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26 - 2025/12/14 (剩 119 天)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展區與展期及展覽地點: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 (2025.8.9-12.14)展覽室201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策展人 馮勝宣 (2025.4.26-12.14)展覽室301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策展人 黃冬富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策展人 薛燕玲 (2025.4.26-12.14)展覽室302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策展人 林振莖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策展人 蔡昭儀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  展  人 |  黃冬富、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參展藝術家: 丁捷三、王仁堪、 吳魯、呂世宜、呂璧松、李霞、林希周、林朝英、林覺、施梅樵、張得貴、莊士勳、莊伯容、莊敬夫、許龍、郭尚先、郭彝、陳心授、曾茂西、辜捷恩、黃雲峯、葉化成、廖慶三、鄭貽林、蕭聯魁、謝彬、謝琯樵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參展藝術家: 小出卓二、小澤秋成、木下靜涯、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立石鐵臣、伊坂旭江等、名島貢、吳金淼、呂孟津、呂鐵州、李梅樹、松本光治、林之助、林玉山、林克恭、林阿琴、倪蔣懷、高燦卿、張秋海、梅原龍三郎、許春山、郭柏川、郭雪湖、陳永森、陳夏雨、陳進、陳澄波、勝田蕉琴、鄉原古統、蒲添生、潘麗水、蔡草如、鄭世璠、蘇家財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參展藝術家: 井松嶺、方向、朱銘、朱鳴岡、何肇衢、呂佛庭、李仲生、李梅樹、林之助、孫多慈、席德進、袁金塔、張大千、莊世和、郭雪湖、陳其茂、陳景容、陳銀輝、陳慧坤、傅狷夫、黃君璧、趙春翔、劉國松、蕭如松、賴傳鑑、 謝孝德、顧福生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何經泰、吳天章、李民中、李明則、李銘盛、林書民、林惺嶽、林壽宇、倪再沁、張永村、梅丁衍、莊普、連建興、陸先銘、黃致陽、黃進河、楊成愿、楊茂林、簡福鋛、嚴明惠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參展藝術家: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王雅慧、安聖惠、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林珮淳、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張乾琦、許哲瑜、陳伯義、陳萬仁、陶亞倫、謝鴻均、蘇匯宇、饒加恩 (2025.8.9-12.14)展覽室201 王雅慧、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李小鏡、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武玉玲、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許哲瑜、郭慧禪、陳怡潔、陳伯義、謝鴻均、饒加恩、廖祈羽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同步推出主題書展,精選數十位藝術家傳記與作品圖錄專輯,透過閱讀深入探索藝術家生平、時代風格。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藝術圖書區(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期:2025/4/26(週六)至2025/12/14(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187                                



Placeholder image

《造書之術》主題展

2025/05/17 - 2025/12/26 (剩 131 天)

《造書之術》主題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樓 藝術圖書中心 展覽日期| 2025 年 5 月 17 日至 2025 年 12 月 26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 為呼應博物館教育與藝術推廣的核心精神,本館位於三樓的藝術圖書中心,歷經重新規劃與空間升級。全新亮相的藝術圖書中心,將以更開放親切的面貌,邀請民眾一同探索藝術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為慶祝重新開幕,本中心特別推出主題展覽《造書之術》,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劉子平擔任總策展人,吳亭寬、許芸瑄擔任協同策展人,從書籍製作的基本結構到當代藝術的詮釋,深入探討書籍的「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與對話。 本展聚焦五大子題,分別為: 版印:從雕版、活字印刷到數位輸出,展現印刷技術的歷史演進; 裝幀:探討封面設計、裝訂形式對書籍視覺與功能的影響; 文字:呈現字體、排版與語意在書籍中的運用與表現; 圖像:解析圖像在書中所扮演的敘事與象徵角色; 藝術家之書(Artist’s Book):書籍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突破傳統閱讀的界線。 展覽精選館內豐富的藝術藏書與資料,結合空間中的文獻特藏區、數位資源體驗區與彈性視聽空間,帶來內容與形式兼具的閱讀新體驗。   歡迎各界蒞臨參觀,共同感受一本書從誕生到蛻變為藝術品的無限可能!                  



Placeholder image

「日日清眷,有風的地方」常設展

2025/07/29 - 2025/12/28 (剩 133 天)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家的模樣」,不一定豪華,不一定整齊,但有熟悉的味道、聲音和光。 在清水眷村,也有那樣的家-- 《 日日清眷,有風的地方》,除以文字介紹清水眷村過去歷史外,也將清水過去居民的生活片段,以原眷戶保留至今的老照片,搭配眷村房舍格局圖、回憶小故事做展示,角落的一隅還撥放著日常生活的聲音,希望邀請觀展民眾走入空間喚起過去生活的聲音與記憶,另外展場也展出小飯盒、收音機、舊電話、老掛鐘等過去的老舊文物,讓人仿佛走進時光隧道,感受眷村的生命軌跡。 一旁的牆上也特別放置展覽明信片,邀請民眾、清水眷村原住戶或曾有過眷村生命經驗的朋友,寫下與「過去家」或「親近的人」的記憶,分享屬於自己生命中的家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媒材:舊文物、老照片、複合媒材 展覽時間:114年7月29日(二)至114年12月28日(日)上午9:30-下午5:30(每周一休園、若遇特定國定假日不開放) 展覽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號服務中心展示室



Placeholder image

館藏太魯閣族織物微型展

2025/07/05 - 2025/12/28 (剩 133 天)

館藏太魯閣族織物微型展 展期:114年7月5日-8月31日 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2樓常設展廳 Truku(太魯閣族)原屬於泛泰雅族,最早起源於今臺灣南投地區,而後翻越中央山脈至花蓮縣秀林鄉山區一帶(太魯閣地區),又因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遷居到大濁水溪的山麓地帶今秀林鄉一帶以及萬榮鄉、吉安鄉、卓溪鄉一帶,因為文化改變、歷史事件、族群認同等因素,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臺灣第12個獲得正名之原住民族群。 與泰雅族、賽德克族除了語言不同,其最大的不同之處乃在於服飾。服飾有別於泰雅族、賽德克族之紅底,Truku的織品以輕、薄、素、淨著名,服飾多半以白色苧麻為底,局部織以線形為紋樣,並以菱紋組合為表現。織紋則是以小菱形紋圖紋的浮織法,或是以菱形圖紋織並夾成大圖而成,但都是以白底襯織的獨特工法。織布上許多不同的菱形紋,有的是代表祖靈之眼,也有的有其代表意涵,最重要的是,每個織紋都訴說著生活百景與崇天德敬畏之心。 館藏有5件Truk織物,分別於1993-1198年間入入藏包括袖套、女裙及披肩。



Placeholder image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式腰帶地織機探索展kongu na Tayal

2025/04/26 - 2025/12/28 (剩 133 天)

數百年來泰雅族人多住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因應環境變遷或部落遷徙,都使用可移動的水平腰帶地織機來織布製作衣物,並藉以記錄家族的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還有織者與地織機間的身體感。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腰帶地織機探索展」則聚焦於泰雅族的傳統水平腰帶地織機(kongu)為主軸,包括地織機的構造、圓的生命觀、織機與人體間的身體感、五大織紋技法介紹等,並探討大安溪年輕的織者們續織作的原因。並藉由互動展區與多感官體驗視聽媒體(影片),深入了解織機技術如今的使用現況與文化傳承。 因此對泰雅族織者而言,傳統的地織機如同當代使用的USB一樣,可以傳輸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等文化情感織者們在使用傳統地織機織作時,如同與雲上的祖先們進行記憶上的連結,讓織布成為一種認同的信念,和一種文化的照護。



Placeholder image

流動的能量 MOVABLE ENERGY──訴說新一代的 微/醺 故事」

2025/07/01 - 2025/12/30 (剩 135 天)

曾英棟藝術家特展 ×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五週年 🚴‍♀️✨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相信創造能為世界注入能量與希望 與甘樂阿舍美術館合作策劃,《流動的能量——曾英棟個展》7/1起將在自行車文化探索館隆重登場! 藝術家曾英棟以其獨到的藝術語彙,將自行車零件轉化為創作媒材結合複合材料,讓看似靜止的零件重新獲得生命,呈現一場 產業精神 x 永續思維 x 當代藝術的永恆對話 。 #個展 #複合媒材



Placeholder image

石雨集114年聯展

2025/03/18 - 2025/12/30 (剩 135 天)

分別來自台中山線,石岡和霧峰的朋友,以家鄉名字的「首字」和「字首」發想成了這個興趣的交遊集合,「石雨集」。意象中石頭承受著雨水的潤澤,有硬氣也有柔情,在迷濛中自見迸放的光芒。



Placeholder image

留下臺灣第一聲音~ 曲盤裡肚个客家愛情音樂同日常

2025/06/14 - 2025/12/31 (剩 136 天)

本展覽將帶您回顧一百年前的臺灣聲音。展覽重點在於客家音樂及文化的歷史,展示了臺灣首張錄音曲盤《一串年/大開門》、最早的山歌《上山採茶》等珍貴錄音。



Placeholder image

藍色所在:一場關於海的織說

2025/07/05 - 2025/12/31 (剩 136 天)

婁經緯的纖維編織作品《海》,以蠶絲等天然纖維為材質,運用自由變化的框織技法,打造出表面凹凸起伏的肌理,生動呈現海洋的壯闊與深沈。作品不以具象呈現海景,而是透過纖維的層次與質感,喚起觀者對大海的感知與想像。此次展覽邀請觀眾走進作品細節,感受藝術家透過材質與手工編織,對自然與時間的詮釋與對話。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藝術亮點-《織山.留水》李偵綾個展

2025/07/09 - 2025/12/31 (剩 136 天)

突破藝術展覽的框架,日月千禧酒店第二十七次的文化局藝術亮點計畫藝文展出,特別邀請織品藝術家李偵綾舉辦〈織山.留水〉個展,總共十一幅織物創作,展出藝術家歷年三個代表性系列–〈變奏風景〉、〈卵石〉與〈仙山〉,將山與水的意象,置入當代提花織造語彙與臺灣文化語境之中,唯美優雅,帶給視覺截然不同的震撼。 織品藝術家李偵綾的作品從對家鄉風景的情感記憶出發,以數位提花技術的混色加法、材質堆疊與紡織密度變化,模擬風景在視覺中的暈染與生成。作品中山已不再是堅固穩定的象徵,而是變動中被文明、記憶與情感重組的場域。織紋與點狀像素穿梭其中,彷彿一場失序的資料洪流,也像一場失語的情感宣洩,其間滲透著自然與數位的模糊邊界,形構出一種屬於當代的風景觀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