粧佛是乘載人們心中信仰,並將神靈、祀典轉化再現的工藝,在臺灣傳承已有數百年,而臺灣的粧佛工藝早已在數百年的交流演變中走出自己的路。人間國寶施至輝藝師及其所屬施自和體系,正是粧佛工藝在鹿港地區具代表性的一脈,適逢藝師九秩之慶,一起探究施自和家族工藝之美!
禮藝輝揚:施自和家族工藝展
2025/10/02 - 2026/03/01 (剩 126 天)
粧佛是乘載人們心中信仰,並將神靈、祀典轉化再現的工藝,在臺灣傳承已有數百年,而臺灣的粧佛工藝早已在數百年的交流演變中走出自己的路。人間國寶施至輝藝師及其所屬施自和體系,正是粧佛工藝在鹿港地區具代表性的一脈,適逢藝師九秩之慶,一起探究施自和家族工藝之美!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2025/04/30 - 2026/03/01 (剩 126 天)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2025/04/16 - 2026/03/01 (剩 126 天)
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一探究竟! 《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科博館《名畫3D反毒》特展
2025/06/20 - 2026/04/05 (剩 161 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暑假前夕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推出《名畫3D反毒特展》,以西洋經典畫作與日本浮世繪為基礎,透過3D立體改作的創新手法,生動描繪人物吸毒後的外貌變化,透過強烈的視覺體驗,引導觀眾深刻體會毒品對身心的破壞。 特展融合多種3D立體技術,包括光柵立體、紅藍立體、色視差立體、UV直噴立體圖等。「毒害大腦逆透視展示室」展品更透過逆透視的視錯覺,讓大眾直觀感受毒品對大腦所造成的影響,打造沉浸式反毒學習體驗。 特展重新詮釋的經典名畫中,〈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展現神秘微笑外貌被毒品侵蝕後的模樣,出現瞳孔縮小、面容憔悴、皮膚病變;〈年輕女子遇見甲基安非他命〉呈現吸毒導致的臉部消瘦、黑眼圈與皮膚毒瘡;莎士比亞肖像畫改作成手持大麻,眼神失焦、雙眼通紅,生動描繪吸毒後的醉茫狀態。 延伸至浮世繪領域,〈神奈川沖浪裏〉展現中樞神經興奮劑對腦部的亢奮、刺激效果;〈月光之海〉描繪中樞神經抑制劑對腦部造成的影響,由暈眩鬆弛轉成困倦;〈桑名.水手德藏的故事〉則表現出中樞神經迷幻劑對腦部的變化,從改變意識引發幻覺;而〈高島久遇見安非他命減肥藥〉畫中,這位寬政年間江戶三大美人之一則因施用毒品瘦身而面容消瘦、黑眼圈明顯、氣色不佳,顯示出吸毒對美貌與健康的摧毀。 毒品與藥品僅有一線之隔,具成癮性的藥品被歸類為管制藥品,由醫師合法醫療開列的管制藥品為藥品,而非醫療目的、濫用的管制藥品則為毒品。根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凡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的麻醉藥與精神物質,皆屬毒品範疇。吸食毒品不僅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傷害,也可能導致家庭破碎、人生崩壞。 藝術能穿越年齡與語言的界線,也是促使社會對重要議題關注的強大媒介。《名畫3D反毒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4月5日,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展示區展出,邀請大家共同參與這場融合藝術創意與反毒教育的展覽,喚起對健康人生的珍惜與守護。
名畫3D反毒
2026/01/01 - 2026/04/05 (剩 161 天)
本特展以創新的跨界藝術形式,結合3D視覺效果,展示世界知名畫作和日本浮世繪的改作版本,生動呈現毒品對人體和精神的危害。特展中,著名畫作的人物被模擬成吸毒的狀態,例如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莎士比亞遇見大麻、畫框中的女孩遇見鎮靜安眠藥等,展示毒品濫用對健康的破壞。除了畫作改作外,特展也陳設有「毒害大腦逆透視展示室」展品,利用視錯覺呈現讓觀眾了解毒品對大腦的影響。此外,也有介紹常見毒品種類及其作用機制的展示,以及融合浮世繪的3D作品,如神奈川沖浪裏和高島久遇見安非他命減肥藥等,生動呈現毒品的知識與危害。名畫3D反毒特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心靈的警醒,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毒品的危害,並保持警惕,遠離毒品。
修護的零度:傳統建築木質彩繪・減碳修護特展
2025/12/16 - 2026/04/12 (剩 168 天)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對生存環境的影響加劇,如何提出調適方案以保存文化資產是當下重要課題。減碳是重要的一環,在此趨勢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研發可使用於木質彩繪修護之低碳清潔材料,期使保存文化資產亦能逐步減碳淨零。本次展覽以低碳概念為核心,介紹國際減碳趨勢及減碳清潔材料開發之過程。邀請大家走進展場,體驗修護師在「修與復」、「清潔與彩繪」之間的斟酌,了解修護不只守護歷史,也守護未來。 Du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impact of extreme weather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tensifies. The proposal of adaptation plans to preserve cultural heritag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at present. Carbon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and in this trend, the Bureau of Cultural Heritage, MOC developed low-carbon cleaning materials that are suitable for restoring woodblock paintings, so a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e net zero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is exhibition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and introduces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carbon re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lean materials. We invite everyone to visit the exhibition, and experience the conservators’ consideration of repair and restoration, cleaning and painting, and understand that restoration protects both history and future.
科博館《量力而微:量子科學特展》
2025/06/14 - 2026/04/14 (剩 170 天)
什麼是「量子」?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晶片、LED燈、GPS衛星,其實都與量子原理密切相關!2025年適逢聯合國訂定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物理學會與物理研究推動中心共同推出《量力而微:量子科學特展》,融合科學、藝術與哲學視角,透過視覺化、生活化比喻、互動裝置與歷史故事,帶領大眾深入微觀宇宙,一探量子世界的奇異與革命性。 特展以「微中見奇」為主軸,從量子概念誕生、理論爭辯到未來科技應用,讓觀眾循序漸進理解量子疊加、量子糾纏與不確定性等奇異現象,並進一步思索「真實」與「觀測」之間的微妙關係。 展場以「薛丁格的貓」為靈感發想主視覺,結合可愛貓咪形象、薛丁格方程式中的數學符號,呈現帶有幽默感、哲思張力的視覺語言,象徵量子科學中對現實的重新想像和理性之美。展覽分為4大主題單元,涵蓋量子歷史、奇異現象、科技應用與哲學思索,搭配一系列互動裝置,讓抽象難解的量子概念不再遙遠。 展覽收尾當天正逢「世界量子日」,日期取自普朗克常數(h ≈ 4.14 × 10⁻¹⁵ eV·s)的數值意涵。今年全球各地也陸續舉辦量子主題活動,共同紀念這個關鍵的里程碑。這不只是物理展,更是一場挑戰常識的思辨旅程;歡迎走進展場,一起發現量子世界的奧祕,重新想像我們所熟知的世界。
科博館《鯨掘》特展
2025/06/27 - 2026/05/03 (剩 189 天)
2022年於屏東恆春出土、萬眾矚目的鬚鯨化石,今夏首度與大眾見面!在暑假即將展開之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推出《鯨掘》特展,透過多媒體技術、沉浸式空間設計與現場化石清修,呈現這件「臺灣史上最完整鬚鯨化石」從地層深處現身至重見天日的壯闊歷程。展覽主軸圍繞化石的發現、挖掘與清修,並延伸探討臺灣鯨豚的自然史、文化意涵與當代海洋環境,觀眾將可一覽珍貴的鯨豚化石、考古與文史標本,深入體驗遠古鯨豚的時代旅程。 這件鬚鯨化石是臺灣歷來三次重大化石發現中,首度由本土學術團隊主導挖掘,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完整的鬚鯨化石之一。 《鯨掘》特展空間視覺以藍色調營造海洋氛圍,從恆春墾丁鵝鑾鼻神社著名的鯨骨鳥居發想,打造入口意象,象徵觀眾將踏上一段時空交錯的「鯨」奇之旅。展覽共分為5大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從地質、古生物、文化歷史到當代海洋環境等面向,深度剖析鯨豚與臺灣的緊密關聯。 策展團隊特別在展場內打造一間化石清修展演室,展期間安排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這具長達18公尺的鯨魚化石。觀眾可透過玻璃櫥窗近距離觀察古生物化石的清修實況,探索古鯨背後的時代故事。 臺灣周邊海域紀錄顯示有超過30種鯨豚在此繁衍生息,是全球鯨豚多樣性的重要棲地。過去海洋保育教育多聚焦在現代人類活動對鯨豚的影響,這次特展則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台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也反映此區自古以來即為鯨豚洄游與棲息的重地。 在文化層面上,鯨豚經常與自然力量、傳說信仰連結,扮演重要角色。這次特展不僅從地質學、生物學角度出發,也透過文化、民俗與歷史視角,傳遞鯨豚之於臺灣的重要性。 《鯨掘》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5月3日於科博館第四特展室展出,期待透過這具沉睡萬年的古巨鯨,再次開啟人們對土地、海洋的深度探尋,共同思索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永續關係。
眾生共命:宮島達男
2026/01/01 - 2026/05/10 (剩 196 天)
亞美館即將迎來—— 《眾生共命:宮島達男》 Tatsuo Miyajima: Human Life as Collective Experience🔢 你是否曾在影像或書籍裡看過,一片片閃爍的 LED 數字,像星空、像心跳、又像時間的脈動? 那正是日本當代藝術大師 宮島達男 的經典創作!🙌 享譽國際的日本新媒體藝術加先驅宮島達男於台灣的首度美術館個展!經典作品以數字 1–9 循環,唯獨缺少「0」,象徵生命不曾停歇、永遠流動。這一次,以「眾生共命」為概念,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光與數字交織的宇宙,感受生命彼此相連的脈動。 ▲ 展期|2025/11/08-2026/05/10 ▲ 地點|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 ▲ 藝術家|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 宮島達男的空間裝置,不僅將帶給大家重新看見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建築空間.同時,這更是一場前所未有與台灣以及霧峰的「集體共創」展覽! 學生、社區長者、孩子們透過隨機的轉盤、以及充滿生命故事與想像力的創作,豐富了宮島達男作品中數字的閃爍節奏,每一顆光點都藏著不同生命的律動。🌌 在全球環境變遷、疫情與戰爭的時代下,宮島的作品再次提醒我們: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依存、互相影響的網絡。 這是亞美館轉型後,推出的「當代大師系列」首展! #個展 #藝術裝置
「24/7:::創作中的反覆與堆疊」兒童藝術教育展
2026/01/01 - 2026/08/09 (剩 287 天)
「24/7」(twenty-four-seven),意指一天24小時、一星期7天(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是英語世界裡用來描述每天不停循環的慣用語。你有沒有注意到,生活中每一天都在反覆進行?在這些「反覆」的日子裡,我們不知不覺地長大了,時間也在慢慢「堆疊」出我們的模樣。 其實,藝術創作也是這麼一回事!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反覆」意味著將相同的質感、形狀或色彩重複運用,「堆疊」則是在不同元素的層層疊加中產生新的變化。對藝術家而言,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和實驗,在這樣的反覆循環中,慢慢累積出獨特的創作風格。 展覽透過當代藝術家的全新作品,重新觀看並討論前輩藝術家的經典創作,建立大、小觀眾之間的對話橋樑,期待藉視角轉換,回應今年度(2025)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的年度關鍵字「#換個角度看」,希望進入展覽的大、小觀眾都能以有趣的方式理解藝術創作中的「反覆」與「堆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