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分館與黎明里里辦公室合作,在館外展出開心童樂繪主題圖書,歡迎大家參觀閱覽!
【悅讀好厝邊】書展(9-10月)
2025/09/16 - 2025/10/15 (剩 28 天)
2025第二十四屆臺中彩墨藝術節
2025/09/27 - 2025/10/15 (剩 28 天)
臺中市素有文化城之稱,從2002年開辦「臺中彩墨藝術節」,每年以專題展覽形式邀請國際畫家參與盛會。今年創作主題為「異想.幽浮」,請藝術家發揮想像力,描繪出未來世界的神奇模樣,來慶祝2025年「臺中彩墨藝術節」。 彩墨藝術(Tsai-Mo Art)強調獨創性與實驗性的表現,尊重多元媒材與多元技法的使用,透過藝術家的審美眼光詮釋不同民族性與文化觀下,一同去面對未來世界發展的可能,尤其是未知的外太空的新物種出現奇幻景觀的想像,讓藝術的創造能量增添豐富人們的生活。 另,9/27(六)下午2時於大墩文化中心B1視聽放映室舉辦「彩墨藝術講座:兩岸當代彩墨發展趨勢的差異」,由臺灣師大榮譽教授李振明老師主講。
《寓諸無境》吳瓊娟創作個展
2025/09/27 - 2025/10/15 (剩 28 天)
在萬象紛紜的世界中,藝術或許是一種讓心靈得以「無待而自全」的方式。此次展出水墨、膠彩作品皆取材自中國經典寓言與自然節律,融入易象思維與象徵語彙,畫面並非再現實景,而是詮釋心象的留痕。作者希望讓觀眾在觀看中「無心而心現」,藉此,作品不再僅是表達,而是一次存在的沉潛與體悟,一場通往無邊之境的寧靜旅行。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2025/06/28 - 2025/10/18 (剩 31 天)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2025/06/28 - 2025/10/18 (剩 31 天)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10.18(SAT.)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 - |參與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_艾佛雷多 & 伊莎貝爾.阿奎禮贊 Ana Teresa Barboza_安娜.特蕾莎.巴博札 Ariamna Contino & Alex Hernández-Dueñas_阿拉姆娜.孔蒂諾 &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 Ishmael Randall-Weekss_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 Marta Katavić _瑪爾塔・卡塔維奇
海海人生未來事: 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
2025/09/11 - 2025/10/19 (剩 32 天)
「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9 月 11日上午於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一樓展覽廳拉開帷幕,展期至 10 月 19 日,免費開放的門扉向所有熱愛文化與藝術的民眾敞開。本展由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傾力策劃,獲海洋委員會 114 年度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鼎力支持,以台灣傳統天日曬鹽文化為魂,融物質實驗的細微、影像記錄的溫暖與數位互動的靈活,在跨域創作間織就海洋文化的記憶脈絡,也鋪展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展覽的核心由三件跨媒材作品構築的立體「鹽境」,讓每一位觀者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凝視角度」。邱旭蓮的《海海流影》,以紀實攝影為筆,描繪鹽田的四季輪轉:春風裡的鹵池蕩漾、夏日裡的鹽工彎腰、秋陽下的鹽堆似雪、冬霧中的鹽灘靜謐。其中一組「颱風前鹽田靜謐如鏡」與「災後鹽灘痕跡縱橫」的對比影像,讓「慢時間」的觀看場域,更添一份文化搶救的重量。侯純純的《海海鹽晶》,則在黑色載體上演繹「鹽的水墨韻」:晶瑩鹽粒沿著海水痕跡蔓延生長,層次間暈染如中國水墨的留白與暈化,細看之下,還能見到鹽晶凝結時留下的「自然紋路」,那是海水蒸發的獨特印記。顏惠芸的《海海心流》,則讓科技有了人文溫度:參觀者掃碼輸入 MBTI 人格特質後,AI 便會生成專屬鹽田場景動畫 —— 或晨霧繚繞的鹽灘,或夕陽鋪金的鹵池,搭配鹽場主人口述的老故事音頻,讓數位體驗不再冰冷,而是浸潤著鹽田的生活溫度。 這場以鹽為核心的展覽,從未局限於藝術的呈現,更承載著「搶救海洋記憶、傳承台灣根脈」的使命。從鹽田田野調查的腳步,到跨域創作落地的堅持;從微觀鹽晶的生長,到宏觀未來的想像 —— 每一寸展廳空間,都在訴說台灣「與海共生、以鹽為伴」的智慧。當觀者走過《海海流影》的時光長廊,觸及《海海鹽晶》的自然質感,體驗《海海心流》的數位溫暖,便能在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中,重新讀懂這片土地與海洋的深厚羈絆。
114年度 「義藝非凡.藝起流動」志工作品聯展
2025/09/28 - 2025/10/19 (剩 32 天)
志工多才多藝,創意作品展亮相,為展現志工在日常服務之外的多元才華,本中心特別舉辦「義藝非凡志工作品展」,於本中心3樓展覽室III展出,內容涵蓋藍染、流體畫、藍晒、手工藝、攝影等多種類型,呈現志工們在服務之餘的藝術能量與生活美學。此次展覽的亮點之一,是志工們參加藍染課程後所創作的作品。透過傳統染布工藝與現代設計元素的結合,每件藍染布料都承載著創作者的巧思與故事,展現了本地文化的獨特韻味。除此之外,還有充滿色彩張力的流體畫、手作飾品以及紀錄生活點滴的攝影作品,讓觀者一次飽覽志工們的多面風采。
漆寶生輝-陳永興師生聯展
2025/08/14 - 2025/10/19 (剩 32 天)
這次聯展主題「漆寶」,取用民間所說的「七寶」之諧音,象徵著漆藝文化跟彩色寶石一樣珍貴,展現傳統漆工藝之美,表現形式多樣,複合媒材應用,令人耳目一新,是值得深耕傳承的一項工藝。漆器有著千年的歷史,發展出豐富精湛的表現技法如鑲崁、貼附、雕刻、彩繪、灑粉、堆高 ....等技巧,便能將珍貴素材融入作品之中,可以應用的材料眾多,如金、銀、琉璃、瑪瑙、琥珀、珊瑚、珍珠...等,將這些特殊珍貴材料,化作為作品的一部分,讓作品呈現出神奇絢麗的視覺效果。 漆藝製作是耗工又費時的工藝,作家心裡素質必需要有很強的信念,用恆心與毅力去雕琢,才能完成一件亮麗的作品,此次聯展的作家,展出的每件作品都是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表現形式多元,不管在寫實或抽象表現,還是功能性與純藝術性,都能彰顯出漆藝之美。
2025臺灣美術新貌獎
2025/08/09 - 2025/10/19 (剩 32 天)
在快速變動的全球藝術語境中,藝術早已超越審美,成為連結現實與想像、歷史與未來的語言。自2000年創立以來,「臺灣美術新貌獎」致力於發掘創作能量與實驗精神,自2016年起更取消媒材、尺幅與年齡限制,打造更自由的創作平台。 2025年展覽延續這項精神,鼓勵創作者以自由思維與跨域語彙,回應當代社會與文化議題。46件入選作品橫跨繪畫、裝置、聲響、空間、AI與新媒體,展現臺灣藝術家對記憶、性別、靈性、城市與身份認同的深刻探索。藝術家融合感官經驗與空間敘事,打破形式與語彙邊界,使藝術成為參與現實、理解自我與重構想像的方式,開啟藝術與世界對話的新可能。
革物致知-張自強手縫皮革創作展
2025/07/18 - 2025/10/19 (剩 32 天)
本展呈現張自強老師多年累積的皮革手作成果,以「手縫」為核心技藝,結合創意與實用設計,展出多款皮革包袋與趣味造型作品,如動物造型零錢包、小型手提包及背包等。每件作品皆展現出老師對材質的細膩掌握與細節講究,從選材、剪裁、縫製到成品,無不體現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 透過這場展覽,觀者不僅能欣賞皮革藝術的質感與溫度,更能體會手工製作的時間痕跡與職人精神。誠摯邀請您一同感受「革物」所傳遞的工藝美學與生活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