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被包圍:當代藝術收藏展 II
2025/09/27 - 2025/10/26 (剩 42 天)
留下或是離開-台韓當代藝術交流展
2025/10/04 - 2025/10/26 (剩 42 天)
「Stay or To Go」台韓當代藝術國際交流展覽探討個人和社會認同之間的複雜關係,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空間和文化背景,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和表達了地方、身份和歸屬感的概念。
2025不廢藝術季
2025/06/05 - 2025/10/31 (剩 47 天)
每年的6月5日為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目的是提高全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重要性!客基會近年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積極連結文化與環境,首度策劃「不廢藝術季」響應世界環境日,並藉由藝術的號召,邀請青年一同實踐文化保存,以創新方式發揮創意,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構思環保有機又具潮流的藝術作品,引領年輕世代了解及體驗不同的客家傳統文化,讓公園除了提供休閒功能,也逐步成為實踐環境保護、永續經營的行動基地! 「不廢藝術季」藉由藝術號召 傳達不浪費的精神與內涵 本次「不廢藝術季」以客家足跡與生活為企劃主軸,藉由藝術家的梳理轉譯,重新詮釋客家族群遷移從海洋至山林、島嶼至城市的生活軌跡,透過藝術創作、互動體驗、教育推廣工作坊,傳達時間與事物的延續、不浪費與環境永續的精神與內涵。展覽邀請藝術家「Kjohn的再生軍團/羅楷烱」、「不垃圾場/張楷翊」、「林資芬」、「陳依慧」、「羅聿綺」、「鹽池工作室/吳有容、顏鈺恬」使用再生材質、解構再重組的創作,創作出符合永續主題的藝術品;此外更邀請到「大水溝二手屋」、「街道案子」團隊,設計共6件永續互動遊戲空間;以及由「不廢跨村實驗室」青年藝術家講師群帶來的再生材料手作課程,讓民眾了解客家族群如何在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延續客家族群珍惜資源的精神! 轉廢為用的藝術創作 藝術家林資芬的作品《穿上時間的顏色》以回收牛仔褲為媒材,結合藍染植物「馬藍」的意象,拼接成一件承載時間與記憶的長版客家藍衫,與過往勞動者的日常相呼應,也象徵與自然共生、慢工細作的藍染精神,不僅回應了快時尚下被忽略的意義,也傳遞對土地、工藝與傳統的尊重與珍惜。 《再生小舟》則是由不垃圾場創辦人張楷翊,利用100多公斤的塑膠廢棄物,透過創意與工藝,重新轉化為藝術作品,作品再生小舟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藝術家一個環保行動的象徵,每一塊回收的塑膠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也讓更多人看見塑膠再生的可能性。 《非裝飾記事》由鹽池工作室兩位藝術家吳有容、顏鈺恬共同創作,作品由回收碎布料製成,以藍衫上的「布扣」為創作概念,扣子中有九個頭,象徵長長久久出頭天的意思。 自然構造的仿生與反思 作品《海底生物的再生》由Kjohn的再生軍團創作,藝術家羅楷烱有感於環保對於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利用電子設備等日常用品的廢料,創作出多個海底生物,希望傳達垃圾減量,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藝術家陳依慧與羅聿綺共創作品《窩-人與大地的共生對話》、《窩-我好像也可以是那片葉子》,是一場向自然的造屋者學習的堆疊計畫。藝術家陳依慧以竹子編織還原動物巢穴的棲所,藝術家羅聿綺則在巢穴架構中創作生活的足跡,藉由探索兩者共創的仿生窩,喚起觀展者對於人與大地母親關係的感知與反思。 6件互動體驗、48場手作課程引領更多年輕世代體驗客家傳統文化 本次藝術季期間邀請「大水溝二手屋」、「街道案子」團隊,設計共6件永續互動遊戲空間,「街道案子」邀請服裝設計師金蓓雯、空間設計師鍾定業與藝術家廖翊丞參與創作,從衣物再造、書籍修復到星空電影院互動空間,探索再生與永續生活的不同可能。「大水溝二手屋」則是規畫廢棄木材打造再生遊具、二手衣變裝改造及維修電器DIY體驗。「不廢跨村實驗室」青年藝術家講師群特別開發設計再生材料手作課程,邀請青少年族群親自體驗客家族群如何在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延續客家族群珍惜資源的精神,讓大家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動手體驗「減廢生活」的趣味!
間 ま MA
2025/09/06 - 2025/11/01 (剩 48 天)
視覺的重置: 當視覺失焦時,意義才開始顯影。 也趣藝廊2025年9月展覽《間 ま MA》集結了三位日本藝術家——栗棟美里Misato KURIMUNE、大﨑のぶゆきNobuyuki OSAKI、安田知司Tomoshi YASUDA,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邀請觀者進入「間」的領域:一個不被語言與圖像完全佔據的所在,一個唯有親身凝視與想像方能抵達的地方。在這場展覽中,「觀看」不再是一種確定,而是一次延後的觸摸;是一場緩慢的浮現與對未知的等待。如同日文「間」所蘊含的精神——它不是空白,而是承載意義的空間;不是靜止,而是潛藏運動的片刻。 栗棟美里 (Misato KURIMUNE,b.1988) 以攝影為基底,巧妙融合光柵、複合媒材與人工智慧等多樣技法。她的作品邀請觀者移動腳步,在人物反覆「出現 / 消失」的過程中,開啟一場關於「觀看」與「存在」的哲學探索。 這種互動性,不僅動搖了人們對數位影像與現實的直覺認知,更鼓勵觀者主動反思美與生命的定義。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她的創作試圖釐清影像與虛構的邊界,展現出技術與概念的雙重深度,為當代藝術與媒體融合的現象學,提供了一個代表性的典範。 大﨑のぶゆき (Nobuyuki OSAKI,b.1975) 錄像、影像處理與裝置為他主要的創作形式,他常透過編輯、解構與延展錄像素材,使觀者身處於影像與現實、存在與遺忘之間的模糊地帶。大崎創作出的影像都像是「未完成地出現」,或「正在消失中」的狀態;影像成為時間的容器,而觀者則被引入一種靜默而深沉的觀看狀態。對大崎宣之而言,創作的核心並非完成單一件繪畫或錄像作品,而是透過其極度勞力密集的創作方法,去捕捉並視覺化那些不可見、不可觸及的流動瞬間。他的作品細膩且充滿詩意,誠摯邀請您一同進入一場關於時間與記憶的深度冥想。 安田知司 (Tomoshi YASUDA,b.1985) 他以細膩而理性的筆法將影像像素化,再以傳統繪畫的方式逐格填色重建畫面,邀請觀者在遠觀與近視間來回移動,從遠處看似具象的畫面,在近距離觀察時卻崩解為一片片抽象色塊。一幅畫的本質,究竟是畫布上由顏料構成的「畫面」,還是乘載圖像的「畫布」這個物件本身?他運用解構的手法來挑戰人們觀看繪畫的傳統習慣。透過這樣的創作方式,安田知司不僅重新定義了視覺的組成,也反映了當代社會在消費與認知機制之間的模糊邊界。 2025.09.06 (六) - 2025.11.01 (六) 誠摯邀請您親臨現場,進入藝術家們創造的「間」,打開「觀看」的縫隙——那是一場與自己知覺深處相遇的練習。
相機不見了:陳建維
2025/09/16 - 2025/11/01 (剩 48 天)
《相機不見了》是陳建維在谷公館的第一次個展,一百多幅攝影作品鋪陳整個展場。那些剎那間捕捉的影像,有些是攝影師最熟悉的朋友,有些是擦身而過的陌生人;有些場景如此熟悉,有時鏡頭也只是場景中的過客。這些零星的光影相互串連,成爲橫貫五年的痕跡。 …………………………………… 相機是一種幻術,真正生活的人比較重要。 A story of loss, return, and the unexpected gifts of absence。 《相機不見了》,來自一段真實的經歷 —— 遺失了相機。不是遺落在計程車裡,也不是借給誰忘了拿回來,它就這樣消失了。在它不見的當下,記憶像著急的跑馬燈一樣,我才意識到,原來一台相機能裝下的,不只是影像,而是這幾年的我自己。那些曾經的光影、心跳與呼吸,一瞬間全都像是蒸發了一樣。那不僅是器材的遺失,更象徵著對於個人視覺記憶的斷裂與不確定。我心裡許了願,如果失而復得,我會為它做些什麼?辦場派對吧!能送給朋友一份禮物,一個擁抱多好!隔天,它就靜靜的坐在與家人曾經一起找遍的桌邊一角,雞皮疙瘩瞬起,不可能吧! 《相機不見了》 是一場關於失去與重逢的影像敘事,也是一場視覺再認與時間縫合的行動。數位影像時代中,我們對影像的儲存與召喚已近乎本能,而當記錄的工具嘎然而止,記憶與觀看也隨之產生裂縫。它們見證了一段被打斷、又重新串起的記錄旅程,記憶裂縫後的再拼貼與再詮釋。「失而復得」反映的是一種普遍而深刻的人類經驗,這些影像,是否仍舊保有最初的情感與意志,抑或已然成為新的記憶?照片還是那些照片,但視角已經不同。 這份日記 ( 2020 ~ 2025 ) 經歷疫情爆發,解封,世界又恢復自由的日常 , 以無所得故。 總會有光如約出現。 —— 陳建維, 2025年7月
114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得獎者作品聯展
2025/09/18 - 2025/11/02 (剩 49 天)
今年最高獎項「璞玉獎」5位得主為許雁、馬如龍、吳惠淳、陳奕龍、陳顥勻,「入選獎」7位得主為陳妍妮、高安柏、吳瑜桓、王詩瑩、王怡文、吳家潁、陳芷若。 得獎者作品聯展巡迴二地,展出12位得獎者共36件參賽作品,今年得獎作品中多富有創作者的奇思妙想,題材表現出神話夢境、世界幻象樣貌;把個人的世界觀、精神性與靈性經由繪畫作品表述;呈現出超現實與萬物有靈的感性調性。看似具象實景的繪畫,卻有著不那麼現實的表現樣貌,經由創作者翻飛的想像力,挑動著理性神經,化不可能為可能,激發觀者豐沛的感知,挖掘畫作中奇巧之處的同時,也引動了人與生俱來本就擁有的幻想能力,藝術讓生活變得有趣! 展覽資訊▶ 9/18-10/6 中正紀念堂 3樓四展廳 10/9-11/2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第三展覽室 線上展覽 9/1-10/31 非池中藝術網 線上藝廊 https://artemperor.tw/online 展出藝術家: 許雁 馬如龍 吳惠淳 陳奕龍 陳顥勻 陳妍妮 高安柏 吳瑜桓 王詩瑩 王怡文 吳家潁 陳芷若 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https://artlight.nhclac.gov.tw/ FB: 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 IG:@ luminousartmarketing
亂流:半睡飛行夢
2025/08/29 - 2025/11/02 (剩 49 天)
北師美術館與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計畫合作,將於 8 月 29 日推出由策展團體 Nn̄g Project 策劃的展覽「亂流:半睡飛行夢」( The Limit is The Turbulent Skies)。 展覽邀請觀眾踏入一場「亂流」,在半睡半醒的飛行夢境中,重新感知當下的我們——共同仰望與渴望的天空。展名巧妙翻轉了諺語「The sky’s the limit」,改為 「The limit’s the skies」,從「沒有極限」到「極限就是天空」,暗示著人們對未來的想像早已被改寫。天空,不再是象徵自由、進步與突破一切限制的無垠之地,而是被科技、監控、地緣政治與全球資本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絡。 策展團隊試圖揭露在「自由」與「全球化」包裝下的矛盾現實:對雲端系統與演算法的質疑、對遷徙與歸屬的複雜心理、對旅遊慾望的拆解,以及對物質貿易歷史與流通基礎建設的反思。這些現象,如同飛行中無法預測的亂流,擾動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使原本穩定的觀看方式出現裂縫。當情感、記憶與身體被捲入不斷流動的體系中,「亂流」便成為當代人的集體感知狀態:世界結構鬆動、界線日益模糊、感官持續過度刺激——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與連結世界的方式。 展覽場景以「機場」作為出發點,並邀請黃嘉宏擔任主視覺設計師,凝煉機場視覺元素,透過飛行等候線、面板等,引導觀眾思索熟悉卻鮮少深究的空間,如何充滿期待、過境、控制與流動。 本次展出的九位藝術家來自台灣、香港與南韓,透過各自的創作視角,邀請你進入這場感知的「亂流」。也許我們一時無法確定飛往何方;但正因短暫的失重,我們才有可能重新找回自身的感覺。這是一場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的旅程,如同飛行中的夢——我們既未完全清醒,也未完全沉睡。 展演者︰|策展人| Nn̄g Project 張文豪/臺灣,黃羿瑄/臺灣,黃銘樂/香港 |藝術家| 張庭甄/臺灣,李鈺淇/臺灣,洪辰煊/南韓,李秉璈/臺灣,林彥翔/臺灣,羅懿君/臺灣,勞麗麗/香港,曾彥翔/臺灣,徐皓霖/香港
廣場上的力量–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免費參觀)
2025/09/04 - 2025/11/05 (剩 52 天)
自1987年解嚴以來,有許多影響了國家方向的民主抗爭與社會運動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上發生。「廣場上的力量 - 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將於9月4日至11月5日在中正紀念堂一樓藝廊展出,透過13位影像工作者的鏡頭,以跨世代及跨時代的視角帶您看見臺灣精采多元的民主聲音。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為促進園區朝向歷史記憶保存與民主教育推廣的目標,本次影像展以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社會運動為主角,由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沈昭良教授擔任策展人,邀請包括蔡明德、劉振祥、謝三泰、黃子明、許村旭、林俊安、許伯鑫、連慧玲、張良一、杭大鵬、陳宗怡、曾原信及趙世勳等媒體及攝影工作者參與展出。從數萬張的影像照片中,選出在二十多場社運現場拍攝的111張攝影作品,呈現臺灣三十多年來為民主發聲奮鬥的公民力量。 沈昭良將主堂體內往來觀眾最頻繁的一樓展場牆面轉化為「廣場」,以臺灣民主化過程最具代表性的全國學生運動野百合學運(1990)做為牆面廣場中心點,橫向左右開展。涵蓋了六四天安門事件紀念及聲援集會(1989、2019、2025)、反軍人干政大遊行(1990)、原住民族權利抗爭運動(1990、1994、2007)、反核大遊行(1994、2001、2013)、台灣同志遊行(2018)、聲援香港反送中遊行(2019)、Taiwan stands with Ukraine 台灣聲援烏克蘭集會(2022)等社會運動。除了影像照片,在另一面牆上以年表呈現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社會運動及各國廣場上曾發生的重要事件作為對照。沈昭良提到,「廣場」上具有視覺張力的影像牆面,隱喻來自人民的意志,敦促國家社會改革的強大持續力與凝聚力。此外,策展整體畫面也細膩考量影像均衡、視覺導引、色調屬性與觀賞距離。 長期投入臺灣各種社會運動現場紀錄的影像紀實工作者在社運現場捕捉畫面,都有難忘的回憶。參展攝影家許村旭回憶當年1989年1月底冬天,國會全面改選的抗爭現場,時年85歲的黨外先驅高雄縣長余登發,演説時講到忘情、欲罷不能,尤清(時任立法委員)為控制演講時間而試著打斷,二人就在宣傳車上爭搶起麥克風。杭大鵬1989年拍攝無殼蝸牛運動,當時社運團體在廣場上以帳篷貼上洞房,諷刺高房價讓年輕人難以成家,正好有一對在廣場上拍婚紗的新人走進抗議現場,因而留下難得的經典畫面。杭大鵬說,30多年後再看這張照片,不禁感慨當今臺灣的房價依然居高不下。 策展人沈昭良表示,這次邀請展出的媒體工作者分屬不同世代,各有著不同的機遇和歷練,反映出他們透過攝影回應時代的共同信仰和貫徹,不僅留駐激情、摒除遺忘,更讓攝影成為銘記每個抗爭世代與衝撞靈魂的無悔意志與強韌基樁。期待各界一同透過影像梳理臺灣於民主與社會運動的步履,啟動社會運動影像在民主、美學與視覺教育推動上的可能。 策展論述 策展人 / 沈昭良 (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 自古以來,「廣場」一直是商業、宗教、文化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舞台,從古希臘、中世紀時期的集會到近代的政治運動,廣場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更迭,更成為凝聚公民意志與促成政治變革的實踐地。 中世紀時期的廣場,教堂和政府機構通常圍繞而建,規模與佈局一方面體現宗教與民眾/社群間的緊密關係,政府機構的集中更奠定了「廣場」成為公民齊聚抒發民意的基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演進,「廣場」在設計和應用上,逐漸從日常的交易場所,提升轉變為宗教、社會、文化與政治交流的樞紐,它所連動的社會功能也更加多樣,除了是生活的核心、貿易的中心,更是一個國家、城市和人民,連結過去與未來、個人與群體、私人與公共、專制與民主的場域與象徵,類似的角色與功能演變,不僅體現人類社會組織的複雜與多層,也揭示了「廣場」作為民眾表達對於社會議題觀點與關注的開放平台,進而督促決策者在公共政策思考與制定意義上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回顧歷史上「廣場」與爭取民主自由運動相關的大事記,包括經歷16世紀爭取宗教自由,反抗異族統治的布魯塞爾大廣場;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象徵人民力量的巴士底廣場;20世紀則有韓國總統全斗煥執政期間,武裝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的5.18民主廣場;發生於北京天安門廣場,因悼念胡耀邦的學生集會,發展為全面性爭自由、要民主、反腐敗運動,導致中國當局血腥屠殺民眾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1990年台灣首次於中正紀念堂廣場,集結來自全國各地數千名大學生,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和「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對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產生至為關鍵影響的野百合學運。 千禧年後的世界明顯持續擾動,各地的民主運動仍四處勃發,例如2011年的埃及解放廣場,成為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的主場之一;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烏克蘭民眾於基輔獨立廣場的持續性集結,成功締造了三個月後的尊嚴革命;以及香港民眾分別於2014年為爭取真普選,佔領金鐘、中環、旺角、銅鑼灣等地主要道路和商業區,進行靜坐和遊行;2019年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為主要抗爭集結地的反送中運動,亦可視為近代史上「廣場」之於民主運動實踐的外擴。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由蔣中正總統主導的國民黨政府,嚴密控制人民思想,壓制反對意見,長期進行獨裁統治。1975年蔣氏離世,執政當局決議興建中正紀念堂供國人緬懷。這段期間,即便處在肅殺管控下的台灣社會,仍是引發一波波爭取民主制度與公義社會的反抗行動。從1960年代的組黨運 動、1970、1980年代黨外民主運動、到1990年代逐步的民主化推進,終於在 2000年實現首度的政黨輪替。近年來,隨著轉型正義的落實與推動,中正紀念堂如何有別於過去以宏偉建築紀念獨裁統治者的時代,轉化成為公民集會、社會運動、公眾遊憩與民主教育的多元場域,已成為穩定民主社會必須成熟面對的課題。 自解嚴前的九0年代末期以來,中正紀念堂廣場見證了無數影響國家方向與人民願景的民主抗爭與社會運動。為透過影像梳理民主/社會運動的步履,與自由/公義社會生成的必然關係,落實社會運動影像在民主、美學與視覺教育推動上的可能,<廣場上的力量 - 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嘗試在時序概念下,啟動尋找與中正紀念堂廣場相關,具議題性、代表性與影像張力的社會運動影像,同時將展示牆面轉化為概念上的「廣場」,援引台灣民主化過程 中,最具代表的全國性學生運動 ‒ 野百合學運(1990)為基底橫向開展,再穿插輔以包括反軍人干政大遊行(1990)、六四天安門事件紀念及聲援集會(1989、2019、2025)、聲援世台會台灣人返鄉運動(1988)、雞農抗議事件(1988)、無殼蝸牛運動(1989)、老兵抗議事件(1990)、原住民族權利抗爭運動(1990、1994、2007)、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1994)、反核大遊行(1994、2001、2013)、反金權怒火之夜大遊行(1995)、台海危機―反飛彈保台灣靜坐抗議(1996)、九二一災民北上陳情(1999)、獨派大遊行(2001)、總統大選後抗議活動(2004)、圖博抗暴紀念日(200 8、2009)、野草莓學運(2008)、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2009)、聲援華光社區反迫遷遊行(2013)、太陽花學運(2014)、「活力台灣、幸福家庭、快樂義走」(2014)、台灣同志遊行(2018)、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活動(2017)、聲援香港反送中遊行(2019)、秋鬥「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遊行(2020)、Taiwan stands with Ukraine 台灣聲援烏克蘭集會(2022)等等,跨距約三十餘年,近二十餘場不同社運相關攝影作品,一方面兼顧內容議題、影像均衡、視覺導引、色調屬性與觀賞距離,也透過編輯鋪陳類似「廣場」般具視覺張力的影像牆面,隱喻來自人民的意志,敦促國家社會改革的強大持續力與凝聚力。 本展所邀請的媒體工作者,包括蔡明德、劉振祥、謝三泰、黃子明、許村旭、林俊安、許伯鑫、連慧玲、張良一、杭大鵬、陳宗怡、曾原信及趙世勳等,雖屬不同世代而有著不同的機遇和歷練,卻也由於他們透過攝影回應時代的共同信仰和貫徹,不僅留駐激情屏除遺忘,更讓攝影成為銘記每個抗爭世代與衝撞靈魂的無悔意志與強韌基樁。
【展覽預告】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
2025/09/23 - 2025/11/09 (剩 56 天)
為迎接建館70週年,本館推出「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以典藏圖像的再生轉譯為核心,回顧文創發展歷程並展望未來可能。展覽以「跨域共創」、「品牌授權」、「價值永續」為理念,呈現文化資產如何在當代創意中重返生活,展現傳統與現代的浪漫融合。 展覽以六大主題展區鋪陳,透過典藏圖像的多元應用案例,從品牌設計、生活商品到跨域合作,從當代創作回望典藏源頭,勾勒出完整的敘事脈絡。本展不僅致敬典藏作品,更期待開啟文化創新與價值永續的未來想像。 ► 展覽日期:2025.9.23-2025.11.9 ► 展覽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2樓201及202展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 (每週一公休,逢國定假日或活動則另行公告)
【展覽預告】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
2025/09/25 - 2025/11/09 (剩 56 天)
文物不語,卻能娓娓訴說歷史;藝術美感之外,文物還承載了什麼? 「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是史博館近年執行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之精選成果。透過對典藏臺灣美術文物的研究、維護、展示與近用推廣,讓更多觀眾與多重世代認識與欣賞,這些屬於全民的珍貴資產與文化載體,發揮美學教育、傳承歷史、重建藝術史脈絡、以及共享文化記憶。 展覽分為三個子題:「藝術史拼圖」、「保存與科學之鑰」與「修護師的處方箋」,提供不同的角度觀看美術文物作品。每一件文物都擁有走過一段歷史長河的珍貴記憶,透過修護紀錄影片、互動裝置、畫作解構模型展示等,觀眾得以深入從中了解文物歷史與相關保存修護知識,並聆賞每一件文物默默的故事與美感。 ► 地點:本館 2樓 203展廳 ► 日期:2025年9月25日(四)至11月9日(日) ►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週一公休,逢國定假日或活動則另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