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以佛教藝術為主題,精選近 200 件珍貴文物,涵蓋西元六世紀至近代,橫跨佛像雕塑、法器工藝、生活配飾等,呈現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 ✅導覽不需事前報名,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傳承之美特展導覽
2025/07/13 - 2025/12/28 (剩 50 天)
本展以佛教藝術為主題,精選近 200 件珍貴文物,涵蓋西元六世紀至近代,橫跨佛像雕塑、法器工藝、生活配飾等,呈現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 ✅導覽不需事前報名,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丹青從心~2025陳明貴書畫展
2025/12/17 - 2025/12/31 (剩 53 天)
贊歎文晞書畫展 欣聞文晞先生復展書畫,筆者特擬數語,以贊其獨步當代之「靈巖」、「幽谷」與「金龍墨松」之妙境。 若論當代畫松之大家,董壽平與黎雄才堪稱翹楚,皆為名重藝壇之巨擘。董壽平晚歲專擅黃山松,風骨峭拔,享有「黃山巨擘」之美譽;黎雄才則以巨幅力作《長青不老松》,拍得8960萬元人民幣之高價,遠超齊白石與張大千,風頭一時無兩,為嶺南畫派之宗匠。然文晞先生筆下之「金龍墨松」,其勢更雄,其韻更奇,其境更神,於當代藝壇可謂獨樹一幟,超然凌駕,誠為松畫之新巔峰也。 丹青之事,自古即為文人騷客所崇尚之高雅韻事。藝者不僅需具孤高朗潔之人格,揮毫潑墨之際,更見品格與見地。宣紙潔白如素絹,墨彩奔流若洪濤,稍懷輕躁浮薄之心,即顯蹤跡;技藝修養未臻純熟者,則難掩其拙。丹青之美,理應澄澈如明月,映照如寶鏡;其藝術價值,貴在心靈與筆墨合一,氣格高古,神采自生。 然黃賓虹嘗言,中國繪畫之精神,在於「人格」。此人格體現於:博覽群書、增廣見聞、涵養胸襟、勤奮修為。尤為關鍵者,當在不貪浮譽、不輕售圖財、心無俗慮,斯可稱為「有胸襟」之畫者。文晞先生常言:「耐得住寂寞,淡泊明志;韜光養晦,方能成就更強大的自己。」倘以黃氏所論衡量文晞先生之氣度與操守,誠可謂絲毫無差,堪稱相映成輝。 文晞先生畢生致力於書畫創作,溯古探今,孜孜不倦,心志不為流俗所動。其筆墨既鑑古亦知新,創作風格獨具,燦然異彩於當今畫壇。可謂程門立雪,卓然成家。筆者以為,其作品已足堪珍藏,堪為傳世之作。 細賞文晞先生所繪山巒,其造形獨具匠心,意象奇逸,風格自成一家,炯異於百家之面貌。山巒結構間,蘊藏具象形態與敘事張力,或峻拔險峻,或柔婉沉靜,皆兼具紮實之體感與流動之氣勢。 山勢變化萬端,變幻莫測。如2016年《松徑閒步》中,前景山巒,宛若柔沙層疊,舒緩起伏,平中見奇。《靈巖幽居》之中景,則似玫瑰綻放,盤旋演化,岩石婉轉如花。2023年《溪山臥遊》,山體彷彿穿山甲伏臥於山岡之上,盤踞岩嶂,氣勢沉雄。2022年《靈山幽隱》,山形又若變形金剛,披堅執銳,靜息林間,具機械之剛、亦藏自然之靈。至於《草堂秋思》一作,更如坐佛潛隱於山形之中,大象無形,靜觀塵世,意境空靈而深遠,畫中更時見奇趣幻象,如寄胎山腰之嬰兒、拱手而立之獮猴……凝視良久,百象並呈,彷彿天地造物,或是明貴妙筆幻化而成,妙不可言。 觀其山水作品中之黑松,更是一絕。細察其枝幹形態,無一不似「金龍翻身」,翻騰於崇山峻嶺之間。《藐姑射山之松》2023年一作,畫中黑鬚松猶如金龍現身,千丈之勢盤踞山巔,金黃松幹,龍形若現。又如2022年《草堂即事》,其墨松猶如五龍翔空,氣勢磅礴,栩栩如生。文晞先生筆下之黑松,不僅是樹,更是靈動的象徵,是神性與自然的對話,常予人意外驚喜。 作品《崇山崔巍》為2021年之佳構,高近五尺,觀者無不為其層巒疊嶂之造勢所驚嘆。其構圖與結構,竟似土耳其特有之玫瑰岩層,雖畫家未曾親臨彼地,然憑藉數十載畫山寫石之歷練,竟能心通山靈,神遊異境。山頂平台繪有草亭與歸隱之士,題以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仿若詩人親臨,晨策絕壁,登臨絕頂,胸中浩氣,一筆而發,畫作之才情躍然紙上,氣韻生動。 橫幅佳作《江山一葉》,氣勢萬千。山勢蜿蜒於深壑縱谷間,黑松如金龍迎客,穿梭於群山之中,引領觀者穿越幽谷,至右側山腰平台,隱見草舍,訪客得以小憩,遠眺山靈,靜聽天籟,整幅畫作如詩如夢,引人神遊。 韜暉書屋主人,乃一沉潛書畫藝術數十載之老行者。其以一顆歷經風霜之心,一枝歷盡枯榮之筆,將萬古文化之精髓,粹煉凝結於方寸畫桌之間。 賞文晞先生之畫,不可以破網捕風,亦不可用刻度之尺丈量虛空。其藝不僅見於筆法之精湛,更承載亙古流傳之墨香,並融入當代文青氣質之細膩與靈動。 其作品神韻自生,風格獨步藝林,實為靈魂與筆墨交融之典範。文晞先生筆下之世界,既是一場靜謐而莊嚴之文化傳承,也是一種靈性透徹之昇華,更是一場藝術神性的深層對話。每一筆、每一劃,皆為文人修為之具象映現,非僅超卓畫藝之展露,尤見心性與精神高度濃縮之結晶。 此正是當代文人筆墨中,超然「空性」、淬煉「靈性」、無執無我之「神性」三者之圓融共生,成就藝術之至境也。 撰文: 吳遠山 / 藝評者(哲學博士)
AI工藝臺灣‧世代智慧
2025/10/17 - 2025/12/31 (剩 53 天)
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檢驗電腦是否能模仿人類、呈現「智慧」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提醒兩件事: 第一,所謂「完美的成果」,其實是人類先透過想像力、手工技藝設定出標準,然後再研發用機器去達成;第二,在手工技藝當中,「人、工具與真實材料」之間的關係無可取代,這份關係孕育了多樣且創新的可能。也就是說,除了「人工智慧」,我們還可以用「工藝智慧」(Artisanal Intelligence)來理解AI,AI即HI(Human Intelligence)。 百年來,臺灣的工藝實踐者們始終以創意和韌性來應對挑戰,使寶貴的技藝資產得以在世代傳承中不斷創新,形塑臺灣獨一無二的文化樣貌——這是屬於臺灣的AI工藝智慧。 因此,本展將透過「同時性」(simultaneity)的觀照:1920年代在日治時期殖民異文化下找到自我的本土漆藝、1930-1950年代顏水龍深耕臺灣工藝所啟發的設計語彙、1970年代開始為文化保存立法、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復振、1990年代以後融入社區永續發展,以及現在以「臺灣風土」為題之藝術表現等。讓觀眾看見臺灣工藝在多元互動中滾動、累積並持續創生的獨特生命力。 最後,我們將宣示「未來工藝宣言」,秉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活工藝.工藝活」理念所開展的工藝未來,臺灣不僅是人工智慧的矽島,更是工藝智慧豐碩的工藝島!
綻放 維也納美景宮百年花繪名作展 — 從瓦爾德米勒到克林姆
2025/12/05 - 2025/12/31 (剩 53 天)
國立歷史博物館迎接建館70週年,本次展覽特別與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Belvedere, Wien)攜手合作,呈現18至20世紀歐洲花卉藝術的繽紛風貌。首度來臺的《綻放 維也納美景宮百年花繪名作展 — 從瓦爾德米勒到克林姆》,國際級的藝術盛宴於12月在臺北盛大綻放!展覽集結維也納美景宮館藏60幅花卉藝術巨作,其中包含克林姆真跡,以及多件首次在臺亮相的重量級珍藏,一次近距離感受歐洲藝術百年的極致之美。 維也納美景宮是奧地利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美術館,館藏跨越800年,擁有克林姆、席勒、莫塞爾等大師經典,享譽全球。本次展覽不僅是美景宮國寶級原作首度來臺,更特別打造身歷其境的「克林姆花園」沉浸式藝術空間,邀請觀眾親身走入19世紀大師筆下的絢麗花園。 展覽橫跨200年間的歐洲藝術時期,從巴洛克的繁麗、浪漫主義的抒情、美好年代的華麗,到印象派的光影流轉、維也納分離派的革新,最終邁向現代主義的探索。觀眾將一次看盡百年維也納花卉藝術的繁花盛景,親身體驗歐洲藝術細膩與絢麗的真實面貌,在這場臺灣難得一遇的展覽裡,觀眾彷彿步入維也納花園,親歷跨世紀、令人屏息的繁花與藝術。 花卉的獨特迷人之處,在於它不像稻米能果腹、也不像樹木能建屋,而是以純粹的美感,讓人心生喜悅。正因花開短暫、脆弱易逝,藝術家才更加渴望用畫筆將那份瞬間的美永遠留下。歐洲的花卉繪畫從羅馬壁畫、荷蘭靜物一路傳承,18世紀來到維也納,發展出獨特的風貌。當時,維也納的瓷器工坊專門培養花卉畫師,美術學院更開設花卉課程;加上啟蒙時代興起的植物學研究,讓花卉不只是美麗的題材,更有了文化與科學的意義。 十九世紀,畢德麥亞時期的瓦爾德米勒,把花卉靜物推向精緻寫實的高峰;而在新藝術與維也納分離派時期,克林姆則以繁花與裝飾語彙,為花卉開啟現代藝術的新篇章。 邀請觀眾一路走過18世紀到20世紀初,親眼見證花卉如何在藝術、科學與生活之間,綻放出跨世紀的光彩,感受歐洲藝術中最燦爛的百年篇章。
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
2025/10/17 - 2025/12/31 (剩 53 天)
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從館藏重要古物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出發,邀請觀眾展開結合記憶、光影與創造的感官旅程。隨春風、夏雨、秋葉、冬雪,漫步於日光與月色交織的畫境之中,感受臺灣山水的詩意意象與嶄新呈現。 展覽運用沉浸式投影、3D建模與生成式AI等新媒體技術,將馬白水筆下的太魯閣,從靜止畫作轉化為可走入、可感知、亦可參與創作的共享空間。觀眾不僅是融景的見證者,更是造境的共同參與者。 無論是探索自然與藝術交會的創境,或是體驗傳統與科技交融的場域,這場展覽將為走入畫境的旅人,留下屬於自身的獨特感受與足跡。
【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53 天)
地球至今已歷經過至少五次生物大滅絕,每次滅絕事件都導致環境驟變,許多物種在短時間內消失。然而,存活下來的少數生物,卻也發揮生命的韌性,造就現今繁盛而多樣的生命。「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常設展,邀請您透過豐富的化石,探索這段橫跨數十億年的生命演化史詩。
【臺灣有犀 】特展
2025/06/17 - 2025/12/31 (剩 53 天)
【來.去車站—探索建築】特展
2025/06/03 - 2025/12/31 (剩 53 天)
本展是專為親子策畫的建築展,以互動遊戲、繪本、影片與工作坊等多元方式,解析「車站」的使用機能以及與身體尺度的關係,深入探索車站所蘊含的「建築」知識,與觀眾一同發現建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2025/10/10 - 2025/12/31 (剩 53 天)
西園雅集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雅集傳說——蘇軾(1037-1101)、黃庭堅(1045-1105)、李公麟(1049-1106)、米芾(1052-1108)、王詵(約1048-1104)等文藝天才,齊聚汴京(開封)舉辦了一場盛會。千年來這場並未發生的風雅韻事,不斷受到傳頌,成為歷代雅集仿效的原型。 本次特展以「西園雅集」圖像揭開第一單元的序幕。此圖據說由李公麟繪製,內容包括蘇軾揮毫、李公麟畫圖、陳景元(1035-1094)撥阮、米芾題石、圓通大師(1016-1082)談〈無生論〉等場景。這群文化菁英的墨跡,與當時牽動時局的司馬光(1019-1086)、歐陽修(1007-1072)等名臣作品及〈元祐黨籍碑〉皆搭配展出,有助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第二單元「舒心暢意」旨在彰顯這批文藝天才的書畫藝術成就。書法方面,蘇軾〈前赤壁賦〉、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米芾〈蜀素帖〉等名作,呈現北宋末多元且富個人情性的尚意書風;繪畫方面,李公麟稀世真跡〈五馬圖〉、忠實摹本〈山莊圖〉,以及米芾〈雲山〉等畫作,則可一窺北宋文人畫的各種觀點與實踐。第三單元「百代典範」,挑選後人對蘇軾、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的臨仿之作,展現他們對書畫發展的深遠影響。 無論千年前的西園雅集真實與否,今日這些文人的書畫珍蹟聚首外雙溪,讓這個夢幻的傳說在寶島臺灣實現。慶祝建院一百週年的同時,也期許國立故宮博物院能成為提供養分,培育未來典範的沃土苗床。
皕宋——故宮宋版圖書觀止 (I)
2025/10/03 - 2025/12/31 (剩 53 天)
九世紀後半葉的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技術開啟閱讀新紀元;書籍及其承載的知識,發展出嶄新的生命形態。十至十三世紀的宋朝,進入版刻圖籍的黃金時代;從官方到民間,出版活力豐沛,圖書內容多元紛呈。歷經歲月淘洗,校勘嚴謹、工藝卓越、紙墨古雅的宋版善本,不僅是重要的學術研究資源,更因兼具內斂的藝術美感,備獲藏家矚目、珍重。 一百年前,帝國紫禁城化身公共博物館,昔日秘藏宮廷御苑的宋版古籍,連同專屬皇親貴冑的珍玩器用、翰墨丹青,逐步轉型為普世共享之文化資產。伴隨時事遷轉,故宮文物生根臺灣,除了以清宮遺存精萃為典藏主軸,更匯聚來自各方移撥、捐贈乃至蒐購的特色品類,持續拓展院藏文物範圍與內涵;宋版圖書的數量,則擴增至近二百部,蔚成大觀。 乙巳清秋,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暨遷臺復院周甲雙慶。本次特展,非唯傾盡院藏宋版書之尤稱精善者,且欲揭示最新的編目成果。展覽以多個單元介述宋代書籍出版之地域特徵、學術影響,勾勒「版」與「本」的生命歷程;透過書籍載體的轉型與觀看方式的改變,邀請觀眾發掘古書蘊含的美感元素,望向另一個由版刻印刷與藝術賞鑒交會滋養的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