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穿越光與影的瞬間 白雪莉攝影個展(免費參觀)

2025/10/09 - 2025/10/20 (剩 4 天)

本次展覽以《穿越光與影的瞬間》為主題,呈現白雪莉多年來在臺灣、日本、中國及世界各地的攝影作品。她透過鏡頭,捕捉人文、自然和藝術風景中的每一個瞬間,展現獨特的視角與深刻的觀察。展覽內容分為六大系列:「人文」、「生態」、「風景」、「花卉」、「黑白」與「藝術創作」,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了光影的變化和生命的細膩表達,呈現了不同主題下的情感與思考。 在人文系列中,白雪莉以敏銳的觀察,深入記錄廟會文化、傳統技藝、勞動日常和民間情感,展現她對人文的深刻關懷。生態系列則專注於鳥類攝影,從育雛、覓食到飛翔的每一刻,都細緻地捕捉到生命的動感與活力。風景系列融合壯麗的山河與自然奇觀,呈現攝影家在世界各地旅行的足跡,並將內心的震撼轉化為影像。 花卉系列呈現出自然中的瑰麗與脆弱,捕捉玫瑰、蓮花、櫻花等花卉在光影變化中的綻放與凋零,反映出女性視角中的柔美與堅韌;黑白系列則回歸攝影的基本語言,利用光影的對比展現城市、人物與場景之間的靜謐與張力;藝術創作系列則展示了白雪莉在攝影形式上的多元探索和創意實驗,挑戰並拓展了藝術的邊界。 「攝影是我觀察世界與表達情感的語言。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觀眾走進影像,也走進自己內心的光與影。」這是白雪莉對攝影的真摯詮釋。每一幅作品,都不僅是對外界的細膩觀察,也是她情感與思考的真實呈現。此次展覽邀請觀眾走進影像的世界,同時也進入自己內心的光與影,發現自我與世界之間的獨特聯繫。      



Placeholder image

2025中華九九書畫會乙巳年水墨創作獎暨會員聯展(免費參觀)

2025/10/09 - 2025/10/21 (剩 5 天)

  中華九九書畫會創會至今26週年,在涂璨琳教授指導下,每年定期舉辦寫生旅遊及會員創作獎比賽等活動,讓會員彼此觀摩學習,致力研究推廣水墨書畫。 理事長余真賢表示,今年乙巳年水墨創作獎比賽共14名會員參賽,作品豐富多元,邀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林進忠院長、林錦濤教授與蔡介騰主任擔任評審委員,歷經幾輪評選後,教授們仔細公正擇選出前三名與佳作三名,將於10月12日開幕式時進行頒獎典禮。 得獎者第一名沈小蘭會員〈山的對話〉作品為中橫公路寫生創作,構圖曲勢雄偉幽深,筆墨靈巧精妙,色彩明暗韻律通達悠宜。第二名盧玉敏會員〈長城-雁門關段〉作品,亦為寫生之作,畫中長城迂迴,連動各山峰,構圖平中見奇,筆墨精熟,設色典雅,善於對比色之運用。第三名為劉瓊玩會員〈秋溪泛棹〉作品,畫幅濃濃秋意,筆法穩健,主人翁溪上泛舟,溪流引導深遠,更顯愁懷詩意,筆墨烘染情境美感,令人望之感懷。另擇選三名佳作,分別為林雲英的〈書法—同學會述懷〉、邱燈戶的〈書法-篆書〉與王秀蘭會員畫作〈呦呦鹿鳴〉。 今年參與聯展者共51名,展品包含山水、花鳥畫作近百件,展示櫃另呈現小品畫作、陶瓷彩繪與扇頁作品等,豐富多元,歡迎蒞臨參觀指教。    



Placeholder image

廣場上的力量–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免費參觀)

2025/09/04 - 2025/11/05 (剩 20 天)

       自1987年解嚴以來,有許多影響了國家方向的民主抗爭與社會運動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上發生。「廣場上的力量 - 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將於9月4日至11月5日在中正紀念堂一樓藝廊展出,透過13位影像工作者的鏡頭,以跨世代及跨時代的視角帶您看見臺灣精采多元的民主聲音。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為促進園區朝向歷史記憶保存與民主教育推廣的目標,本次影像展以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社會運動為主角,由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沈昭良教授擔任策展人,邀請包括蔡明德、劉振祥、謝三泰、黃子明、許村旭、林俊安、許伯鑫、連慧玲、張良一、杭大鵬、陳宗怡、曾原信及趙世勳等媒體及攝影工作者參與展出。從數萬張的影像照片中,選出在二十多場社運現場拍攝的111張攝影作品,呈現臺灣三十多年來為民主發聲奮鬥的公民力量。     沈昭良將主堂體內往來觀眾最頻繁的一樓展場牆面轉化為「廣場」,以臺灣民主化過程最具代表性的全國學生運動野百合學運(1990)做為牆面廣場中心點,橫向左右開展。涵蓋了六四天安門事件紀念及聲援集會(1989、2019、2025)、反軍人干政大遊行(1990)、原住民族權利抗爭運動(1990、1994、2007)、反核大遊行(1994、2001、2013)、台灣同志遊行(2018)、聲援香港反送中遊行(2019)、Taiwan stands with Ukraine 台灣聲援烏克蘭集會(2022)等社會運動。除了影像照片,在另一面牆上以年表呈現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社會運動及各國廣場上曾發生的重要事件作為對照。沈昭良提到,「廣場」上具有視覺張力的影像牆面,隱喻來自人民的意志,敦促國家社會改革的強大持續力與凝聚力。此外,策展整體畫面也細膩考量影像均衡、視覺導引、色調屬性與觀賞距離。     長期投入臺灣各種社會運動現場紀錄的影像紀實工作者在社運現場捕捉畫面,都有難忘的回憶。參展攝影家許村旭回憶當年1989年1月底冬天,國會全面改選的抗爭現場,時年85歲的黨外先驅高雄縣長余登發,演説時講到忘情、欲罷不能,尤清(時任立法委員)為控制演講時間而試著打斷,二人就在宣傳車上爭搶起麥克風。杭大鵬1989年拍攝無殼蝸牛運動,當時社運團體在廣場上以帳篷貼上洞房,諷刺高房價讓年輕人難以成家,正好有一對在廣場上拍婚紗的新人走進抗議現場,因而留下難得的經典畫面。杭大鵬說,30多年後再看這張照片,不禁感慨當今臺灣的房價依然居高不下。     策展人沈昭良表示,這次邀請展出的媒體工作者分屬不同世代,各有著不同的機遇和歷練,反映出他們透過攝影回應時代的共同信仰和貫徹,不僅留駐激情、摒除遺忘,更讓攝影成為銘記每個抗爭世代與衝撞靈魂的無悔意志與強韌基樁。期待各界一同透過影像梳理臺灣於民主與社會運動的步履,啟動社會運動影像在民主、美學與視覺教育推動上的可能。                                 策展論述                                                                                        策展人 / 沈昭良 (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        自古以來,「廣場」一直是商業、宗教、文化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舞台,從古希臘、中世紀時期的集會到近代的政治運動,廣場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更迭,更成為凝聚公民意志與促成政治變革的實踐地。       中世紀時期的廣場,教堂和政府機構通常圍繞而建,規模與佈局一方面體現宗教與民眾/社群間的緊密關係,政府機構的集中更奠定了「廣場」成為公民齊聚抒發民意的基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演進,「廣場」在設計和應用上,逐漸從日常的交易場所,提升轉變為宗教、社會、文化與政治交流的樞紐,它所連動的社會功能也更加多樣,除了是生活的核心、貿易的中心,更是一個國家、城市和人民,連結過去與未來、個人與群體、私人與公共、專制與民主的場域與象徵,類似的角色與功能演變,不僅體現人類社會組織的複雜與多層,也揭示了「廣場」作為民眾表達對於社會議題觀點與關注的開放平台,進而督促決策者在公共政策思考與制定意義上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回顧歷史上「廣場」與爭取民主自由運動相關的大事記,包括經歷16世紀爭取宗教自由,反抗異族統治的布魯塞爾大廣場;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象徵人民力量的巴士底廣場;20世紀則有韓國總統全斗煥執政期間,武裝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的5.18民主廣場;發生於北京天安門廣場,因悼念胡耀邦的學生集會,發展為全面性爭自由、要民主、反腐敗運動,導致中國當局血腥屠殺民眾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1990年台灣首次於中正紀念堂廣場,集結來自全國各地數千名大學生,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和「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對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產生至為關鍵影響的野百合學運。       千禧年後的世界明顯持續擾動,各地的民主運動仍四處勃發,例如2011年的埃及解放廣場,成為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的主場之一;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烏克蘭民眾於基輔獨立廣場的持續性集結,成功締造了三個月後的尊嚴革命;以及香港民眾分別於2014年為爭取真普選,佔領金鐘、中環、旺角、銅鑼灣等地主要道路和商業區,進行靜坐和遊行;2019年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為主要抗爭集結地的反送中運動,亦可視為近代史上「廣場」之於民主運動實踐的外擴。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由蔣中正總統主導的國民黨政府,嚴密控制人民思想,壓制反對意見,長期進行獨裁統治。1975年蔣氏離世,執政當局決議興建中正紀念堂供國人緬懷。這段期間,即便處在肅殺管控下的台灣社會,仍是引發一波波爭取民主制度與公義社會的反抗行動。從1960年代的組黨運 動、1970、1980年代黨外民主運動、到1990年代逐步的民主化推進,終於在 2000年實現首度的政黨輪替。近年來,隨著轉型正義的落實與推動,中正紀念堂如何有別於過去以宏偉建築紀念獨裁統治者的時代,轉化成為公民集會、社會運動、公眾遊憩與民主教育的多元場域,已成為穩定民主社會必須成熟面對的課題。       自解嚴前的九0年代末期以來,中正紀念堂廣場見證了無數影響國家方向與人民願景的民主抗爭與社會運動。為透過影像梳理民主/社會運動的步履,與自由/公義社會生成的必然關係,落實社會運動影像在民主、美學與視覺教育推動上的可能,<廣場上的力量 - 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嘗試在時序概念下,啟動尋找與中正紀念堂廣場相關,具議題性、代表性與影像張力的社會運動影像,同時將展示牆面轉化為概念上的「廣場」,援引台灣民主化過程  中,最具代表的全國性學生運動 ‒ 野百合學運(1990)為基底橫向開展,再穿插輔以包括反軍人干政大遊行(1990)、六四天安門事件紀念及聲援集會(1989、2019、2025)、聲援世台會台灣人返鄉運動(1988)、雞農抗議事件(1988)、無殼蝸牛運動(1989)、老兵抗議事件(1990)、原住民族權利抗爭運動(1990、1994、2007)、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1994)、反核大遊行(1994、2001、2013)、反金權怒火之夜大遊行(1995)、台海危機―反飛彈保台灣靜坐抗議(1996)、九二一災民北上陳情(1999)、獨派大遊行(2001)、總統大選後抗議活動(2004)、圖博抗暴紀念日(200 8、2009)、野草莓學運(2008)、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2009)、聲援華光社區反迫遷遊行(2013)、太陽花學運(2014)、「活力台灣、幸福家庭、快樂義走」(2014)、台灣同志遊行(2018)、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活動(2017)、聲援香港反送中遊行(2019)、秋鬥「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遊行(2020)、Taiwan stands with Ukraine 台灣聲援烏克蘭集會(2022)等等,跨距約三十餘年,近二十餘場不同社運相關攝影作品,一方面兼顧內容議題、影像均衡、視覺導引、色調屬性與觀賞距離,也透過編輯鋪陳類似「廣場」般具視覺張力的影像牆面,隱喻來自人民的意志,敦促國家社會改革的強大持續力與凝聚力。       本展所邀請的媒體工作者,包括蔡明德、劉振祥、謝三泰、黃子明、許村旭、林俊安、許伯鑫、連慧玲、張良一、杭大鵬、陳宗怡、曾原信及趙世勳等,雖屬不同世代而有著不同的機遇和歷練,卻也由於他們透過攝影回應時代的共同信仰和貫徹,不僅留駐激情屏除遺忘,更讓攝影成為銘記每個抗爭世代與衝撞靈魂的無悔意志與強韌基樁。      



Placeholder image

工藝公益.點亮臺灣—第16屆身障者與收容人藝術創作大展(免費參觀)

2025/10/17 - 2025/11/19 (剩 34 天)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表示,「工藝公益.點亮臺灣」藝術創作大展至今邁入第16屆。今年參展者計有36位身心障礙者參展,展出124件作品,包括肢障、視障、聽障、精障、脊髓損傷、自閉症及罕見疾病等群體。另還有來自臺中、桃園、宜蘭、雲林、高雄、彰化等地的收容人共18位25件作品;此外,亦有10位公益藝術家展示24件作品。本屆大展總計64位參展者展示175件精彩創作,充分展現生命的韌性與愛的力量。     另外主辦單位亦規劃展出第4屆環保繪畫比賽入圍作品,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自閉症星兒與智障兒的畫作,所蘊含的強大的學習力與生命力,讓人動容。這些作品通過藝術表達了對台灣環保的關心,並鼓勵每一個人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福祉。   本屆展覽另一亮點是連欽發攝影繪畫藝術家的作品。即使身體上受到限制,連欽發依然帶著拐杖,背著相機,遠赴尼泊爾。他的鏡頭捕捉了孩子眼中的希望,畫筆則勾畫出他們生活中的富足與寧靜。他的作品不僅是對藝術的表達,更是對愛與人道精神的無聲禮讚。     主辦單位表示,在這場多元而豐富的藝術展中,觀眾不僅能感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更能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不屈的生命力。敬邀各界蒞臨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