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臺南市奇美博物館【常設展】藝術廳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36 天)

【常設展】藝術廳 西洋藝術作品以三大展廳呈現,包括「藝術廳」、「雕塑大道」、「羅丹廳」。遊走其間,能夠感受猶如置身國外美術館般的特別體驗,是許多台灣民眾印象深刻的主題場域。「藝術廳」將13至20世紀的藝術作品分成四個時期、八個展間呈現,跟隨策展邏輯循序觀賞,即可了解西洋藝術發展的時代概念。 「雕塑大道」為館內唯一採用天窗設計的挑高空間,雕塑作品隨日照變化展現出光影層次的肌理美感,更加引人入勝。此區展示古希臘羅馬時代至20世紀的作品,希望建構出基礎的西洋雕塑觀賞脈絡。 「羅丹廳」帶您認識「現代雕塑之父」身處的時代背景與藝術環境,集結了羅丹本身,以及他的老師、同儕和學生的作品,並打造四大雕塑家工作室。從觀察與對照之中,可以看見羅丹與前後代、同輩之間的關係。



Placeholder image

臺南市奇美博物館【常設展】兵器廳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36 天)

【常設展】兵器廳 奇美博物館的兵器廳分為「歐洲」與「非歐洲」兩大展區。「歐洲區」將多元複雜的兵器分門別類介紹,並設置兵器演進長廊,展示史前至近現代十九世紀的代表性兵器,呈現兵器在歷史上整體進程的概念。「非歐洲區」則以地理位置劃分十多個不同展區,如中國、日本、非洲、印度波斯等,呈現豐富多樣的裝飾風格與文化特色。



Placeholder image

臺南市奇美博物館【常設展】樂器廳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36 天)

蒐藏初心 奇美博物館的樂器收藏包括世界民族樂器、自動樂器及名提琴。其中「名提琴」的收藏最為知名,以系統性的方式針對全球重要製琴師的師承派別、區域與年份進行蒐集,至今已是全球最大的提琴典藏機構。 對喜愛音樂的許創辦人而言,蒐藏樂器是為了與民眾分享美好的音樂,為人們帶來幸福與感動,更是守護這些樂器可以長長久久流傳下去。特別是名琴,許創辦人曾說,名琴是人類文化遺產,只是暫時由奇美保管,奇美有義務及責任保護這些大師的樂器作品,讓子孫不是只能在書上想像古老名琴的音色,而是能夠真實聆賞它的悠揚樂音。名琴除了展示之外,也出借給臺灣學子就學及比賽所用。 奇美博物館每年也不定期舉辦名琴音樂會,此外,積極參與各種國際級提琴交流活動,藉此實踐「共享共賞」的精神,讓流傳四、五百年的古琴,在當代社會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 【常設展】樂器廳 奇美博物館「樂器廳」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規劃「世界民族樂器」、「走入管弦樂團」、「機械音樂家」三大展區。「世界民族樂器」以地域分布為經、樂器發聲類型為緯,展出世界民族樂器的多元面貌。「走入管弦樂團」為全球首創的虛擬交響樂團,以管弦樂團的基礎配置作為空間設計,搭配多聲道影音畫面,讓民眾彷彿置身音樂會現場,而且還能走入樂團之中,從指揮家、演奏家的角度,體會各個樂器之於交響樂團所扮演的角色。「機械音樂家」呈現「自動樂器」等裝置如何將音樂留存下來、重複播放的發展過程。第二部分為獨立的「提琴」展區,精選藏品中各國最早製琴師的經典作品,同時設置提琴製作工坊、琴弓變革等內容。



Placeholder image

臺南市奇美博物館【常設展】走入管弦樂團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36 天)

走入管弦樂團 多聲道影音節目 在這裡,您可以親身「走」入且穿梭在音樂家之間,近距離觀察樂器、了解管弦樂團的編制,並欣賞臨場感十足的精彩演奏。 合作單位:NSO國家交響樂團 整點時段|所有樂器一起合奏 其它時段|各個音樂家輪流解說自己演奏的樂器 語言|華語 合奏節目表| 史麥塔納–〈莫爾道河〉,選自《我的祖國》 BEDŘICH SMETANA –‘Vltava’from Má Vlast 場次:10:00、13:00、16:00 長度:約12分鐘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LUDWIG VAN BEETHOVEN–Symphony No. 7, Op. 92, Mvt. II 場次:11:00、14:00、17:00 長度:約8分鐘 普羅科菲夫–〈騎士之舞〉,選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 SERGEI PROKOFIEV–‘Montagues and Capulets’ (Dance of the Knights),from Romeo et Juliet Suite No.2, Op.64 場次:12:00、15:00 長度:約5分鐘



Placeholder image

臺南市奇美博物館【常設展】動物廳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36 天)

【常設展】動物廳 走入動物廳,躍然眼前的是大象家族,牠們引領大批動物們列隊歡迎前來參觀的民眾,展現出來自非洲草原的生命力!本展廳依不同洲別將動物標本分類展示,中島型開放式的設計,拉近遊客與動物標本的距離,讓人彷彿參與一場動物大遊行;另有模擬自然生態、動物習性的情境展櫃,幫助民眾輕鬆認識動物特性。此外,化石展示區亦是一大特色,好好走一趟就能了解地球的生命演進史。



Placeholder image

月讀好時光-油畫欣賞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36 天)

為帶動北區藝文風潮,並鼓勵區民創作,於本所樓梯闢置藝文走廊,由社區熱心推廣藝文活動人士無償提供油畫作品懸掛,供民眾欣賞。 油畫作品包含: 《農村樂》《棉花糖》等,以講師的幼年經歷及成長歷程為基礎所繪製的多幅油畫,讓當時情景重現眼前,等著大家來了解與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2026/01/01 - 2026/03/01 (剩 196 天)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特展以「寫生」為核心概念,透過文物與周遭布置的訊息,試著將關於張捷與陳澄波四維時空的故事,表現在三維空間的展場中。我們著眼於重現張捷與陳澄波的事蹟,更希望讓來到展場、帶著不同生存歷程的觀眾們,也能感受他們純眞而活潑的氣息,領略他們經年累月、寫生而成的時代風景。 單元1 生命之章 陳澄波熱情投注於繪畫,致力推廣藝術,同時也是熱心公眾事務的地方聞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嘉義軍民對抗,市區一度為民軍控制,3月11日陳澄波與地方士紳組團與軍方和談,在水上機場遭到扣押,兩週後的3月25日上午,他與潘木枝醫師等一行四人,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開槍殺。 在這裡,我們從他藝術生涯起飛時的自畫像,到他對家人與社會傾注深刻關懷的遺書,以及妻子張捷秘密收藏的死亡見證,包括受害時所穿的衣服、玻璃底片及照片等文物,體會他生命的重量。 單元二 半樓仔頂的秘密 位於嘉義蘭井街與國華街口的陳澄波故居,是個縱深2.5公尺、內部搭建閣樓的淺型街屋,地坪約莫12坪。在半樓仔頂的10坪大空間裡,曾藏有張捷畢生的珍藏,當中有陳澄波的所有畫作、照片書信、各式文件、繪畫用具,見證著張捷年輕時的回憶、兩人共組家庭的成長發展軌跡,以及陳澄波熱情參與社會的痕跡。 1993年張捷離世後,由長子陳重光持續守護父親遺物,終見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歷經長年的捲曲與疊壓,許多畫作和文物因此受損、蛀蝕。近年來,這些文物藉由專業修復逐漸恢復風采,也在後人的整理和研究過程,發現深藏其中的許多秘密。 單元三 超級藏家張捷 陳澄波的太太張捷,不只是「藏畫的人」,她還珍藏了各項承載家族記憶的物件。她的嫁妝、織品、刺繡用品,及親近家人的文件器用、生活物件,也收存在閣樓的各個角落,可以想見她的善於收納、以物念情。從她的蒐藏對象及數量來看,稱其為「超級藏家」也不為過。 1899年出生的張捷,成長於舊傳統與新時代思想並存的時期,也恰逢臺灣摩登文化的開端。從她的個人收藏,可以看到一名女性的成長,及其時代風景的轉變。 單元四 咱的家庭 將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夫妻兩人「張捷主內、陳澄波主外」,組成為藝術努力的家庭。留學日本、任職上海,奔波各地寫生籌辦活動的陳澄波,會挑選明信片、寫信給孩子,也為家人和他們的住居留下許多畫作。觀看這些家人間的作品、書信,寫實又溫暖,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流轉、成長和濃厚的情感。 單元五 街道上的畫家 陳澄波熱愛寫生,街道就是他的畫室,從張捷珍藏多年的畫具,可想像他帶著畫具、畫布、背著畫架前往寫生路上的樣態,他甚至會詢問路過民眾的看法,開放式的繪畫生活,直接啟發許多後輩對藝術的興趣。 在張捷蒐藏的陳澄波照片、文獻當中,也可以看見陳澄波在繪畫以外的樣貌。他積極串聯美術界人士,為臺灣文化整體的發展努力,更始終對社會懷抱高度的熱情與關懷,戰後更參選嘉義市參議員,投身政治工作。 單元六 為世界留下的 曾有這麼一個熱愛藝術的家庭,用盡心力、默默地,為他們的時代留下多姿多采的風景,假如張捷、陳澄波──我們的主角們──少了那麼一點留存世間的意志與決心,散佚了這些文物、畫作與生活見證,我們將無從知曉這個藝術家庭的故事,當我們回顧臺灣的美術,乃至整個臺灣歷史的時候,也將偏失極其關鍵的一部分。 歷史,就在人們留存於世間的意志,與時局的無情折衝之間,不斷流變、積累。姑且不論做得到、做不到:您想為您的家人、為自己、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呢?



Placeholder image

開箱吧!臺史博館藏桌遊特展

2026/01/01 - 2026/04/19 (剩 245 天)

一、旋轉吧!螺旋人生 看!這裡每一個桌遊都在繞圈圈, 一起找看看螺旋道路上冒出現了什麼東西?神仙、卡通人物,還是......? 看看蝸牛、貝殼、螺旋星系、螺旋樓梯、螺絲、螺旋義大利麵,螺旋形狀無處不在。在遊戲桌上,我們同樣能見到人類對螺旋形狀的喜愛,例如歐洲的賽鵝圖、日本的雙六遊戲,螺旋路徑上加上許多豐富有趣的元素,使遊戲變得更加有趣。 臺灣遊戲桌上,可以發現像清代就開始流行的葫蘆問遊戲,在螺旋圖紙上有葫蘆、神仙、動植物等象徵喜氣的圖案,跟著口訣就能一步一步變神仙。也有畫上日本時代臺北熱鬧市街的雙六遊戲,還有戰後依照升學制度及大家喜愛的卡通角色繪製而成的臺灣自創遊戲。快來看看一張張螺旋狀的遊戲圖到底出現了什麼,從螺旋進入桌遊的時光隧道吧! 二、畫上夢想,即刻啟程 每個時代有大家流行的夢想,例如,隨著交通逐漸進步,觀光旅行和環遊世界的概念開始流行,日本時代便出現了許多環遊世界的桌遊。而戰後,隨著房地產與金融業蓬勃發展,美國發明了大富翁遊戲,還有鼓勵幸福人生的桌遊。這些遊戲傳入臺灣後也非常熱門,成為當時家庭娛樂的好伙伴。 2-1環遊世界不是夢 如果要出發環遊世界,你會想要去哪裡呢? 一起看看桌遊上出現了哪些有趣的地方? 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出國旅行不再只是傳教士、商人或學者才能做到的事,旅行和環遊世界也成為了大家心中的夢想!就像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在1873年寫的經典冒險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就曾經風靡一時,甚至變成了許多歐美桌上遊戲的靈感。 這股風潮也吹到了臺灣!從日本時期,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環遊世界為主題的遊戲,這些遊戲不僅介紹了世界的風貌,還讓人們充滿了對旅行的嚮往。到今天,環遊世界依然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因為環遊世界需要不少錢,所以在存夠旅行基金之前,先選好你想去的地方,讓我們透過桌遊,展開一次有趣的環球冒險吧! 2-2機會!命運!人生勝利 你有看過大富翁或人生遊戲的古早版本嗎? 一起來看看當時怎麼做才能變成人生勝利組! 戰後,歐美文化的桌上遊戲開始風靡臺灣,像美國1930年代推出的「大富翁」(Monopoly)、1950年代的「幸福人」(Careers)和「生命之旅」(The Game of Life)等遊戲,都出現在臺灣1960年代類似的中文版本。 「大富翁」以房地產和金融競賽為主題,迅速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遊戲。後續隨著電玩遊戲的普及,臺灣的遊戲公司大宇資訊推出了「大富翁系列」電腦遊戲,這更成為了另一代人的共同回憶。「幸福人」、「奮鬥人生」等遊戲,寫滿了當時最流行人生歷程的遊戲圖,與復古照片的包裝盒,展示了當時臺灣的生活觀。 刺激的「機會命運」遊戲機制,帶動著臺灣玩家成為大地主跟人生勝利組的夢想。到今天,這些遊戲依然熱門!如果有一張屬於你的遊戲紙,你會畫上什麼樣的幸福人生呢? 三、歷史考卷不會考,但是很好玩 現在很多遊戲都以歷史為主題,像是三國、戰國、埃及王朝等等,但其實更多時候,桌上遊戲的靈感來自於人們的生活。當這些桌遊保存了50年、100年、甚至1000年,它們就成為了反映當時社會的「歷史」文物。 從老桌遊中,我們能窺見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看待世界,就像是遊戲桌上的歷史課。例如,同樣的「升官圖」遊戲,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內容上有所改變,或是那些歷史課本上的事件,都曾經是熱門桌上遊戲的主題。 雖然這些桌遊不會出現在考試題目中,但它們依舊富饒趣味,不僅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脈動,還能在玩樂中認識那段屬於遊戲與歷史的故事。 3-1孩子,你要做大官 桌遊上誰最大官?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官階和職位, 你能找出是哪一個是最大的嗎? 在亞洲有些朝代、國家,只要透過讀書考試,就有機會進入政府任職、升官,邁向飛黃騰達的人生,所以當時的家庭會積極鼓勵孩童唸書,而流傳超過千年的升官圖遊戲,就蘊含著這樣的思維,從讀書人之間的遊戲,逐漸變成全民桌遊,臺灣從清代就非常流行。 升官圖的一大特色就是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官階,玩家們要在遊戲中爭取當到最大的官階,例如:太傅、總統。玩遊戲的同時開始理解整個職場位階,簡直就是做大官的先修教材。更有趣的是,來自不同時代的升官圖,遊戲圖面會跟著政府組織轉變而有所不同,是遊戲桌上的小歷史。 3-2老桌遊就是我的歷史課本 歷史課本上的人物或事件,居然出現在遊戲裡!? 趕快找一找你看過哪些! 歷史課本上的專有名詞,居然都曾經是桌上遊戲!透過許多老桌遊,我們不僅可以窺見當時人們的生活與娛樂,還能重新認識歷史中的重要事件。日本時代與二戰期間的遊戲,帶領玩家體驗日本在臺灣、亞洲的擴張和國力宣傳。而「反攻勝利棋」這類充滿政治意識形態的遊戲,則把國家對立與戰爭的較量搬到了遊戲桌上。 描述歷史不僅限於課本和書籍,這些生動的桌遊讓我們走進當時人的世界,從他們的角度理解歷史,老桌遊也可以是大家的歷史課本。 四、動物世界大冒險 喜歡看動物冒險故事嗎?桌遊上出現了哪些可愛動物呢? 喜歡看動物的冒險故事嗎?想像一下,在非洲草原上和獅子、花豹、犀牛、長頸鹿一起探險,或是成為強大的掠食者,保護家園、捕捉獵物!快跟我們一起在遊戲桌上,來一場動物世界大冒險吧! 無論是什麼時代,動物一直是大家喜愛的桌遊主題。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躍然紙上,從動物傳說、民族文化到不同地區的動物想像,都成為了遊戲中的元素。而桌遊的競賽和互動更讓我們能體驗動物世界的食物鏈法則,像是虎棋和鬥獸棋,都是經典的策略遊戲。另外,還有阿公阿嬤最愛的臺灣獨創「老鼠牌」,以十二生肖為卡面,充滿動物的遊戲桌絕對可愛又繽紛,讓大小朋友都玩得開心! 五、噓!偷偷摸摸玩 什麼!居然有些桌上遊戲要躲起來偷偷摸摸才能玩,為什麼呢? 到底是哪些桌上遊戲只能偷偷玩呢? 這是阿公阿嬤們那個年代超級流行的娛樂記憶喔。 有些桌上遊戲只能偷偷摸摸玩?!因為一旦和金錢掛勾,就變成了「賭博」。賭博成癮容易影響身心,甚至影響社會秩序,所以大多數政府都會禁止賭博行為,臺灣民間也會利用告示或藝術勸誡大家「侷不通博!(不行賭博啦!)」。因此,有些桌上遊戲就變成只能偷偷玩不賭錢打「衛生牌」、「衛生麻將」! 那大家到底最愛偷偷摸摸玩什麼遊戲呢?其實,像「十八骰仔」、「四色牌」、「天九牌」、「麻將」這些遊戲,從一百多年前就開始流行,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臺灣長輩的最愛!不僅如此,戰後西式桌遊傳入臺灣,像玩法多又易取得的「撲克牌」就迅速流行,更有臺灣桌遊設計家製作了「天地牌」讓玩法更加豐富! 讓我們跟阿公、阿嬤、阿爸、阿母來去「衛生一番」吧!



Placeholder image

No.24主題展 <生活的怪奇比例>

2026/01/01 - 2026/04/30 (剩 256 天)

<生活的怪奇比例> 8樓「奇點日常」展覽,由新銳藝術家魯志楷以創新的視角,重新詮釋我們身邊那些熟悉的日常。他的作品像是將平凡生活中的碎片以拼貼的方式重組,創造出一個個奇幻的縮影;9樓「倒轉人生」展覽,由新銳藝術家陳楷仁帶來以「倒插人」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用幽默的方式笑看生活中的無可奈何。我們希望透過「生活的怪奇比例」展覽,喚起大家對生活的重新想像。不僅是一次視覺的饗宴,更是一場思維的啟發。讓我們暫時放下既定的模式,透過幽默與創新,重新感受日常生活中那潛藏的奇異與精彩。 8F 01奇點日常 創作者 / 魯志楷 新銳藝術家魯志楷透過其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我們身邊的平凡生活。 他善於運用創新元素,將日常中的平淡事物賦予幽默與微妙趣味,打破傳統的觀看模式。 這些作品如同奇幻的縮影,將日常碎片拼貼重組,使熟悉的場景充滿新奇與挑戰常識的力量。 此次展出《斿永》、《登陸》兩個作品,進入展廳彷彿置身於奇異的日常世界,吸引觀者用輕鬆詼諧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的多重面向。 《斿永》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循環播放,4分23秒 在中文裡,游泳去除部首「水」後,字音仍然維持不變。然而,實際在沒水的泳池中「斿永」,能深刻感知一種超越現實的奇異與自身心理狀態下的碰撞。 〈斿永 Nobody, but my body〉,成為一個在線性時間下,半失能公共空間與個人意圖的交會。想像在無水泳池中如何正常游泳,進入充滿水痕、腳印與破碎粉塵的空間,開展身體的各式姿態,賦予半荒廢泳池的新生命樣態。 《登陸》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循環播放,2分30秒 援用擬態與演化心理學的概念,以衣著裝扮,進入鳥類的群居世界,透過單頻道空拍錄像紀錄我在該場域裡的身體行為。把自己置放在一個看似合理、和諧的大自然畫面中,將此視為介入不同物種的襲擾與挑戰,綠意上遍佈的白點視覺重心游移在詭異與美感的臨界。另一個層面來看,空拍機作為一種現代化下的數位眼,在機械飛行特性上呼應鳥類的翅膀器官,以似鳥非鳥的姿態俯視,透過從遠至近移動的鏡位與交疊影像,營造出視錯覺的氛圍,一步步揭示出”我身在其中”的真實情境。 最後,即便站在離鳥群咫尺的位置,我們仍然無法互相理解,亦不可能排除彼此本質上的疏離。討論這樣的矛盾關係,甚而構築一種奇異的互動模式與觀看經驗。 9F 02 倒轉人生 創作者 / 陳楷仁 當我們習慣正著走的生活,是不是該試著倒插一回? 新銳藝術家陳楷仁的展覽 「倒轉人生」帶你突破常規,用幽默點亮生活。 倒插人表達了一種笑看人生的態度。現在就跟著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用倒轉視角笑看人生的喜怒哀樂吧! 「表皮層」象徵著人類所處的環境,塊塊被宰割的帶皮肉塊任由人們在裡頭倒插、遨遊著,看似詼諧逗趣的畫面,實則背後隱藏滿滿幽默的寓意,印照出藝術家對大千世界的有感而發。 生活在表皮層上的半身人物的姿態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取樣,「倒插人」這個概念講述一種薛西佛斯式的荒謬,人們努力地站在這片土地之上生活卻又無法停止往下陷落,必須不斷地和表面看不見的力量對抗、拉扯。 為了要讓這種掙扎的畫面張力更加強烈,索性就把所有人物都反過來插在肉裡,讓畫面中的人物倒過來站。美其名是站著,卻是雙腳朝天踩在一個虛無飄渺的空間之中。 陳楷仁以自嘲、幽默的口吻來表達對社會的體悟及觀察,希望透過繪畫勾起人們心裡那種有點酸酸的、癢癢的、有點無奈卻只能莞爾一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