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浮現祭X清水眷村特展

2025/04/12 - 2025/10/31 (剩 5 天)

臺中海線的眷村青年過去受到美軍駐紮所引進西方音樂風潮相當深厚的影響,「浮現音樂」團隊在清水辦理「浮現祭」,特別整理6年來的成果,除了有歷年音樂祭現場海報、節目表等物件,更結合影像紀錄、音樂體驗多種形式,帶領民眾回顧精彩瞬間,一起感受清水眷村與音樂的交織與文化記憶。 本次展覽的裝置藝術由臺中在地設計團隊「敲木頭」打造,採用可重複組裝的木材,兼顧環保理念,減少廢棄物產生。展覽以時光迴廊呈現浮現祭六週年活動紀錄,透過視覺與音樂回顧歷屆精彩瞬間,並展出2025浮現祭彩繪比賽優秀作品,展現音樂與藝術交融的創意成果。 ———— 展覽資訊 ———— 展覽時間|114年4月12日(六) 至 114年10月31日(五) 展覽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 西2號房舍 展覽媒材|木材、音樂、影像、色筆、複合媒材 ★展覽互動—講座活動 特別邀請浮現祭創辦人老諾,透過展覽內容分享清水眷村如何在1950-70年代因美軍駐紮而成為西方音樂與本土文化交融的重要場域,並探討這段歷史如何影響今日的音樂祭文化,透過歷史影像、音樂片段與浮現祭的發展故事,連結過去與現在,讓參與理解音樂如何成為清水文化的一部分,歡迎有興趣民眾一同來看展並聆聽講座,近距離了解清水眷村與浮現祭的音樂傳承。 ◇講座時間:114年6月1 日(日)14:00-16:00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 信義小站(自由入場)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第30屆大墩美展得獎作品展覽

2025/10/18 - 2025/11/05 (剩 10 天)

「臺中市大墩美展」是本局致力推動的諸多文化活動中,最具國際化與多元性格的競賽展覽活動,徵件類別分墨彩、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攝影、雕塑、工藝及數位藝術等11類別;評審分初審、複審及大墩獎評審3階段進行,自1996年開辦迄今,已邁入第30屆,是我國總獎金最高、規模最大的公辦美展。



Placeholder image

流變之境─王振瑋的風景構築與空間感知

2025/08/24 - 2025/11/16 (剩 21 天)

王振瑋 擅長公共藝術計畫及大型雕塑,其創作中常見對生命本質的關懷,並思索藝術豐沛土地和人文的力量, 透過日常媒材的運用與轉化,用創意、造型、材料、工法,帶給觀眾一場深具啟發性的獨特體驗。 策展人陳一凡指出,「流變」指向時間與物質在移動中的生成;「之境」則是一段可被身體踏入、可被感官捕捉,卻永無定形的場域。 本展以清眷獨特風土為載體,從踏入展間開始,觀眾的行走本身即是一場由水、風、時間共同編排的感知劇本, 作品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讓空間、自然與身體一起「變成」的觸媒。 預定展出作品: 〈出路〉:媒材為漂流木,由巷道往展間內延伸之大型地景作品。 〈在情緒中出發〉:藝術家早期雕塑。 〈過門Fill-In〉:藝術家最新錄像裝置。 〈時空迴廊〉:位於西10號後院,概念為可步行的「時空隧道」,大型地景作品。 〈風之吟〉:位於稻田中,以彈性布與鐵件捕捉清水強勁海風,使無形的氣流成為可見的韻律,為大型地景作品。 〈清眷漫漫〉:位於西2號房舍庭園中,以線條迎風、結合山稜剪影與清眷「限定色」之大型地景作品。 藝術家|王振瑋 策展人|陳一凡 展期|114年8月24日(日)–11月16日(日)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0號房舍(臺中市清水區中社路信義巷51號) 時間|周二至周日 09:30-17:30(周一休園)



Placeholder image

隨身帶走的,與身後遺留的

2025/10/07 - 2025/11/25 (剩 30 天)

展覽介紹| 將清水眷村作為核心創作場域,結合陳昱翰對裝置藝術與材料的感知,以及 Amit 在聲音藝術與場域轉化的專業經驗,展開一場跨領域的藝術實驗。 作品將透過視覺與聲音裝置的交織,重新詮釋眷村空間中的歷史記憶與人文氛圍,回應空間轉變、遷徙經驗與集體記憶等關鍵議題。 計畫以「共創」與「共感」為核心,規劃藝術工作坊與社區參與活動,呼應兩位藝術家長期關注的藝術實踐與地方連結。 活動內容包含聲音採集、記憶故事分享與共創裝置等形式,期望透過與在地居民的對話與協作,開啟更細緻的文化對話,並共同挖掘清水眷村的歷史層次與當代意義。 藝術家簡介| ☆Amit Rai Sharma (黃洺緯) 英國聲音藝術家,畢業於英國羅漢普頓大學應用音樂心理學研究所,自2004年起持續發展以聲音為媒介的場域創作,並於2024年自倫敦移居彰化。 擅長挖掘日常微小聲響與背景音,並將之轉化為具情感張力的沉浸式聲音景觀,邀請觀者進入融合感官與心理經驗的感知場域。 ☆陳昱翰 現就讀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四年級,創作以個人記憶以及新佳民二代為出發點,探討人際關係中的脆弱與連結。 擅長以裝置藝術作為表現形式,關注材料的物質性與聲音特質,透過空間與物件的對話,建構細膩且感性的敘事語境。 展期|114/10/7(二)-11/25(二) 9:30-17:30(周一休園)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2號房舍 駐村計畫記錄網頁|Room12 | what you take with you, and what you leave behind 回前一頁



Placeholder image

館藏太魯閣族織物微型展

2025/07/05 - 2025/12/28 (剩 63 天)

館藏太魯閣族織物微型展 展期:114年7月5日-8月31日 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2樓常設展廳 Truku(太魯閣族)原屬於泛泰雅族,最早起源於今臺灣南投地區,而後翻越中央山脈至花蓮縣秀林鄉山區一帶(太魯閣地區),又因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遷居到大濁水溪的山麓地帶今秀林鄉一帶以及萬榮鄉、吉安鄉、卓溪鄉一帶,因為文化改變、歷史事件、族群認同等因素,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臺灣第12個獲得正名之原住民族群。 與泰雅族、賽德克族除了語言不同,其最大的不同之處乃在於服飾。服飾有別於泰雅族、賽德克族之紅底,Truku的織品以輕、薄、素、淨著名,服飾多半以白色苧麻為底,局部織以線形為紋樣,並以菱紋組合為表現。織紋則是以小菱形紋圖紋的浮織法,或是以菱形圖紋織並夾成大圖而成,但都是以白底襯織的獨特工法。織布上許多不同的菱形紋,有的是代表祖靈之眼,也有的有其代表意涵,最重要的是,每個織紋都訴說著生活百景與崇天德敬畏之心。 館藏有5件Truk織物,分別於1993-1198年間入入藏包括袖套、女裙及披肩。



Placeholder image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式腰帶地織機探索展kongu na Tayal

2025/04/26 - 2025/12/28 (剩 63 天)

數百年來泰雅族人多住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因應環境變遷或部落遷徙,都使用可移動的水平腰帶地織機來織布製作衣物,並藉以記錄家族的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還有織者與地織機間的身體感。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腰帶地織機探索展」則聚焦於泰雅族的傳統水平腰帶地織機(kongu)為主軸,包括地織機的構造、圓的生命觀、織機與人體間的身體感、五大織紋技法介紹等,並探討大安溪年輕的織者們續織作的原因。並藉由互動展區與多感官體驗視聽媒體(影片),深入了解織機技術如今的使用現況與文化傳承。 因此對泰雅族織者而言,傳統的地織機如同當代使用的USB一樣,可以傳輸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等文化情感織者們在使用傳統地織機織作時,如同與雲上的祖先們進行記憶上的連結,讓織布成為一種認同的信念,和一種文化的照護。



Placeholder image

午蓆·好天氣–臺日藺文化編織展

2025/09/27 - 2025/12/31 (剩 66 天)

「午蓆·好天氣–臺日藺文化編織展」 展期|114年9月27日-12月31日 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1A展廳 策展|日本岡山縣立大學難波久美子名譽教授、臺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陸佳暉助理教授 臺灣臺中與日本岡山,百年前同為藺草編織工藝重要產地。臺灣藺編技藝從臺灣中部海線地區孕育發展,以大甲藺為主,家庭代工所生產的藺編帽蓆行銷歐美。戰後早期臺灣藺織花莚(草蓆)面料更曾出口至日本岡山地區,再加工做成當時流行的包款,為臺灣帶來可觀的外銷收入。 日本以種植圓藺為主,岡山地區並以織機生產「花莚」聞名,曾為日本重要經濟出口產業。百年來,岡山縣倉敷市仍持續發展織蓆產業,並成立倉敷市立磯崎眠亀記念館,積極保存花莚和錦莞莚技藝。 本展覽透過日本岡山縣立大學難波久美子名譽教授及臺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陸佳暉助理教授擔任兩地的策展人,匯聚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日本倉敷市立磯崎眠亀記念館、倉敷民藝館、早島町歴史民俗資料館等珍貴館藏,以及兩地重要傳統藺草工藝匠師、當代設計品牌和藝術家作品,並呈現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針對館藏人間國寶張憲平家族藺草織蓆廠12件花莚數位化及復刻計畫成果,以以「工藝之生」、「工藝之華」、「工藝之境」、「工藝之萃」、「工藝之新」等五個主題展現臺日藺草編織工藝從傳統到當代的對話與創新。 展覽不僅傳達藺草天然的氣味與草蓆編織的物性,是大多數臺灣人對家與土地的記憶,傳統藺編手路與紋樣則呈現臺灣多族群社會生活的脈絡;同時,以編織草蓆工藝作為一種文化系譜的閱讀。例如臺灣傳統藺編手路與紋樣呈現多元族群社會生活的脈絡,而日本岡山地區藺草產業發展受到民藝運動與西方市場需求影響,雖與臺灣百年的藺草產業發展有著不盡相同的工藝語境,卻成為亞洲地域性文化系譜中不可缺席的角色。 再者,實踐SDGs永續設計概念,透過藝術家創作與復刻研究提取與設計,讓大眾了解藺草所提供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