺三大偶戲的奧妙!



Placeholder image

〈無限的火車情 ── 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

2025/07/18 - 2025/12/31 (剩 107 天)

古仁榮先生身後留下大量臺灣鐵道攝影紀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自2020年獲得家屬同意,代管相關文物,進行造冊、數位化工作。 本展覽挑選一部分古仁榮先生早年拍攝的作品、筆記、速寫手稿、畫作,以及與臺日鐵道文化人往來的書信,一窺臺灣在戒嚴氛圍下,鐵道攝影的萌芽與臺日鐵道愛好者之間的互動,追尋他的拍攝軌跡看到原鄉風貌的鐵道風景,串聯跨越國界的火車情,並回顧他的個人生命歷程,呈現鐵道之外多采多姿的創作才華。 展場並播放由鐵博策畫,黃威勝導演拍攝的紀錄影片,呈現他熱愛火車的心境與臺、日友人的追憶,尤其是古仁榮生前受訪時對於臺灣早日籌建鐵道博物館的殷切期盼。   挑選古仁榮在戒嚴時期的鐵道攝影作品,包括蒸汽機車、糖鐵及林業鐵路等珍貴的原鄉鐵路風景。   古仁榮投稿《鐵道情報》雜誌及作品集自序文字稿件原件,描述搭乘林田山林業鐵路的經驗。   古仁榮在鐵道攝影之外,因寫生興趣留下許多繪畫作品,也時常在逢年過節自行繪製卡片及自製手工藝品,贈送同樣愛好鐵道的同好。   鐵博從代管文物中,尋找他的生命歷程,這位來自台東卑南的孩子,歷經戰爭、政權轉換、求學及工作,他早年的歷程,奠定了流利外語的基礎......。   ►參觀〈無限的火車情 ── 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不須事前預約,開放時間敬請以鐵博最新公告消息為準。 ►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六,上午9點30分~下午5點。​   ►參觀相關注意事項: 請以活動頁面公告之開放參觀場次為準。另本籌備處將視工程、古蹟維護、園區活動所需或國定連續例假日等因素,保留取消參觀場次之權利。 請依現場工作人員之引導範圍參觀,切勿擅自闖入非本園區公告開放之區域。 請勿觸摸、移動、攜走及破壞展示物品,如發現有損壞或偷竊行為,應負賠償及相關法律責任。 園區內請勿吸煙、追逐嬉戲、丟棄垃圾雜物及攜帶寵物進入。 展場內禁止飲食及飲水。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觀,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身心障礙者若有相關需求,敬請先行與本籌備處洽詢。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特展活動之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洽詢本館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                          



Placeholder image

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

2025/07/05 - 2025/12/31 (剩 107 天)

有趣的玩具令人樂在其中,不僅孩童喜歡,大人也喜愛。藉由使用玩具,幼兒能發展認知與社交能力,是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夥伴。為使大眾重拾玩樂之趣,增進親子情感,本館特規劃「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期透過可引發互動遊戲之童玩及玩具設施,傳達寓教於樂觀念,讓參觀民眾從玩中學、學中玩。



Placeholder image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2025/06/01 - 2025/12/31 (剩 107 天)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伴隨健康大樓新建工程,臺大醫院即將展開一項融合藝術、自然與城市記憶的創新公共藝術計畫——「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此計畫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一場與自然、城市與生命自我對話的過程,透過常設型藝術作品設置與多元的參與式創作,引領大眾探索健康的多重面向。 與空間歷史共鳴,創造療癒氛圍 此計畫集結多位國內外藝術家,打造七件常設型藝術作品,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其中,國際藝術家Inés Esnal以懸掛於大廳色彩繽紛的裝置作品《讓自然成為撫慰》,為觀眾帶來活潑流暢的視覺趣味。充滿綠意的數位植生牆--《律動的風景》,張博智以水氣為靈感,透過動態影像技術與數位演算,將捕捉到的環境氣候係數視覺化,搭配木質調的內裝,充滿藝術與自然交織的療癒氛圍。 串連舊院區和新醫區的中央走廊,將設置以詩意和色彩為表現的精彩作品《海邊的房間》,由新銳藝術家徐婷所創作,將海邊一日從清晨到黃昏的色彩變化,透過玻璃窗灑落的光,使得繁忙的廊道沉靜溫柔。 戶外,林大為的作品《如煙亦如夢》,利用光影投射於古蹟煙囪之上,光影的漸變,象徵了城市歷史的流轉與未來的夢想;鍋爐室前方,則上演一場雕塑與音樂的對話,邱承宏《繡燕#台大醫院》與王榆鈞《透光尺度》,分別從「城牆石」與「時間凝結」召喚台北城和醫院的百年記憶。城牆石椅上,林書楷《未境之城移地計畫》藉著基地調查和個人語彙,打造富含地方敘事與城市未來想像的藝術場域。 啟動參與式創作,與自我和社會對話 除常設作品外,計畫也將於6月啟動一系列參與式創作,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將藝術融入生活。藝術家秦政德將帶領「心靈寄藥袋」計畫,透過走讀、創作與分享,探索現代人心靈的療癒方式;走路草農/藝團則推出「思想第六感」計畫,結合食物的療癒力與五感體驗,引導大眾重新連結自然與身心健康。劉雨青「自然校準綠回歸-來帖藝術處方箋」以園藝療法為基礎,透過四季更迭的植物,為不同族群設計療癒體驗,讓大自然成為最溫柔的治癒力量。陳科廷「剪拾-感官告白的心識界」則透過五感與剪紙工作坊,讓參與者從酸甜苦辣的體驗中,感受內在情緒的轉化,重新塑造自我。 藝術與健康的交會,打造療癒場域 「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不僅是一個公共藝術計畫,更是臺大醫院對於「健康」概念的全新詮釋——身心靈的平衡、城市記憶的延續、與自然的共鳴。這場藝術對話即將開啟,邀請所有人一同參與,感受藝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療癒與啟發。 展演者︰邱承宏/台灣 展演者︰王榆鈞/台灣 展演者︰林大為/台灣 展演者︰林書楷/台灣 展演者︰張博智/台灣 展演者︰Inés Esnal/西班牙 展演者︰徐婷/台灣 展演者︰秦政德/台灣 展演者︰陳科廷/台灣 展演者︰走路草農/藝團/台灣 展演者︰劉雨青/台灣 展演者︰陳若軒/台灣 展演者︰李基宏/台灣



Placeholder image

迷走萬華茶室特展

2025/01/24 - 2025/12/31 (剩 107 天)

你眼中的「茶室」是什麼樣的場域? 2024城西生活節,參展藝術家賴彥勳透過作品《茶室計畫「萬花庵」》,用萬華茶室文化的獨特視角,挑戰你對茶室的既定印象,期間限定的展演活動大受好評,茶香未散,萬華茶室故事仍在剝皮寮等你細細品味。 ❝ 外表曖昧,內在儀式感 外觀以萬華茶館為靈感,貼滿曖昧挑逗的海報,充滿成人氣息,走進車廂內卻是日式茶道的極致儀式感,茶師在榻榻米上沖煮抹茶,氣味、聲音與視覺的多重感官對撞,挑戰你對茶室的所有想像。 ❝ 重新審視文化記憶 從日式茶室的儀式美學,到萬華茶室的社交與情感功能,茶室文化穿梭於歷史、空間與需求之間,《萬花庵》重新包裝這片土地的記憶,讓我們不只觀看,更深刻思考萬華的文化未來,邀請每一位觀者重新思考:為什麼今天的萬華仍需要茶室? ❝ 巡遊計畫 參展2024城西生活節期間,萬花庵透過三條巡遊路線,走入西門町、廟宇及茶室街,透過展演行動展現茶室文化,邀請每一位觀眾重新探索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與未來可能性。



Placeholder image

艋舺百興

2025/03/29 - 2025/12/31 (剩 107 天)

艋舺,自清代以來便是繁華的商埠,見證了臺北社會的興衰與變遷,在歲月的洪流中,有那麼一群人以不變的熱情與堅守,將家業傳承至今,成為艋舺精神的寫照,《艋舺百興》邀請您走進這裡,深入了解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與意義。 在艋舺,百年家業不僅是一份商業成就,更是生活的基石與文化的延續,無論是飄香的飲食、細膩的工藝,還是社會慈善的付出,百年以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家園,比如在龍山寺周邊的小巷裡,有香氣四溢的製香舖,用手工製作的香品承載信仰的重量;也有家族經營的冰菓店,用簡單的糖水與冰品,讓艋舺人度過無數個炎熱的夏天,造福了當地居民,還吸引了來自四方的旅人,在濃厚的地方情懷中感受艋舺的溫暖。 百年的堅守來自於什麼?也許是一種對文化的使命感;也許是對土地的熱愛。艋舺的百年家業,多數是家族傳承的產業,是無數代人的努力與堅持,在擔起照顧家庭之餘,更希望將自己的技藝與情感注入到每一件作品、每一道料理之中。在時代的浪潮中,有些店家學會適應與變革,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需求;有些則選擇忠於初心,守護著最純粹的手藝,這些不同的選擇,共同描繪出艋舺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次《艋舺百興》展覽希望帶給大家的,不僅是一次歷史與文化的探索,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透過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感受到艋舺人對生活的熱情與對傳承的堅持,而在回顧輝煌以外,更希望激發大家思考未來:如何守護與延續這些記憶,讓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繼續閃耀? 艋舺的百年家業,是時間的贈禮,也是文化的瑰寶,讓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的縱深,細細品味這些動人的故事,為艋舺的未來注入更多的關注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