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農閒的下午」-透過陳庭詩創作看農家風情

2025/08/14 - 2025/11/30 (剩 35 天)

本展展示太平知名國際級藝術家陳庭詩鐵雕、版畫、書法等42件創作。 策展單位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表示,陳庭詩的創作中大量使用現成物件作為素材,從農耕社會的牛車輪、鐮刀與鏟子,到工業社會的腳踏車零件與大型金屬工具,他將那些被時代遺落的物件,透過藝術創作重賦新生。陳庭詩用鐵雕語彙拼湊出臺灣半世紀的歷史風貌,也勾勒出個人情感對家園土地的依戀與凝視。 本次也難得展出陳庭詩版畫《蟄》,1970年該作品參加韓國東亞日報舉辦的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榮膺最高首獎名譽,被評為「穿破黑暗的光明」,深具東方精神特色,沉凝洗鍊,潛藏無比的力量,值得一看。



Placeholder image

114年新住民藝文中心常設展 -「憶」童玩在一起

2025/04/20 - 2025/11/30 (剩 35 天)

本年度常設展以童玩作為主題,規劃8個展版與展櫃,展示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香港、澳門、日本、韓國、美國及英國等10國特色童玩遊戲,以輕鬆活潑且充滿趣味的方式了解各國獨有的文化背景,,歡迎民眾踴躍蒞臨參觀。



Placeholder image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

2025/10/18 - 2025/12/07 (剩 42 天)

在排灣族部落裡,月桃(ngat)不只是植物—— 它曾是搖籃、提籃、草蓆,是日常生活的呼吸與記憶。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 邀請你走進葉脈之間,聽見月桃細語的故事。 由 桃布里文化創作空間 月桃工藝師潘雅莉老師,攜手地方文化團隊與學員,以雙手重新編織出屬於部落的未來。 展覽期間:10月18日-12月7日 展覽地點: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



Placeholder image

不要告別-三毛與我的臺灣印記

2025/11/13 - 2025/12/07 (剩 42 天)

黃意會,1954年出生於新加坡,1979年畢業于新加坡南洋大學並獲理學院榮譽學位,他自學繪畫,精通油畫、山水畫、雕塑等,是一名傳奇的畫家。其作品風格受藝術大師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 的影響,遊離於印象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等多流派間,作品形式包括油畫、蠟染畫、水墨畫、膠彩畫、丙烯畫、紙板刻畫、數位攝影等,他的畫作不用傳統的單一視角來揮灑,讓藝術境界無逺弗屆,還帶著獨特的藝術理念,跨出窠臼常規的框架。 黃意會從生活中的高度去看待已知的世界,而豐富的景物觀,都化身為他創意的基底素材。 他的作品也是他的自傳,抽象風景中運用流動的線條、鮮豔或柔和的色彩,誇張的形態來表達大自然的生機與和諧。融合幾何圖形或隨機筆觸,使樹葉、花瓣和枝幹呈現夢幻或超現實的效果,帶有動感與詩意。他的畫作由全球各國家美術館均收藏。



Placeholder image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2025/08/23 - 2025/12/07 (剩 42 天)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  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 策  展  人 |  楊永源 展出期間  |  2025. 08. 23 — 2025. 12. 07 展出地點  |  101展覽室    ---------------------------------------------------------------------------------------------------------   展覽介紹 1943年席德進入學杭州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原「國立杭州藝專」),1948年畢業,同年夏末八月,席德進隻身自杭州轉上海來到臺灣,開啟了顛沛流離的前十年,生活漂泊不安,內心卻堅定的在藝術道途上前進。他這種在不安與堅定中找尋平衡的特質,一方面是來自對藝專生活的懷念,和對老師林風眠教導的反芻,另一方面是對中華文化及民間傳統美感形式的追尋,終生未曾或忘。   來台初期他落腳在嘉義中學擔任美術教員,課餘時間足跡遍布嘉義近郊和南臺灣城鄉風景,體驗到南臺灣風景中的光與色,建立了在自然中找題材寫生的作畫習慣,終生受其影響;他勤練藝專時期習得的人物畫技巧,保留肖像畫的手感在台北大展身手。   1952年初離開嘉義中學北上,席德進以畫插畫和廣告畫謀生,但心中卻不斷浮現回歸純藝術創作的呼喚。他走遍台北近郊畫風景畫,並投身市井去捕捉臺灣常民生活,到廟宇認識民間信仰。席德進也延續他在嘉義時期畫人物畫和肖像畫的興趣,從畫冊學習二十世紀初期塞尚、盧奧、馬諦斯、畢卡索等藝術家的風格,建立了油畫材質和肌理的表現技巧,形成辨識度極高的繪畫風格。   1955年至1960年代初期,他的水彩風景畫和肖像畫銷售甚佳,已可依靠售畫過職業藝術家生活。然而1950年代後半,臺灣掀起的現代繪畫運動浪潮,對席德進而言,畫風與題材的變與不變形成了考驗。1957年完成作品〈閑坐〉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後,他寫下「這幅畫比較特別,也可說是油畫中具象風景的最後出現,以後我走向了抽象幻想風。」他原先以繪製肖像畫知遇於臺北的歐美外交人士和眷屬圈子,這個抽象風的轉變,也幫助他打開了1962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體驗現代藝術的機會大門,並由美國延伸到歐洲,客居巴黎三年。   1962年席德進赴美前回覆邀請單位的作業安排時,表示他想參觀的首要對象為抽象畫家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的藝術、華盛頓、紐約以及舊金山的畫廊和美術館。旅美期間他習慣水彩寫生之外,還創作了一系列抽象畫。不過他在美國時也發覺,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浪潮,已被普普藝術和其他新興流派所取代。他順應潮流在美國開始普普藝術創作,並延續到1963年起在法國時,大量沿用中國民間宗教圖騰,和加入民間藝術的圖像於他的普普風創作。席德進的普普作品裡使用的民間生活元素,可說是「經過符號化」,這也使得他的普普藝術創作具有強烈的個人辨識度。   席德進的抽象繪畫和普普風創作,持續到他遊歷歐洲返台之後最初的幾年間,然而中華文化的美感精神,和臺灣鄉土題材裡的老屋建築和平凡人物,佔據了他後半生的創作,這已是另一個面向的席德進了。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賢雲星空書房」同步推出藝術家席德進相關書展專區。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賢雲星空書房(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276 展期:2025/8/24(週日)至2025/12/7(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Placeholder image

銀髮生活達人十周年成果特展《歡迎光齡.拾光年輪》 -年齡不是人生的界線,而是生命智慧的刻痕

2025/12/05 - 2025/12/09 (剩 44 天)

你對「老」的印象是什麼呢? 你覺得年齡是定義「老」的唯一標準嗎? 變老是人生無可避免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身體逐漸老化的同時,依然肯定自我、活出價值。 「銀髮生活達人」是展現長者活躍老化與自我實現的計畫,以「生命韌力、以老助人、技藝傳承」精神,十年來足跡遍及台中市各校園、社福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公益市集、國際交流場域,今年十周年以「歡迎光齡.拾光年輪」為主題,展覽除回顧歷程,更傳遞達人們堅韌、助人與分享的精神,展現年齡不設限的精彩人生。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藝術亮點-《擇器論茶》吳‧賴茶席器展

2025/10/14 - 2025/12/14 (剩 49 天)

茶湯盈盞,不只承於葉與水,也藏於壺之形色之間。「茶因器彰,器因茶顯。」茶與器的創作結合,展現藝術審美、品味與文化的對話。 本展「擇器論茶」,由兩位茶陶創作者賴秀桃與吳明儀,以對話之姿,創作茶藝陶器之美,也展現他們對茶器藝術創作的理解與實踐。



Placeholder image

「2025 U-108 SPACE 」展演創作計畫─天空寫下的故事

2025/10/25 - 2025/12/14 (剩 49 天)

天空寫下的故事 Stories Written by the Sky 藝術家: 徐叡平、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 展覽期間|2025.10.25-12.14(每周一休館) 開幕儀式|2025.10.25 (SAT.) 14:30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SPACE   參觀資訊:04-23723552 #635 國美館服務台 展覽洽詢:04-23723552 #305 陳小姐   展覽介紹 如果種子能夠述說它的記憶,它會將哪些片段帶往未來?在這部影像裝置作品中,紅藜麥成為敘事者,它不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一位見證者、一位旅人。它告訴我們,它曾嚐過恆春半島的熱風,也曾靜靜躺在北極的永凍層下。   〈天空寫下的故事〉由徐叡平與 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聯合創作,靈感來自挪威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與其所在的永久凍土地景。作品以臺灣原生紅藜種子的視角出發,建構一段跨越地質時間、物種時間與人類時間的敘事旅程。這場敘事既非線性,也不屬於單一個體,它是一場螺旋狀的集體夢境,在觀眾的參與下,一次次重新組合。   紅藜麥從島嶼南端出發,遠渡冰洋抵達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最終在某個末日過後的時刻於新世界破土而出。在成長的瞬間它記得:日益炎熱的島嶼、冰川的崩解、漂浮的土地、消失的語言……這些記憶碎片等待觀者拾起與拼湊。   本作品以一組磁磚記憶拼圖邀請觀者重組這些碎片。每一次選擇都將觸發對應的影像、聲響與敘事線,生成一組獨特版本的記憶。每一次體驗都不盡相同、永不重複。觀眾將在這座開放敘事世界中,經歷時間的多樣性與偶然性,共同思考人類和環境之間的毀壞、遷徙與再生。   〈天空寫下的故事〉不僅是對氣候變遷、物種保存與人類未來的提問,也是對敘事本質的重構。在這部裝置中,「故事」不再屬於一個敘述者,而是在觀者與素材之間不斷生成。這種非線性、多元視角的敘事形式,讓每位進入者都能根據自己的選擇建構獨特的經驗。種子不再是被保存的對象,而是擁有語言與記憶的行者,指引我們思考如何與土地、歷史與未來共處。   製作團隊介紹  徐叡平│創意總監 徐叡平是徐徐工作室負責人。她的創作以探索「潛伏性」(latency)為核心,不是為了揭示真相,也不急於催促現象的顯現,而是喜好挖掘不確定性與未知空間中蘊藏的可能。創作手法經常結合科學與科技語彙,挑戰既有方法論與領域分類。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帕森設計學院與實踐大學,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Nancy Valladares│藝術總監 Nancy Dayanne Valladares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影像創作者與教育者,現居紐約。她受過攝影與電影訓練,創作關注影像生產的技術與政治網絡:從感測器與伺服器,到金屬開採與雲端運算的碳足跡。她目前於帕森設計學院教授新媒體、敘事設計與故事創作,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葉博允│技術總籌、互動系統整合與技術設計 葉博允(Paul Yeh)是FabCafe Taipei的創意工程師,來自工業設計的背景與動手實作的訓練,同時具有打造虛擬體驗與實體物件的技能。致力於研究與開發體感互動裝置,強化XR體驗的沉浸性與表現力。   Haamid Rahim│聲音設計與原聲帶製作 Haamid Rahim,又名 Dynoman,是一位常駐於布魯克林的作曲家、聲音設計師、藝術家及表演者。他的作品以聲音作為藝術形式,優先探索敘事的可能性,涵蓋原創作品、配樂與電子音樂等創作。   黃偉軒│360度投影技術設計與整合負責人 黃偉軒為數位藝術家,專注於XR、投影與沉浸式敘事,探索虛實交界與空間詩學。作品曾於高雄電影節、法國里爾大教堂展出,並與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坎城XR2C2實驗室等單位合作,持續拓展沉浸式創作的可能。   特別感謝 相信世代University Cafe FabCafe Taipei Loftwork Tim Wong 甘逸群 陳品樺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研究員Maggie Coblentz 斯瓦爾巴大學中心北極地質學臨時副教授Marjolaine Verret 挪威奧斯陸大學冰川學家Ugo Nanni 融聲創意 斯瓦爾巴藝術文化單位Artica Svalbard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大樹林滯洪池 屏東瑪家鄉紅藜麥田 爿爿花工作室 艸執荒地質造所 岩性合作社      



Placeholder image

佳有嬌漆-楊芯瑜羅文祥漆藝創作聯展

2025/11/21 - 2025/12/14 (剩 49 天)

佳有嬌漆-楊芯瑜、羅文祥天然漆創作聯展,以天然漆為主要創作素材,將漆藝運用在木、竹、陶瓷等不同材質上,展現天然漆藝術創作的多樣性風貌,繽紛色彩讓人想再三玩味品嚐。 楊芯瑜運用天然色漆與乾漆粉、蛋殼等異質素材結合,繪畫出女人與愛貓悠閒相處時光。羅文祥的曇花漆畫是先將背景做到鏡面的效果,才進行主題紋樣描繪,在漆將乾之際,將各色雲母粉末由外向內掃進漆表面,預留空間表現出疏密、明暗的華麗效果。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民俗文物館-喜福織影:漢服囍服與婚紗攝影特展

2025/09/16 - 2025/12/14 (剩 49 天)

本展以「漢服囍服」與「婚紗攝影」為核心,並結合婚禮周邊器物與禮俗物件,呈現婚嫁文化背後的深厚底蘊。透過布料、紋樣與刺繡工法的細節,以及影像中凝結的情感瞬間,構築出沉浸式的年代氛圍,觀者不僅是旁觀,更能在視覺與情感交織之間,感受到屬於自身生命經驗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