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草宴」是一場跨域創作展覽,將藺草、海洋元素與飲食文化巧妙結合。藝術家以餐桌為舞台,運用料理手法將海洋廢棄物轉化為「偽食物」,透過超現實的幽默與批判,引導觀者思考海洋環境保護、slow fish 永續飲食理念,以及地方工藝的文化價值。 展覽中,藺草的纖維性質被重新詮釋,不再僅是編織日常器物的材料,而成為隔絕與連結、記憶與氣味的媒介。觀者可見餐桌下鋪滿的海鹽、牆壁築起的藺草結構,以及不鏽鋼餐桌所構成的空間,營造出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潮間帶景象,使人重新感受島嶼語彙與自然的微妙呼吸。
《然後—回應典藏的七個問句》潮間草宴
2025/09/27 - 2025/12/28 (剩 49 天)
「潮間草宴」是一場跨域創作展覽,將藺草、海洋元素與飲食文化巧妙結合。藝術家以餐桌為舞台,運用料理手法將海洋廢棄物轉化為「偽食物」,透過超現實的幽默與批判,引導觀者思考海洋環境保護、slow fish 永續飲食理念,以及地方工藝的文化價值。 展覽中,藺草的纖維性質被重新詮釋,不再僅是編織日常器物的材料,而成為隔絕與連結、記憶與氣味的媒介。觀者可見餐桌下鋪滿的海鹽、牆壁築起的藺草結構,以及不鏽鋼餐桌所構成的空間,營造出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潮間帶景象,使人重新感受島嶼語彙與自然的微妙呼吸。
纖維藝術特展--劉曉瑜內在森林
2025/08/30 - 2025/12/28 (剩 49 天)
劉曉瑜的編織作品,常以龍舌蘭與黃麻纖維為主要媒材,透過層層交織展現纖維的質感與張力。本件作品以「內在」為主題,藝術家將心中想像的森林化為線與面的流動形態,藉由纖維的纏繞、延展與空隙,營造出一處如同心靈棲居的秘境。觀者在作品的纖維結構中,彷彿可感受自然呼吸的律動,走進藝術家編織出的內在森林。 內在森林 作者|劉曉瑜 材質|龍舌蘭及黃麻纖維 尺寸|120x126cm 年代|1995 地點| 2樓常設展廳
「日日清眷,有風的地方」常設展
2025/07/29 - 2025/12/28 (剩 49 天)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家的模樣」,不一定豪華,不一定整齊,但有熟悉的味道、聲音和光。 在清水眷村,也有那樣的家-- 《 日日清眷,有風的地方》,除以文字介紹清水眷村過去歷史外,也將清水過去居民的生活片段,以原眷戶保留至今的老照片,搭配眷村房舍格局圖、回憶小故事做展示,角落的一隅還撥放著日常生活的聲音,希望邀請觀展民眾走入空間喚起過去生活的聲音與記憶,另外展場也展出小飯盒、收音機、舊電話、老掛鐘等過去的老舊文物,讓人仿佛走進時光隧道,感受眷村的生命軌跡。 一旁的牆上也特別放置展覽明信片,邀請民眾、清水眷村原住戶或曾有過眷村生命經驗的朋友,寫下與「過去家」或「親近的人」的記憶,分享屬於自己生命中的家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媒材:舊文物、老照片、複合媒材 展覽時間:114年7月29日(二)至114年12月28日(日)上午9:30-下午5:30(每周一休園、若遇特定國定假日不開放) 展覽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號服務中心展示室
館藏太魯閣族織物微型展
2025/07/05 - 2025/12/28 (剩 49 天)
館藏太魯閣族織物微型展 展期:114年7月5日-8月31日 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2樓常設展廳 Truku(太魯閣族)原屬於泛泰雅族,最早起源於今臺灣南投地區,而後翻越中央山脈至花蓮縣秀林鄉山區一帶(太魯閣地區),又因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遷居到大濁水溪的山麓地帶今秀林鄉一帶以及萬榮鄉、吉安鄉、卓溪鄉一帶,因為文化改變、歷史事件、族群認同等因素,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臺灣第12個獲得正名之原住民族群。 與泰雅族、賽德克族除了語言不同,其最大的不同之處乃在於服飾。服飾有別於泰雅族、賽德克族之紅底,Truku的織品以輕、薄、素、淨著名,服飾多半以白色苧麻為底,局部織以線形為紋樣,並以菱紋組合為表現。織紋則是以小菱形紋圖紋的浮織法,或是以菱形圖紋織並夾成大圖而成,但都是以白底襯織的獨特工法。織布上許多不同的菱形紋,有的是代表祖靈之眼,也有的有其代表意涵,最重要的是,每個織紋都訴說著生活百景與崇天德敬畏之心。 館藏有5件Truk織物,分別於1993-1198年間入入藏包括袖套、女裙及披肩。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式腰帶地織機探索展kongu na Tayal
2025/04/26 - 2025/12/28 (剩 49 天)
數百年來泰雅族人多住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因應環境變遷或部落遷徙,都使用可移動的水平腰帶地織機來織布製作衣物,並藉以記錄家族的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還有織者與地織機間的身體感。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腰帶地織機探索展」則聚焦於泰雅族的傳統水平腰帶地織機(kongu)為主軸,包括地織機的構造、圓的生命觀、織機與人體間的身體感、五大織紋技法介紹等,並探討大安溪年輕的織者們續織作的原因。並藉由互動展區與多感官體驗視聽媒體(影片),深入了解織機技術如今的使用現況與文化傳承。 因此對泰雅族織者而言,傳統的地織機如同當代使用的USB一樣,可以傳輸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等文化情感織者們在使用傳統地織機織作時,如同與雲上的祖先們進行記憶上的連結,讓織布成為一種認同的信念,和一種文化的照護。
中華花藝:藝韻古今 花影千年—漢唐宋元明清花展
2025/12/19 - 2025/12/29 (剩 50 天)
此次展覽以漢、唐、宋、元、明、清、現代,以六大朝代為脈絡到現代裝置,透過精緻花藝作品、歷代花器文物影像與文獻故事,重現千年以來花藝的演變與文化底蘊。觀眾可在展場中感受漢代樸厚、唐代雍容、宋代清雅、元代疏朗、明代秀逸與清代繁麗的藝術風格,體驗花藝如何隨時代更迭而展現不同的精神氣韻。 Chinese Floral Art: Elegance Through the Ages — A Millennium of Floral Shadows: Han to Qing Flower Exhibition. This exhibition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loral art from the Han,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modern era. It recreates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floral design over the past thousand years through exquisite floral arrangements, images of historical flower vessels, and literary stories from various dynasties. The exhibition reveals how floral art has transformed across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expressing the distinct spirit and aesthetic of each era. Visitors will experience the honest simplicity of the Han, the majestic opulence of the Tang, the refined elegance of the Song, the open spaciousness of the Yuan, the graceful charm of the Ming, and the ornate splendor of the Qing.
臺中市藝術亮點-當代名家書畫聯合展(下集)
2025/11/03 - 2025/12/30 (剩 51 天)
以線為畫:劉千韶刺繡作品呈現
2025/10/01 - 2025/12/30 (剩 51 天)
劉千韶 刺繡工藝家,獲認定為傳統藝術刺繡類保存者,長年專注於細緻絲線刺繡與傳統針法的研習與創作。擅長運用通針、套針等技法,以纖細線條描繪花鳥、器物與自然意象,呈現刺繡如繪畫般的層次與光影。 展出作品兼具工藝精準與藝術表現,透過層層疊針描繪光影、紋理與細膩情緒,展現“以線作畫”的美學張力。本次展出於纖維工藝博物館常設展廳,呈現刺繡如何在當代重新被觀看——不只是服飾裝飾,更是一種耐心、時間與生命感知的藝術形式。 展期|1101-1228 地點|2樓常設展廳
光陰的裂縫三人聯展
2025/11/01 - 2025/12/30 (剩 51 天)
光陰不僅是線性流逝的時間,更會在生命與物件上鑿刻出深刻的印記——這些印記有時是物理性的耗損、斑駁,有時則是記憶與情感的沉澱。如同光線照亮了縫隙,這些「裂縫」並非全然的毀壞,反而成為一個讓我們窺見本質、感受存在的獨特入口。 #聯展 #油畫 #壓克力 #複合媒材
流動的能量 MOVABLE ENERGY──訴說新一代的 微/醺 故事」
2025/07/01 - 2025/12/30 (剩 51 天)
曾英棟藝術家特展 ×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五週年 🚴♀️✨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相信創造能為世界注入能量與希望 與甘樂阿舍美術館合作策劃,《流動的能量——曾英棟個展》7/1起將在自行車文化探索館隆重登場! 藝術家曾英棟以其獨到的藝術語彙,將自行車零件轉化為創作媒材結合複合材料,讓看似靜止的零件重新獲得生命,呈現一場 產業精神 x 永續思維 x 當代藝術的永恆對話 。 #個展 #複合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