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台南老爺行旅No.21主題展《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2024/06/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 1967 年披頭四發行《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一曲。 ✦ 1974 年兩位美國人類學家在衣索比亞的考古現場挖掘到 320 萬年前的南方猿人骨骸。這具骨骸被判定為女性,正巧營地裡的收音機正播放著披頭四的歌“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因此提議將這位遠古的女性非洲猿人命名為露西。 ✦ 2004 年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發現了宇宙中已知最大的鑽石白矮星 BPM 37093。天文學家以“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這首歌為這顆恆星取名為露西。 ✦ 2014 年法國名導盧貝松推出電影《 Lucy 露西 》,原始靈感就是來自著名的非洲猿人露西。電影最後露西留下一句話:我無所不在。然後隱逸在空間、時間中。從遠古的非洲猿人到電影中的現代女性,Lucy 儼然成為人類進化之母。 ✦ 2024 年台南老爺行旅決定《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作為展覽名稱,邀請來自z世代的藝術家,以數位原生代的視角,運用具當代性的符號講述新世代所帶來的世界觀。



Placeholder image

展覽:中樓社區油畫班成果展示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為帶動北區藝文風潮,並鼓勵區民創作,於本所樓梯闢置藝文走廊,由社區熱心推廣藝文活動人士無償提供油畫作品懸掛,供民眾欣賞。 油畫作品包含: 王達榮的《瑞士景色》以豐富的色彩及精細的筆觸繪畫出瑞士的雪景及火車緩緩駛過的畫面,遠看就如同照片般的細膩;田采潔的《樹冠絢美》以意境抓住大家的目光,雖然是簡單的樹,但其光影的呈現令人感受到她作畫時的愉悅心情,還有藏匿其中的在樹間玩耍的小人們更令人感到驚喜;劉春良《台灣藍鵲》在羽毛的呈現令人讚嘆,台灣的國寶仿佛躍然紙上;蔣春治的《秋意》畫面簡單素白,讓人感受到萬物即將凋零進入冬季的寂寞感;林炳泰的《夢幻小屋》描繪出每個人心中最嚮往的悠閒寧靜;還有洪順齊的《烏貓愛情》以這首詩在老塘湖與一隻黑貓的相遇的意境,讓詩歌情景重現眼前。北區公所還有更多長者的畫作等著大家來了解與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專題導覽:街景藝術_五條港舊城漫遊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五條港位於老城區的最西區,藉由古運河聯繫著雙古城~熱蘭遮城(現安平古堡)與普羅民遮城(現赤崁樓),是條文化臍帶,也是一條經濟命脈。 導覽解說帶領遊客一探工藝老店、特色美食及宗教建築等,體驗五條商業港道與街道合一之景象,感受昔日商業繁榮,重新探索五條港西城風華。這也是台南有夜間散步導覽路線,要讓民眾能體驗悠悠歷史、濃厚人情及街巷光景,在夜幕下,展現另一風貌,藝術街景的浪漫讓五條港區域不論黃昏或夜晚,皆展現迷人的風情。 (日光線)散步解說路線:海安路神農街口→水仙宮→景福祠→聚福宮→神農街→金華府→風神廟→西羅殿→接官亭石坊→海安宮→兌悅門→集福宮→老古石街→藥王廟。 (星光線)散步解說路線:海安路神農街口→神農街→金華府→風神廟→接官亭石坊→西羅殿→海安路裝置藝術→正興街→西市場(淺草青春新天地)→看西街教會→水仙宮。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司法建築變遷特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臺灣歷經複雜的殖民過程,從漢人法學觀點到日人引進的西方法學制度,推動著臺灣法律制度內化的歷史,在這之中也影響了臺灣司法建築空間的轉變。本次特展旨從日治之後,所繼受法院的空間形式與過程演變為主體,以時間的空間性與歷史敘述角度切入,看到不同的司法樣貌。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過往雲煙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大廳的裝置藝術「過往雲煙」,為藝術家思考如何將科學發展快速以及面對文化流逝,試圖將時間和空間做以形式化的表達,南科園區昔日的種種; 希望藉由「過往雲煙」這一件裝置藝術,除了欣賞也能引發一些對自身經歷的一些感觸,通過述說對周圍環境的感知以及一個人是如何構建自己對某個空間的回憶,反映其對文化移置和文化共存的持續關注。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召喚海洋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召喚海洋 本艘竹筏設計與製作概念係出自「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內容。 該書紀錄日本人文助於享和三年(約西元1803年)因船難,漂流至臺灣東部的チョプラン(約今東部秀姑巒溪出海口出處),定居於阿美族聚落,見聞阿美族的竹船,後回至日本,再口述給畫師所繪出的竹船樣態。 該內容敘述竹船長約四尋餘,寬約七尺,左、右、後方、側邊皆以剖竹編造,風帆則是以竹編成,船尾處架設床板作為調理飯食之處;可搭乘兩、三人從事漁業。 為營造教育與藝術並存的展示效果,經由設置藝術作品「月光洄游」及「漂.浪」,以自然材質營造跨時空氛圍,襯托竹筏量體,通過光線與作品的相互關係與投影,創造竹筏與空間的流動感,召喚出流淌、翻騰在南科先民體內的海洋。 月光洄游 東海岸的生活常常在美麗與殘酷之間,在山脈與海洋、洋流與風向之間彼此流動且激盪著,面對著廣闊太平洋屬於鹽分顆粒的滋養之下,強韌而流動的生命力齊聚勃發中。 是飛翔、是游動,她們各自獨特而自由的長著自己的姿態,卻是共同循著一種來自大地身體的內在韻律與大自然的古老節奏,向著東方月光湧現的方向,洄游前進~ 創作原型來自東海岸的噶瑪蘭族群,在溪谷中捕捉魚蝦的Sanku魚筌為基礎,發展出的竹藤編造型容器,並融合進既古老又現代的構樹樹皮布、草木顏色等的複合材料,創造自內在發光的飛行舟船或洄游魚類; 以及竹片的自由交織線條與樹皮薄膜的輕盈對話,竹梢和手工紙形構的飛行想像。 漂.浪 台灣的山每遇颱風大雨,總有枯木會隨著河川的水流波浪被沖刷出海,或擱淺至岸邊,遂成為漂流木。 阿美族的竹筏曾消失於歷史,今依據流傳的日人口供被複製於南科考古館,猶如從大海被回沖上岸的流木一般,重現於世。 然舟無水浪便礙於行,為此,我們利用了同樣是被浪波洗禮過的漂流木來為其創造可以出帆的浪濤,期待臺灣考古史可以無浪不破。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糖廍與棚屋造型意象涼亭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南科園區成立前,糖業地景橫跨幾百年的光陰,甘蔗田是這裡最重要的產物。因此,在戶外景觀復育甘蔗,且放置清代榨甘蔗汁的石車,讓觀眾使用體會。「糖廍」即早期以牛隻為動力,拉動石硨壓榨甘蔗並熬煮的製糖廠。南科園區內道爺南遺址出土的四連灶遺跡,是臺灣歷史時期考古上的首次發現,另外出土的糖漏、漏罐、打火石、石硨(蔗硨)、硤蔗坐盤木構件等,同樣屬臺灣傳統製糖技術的重要文物。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公共藝術~蔦松家 The NiaoSung Family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蔦松文化人面陶偶出土於道爺遺址,是博物館典藏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展現蔦松文化人在立體捏塑上有相當成熟的技術,尤其五官造型的立體感以及表情神韻的搭配,非常具體地掌握了陶偶製作者巧思的意境,在捏塑技術表現上,最為明顯的是鼻樑與眉弓的特徵,以及眼窩和鼻子的位置。 李明道先生以蔦松文化人面陶偶為博物館公共藝術操刀,創造「The Niao sung family蔦松家」,富有逗趣的巧思。將千年前的原始陶偶穿上高科技超現實外衣,穿越到今天的時空,以不同時空的藝術語法寫成一個新的完整句。這個全新的作品將繼續航向未來的宇宙成為明日的古物,說出人類文明演繹接力前進的概念。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相遇石頭埔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博物館基地位於石頭埔遺址上方,石頭埔為新市區東側的舊地名,「相遇石頭埔」是博物館「時空隧道」手扶梯的開端;可看到一位史前人正從地底探坑向著階梯往上走出;另一位象徵先進、未來的科學家,正從階梯的另一端邁步向下。用兩人的“差異”呈現時間的凍結與停止,象徵古今融合之場域,試圖營造人類在時空歷史的交會點,相對呼應博物館設立精神。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石硨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3 天)

石硨也稱蔗車,是臺灣早期的甘蔗壓榨機,以兩個花崗岩材質製成的齒輪狀石磨,用牛隻來拉動石硨,甘蔗從兩石磨中間插入,石磨相互咬合牽動旋轉,蔗汁就搾出,流入底盤,蔗渣再作二到三次夾搾,使蔗汁全部榨盡。石磨底盤有一根竹管連接煮糖室,煮糖室內部有鍋爐煮甘蔗汁,工人邊煮邊撈鍋上的浮渣,若用手沾糖漿會粘手時,就要馬上加入石灰淨化,然後再倒入桶中冷卻;冷卻同時,工人也要以木棒攪動,使糖漿均勻,冷卻後的結晶為赤糖粒又名黑砂糖,糖粒裝進木箱或竹筐,便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