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2024/10/12 - 2024/12/31 (剩 52 天)

臺灣歷經不同的政治社會發展時期,使膠彩畫在定名及定位上有諸多複雜的擺盪,也影響其傳承發展,先後經歷日治時期日本畫技的初期傳播及二戰後的私塾師徒制傳承,至大學系所開設膠彩畫課程後,接引起新一波膠彩畫學習與創作發展。本次展覽以膠彩畫在材質與繪畫追求上既東可西的特質為本,依循官辦美展及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概括其發展處境與面對方式,呈現膠彩畫在臺灣落地化的表現樣貌。透過藝術家及其創作聚合的臺灣膠彩畫發展圖譜,察見臺灣膠彩畫自原生來源與外在刺激的吸納及反芻中重新詮釋出新樣貌,尋找創作之道的進程擺盪在東西繪畫表現之間。



Placeholder image

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

2024/10/12 - 2024/12/31 (剩 52 天)

空間中有很多「沒有被意識到」的事物,它們是創作時重要的思考過程,卻不一定被覺察,像是結構、像是比例、量體、動線、工法以及光線。「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將帶領觀眾一起探索構成空間的基本元素,內容將設計多項互動體驗裝置,從構成藝術的基本單元點、線、面出發,再到量體;邀請觀眾實際動手參與,探索這些元素所引發的情緒、感受和視覺效果,進而喚醒對空間的感知能力。 展覽將以「點線成面」為中心軸連貫藝術及建築作品,搭配展出多田美波 、李元佳、林壽宇 、陳曉朋、康雅筑及謝榕蔚等藝術家作品,並將介紹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具有現代主義特色的代表性建築。展出作品將引導觀眾的視線,認識藝術家與建築師們的共同點——對於畫面的結構觀察和思考;觀眾自身的視野,將與創作者的視野和創作意識相遇。



Placeholder image

大美不言—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梵克雅寶典藏精粹特展

2024/09/26 - 2024/12/31 (剩 52 天)

國立故宮博物院偕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Paris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與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於2024年9月26日至12月29日在台北,以及2025年1月23日至4月20日移至嘉義,隆重呈獻「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特展以莊子的名言為展覽標題,詮釋大自然的美麗事物,對應展品物件之美,將給予參訪者帶來無垠想像、不言而喻。本次展覽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三方共同策劃,展件涵蓋陶瓷、玉石、傢飾、瓷器、服飾、雕塑、平面藝術、珠寶與鐘錶等,總數逾260件瑰寶,引領訪客穿越時空,沉浸於裝飾藝術之旅。



Placeholder image

育藝深遠特展《星光慶典》

2024/09/01 - 2024/12/31 (剩 52 天)

Placeholder image

看得見的紅樓夢

2024/05/17 - 2024/12/31 (剩 52 天)

《紅樓夢》是在追憶,追憶著盛清時期的貴族世家,富貴繁榮的似水年華。小說裡瀰漫著,作者曹雪芹對於往事的痴迷與回望,以及一聲一聲對於盛極而衰、家族敗落的嘆息。展覽以《紅樓夢》為題,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品為材,以「物」來讀小說,將帶領我們看見那段消逝的年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紅樓夢》離不開「情」,親情、愛情、友情、主僕之情。情又與「人」之間的互動,緊密絣織。人又透過「物」的點綴,顯得立體而有溫度。「物」,讓小說有了畫面,成為看得見的《紅樓夢》。



Placeholder image

萌寵報到-寵物郵票特展

2024/07/06 - 2024/12/31 (剩 52 天)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及少子化、高齡化等社會環境影響,飼養寵物漸成風潮,寵物更成為飼主的情感依靠與陪伴他們的家庭成員。為使大眾認識與人親近的動物,本館特規劃「萌寵報到-寵物郵票特展」,期透過展出內容,激發民眾對寵物的愛心,並傳達尊重生命及正確飼養照顧觀念。



Placeholder image

實驗/場:C-LAB進行式

2024/05/03 - 2024/12/31 (剩 52 天)

C-LAB以舊空軍總司令部為基地,前身歷經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臺灣省政府工業試驗所大安所,1950年改為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2012年空軍司令部遷至大直忠勇營區,2017年文化部以「空總文化實驗室」籌備小組在這塊七公頃多新舊共融的空間開創文化實驗的可能性,2018年正式成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營運,配合公共建設階段性計畫,活化可用空間,建構未來社會文化願景的實踐場域。 C-LAB以文化實驗為核心,涵蓋藝術、科技和社會三個面向,打造一個新型態的藝文機構,形塑臺灣最重要的當代文化培養皿。旨在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創新實驗基地,對外推動臺灣與國際的對話鏈結,激發從臺灣和亞洲生活經驗出發的當代文化想像;對內作為創意育成的實體基地,逐步由「從0到1」的文化實驗,拓展至「從1至∞(無限大)」的階段,讓創作概念從發想到實踐,再從實踐走向產業。 「實驗/場:C-LAB進行式」 展覽呈現橫跨八十餘年的時空背景,以年表向大眾介紹此場域的歷史進程,並呈現C-LAB當代藝術和科技媒體兩大實驗平台的文化創新實驗、展演映發表、跨域共創、國際交流等多元計畫,以及進駐的產業聚落和豐富的公眾參與活動,期待深化面向大眾的溝通管道,實現將C-LAB打造為國際級文化機構的目標。



Placeholder image

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

2024/01/01 - 2024/12/31 (剩 52 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生產與狩獵的工具到殺伐兵器,從滿足溫飽到決定戰爭勝負,刃的鋒利與否是關鍵所在,也是人類製器的亙古追求。最初人類利用石材製刃,自快速砸擊到精細拋磨,漸次精進製刃技術。隨後人類掌握飛躍性的合金技術,冶煉出青銅,由此重新定義了鋒刃,也因青銅優於石材的延展性及在短時間大量鑄造的特性,深層改變了兵器型態。緊接著,在一次次鑄銅的烈焰中,鐵刃淬鍊而生,影響至今未曾稍息。 青銅兵器的誕生是上述歷程的轉折點,因為自此戰爭規模與勝負影響全面升級,體現「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中國,青銅兵器約出現於公元前1800年,也就是新石器時期最末期到早期國家形成的節點之上,並於商周時期發展至興盛,共延續一千六百年左右。兵器不只在戰場上大展身手,也融入貴族禮制,成為象徵身份地位的禮器。雖然青銅兵器後來被鐵兵器取代,但兵器具有實戰、權力象徵或祭祀用器之多重功能仍傳承至今。 本展以青銅兵器為核心,將展覽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開刃─有刃器的發展」將青銅兵器的源頭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磨製的玉石有刃器。第二單元「展現鋒芒」和第三單元「淬鍊純青」將青銅兵器區分「商至西周」(約公元前1600- 前771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前221)兩個時期。第四單元「歷久彌堅」呈現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鐵兵器逐步興起之時,對青銅兵器的繼承與發展。



Placeholder image

愛硯成痴特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52 天)

硯痴,是指對硯極度迷戀的性情中人,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還有清代揚州畫派的高鳳翰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硯人士,究竟硯石有什麼媚力,令人愛不釋手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硯石之美,說說硯石饒富趣味的故事吧。 硯一直是人們的好朋友。電腦鍵盤還沒普遍以前,自來水筆尚未出現的時代,寫字、畫畫都少不了筆、墨、紙和硯,而其中又以硯,最能傳之久遠。大約有二千年、七萬多個日子,硯從出現、不斷變化、定型到再變化,就像流行風潮,在不同時代展現出百態千姿。 展覽將以硯式的發展為陳列主軸,穿插與硯相關的點點滴滴,期望大家能感受到硯石與眾不同的特色,流連於古今用硯人的真情至性之間。 此次展覽除了展出院藏硯石100餘件,並特別向國立歷史博物館借展典藏品15件,以豐富早期硯式的風格面貌。



Placeholder image

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華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52 天)

玉,當您觸摸它時,感到的是冰涼與堅硬;當您凝視它時,看到的是柔美與溫潤。世界上沒有任何物質,比它更經得起歲月的洗禮,也沒有任何物質,寄託了中國人如此多濃厚的情感與深邃的理念。 遠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從掘土、伐木等生活歷練中,認識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頭;它散發春陽般的光澤,令先民相信美玉含有豐富的「精氣」,也就是「能量」。將美玉按照心目中陽、陰二氣運行的模式,琢磨出圓璧與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樣,刻畫上「密碼」式的符號,希望經由「制器尚象」發揮「同類感通」的法力,與天帝對話。他們相信萬能的天帝將神秘的生命力經由神靈動物的傳遞,才降生了人類。從「萬物有靈」的思維中,發展出中國特有的「龍鳳文化」。 歲月悠悠,隨著社會進步,人文主義抬頭,遠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靈性」的思維逐漸蛻變。配戴雕琢龍、鳳、虎、鷹的玉飾,原本是為了彰顯自身氏族特有的神靈秉賦,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時也被儒家詮釋為美玉具備仁、義、智、勇、絜等「君子之德」。 六朝、隋唐時,接受了一波波來自異域文化的洗禮,玉器藝術有了極大的改變。褪去以玉通靈的神秘色彩、擺脫以玉比德的儒學教條,宋、元時期文人階層形成,他們熱衷認識自然,協調人文,追求寫實、求真的藝術精神。但在追慕古禮、強調法統的心態下,又興起了玉器的仿古風。玉雕呈現宋元文化的精華。 明、清二代是多項工藝技術日益精進的時代。明中期以來江南經濟高度發展,在文人富商贊助下,玉雕益加精雅細緻。十八世紀後半,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闐玉料的開採;對西南的開發也導致緬甸翠玉的輸入。由於皇室的主導下,清代玉雕空前繁榮。 總之,近八千年的發展,玉雕具體地展現了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倫理,中世紀以後,形神兼備的寫實手法達於高峰,說明中國文化中重視格物致知的治學傳統。「敬天格物」詮釋了我們的民族特性,也說明了中華古玉最深層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