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愛硯成痴特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硯痴,是指對硯極度迷戀的性情中人,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還有清代揚州畫派的高鳳翰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硯人士,究竟硯石有什麼媚力,令人愛不釋手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硯石之美,說說硯石饒富趣味的故事吧。 硯一直是人們的好朋友。電腦鍵盤還沒普遍以前,自來水筆尚未出現的時代,寫字、畫畫都少不了筆、墨、紙和硯,而其中又以硯,最能傳之久遠。大約有二千年、七萬多個日子,硯從出現、不斷變化、定型到再變化,就像流行風潮,在不同時代展現出百態千姿。 展覽將以硯式的發展為陳列主軸,穿插與硯相關的點點滴滴,期望大家能感受到硯石與眾不同的特色,流連於古今用硯人的真情至性之間。 此次展覽除了展出院藏硯石100餘件,並特別向國立歷史博物館借展典藏品15件,以豐富早期硯式的風格面貌。



Placeholder image

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華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玉,當您觸摸它時,感到的是冰涼與堅硬;當您凝視它時,看到的是柔美與溫潤。世界上沒有任何物質,比它更經得起歲月的洗禮,也沒有任何物質,寄託了中國人如此多濃厚的情感與深邃的理念。 遠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從掘土、伐木等生活歷練中,認識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頭;它散發春陽般的光澤,令先民相信美玉含有豐富的「精氣」,也就是「能量」。將美玉按照心目中陽、陰二氣運行的模式,琢磨出圓璧與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樣,刻畫上「密碼」式的符號,希望經由「制器尚象」發揮「同類感通」的法力,與天帝對話。他們相信萬能的天帝將神秘的生命力經由神靈動物的傳遞,才降生了人類。從「萬物有靈」的思維中,發展出中國特有的「龍鳳文化」。 歲月悠悠,隨著社會進步,人文主義抬頭,遠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靈性」的思維逐漸蛻變。配戴雕琢龍、鳳、虎、鷹的玉飾,原本是為了彰顯自身氏族特有的神靈秉賦,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時也被儒家詮釋為美玉具備仁、義、智、勇、絜等「君子之德」。 六朝、隋唐時,接受了一波波來自異域文化的洗禮,玉器藝術有了極大的改變。褪去以玉通靈的神秘色彩、擺脫以玉比德的儒學教條,宋、元時期文人階層形成,他們熱衷認識自然,協調人文,追求寫實、求真的藝術精神。但在追慕古禮、強調法統的心態下,又興起了玉器的仿古風。玉雕呈現宋元文化的精華。 明、清二代是多項工藝技術日益精進的時代。明中期以來江南經濟高度發展,在文人富商贊助下,玉雕益加精雅細緻。十八世紀後半,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闐玉料的開採;對西南的開發也導致緬甸翠玉的輸入。由於皇室的主導下,清代玉雕空前繁榮。 總之,近八千年的發展,玉雕具體地展現了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倫理,中世紀以後,形神兼備的寫實手法達於高峰,說明中國文化中重視格物致知的治學傳統。「敬天格物」詮釋了我們的民族特性,也說明了中華古玉最深層的內涵。



Placeholder image

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中國青銅時代開始於夏代晚期(約西元前十七世紀初),歷經商、西周、至東周,前後一千五百年左右。秦、漢以後鐵器興起,但銅器仍沿用不替。 珍貴的青銅鑄器只有貴族才能使用,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除了部分用來鑄造兵器、樂器外,主要鑄成祭祀容器,以盛裝祭品、獻祭祖先,祈求家族生命之綿延不絕;而經由祀典中禮器陳設的多寡,也突顯了貴族的身分與階級。銅器,是構成商周貴族社會中最重要的禮器。 商周時代(1600-220 B.C.E.)是中華文化建構的重要時代。政治上,由政權與神權合一,轉為禮教和人文意識之覺醒;物質上,青銅冶鑄的發達,開啟了禮兵器用的新紀元;工藝技術的突破,促成了百業的勃興;精神上,將國之大事的「祀」與「戎」,透過銅器的造型與紋飾,寄託對天神祖先的敬畏和心靈的溝通,也經由「銘文」的鑄刻,實錄了當時祭饗、征伐、賞賜、冊命等場景。 青銅文明,在鐘鼎彝器的「禮與樂」中讚揚;在立功祭祖的「祀與戎」中頌讚,在周人範鑄紀銘的「其命維新」與「郁郁周文」裡娓娓訴說;歷經東周繁華絢麗的新階段;到秦漢的統一,銅器雖逐步退出禮制的中心,卻轉化成為一種典型,更加的深入思想、文化的底蘊,而中華文化之美,即深藏在此一器一物之間,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Placeholder image

華麗魔法屋─故宮的洛可可珍藏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歡迎來到華麗魔法屋! 你即將穿越時空來到二百多年前的歐洲。在這裡,「裝飾」是一種魔法,為看似平凡的生活場景與物品注入靈魂。這種魔法被稱為「洛可可」(Rococo),從大自然擷取靈感,輕快又奇幻的裝飾風格正在流行。 獨特的色彩,搭配金色,深受皇室喜愛,創造了美妙愉悅的洛可可裝飾時代。從房間的牆壁、客廳的桌子、壁爐上的時鐘、餐桌上的杯盤,到口袋裡的懷錶、香水瓶和小盒子,都充滿了自由、華麗、浪漫的裝飾,深深吸引著十八世紀的歐洲人。



Placeholder image

南北故宮 國寶薈萃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肉形石 看起來鮮嫩多汁、香氣四溢的肉形石,是由堅硬的玉髓類碧石製成。石材本身具有的層疊紋理,讓人聯想到豐厚肥美的五花肉。工匠利用這一特徵,由上至下,染上由深到淺的褐色,達到如醬油深滷的色澤。更為突出的是,工匠在頂面加上無數細小的凹點,除了造成毛細孔的視覺效果,更將堅硬的石材轉化為東坡肉剛起鍋時,表皮既鬆軟又富彈性的膠質感。 通過視覺完美傳達色、香、味的肉形石,凝結了傳統烹飪文化的精粹,也喚起心中的美味記憶! 翠玉白菜 由翡翠製成的翠玉白菜,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受喜愛的藏品之一。工匠順應材料天然的色澤,以濃重的深綠色表現層層包覆的菜葉;白色部分雖有裂痕及雜質,但在巧妙的安排下,轉化為新鮮、飽含水分的白菜莖部。菜葉頂端的螽斯和蝗蟲,瞬間帶進了鮮活的田園氣息。 翠玉白菜最初是一件華麗的宮殿陳設盆景,以栽種的形式立在琺瑯盆景上。下端並設有靈芝木雕。翡翠價值不菲,靈芝寓意長壽吉祥,加上多彩的掐絲琺瑯,翠玉白菜永保鮮脆! 阿茲特克帝國 黑曜石鏡 這面鏡子是十五至十六世紀中美洲阿茲特克帝國工匠以當地盛產的黑曜石製成。雙面拋光,可見黑曜石內部如煙霧般的紋理。黑曜石鏡被認為是代表了戰爭、巫術與黑夜的神祇特斯卡特利波卡(別名「煙霧鏡」)的代表物,同時也是統治者通神的媒介。 順治皇帝時,這面鏡子便已在清宮,並曾經過西洋傳教士湯若望鑑定。清代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為之作詩,可見受到許多皇帝的重視。



Placeholder image

摶泥幻化—院藏陶瓷精華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陶瓷,是文明的象徵。從採石製泥、拉坯成形、施釉敷彩,至入窯燒成,軟泥轉變成了堅硬的陶瓷,恍如質材幻化。每件作品背後的文化因素,讓造形、釉色和裝飾紋樣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帝王、監造者、工匠和使用者,共同形塑出時代的風格。陶瓷器吸引人之處,在於它們呼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記事脈絡,同時也從窯業發展網絡中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現象。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多數承接自清代皇室典藏,再輾轉播遷來台。這些來自北京、熱河和瀋陽三處皇宮的陶瓷器,皆有清楚的典藏號可以追溯出它們原來陳設之所在,形成與其他公私立博物館截然不同的特色。例如:宋以前的陶瓷器,本院收藏不豐,然而卻擁有傲視全世界的宋代名窯、成化鬥彩、盛清的瓷胎畫琺瑯,以及明清各朝的官窯瓷器。 本展覽乃根據本院典藏切入,觀察各個時期、各個窯口的不同釉彩變遷,及官樣裝飾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整個展覽依序分成「新石器至五代」、「宋~元」、「明」和「清」四個展區展出。「新石器至五代」呈現陶瓷器由原始到成熟的階段。宋金元時期則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看各個窯口瓷器的裝飾與美感。明朝部分旨在陳述景德鎮御器廠的成立,燒造瓷器成為國家大事,而地方民窯亦與之競爭市場。清朝部分,呈現康雍乾三朝皇帝親自指揮御窯廠,官樣影響發揮至極致的現象;隨著國勢式微,終導致晚清的官樣作品混合著民間趣味。 陶瓷足以作為人類活動的見證物。此次展覽,除了讓觀眾了解中國陶瓷發展梗概之外,更希望藉由展覽引來交流與迴響,讓歷史典藏能再蘊釀出源源不絕的新發想。



Placeholder image

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集瓊藻」是乾隆皇帝所藏一件多寶格的名稱,意指蒐羅眾多珍貴美好的物品。本院所藏珍玩類的文物,包括琺瑯、服飾、文具、漆器、法器、雕刻、多寶格等項,種類紛繁,品質精良,且數量豐富,呈現清宮典藏的重要面向。本展覽以「珍」與「玩」為展覽主軸,「珍」是指材質珍貴稀有、工藝技法高超罕見;「玩」則指造形構思巧妙、製作精到古雅,令賞玩者愛不釋手。 本院珍玩類藏品,多數源自宮廷生活用器。有的用於祭祀儀式,有的作外交餽贈用;有典禮中佩帶的裝身器,也有閨閣內堂梳妝品;有的是廳堂上的陳設或文房几案的用具、休閒把賞的巧玩,還有收納多寶玩器的箱匣等,無一不是設計巧妙、工藝精緻。 珍玩類的材質常作複合性的組合,以金銀、寶石、竹木牙角、硯墨等為主,也包含銅、瓷、玉材巧作,多種材質兼容並用,且搭配多種工藝技術於一,呈現工藝極致之美。至於其裝飾題材,不時地穿插歷史典故、民俗傳說、吉祥圖案,深刻浸潤於中國文化底蘊間,營造生活中的端莊、文雅與趣味。



Placeholder image

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一九八O年代初期,國立故宮博物院購藏一批北京恭王府紫檀家具,據研究可知,其原屬於清宮,由咸豐皇帝(1831-1861)賞賜恭親王奕訢(1833-1898),做為王府之用。同時也接收吉星福(1909-1996)伉儷捐贈一對紫檀古董櫃。這些家具,選用質地細密且珍貴的紫檀木,雕刻繁複細緻,做工精良,是清代宮廷家具之典型。 透過家具與文物的陳列,了解清代王公貴族生活的日常樣態,從起居、文房及小憩等不同生活場域之流轉,明白家具使用與文物間的關係,不變的是對精緻生活的追求。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讓開窗借景營造各式文物被賞玩與陳設的生活氛圍。感受不同於平常卻又清麗典雅的宮廷景緻。



Placeholder image

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佛教造像因信仰而產生,透過與佛典相應的圖像特徵,並結合時代流行的信仰內容,以傳達宗教的精神內涵。信徒們發心造像以積德祈福;修行者觀想造像以得定慧;而法會中則以莊嚴的造像,凝聚對佛法世界的嚮往。 單尊造像中,常見有佛、弟子、菩薩、護法神等。佛是信仰的中心,代表覺悟者。弟子隨侍佛側,以僧侶為造型,親炙教誨,佛滅度後,傳遞佛法。菩薩則以太子形象為造型,雖具佛智,但為濟度眾生故,不忍入涅槃成佛。而護法神以忿怒相、鎮懾內外魔,以上諸像與代表涅槃的塔,共同建構出佛教信仰的基本樣貌。 佛教造像除傳達宗教信仰外,文物本身同時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北魏的樸實稚拙,唐代的飽滿生動和宋代以後的親切平易,一方面展現不同時代的工藝水準,一方面說明造像主導者的美感訴求。因此,欣賞佛教造像,不僅能體驗其宗教的善,同時更能透過雕塑藝術,感受其普世之美。



Placeholder image

常設展《魔幻森林─文山劇場工作坊》

2024/01/01 - 2024/12/31 (剩 49 天)

本展覽在文山劇場兒童戲劇及親子藝文活動的定位下,以趣味、創意、互動的展覽設計為前提,帶領學童由後臺出發,進入後臺各部門到前臺表演區的各項劇場體驗,歷經一趟從劇場製作到舞臺演出的神秘之旅!一窺支撐舞臺表演的各專業領域是如何創作及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