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在此與你相遇 - 張益昇|賴冠仲聯展

2024/07/20 - 2024/10/09 (剩 21 天)

生命中的相遇有時是必然或非必然的種種因素交錯,而遇見彼此。不同階段的相遇,有時是精神上的共鳴,產生的心靈相遇,有時是物理指涉空間的相遇,經過時間的沉澱,慢慢發酵進而質變轉化。藝術家透過作品呈現創作時當下的生命樣態,終在「此」與觀眾產生共時共情或超越時空的對話。 張益昇(b.1981~)的作品以建築物和金色為主要構成元素,利用水墨的柔和與金色的色調,創造出一種既充滿現代感又蘊含古典韻味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水墨畫不僅僅是建築的抽象描繪,更是對建築空間、光影和情感的深刻探索。張益昇善於運用畫面的濃淡變化,表現出建築物的質感和結構,同時以金色與黑色為主要構成,賦予畫面一種感情的指向性。這種對比強烈的色彩運用,再加上以金色為形式感的點、線、面表現,使他的作品在靜謐中透露出生活的無奈與未知,觀眾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仿佛能夠感受到抽象建築物的歷史和記憶,以及它們在時間流逝中的感情。 賴冠仲(b.1982~)的雕塑作品呈現一種柔軟、溫潤的氛圍。他以不銹鋼為主要材質,有些作品加上釉彩(卡秀漆 カシュー / CASHEW)的使用,創造出空間裡面更多的可能性,在不鏽鋼上顯現出暈染堆疊的效果。卡秀漆類似琥珀般的半透明質感,與鏡面產生了和諧的對話。透過面與面之間的流暢轉換,賴冠仲將昆蟲、雲、山、海等等自然元素,在金屬上描繪出輕透流動的即視感。其作品營造出一種人與環境的關係,誘使人在空間中繞視,全方位感受作品的姿態和張力,觀眾在這些雕塑面前,感受到時間的流動性與深刻的情感,並從鏡面的反射看到種種更迭的變化與流逝的倒影,體會生命的奇妙與力量。 生活中的「遷移」,產生多種觀看世界的角度;創作中的「自我觀照」,使藝術家不斷地從生活中或環境的改變而汲取養分、回應時代,最終在展覽中呈現。這是一場美麗的邂逅,期待與你相遇 !



Placeholder image

《50+家。生活日常》

2024/09/28 - 2024/10/10 (剩 22 天)

工作職場磨練人生過半50+,夫妻重拾繪畫舒壓創作三系列。 翻轉工作樂貼圖(綠。工作率/系列)美美心情大進化。 回歸兒時玩偶(做夢。時光/系列),掃描QRcode讓畫作動起來。 揮灑塗鴉新媒材(生活。日常/系列),豐富50+簡單創意生活。



Placeholder image

《大地行吟》

2024/09/28 - 2024/10/10 (剩 22 天)

「清平畫會」成立於1979年,在邱定夫教授悉心指導下茁壯成長,草創初期學員以年長者居多,畫會最大的特色是情同一家人,堪言「忘年之交」,多年來成員雖有更迭,不忘切磋學習,大家都以旅遊寫生繪畫為第一樂事「生活樂在畫中」,攜手共享幸福悠然人生,展出作品以寫生為題材,內容有山水、花鳥、動物……等,再次與藝友們共享創作樂事!



Placeholder image

青嵐.葉音.風物詩-水口和紀的岩絵物語 

2024/09/07 - 2024/10/12 (剩 24 天)

美學自十八世紀時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Baumgarten)的擁簇而晉升為現代學科系譜後,西方學者名家輩出,如形式美學、符號美學、精神分析美學等流派紛呈。其中尤以康德影響力為最,即便是在當代東方文化圈中,無論是學界研究者或藝術創作者依然多所援引相關學說。 儘管美學試圖藉由概念性的通則對人類整體文化及其審美感受進行分析,但不可諱言的是,肇基於歷史沉澱下的積累,各國族群體之間所形塑的美感經驗仍迥然有別。如大西克禮探究日本美學時所論及的「物哀」,便為西方美學所未曾涉略。另一方面,相對於西方視覺文化中顯示征服自然的意志,梅原猛認為日本視生命體的本質為死亡和再生的循環,在藝術作品中更多為歌詠自然時序變遷並象徵性呈現自然風貌的精神。 在武藏野美術大學專攻「日本畫」的藝術家水口和紀,無疑是極為熟稔日本美學元素並精擅將其轉化為視覺語彙的箇中翹楚。其作品常藉朦朧隱闇的水、月、荷、風等象徵為引,描繪出欲露還藏的幽玄景象,以期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記憶。水口和紀的繪畫創作,不止於對形狀、顏色等外觀表象的心追手摹,更努力攫取著空氣氛圍、情緒感受等內在意識的悼念,透過在生存此岸與幽冥彼岸的現實擺盪中,貌似靜謐而幽雅的圖像下,具體而微地展示出盡捨奢華、復返樸實的日本獨特美感。 如水口和紀筆下的「蓮花」系列作品,既有如〈蓮花〉此類延續東方傳統般展現出夏季勃鬱生機的布局,尚可見其戮力於視覺表現的各自創化:〈蓮花09〉以斑斕色彩充盈於畫面卻刻意降低飽和度,構圖飽滿縝密;〈蓮花11〉在布局上計黑當白,頗具東方哲學探索「空」的意蘊;〈荷風〉更是幾乎捨棄色彩,回歸於線條美感的追求。除去叢聚荷蓮的圖像創作外,另有採用折枝花形式的〈月下〉及〈月光〉,背景以墨色為襯,視覺上映顯月亮的皎潔清輝,給予觀者聯想至晦澀圓缺的虛幻生滅之象,營造出感逝情懷的風格。 大西克禮在論及「物哀」時,統攝了自憐憫、感動到觸景生懷的多層次情緒,且涉及至看待人生及世界的縈懷,彰顯出日本美學中纖細的心理特質。此次水口和紀在臺灣首次個展「青嵐.葉音.風物詩」,實則由日本語彙特選而來,詞組意象代表著對於自然極為敏銳的觀察與體悟,與水口和紀的作品互相交織成獨樹一格的日本視覺美學之饗宴。



Placeholder image

資自通鑑 蕭一凡2024書畫展

2024/10/01 - 2024/10/13 (剩 25 天)

資自通鑑 蕭一凡2024書畫展 展期:2024.10.1-13 茶會:2024.10.6 15:00 與藝術家午後之約:10.5 &10.12 「資自通鑑」,取《資治通鑑》諧音,透過「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宋神宗語)」隱喻書家的臨、創之想;書史的古、今之思,乃至書理的東、西之辯⋯⋯其中重要的意涵是,以古人(古典)為重要的學習資源(資自),涵養自身以通古今東西(資通),與此同時還能鑑己(資鑑)。如果資是書畫的筆墨基底,藝術家(一凡)的三個子題是:〔資自〕乃以臨(或非臨)帖資用自身,〔資通〕藉由抒寫通攝古今中西,〔資鑑〕則權以寫石鑑史(一己之微型史)。 我們在此展中將看到更多藝術家以筆墨為本體,藉由臨、創、通、變等行為織成的思維光譜,奔放中見幽微的情感、似繳繞實耿直的言說。觀展如對晤,見字如見人。 開放時間 AM11:00-PM19:00 (週一休館) 展出地點 孟焦畫坊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電話 (02)2834-4319 網址 https://web.hocom.tw/h/?key=399852860856



Placeholder image

資自通鑑 蕭一凡2024書畫展

2024/10/01 - 2024/10/13 (剩 25 天)

《資自通鑑》之對話弎 Y:作為書法門徒,或許:〔問題首先在於闡明這一耐心的思想練習的某些紐帶、轉向、停頓、閃光:發問(與別樣的發問)。〕以《資自通鑑》為名的展事,它以功夫論為紐帶,並轉向了主體的此在探問,在史鑑思維上停頓了下來⋯⋯。至於那第一道閃光,或許須經由二兄的發問而來~ X:一凡兄這次的展覽主題取名為「資自通鑑」,我想其中重要的意涵是,以古人(古典)為重要的學習資源(資自),涵養自身以通古今東西(資通),與此同時還能鑑己(資鑑)。這邊想問的是,用不語不動的石頭來鑑己,是否有特別的含義?一般鑑己需要用鏡子,一凡兄特別強調以石鑑己,能否請你談談創作石頭的經驗?跟鑑己的連結是如何呢? Y:當代唯有瞬息萬變是其不變,已無穩固的事與物了。或許,億萬年不變的石頭(止)能止其眾止。但我更願意說,寫石是某種零度書寫:筆墨之皴擦從石之為石的外形中解放出來,山水也並非觀察而得;它經由荒蕪靜寂逐漸啟始點線的堆疊,造極一次存有的烏托邦。於是乎〔這不是一顆石頭〕否定了繪畫的確認性,如同〔否定神學〕那般:當它說〔不是〕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多重可能性的敞開。因此,在時際的變與不變、在寫石的似與不似之間,總能鑑己。 Z:從「展覽」行為的角度來看,當一位深刻自省、具備自展自策能力的書家,取《資治通鑑》諧音,透過「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宋神宗語)」隱喻書家的臨、創之想;書史的古、今之思,乃至書理的東、西之辯⋯⋯,猶如解謎遊戲,觀者可以在享受書法筆墨的視覺震撼之餘,一窺書道奧堂,無不令我輩的書魂激昂澎湃。 那麼,設若有一位理想的讀者,不禁會問:若書法(及文人畫)的「資」為筆墨涵養,則藝術家(一凡)的「自、通、鑑」分別體現在(可見與不可見的)何處? Y:二兄是善問者,亦吾之師也。就我而言,從事古典學必須進行此一後設思考:〔過去究竟是如何在當下湧現的?〕重點或許不太是思索傳統的意義,而是如何把捉並創發出那個湧現的時刻!因此,資自通鑑即鑑通以自資,即在功夫指點(通古今中西的文史哲藝而鑑己)之持續調整的用中過程裡激發〔文〕之湧現。恰如Z君所言,如果資是書畫的筆墨基底,我的三個子題:〔資自〕乃以臨(或非臨)帖資用自身,〔資通〕藉由抒寫通攝古今中西,〔資鑑〕則權以寫石鑑史(一己之微型史)。 由於自、通、鑑皆自反性地體現在我的閱讀中,因此不可見的隱微回覆是,四字展題凝煉出眾多偶像名單:資(孟子、石濤、海德格)自(覺斯、巴特、傅柯)通(藥地、實齋、伽達默)鑑(莊子、吳彬、鑑泉)。我酷愛某種模糊不清的詩學想像,理想讀者必知我也⋯⋯ Y:X君曾以〔環中〕釋《逍遙遊》,十分精采!您能簡約地以環中抒解書法(擇其中幾端即可)嗎?而Z君乃台灣〔當代篆刻家〕中之翹楚,您認為篆刻之道藝,對書家之資用可以體現在那些層面(譬如書法的當代創作)?儘管,總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X:謝謝Y君提到我寫的那篇文章,那篇文章主要是從「環中」的概念來貫穿詮釋〈逍遙遊〉篇。「環中」雖然出現在〈齊物論〉(另一處在〈則陽〉),但這個概念已經展現在〈逍遙遊〉裡。Y君剛才提到「功夫」對書家當下創發湧現的意義,那我就先從「功夫」(工夫)談起,再分享一下《莊子》的「環中」如何展現在書法工夫裡。中國思想有所謂的「工夫論」,「功夫」與「工夫」通用,這兩個詞彙是在三國魏晉之後才出現的,一開始是指體力與時間。「功夫」或「工夫」具有「修行」的意涵,主要是從佛教與道教開始。魏晉南北朝的書論,也很常提到「工夫」,但會跟「天然」做對比,這裡的「工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技藝」。受到《莊子》的影響,現在我們會強調「技進於道」,理想的書法境界是「道」體現在「技藝」,「技藝」與「道」相即不離。回到「工夫」與「天然」的關係,書法的技藝表現不應該太過刻意,而是在運筆過程中「自然而然」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工夫與自然(天然)不是對立的,工夫也能符合自然(自然而然),這樣的書法工夫就相當符合《莊子》的「環中」。對《莊子》而言,任何對立的事物或概念,都不是截然二分的,反而能夠找到兩者相互促成、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優遊於對立的二元概念之間,並從中獲取養分,就是《莊子》的「環中」。換言之,能夠優遊於「工夫」與「天然」之間,就是書法上的「得其環中」。 Z:前述我從展覽題旨切入的提問,乃欲勾勒X君「資自通鑑」書藝展的輪廓與動機,令後之覽者略知其書法關懷,及其如何透過策展,讓自身與書史、書理、書道進行深刻且複雜的對話。我們在此展中將看到更多藝術家(一凡)以筆墨為本體,藉由臨、創、通、變等行為織成的思維光譜,奔放中見幽微的情感、似繳繞實耿直的言說。觀展如對晤,見字如見人。 誠如X君點出「石」與藝術家書道工夫(以石自鑑)的關係,「印」與書法的若即若離也是我個人長期關注的話題:書法是文字的藝術,離不開「漢字」的點線元素、逃不掉「文本」的摘章擇句,故爾文哲素養是書藝境界的關鍵。在當代,無論古典式(詩文傳統)或現代式(白話文、俚俗語入書)的創作,視覺與內容一體的觀念已是顯學,但即便如此,講究所鈐印句與書畫內容契合者,仍微乎其微。故應如此回覆Y君:吾輩正處在一個書法藝術多元奔放的節骨眼,無論古典或當代的作品,都應思考經典轉化(而非消費)的問題。我心目中的書法人,正是在磨礪書技、形塑書風、涵養書學之餘,仍能涉略篆刻乃至歐美抽象表現主義、日本墨象等見聞,同時關懷時事、探討議題,任重而道遠。 Y:謝謝Z兄的補充,我一直對談論自己的作品沒有太大的興趣(笑)。民國後,書法家重要的功夫論之一即是〔碑帖融合〕,而篆刻乃碑帖融合工夫中的隱微語彙,刀法、刀勢、刀意,當通書訣,至於石頭與紙張如此媒材對立之兩極(由樸澀到利落),書法家經驗其中必蘊個人之體知。X君熟稔中西跨文化哲學,富才性玄理。就我而言,環中或天鈞既有中鋒筆墨學的技術意義(技),也涵詠著聽之以氣的坐忘境界(道)。我們以上所閒談的話語,似乎仍是當代書學的未思。 Y:昔章實齋有謂:〔通六藝比興之旨,而後可以講春王正月之書。〕通乎藝旨始可言道,非以道限藝也。故而通書畫印意匠之旨,而後可言天下書道之心。現時代不乏當代書法創作,這當然是推助書法的方式之一。然則,是創造性地轉化傳統,還是消耗性地貶損經典,不可不慎也(當知止其所不知)!能具新變創發又不廢古典韻度,吾之志也! 感謝二兄對我的深刻啟發。 X:確實,如何吸收古典養分(碑帖、詩文等),並透過書法在生活上實踐「道」,是當代的重要議題。感謝二兄精湛的見解,獲益良多! Z:近年與二兄對談數次,每每攫獲新的靈光,在此誠謝。本次從一個展覽出發,透過各有專擅、但同樣關懷書學的三人相互詰問,縱使離題也能彰顯書篆宇宙的深邃浩瀚,我認為正是「閒聊」這種語錄體的醍醐味所在。 (逸潛案:幾個寂寥的子夜,獨酌1920鴻泰昌,同孟宸與康寧二兄賴談,過程中醉意時常取代了睡意,致令夜晚照亮了子夜⋯⋯。)



Placeholder image

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

2024/07/04 - 2024/10/13 (剩 25 天)

由華納兄弟探索全球主題娛樂(WBDGTE)與大英自然史博物館聯手打造,本展將大英自然史博物館領先世界的珍貴館藏,與《哈利波特》與《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系列電影中出現的道具、兩套系列書籍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的原創藝術作品,以及受到魔法世界啟發的模型等一同展示,觀眾將沉浸在奇幻世界、大自然與科學所交織的氛圍中,並了解原來傳說中的生物及令人難以置信的魔法故事,都是受到我們所生存的自然世界啟發,同時也將發現受到廣大粉絲喜愛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所出現的奇獸,與現實自然界生物之間的聯繫。



Placeholder image

轉大人了沒?

2024/07/25 - 2024/10/13 (剩 25 天)

台語的「登大人」意味著進入青春期,只是身形發育了,就等於進入大人的世界嗎?成為「大人」的條件是什麼? 本次特展即是以1970年代前後的年少心事:升學、追愛、當兵、聯考為主題,透過當時的社會服務信箱、雜誌徵友平台,如同時空膠囊般,留下青春的跡證。歷經近半個世紀,社會價值可能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跟著本展覽的情境設計,回顧上一代的青春亂流期──現在的你,會怎樣為他/她指點迷津?



Placeholder image

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

2024/07/04 - 2024/10/13 (剩 25 天)

Placeholder image

teamLab共創!未來園

2024/06/14 - 2024/10/13 (剩 2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