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不發音字母—翻閱165頁厚度

2025/08/09 - 2025/11/16 (剩 32 天)

不發音的字母成為構成單字的必要元素,卻在聲音中隱形了起來。 默默的在此,試著從視覺中發音。 日常生活裡,有形的東西衡量著我們周遭,講求明確與功能,被定義指向。 展覽裡透過物件與材料拼組構作,讓它們從切片與局部中延展開來。 像是翻閱書本,同時給了新的夾角, 扉頁,翻閱,才是內容的開始,一個換氣點與開始發聲。 因為這個空格,而有了連接與由此進入的邀請。 翻閱165頁的厚度,讓單位成為切片單字。 動作的翻閱,有了對於厚度的感受。 接觸與疊加,同時保有著直接與模糊。 不同視角看待單位,讓它更自在的在不同對象上。 物件、材料本身具備著被雕塑的潛力,此時此刻材料讓我有了虛構的可能。 物件、材料等媒介物,延伸投射,在空間裡成為不完整的句子。 開採,挖掘,飽和溶液,單字、物體、材料、草稿。 基礎材料,相遇加工,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跡。 破皮,少了敘事,夾雜著,有餘裕的虛無。 單字、單位,試著練習發音。 也讓所處當下的我可以保持在沒有明確的指涉下,留下些微。



Placeholder image

歷史神展開-松山奉天宮X國立歷史博物館

2025/07/04 - 2025/11/16 (剩 32 天)

位處南海學園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是政府遷臺後成立的第一個公立博物館,今年迎接70年館慶,涓滴形成的豐富文物收藏,不僅守護大家的珍貴記憶,更繹動藝術文化的精湛內涵及獨特價值。史博館長期與鄰近在地關係緊密,梳理城南歷史的更替、地景的轉變、以及人們時光的流轉,形塑在地文化與史博經典藏品之間的交會與連結,邀請你探索歷史文物的氣韻魅力,悠遊於古今皆宜的生活美學。 展期 |  2025.7.4-11.16 時間 |  每週二至日10:00-16:00 地點 |  松山奉天宮天公藝廊  (北市福德街221巷12號B2) 門票|免費參觀  



Placeholder image

悅己者容 — 纏足文化特展

2025/10/16 - 2025/11/16 (剩 32 天)

三寸金蓮,是歷史洪流中的身體語言,也是一段文化審美與社會價值的集體記憶。纏足,這場歷史悠久的身體儀式,如何影響女性的命運? 在將近千年的歷史中,纏足風俗在貴族社會間萌芽,逐漸傳播至平民家庭。不僅是服飾文化的表現,更牽動著個人命運與家族榮耀。它曾廣泛流行於大江南北,甚至非漢族的滿清婦女為之傾心,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規模與延續性的流行文化之一。 本展精選逾百件珍貴館藏,從纏足的起源、織繡工藝、時尚美學到女性解放歷程,呈現纏足文化的多重面貌。八大展區包含〈纏足的秘密〉、〈華服映足〉、〈足尖之藝〉與〈鬆綁之後〉等。 展覽設有多媒體互動體驗,結合地域文化與當時審美觀,提升觀眾共感與參與感。其中〈愛欲與禁忌〉展區從性學角度切入,搭配〈蓮影留痕〉中的歷史影像,打開對纏足文化更多元的理解與討論空間。 誠摯邀請您走入北投文物館,一同穿越時光迴廊,細細品味三寸金蓮所承載的幽微情感與歷史回聲。 展覽亮點搶先看! ♦︎ 百件珍稀文物: 特邀纏足文物收藏家廣川醫院院長柯基生先生,出借其珍藏四十餘年的藏品。 ♦︎ 時光回溯之旅: 從台灣與閩南特色三寸金蓮出發,探究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纏足風貌。 ♦︎ 探索文化脈絡: 從身體構造、性學象徵、服飾工藝、社會演變四大視角,深入剖析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 更是一場對於「美」的探問 女性身體如何承載了文化與命運的重量 展覽日期|𝟮𝟬𝟮𝟱.𝟱.𝟯 (六) - 𝟮𝟬𝟮𝟱.𝟭𝟭.𝟭𝟲 (日) 展覽地點|北投文物館(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身體記憶 #纏足文化 #傳統美學 #歷史審美觀 #女性身體與歷史 #特展預告 #北投文物館



Placeholder image

【2025臺灣作家節】 跨域展演 影像游擊:小說與詩 11/17(一)

2025/11/17 - 2025/11/17 (剩 33 天)

▸影像游擊:小說與詩◂   文學是電影的源頭活水,但兩者的關係能否更有機、或更刺激?向來用影像與文字通靈的葉覓覓拿出她最新完成的影像詩《零零點零零分》,無岳則以影像剪輯詮釋郝譽翔的女性身體寓言《洗》,請來原作者對質,還有沈可尚導演擔任裁判,這場跨域游擊戰,會將文學帶到哪裡?      / 時間 /    11/17(一)19:00─21:00  / 地點 /    文學糧倉‧ 跨域舞台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 映後主持 /   沈可尚  / 映後主持 /     葉覓覓、無岳、 郝譽翔  / 更多資訊請見作家節官網 /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Exhibition/144394    



Placeholder image

工藝公益.點亮臺灣—第16屆身障者與收容人藝術創作大展(免費參觀)

2025/10/17 - 2025/11/19 (剩 35 天)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表示,「工藝公益.點亮臺灣」藝術創作大展至今邁入第16屆。今年參展者計有36位身心障礙者參展,展出124件作品,包括肢障、視障、聽障、精障、脊髓損傷、自閉症及罕見疾病等群體。另還有來自臺中、桃園、宜蘭、雲林、高雄、彰化等地的收容人共18位25件作品;此外,亦有10位公益藝術家展示24件作品。本屆大展總計64位參展者展示175件精彩創作,充分展現生命的韌性與愛的力量。     另外主辦單位亦規劃展出第4屆環保繪畫比賽入圍作品,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自閉症星兒與智障兒的畫作,所蘊含的強大的學習力與生命力,讓人動容。這些作品通過藝術表達了對台灣環保的關心,並鼓勵每一個人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福祉。   本屆展覽另一亮點是連欽發攝影繪畫藝術家的作品。即使身體上受到限制,連欽發依然帶著拐杖,背著相機,遠赴尼泊爾。他的鏡頭捕捉了孩子眼中的希望,畫筆則勾畫出他們生活中的富足與寧靜。他的作品不僅是對藝術的表達,更是對愛與人道精神的無聲禮讚。     主辦單位表示,在這場多元而豐富的藝術展中,觀眾不僅能感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更能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不屈的生命力。敬邀各界蒞臨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2025臺灣作家節】後人類時代的人機協作:文學改編工作坊 ft.AI

2025/11/21 - 2025/11/21 (剩 37 天)

     作家節 X 自然醒 X 工作坊  2025年度以「自然醒──文學跨域‧群島連結」為首屆主題,召喚自我意識甦醒,關懷環境與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在移動、交流與情感的流動中形成網絡, 而文學正如島與島間的海,串連、跨越,波濤洶湧。     人類時代的人機協作:文學改編工作坊 ft.AI 本次工作坊,我們將一起探討「與AI合作,進行文學改編」的實作方法。如何將經典文本,轉化成自己的詮釋?如何將文字文本,改編成其他媒介?人文的思考與AI的算力,又將帶給文學怎麼樣的衝擊與可能性?   |時間|      11/21(五)19:00─21:00     |地點|    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講者|    王楚蓁、朱宥勳        |更多詳情請見作家節官網|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workshop/144471 ※請學員攜帶可以連線上網,可使用任一AI平台(ChatGPT、Perplexity、Gemini......等)的手機、平板或筆記型電腦,並請預先註冊加入會員。                



Placeholder image

第四屆《構圖·臺灣》入圍者聯展

2025/10/11 - 2025/11/22 (剩 38 天)

自2014年起,由阿波羅畫廊與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攜手推動的「構圖‧臺灣」視覺藝術創作徵件計畫,致力於發掘並扶植35歲以下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此計畫不僅提供展演舞台,更陪伴青年創作者拓展視野,形塑個人創作語彙,為未來累積穩健基礎。2025年迎來第四屆,再次見證新世代藝術能量的湧現。 本屆共有十位藝術家入圍,以多元媒材展現不同角度的臺灣樣貌。首獎陳怡安《魅他域的漫遊者系列-漂浮的邊界》以膠彩描繪現實與虛擬邊界日漸模糊的景觀,映照當代社會現象。貳獎傅聖雅《平整收折的時間 02》以摺紙轉化影像,勾勒與外婆的家族記憶,折射女性在家庭角色中的身影。參獎由兩位藝術家獲得:陳廷菲《5000ml》以紅銅塑形日常瓶裝水容器,轉化提水經驗為新的視覺語彙;劉康彥《你家就是我家》則以油畫棒與墨描繪臺灣建築肌理,重塑城市風景。 其他入圍作品亦展現鮮明特色。余采軒以攝影系列《遺落的顏色:臺灣海岸的低語》呈現人類遺留於自然的斑斕色彩,訴說海岸的控訴;林千瑋《+∞CXQD》透過纖維藝術表現島嶼隨季節推移的多重輪廓;林芃穎《巷弄中的寧靜》以油彩捕捉陽光下的臺灣巷弄,為日常角落注入新生命。金祺龍《台北東區夕象》描繪夕陽映照下的都市街景,光影交織出另一種繁華面貌。高冠羣《Land撕cape-城市風景線-售本區》取材自鐵皮圍籬塗鴉,揭示自然與文明的矛盾;彭冠銘《繩像-1》則以互動裝置探討護身符象徵的信仰與生命力量。 展覽將於10月18日與台北藝術週同步開幕,誠摯邀請觀眾近距離感受臺灣新生代的創作能量,進入他們對時代與個人的深層凝視,並共同見證當代藝術的多元風貌與未來無限可能。 展演者︰余采軒.林千瑋.林芃穎.金祺龍.高冠羣.陳廷菲.陳怡安.傅聖雅.彭冠銘.劉康彥



Placeholder image

【漠視的邊界】林偉民 個展

2025/11/01 - 2025/11/22 (剩 38 天)

曾幾何時,我們與身體的連結、與週遭人、事、物的觸碰,竟逐漸淪為一種匆促的擦身。僅憑短暫而迅速的接觸,成就後便立刻奔赴、觸及下一個行動。 生活型態的轉變,加速了移動的節奏;高聳林立的垂直聚落,也在無形間改寫了我們的視角與想像。在不斷流轉的都市景觀裡,疊影般的複合錯置,何為輪廓?何為邊界?愈加模糊,甚至逐漸失焦。 在原應與自然共處的場域中,空間大景與小景;心像的巨視與微觀,本可相互呼應,然而在今日科技的即時媒介下,訊息以片段、跳接、碎裂的形式湧現,認知逐步傾向支離破碎。全貌正緩緩瓦解,邊界亦悄然被忽視。 本次展出,恰似向池中扔下ㄧ顆小石頭,蕩出ㄧ波波的廻圈,直到消失的邊界。



Placeholder image

第四屆《構圖·臺灣》入圍者聯展

2025/10/11 - 2025/11/22 (剩 38 天)

自2014年起,由阿波羅畫廊與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攜手推動的「構圖‧臺灣」視覺藝術創作徵件,致力於發掘並扶植35歲以下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2025年迎來第四屆,陪伴青年創作者拓展視野,形塑個人創作語彙,累積穩健的基礎。 本屆入圍有十位藝術家,以多元的媒材,各自表現不一樣的臺灣樣貌。首獎陳怡安《魅他域的漫遊者系列-漂浮的邊界》以膠彩呈現現實與虛擬邊界日漸模糊景觀,反映當今時代現象。貳獎傅聖雅《平整收折的時間 02》將影像透過摺紙,勾勒與外婆生活的家族記憶,呈現女性在家庭角色被期待的身影。參獎由兩位藝術家獲得:陳廷菲《5000ml》從提水的生活經驗,日常的瓶裝水容器為出發,透過紅銅敲擊塑形,轉化成新的視覺語彙。劉康彥《你家就是我家》以油畫棒和墨,繪出臺灣特有建築肌理,重塑日常熟悉的城市風景。 入圍作品亦各懷特色。余采軒《遺落的顏色:臺灣海岸的低語》以攝影呈現人類遺留於自然的斑斕色彩,強烈對比訴說臺灣海岸對人類的控訴。林千瑋《+∞CXQD》以纖維表現臺灣季節流轉,展現臺灣島嶼隨時間不斷推移的多重輪廓。林芃穎《巷弄中的寧靜》以油彩捕捉陽光映照的臺灣巷弄,光影變化賦予平凡角落新的生命。金祺龍《台北東區夕象》臺北繁華都市街道,在夕陽照射下,金黃與藍紫光影相互輝映,構成另一面城市面貌。高冠羣《Land撕cape-城市風景線-售本區》取材自鐵皮圍籬中的塗鴉風景,標示「售本區」,呈現自然與文明的矛盾。彭冠銘《繩像-1》以臺灣傳統護身符為題材,透過互動裝置表現信仰與生命劫難的成長力量,期許配戴者能找回面對困境的能量。 本次展覽將與台北藝術週共襄盛舉,10月18日舉辦開幕。邀請觀眾將近距離感受臺灣新生代的創作能量,進入他們對時代與個人的深層凝視,展現當代藝術的多元風貌,見證臺灣當代藝術未來的無限可能。



Placeholder image

MSAC Art Salon 2025

2025/10/04 - 2025/11/22 (剩 38 天)

安卓藝術很開心於今年10月啟動一個全新藝術項目「安卓沙龍」(MSAC Art Salon),安卓沙龍借鏡歐洲17與18世紀的沙龍文化對於藝文支持贊助、分享交流的精神,亦融入法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以「獨立沙龍」與「秋季沙龍」為代表的前衛展覽個性,希望提供更多創作者一個展示機會外,也讓初入藝術收藏或對此領域感興趣的朋友,能進一步開啟個人收藏的生命之旅,提供收藏者更深入理解藝術、收藏、贊助文化和市場的一個管道。 首次的安卓沙龍將於MSAC Project Room舉辦,除了展示不超過3500美元定價的作品給新手入門外,亦將結合沙龍文化的講座分享、交流與對談,包括由畫廊主理人李政勇分享當代藝術欣賞、收藏與市場的內容,以及邀請藝術研究者、收藏家和藝術家針對展出相關的藝術議題進行分享,期能提供新進收藏者更多客觀的知識與訊息,積極培育當代藝術收藏的文化土壤。未來,安卓沙龍規劃於每年春秋兩季定期舉辦,春季沙龍由畫廊邀請青年創作者參與,秋季沙龍則擴大至畫廊全部空間,除畫廊邀請的藝術家外,亦將開放一半展間為公開徵件,同時邀請藝術創作、學術、收藏與贊助的專業人士,針對申請作品進行評選後安排展出。 首屆的安卓沙龍(MSAC Art Salon 2025),從2025年10月4日進行到11月22日,獲邀藝術家包含周楷倫(1996)、洪聖雄(1998) 、高瑞廷(2001)、潘麒方(1995)、彭韋(1997)、王翔(1998)等六名95後出生的創作新秀,展出作品涵蓋油畫、水墨、素描、雕塑與複合媒材等不同類型,主題則包括風景、寫生、抽象與人物。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創作起點雖各有不同,但其長成於數位科技與線上世界的時代背景,讓他們的創作不論是從日常生活經驗、寫生自然或影像語言出發,最終都在視覺系統中發展成一種更接近於抽象化的語言,以及一股耐人咀嚼的詩性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