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臺灣文學糧倉】策展人工作坊(臺北)

2025/10/22 - 2025/12/17 (剩 39 天)

  ☆ 文學策展人工作坊 ☆         ◆ 活動介紹 ◆     2025年臺灣文學糧倉推出「文學策展人工作坊」,邀請知名策展人鴻鴻擔任導師,期待培養具備跨域整合能力的文學策展人才,將文學以更多元的形式帶入大眾生活,並促進不同世代與背景觀眾的交流與互動。學員將在專業指導下,累積策展經驗,促進文學與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對話。 好奇文學策展還有什麼可能性嗎?想知道如何策畫具吸引力的文學內容嗎?歡迎對文學策展有基礎經驗、或有志進行文學跨域工作者,一起讓文學策展成為文化創新的重要工具!     ◆ 課程資訊 ◆   日期 | 2025/10/22 - 2025/12/17  ( 共8場次,19小時 )  地點 |臺灣文學糧倉 費用 |免費(為維護課程品質,將於首場課程前收取保證金2,000元;缺勤2次以內者,將於課程結束後辦理退還) 如何報名 |因應小班制規劃,報名時需填答下列問題(如報名人數逾參與人數者,將作為篩選依據):      1、曾參與過哪些以文學為策展的計畫?      2、關於文學策展,我認為有哪些可以發想的方向      3、我曾觀察過哪些文學策展(活動、展覽或策展人)企劃,認為它的哪些特點,值得借鑑?     ◆ 課程介紹 ◆     10/22(三)17:30-18:30 課前討論(主講|鴻鴻) 10/22(三)19:00-21:00 大師講堂(一) 電影x視覺藝術(對談|聞天祥、駱麗真) 11/5(三) 19:00-21:00 大師講堂(二) 表演藝術x文學(對談|耿一偉、鴻鴻) 11/5(三) 21:10-21:40 課後討論(主講|鴻鴻) 11/19(三)18:00-21:00 策展概念與實務(主講|鴻鴻) 12/3(三) 18:00-21:00 討論與實作(主講|鴻鴻、潘家欣) 12/10(三)18:00-21:00 討論與實作(主講|鴻鴻) 12/17(三)18:00-21:00 成果發表(主講|鴻鴻)       ◆ 講師介紹 ◆    導師|鴻鴻 生於臺南。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著有詩集《跳浪》、《暴民之歌》等九種、劇場評論《新世紀台灣劇場》、《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及劇本、散文、小說等,以及主編《爵士詩選》、製作唱片專輯《爵士詩靈魂夜》。電影作品曾獲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芝加哥影展國際影評人獎、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等。曾擔任臺北詩歌節、人權藝術生活節之策展人。 大師講堂|聞天祥 自1990年起歷任臺灣各大報影評人,並以「蔡明亮研究」取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台北電影節節目策劃(2002-2006)、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2014-2017)、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2019-2022)。現任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2009迄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臺南藝術大學兼任教授,政大、北藝大、台藝大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2022年因影展策劃營運與電影文化推廣成就獲楊士琪紀念獎。   大師講堂|駱麗真 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臺灣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專長為當代藝術策展與評論、新媒體藝術研究與創作、美術館行政與管理、藝術教育、數位行銷與趨勢研究。曾任臺北當代藝術館長。     大師講堂|耿一偉 知名策展人,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戲劇顧問,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2-17),獲頒「歌德獎章」與「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近期策展包括桃園鐵玫瑰藝術節(2018-2022)、台南藝術節(2023-24)等。   客座講師|潘家欣 臺南人。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獲府城文學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並主編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另曾於2019年出版《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推廣臺灣美術史,並曾於2025年擔任臺南文學季策展人。                          



Placeholder image

我們總是需要為世界創造出更新的故事

2025/01/18 - 2025/12/21 (剩 43 天)

關於場所 「輕盈」 南進門藉由玻璃及鋼構透露出一種「透明」與「渾厚」之間的差異,儘管那建構本身只是北美館本體建築的附著物看似「輕盈」,但有一種輕盈具有象徵意義,南進門作為匯通北美館的路徑,呈現精微時間流動的「輕」更是豐富。那具體存在之變化和堅定而穩固的建築,這條路徑使得人的角色成了物質隨機變化,小小的變動,眼前的事物都變得輕盈。這樣加了許多輕盈的意象:白色的空間、流動的時間、流動的事物,以及無聲靜謐的空氣。這個場所是不是滿滿的蠱惑,是不是交織了很多條的線索? 「新奇」 循著這條思路,因而幻想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場域:二個長廊各據一方,假設以一黑一白的空間形態為論述成形:雲朵般的白色長廊,彷彿失重消融空間的堅實感。另一頭的黑色長廊以不一樣的角度、不同的邏輯來看待一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有關現在和未來的現實⋯⋯我們總是需要為世界創造出更新的故事,總有新的途徑等待探索。在其中,導向對於一切新奇事物的感受,是關於物質世界的事物,但是通過情境裝置,嘗試連結上無限微渺、輕盈、機動的事物的感受。 「路徑」 黑與白二個空間可以解讀許多路徑,它們是多孔的、向外開放的,能兼容每個人的慾望及所有恣意放肆與歧異之見,而令人驚奇不已。如果有一條路徑是進入理性思維的心智空間,在這裡得以探索交錯的直線、陽光的投影、形狀、空間的向量。另一條路徑則通過場景所建構的空間,並藉由文字來嘗試創造出一個等同於那個可以言說和不可以言說的總和的空間。這兩條途徑投射出自然世界和想像世界裡真有其事的現實,我們不斷地在這兩條路徑之間來回變換,以一個人能夠渴求的所有欲望述說這裡的事物,總是含有相當數量的訊息相互混雜。 「空間、時間」 「——如空間有幾何學,時間有心理學。」《追憶似水年華》以著名的〈斯萬之戀〉開卷,在回憶與想像之間穿透相輔相成。1空間是一個有形的介殼,如果把它的物質力量加諸於抽象的時間之上,就會意識到我們藏身在某個角落、某個時間裡漫遊、逗留在記憶與想像之間。我們喜歡藏匿在物理形體上的每一吋,丈量著時間,無論是喧囂、寂靜:遠處有著濃濃的書香和咖啡香、音樂緩緩流瀉、綠色植披散發著沈靜安定的氛圍、浮光掠影如羽毛般輕盈、ㄧ個刻意的黑與精確的光這種矛盾組合,可能表達我們的理性思維和場所之糾纏⋯⋯ 南進門這個難以被定義的場所,可以精確的分為兩個方向:它是有形有體的物理空間,它也是一切抽象事物的載體,呈現事物可感知的層面。我們嘗試賦予場所最細微的元素如事物的重量、空間的量度、真實可感、知性思索、形體與官能,直到淬煉出場所本身的精純度。我想,場所意味著超越機能主義所賦予的定義,因此作品所構成的內容最終都與這裡每一個要素所具有的意義不可分離。例如陽光、雨天、風從大片玻璃窗融入的片刻,再真實不過,它們將這個空間變得具象而散發出一種官能性。在這裡,時時刻刻都有它們自己的樣子,或許是其他空間的樣子?每個場景都是一個序幕,錯過了,就進入故事的篇章。 可以說環境就是作品的一部分,這個「場所精神」揭示和作品在其中的結構整體既有主觀的一面也有客觀的一面。如果想像把作品部署在以精神為基礎的場所,這是極關鍵的細節,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周遭發生的事件,呈現的事物就越細微,每一個構成的意義也就越豐富。簡言之,把場所作為能夠影響作品的東西,而向外部開放。重要的是,它可能意味著是虛幻的,或者是不可理解的,和真實的、可理解的相對。 關於空間 現在,我必須轉向空間問題:跨學科思潮打破展覽場域作為物件陳列空間的空間機能,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樣的獨特場域。南進門之所以有其魔力,且不在乎空間上侷限的原因,就是來自它擁有灰色空間的擴延特質:它的輕充滿活力與勁道,它的空間本身給予我們一種無限的想像,那種純粹的場所感所衍生出來的某些特殊性質,反而去凸顯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的關係。 非池中藝術網一篇專文裡,作者提及倫敦白教堂美術館 (Whitechapel Gallery) 館長Iwona Blazwick,曾於2007年文章表達對展覽空間的觀點:「同時是一張可滲透的網絡、一個黑盒子、一個白盒子、一座殿堂、一間實驗室,甚至是一種情境。」美籍藝術史學者畢莎普(Claire Bishop)以「舞蹈展覽」為例,將這類展覽解讀為“灰色空間”,它因表演而存在,是實驗劇場的黑盒子和美術館白立方(白盒子)的歷史性融合。她表示:「…灰色空間的特性之一就是社交媒體:智能手機成為觀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部分則因為舞蹈展適時地出現(並興盛)於這個無所不在的移動設備支配生活的年代⋯⋯」2 就像我試著說明關於場所的陳述,南進門記述一個拒絕精確定義的空間,它呈現在我們心中的,是一個可以相互滲透的空間。在那裡,我們容許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對撞,令我們自在而輕鬆。依此脈絡,在此發生的展覽有一個主體,但更像是有機體:作品、相關場域以及物質性的承載與轉譯,就像「生成」這個字義,因此還帶有衍生和變化的意味,同時以一種「未完成」、「待續」的方式存在。所有那些「非比尋常」最細微的狀況和不同的物質等待著我們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感官去抓住最細微感受。 關於作品 因此,藉由「場所」的概述,安置了黑與白二個空間作為展覽的敘事結構,確定陳慧嶠的乒乓球系列和發條鼻子結合環境的浸淫式裝置二件作品。陳慧嶠用「顏色」在白色空間裏傳達一種單純知性的東西,讓場所揭露了它的「輕盈」。發條鼻子建構一個全黑的空間,通過影像、人造光以及從縫隙透進來的自然光源透露出被確實執行裡所指涉的陳述。展覽主題暫定為《我們總是需要為世界創造出更新的故事》,試圖營造一種單純的知性與純粹的感性,這兩個範疇在意識型態上是針鋒相對的,但二者出人意表地發展出某種形而上的對話。 但是,關於這些陳述,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抽象,我都談了什麼?我的想像對象是什麼?我的意圖想描述什麼?我是否有改變方向?總之,一切部署都仍處於無限制陳述的階段,以證明我那個天真的想望:盡其所能地讓觀看者從知覺到視覺意識到他們自己可以引發和改變某種情境,並將有能力自主行動。 關於多巴胺 我可以明確說明所謂的展覽主題,更精確的說是什麼論述實踐。一開始,我對場所表達一個觀念、一個慾望、一個形象,在將論述形成與它們描述的陳述連結起來後,我開始往外去尋找這些陳述的使用:我可以透過它們發現什麼?它們對陳述場域和強調場域的形成構成分析時,作品的要求是什麼?需排除的是什麼?問題不是質疑陳述的形成,過程中有必要提出關乎自身限制,比如說是建築體、空間、環境等特定性問題,因此反向分析是不可避免的。反向分析就是提出若干命題往外去思考文本、命題本身的定義,從語義、邏輯到心理層次一一去尋找。 在研究陳述時,「不確定」和「無限」不斷出現且相互參照,這導向無限延伸的概念,以類似無止盡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非常令人著迷、亢奮。但不確定的、模糊的無法精確而清晰地藴育構想的東西也展示它的力量,令人感知到痛苦、困惑。我並不想在這裡討論個人心理層次的轉折,而是要談多巴胺。 「從多巴胺的角度來看,⋯⋯,欲望是上癮的驅動力。」3或許欲望就是做展覽的驅動力,它呈現在表現、認知和想像等方面的潛在性,所以令人上了癮頭。科學家說多巴胺(Dopamine)是人腦中會讓人感到快樂的化學物質,它是屬於神經傳導物質,透過神經突觸傳遞。當人們吃到美味的食物或是聽到喜歡的歌曲時,多巴胺會產生並使人感到愉悅。多巴胺還會參與大腦的獎勵系統,當人們獲得獎勵或是在努力過後實現回報時,多巴胺會飆升,讓人們感覺到快樂並且上癮,因此更有動力繼續克服困難、向前邁進。 產生多巴胺的細胞只佔大腦的0.0005%,但這是我們用來探索世界的一小群細胞。我們認同我們的多巴胺:享樂主義者、藥物成癮者、愛情成癮者、藝術家⋯⋯,不論是人生在追求更多的同時得到更多的回報、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大化我們所認為美好的事物、人如神一般的力量創造真與美之物,這就是多巴胺,多巴胺是傳遞信號的小指揮,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 在南進門,我們把自己的本質和多巴胺迴路聯繫起來,我們能抬起頭看看外面的天空、聞到空氣、品嚐眼前的景物,還是漫不經心的穿過現實世界沈浸在幻想世界⋯⋯在那裡,我們的世界可以成為自我陶醉的天堂,驅動我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但我們也可能徒勞無功,只是任由欲望馳騁,想要更多,一切都在不停地運轉。我想做一個能驅動我們全部感知的展覽。很快的我們的多巴胺迴路會告訴我們欣賞眼下的現實,享受它們無限的複雜性,享受我們擁有的,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事情。



Placeholder image

水彩畫A-許敏雄

2025/09/01 - 2025/12/22 (剩 44 天)

國立國父紀念館第66期生活美學班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水彩畫A                                                           授課教師:許敏雄 適合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週次 單元名稱 內容摘要 一 課程說明,認識老師同學,購買畫材 購買工具材料 二 水彩靜物練習(一):花與應景水果練習 現場寫生 三 水彩靜物練習(二) 靜物照片臨摹 四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一):照片內容的取捨 (老師提供照片內容或自己拿照片給老師挑選) 風景照片臨摹 五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二):風景照片   六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三):旅行寫生的要義與方法 代針筆 七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四):旅行寫生的要義與方法   八 不透明水彩、壓克力混合靜物或風景練習 半具象畫練習 九 水性顏料複合媒材介紹與練習:   十 留白膠,無酸樹脂,壓克力打底劑等介紹、 示範與練習 平面複媒示範與練習 十一 風景寫生:水彩或壓克力 館外寫生 十二 人物頭像示範與練習 人物照片 十三 人物胸像示範與練習 人物照片 十四 抽象畫的認識 抽象畫練習 十五 回顧本期作品:水彩、不透明水彩、壓克力等 裝裱作品總檢討           註:1.本課程內容可能會隨著學員上課情形而有所調整,以實際上課情況為準         2.停課:9/8、9/29、10/6         3.工具材料:鉛筆一盒,保護噴膠:素描、色鉛筆、粉彩共用:(Fixatif),水彩、           壓克力共用:(Crystal Clear、Matte Finish),橡皮擦(鉛筆,炭筆用各一),           代針筆,水性色鉛筆,水性臘筆,粉彩,油性粉彩,水彩簿,水彩紙(四開、八開等),           粉彩紙等,水彩用具(各類水彩筆、水彩顏料、調色盤、水袋等)戶外寫生畫架。           依課程單元所需,自備其他工具材料(如複合媒材材料,壓克力顏料等)                                      



Placeholder image

2025翠湖青少年音樂會

2025/02/16 - 2025/12/27 (剩 49 天)

2月16日(星期日)起至12月27日(星期六)止,2月至12月每週六下午1500時演出,除5月至9月每週六下午1600時演出,於翠湖與你一起聆聽音樂饗宴。 2月16日(星期日)1500-1600       2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3月15日(星期六)1500-1600        3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4月12日(星期六)1500-1600        4月26日(星期六)1500-1600        5月10日(星期六)1600-1700        5月24日(星期六)1600-1700        6月14日(星期六)1600-1700        6月28日(星期六)1600-1700      7月12日(星期六)1600-1700        9月13日(星期六)1600-1700        9月27日(星期六)1600-1700  10月18日(星期六)1500-1600      11月8日(星期六)1500-1600        11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6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13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14日(星期日)1500-1600      12月27日(星期六)1500-1600                    



Placeholder image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2025/11/20 - 2025/12/28 (剩 50 天)

⛆ 藝術家介紹 徐涌誠 Íng Sîng Tshi (1998) 1998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創作媒材多以平面繪畫、裝置、攝影、錄像等。 個人&展覽介紹文章 ► https://reurl.cc/8blDZ4 ⛆ 展覽介紹 在本次展覽中,我試圖在既有的基礎上重構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與情境秩序:影像不再僅僅局限於平面的觀看,而是在空間安置中發生,甚至在觀者的身體經驗中被觸發。作品融合了文件紙張、歷史圖像、片段殘影及我所記錄的影像,或是多種媒材的拼接與並置,使整體視覺體驗保持在一種等待詮釋、無法確定的懸置狀態,就同記憶一般無法言說。觀者並無法僅通過線性敘事來解讀這些圖像,而是被引導進入一個由斷裂、異質所組構的感知情境。 ⛆ 展覽資訊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Hsu Yung-Cheng Solo Exhibition:Heterogeneity of the Residual Scene 展期:2025/11/20(四)-12/28(日) 開幕:2025.11.29(六)下午15:00 地點:KCCA 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 金車文藝中心 KCCA



Placeholder image

陳薇如 創作個展【寂靜的無人之地】 Chen Wei-Ju Solo Exhibition: The Silent Land of No One

2025/11/15 - 2025/12/28 (剩 50 天)

⇲ 藝術家介紹 陳薇如(b.1999) 生於新竹,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主修水墨創作。她的藝術養分多來自日常觀察與情緒經驗,她的創作以探尋「心理空間」與「情緒棲居」之間的關係為核心,試圖在現實與內在之間,描繪情感如何於空間中浮現與停留。 陳薇如的創作延伸自個人生命經驗,畫面中的人造物與自然物既是情感的載體,也是觀者進入作品心理空間的線索。她關注空間與情緒的互相滲透,並藉由水墨特有的時間感,建構出既熟悉又陌生的「無人之地」,讓觀看成為一場探索與對話的過程。 ⇲ 展覽介紹 「寂靜的無人之地」是一個由記憶、情緒與想像構築的場域。以水墨與紙張纖維的交織、留白與時間感,將生活中的建築輪廓、自然元素與日常物件重組,形成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間。 這些畫面如同一座座靜默的迷宮,讓觀者在其中遊走、停留,體驗與自身情感的對話。雖然「無人」,卻並非封閉;它邀請人以旅人的姿態輕步探索,讓觀看成為一種陪伴,也讓這片寂靜成為情緒得以安放的所在。 展覽專訪➥https://reurl.cc/Qa17L5 ⇲ 展覽資訊 陳薇如 創作個展【寂靜的無人之地】 Chen Wei-Ju Solo Exhibition: The Silent Land of No One 展期:2025.11.15 (六) – 12.28 (日) 開幕:2025.11.22 (六) 下午 14:3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臺北南京館(臺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F)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金車文藝中心KCCA



Placeholder image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2025/11/20 - 2025/12/28 (剩 50 天)

⛆ 藝術家介紹 徐涌誠 Íng Sîng Tshi (1998) 1998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創作媒材多以平面繪畫、裝置、攝影、錄像等。 個人&展覽介紹文章 ► https://reurl.cc/8blDZ4 ⛆ 展覽介紹 在本次展覽中,我試圖在既有的基礎上重構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與情境秩序:影像不再僅僅局限於平面的觀看,而是在空間安置中發生,甚至在觀者的身體經驗中被觸發。作品融合了文件紙張、歷史圖像、片段殘影及我所記錄的影像,或是多種媒材的拼接與並置,使整體視覺體驗保持在一種等待詮釋、無法確定的懸置狀態,就同記憶一般無法言說。觀者並無法僅通過線性敘事來解讀這些圖像,而是被引導進入一個由斷裂、異質所組構的感知情境。 ⛆ 展覽資訊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Hsu Yung-Cheng Solo Exhibition:Heterogeneity of the Residual Scene 展期:2025/11/20(四)-12/28(日) 開幕:2025.11.29(六)下午15:00 地點:KCCA 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 金車文藝中心 KCCA



Placeholder image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瓷繪創作展

2025/10/17 - 2025/12/28 (剩 50 天)

《東之行者—隨想》瓷繪創作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盛大展出。此展呈現藝術家徐瑞芬跨越二十餘年的藝術行旅,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為當代瓷繪工藝開創嶄新視野。 本次展覽的核心精神,圍繞於「行者」的姿態與心境,徐瑞芬以遊歷東西、融通古今的創作視野,將西方油畫的色彩層次與拼貼構圖手法,交織東方「禪意」與「隨想」的詩性意象。其作品在生活的寫實與心靈的抽象之間往返遊走,既有皇室典雅的華美氣度,又蘊含東風禪意的靜謐深遠。徐瑞芬以千年白瓷為畫布,並以細膩筆法注入她個人的心性與情感,使每件作品成為時間流轉與心靈對話的媒介。



Placeholder image

吳奕蓁 創作個展【記憶之外的閃現】

2025/11/15 - 2025/12/28 (剩 50 天)

✴藝術家介紹 吳奕蓁,1998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作聚焦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感知錯位,擅長運用3D建模、列印與數位影像等科技媒材。早期從水墨與雕塑起步,後轉向數位創作,探索身體感知與視覺邏輯的矛盾。她經常從手機相簿的日常影像出發,透過摩爾紋與像素網格轉譯記憶,創造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空間。 ✴展覽介紹 陽光穿過紗窗落下時,窗外物體的影子被切割成如數位影像般的像素輪廓;螢幕上忽隱忽現的數位紋理,讓記憶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游移— 影像的扭曲與重組,不只是觀看的錯位,也是感知在真實與再現之間的再生。 以日常影像為起點,透過建模與3D列印,轉譯那些被技術與時間扭曲的片段,捕捉記憶之外仍閃現的存在。 展覽專訪:https://www.kingcarart.org.tw/exhibitions-detail/237



Placeholder image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創作個展

2025/10/17 - 2025/12/28 (剩 50 天)

《東之行者—隨想》瓷繪創作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中壇盛大展出。此展呈現藝術家徐瑞芬跨越二十餘年的藝術行旅,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為當代瓷繪工藝開創嶄新視野。   ​​本次展覽的核心精神,圍繞於「行者」的姿態與心境,徐瑞芬以遊歷東西、融通古今的創作視野,將西方油畫的色彩層次與拼貼構圖手法,交織東方「禪意」與「隨想」的詩性意象。其作品在生活的寫實與心靈的抽象之間往返遊走,既有皇室典雅的華美氣度,又蘊含東風禪意的靜謐深遠。徐瑞芬以千年白瓷為畫布,並以細膩筆法注入她個人的心性與情感,使每件作品成為時間流轉與心靈對話的媒介。   長年旅居紐西蘭的徐瑞芬,其藝術生涯起步於西方瓷繪殿堂,遍訪英國、德國、澳洲、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等地,向名師學習,不斷精進技法並汲取各地藝術思潮,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她以近乎執著的熱情投入創作,在短短四年內即成為首位取得Australian Porcelain Art Teachers專業執照的華裔藝術家,奠定其於國際瓷繪界的重要地位。然而,徐瑞芬並未止步於西方的精湛技藝,而是回望東方文化根柢,探尋瓷器背後的哲思與精神,最終淬鍊出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語彙。   【展覽資訊】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創作個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17日至12月28日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09:30-17:30( 周一休館 )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3樓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