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覽在文山劇場兒童戲劇及親子藝文活動的定位下,以趣味、創意、互動的展覽設計為前提,帶領學童由後臺出發,進入後臺各部門到前臺表演區的各項劇場體驗,歷經一趟從劇場製作到舞臺演出的神秘之旅!一窺支撐舞臺表演的各專業領域是如何創作及執行。
《魔幻森林─文山劇場工作坊》
2025/01/01 - 2025/12/31 (剩 53 天)
本展覽在文山劇場兒童戲劇及親子藝文活動的定位下,以趣味、創意、互動的展覽設計為前提,帶領學童由後臺出發,進入後臺各部門到前臺表演區的各項劇場體驗,歷經一趟從劇場製作到舞臺演出的神秘之旅!一窺支撐舞臺表演的各專業領域是如何創作及執行。
【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
2025/01/01 - 2025/12/31 (剩 53 天)
南門館自2013年11月開館已屆10年,今年度將原有常設展覽與古蹟修復現地展示全面整合更新,內容包括:定義、市場、戰場、生產、樟腦專賣、鴉片專賣、南門工場以及現地展示等8大主題,以剖析臺灣近代化過程中特殊的樟腦、鴉片專賣產業史,以及園區前身之南門工場歷史沿革與古蹟建築特色。
【博物臺灣】
2025/01/01 - 2025/12/31 (剩 53 天)
《博物臺灣》是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第三部曲,藉由「自然臺灣」及「浮生臺灣」兩大展示主軸,以臺博館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呈現臺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2025/01/01 - 2025/12/31 (剩 53 天)
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隆重揭幕,時序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一百多年前,臺博管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探索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
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
2026/01/01 - 2026/01/04 (剩 57 天)
為本院100+院慶規劃推出「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展覽依院史時序呈現故宮文物及其與時代交會的故事,並著眼於故宮在臺灣75年的發展。展覽將於北部院區及南部院區兩個場館共同舉行,珍品接力登場。北部院區呈現時代演進,回顧典藏沿革、文物詮釋及數位化等方面的發展及迴響,並展出寄存於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由彭楷棟先生捐贈本院之〈北魏釋迦牟尼佛坐像〉與〈絹本著色觀音曼荼羅圖〉。南部院區則聚焦於院藏巨碑式北宋山水成為典範的歷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與李唐〈萬壑松風圖〉三幅鉅作將首度移師南部院區展出;顏真卿手書第一書蹟〈祭姪文稿〉,以及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借展之珍稀元青花作品也將同時展出,以為慶祝。
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
2026/01/01 - 2026/01/11 (剩 64 天)
有趣的玩具令人樂在其中,不僅孩童喜歡,大人也喜愛。藉由使用玩具,幼兒能發展認知與社交能力,是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夥伴。為使大眾重拾玩樂之趣,增進親子情感,本館特規劃「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期透過可引發互動遊戲之童玩及玩具設施,傳達寓教於樂觀念,讓參觀民眾從玩中學、學中玩。
【臺灣文學基地】清醒夢——臺灣文學基地作家駐村生活展
2025/11/01 - 2026/03/01 (剩 113 天)
……走進夢醒交界之際的文學日常。 清醒夢 —— 意指人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的特殊狀態。 這種「夢中自覺」的經驗,如同駐村期間,作家不僅專注於筆下的創作、捕捉日常的感悟,也將自己擲向陌生的地方,讓自己被觸動、被召喚,並一次次地回頭,檢視自己不同的可能性。 2025 年 11 月,第一屆「臺灣作家節」於臺灣文學糧倉舉辦,以「自然醒」為主題,帶領讀者一睹臺灣作家與作品自由萌發、多元生長的景象。 「清醒夢 —— 臺灣文學基地作家駐村生活展」於 11 月 1 日率先揭幕,呼應作家節呈現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不同生命經驗的作家,如何在夢(生活)與醒(創作)之間相互摺疊、相互觀望,並以他們在臺文基地「繆思苑」的日常生活、創作一隅,拉近文學與大眾間的距離。 清醒夢 —— 臺灣文學基地作家駐村生活展 展覽期間|2025/11/01-2026/03/01 (每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展覽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 27 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基地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 歷屆駐村作家(按進駐順序排列) 2021|楊双子、陳胤、許瞳、簡永達、張渝歌、傅凱羚、瀟湘神、多馬斯、洪詩婷、林宇軒、小惑星、羿禃、李時雍、徐振輔、Jürgen Eckey 2022|林恕全、林于玄、盛浩偉、黃文儀、古羅文君、梁莉姿、許恩恩、鄭琬融、蘇美玉、王學慧(Laura Wang) 2023|蔡明璇、班與唐、趙心馳、楚然、林雲、吳妖妖、Leigh Ann Christain、吳佳駿、譚劍、張君慈、玖芎、詹斯閔、天樂(Leslie D. Joynes)、邱常婷、伊恩(Ian Rowen) 2024|陳育萱、Florent Chavouet、劉綺華、辣盜步行、Alice Shy、陳泓名、金其琪、張瀚翔、沐羽、陳明合(Tran Minh Hop)、望日、廖惟宇、蔡易澄、謝曉陽、史峻(Craig A. Smith)、海邦琳(Hilda Hoy) 2025|胡添進(O Thiam Chin)、溫婷誼(Hannah Stevens)、白忠修(William Buckingham)、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葛尹風(Ivan Gros)、王莉思(Lilith Acadia)、林宇軒、史國良(Scott E. Simon)、Radka Denemarková、韓麗珠、吉田瑠美、徐珮芬、王可(Kevin Wang)、Saras Manickam、黃琳晶、王藝霖(Yilin Wang)、黃瀚嶢、白嘉琳(Karin Betz)、牛油小生 總策劃|陳瑩芳 策展執行|彭建森、黃蘭燕、洪秀梅 執行團隊|張維眞、朱培儂、胡思瑜、鄭婷云 展覽文案|張瀚翔 英文翻譯|樓克己(Gregory Laslo) 文案審定|鄭怡庭、蔡明諺、簡弘毅、温席昕 展覽視覺與空間統籌設計|陳怡均 空間佈展|樂橙創想影像工作室 平面攝影|李宗諭 特別感謝 主視覺插畫|高妍 展覽採訪與展品授權(按筆劃排列)|史峻、吉田瑠美、黃琳晶、黃瀚嶢、辣盜步行、譚劍
【展覽預告】 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
2025/10/17 - 2026/03/08 (剩 120 天)
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從館藏重要古物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出發,邀請觀眾展開結合記憶、光影與創造的感官旅程。隨春風、夏雨、秋葉、冬雪,漫步於日光與月色交織的畫境之中,感受臺灣山水的詩意意象與嶄新呈現。 展覽運用沉浸式投影、3D建模與生成式AI等新媒體技術,將馬白水筆下的太魯閣,從靜止畫作轉化為可走入、可感知、亦可參與創作的共享空間。觀眾不僅是融景的見證者,更是造境的共同參與者。 無論是探索自然與藝術交會的創境,或是體驗傳統與科技交融的場域,這場展覽將為走入畫境的旅人,留下屬於自身的獨特感受與足跡。 • 展覽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5樓501展廳(100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 展覽日期:2025/10/17(五) – 2026/03/08(日)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10:00 - 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例假日照常開放,翌日無休。農曆除夕、初一、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休館。)
綻放 維也納美景宮百年花繪名作展— 從瓦爾德米勒到克林姆
2025/12/05 - 2026/03/22 (剩 134 天)
綻放 維也納美景宮百年花繪名作展 — 從瓦爾德米勒到克林姆
2026/01/01 - 2026/03/22 (剩 134 天)
國立歷史博物館迎接建館70週年,本次展覽特別與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Belvedere, Wien)攜手合作,呈現18至20世紀歐洲花卉藝術的繽紛風貌。首度來臺的《綻放 維也納美景宮百年花繪名作展 — 從瓦爾德米勒到克林姆》,國際級的藝術盛宴於12月在臺北盛大綻放!展覽集結維也納美景宮館藏60幅花卉藝術巨作,其中包含克林姆真跡,以及多件首次在臺亮相的重量級珍藏,一次近距離感受歐洲藝術百年的極致之美。 維也納美景宮是奧地利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美術館,館藏跨越800年,擁有克林姆、席勒、莫塞爾等大師經典,享譽全球。本次展覽不僅是美景宮國寶級原作首度來臺,更特別打造身歷其境的「克林姆花園」沉浸式藝術空間,邀請觀眾親身走入19世紀大師筆下的絢麗花園。 展覽橫跨200年間的歐洲藝術時期,從巴洛克的繁麗、浪漫主義的抒情、美好年代的華麗,到印象派的光影流轉、維也納分離派的革新,最終邁向現代主義的探索。觀眾將一次看盡百年維也納花卉藝術的繁花盛景,親身體驗歐洲藝術細膩與絢麗的真實面貌,在這場臺灣難得一遇的展覽裡,觀眾彷彿步入維也納花園,親歷跨世紀、令人屏息的繁花與藝術。 花卉的獨特迷人之處,在於它不像稻米能果腹、也不像樹木能建屋,而是以純粹的美感,讓人心生喜悅。正因花開短暫、脆弱易逝,藝術家才更加渴望用畫筆將那份瞬間的美永遠留下。歐洲的花卉繪畫從羅馬壁畫、荷蘭靜物一路傳承,18世紀來到維也納,發展出獨特的風貌。當時,維也納的瓷器工坊專門培養花卉畫師,美術學院更開設花卉課程;加上啟蒙時代興起的植物學研究,讓花卉不只是美麗的題材,更有了文化與科學的意義。 十九世紀,畢德麥亞時期的瓦爾德米勒,把花卉靜物推向精緻寫實的高峰;而在新藝術與維也納分離派時期,克林姆則以繁花與裝飾語彙,為花卉開啟現代藝術的新篇章。 邀請觀眾一路走過18世紀到20世紀初,親眼見證花卉如何在藝術、科學與生活之間,綻放出跨世紀的光彩,感受歐洲藝術中最燦爛的百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