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展

2025/10/17 - 2026/03/22 (剩 134 天)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   英文的「weave」一詞,依牛津辭典的解釋為:「線狀或條狀物被安排在編織布料上的方法;線所造成的紋路。」劍橋辭典:「1. 在織機上透過兩組長線以單一線條重複交疊成布匹;2. 將長條形的物件扭編在一起,或是以這個動作來製作某物」其對應的中譯,則有「編」與「織」兩種意思;而「編」與「織」這兩個動作,正是植物纖維由線性轉化成平面或立體最常使用的技法,單單由這兩種技法創作出來的作品,不論是織物或編器,均可擁有千變萬化的圖紋與造型,並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與美感。   本次以「天才編織家」為題,正是聚焦於臺灣原住民豐富深厚的工藝文化中巧手編織的技藝與圖紋,從織物與編器中窺見各族日積月累的生活智慧與藝術美學,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族群識別與文化傳承意涵;在強調文化多元與族群融合的社會中,當代創作者發現了原住民美感的獨特與可貴,於是對傳統技法與舊有紋樣╱器形重新演繹與創新運用,或是以文字與圖像紀錄原民工藝的創作軌跡,都為臺灣的藝術增添了新的詮釋與內涵。   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面向無一不與祖靈連結,在製作編織物件之時,從材料的發現與採集、工具的研製到器物與布匹的完成與使用,都含藏了他們對於祖靈信仰與規範的虔敬之心。一生都在從事織布工作的印度詩人卡比爾說:「織布,是外在的行為,但同時有某些東西在我內在進行,那是你們看不到的,那是我的靜心。」這種以「心」為出發點的創作,正好契合本中心今年成立71週年所倡議的「70+1從心開始•心工藝運動」元年之倡議,編織工藝藉由身體的勞動與實踐,滿足了日常所需,建構的不只是生活態度與風格,還有內在的修為與文化認同。   本展以「材料」、「工具」、「織品」、「編器」四個單元介紹原住民編織的工序歷程與作品,最後一個單元「演繹」則是原民編織藝術的啟發與轉化。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取材現成的便利,大多數原住民的編織材料至今仍須自行採集,甚至自行栽種,並自製工具,然後在心手合一的專注之下完成創作,這樣的過程反映出工藝與自然、工藝與社會、工藝與信仰的關係,更體現了本中心「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的主軸精神,即在地思維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概念,以及含括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的六大核心價值;加上對原民編織傳統的演繹創作,不僅是從S(簡單)到S(永續)串連起無限循環的「善藝」,也是工藝文化積累之下所激盪而起的創意漣漪。   以山林的智慧為經,編織的技藝為緯,經緯縱橫的實踐輔以對自然的虔敬之心,造就了臺灣的天才編織家。   【展覽資訊】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17日~2026年3月22日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09:30-17:30 (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Placeholder image

【展覽預告】綻放 維也納美景宮百年花繪名作展 — 從瓦爾德米勒到克林姆

2025/12/05 - 2026/03/22 (剩 134 天)

國立歷史博物館迎接建館70週年,本次展覽特別與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Belvedere, Wien)攜手合作,呈現18至20世紀歐洲花卉藝術的繽紛風貌。首度來臺的《綻放 維也納美景宮百年花繪名作展 — 從瓦爾德米勒到克林姆》,國際級的藝術盛宴於12月在臺北盛大綻放!展覽集結維也納美景宮館藏60幅花卉藝術巨作,其中包含克林姆真跡,以及多件首次在臺亮相的重量級珍藏,一次近距離感受歐洲藝術百年的極致之美。 維也納美景宮是奧地利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美術館,館藏跨越800年,擁有克林姆、席勒、莫塞爾等大師經典,享譽全球。本次展覽不僅是美景宮國寶級原作首度來臺,更特別打造身歷其境的「克林姆花園」沉浸式藝術空間,邀請觀眾親身走入19世紀大師筆下的絢麗花園。 展覽橫跨200年間的歐洲藝術時期,從巴洛克的繁麗、浪漫主義的抒情、美好年代的華麗,到印象派的光影流轉、維也納分離派的革新,最終邁向現代主義的探索。觀眾將一次看盡百年維也納花卉藝術的繁花盛景,親身體驗歐洲藝術細膩與絢麗的真實面貌,在這場臺灣難得一遇的展覽裡,觀眾彷彿步入維也納花園,親歷跨世紀、令人屏息的繁花與藝術。 花卉的獨特迷人之處,在於它不像稻米能果腹、也不像樹木能建屋,而是以純粹的美感,讓人心生喜悅。正因花開短暫、脆弱易逝,藝術家才更加渴望用畫筆將那份瞬間的美永遠留下。歐洲的花卉繪畫從羅馬壁畫、荷蘭靜物一路傳承,18世紀來到維也納,發展出獨特的風貌。當時,維也納的瓷器工坊專門培養花卉畫師,美術學院更開設花卉課程;加上啟蒙時代興起的植物學研究,讓花卉不只是美麗的題材,更有了文化與科學的意義。 十九世紀,畢德麥亞時期的瓦爾德米勒,把花卉靜物推向精緻寫實的高峰;而在新藝術與維也納分離派時期,克林姆則以繁花與裝飾語彙,為花卉開啟現代藝術的新篇章。 邀請觀眾一路走過18世紀到20世紀初,親眼見證花卉如何在藝術、科學與生活之間,綻放出跨世紀的光彩,感受歐洲藝術中最燦爛的百年篇章。 展覽期間  |  2025.12.05(五) – 2026.03.22(日) 開放時間  |  每週一至週日 10:00 至18:00 (17:30 展覽現場停止售票及入場 ) 除夕及大年初一休館,其餘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並以活動官網及現場公告為主。 展覽地點  |  國立歷史博物館 1、2樓展廳 主辦單位 | 維也納美景宮(Belvedere, Wien)、國立歷史博物館、時藝多媒體 合辦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媒體單位|VOGUE、典藏ARTouch 贊助單位|ARMANI   售票通路| 👉 時藝官網:https://www.mediasphere.com.tw/exhibitions/116 👉 購票客服專線:02-6616-9928              



Placeholder image

咒術迴戰展《劇場版咒術 0》篇

2025/12/27 - 2026/04/06 (剩 149 天)

Placeholder image

「永恆畢卡索」光影藝術展:藝術、繆思與知己

2026/01/01 - 2026/04/06 (剩 149 天)

Placeholder image

〈無限的火車情 ── 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

2025/07/18 - 2026/06/30 (剩 234 天)

古仁榮先生身後留下大量臺灣鐵道攝影紀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自2020年獲得家屬同意,代管相關文物,進行造冊、數位化工作。 本展覽挑選一部分古仁榮先生早年拍攝的作品、筆記、速寫手稿、畫作,以及與臺日鐵道文化人往來的書信,一窺臺灣在戒嚴氛圍下,鐵道攝影的萌芽與臺日鐵道愛好者之間的互動,追尋他的拍攝軌跡看到原鄉風貌的鐵道風景,串聯跨越國界的火車情,並回顧他的個人生命歷程,呈現鐵道之外多采多姿的創作才華。 展場並播放由鐵博策畫,黃威勝導演拍攝的紀錄影片,呈現他熱愛火車的心境與臺、日友人的追憶,尤其是古仁榮生前受訪時對於臺灣早日籌建鐵道博物館的殷切期盼。   挑選古仁榮在戒嚴時期的鐵道攝影作品,包括蒸汽機車、糖鐵及林業鐵路等珍貴的原鄉鐵路風景。   古仁榮投稿《鐵道情報》雜誌及作品集自序文字稿件原件,描述搭乘林田山林業鐵路的經驗。   古仁榮在鐵道攝影之外,因寫生興趣留下許多繪畫作品,也時常在逢年過節自行繪製卡片及自製手工藝品,贈送同樣愛好鐵道的同好。   鐵博從代管文物中,尋找他的生命歷程,這位來自台東卑南的孩子,歷經戰爭、政權轉換、求學及工作,他早年的歷程,奠定了流利外語的基礎......。   ►參觀〈無限的火車情 ── 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不須事前預約,開放時間敬請以鐵博最新公告消息為準。 ►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下午5點。​   ►參觀相關注意事項: 請以活動頁面公告之開放參觀場次為準。另本籌備處將視工程、古蹟維護、園區活動所需或國定連續例假日等因素,保留取消參觀場次之權利。 請依現場工作人員之引導範圍參觀,切勿擅自闖入非本園區公告開放之區域。 請勿觸摸、移動、攜走及破壞展示物品,如發現有損壞或偷竊行為,應負賠償及相關法律責任。 園區內請勿吸煙、追逐嬉戲、丟棄垃圾雜物及攜帶寵物進入。 展場內禁止飲食及飲水。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觀,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身心障礙者若有相關需求,敬請先行與本籌備處洽詢。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特展活動之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洽詢本館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  



Placeholder image

2025【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2025/01/01 - 2026/09/20 (剩 316 天)

Placeholder image

2024【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2024/01/01 - 2026/09/20 (剩 316 天)

Placeholder image

2023【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2023/01/01 - 2026/09/20 (剩 316 天)

Placeholder image

2022【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2022/01/01 - 2026/09/20 (剩 316 天)

Placeholder image

「AI! 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常設展

2025/10/17 - 2026/12/31 (剩 418 天)

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發展初期,英國科學家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提醒我們兩件事: 第一,所謂「完美的成果」,其實是人類先透過想像力、手工技藝設定出標準,然後再研發用機器去達成;第二,在手工技藝當中,「人、工具與真實材料」之間的關係無可取代,這份關係孕育了多樣且創新的可能。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工藝智慧」(Artisanal Intelligence)來理解AI,AI即HI(Human Intelligence)。   百年來,臺灣的工藝實踐者們始終以創意和韌性來應對挑戰,使寶貴的技藝資產得以在世代傳承中不斷創新,形塑臺灣獨一無二的文化樣貌——這是屬於臺灣的AI工藝智慧。   因此,本展將透過「同時性」(simultaneity)的觀照,依時間軸列舉工藝世代的創新:1920年代自日治時期殖民異文化下發展走向主體性的本土漆藝、1930-1950年代顏水龍深耕臺灣工藝所啟發的設計語彙、1970年代文化保存的觸動與累積、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復振、1990年代以後融入社區永續發展,以及現下以「臺灣風土」為題之藝術表現等。讓觀眾看見臺灣工藝在多元互動中滾動、累積並持續創生的獨特生命力。   最後,我們將宣示「未來工藝宣言」,秉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活工藝.工藝活」理念所開展的工藝未來,臺灣不僅是人工智慧的矽島,更是工藝智慧豐碩的工藝島!   【展覽資訊】 「AI! 工藝臺灣‧世代智慧」常設展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17日起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09:30-17:30 (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