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2025翠湖青少年音樂會

2025/02/16 - 2025/12/27 (剩 39 天)

2月16日(星期日)起至12月27日(星期六)止,2月至12月每週六下午1500時演出,除5月至9月每週六下午1600時演出,於翠湖與你一起聆聽音樂饗宴。 2月16日(星期日)1500-1600       2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3月15日(星期六)1500-1600        3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4月12日(星期六)1500-1600        4月26日(星期六)1500-1600        5月10日(星期六)1600-1700        5月24日(星期六)1600-1700        6月14日(星期六)1600-1700        6月28日(星期六)1600-1700      7月12日(星期六)1600-1700        9月13日(星期六)1600-1700        9月27日(星期六)1600-1700  10月18日(星期六)1500-1600      11月8日(星期六)1500-1600        11月22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6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13日(星期六)1500-1600      12月14日(星期日)1500-1600      12月27日(星期六)1500-1600                    



Placeholder image

王千華 創作個展【當細語在黑暗中繁殖】Chika Wang

2025/11/20 - 2025/12/28 (剩 40 天)

藝術家介紹 王千華,1994年出生,現居桃園。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組(2016)、東京藝術大學 Global Art Practice(2019)。創作關注身體、環境與感知的交界,由微觀觀察延伸至地景尺度的裝置與公共藝術;近年以《漂浮地層計畫》等系列,探討生態與城市的互構與感知技術。曾於金門與群馬 Shiro Oni Studio 駐村,並於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日本武則之森藝廊等展出;2022 年創立「木子一十一工作室」。2024年獲第九屆公共藝術—藝術創作獎。 展覽介紹 展覽從一場暴雨開始,想像所有對外界的感受就像這場雨,無論舒適或疼痛、快樂或悲傷,都慷慨又殘忍地打在皮膚上。 曾以為腦神經只會像樹枝般緩慢生長,後來才發現它們其實會像跳舞一樣伸縮突觸,不斷尋找新的接點。腦中也許是一場持續進行的舞會,流動著不同的互動模式與關係。 思想是活生生的,而這個展覽試圖描繪那樣的生命力。 神經學家卡哈曾說「從顯微鏡觀看大腦,就像帶著寫生簿走進一片有億萬棵樹的森林。」顯微鏡拓展了風景的邊界,讓我們看見神經元如何四處探索、巨噬細胞如何爬行與吞噬,而血管如根系緩慢脈動。 如果思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如同天氣或森林般,發生於身體與環境之間的現象,那麼,反覆觀察微觀與宏觀的世界,是否能在其中找到某個共同點?展覽作為一場實驗,試圖將內外在的景象融合在創作中,然而無法言喻的感覺依然如喃喃細語,在感知的邊界繁殖。 文章連結➤ https://www.kingcarart.org.tw/exhibitions-detail/240 展覽資訊 王千華 創作個展【當細語在黑暗中繁殖】 Chika Wang Solo Exhibition: Whispers Breeding in the Dark 展期:2025.11.20 (四) – 2025.12.28 (日)



Placeholder image

黃彥勳 創作個展「孤絕的殘骸 — 微光折射於空隙之間」 Huang Yen-Hsun Solo Exhibition: The Solitary Ruins — Light Refracted in the Voids

2025/11/20 - 2025/12/28 (剩 40 天)

𖥠 藝術家介紹 黃彥勳,生於臺灣臺北,現居於臺北市。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長期以壓克力繪畫與裝置作為主要創作媒介,關注人類文明、時間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其作品以「殘骸」、「遺跡」、「光」與「碎片」為核心視覺語彙,構築出從廢墟到宇宙虛空的詩性場域。創作常以宏觀的宇宙意象作為出發點,延伸至對個體存在的哲學思考。 𖥠 展覽介紹 一片片時間的殘骸凝結成淡藍色塵埃,折射微弱光芒,閃爍於星環邊緣回望的視野中。時間將一切侵蝕為殘骸,直至塵土荒蕪;面對外在世界,個體如何定義與證明自身的存在?又如何在無垠孤寂中留下痕跡? 展覽《孤絕的殘骸 — 微光折射於空隙之間》中,藝術家黃彥勳結合繪畫與物件裝置,探索人類在虛無宇宙與時間洪流中的抵抗與追尋,以及個體面對外在世界的存在辯證。以殘骸、遺跡與生命等符號構成視覺語言,微光與斷裂訊息在虛空中折射,放大孤獨感。然而,孤獨並非虛無,而是宇宙中人類獨有的詩意。 專訪文章 ► https://reurl.cc/xKg5ab 𖥠 展覽資訊 黃彥勳 創作個展「孤絕的殘骸 — 微光折射於空隙之間」 Huang Yen-Hsun Solo Exhibition: The Solitary Ruins — Light Refracted in the Voids 展期:2025.11.20 (四) – 2025.12.28 (日) 開幕:2025.11.29 (六) 15:3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 金車文藝中心KCCA



Placeholder image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2025/11/20 - 2025/12/28 (剩 40 天)

⛆ 藝術家介紹 徐涌誠 Íng Sîng Tshi (1998) 1998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創作媒材多以平面繪畫、裝置、攝影、錄像等。 個人&展覽介紹文章 ► https://reurl.cc/8blDZ4 ⛆ 展覽介紹 在本次展覽中,我試圖在既有的基礎上重構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與情境秩序:影像不再僅僅局限於平面的觀看,而是在空間安置中發生,甚至在觀者的身體經驗中被觸發。作品融合了文件紙張、歷史圖像、片段殘影及我所記錄的影像,或是多種媒材的拼接與並置,使整體視覺體驗保持在一種等待詮釋、無法確定的懸置狀態,就同記憶一般無法言說。觀者並無法僅通過線性敘事來解讀這些圖像,而是被引導進入一個由斷裂、異質所組構的感知情境。 ⛆ 展覽資訊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Hsu Yung-Cheng Solo Exhibition:Heterogeneity of the Residual Scene 展期:2025/11/20(四)-12/28(日) 開幕:2025.11.29(六)下午15:00 地點:KCCA 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 金車文藝中心 KCCA



Placeholder image

陳薇如 創作個展【寂靜的無人之地】 Chen Wei-Ju Solo Exhibition: The Silent Land of No One

2025/11/15 - 2025/12/28 (剩 40 天)

⇲ 藝術家介紹 陳薇如(b.1999) 生於新竹,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主修水墨創作。她的藝術養分多來自日常觀察與情緒經驗,她的創作以探尋「心理空間」與「情緒棲居」之間的關係為核心,試圖在現實與內在之間,描繪情感如何於空間中浮現與停留。 陳薇如的創作延伸自個人生命經驗,畫面中的人造物與自然物既是情感的載體,也是觀者進入作品心理空間的線索。她關注空間與情緒的互相滲透,並藉由水墨特有的時間感,建構出既熟悉又陌生的「無人之地」,讓觀看成為一場探索與對話的過程。 ⇲ 展覽介紹 「寂靜的無人之地」是一個由記憶、情緒與想像構築的場域。以水墨與紙張纖維的交織、留白與時間感,將生活中的建築輪廓、自然元素與日常物件重組,形成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間。 這些畫面如同一座座靜默的迷宮,讓觀者在其中遊走、停留,體驗與自身情感的對話。雖然「無人」,卻並非封閉;它邀請人以旅人的姿態輕步探索,讓觀看成為一種陪伴,也讓這片寂靜成為情緒得以安放的所在。 展覽專訪➥https://reurl.cc/Qa17L5 ⇲ 展覽資訊 陳薇如 創作個展【寂靜的無人之地】 Chen Wei-Ju Solo Exhibition: The Silent Land of No One 展期:2025.11.15 (六) – 12.28 (日) 開幕:2025.11.22 (六) 下午 14:3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臺北南京館(臺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F)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金車文藝中心KCCA



Placeholder image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2025/11/20 - 2025/12/28 (剩 40 天)

⛆ 藝術家介紹 徐涌誠 Íng Sîng Tshi (1998) 1998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創作媒材多以平面繪畫、裝置、攝影、錄像等。 個人&展覽介紹文章 ► https://reurl.cc/8blDZ4 ⛆ 展覽介紹 在本次展覽中,我試圖在既有的基礎上重構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與情境秩序:影像不再僅僅局限於平面的觀看,而是在空間安置中發生,甚至在觀者的身體經驗中被觸發。作品融合了文件紙張、歷史圖像、片段殘影及我所記錄的影像,或是多種媒材的拼接與並置,使整體視覺體驗保持在一種等待詮釋、無法確定的懸置狀態,就同記憶一般無法言說。觀者並無法僅通過線性敘事來解讀這些圖像,而是被引導進入一個由斷裂、異質所組構的感知情境。 ⛆ 展覽資訊 徐涌誠 創作個展 【異質殘景】 Hsu Yung-Cheng Solo Exhibition:Heterogeneity of the Residual Scene 展期:2025/11/20(四)-12/28(日) 開幕:2025.11.29(六)下午15:00 地點:KCCA 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 金車文藝中心 KCCA



Placeholder image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瓷繪創作展

2025/10/17 - 2025/12/28 (剩 40 天)

《東之行者—隨想》瓷繪創作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盛大展出。此展呈現藝術家徐瑞芬跨越二十餘年的藝術行旅,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為當代瓷繪工藝開創嶄新視野。 本次展覽的核心精神,圍繞於「行者」的姿態與心境,徐瑞芬以遊歷東西、融通古今的創作視野,將西方油畫的色彩層次與拼貼構圖手法,交織東方「禪意」與「隨想」的詩性意象。其作品在生活的寫實與心靈的抽象之間往返遊走,既有皇室典雅的華美氣度,又蘊含東風禪意的靜謐深遠。徐瑞芬以千年白瓷為畫布,並以細膩筆法注入她個人的心性與情感,使每件作品成為時間流轉與心靈對話的媒介。



Placeholder image

吳奕蓁 創作個展【記憶之外的閃現】

2025/11/15 - 2025/12/28 (剩 40 天)

✴藝術家介紹 吳奕蓁,1998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作聚焦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感知錯位,擅長運用3D建模、列印與數位影像等科技媒材。早期從水墨與雕塑起步,後轉向數位創作,探索身體感知與視覺邏輯的矛盾。她經常從手機相簿的日常影像出發,透過摩爾紋與像素網格轉譯記憶,創造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空間。 ✴展覽介紹 陽光穿過紗窗落下時,窗外物體的影子被切割成如數位影像般的像素輪廓;螢幕上忽隱忽現的數位紋理,讓記憶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游移— 影像的扭曲與重組,不只是觀看的錯位,也是感知在真實與再現之間的再生。 以日常影像為起點,透過建模與3D列印,轉譯那些被技術與時間扭曲的片段,捕捉記憶之外仍閃現的存在。 展覽專訪:https://www.kingcarart.org.tw/exhibitions-detail/237



Placeholder image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創作個展

2025/10/17 - 2025/12/28 (剩 40 天)

《東之行者—隨想》瓷繪創作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中壇盛大展出。此展呈現藝術家徐瑞芬跨越二十餘年的藝術行旅,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為當代瓷繪工藝開創嶄新視野。   ​​本次展覽的核心精神,圍繞於「行者」的姿態與心境,徐瑞芬以遊歷東西、融通古今的創作視野,將西方油畫的色彩層次與拼貼構圖手法,交織東方「禪意」與「隨想」的詩性意象。其作品在生活的寫實與心靈的抽象之間往返遊走,既有皇室典雅的華美氣度,又蘊含東風禪意的靜謐深遠。徐瑞芬以千年白瓷為畫布,並以細膩筆法注入她個人的心性與情感,使每件作品成為時間流轉與心靈對話的媒介。   長年旅居紐西蘭的徐瑞芬,其藝術生涯起步於西方瓷繪殿堂,遍訪英國、德國、澳洲、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等地,向名師學習,不斷精進技法並汲取各地藝術思潮,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她以近乎執著的熱情投入創作,在短短四年內即成為首位取得Australian Porcelain Art Teachers專業執照的華裔藝術家,奠定其於國際瓷繪界的重要地位。然而,徐瑞芬並未止步於西方的精湛技藝,而是回望東方文化根柢,探尋瓷器背後的哲思與精神,最終淬鍊出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語彙。   【展覽資訊】 東之行者隨想—徐瑞芬創作個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17日至12月28日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09:30-17:30( 周一休館 )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3樓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Placeholder image

傳承之美特展導覽

2025/07/13 - 2025/12/28 (剩 40 天)

本展以佛教藝術為主題,精選近 200 件珍貴文物,涵蓋西元六世紀至近代,橫跨佛像雕塑、法器工藝、生活配飾等,呈現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 ✅導覽不需事前報名,歡迎大家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