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

2025/10/04 - 2025/12/31 (剩 53 天)

為本院100+院慶規劃推出「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展覽依院史時序呈現故宮文物及其與時代交會的故事,並著眼於故宮在臺灣75年的發展。展覽將於北部院區及南部院區兩個場館共同舉行,珍品接力登場。北部院區呈現時代演進,回顧典藏沿革、文物詮釋及數位化等方面的發展及迴響,並展出寄存於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由彭楷棟先生捐贈本院之〈北魏釋迦牟尼佛坐像〉與〈絹本著色觀音曼荼羅圖〉。南部院區則聚焦於院藏巨碑式北宋山水成為典範的歷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與李唐〈萬壑松風圖〉三幅鉅作將首度移師南部院區展出;顏真卿手書第一書蹟〈祭姪文稿〉,以及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借展之珍稀元青花作品也將同時展出,以為慶祝。



Placeholder image

傳承之美-永恆的蒙藏宗教與藝術

2025/06/21 - 2025/12/31 (剩 53 天)

本展以傳承及宗教藝術文化為主軸,深入探索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宗教文化傳承,展現佛教藝術之美感。展覽內容涵蓋漢傳佛較與藏傳佛教的立體佛像雕塑、平面唐卡藝術及富有象徵意涵的曼荼羅圖像,透過不同形式的展品呈現藏傳文化藝術魅力,藉此認識及理解宗教文化的傳承體系。 展覽分為四大單元:「宗教與藝術之美」、「藏傳佛教的宗教傳承」、「曼荼羅」及「蒙藏工藝」,從中體會宗教與藝術的深度結合。也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5臺灣工藝季」的衛星展區之一,藉由呈現各種宗教藝術形式及讓觀眾獲得心靈療癒的理念,與工藝季的「工藝漫活」互相呼應,期待透過工藝有關的展示與活動,讓觀眾在欣賞藝術文物時,內心同時獲得感動及療癒。



Placeholder image

痕跡悄悄話

2025/09/27 - 2025/12/31 (剩 53 天)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總會留下各種痕跡。像是床單上的皺摺、地板上的腳印、揉成一團的紙,或吃飯時滴在衣服上的醬油。這些微小的印記,就像生活的小日記,記錄著我們剛剛做了什麼。 痕跡看似若有似無,卻經常吸引藝術家的目光。他們透過創作,把那些看不見的情緒、稍縱即逝的感受,或日常中被忽略的片段,轉化為能被看見、觸摸、重新感受的形式。這些作品,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留下的線索。本展邀請三位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蕭禹琦與劉書妤——呈現五件作品與兩件委託創作,帶來嶄新的觀展體驗。每件作品都以獨特方式回應一個提問:我們做過的事、感受過的心情,可以留下什麼?又能如何表達與分享呢? 展名「痕跡悄悄話」以故事性的語感,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經驗,貼近兒童的感知。它引發觀眾好奇,引導大家發現那些微小卻富含意義的線索,去「聽見」痕跡藏著的訊息。歡迎走進藝術家的創作,一起發現潛藏其中的故事與感受。 除了欣賞作品,觀眾也能透過遊戲與創作,親身體驗痕跡的多重樣貌。在這些互動中,也許你會發現:原來那些從心底浮現的記憶,也正悄悄成為你自己的生活日記,留下一筆專屬於你的痕跡。



Placeholder image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

2025/07/18 - 2025/12/31 (剩 53 天)

  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的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具的發展,沿著起起伏伏的臺灣鐵道發展歷程,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在戳章、時刻表、列車刊物、郵票等與火車相關的平面設計中,可窺見每個時代所關注的事物、流行風格、美學和所重視的價值。     ►參觀〈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不須事前預約,開放時間敬請以鐵博最新公告消息為準。 ►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下午5點。​   ►參觀相關注意事項: 請以活動頁面公告之開放參觀場次為準。另本籌備處將視工程、古蹟維護、園區活動所需或國定連續例假日等因素,保留取消參觀場次之權利。 請依現場工作人員之引導範圍參觀,切勿擅自闖入非本園區公告開放之區域。 請勿觸摸、移動、攜走及破壞展示物品,如發現有損壞或偷竊行為,應負賠償及相關法律責任。 園區內請勿吸煙、追逐嬉戲、丟棄垃圾雜物及攜帶寵物進入。 展場內禁止飲食及飲水。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觀,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身心障礙者若有相關需求,敬請先行與本籌備處洽詢。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特展活動之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洽詢本館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    



Placeholder image

【偶戲常設展】 「三大偶戲,指掌乾坤」

2025/01/01 - 2025/12/31 (剩 53 天)

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的戲偶在演師們的操弄之下,活靈活現,宛如具有生命,指掌乾坤演繹了千古事,傀儡戲的莊嚴肅穆,布袋戲的無窮變化,皮影戲的魅幻童趣,緊緊吸引人們的目光,進入戲臺的奇幻世界。 展出內容含括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三大偶戲劇種,展品以大稻埕戲苑的館藏戲偶、道具為主,另外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展區也有設置多媒體影音,針對偶戲的背景及偶戲的製作進行說明,三大偶戲雖然都靠演師雙手來「指掌乾坤」,戲偶操弄和表現形式卻各有千秋,歡迎大家來一窺三大偶戲的奧妙!



Placeholder image

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

2025/07/05 - 2025/12/31 (剩 53 天)

有趣的玩具令人樂在其中,不僅孩童喜歡,大人也喜愛。藉由使用玩具,幼兒能發展認知與社交能力,是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夥伴。為使大眾重拾玩樂之趣,增進親子情感,本館特規劃「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期透過可引發互動遊戲之童玩及玩具設施,傳達寓教於樂觀念,讓參觀民眾從玩中學、學中玩。



Placeholder image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2025/06/01 - 2025/12/31 (剩 53 天)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伴隨健康大樓新建工程,臺大醫院即將展開一項融合藝術、自然與城市記憶的創新公共藝術計畫——「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此計畫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一場與自然、城市與生命自我對話的過程,透過常設型藝術作品設置與多元的參與式創作,引領大眾探索健康的多重面向。 與空間歷史共鳴,創造療癒氛圍 此計畫集結多位國內外藝術家,打造七件常設型藝術作品,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其中,國際藝術家Inés Esnal以懸掛於大廳色彩繽紛的裝置作品《讓自然成為撫慰》,為觀眾帶來活潑流暢的視覺趣味。充滿綠意的數位植生牆--《律動的風景》,張博智以水氣為靈感,透過動態影像技術與數位演算,將捕捉到的環境氣候係數視覺化,搭配木質調的內裝,充滿藝術與自然交織的療癒氛圍。 串連舊院區和新醫區的中央走廊,將設置以詩意和色彩為表現的精彩作品《海邊的房間》,由新銳藝術家徐婷所創作,將海邊一日從清晨到黃昏的色彩變化,透過玻璃窗灑落的光,使得繁忙的廊道沉靜溫柔。 戶外,林大為的作品《如煙亦如夢》,利用光影投射於古蹟煙囪之上,光影的漸變,象徵了城市歷史的流轉與未來的夢想;鍋爐室前方,則上演一場雕塑與音樂的對話,邱承宏《繡燕#台大醫院》與王榆鈞《透光尺度》,分別從「城牆石」與「時間凝結」召喚台北城和醫院的百年記憶。城牆石椅上,林書楷《未境之城移地計畫》藉著基地調查和個人語彙,打造富含地方敘事與城市未來想像的藝術場域。 啟動參與式創作,與自我和社會對話 除常設作品外,計畫也將於6月啟動一系列參與式創作,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將藝術融入生活。藝術家秦政德將帶領「心靈寄藥袋」計畫,透過走讀、創作與分享,探索現代人心靈的療癒方式;走路草農/藝團則推出「思想第六感」計畫,結合食物的療癒力與五感體驗,引導大眾重新連結自然與身心健康。劉雨青「自然校準綠回歸-來帖藝術處方箋」以園藝療法為基礎,透過四季更迭的植物,為不同族群設計療癒體驗,讓大自然成為最溫柔的治癒力量。陳科廷「剪拾-感官告白的心識界」則透過五感與剪紙工作坊,讓參與者從酸甜苦辣的體驗中,感受內在情緒的轉化,重新塑造自我。 藝術與健康的交會,打造療癒場域 「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不僅是一個公共藝術計畫,更是臺大醫院對於「健康」概念的全新詮釋——身心靈的平衡、城市記憶的延續、與自然的共鳴。這場藝術對話即將開啟,邀請所有人一同參與,感受藝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療癒與啟發。 展演者︰邱承宏/台灣 展演者︰王榆鈞/台灣 展演者︰林大為/台灣 展演者︰林書楷/台灣 展演者︰張博智/台灣 展演者︰Inés Esnal/西班牙 展演者︰徐婷/台灣 展演者︰秦政德/台灣 展演者︰陳科廷/台灣 展演者︰走路草農/藝團/台灣 展演者︰劉雨青/台灣 展演者︰陳若軒/台灣 展演者︰李基宏/台灣



Placeholder image

迷走萬華茶室特展

2025/01/24 - 2025/12/31 (剩 53 天)

你眼中的「茶室」是什麼樣的場域? 2024城西生活節,參展藝術家賴彥勳透過作品《茶室計畫「萬花庵」》,用萬華茶室文化的獨特視角,挑戰你對茶室的既定印象,期間限定的展演活動大受好評,茶香未散,萬華茶室故事仍在剝皮寮等你細細品味。 ❝ 外表曖昧,內在儀式感 外觀以萬華茶館為靈感,貼滿曖昧挑逗的海報,充滿成人氣息,走進車廂內卻是日式茶道的極致儀式感,茶師在榻榻米上沖煮抹茶,氣味、聲音與視覺的多重感官對撞,挑戰你對茶室的所有想像。 ❝ 重新審視文化記憶 從日式茶室的儀式美學,到萬華茶室的社交與情感功能,茶室文化穿梭於歷史、空間與需求之間,《萬花庵》重新包裝這片土地的記憶,讓我們不只觀看,更深刻思考萬華的文化未來,邀請每一位觀者重新思考:為什麼今天的萬華仍需要茶室? ❝ 巡遊計畫 參展2024城西生活節期間,萬花庵透過三條巡遊路線,走入西門町、廟宇及茶室街,透過展演行動展現茶室文化,邀請每一位觀眾重新探索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與未來可能性。



Placeholder image

艋舺百興

2025/03/29 - 2025/12/31 (剩 53 天)

艋舺,自清代以來便是繁華的商埠,見證了臺北社會的興衰與變遷,在歲月的洪流中,有那麼一群人以不變的熱情與堅守,將家業傳承至今,成為艋舺精神的寫照,《艋舺百興》邀請您走進這裡,深入了解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與意義。 在艋舺,百年家業不僅是一份商業成就,更是生活的基石與文化的延續,無論是飄香的飲食、細膩的工藝,還是社會慈善的付出,百年以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家園,比如在龍山寺周邊的小巷裡,有香氣四溢的製香舖,用手工製作的香品承載信仰的重量;也有家族經營的冰菓店,用簡單的糖水與冰品,讓艋舺人度過無數個炎熱的夏天,造福了當地居民,還吸引了來自四方的旅人,在濃厚的地方情懷中感受艋舺的溫暖。 百年的堅守來自於什麼?也許是一種對文化的使命感;也許是對土地的熱愛。艋舺的百年家業,多數是家族傳承的產業,是無數代人的努力與堅持,在擔起照顧家庭之餘,更希望將自己的技藝與情感注入到每一件作品、每一道料理之中。在時代的浪潮中,有些店家學會適應與變革,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需求;有些則選擇忠於初心,守護著最純粹的手藝,這些不同的選擇,共同描繪出艋舺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次《艋舺百興》展覽希望帶給大家的,不僅是一次歷史與文化的探索,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透過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感受到艋舺人對生活的熱情與對傳承的堅持,而在回顧輝煌以外,更希望激發大家思考未來:如何守護與延續這些記憶,讓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繼續閃耀? 艋舺的百年家業,是時間的贈禮,也是文化的瑰寶,讓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的縱深,細細品味這些動人的故事,為艋舺的未來注入更多的關注與熱愛。



Placeholder image

歷玖茗新・新芳春茶行90週年紀念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53 天)

建於1934年的新芳春茶行,結合茶行、茶工廠、倉庫、住宅等機能,為現今少數完整保存的住商混合洋樓,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與記憶。歷經茶行的風光歲月,乘載茶行主人的生活記憶,在臺灣茶葉外銷市場沒落後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歷經四年的修復過程,而後以開放參觀的古蹟場域身份,與街坊鄰里及國內外觀光客共同相處至今。 本次「歷玖茗新・新芳春茶行90週年紀念展」,將從多元面向呈現新芳春茶行的魅力之處,包含新芳春茶行與大稻埕茶業發展的歷史軌跡、茶行主人的懷舊記憶、建築工藝與修復亮點等等,邀請參展觀眾共同慶祝新芳春茶行90週年。 2024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將新芳春茶行重新委外經營,立基於新芳春茶行過往將茶外銷至世界各地之榮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學系將以新芳春茶行作為茶文化推廣與培育人才重要據點,並藉專業博物館營運團隊進駐實踐「茶交流」、「茶教育」與「茶生活」的目標,為新芳春茶行建築注入新的活力,扣合新芳春茶行第三代主事者王國忠先生捐贈初衷:「新芳春一直都在」之永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