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虛空之境」手語導覽 8/15

2025/08/15 - 2025/08/15 (剩 2 天)

    活動亮點   ►當期展覽「虛空之境」,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導覽志工老師及TASLI臺灣手語翻譯協會翻譯員合作,透過手語翻譯表述,一同認識臺法攝影家們如何以攝影創作,對焦領土與城市,凝視我們的時代! ►以共融的角度,歡迎聽語障朋友及聽人朋友,一同觀賞本次展覽,推廣支持手語文化,共享文化資源!   講者簡介   TASLI臺灣手語翻譯協會 TASLI臺灣手語翻譯協會目標在於使台灣手語翻譯人員達成「精進自我 服務聾人」的手語翻譯專業團體,作為聽語障人士與聽人溝通的橋樑,並促進台灣手語翻譯專業發展以全面提升手語翻譯品質與量,維護聽語障人士知的權利與應有福利。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5日(五) 14:00~16:00   活動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3樓展間 請先至2樓 206教室報到 來館交通:交通資訊點此      



Placeholder image

【悅讀好厝邊】書展(8月)

2025/08/01 - 2025/08/15 (剩 2 天)

本分館與黎明里里辦公室合作,在館外展出世界文化主題圖書,歡迎大家參觀閱覽!



Placeholder image

揮灑生命色彩,綻放藝術之光——塗樹根的創作旅程

2025/06/11 - 2025/08/15 (剩 2 天)

塗樹根老師,1941年出生於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村,自幼在山明水秀的環境中成長,深受鄉野自然的滋養。他從小喜愛塗鴉,而這份單純的熱愛,成為他一生奉獻的藝術生命。其投身美術教育達三十二年,於國立美術館等……個展累積五十餘次,聯展不可勝數。憑藉傑出的貢獻與深厚的教學熱忱,榮獲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 塗樹根老師展出玫瑰、九層春風、黃金瀑布、白貓、瀑布、水蜜桃、莫蘭峽谷、說唱會、山林秋色、玉山、大吉大利、遊蹤、花冠群倫、佑、花影、神女、金山,共17幅精選的油畫大作。6/17(二)10:10辦理開幕茶會,現場由塗老師親自導覽解說,歡迎前往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公共圖書館桃園分區資源中心主題書展:美食

2025/06/16 - 2025/08/15 (剩 2 天)

東南亞,蘊藏著豐富多元的文化與飲食樣貌。您是否好奇,製作一碗越南河粉需要用上哪些香料? 本次書展以「美食」為主題,精選來自東南亞各國的飲食相關書籍,帶你一探東南亞各地的美好滋味。展出書籍涵蓋緬甸文、印尼文、馬來文、菲律賓文、泰文與越南文,讓多元語言交織出一道道文化與味蕾的饗宴。 透過閱讀,我們不只能夠認識美食,亦可以在不同的美食中,感受不同的文化,走進東南亞的日常。



Placeholder image

都市綠地生態監測團隊培訓營-2025暑期梯次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什麼是物候學?——自然界的時光紀錄! 物候學簡單來說就是探究:「生物現在在做什麼?」以及「牠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它關注的是生物現象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特別是受環境因子(如氣候)的影響。您可以把它想像成追蹤一棵樹生命裡的「氣候」,而不僅僅是日常的「天氣」變化。從春天嫩芽初發到秋日葉片轉紅凋落,這些都是重要的物候變遷。 為何選擇都市樹木?——就在我們身邊的影響力! 臺博館的這項長期計畫自2015年開始,並於2018年左右確立了調查方法。而博物館周邊都市綠地中的樹木提供了便捷且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來進行長期調查。 成為都市博物學家,您將觀察什麼? 您將跟我們一起追蹤都市樹木的關鍵生命事件: • 開花與結果:您將記錄花朵綻放與果實成熟的時機,課程中將分享如何判斷時序與評估數量和比例,例如若是碰上複雜的花序(如向日葵或榕樹),我們該如何計算? • 葉片變化:除了常綠的葉片,您還將追蹤新嫩葉的出現、老葉變色(轉黃、紅或褐色),以及最關鍵的,樹冠的遮蔽度——從樹下往上看,樹葉遮蔽天空的比例。這對落葉樹種尤為重要,能揭示其落葉與新生的季節性循環。   •學習使用全球流行的公民科學工具:iNaturalist! 為了讓您的觀察簡單又有效率,我們將使用iNaturalist App,您可以輕鬆地透過照片記錄您的發現,除了App的AI辨識功能能提供物種建議,所有我們輸入的資料終將透過線上同好專業社群共識驗證來確保生態資料的準確性。 https://taiwan.inaturalist.org   為什麼這項調查如此重要?長期累積這些物候數據至關重要! • 理解氣候變遷:正如古代文化運用物候學制定農耕時節(如流傳自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現代專家預測櫻花花期一樣,您的觀察能為我們理解環境變化如何影響都市生態系統提供基礎數據。 • 洞察生態連結:長期數據能揭示關鍵的生態「不匹配」現象,例如鳥類孵化時間與其昆蟲食物來源的變化,進而提供物種族群波動的洞察。 • 形塑博物館特展:您的投入將直接貢獻於基礎研究,並預計在2027年臺博館都市生態特展中展出,將這些都市樹木的無聲故事呈現給更廣大的觀眾!  (許正德/攝影)   這是一個獨特的機會,讓您直接參與並貢獻於我們對周遭環境的理解與改善。我們誠摯歡迎所有對生態有熱情、願意為環境付出的學生及社會大眾加入!一起來成為這個活生生研究計畫的一部分吧! ★★參與者後續需參與2025/8/24~2025/10/30之間每週日上午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或南門館園區物候調查排班,至少協助6小時(2-3次);完成服勤者贈與博物館文創品與證書一紙。   活動詳細資訊 日期:2025/08/16 星期六 時間:請於上午09:00報到,活動預計於下午3:30結束 地點:集合地點為古生物館(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目標對象:以高中以上對生物調查有興趣的學生或大眾為主要對象 時間Time 課程項目 Lecture 講者Speaker 備註 Notes 09:00-09:20 報到、確認餐點   請著長褲包鞋、可自備望遠鏡 09:20-10:00 公民科學調查工具iNaturalist操作課程 許正德   10:00-10:30 樹木物候觀察入門課程 謝昀臻   10:30-12:30 公園生態導覽、樹木物候觀察實作(1/2) 謝昀臻、許正德   12:30-13:30 午餐、休息   自備餐具、杯具 13:30-15:30 公園生態導覽、樹木物候觀察實作(2/2) 謝昀臻、許正德   本課程提供華語英語逐步口譯,歡迎邀請國際友人一起參與! 報名請至以下Accupass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8041316212984007610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中堅攝影學會114年度攝影展導覽活動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臺中市中堅攝影學會創立於民國65年,是由一群愛好攝影者所組成的社團法人,歷屆會長皆盡心盡力於會務工作,定期舉辦各類外拍活動、攝影講座及各種主題之攝影展覽,結合新的數位科技深入攝影藝術技巧的創作中,提升影藝水準不遺餘力,在會員影藝聯誼與技術精進互動下,淬鍊出精華作品,本次展出涵蓋人像、人文、風景、生態攝影等,不論是取材、構圖、光影的呈現,處處可見攝影者的用心與巧思,作品均屬精彩絕倫之作。



Placeholder image

【牛罵頭園區X中市圖清水分館】2025牛罵頭文史故事趣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臺中市立圖書館清水分館與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合作,活動場域拉到清水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邀請在地講師-陳芊樺老師,以台語說故事-《被遺忘的大肚王》、《勇士爸爸去搶孤》等繪本故事讓小朋友與家長瞭解清水及臺灣傳統文化。並由牛罵頭文化協進會人員,帶領認識史前原住民與後來不同族群在清水地區的生活遺跡,進行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走讀導覽。 線上報名:https://reurl.cc/bWQ1Oy (若額滿,系統即關閉) 地點:臺中市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3號棟 閱讀體驗教室 地址: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 主講:陳芊樺 老師、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活動對象:幼兒園大班至國小六年級學童及家長 組數:12組家庭 (每組含1位兒童與1位家長) 需家長全程陪同參加



Placeholder image

西舍記

2025/07/29 - 2025/08/16 (剩 3 天)

《西舍記》以清水眷村的老屋為主角,想像它是一冊塵封的日記,承載著無數家庭的生活痕跡與時代記憶。 藝術家們以作品與詩句為創作語言,透過裝置、繪畫、錄像與文字,重新打開這本日記的篇章。 在與空間的對話中,藝術家們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土地的歷史交織,回應眷村特有的地景、族群遷徙與文化融合。 每件創作都是對時代故事的再詮釋,也是一種溫柔的書寫與寄望。透過藝術的介入, 老屋不再只是過去的見證者,而成為當代思索與情感投射的場域,引領觀者重新看見這片曾經喧囂、如今靜謐的生活聚落。 本次展包括策展人共有七位創作者,每位創作的風格都非常鮮明,創作者們也在個人的創作中積極嘗試與當代對話。 「三塊肉」團體在此次展覽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團體由王子洋、周書亞、陳品慈所共同執行,團體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以聯展的形式邀請學生創作者,讓他們有舞台盡情發表個人的創作。 「NOFORMULA」團體也是本次展覽執行的單位,打破墨守成規,並且積極突破創作與展覽的界線。 藝術家王子洋發起合作,嘗試發揮兩個團體的優點,希望帶給觀者不同的觀展體驗。 展期:114/7/29(二)-8/16(六)9:30-17:30(周一休園),展覽最後一天開放至14:00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2號房舍



Placeholder image

【飛越文學天際線系列活動】 8月作家 賴香吟 回臺講座登場!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2025【飛越文學天際線系列活動】 域外回望:我的文化路徑與臺灣文學 作家 賴香吟 時間|2025年8月16日(六)14:00~16:00(13:30 開放報到入場)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因報名人數踴躍,場地改到B1國際會議廳舉辦,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飛越文學天際線系列活動】 8月作家 賴香吟 回臺講座登場! 以文學的藝術探究臺灣威權的歷史,是賴香吟小說最吸引我們的地方,當她筆尖一落下,歷史的眼淚與各種情緒,就在大眾的眼前展開。突破歷史書寫、寫實主義在某些時刻給予人的既定印象,香吟在小說裡,靜靜的帶我們到很久以前,溫和的打開我們的視野,看見那些我們以為知道的臺灣,還有很多面貌,還有更多故事,可以說給世界聽。   以《其後それから》(2012)、《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2019)以及《白色畫像》(2022),榮獲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及年度大獎的賴香吟,這個夏天將受臺文館之邀,舉行講座,帶來她對文學、歷史與文化的思索。   請來臺文館的文學沙龍,聆聽她近年以旅外視角回望臺灣的文字旅程。   ▍講者簡介▍ 賴香吟,曾於臺北、東京求學,現旅居柏林,目前專事寫作。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屢獲吳濁流文學獎小說獎、博客來年度選書、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吳三連獎文學獎及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等各項大獎殊榮。 繼《靜到突然》德文版出版(https://reurl.cc/Omp5qy),《白色畫像》英文版也將於今年夏天推出。    歡迎對臺灣文學與歷史書寫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與這場難得的文學講座! ​◆參與活動皆需填寫報名表單,若多人一起前來,請個別報名填寫,以便入場確認,謝謝。 ​◆將依報到情形開放現場候補。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活動洽詢:王小姐 06-2217201#2215      



Placeholder image

未竟之事-張志達個展

2025/08/14 - 2025/08/16 (剩 3 天)

時間:2025/7/26-8/16 開幕講座:7/26(六),13:00-14:00 講師:張志達創作分享 《未竟顯影》工作坊:14:30-16:00 萬一一與海山社區長輩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前)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未竟之事》 作品說明 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已是日常,《未竟之事》將未完成的建物透過空拍的視角壓縮成平面,並在影像中嵌入營造另一個平面圖,藉由光影的投射再次將影像轉換成立體的工地場景,為該主題疊加不同的空間創作脈絡,希冀提供觀看的嶄新視角,但無論視角如何轉換、圖像如何組構,建築工地終究是未完工的半成品,如同回憶中的「未竟之事」,徒留片段的場景即便一再回想,卻始終無法完成。 創作自述 René Magritte:「事物底下總有所隱藏,人們對隱藏的、無法看見的東西有著很大的興趣,總是想要探究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而表象隱藏的細節猶如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札記》提出第二義的刺點為「時間」:「當我探尋自己對某些相片的情感時,我以為我能夠去區分一個文化興趣領域(知面)以及偶而穿越其中的意外交錯,即刺點。現在我覺得還有另一種刺點,不是一個細節,沒有形,只有強度,它就是時間,是所思(此曾在),教人柔腸寸斷的激烈表現、純粹代表。」因此時間序列產生回憶,而回憶總是清晰又模糊,甚至錯置且倒敘。 就完形心理學「形與景」個體產生需求,自「景」中突顯成為「形」,需求一直未獲滿足,於是「形」無法退回「景」,阻礙完形的流動。 「形象和背景」無法流暢進行「接觸與退回」的過程產生斷裂,而過去未完成的經驗,當影像從背景中浮現時卻未被完結、未被覺知的情緒,存留在個人的心中徘徊,即形成「未竟之事」。 「未竟之事」不受時空的限制,這也是一再輪迴的原因。



Placeholder image

【中市圖清水分館 x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勇闖史前世界:史前文化主題書展

2025/07/01 - 2025/08/16 (剩 3 天)

勇闖史前世界:史前文化主題書展 展期:114/7/1(二)-8/16(六) 時間:週二至週六 9:30-17:00 地點: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3號棟閱讀教室 (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 內容簡介: 想像一下,沒有手機、沒有電,一起回到史前時代冒險!精選圖書帶你解碼遠古文化秘辛,揭開史前人類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共同探索這個史前世界的奇幻旅程吧!



Placeholder image

曬一座臺文館 ── 古蹟建築導覽 × 藍曬提袋手作

2025/08/15 - 2025/08/16 (剩 3 天)

「曬一座臺文館── 古蹟建築導覽 × 藍曬提袋手作」 以國定古蹟臺文館館舍建築為主軸,導覽員將帶領參與者從空間細節中聆聽百年建築的歷史故事,進一步認識其古蹟建築特色與修復歷程。手作部分則運用本館典藏影像,進行藍曬氰版顯影創作,感受文化記憶如何細膩地被保存與延續。 結合古蹟導覽、文化保存與文學典藏等元素設計,讓參與者親自「曬一座臺文館」,不僅能帶回專屬的建築記憶,更於實作中深化對歷史脈絡的理解。 場次時間:7/25(五)、7/26(六)、8/15(五)、8/16(六),14:30~16:30;共4場次。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1樓文資第一會議室、館外空間。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1號] 請由南門路側「文資中心」入口進場報到;或循指引,沿本館1樓文學光廊至文資第一會議室前方報到。 人數:每場次至多20人。 提供材料:空白帆布袋、藍曬藥劑、典藏影像藍曬圖之投影片、相關用具等。 費用: 活動收取報名費(含材料費),每場次每人新臺幣250元;或使用文化幣抵用。 請於每場次報名截止前至臺文館藝文活動平台完成報名,並於報到時現場繳費(本活動僅能使用現金繳費,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活動適用文化幣,歡迎13-22歲學子踴躍參與!   文化幣限定以文化幣支付活動費用,即享暑假點數加碼,每人最多回饋600點  13–15 歲|買1點送1點  16–22 歲|買2點送1點   手作藍曬提袋(示意)   精選紀念品:提供每位參與者本館「文學花園筆記本」1本(定價150元)、臺文館古蹟建築模型(含刀模)1份。可回家動手做出本館建築模型,重溫這裡的建築故事與記憶。 紀念品:文學花園筆記本   紀念品:本館建築模型(成品示意)    參與提醒  建議攜帶圍裙或穿著不怕弄髒的衣服。 部分活動將在戶外空間進行(藍曬及導覽等),可視情況準備遮陽衣物或用具。 請準時抵達現場,以利材料準備與活動流程順利進行。 若無法出席,請提前通知,以便我們遞補名額。 活動中將拍攝照片做為活動紀錄,報名參加者視同同意授權本館拍攝活動紀錄照片,並同意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之權利。   ️活動流程: 時間 流程 地點/說明 14:00-14:30 報到及繳費 請至文資第一會議室前方報到,並備妥現金新臺幣250元/人,或使用文化幣抵用。 14:30-14:45 認識修復知識及藍曬氰版技術 文資第一會議室 14:45-15:30 運用本館典藏影像(如建築圖、文物照片等)進行藍曬氰版顯影帆布袋創作。 文資第一會議室、館外空間 15:30-16:00 本館古蹟建築導覽 本館戶外建築及室內展間 16:00-16:30 完成藍曬帆布袋製作、參與者回饋 文資第一會議室   活動地點指引:請由南門路側「文資中心」入口進場報到;或循指引,沿本館1樓文學光廊至文資第一會議室前方報到。   博物館探險隊!期待你的參與,一起探索建築故事、發現文物與影像的魅力!    



Placeholder image

「策展人陪我看展覽」故宮專題導覽:眾神降臨-沉浸故宮3.0數位展(第5場)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本院北部院區展覽區除常設展外,每季皆陸續熱烈推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等多樣特展,各種不同的展示主題藉由策展人的巧思安排與設計規畫,向觀眾呈現了本院典藏文物的豐富精華。爰此,各展覽將各別安排教育活動,由本院策展團隊成員在展場為觀眾導覽,陪伴觀眾一同探索當期展覽! 活動名稱:「策展人陪我看展覽」導覽活動 活動時間:2025年 (每場次導覽約50-90分鐘)。 活動地點:本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正館)陳列室。 活動對象與人數:凡對文化、藝術、故宮文物有興趣的人士(適合高中以上之人士參加),每場次參加者為10-20人。本活動須至本院線上系統報名,額滿為止(※本活動採單人報名,恕不受理團體報名)。 活動語言:華語。



Placeholder image

「策展人陪我看展覽」故宮專題導覽:宮樂響起:文獻中的宮廷音樂(第3場)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本院北部院區展覽區除常設展外,每季皆陸續熱烈推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等多樣特展,各種不同的展示主題藉由策展人的巧思安排與設計規畫,向觀眾呈現了本院典藏文物的豐富精華。爰此,各展覽將各別安排教育活動,由本院策展團隊成員在展場為觀眾導覽,陪伴觀眾一同探索當期展覽! 活動名稱:「策展人陪我看展覽」導覽活動 活動時間:2025年 (每場次導覽約50-90分鐘)。 活動地點:本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正館)陳列室。 活動對象與人數:凡對文化、藝術、故宮文物有興趣的人士(適合高中以上之人士參加),每場次參加者為10-20人。本活動須至本院線上系統報名,額滿為止(※本活動採單人報名,恕不受理團體報名)。 活動語言:華語。



Placeholder image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2025/06/28 - 2025/08/16 (剩 3 天)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08.16(SAT.)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 - |參與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_艾佛雷多 & 伊莎貝爾.阿奎禮贊 Ana Teresa Barboza_安娜.特蕾莎.巴博札 Ariamna Contino & Alex Hernández-Dueñas_阿拉姆娜.孔蒂諾 &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 Ishmael Randall-Weekss_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 Marta Katavić _瑪爾塔・卡塔維奇



Placeholder image

義勇季-補給品工坊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本次「義勇季」承襲臺灣客家義民信仰中「義以守土、忠以為民」的核心精神,延續百年來義勇行動的文化脈絡。活動以1895年乙未保臺戰役中義勇軍團結奮戰的歷史為靈感,設計以文化體驗為主軸的學習旅程。 透過本歷史館舍導覽與沉浸式工坊,引導學員深入理解義民信仰與其蘊含的忠勇價值,同時反思和平與反戰的理念如何在當代社會中延續實踐。藉由歷史敘事與藝術創作的融合,期盼參與者在感性與知性之間,體現義勇精神的深遠影響,並共同為文化記憶注入新生命。



Placeholder image

《 瀲瀲 》彭禹慈個展

2025/07/04 - 2025/08/16 (剩 3 天)

本期展覽呈現藝術家彭禹慈的個展《瀲瀲|Starwater》創作靈感來源於土著語中的「沼澤」一詞,意為——像星星一樣的水,以細碎的筆勢和碎形結構,建立出一種介於視覺與感知之間的畫面空間,作品如同閃爍的水光,在不斷的移動與停頓中展開,帶領觀者進入一種難以具名卻能感受的想像場域,思考觀看與存在的關係。 彭禹慈1996年生於台中,現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她的創作關注繪畫如何成為情緒、潛意識與現實之間的連結方式。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她對筆觸、節奏與留白的探索,畫面中錯落的線條與層次讓觀者在觀看中找到新的感知路徑。彭禹慈近年來參與多場展覽,創作持續探索繪畫於精神內層與現實映射之間的形構能量。



Placeholder image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2025/06/28 - 2025/08/16 (剩 3 天)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08.16(SAT.)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



Placeholder image

衛土主題-義民軍VS義勇軍—橫越時空的衛土走讀

2025/08/16 - 2025/08/16 (剩 3 天)

(1) 義民歷史回顧 臺灣義民信仰,是指臺灣民間信仰中奉祀義民的信仰。在臺灣,所謂之「義民」,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民間武力人士。該信仰的出現與其廟宇的興建,大量出現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其是官方鼓勵民間運作的民間信仰,類似於民間的忠烈祠,我們將前往平鎮褒忠祠義民廟,透過廟方專業導覽人員導讀台灣義民軍歷史,以及平鎮當地建廟歷史沿革。 (2) 保台義勇軍 「乙未戰役」是歷史留給臺灣人民們的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是一段客家先民艱苦保臺的歷史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地區,臺灣在地,紛紛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勇軍,其中「客家族群」作為此戰役主力,也是客家族群歷史中犧牲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雖戰事最終不敵日軍,卻也為臺灣在歷史上刻下保臺抗日的堅毅精神!時隔百年,團結、凝聚彼此的向心力依舊永存在我們心中,讓我們透過展示廳內策展,在緬懷臺灣先烈的同時,也將其勇氣銘記於心,在追訴歷史回憶的同時,也能透過參與走讀活動,感受團結的重要性,讓我們團結一起,展現勇氣,追憶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吧! (3) 平鎮褒忠祠建築結構 褒忠祠的建築、石雕、木雕、剪黏、交趾陶、神祇都是非常細緻的裝飾手法,其中剪黏、交趾陶為陳天乞的作品,同安人的他,年幼隨姐夫洪坤福來台整修廟宇,洪坤福有五位技術最出色的剪粘與陶藝精湛徒弟,分別是: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與江清露,俗稱五虎將,這段故事與建築細節不得不親自參與!



Placeholder image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2025/05/17 - 2025/08/16 (剩 3 天)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在數位技術與全球化交織的時代,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藝術創作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遷與挑戰。他們的成長經歷涵蓋了從類比到數位的轉換,親身見證了記憶如何碎片化,邊界如何模糊,物件如何被重新賦予意義。這場展覽正是對這一代人集體經驗的探索,透過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與文化脈絡,更試圖在消逝與追尋、遷徙與流動、物質與符號之間,尋找新的可能性。 記憶的重組:在消逝與追尋之間 在數位時代,記憶的形態已從線性敘事轉變為碎片化、易逝的狀態。從數位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到早期科技接觸者的兩代藝術家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以重組、拼貼、手工技法等方式,回應個人記憶與文化歷史的流變。他們的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透過不同媒材的組合,探索記憶的斷裂與重塑。 張若綺的《在海的另一方》以抽象層疊的畫面呈現記憶的模糊與游離;羅婕則在《穿梭在柔軟的回憶裡-4》中結合彩墨與繡線,讓個人記憶與歷史脈絡交織;顏妤庭的《收成後的一無所有》透過時間的痕跡與消失後的空白,展現歷史遺留的不可挽回性;霍凱盛的《樂團-翡冷翠》則利用老木盒作為創作載體,讓歷史物件與當代藝術對話,將時間封存於作品中。 在此,藝術家試圖超越「記憶即回憶」的傳統框架,將記憶視為一種可被再建構的材料。他們的創作方式也反映了一種對數位時代的回應——當影像與資訊成為無處不在的流動片段,藝術則成為一種重新編織歷史與個人經驗的手段。 穿越邊界:移動中的風景與身分 當代世界的流動性與跨文化經驗,使「邊界」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無論是地理上的遷徙、身份的轉變,還是數位世界帶來的全新空間經驗,藝術家們都在探索這種移動中的不確定性。他們的創作不僅關注物理上的風景,更映照心理與文化的遷移過程。 許唐瑋的《穿越空間的裝置12》運用壓克力與畫布構築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空間,回應科技對我們感知世界的影響;蔡依潔的《我迷路在前往風景的路上》與《重返風景 I-A / I-B》則描繪人在旅途中的迷失與探索,映照年輕世代對目標與意義的思索;林子絹的《走吧_咖哩飯》透過鮮豔色塊與幾何構成,幽默地詮釋旅程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移動」已經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對當代身分認同的思考。藝術家們以視覺語言構築了「流動的風景」,讓觀者在作品中體驗邊界的消解與自身位置的不確定性。這也與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成長經驗密切相關——他們的世界觀建立在遷徙、網絡連結與瞬息萬變的資訊環境之中,因此,作品中的空間感也往往帶有一種未完成、未確定的特質。 物件的異化:日常與材料的再定義 隨著當代藝術對物質性的關注轉變,物件不再只是創作的媒介,而成為藝術語言本身。第一代數位原住民與科技開創者的藝術家往往關注物質的歷史感與觸覺經驗,而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則更加傾向於透過異質材料組合,探索物件在當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他們以拼貼、轉換、跨領域媒材等方式,使物件在新的脈絡中產生變異。 陳逸鋒的《#026》透過白色的張力探索繪畫的傳統界線;林正哲的《有大象玩具的靜物》則以靜物畫方式,使孩童玩具轉化為具有詩意與時間感的物件;李屏宜的《鲮鯉寶寶 (1 / 5)》運用木刻技法,承載時間、工藝與民間神話的對談;張伯豪的《空氣稀薄》則透過電鍍銅與透明樹脂的對比,象徵物質世界的不確定性與變遷;黃嘉寧的《untitled-7》則透過隨性筆觸,探索當代繪畫對材料與形式的自由可能。 這些藝術家將日常物件置於新的語境之中,以不同的媒材策略來重新定義它們的價值。這些作品反映當代藝術對「物」的重新思考,也帶出了年輕世代對物質世界的多層次感知——在真實與虛擬交錯的當下,物件的意義不再固定,而是重新賦予新的故事與象徵。 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遷,他們的作品不僅回應當下,也為未來鋪設新的想像路徑。在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之間,藝術如何反映快速變遷的世界?如何在流動的環境中創造持續影響力?這些問題將驅動新世代的創作方向,並促使藝術不斷進化。 本次展覽中,他們的創作展現出記憶的重組、邊界的穿越與物件的再定義。記憶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被重構的材料;空間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物件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一種敘事的媒介。兩代藝術家視角,透過作品間的關聯、媒材的對比、展場的敘事結構,讓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不同時代的藝術語言如何回應世界的變遷。這也使展覽不只是展示個別藝術作品,而是一場關於時代與創作變遷的對話、時代的見證與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