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映色浮影」-台日韓當代藝術聯展

2025/10/18 - 2025/11/29 (剩 22 天)

《映色浮影》由青雲畫廊策劃,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與台灣的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平面與立體當代藝術形式,開展一場跨文化的藝術對話。展覽作品呈現藝術家對自然、記憶、城市及生命經驗的凝視與反思,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創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回應與思考。無論是細膩的寫實描繪,或是更自由的形式探索,每件作品皆以各自的語彙訴說獨特觀點,同時也在彼此映照下形成新的視覺與情感層次。 本展亦呼應 2025 年台北藝術週「萬花筒 Kaleidoscope」主題,探索差異與共感之間的藝術可能性,呈現多重視角交錯的展覽景觀,映照出台北作為亞洲文化交會城市的豐富面貌。展覽名稱「映色浮影」寓意色彩與影像的相互映照與流動,如水面上短暫卻動人的倒影。這一意象不僅象徵觀者在作品中獲得的瞬間共鳴,也暗示不同文化、情感與視角之間的對話與呼應,提醒人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理解與感受彼此的存在。



Placeholder image

《空谷回聲》趙南開 個展 〈Echo Valley〉 CHAO, Nan-Kai Solo Exhibition

2025/10/17 - 2025/11/29 (剩 22 天)

▎ 關於展覽 ABOUT EXHIBITION 本期展覽呈現藝術家趙南開的個展《空谷回聲》,趙南開將黑白視為紙墨的延伸表現,捨棄色彩,詮釋虛無的存在與無限性。作品以霧面溫潤的呈現方式,取代常見透亮光滑的玻璃質地,以平面玻璃作畫布,注重表面肌理細節。擅長利用熔合方式,將玻璃本質發揮至極。創作中保留許多繪畫符號與偶發的自然狀態,透過其極簡作品,展現無限可能。 音諭具有象徵或擬聲性質,如類似漫畫中常見用來表達聲音、情緒或動作的音諭圖像語言,對人類溝通方式、符號學或視覺文化。聲音本質是短暫、流動的,但當它被編碼為符號,轉化為可見的形狀、紋理或圖像時,它便獲得了新的記憶載體與延展性。 空谷回聲關注的不是語言的語意本身,而是聲音作為感知介質所留下的視覺印記與記憶連鎖。觀者在面對這些符號時,可能不一定能解讀其具體語意,卻會因過往聽覺經驗與文化背景而產生共感與聯想。這是一場無聲的交流,也是一種跨



Placeholder image

【2025臺灣作家節】文學講座 11/24(一)-11/30(日)

2025/11/25 - 2025/11/29 (剩 22 天)

     / 自然醒 /  2025年度以「自然醒──文學跨域‧群島連結」為首屆主題,召喚自我意識甦醒,關懷環境與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在移動、交流與情感的流動中形成網絡, 而文學正如島與島間的海,串連、跨越,波濤洶湧。     文學講座 第四週 11/25(二)-11/29(日)      11/ 25  歷史如何腦洞大開   楊双子《台灣漫遊錄》模擬日治時期的日本觀點,劉芷妤《樂土在上》觀測近未來的台灣想像,如何透過虛構歷史與未來,展現對當下的新詮釋,這兩位作家陪你一起腦洞大開。   | 時間 | 11/25 (二) 19:00-21:00 | 地點 | 臺文基地˙悅讀館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 講者 | 楊双子、劉芷妤 |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 |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LiteraryLecture/144303     11/ 26  移動的女性書寫 移動,可能是為了工作、為了脫逃,為了出走、浪遊、或尋求身分認同,女性如何以寫作與異鄉的生存對決?是當代文學的重要課題。 透過移動於港臺間的鄧小樺、從馬來西亞來臺的馬尼尼為、定居荷蘭的阿美族作家Nakao Eki Pacidal,探討移動帶來的刺激與挑戰。   | 時間 | 11/26 (三) 19:00 - 21:00 | 地點 | 臺文基地˙悅讀館(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 主持 | 楊佳嫻 | 講者 |  鄧小樺、馬尼尼為、Nakao Eki Pacidal |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 |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LiteraryLecture/144304     11/ 29  詩意・詩境-文學跨界 x 數位轉譯 座談會 聚焦臺灣文學轉譯與創作實踐,探討文學、數位影像與技術的結合。由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須文蔚主持,邀請詩人向陽分享詩作理念,並與黃心健特聘教授、曹筱玥教授及呂美親副教授對談跨域創作經驗。 現場推出同名展覽,透過互動體驗,呈現臺灣文學數位轉譯作品,包括多媒體互動、動畫及AR/VR體驗,邀觀眾親身感受文本的當代詮釋,深化對文學與新媒體的理解與參與。     | 時間 | 11/29 (日) 14:00 - 16:00 | 地點 | 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 主持 | 須文蔚  | 講者 | 向陽、黃心健、曹筱玥、呂美親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 |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LiteraryLecture/144305      



Placeholder image

【2025臺灣作家節】 酒吧長談 11/16(日)、11/22(六)、11/29(六)

2025/11/16 - 2025/11/29 (剩 22 天)

 ♬ 自然醒  ♬   2025年度以「自然醒──文學跨域‧群島連結」為首屆主題,召喚自我意識甦醒,關懷環境與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在移動、交流與情感的流動中形成網絡,而文學正如島與島間的海,串連、跨越,波濤洶湧。    🍷酒吧長談🍷    第一場  𝟏𝟏/𝟏𝟔 我最想出的書(和最想退的稿) 不想聽演講,只想上酒吧?這不就來了!臺灣作家節最歪菜單,三場酒吧長談,第一場邀約出版家及譯者談最想出/最想譯的書,外加「真正退你稿的理由」。想與聞幕後秘辛、想知道自己的書能不能被出版、被翻譯?歡迎來揭秘、來踢館。超展開的主持人陳思宏,保證讓你痛切感受到文學大家庭的溫暖…與誠實。   |時間| 11月16日 19:30 -21:30 |地點| 文學糧倉˙跨域舞台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主持| 陳思宏 |講者| 許赫、董成瑜、廖祿存、鄭清鴻、羅珊珊、譚光磊、四元康祐、Renata Obadálková、Pavel Drábek (依姓氏筆畫排序)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Conversation/144485 *本場次配有華文場次,配有英文口譯   𝟏𝟏/𝟐𝟐  我正在寫的書  酒吧長談第二場,逼作家做他們最不願意做的事──談自己還在施工中的作品,甚至還可能朗讀片段試水溫。血肉與空想如何交糅?瑣碎生活如何提煉出醍醐味?在主持人陳栢青百無禁忌的解剖下,文學創作的奧秘將在你眼前殘酷地展開。   |時間| 11月22日 19:00-21:00 |地點| 文學糧倉˙跨域舞台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主持| 陳栢青 |講者| 沐羽、伊格言、邱常婷、夏夏、許恩恩、連明偉、陳慧、鄭順聰 (依姓氏筆畫排序)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Conversation/144486     第三場 𝟏𝟏/𝟐𝟗  文學跨域無極限 酒吧長談最終回,文學節特選的四部文學改編藝術的關鍵創作者石佩玉、吳明倫、重田誠治、李劭婕,加上近年致力於文學舞蹈的李時雍,一起交流跨域行動的鋩角(眉角),做到了的、做不到的,該笑的、該哭的,或有觀眾想黜臭(吐槽)的,一起來吧!   |時間| 11月29日 19:00-21:00 |地點| 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講者| 石佩玉、吳明倫、李劭婕、李時雍、重田誠治 (依姓氏筆畫排序)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Conversation/144487                



Placeholder image

《空谷回聲》趙南開 個展 〈Echo Valley〉 CHAO, Nan-Kai Solo Exhibition

2025/10/17 - 2025/11/29 (剩 22 天)

▎ 關於展覽 ABOUT EXHIBITION 本期展覽呈現藝術家趙南開的個展《空谷回聲》,趙南開將黑白視為紙墨的延伸表現,捨棄色彩,詮釋虛無的存在與無限性。作品以霧面溫潤的呈現方式,取代常見透亮光滑的玻璃質地,以平面玻璃作畫布,注重表面肌理細節。擅長利用熔合方式,將玻璃本質發揮至極。創作中保留許多繪畫符號與偶發的自然狀態,透過其極簡作品,展現無限可能。 音諭具有象徵或擬聲性質,如類似漫畫中常見用來表達聲音、情緒或動作的音諭圖像語言,對人類溝通方式、符號學或視覺文化。聲音本質是短暫、流動的,但當它被編碼為符號,轉化為可見的形狀、紋理或圖像時,它便獲得了新的記憶載體與延展性。 空谷回聲關注的不是語言的語意本身,而是聲音作為感知介質所留下的視覺印記與記憶連鎖。觀者在面對這些符號時,可能不一定能解讀其具體語意,卻會因過往聽覺經驗與文化背景而產生共感與聯想。這是一場無聲的交流,也是一種跨越語言障礙的溝通方式。



Placeholder image

鄭建昌2025回顧展Ⅲ

2025/11/04 - 2025/11/30 (剩 23 天)

將視線聚焦於他2007-2025年間的重要創作—「大塊系列」。 一種回到根本的凝視,讓情緒、土地與精神性在畫面上緩慢沉積,把內在能量放大到肉眼無法忽視的比例—像是一種存在的吶喊,也是生命本質的放大與揭露。 鄭建昌曾敘述其創作理念:「主張在生活中體驗土地上人文和自然環境的精神及精髓,用獨特強烈的風格語言,闡述內在精神和周圍環境的互動情感。」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當代女性藝術風華聯展(免費參觀)

2025/11/01 - 2025/11/30 (剩 23 天)

由台灣女性藝術協會(Taiwan Women’s Art Association,TWAA)主辦的《台灣當代女性藝術風華》將於11月1日在國立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盛大開幕。展覽以「環境、記憶、身體」為策展主軸,邀集全台共57位女性藝術家,透過繪畫、雕塑、攝影與裝置等多元媒材,呈現女性藝術在當代社會中對生命、歷史與文化的多重回應。 本展策展人為女藝會創會會員賴瑛瑛,匯集了北、中、南各地的女藝會藝術家會員,包括資深的女性藝術家、新銳創作者、以及同時在藝術界的產官學界服務的優秀藝術家等,堪稱是跨世代、跨地域的女性藝術全景。 展出作品媒材與題材的多樣性也是另外一個亮點:從水墨、油彩、壓克力顏料、膠彩到複合材料、空間裝置,作品展現女性藝術家以「手的勞動」與「材料的政治性」回應自身與環境、身體與性別等議題。多件作品以家庭物件、縫紉機、布料與影像,轉化為個人與集體記憶的敘事,探索女性身體、母職與文化身份,是身體與記憶的再書寫。裝置藝術的感知實驗,則讓展場空間化為行動的劇場,觀者得以穿行、聆聽與感知,與作品共構經驗,體驗女性藝術的空間詩學。 主辦單位女藝會表示,「風華」象徵帶有陰性美學與生活經驗的創作者面對世界的勇氣與創造力:她們以藝術為語言,轉化經驗、形塑出屬於當代台灣的女性美學力量;而橫跨台灣各地的藝術家、展出多樣化的媒材與題材,也讓此次展覽成為二十一世紀二零年代中,女性藝術家共同展出的一次重要紀錄。 本次參展藝術家包括:尹信方、王子欣、王心佑、王玉琴、王怡美、王明月、王筱君、王粲雰、王鄭贛蓉、平仙妮、余紫詠、吳志芬、吳玲玲、吳絲絨、吳瓊媛、吳瓊華、宋少奐、李玉梅、李佳燕、李美臻、李香果、李瑋、汪筱蘋、周貞君、林秋芳、侯曉雯、徐乙白、徐秋宜、張秀琴、張裴舫、張靜莉、張瓊文、梁秀芬、莊彩琴、許秀珠、許瓊朱、郭怡君、郭挹芬、陳香伶、陳恣苡、陳國珍、陳璐、傅鈺、彭湘琦、曾玉冰、曾怡馨、甯湘鳳、馮慧中(江宇)、黃沛瀅、黃秋燕、廖迎晰、鄭雅云、鄭雅芬、謝詠絮、鍾黎情、鍾曉梅、鍾穗蘭        



Placeholder image

卓麗秋(心月)山水青花瓷師生聯展

2025/10/29 - 2025/11/30 (剩 23 天)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卓麗秋以文人畫山水結合青花瓷媒材,藉由青銅器形來表現,成功轉身為跨越時空的創新作品。青花的優雅與青銅的沉穩在器形與畫面中相互交融,使作品既有歷史厚度,又充滿現代感,融合當代青花瓷藝術與文化思想,令人驚艷。 本次聯展除展出卓麗秋個人創作外,亦展出其指導的24位學生作品,包括李伊萍、周秀蓁、周宜燕、洪永吉、洪苡瑄、張雅茹、粘雅玲、程淑媛、黃秀森、黃智琳、黃鴻圖、黃安婕、黃薇潔、莊珂惠、楊奕強、楊貽文、楊雅琹、劉美珠、陳姳希、陳芬蘭、學玉理、蔡明祥、蔡春月、蔡橖㛄;他們在2年半的學習時間內,完成風格各異的青花瓷山水創作,展現教學相長的美好成果。 卓麗秋表示,藝術創作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文化與思想的傳遞;希望透過這場展覽,讓觀眾感受到青花瓷不只是傳統的延續,更是現代創新的載體。本次展出作品以山水為主題,描繪江川山巒、林泉雲煙,筆觸細膩,青花釉色層次分明。學生作品雖出自同門,風格卻自成一格,體現文人畫精神在青花瓷媒材上的多樣詮釋。 展覽期間亦將舉辦導覽與藝術交流活動,讓大眾深入了解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與文化底蘊,誠摯邀請各界蒞臨欣賞,感受青花瓷藝術在當代的華麗綻放。      



Placeholder image

又變.釉變 吳漢宗的彩瓷藝術

2025/11/18 - 2025/11/30 (剩 23 天)

又變.釉變 吳漢宗的彩瓷藝術 展期: 2025.11.18-30 見面會: 11/22・11/23 14:00~17:00 「又變.釉變」—吳漢宗的彩瓷藝術 2025年11/18~11/30日,孟焦畫坊推出了「又變.釉變」瓷器專場展覽。呈現吳漢宗鑽研彩瓷藝術多年的精品。這些歲月累積之作,經過歸納,隱約可見幾個系列。 一. 青花彩繪 青花瓷自元代以來即為彩瓷之重要系列,吳漢宗以青花作畫,看似延續傳統,卻又以其創意與藝術性及專擅之題材與表現形式,畫出了具有個人特色的青花瓷。 二. 澎島歲月 澎湖民居,殘垣斑駁,古厝荒草相互映照,流露一種懷古憶舊之美。吳漢宗為此開發出新的表現技法,打破平面式繪畫,結合彩繪與雕瓷,作出有厚度、肌理質感的新貌。 三. 紅釉民居 鎢金釉為底,大紅釉色為主視覺,古城之神秘、夢幻與喜悅,渾然天成。其中夢幻版納民居,更因天目釉之施用,將窯變效果與彩繪融為一體,意趣極為特殊。 四. 鎢金紅彩 利用鎢金釉彩之濃厚張力,超脫民居意象,大膽表現心象。此一創作再現求新求變,吳漢宗獨特的個人風格。 五. 天地釉變 源於天文地貌觀察之體會,以塊面、線條,藉鎢金釉與彩的強烈效果,抽象表現大地裂縫肌理的獨特美感。 漫長藝術創作的積累,吳漢宗瓷器彩繪之成就,儼然成局。從紙上繪畫移入瓷繪、瓷雕。民居建築從具象到抽象;藉釉彩寫民居,又發展出以釉彩為主的抽象表現。「又變.釉變」—吳漢宗的彩瓷藝術,真實呈現了他的創造力,亦不愧其「點子王」之封號。 開放時間 AM11:00-PM19:00 (週一休假) 展出地點 孟焦畫坊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電話 (02)2834-4319



Placeholder image

又變.釉變 吳漢宗的彩瓷藝術

2025/11/18 - 2025/11/30 (剩 23 天)

「又變.釉變」—吳漢宗的彩瓷藝術 2025年11/18~11/30日,孟焦畫坊推出了「又變.釉變」瓷器專場展覽。呈現吳漢宗鑽研彩瓷藝術多年的精品。這些歲月累積之作,經過歸納,隱約可見幾個系列。 一. 青花彩繪 青花瓷自元代以來即為彩瓷之重要系列,吳漢宗以青花作畫,看似延續傳統,卻又以其創意與藝術性及專擅之題材與表現形式,畫出了具有個人特色的青花瓷。 二. 澎島歲月 澎湖民居,殘垣斑駁,古厝荒草相互映照,流露一種懷古憶舊之美。吳漢宗為此開發出新的表現技法,打破平面式繪畫,結合彩繪與雕瓷,作出有厚度、肌理質感的新貌。 三. 紅釉民居 鎢金釉為底,大紅釉色為主視覺,古城之神秘、夢幻與喜悅,渾然天成。其中夢幻版納民居,更因天目釉之施用,將窯變效果與彩繪融為一體,意趣極為特殊。 四. 鎢金紅彩 利用鎢金釉彩之濃厚張力,超脫民居意象,大膽表現心象。此一創作再現求新求變,吳漢宗獨特的個人風格。 五. 天地釉變 源於天文地貌觀察之體會,以塊面、線條,藉鎢金釉與彩的強烈效果,抽象表現大地裂縫肌理的獨特美感。 漫長藝術創作的積累,吳漢宗瓷器彩繪之成就,儼然成局。從紙上繪畫移入瓷繪、瓷雕。民居建築從具象到抽象;藉釉彩寫民居,又發展出以釉彩為主的抽象表現。「又變.釉變」—吳漢宗的彩瓷藝術,真實呈現了他的創造力,亦不愧其「點子王」之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