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數學郵樂園

2025/07/15 - 2025/11/09 (剩 24 天)

讓我們藉由一枚枚小小的郵票,踏上一場充滿數字、圖形和邏輯的冒險之旅。每個展區都有好玩的任務和挑戰:你可以用手勢比出數字、也可以比較自己和達文西「維特魯威人」身體比例的差異,還能在幾何世界中拼出神奇的圖形。別擔心,這裡的數學一點也不難!只要用心看、動手玩,你會發現——原來數學是這麼有趣!



Placeholder image

霧色 The Mist 黃琴文油畫個展

2025/10/30 - 2025/11/11 (剩 26 天)

展覽者 黃琴文 展覽簡介 本油畫個展以𤔡名,頌詠自然的隱約之美, 畫作在形與意間流轉,以極蕳的色調和恣意的筆觸勾勒迷霧般的氛圍,構築一方沈潛的視覺之境。 展覽日期 2025.10.30 (四)-2025.11.11 (二) 展覽地點 大夏藝廊 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 參觀時間 週一至週六9:00-21:00 䢛日9:00-17:00



Placeholder image

2025台灣之美~林和杉油畫展

2025/11/01 - 2025/11/15 (剩 30 天)

今年是和杉在孟焦畫廊的第21次油畫個展,堅持以台灣的風土民情為創作題材,拋開所謂的創新風格思想與哲理,由內心對台灣所感受的更深層思考,運用油彩的質量色,在畫布上表現最愛的“台灣之美"。 在記錄的過程中,透過內心直覺的感性與理性交互思考。畫面描寫與整體架構的相互呼應,產生更深入的表現。例如今年展出的玉山作品,動靜之間表達山的硬度與量感,在冷暖對比色調下,運用筆觸表現玉山高聳的雄姿。 蘭嶼、蘭陽春色、乾坤牛轉鷺悠遊、古厝火雞、澎湖桶盤嶼、武陵楓紅、石門日出……等。都是對台灣本土的熱愛,30餘幅訴說臺灣故事的油畫作品,邀請您親臨孟焦畫廊參觀指教。



Placeholder image

【2025臺灣作家節】 跨域展演 《悲情夢》11/14(五)-11/15(六)

2025/11/14 - 2025/11/15 (剩 30 天)

    / 作家節 / 自然醒 / 跨域展演   ◇悲情夢◆   原著作者倪瑞宏在《蓬萊仙山・悲情夢》中,透過親身走入「仙山」,拼湊蓬萊仙山電視台的輪廓,同時反思自身的創作觀點,也誠實記錄與「仙山人物」的相處與碰撞,展現創作者在追尋答案時的迷惘與脆弱。 本次以「遊走式演出」為形式出發,觀眾配戴「語音導覽機」,如同與作者一同進行的「觀落陰」之旅,走入陰間、深入潛意識,尋找已逝的創辦人——莊添光,尋求解答。然而觀落陰不僅是尋找他人,亦是一場內觀自我的儀式。在空間的不同角落中,觀眾將穿梭於崎嶇山路的片段記憶、與不同時空交錯的身影,感受作者在創作路上的壯觀與掙扎。      / 場次 /   𝟙𝟙/𝟙𝟜 ㊄ (兩場) 19:00 、20:30                𝟙𝟙/𝟙𝟝 ㊅ (兩場) 19:00 、20:30     演出時間|60分鐘(演出40分鐘,演後座談20分鐘)    / 地點 /    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 演出 /    界址創作/重田誠治  / 原著 /    倪瑞宏《蓬萊仙山・悲情夢》    / 更多內容請點作家節官網介紹 / :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Exhibition/144392        



Placeholder image

【2025臺灣作家節】文學講座 11/10(一)-11/16(日)

2025/11/15 - 2025/11/16 (剩 31 天)

     / 自然醒 / 2025年度以「自然醒──文學跨域‧群島連結」為首屆主題,召喚自我意識甦醒,關懷環境與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在移動、交流與情感的流動中形成網絡, 而文學正如島與島間的海,串連、跨越,波濤洶湧。     文學講座 第二週 11/10(一)-11/16(日)     ꕤ 11/15 劇場不是文學,但文學可以是劇場 ꕤ  陳思宏應該是當前最受劇場歡迎的小說家,他的兩部作品《鬼地方》和《樓上的好人》先後以特殊形式搬上舞台,採用新馬戲、儀式、沉浸體驗,帶來別開生面的劇場感。這一回陳思宏要現身說法,與兩位導演汪兆謙與陳履歡,一起解開文學跨域轉譯的密碼   | 時間 | 11/15 (六) 16:30-18:30 | 地點 | 文學糧倉˙跨域舞台 (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 講者 | 陳思宏、汪兆謙、陳履歡 |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 |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LiteraryLecture/144295      ꕤ 11/15 不只是翻譯:譯者與出版編輯的共舞與角力 ꕤ  2位譯者及出版人將就臺灣文學翻譯及出版的經驗進行對話。分享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的獨特視角,及如何將臺灣的文學作品帶入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手中,並介紹他們國家的一本書籍,並帶來該書的作者與內容介紹,為與會的聽眾提供更全面的理解。此次對談將呈現譯者與出版編輯如何在翻譯、出版過程中協作,並促進文學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 時間 | 11/15 (六) 19:00 - 21:00 | 地點 | 臺文基地˙創作坊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 講者 | Maciej Gaca、Anthony Bird  |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LiteraryLecture/144296 *本場次為英文場,配有華文口譯      ꕤ 11/16  文學實驗與文學節實驗 ꕤ  作家節嘉賓四元康祐乃日本文學的異類,他曾長住德國與美國,寫詩充滿狂想,還愛用經濟與會計術語,不但是文學的實驗旗手,也是文學節的前輩與觀察家。盛浩偉和煮雪的人這兩位「知日派」作家,決定一起來敲敲四元康祐的腦袋,看能不能進入那個異次元的交流空間。   | 時間 | 11/16 (日) 10:30 - 12:30 | 地點 | 春秋書店 (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1巷7號) | 主持 |煮雪的人  | 講者 | 四元康祐、盛浩偉 | 更多資訊請詳作家節官網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LiteraryLecture/144297    



Placeholder image

【2025臺灣作家節】 跨域展演 《樓上的好人》11/14(五)-11/16(日)

2025/11/14 - 2025/11/16 (剩 31 天)

     ▚ 作家節▞    ▚ 自然醒▞    ▚ 跨域展演▞      ◠◡◠◡◠◡ 樓上的好人 ◠◡◠◡◠◡   改編自陳思宏小說《樓上的好人》,探索劇場與文學對話的可能性。觀眾進入糧倉,彷彿步入小說:一樓以斷裂片段與線索構成敘事的外框,二樓則營造出一個封閉、壓抑可窺探的空間,讓角色與畫面在其中一點一滴地展開。透過劇場語彙的實驗,嘗試思考《樓上的好人》在劇場中的可能形式,並邀請觀眾一同參與這場關於觀看、潛入與共構的歷程。        ▚ 場次   𝟷𝟷/𝟷𝟺㊄   16:00              𝟷𝟷/𝟷𝟻㊅ (兩場)  11:00 、14:30              𝟷𝟷/𝟷𝟼㊐ (兩場)  11:00 、14:30              演出時間|60分鐘 (演出30分鐘,演後座談30分鐘 )   ▚ 地點  文學糧倉˙跨域舞台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旁) ▚ 演出  阮劇團 / 陳履歡 (好人好事製作) ▚ 原著  陳思宏《樓上的好人》   更多內容請點作家節官網介紹 :  https://writersfest.culture.tw/home/zh-tw/Exhibition/144393    



Placeholder image

雙鉤廓填:柯良志個展

2025/08/09 - 2025/11/16 (剩 31 天)

「雙鉤廓填」,取自古代書畫摹本的技法。「雙鉤」,用細勁墨線鉤勒字形輪廓,「廓填」,以墨填充其內。此一技法強調形式上的描繪與內涵上的填實,其本質即是「結構」與「內容」之間的共構關係。藝術家借用這一古典手法,不只是回應書法技藝的歷史脈絡,更透過此術語轉化為一種當代藝術創作的概念模型。這個模型意味著:對於當代社會各種表象的描摹(鉤勒),以及對其內部空洞、荒謬或重複問題的批判與填補(廓填),從而形成具有批判意識的藝術語言。本展旨在思考書法於當代的語彙與形式,探索其在生活脈絡中的流動與再生,並激發觀眾對「書寫」更開放且具想像力的體驗與認知。



Placeholder image

未完成之作:彭弘智個展

2025/08/09 - 2025/11/16 (剩 31 天)

彭弘智的創作核心關注宗教、文化、權力與身分的交錯關係,擅長運用幽默與象徵手法,挑戰觀者對社會結構與信仰體系的既定認知。他著名的《犬僧系列》作品中,透過狗的形象書寫宗教經文,探討神性與動物性之間的界線與轉換。 其創作風格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透過多重媒材與符號的交錯,呈現對當代社會與人類處境的深刻反思。 本次個展聚焦在他近期的跨領域嘗試:劇場界有許多已逝或英年早逝的英才,例如:田啟元(1964-1996)、陳明才(1961-2003)、周逸昌(1948-2016)等。他們對台灣的劇場界都有深遠的影響,都是開拓者的角色,可惜好像有很多應該接下來要完成的作品或事業沒有 辦法完成就離開了。他非常渴望知道這些英年早逝的英才是否有所遺憾,是不是有未完成的作品想要幫忙繼續完成?所以思考是不是經由靈媒或觀落陰的方式可以把他們找出來,問他們有沒有要完成的劇本或故事,讓我們還在現世的後輩可以幫忙完成。一開始是黑白的紀錄片,記錄著探訪靈媒的過程,問這些靈媒他們三位有沒有未完成的作品。並且跟這三位亡靈討論這個作品要如何繼續發展,後面是彩色的影片,依據訪談後結果的一個表演作品。這是跟逝去亡靈的共同合作,最後根據他們所想要做的來完成一個新的電影和裝置。



Placeholder image

力求失真的嗓音

2025/08/09 - 2025/11/16 (剩 31 天)

時代有其意志,人們為時代的輝煌奉獻、為集體的悲傷共鳴,但我們需要的不是大局,而是時間。我曾決定讓《時差書寫》每數年剪接一次,以致有2016、2019、2021版本,讓我每數年回看政治激情與自我心境的變化。但近期,我發現我的行為是在說:「我希望,我的未來可以回去,回去那個性暴力之前。」我們同理、一起承受替代性創傷,卻在這些替代的傷痛中,隱藏與忘記自己。 近年,我終於在#Metoo運動裡,把十多年前做《海浪》時的經歷說了出來。甚至,因作為另一起性騷擾事件的發聲者,我看見了《時差書寫》某位受訪者的另外一面。或許因為這些經驗,這兩年我身體開始有一些病痛,也已經無法如同過往,緊緊的記憶、肩負與衝撞。 或許這個展覽,我試圖給一個夢「後」的時間——創作,是浦島太郎逛了海底神宮,寶盒被放映,我卻摀住了臉——那不僅是你我同在一個現場的羞怯,也是在「現在」這個未來,對辯證變化感到的畏懼。作為創作者,如同許多需要目睹、專述痛苦的記者、人文學者⋯我們試圖臨摹、貼近經驗,也僅能發出力求失真的嗓音。甚至,我們正在這些層層疊疊身份結構與自己苦痛的混沌之上,跳舞、唱歌、力求失真的走音。



Placeholder image

不發音字母—翻閱165頁厚度

2025/08/09 - 2025/11/16 (剩 31 天)

不發音的字母成為構成單字的必要元素,卻在聲音中隱形了起來。 默默的在此,試著從視覺中發音。 日常生活裡,有形的東西衡量著我們周遭,講求明確與功能,被定義指向。 展覽裡透過物件與材料拼組構作,讓它們從切片與局部中延展開來。 像是翻閱書本,同時給了新的夾角, 扉頁,翻閱,才是內容的開始,一個換氣點與開始發聲。 因為這個空格,而有了連接與由此進入的邀請。 翻閱165頁的厚度,讓單位成為切片單字。 動作的翻閱,有了對於厚度的感受。 接觸與疊加,同時保有著直接與模糊。 不同視角看待單位,讓它更自在的在不同對象上。 物件、材料本身具備著被雕塑的潛力,此時此刻材料讓我有了虛構的可能。 物件、材料等媒介物,延伸投射,在空間裡成為不完整的句子。 開採,挖掘,飽和溶液,單字、物體、材料、草稿。 基礎材料,相遇加工,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跡。 破皮,少了敘事,夾雜著,有餘裕的虛無。 單字、單位,試著練習發音。 也讓所處當下的我可以保持在沒有明確的指涉下,留下些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