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李逸琦膠彩創作展」、「謝嘉亨童趣藝術創作展」於立法院展出

2024/10/31 - 2025/01/01 (剩 49 天)

  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協助策劃下,立法院定於今(113)年10月31日至114年1月1日,分別於文化走廊及國會藝廊展出「李逸琦膠彩創作展」、「謝嘉亨童趣藝術創作展」。   李逸琦創作以「動物」、「人」為主軸,以膠彩作為體現的媒材,透過觀察人的表情、行為表現各項影響社會現象,以象徵的手法安排畫面構成,從各種生活經驗與環境中的時事擷取其感受,以具體敘事性具象表達事物與故事性,表現人在多樣的社會所展現的面向和情感。   謝嘉亨擅長以「閃光釉」的特殊技法上色,呈現色彩多元的金屬色澤與變化性,此次童趣題材創作亦在兩個材質中跨越,從土跨到金屬,又從金屬跨回土。不停地追求創作極限,找尋陶土的所有可能性,藉此演繹陶藝的形態展現。 立法院國會藝廊、文化走廊展覽 2024.10.31-2025.1.1 本展覽位於立法院辦公區不對外開放      



Placeholder image

【念頭】葉竹修雕塑創作展

2024/11/16 - 2025/01/05 (剩 53 天)

展覽名稱:【念頭】—— 葉竹修雕塑創作展 展覽期間:2024.11.16 -2025.01.05 (10:00 ~ 19:00)(每月1、3週之星期二休館) 開幕茶會:2024.11.17 Sun. 15:00 展覽地點:光點藝術中心/新北市鶯歌區陶瓷街18號3F 展覽專線:02-2678-6577 ▌展覽介紹 2015的「浮識 浮世」、2018道禾「人間 娓娓道來」、2020年「唯識人生」以及2021「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之雕塑創作個展,用凡人的立足點揣摸仙佛的無上聖境,用『形色』憶測仙佛之靜與動,然而仙佛捨離『形色』只用『空』字告知一切。 此次以『念頭』做為個展主題,回歸探討對人存在的主要核心架構,『念頭』可以解夬問題和發現問題,它具備『成、住、壞、空』的四種現象,它也包涵每個人過去的意識運作,關鍵影嚮現在念頭的正、負面走向。 『念頭』可以發現問題也能解決問題,佛教用『參』字來面對『念頭』的升起與消失,用第三人的角度看待,必然有第三種的意念出現。因此便可當下發現與解決念頭,讓每一個念頭都能被我們知道。 藉由此次個展,提供每件作品在不同時間產生的念頭,來勾起每位參觀來賓下意識的某一個念頭,透過參念頭的方式來觸動這一次的美感經驗 。



Placeholder image

萌寵報到-寵物郵票特展

2025/01/01 - 2025/01/05 (剩 53 天)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及少子化、高齡化等社會環境影響,飼養寵物漸成風潮,寵物更成為飼主的情感依靠與陪伴他們的家庭成員。為使大眾認識與人親近的動物,本館特規劃「萌寵報到-寵物郵票特展」,期透過展出內容,激發民眾對寵物的愛心,並傳達尊重生命及正確飼養照顧觀念。



Placeholder image

《(你+歷史)x 藝術 = ?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特展》

2024/11/05 - 2025/01/12 (剩 60 天)

國立歷史博物館隨同升級發展計畫,完成「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以三件作品設置於館內外不同空間,與觀眾產生新的互動和對話。以此為起點再延伸,藉由展覽形式突顯計畫的公眾性與教育性,邀請觀眾不只是藝術作品的觀賞者,在持續變奏的時間之流,也是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與思辨者,一起思考:當「(你+歷史)x 藝術」,可以為等號後面填上什麼答案? 展覽以三部分敘事。第一單元從如何思考歷史出發,以「誰在寫歷史」破題,討論歷史書寫如何從史家的一家之言,逐漸擴展為眾聲喧嘩。第二單元從公共藝術計畫的三個重要概念切入:紀念、記憶與記起,探索歷史的多元價值。呈現史博館三件公共藝術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誰在寫歷史?〉、〈倒數第二個箱子〉的創作脈絡,佐以館藏與相關歷史影像、物件。此外也將作品的形式與概念轉化為展示裝置,運用互動的形式提供觀看作品的不同視角,拆解作品的製作過程以及組成的各種元素,讓觀眾猶如幕後直擊。第三單元「換你來想想歷史!」透過提問,延續「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的核心理念,以互動設計創造觀眾與歷史的對話空間,與公開表述自己思考觀點的平台。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試圖超越單一線性歷史敘事,從紀念與紀念物出發,反思人、場所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本項特展從公共藝術計畫延伸,啟發歷史的多元價值,邀請觀眾共同思考:歷史將如何成為你我的故事?你我的故事又將如何成為歷史?



Placeholder image

隨緣不隨我-陳三火剪黏藝術特展

2024/11/02 - 2025/02/09 (剩 88 天)

隨緣不隨我 – 陳三火剪黏藝術特展 「剪黏」又名「剪花」,以色彩鮮豔的瓷器「剪」裁成片後,「黏」在灰泥表面,再由藝師進行細部彩繪修飾,集合雕塑、陶瓷、彩繪及鑲嵌多種技巧,更與廟宇文化緊密連結,為臺灣極具特色之傳統工藝。1980年代,統一型制的淋搪材料大規模量產,嚴重衝擊剪黏工藝過往講求慢工質精的獨特美學風格,更讓剪黏技術與人才出現斷層並逐漸式微。面對大環境衝擊及人生轉折,陳三火藝師謙遜自省,繼而開創「以摃代剪」的嶄新剪黏藝術表現形式,作品由傳統半圓雕走向全立體,展現多元的題材及高度的媒材趣味,作品富含強烈的動態感及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不但「摃」出新生命意義,也為傳統工藝開啟更多的當代可能性。   本次特展精選陳三火藝師32件作品,並搭配創作工具、材料及影音等介紹,以「起步–耳濡目染習藝的火獅」、「轉折–隨緣敲擊技法的創立」、「開拓–結合永續 新媒材的探索」及「創新–人間關懷 多元題材的關注」四大主題,分別介紹陳三火藝師的習藝之路,及經歷人生轉折後「以摃代剪」的創作突破。並結合「永續概念」運用「蚵殼」進行創作,大膽開拓對創作題材的多元嘗試,成就其獨樹一幟的火獅剪黏藝術。希望透過本次特展呈現陳三火藝師以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始終堅守傳遞薪火的使命及勇於自傳統中開創新意的工藝頂真精神。   Destiny Calls - Chen San-Huo’s Jiannian Art Special Exhibition  Jiannian, known as "cutting and pasting," involves cutting colorful porcelain into pieces, pasting them onto plaster surfaces, and then refining them with detailed painting. This traditional craft integrates sculpture, porcelain, painting, and inlaying techniques, and is closely tied to temple culture, making it a unique form of Taiwanese folk art. However, in the 1980s, the mass production of "lintang"(drip enamel materials)severely impacted the traditional Jiannian craft, which emphasized slow and meticulous craftsmanship. As a result, the craft and its artisans faced a decline.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from life and career, San-Huo Chen, a humble and introspective artist, pioneered a new jiannian technique called "Random Tapping." His works evolved from traditional half-relief sculptures to fully three-dimensional pieces, featuring diverse themes and playful material combinations. His creations are dynamic and often infused with a touch of humor, giving new life to the jiannian craft and expand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contemporary adap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In this exhibition, 32 works of San-Huo Chen are featured and four themes, along with tools, materials, and multimedia, will be presented:"The Starting Point of Learning the Craft," "The Creation of the random tapping Technique," "Exploration of New Media" and "Focus on Diverse Themes." In coherent sections, the exhibition introduces Chen’s journey in mastering the craft and his creative breakthroughs, including his shift to random tapping technique after life changes. Additionally,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his use of sustainable materials like oyster shells, showcasing his daring exploration of new themes in the jiannian creations. Along with the exhibition narrative, we hope to present Chen’s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attitude toward life,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passing on the jiannian tradition, and constantly dedication to transcending himself.   隨緣不隨我-陳三火剪黏藝術特展 展覽日期|2024.11.02-2025.02.09  展覽時間 | 週二至週日09:30-17:30 (週一、除夕及初一休館)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二樓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剪黏體演工作坊    ★每場次開放名額15名;若參加兒童年齡6-12歲,需由至少1名家長陪同參加。 講師|陳三火藝師 日期|2025.02.02(日)初五 場次|上午場   10:30-12:00  、下午場   14:00-15:30 (目前兩場次活動報名已全數額滿,感謝大家踴躍報名) 活動報名網址|https://reurl.cc/OrOGQ3        



Placeholder image

「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

2024/11/30 - 2025/02/23 (剩 102 天)

「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 漢寶德     2024年為漢寶德逝世十週年,為紀念這位傑出的文化巨擘,文化部推動系列展覽,由史博館辦理此次書法展覽呈現創作的完整面貌,藉此擴大展覽效益。   建築是冰冷的石材與木材構建而成的空間藝術,書法是燃燒在紙上的情感與智慧。在漢寶德的書法中,每一筆每一劃,如同建築的每一條線條,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創作者深沉的內涵與獨特的視角。當書法的筆墨與建築的結構相融合,我們看到藝術形式的交錯,體會文化精髓的深刻共鳴。   書法,這門技藝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精髓;其表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心靈的交流。藉由書寫而成的作品,超越時空的界限,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今文人的情懷與志趣。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首無聲的詩,讓人在品味其間,體悟書法之美與人生之真,作品便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漢寶德對筆墨的掌控、對字形的構思、對結構的安排,都顯示出他對書法藝術的極致追求與深入理解。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傳統筆墨的學習,也感受到現代作品的勇於嘗試。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內涵,打破了時間的界限,讓古老的書法藝術在當代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書法是漢寶德諸多成就中的一環,此次展出其對書法的研究與實踐的一部分,是文字的表達,也是對空間感知的一種延續,更是對美的敘述。透過這次展覽,相信能夠感受到書法筆劃的力量和建築設計的美感,在這種藝術的交融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感與啟示。   本展以漢寶德的書法觀念為出發,強調書法結合生活藝術。由家屬精選漢寶德書法作品102件展出。依其創作年代與風格面貌,分為循古、抒情、構成、新象等四部分進行展出。循古,即是傳統碑版學習的面貌。抒情,即是以書法內容傳遞內心意念。構成,為其對於畫面安排布置。新象,為其書法作品獨樹一格之處。從研究、臨摹到自創風格,寫書法是漢寶德回歸傳統的最終歷程,希冀透過本展讓民眾認識漢寶德的書法藝術。 展覽訊息 展覽日期:2024/11/30-2025/2/23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4樓(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9:30~17:3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或活動則另行公告)  



Placeholder image

「當代轉‧動—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2.0」聯展

2024/11/05 - 2025/03/30 (剩 137 天)

本展由北區6間原文館新生代的族群文化專員及策展員全程主導,在臺博館與專業師資團隊長期密集的工作坊訓練中,由各館互助合作,從主題概念發想、架構文案發展、空間表現、文物選件、互動開發、觀眾溝通、文宣設計等逐步完成策展。 本次展出內容包括: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展出「八尺門的野菜人」八尺門社區真實生活中,野菜園裡種植的阿美族野菜物種與野菜食譜;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展出「登陸・火山・撤離・遺留──凱達格蘭族歷史絮語」以在地原生族群凱達格蘭族的觀點,透過族群起源傳說的踏查走讀,重新演繹北投與大屯山之故事;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展出「Ulay‧織男」以翻轉傳統「泰雅織女」的刻板印象,從一位非典型的在地「泰雅織男」身上出發,呈現出當代烏來(Ulay)泰雅織藝的另類風貌;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以「Tuying.都市原住民的樣貌——撤離.凝聚.重生」展出一群不習慣城市高樓大廈的阿美族人,陸續遷居落腳於 Sa’owac(撒烏瓦知)部落的過程與轉變;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的「獵人逐跡 rapan c'oli mluyak」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呈現坐落於山海間的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獵人如何藉由對獵物的追逐實踐與追隨祖(Gaga);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展出「大同小米 Trakis Datong」以小米(trakis)是生活裡的主食、祭儀中的焦點,也是泰雅永續農業生態智慧的精隨所在,呈現大同泰雅人對(trakis)小米的禮讚。     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Placeholder image

國家地理女性經典影像展

2024/12/21 - 2025/04/06 (剩 144 天)

Placeholder image

「新藝術運動」光影藝術展 從高第到慕夏、克林姆

2024/12/30 - 2025/04/06 (剩 144 天)

Placeholder image

2024【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2024/01/01 - 2026/09/20 (剩 676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