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臺灣有犀 】特展

2025/06/17 - 2025/12/31 (剩 39 天)

從臺灣最早的犀牛化石文獻紀錄出發,結合臺博館典藏的重要犀牛化石,逐步揭開臺灣古生物研究的成果



Placeholder image

【來.去車站—探索建築】特展

2025/06/03 - 2025/12/31 (剩 39 天)

本展是專為親子策畫的建築展,以互動遊戲、繪本、影片與工作坊等多元方式,解析「車站」的使用機能以及與身體尺度的關係,深入探索車站所蘊含的「建築」知識,與觀眾一同發現建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Placeholder image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2025/10/10 - 2025/12/31 (剩 39 天)

西園雅集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雅集傳說——蘇軾(1037-1101)、黃庭堅(1045-1105)、李公麟(1049-1106)、米芾(1052-1108)、王詵(約1048-1104)等文藝天才,齊聚汴京(開封)舉辦了一場盛會。千年來這場並未發生的風雅韻事,不斷受到傳頌,成為歷代雅集仿效的原型。 本次特展以「西園雅集」圖像揭開第一單元的序幕。此圖據說由李公麟繪製,內容包括蘇軾揮毫、李公麟畫圖、陳景元(1035-1094)撥阮、米芾題石、圓通大師(1016-1082)談〈無生論〉等場景。這群文化菁英的墨跡,與當時牽動時局的司馬光(1019-1086)、歐陽修(1007-1072)等名臣作品及〈元祐黨籍碑〉皆搭配展出,有助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第二單元「舒心暢意」旨在彰顯這批文藝天才的書畫藝術成就。書法方面,蘇軾〈前赤壁賦〉、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米芾〈蜀素帖〉等名作,呈現北宋末多元且富個人情性的尚意書風;繪畫方面,李公麟稀世真跡〈五馬圖〉、忠實摹本〈山莊圖〉,以及米芾〈雲山〉等畫作,則可一窺北宋文人畫的各種觀點與實踐。第三單元「百代典範」,挑選後人對蘇軾、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的臨仿之作,展現他們對書畫發展的深遠影響。 無論千年前的西園雅集真實與否,今日這些文人的書畫珍蹟聚首外雙溪,讓這個夢幻的傳說在寶島臺灣實現。慶祝建院一百週年的同時,也期許國立故宮博物院能成為提供養分,培育未來典範的沃土苗床。



Placeholder image

皕宋——故宮宋版圖書觀止 (I)

2025/10/03 - 2025/12/31 (剩 39 天)

九世紀後半葉的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技術開啟閱讀新紀元;書籍及其承載的知識,發展出嶄新的生命形態。十至十三世紀的宋朝,進入版刻圖籍的黃金時代;從官方到民間,出版活力豐沛,圖書內容多元紛呈。歷經歲月淘洗,校勘嚴謹、工藝卓越、紙墨古雅的宋版善本,不僅是重要的學術研究資源,更因兼具內斂的藝術美感,備獲藏家矚目、珍重。 一百年前,帝國紫禁城化身公共博物館,昔日秘藏宮廷御苑的宋版古籍,連同專屬皇親貴冑的珍玩器用、翰墨丹青,逐步轉型為普世共享之文化資產。伴隨時事遷轉,故宮文物生根臺灣,除了以清宮遺存精萃為典藏主軸,更匯聚來自各方移撥、捐贈乃至蒐購的特色品類,持續拓展院藏文物範圍與內涵;宋版圖書的數量,則擴增至近二百部,蔚成大觀。 乙巳清秋,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暨遷臺復院周甲雙慶。本次特展,非唯傾盡院藏宋版書之尤稱精善者,且欲揭示最新的編目成果。展覽以多個單元介述宋代書籍出版之地域特徵、學術影響,勾勒「版」與「本」的生命歷程;透過書籍載體的轉型與觀看方式的改變,邀請觀眾發掘古書蘊含的美感元素,望向另一個由版刻印刷與藝術賞鑒交會滋養的新「視」界。



Placeholder image

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

2025/10/04 - 2025/12/31 (剩 39 天)

為本院100+院慶規劃推出「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展覽依院史時序呈現故宮文物及其與時代交會的故事,並著眼於故宮在臺灣75年的發展。展覽將於北部院區及南部院區兩個場館共同舉行,珍品接力登場。北部院區呈現時代演進,回顧典藏沿革、文物詮釋及數位化等方面的發展及迴響,並展出寄存於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由彭楷棟先生捐贈本院之〈北魏釋迦牟尼佛坐像〉與〈絹本著色觀音曼荼羅圖〉。南部院區則聚焦於院藏巨碑式北宋山水成為典範的歷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與李唐〈萬壑松風圖〉三幅鉅作將首度移師南部院區展出;顏真卿手書第一書蹟〈祭姪文稿〉,以及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借展之珍稀元青花作品也將同時展出,以為慶祝。



Placeholder image

傳承之美-永恆的蒙藏宗教與藝術

2025/06/21 - 2025/12/31 (剩 39 天)

本展以傳承及宗教藝術文化為主軸,深入探索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宗教文化傳承,展現佛教藝術之美感。展覽內容涵蓋漢傳佛較與藏傳佛教的立體佛像雕塑、平面唐卡藝術及富有象徵意涵的曼荼羅圖像,透過不同形式的展品呈現藏傳文化藝術魅力,藉此認識及理解宗教文化的傳承體系。 展覽分為四大單元:「宗教與藝術之美」、「藏傳佛教的宗教傳承」、「曼荼羅」及「蒙藏工藝」,從中體會宗教與藝術的深度結合。也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5臺灣工藝季」的衛星展區之一,藉由呈現各種宗教藝術形式及讓觀眾獲得心靈療癒的理念,與工藝季的「工藝漫活」互相呼應,期待透過工藝有關的展示與活動,讓觀眾在欣賞藝術文物時,內心同時獲得感動及療癒。



Placeholder image

痕跡悄悄話

2025/09/27 - 2025/12/31 (剩 39 天)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總會留下各種痕跡。像是床單上的皺摺、地板上的腳印、揉成一團的紙,或吃飯時滴在衣服上的醬油。這些微小的印記,就像生活的小日記,記錄著我們剛剛做了什麼。 痕跡看似若有似無,卻經常吸引藝術家的目光。他們透過創作,把那些看不見的情緒、稍縱即逝的感受,或日常中被忽略的片段,轉化為能被看見、觸摸、重新感受的形式。這些作品,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留下的線索。本展邀請三位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蕭禹琦與劉書妤——呈現五件作品與兩件委託創作,帶來嶄新的觀展體驗。每件作品都以獨特方式回應一個提問:我們做過的事、感受過的心情,可以留下什麼?又能如何表達與分享呢? 展名「痕跡悄悄話」以故事性的語感,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經驗,貼近兒童的感知。它引發觀眾好奇,引導大家發現那些微小卻富含意義的線索,去「聽見」痕跡藏著的訊息。歡迎走進藝術家的創作,一起發現潛藏其中的故事與感受。 除了欣賞作品,觀眾也能透過遊戲與創作,親身體驗痕跡的多重樣貌。在這些互動中,也許你會發現:原來那些從心底浮現的記憶,也正悄悄成為你自己的生活日記,留下一筆專屬於你的痕跡。



Placeholder image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

2025/07/18 - 2025/12/31 (剩 39 天)

  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的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具的發展,沿著起起伏伏的臺灣鐵道發展歷程,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在戳章、時刻表、列車刊物、郵票等與火車相關的平面設計中,可窺見每個時代所關注的事物、流行風格、美學和所重視的價值。     ►參觀〈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不須事前預約,開放時間敬請以鐵博最新公告消息為準。 ►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下午5點。​   ►參觀相關注意事項: 請以活動頁面公告之開放參觀場次為準。另本籌備處將視工程、古蹟維護、園區活動所需或國定連續例假日等因素,保留取消參觀場次之權利。 請依現場工作人員之引導範圍參觀,切勿擅自闖入非本園區公告開放之區域。 請勿觸摸、移動、攜走及破壞展示物品,如發現有損壞或偷竊行為,應負賠償及相關法律責任。 園區內請勿吸煙、追逐嬉戲、丟棄垃圾雜物及攜帶寵物進入。 展場內禁止飲食及飲水。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觀,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身心障礙者若有相關需求,敬請先行與本籌備處洽詢。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特展活動之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洽詢本館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    



Placeholder image

【偶戲常設展】 「三大偶戲,指掌乾坤」

2025/01/01 - 2025/12/31 (剩 39 天)

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的戲偶在演師們的操弄之下,活靈活現,宛如具有生命,指掌乾坤演繹了千古事,傀儡戲的莊嚴肅穆,布袋戲的無窮變化,皮影戲的魅幻童趣,緊緊吸引人們的目光,進入戲臺的奇幻世界。 展出內容含括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三大偶戲劇種,展品以大稻埕戲苑的館藏戲偶、道具為主,另外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展區也有設置多媒體影音,針對偶戲的背景及偶戲的製作進行說明,三大偶戲雖然都靠演師雙手來「指掌乾坤」,戲偶操弄和表現形式卻各有千秋,歡迎大家來一窺三大偶戲的奧妙!



Placeholder image

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

2025/07/05 - 2025/12/31 (剩 39 天)

有趣的玩具令人樂在其中,不僅孩童喜歡,大人也喜愛。藉由使用玩具,幼兒能發展認知與社交能力,是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夥伴。為使大眾重拾玩樂之趣,增進親子情感,本館特規劃「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期透過可引發互動遊戲之童玩及玩具設施,傳達寓教於樂觀念,讓參觀民眾從玩中學、學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