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即本能」是林維璋老師的人生哲學,老師認為藝術不需要使用知識去理解,僅需用心感受;創作者用心感受生活,透過紙筆表現內心,觀賞者用心感受畫作也能與創作者產生共鳴。 本次展覽創媒材以彩墨、壓克力及油畫為主;創作內容包羅萬象,有山水畫也有人物畫,表現手法各有其異,期待帶給參觀民眾多樣的視覺感受。
林維璋繪畫藝術創作展
2025/08/15 - 2025/10/29 (剩 73 天)
「藝術即本能」是林維璋老師的人生哲學,老師認為藝術不需要使用知識去理解,僅需用心感受;創作者用心感受生活,透過紙筆表現內心,觀賞者用心感受畫作也能與創作者產生共鳴。 本次展覽創媒材以彩墨、壓克力及油畫為主;創作內容包羅萬象,有山水畫也有人物畫,表現手法各有其異,期待帶給參觀民眾多樣的視覺感受。
臺中市藝術亮點-當代名家書畫聯合展(上集)
2025/09/01 - 2025/10/31 (剩 75 天)
浮現祭X清水眷村特展
2025/04/12 - 2025/10/31 (剩 75 天)
臺中海線的眷村青年過去受到美軍駐紮所引進西方音樂風潮相當深厚的影響,「浮現音樂」團隊在清水辦理「浮現祭」,特別整理6年來的成果,除了有歷年音樂祭現場海報、節目表等物件,更結合影像紀錄、音樂體驗多種形式,帶領民眾回顧精彩瞬間,一起感受清水眷村與音樂的交織與文化記憶。 本次展覽的裝置藝術由臺中在地設計團隊「敲木頭」打造,採用可重複組裝的木材,兼顧環保理念,減少廢棄物產生。展覽以時光迴廊呈現浮現祭六週年活動紀錄,透過視覺與音樂回顧歷屆精彩瞬間,並展出2025浮現祭彩繪比賽優秀作品,展現音樂與藝術交融的創意成果。 ———— 展覽資訊 ———— 展覽時間|114年4月12日(六) 至 114年10月31日(五) 展覽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 西2號房舍 展覽媒材|木材、音樂、影像、色筆、複合媒材 ★展覽互動—講座活動 特別邀請浮現祭創辦人老諾,透過展覽內容分享清水眷村如何在1950-70年代因美軍駐紮而成為西方音樂與本土文化交融的重要場域,並探討這段歷史如何影響今日的音樂祭文化,透過歷史影像、音樂片段與浮現祭的發展故事,連結過去與現在,讓參與理解音樂如何成為清水文化的一部分,歡迎有興趣民眾一同來看展並聆聽講座,近距離了解清水眷村與浮現祭的音樂傳承。 ◇講座時間:114年6月1 日(日)14:00-16:00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 信義小站(自由入場)
Net & String Taichung
2025/06/20 - 2025/11/02 (剩 77 天)
2025年夏天,奧地利策展藝術團隊 Numen / For Use、策展人克里斯托夫.卡茲勒(Christoph Katzler)首次來台,特別帶來兩件扣合勤美術館鮮明建築語彙的沉浸式裝置藝術《Net Taichung》及《String Taichung》全新作品。 《Net Taichung》以張力懸吊在空間中的網狀結構,猶如可行走於其內的立體畫;《String Taichung》緊繃的繩索穿越空間,將建築語彙轉化成沉浸式體驗。兩件作品延伸了勤美術館的建築視覺語言,打造出有彈性、有回應性的空間體驗。 在這個充滿想像力的夏天,一起來像孩子般地自由快樂玩耍吧! #裝置藝術
臺中市藝術亮點-陳銀輝紀念展
2025/06/04 - 2025/11/11 (剩 86 天)
陳銀輝為臺灣戰後第一代抒情抽象藝術家典範,擅以油畫表現對形體與色彩的深刻探索。他以畫筆、畫刀交替運用,並大膽嘗試手指塗抹、布料擦拭、竹片刮畫等多樣技法,展現創作的自由與直覺。 本展回顧其1957至2015年的油畫創作歷程,並同步展出師母楊淑貞作品,共同呈現兩人深厚的藝術情感與時代印記。
流變之境─王振瑋的風景構築與空間感知
2025/08/24 - 2025/11/16 (剩 91 天)
王振瑋 擅長公共藝術計畫及大型雕塑,其創作中常見對生命本質的關懷,並思索藝術豐沛土地和人文的力量, 透過日常媒材的運用與轉化,用創意、造型、材料、工法,帶給觀眾一場深具啟發性的獨特體驗。 策展人陳一凡指出,「流變」指向時間與物質在移動中的生成;「之境」則是一段可被身體踏入、可被感官捕捉,卻永無定形的場域。 本展以清眷獨特風土為載體,從踏入展間開始,觀眾的行走本身即是一場由水、風、時間共同編排的感知劇本, 作品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讓空間、自然與身體一起「變成」的觸媒。 預定展出作品: 〈出路〉:媒材為漂流木,由巷道往展間內延伸之大型地景作品。 〈在情緒中出發〉:藝術家早期雕塑。 〈過門Fill-In〉:藝術家最新錄像裝置。 〈時空迴廊〉:位於西10號後院,概念為可步行的「時空隧道」,大型地景作品。 〈風之吟〉:位於稻田中,以彈性布與鐵件捕捉清水強勁海風,使無形的氣流成為可見的韻律,為大型地景作品。 〈清眷漫漫〉:位於西2號房舍庭園中,以線條迎風、結合山稜剪影與清眷「限定色」之大型地景作品。 藝術家|王振瑋 策展人|陳一凡 展期|114年8月24日(日)–11月16日(日)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0號房舍(臺中市清水區中社路信義巷51號) 時間|周二至周日 09:30-17:30(周一休園)
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
2025/08/23 - 2025/11/22 (剩 97 天)
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 從原始動能到未來意識,抽象藝術的當代表述 在抽象藝術的世界裡,「形」與「光」從不只是視覺形式的選擇,而是創作者內在能量與世界感知的轉譯語言。《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匯聚東、西方十三位藝術家,作品橫跨1960至2020年代,將抽象藝術視為一種流動、變形、不斷生成的語言。策展以五組主題展開,從原始動能出發,歷經筆觸、結構、水墨、風景直至當代感知與科技語境,描繪抽象藝術在不同文化與時代脈絡下的多重樣態。 火的筆觸:以行動與物質轉化書寫畫面 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園山晴巳的創作,以原始的動能與物質衝突喚起對「畫面生成」的根本想像。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以厚重金屬與單色蝕刻構築視覺張力,作品如重力的遺跡;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將火焰視為創作主體,讓燒灼的痕跡成為畫面本身,強化時間與物質的交會瞬間;園山晴巳則以折痕與手勢轉化紙面結構,使抽象不僅是畫而是觸感與語言的形狀。他們的作品不在敘述,而在行動,激發觀者對藝術行為的感知力與記憶力。 筆痕視界:抽象畫中的節奏與心象 筆觸作為藝術家心靈的延伸與節奏的記錄,李芳枝、陳貽僮與陳銀輝的作品則展現抽象畫如何透過層層疊構與顏料質地,呈現畫者內在風景與節奏。李芳枝早年將東方筆墨語彙簡化為符號與結構,是台灣現代主義初期的關鍵實踐者,她的作品如視覺詩行,在符號與色面間開啟一種冥想性的觀看。陳貽僮以抽象噴塗、色塊與線性構成製造出流動的科技幻景,筆下的宇宙既是未來幻想,也是內在視覺的外投。陳銀輝則透過沉靜筆法與透明感色層,在冷靜與感性之間建立詩意節奏,構築一種不言而喻的空氣氛圍。 秩序之外:幾何的破壞與生成 幾何在現代藝術中常與秩序、理性相連結,但在蘇信義與陳艷淑的手中,它被拆解、重構,成為創造新秩序的起點。蘇信義運用具象符號與圓形色塊對照,創造理性之外的情感場域;陳艷淑則將書寫與幾何融合,草書筆意與結構交織成語言與空間之間的節奏錯位。在他們筆下,幾何圖形不再是固定的構成,而是生成性的能量軌道。 墨的生成:筆勢與空間的當代表述 尹明老、侯珊瑚與林學明的創作延續筆墨傳統,同時也挑戰水墨在當代語境中的再生可能。他們不以再現為目的,而是在筆勢與材質的穿插中建構出一種動態空間。尹明老以風為題,在畫面中留下筆與墨的速度感;侯珊瑚的墨線跳動如脈搏,充滿節奏與張力;林學明則將觸感引入畫面,畫布不僅是觀看的場域,也是感官碰觸的地景。 未來圖層:抽象中的科技與意識流 進入當代抽象的多維層次:科技、拼貼、訊號與語言殘片。奧拉齊奧.巴奇(Orazio Bacci)以精確線條與節奏排列重構現代感圖像;埃澤奎爾•塔維拉斯(Ezequiel Taveras)結合拼貼、數位印刷與語言片段,創造出流動記憶的資訊地景。他們的作品彷彿是未來的壁畫,是電子脈衝下誕生的新抽象視覺;它們既是語言,又是不穩定的知覺介面,暗示科技如何滲入人類經驗深處。 抽象,是一種活的語言 抽象藝術不是去除意義,而是轉化意義;不是無言,而是另一種語言。從火與筆的物質衝突,到光與墨的感知書寫,再進入幾何邏輯與意識殘影,本展邀請觀者穿越抽象中不斷轉換的形與光——那既是藝術家的內在風暴,也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潛在可能。風起之處,火行之時,抽象成為時代精神與身體語言的共同載體。這不是觀看,而是一場進入感官與思維深處的旅程。 #聯展 #水墨 #油畫 #雕塑 #裝置藝術 #書法 #複合媒材
114年新住民藝文中心常設展 -「憶」童玩在一起
2025/04/20 - 2025/11/30 (剩 105 天)
本年度常設展以童玩作為主題,規劃8個展版與展櫃,展示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香港、澳門、日本、韓國、美國及英國等10國特色童玩遊戲,以輕鬆活潑且充滿趣味的方式了解各國獨有的文化背景,,歡迎民眾踴躍蒞臨參觀。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2025/08/23 - 2025/12/07 (剩 112 天)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 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 策 展 人 | 楊永源 展出期間 | 2025. 08. 23 — 2025. 12. 07 展出地點 | 101展覽室 --------------------------------------------------------------------------------------------------------- 展覽介紹 1943年席德進入學杭州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原「國立杭州藝專」),1948年畢業,同年夏末八月,席德進隻身自杭州轉上海來到臺灣,開啟了顛沛流離的前十年,生活漂泊不安,內心卻堅定的在藝術道途上前進。他這種在不安與堅定中找尋平衡的特質,一方面是來自對藝專生活的懷念,和對老師林風眠教導的反芻,另一方面是對中華文化及民間傳統美感形式的追尋,終生未曾或忘。 來台初期他落腳在嘉義中學擔任美術教員,課餘時間足跡遍布嘉義近郊和南臺灣城鄉風景,體驗到南臺灣風景中的光與色,建立了在自然中找題材寫生的作畫習慣,終生受其影響;他勤練藝專時期習得的人物畫技巧,保留肖像畫的手感在台北大展身手。 1952年初離開嘉義中學北上,席德進以畫插畫和廣告畫謀生,但心中卻不斷浮現回歸純藝術創作的呼喚。他走遍台北近郊畫風景畫,並投身市井去捕捉臺灣常民生活,到廟宇認識民間信仰。席德進也延續他在嘉義時期畫人物畫和肖像畫的興趣,從畫冊學習二十世紀初期塞尚、盧奧、馬諦斯、畢卡索等藝術家的風格,建立了油畫材質和肌理的表現技巧,形成辨識度極高的繪畫風格。 1955年至1960年代初期,他的水彩風景畫和肖像畫銷售甚佳,已可依靠售畫過職業藝術家生活。然而1950年代後半,臺灣掀起的現代繪畫運動浪潮,對席德進而言,畫風與題材的變與不變形成了考驗。1957年完成作品〈閑坐〉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後,他寫下「這幅畫比較特別,也可說是油畫中具象風景的最後出現,以後我走向了抽象幻想風。」他原先以繪製肖像畫知遇於臺北的歐美外交人士和眷屬圈子,這個抽象風的轉變,也幫助他打開了1962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體驗現代藝術的機會大門,並由美國延伸到歐洲,客居巴黎三年。 1962年席德進赴美前回覆邀請單位的作業安排時,表示他想參觀的首要對象為抽象畫家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的藝術、華盛頓、紐約以及舊金山的畫廊和美術館。旅美期間他習慣水彩寫生之外,還創作了一系列抽象畫。不過他在美國時也發覺,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浪潮,已被普普藝術和其他新興流派所取代。他順應潮流在美國開始普普藝術創作,並延續到1963年起在法國時,大量沿用中國民間宗教圖騰,和加入民間藝術的圖像於他的普普風創作。席德進的普普作品裡使用的民間生活元素,可說是「經過符號化」,這也使得他的普普藝術創作具有強烈的個人辨識度。 席德進的抽象繪畫和普普風創作,持續到他遊歷歐洲返台之後最初的幾年間,然而中華文化的美感精神,和臺灣鄉土題材裡的老屋建築和平凡人物,佔據了他後半生的創作,這已是另一個面向的席德進了。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01 - 2025/12/14 (剩 119 天)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