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大里分館】08/22 蛇來蛇去玩捏麵~中部五縣市巡迴展

2025/08/22 - 2025/08/22 (剩 7 天)

本活動給合傳統捏麵技藝與創意造型設計,將捏麵文化傳承發揚。 現場展出巫家捏麵館的捏麵作品,供民眾欣賞趣味與藝術兼具的傳統工藝。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藝術亮點-松風閣畫廊藝術家聯展

2025/07/12 - 2025/08/23 (剩 8 天)

「21¼世紀」是一個正在成形的當代橫切面。五位創作者以各自的語彙、不同手法,如油畫、水墨、膠彩等,描繪所感知的節奏與現實,不受潮流左右,也不急於自我定義。 他們以創作與世界建立溫柔而真實的連結,展現這個世代獨有的觀察與想像,是一則關於風格萌芽與可能性生成的時代註腳。



Placeholder image

「通風」蘇煌盛個展

2025/07/12 - 2025/08/23 (剩 8 天)

從影像到想像到圖像——蘇煌盛的「通風」 /朱盈樺 在準備展覽的期間,蘇煌盛告訴我,他這次的個展名稱叫〈通風〉,但英文標題還在斟酌中,因為「通風」這個詞在中文裡既具象又抽象,他一時找不到真正貼切的英文對應詞,於是試著向 ChatGPT 描述:「我不要密不通風,又不想疏可走馬。」這句話聽來曖昧,卻提供了一條理解他作品的路徑。他在畫面中不斷尋找一種「被打開的結構」,既非封閉也非鬆散,而是處於不同密度的動態平衡,作品在兩種極段之間滑動,既有密集的線條堆疊,也有鬆動開展、讓目光得以穿梭的留白。他以水墨、膠彩等技術性極高的媒材為基底,並藉由數位設備進行初步投影與構圖,在創作過程中保留一種「不完全被掌控」的彈性,畫面因此總處於調節、偏移、重新編排的運動狀態中,進行「通風」。 蘇煌盛的創作常以「影像」為起點,那些來自日常經驗或視覺資料庫的影像,不只是提供形式上的參照,更召喚出具有可變性與空間潛力的視覺契機。這些影像的來源多樣而豐富,有時是藝術史圖像的局部挪用,如〈愚人〉系列中參照了義大利古塔羅牌的畫面;有時則來自個人生活經驗,例如紐約系列來自駐村期間於城市街頭閒晃的記憶,或是〈蝙蝠〉系列源於旅居倫敦期間,為化解路衝擋煞而創作的圖像。這些視覺印象不斷被拆解與重構,在畫面處理過程中開啟新的觀看邏輯,進而構成畫面的空間節奏與視覺流動。 從最初的影像到最終的圖像,「想像」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蘇煌盛使用 iPad 繪製草圖,再透過投影機將影像投射到畫面中打稿,他並不追求對影像的精準復刻,反而刻意保留過程中的偶然與偏差,例如燈泡亮度衰退或解析度失衡所產生的光暈斷層與模糊錯位,這些被他形塑為圖像輪廓中獨特的視覺語感。在〈愚人〉系列中,小尺幅作品的畫面彷彿來自更大圖像的裁切與格放,像手上的金幣、服裝褶皺的斜向排列,皆帶有一種從整體畫面中抽離出的片段視覺。這些局部圖像不只是細節的放大,更像是想像力對圖像的重新定位與聚焦,使其跳脫原有脈絡,成為獨立而具張力的空間。〈相位〉則以多重視角與時空錯置為創作核心。他將視覺經驗分解為多個片段,並將這些觀看角度壓縮進同一畫面之中,重新編織出一種延展的時空結構。自〈蝙蝠〉系列開始,因倫敦生活材料取得的限制,他轉而在未托裱的畫布上直接作畫,這樣的「不確定性」和過去他在紙或絹上的精密形成對比,反而成為自由創作的入口,使每一筆觸都帶有即興與生成的可能。 在最終作品中所呈現的「圖像」,成為觀看得以在畫面中呼吸與穿行的起點。這些圖像已非原始影像的再現,而是在他的線條筆觸,以及水墨、膠彩與金銀箔等材質的堆疊中,被滲透、變形,重新獲得感知厚度與心理張力。在我看來,蘇煌盛的作品與攝影之間存在直接的連結,但與攝影所強調的「瞬間捕捉」不同,他在畫面中呈現的,是一種透過重組所生成的空間,使畫框邊緣轉化為開放的界線,暗示著畫外空間的持續延伸。若說〈相位〉著重於空間的再編,〈拳擊〉系列則更聚焦於時間的建構,畫面以局部凝視拳擊手的身體,透過肌肉紋理的線條與色塊的堆砌,構築出延伸而不封閉的時間感。時間彷彿被拉長、彎曲、甚至不斷推遲,它不再是某個瞬間的凝結,而是一種由構圖所生成的時間感,一種後設於敘事之外的視覺組織方式,使拳擊手的身體成為圖像節奏得以展現的場域。在〈蝙蝠〉系列中,東西方文化對蝙蝠所賦予的不同象徵,使這個形象在畫面中開展出多重語境。相同的造型,因畫面處理與上下文變化,而在不同作品中呈現出各異的語調與指涉,也呼應〈相位〉系列裡圖像變異的視覺邏輯。無論是蝙蝠、手勢、服飾或姿態,這些圖像元素皆成為再編碼的節點,如同記憶般在疊加與扭曲中浮現,既在場,又不穩定地游移其間。 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氣與夢想:論運動想像力》中指出,「空氣」這個元素本身即具有積極召喚想像的特質,它以輕盈、透明、無垠的姿態,主動邀請我們進入空中遐想;而想像力的任務,正是將我們從直接的意象中解放出來。對巴舍拉而言,想像的本質並非將事物固定於既定形式,而是一種持續變形、持續生成的運動過程。蘇煌盛以「通風」作為展覽命名,正是將畫面視為一種可呼吸、可流動的空間。他避免讓畫面過於密閉,也拒絕全然鬆散的無序,而是在兩者之間調節密度與張力,尋找一種剛好能讓觀看滲入其間的縫隙。在這些畫面中,我們所經驗的是一種尚未完成的生成過程,一座由想像驅動的視覺迷宮,這些作品讓我們意識到「通風」不只是一種物理上的狀態,更是一種觀看的姿態;既是畫,也是一道風,一道剛剛好能穿透、又不致吹散的風。



Placeholder image

「通風」蘇煌盛個展

2025/07/12 - 2025/08/23 (剩 8 天)

月臨畫廊將於7月12日至8月23日展出蘇煌盛個展《通風》。展覽以「通風」為名,象徵一種介於密不透風與疏可走馬之間的視覺結構──畫面既非封閉,也非鬆散,而是在動態調節中尋找平衡。蘇煌盛透過水墨、膠彩與數位投影等媒材,將來自生活與視覺資料庫的影像解構、重組,使圖像不再只是再現,而成為呼吸、想像與流動的容器。畫面中線條與留白交錯,空間與時間彼此嵌合,形成一種得以穿行其間的觀看節奏。



Placeholder image

生活羅漢-陳和霆雕塑個展

2025/08/02 - 2025/08/24 (剩 9 天)

  生活羅漢,意指在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將其流動的面向,透過雕塑的素材,賦予泥土丶石頭另一種生命的樣貌,以呈現情感。   石雕家陳和霆老師擅長以常民為題,用作品表達社會真實百態,道出真善美人生,用人文社會的角度,去闡述常民生活上的堅毅如石的寫照。   陳和霆老師擅長以常民為題,塑造作品表達社會真實百態,道出真善美人生,庶民常態生活樣態包羅萬象,人性無不真情流露,或許必須在困頓中求生存是人性昇華,人文社會真實寫照,生活羅漢會是最佳的人生舞臺。本次展出作品多以童趣生活為主題,展現出孩童純真的情感,引起觀者的共鳴。



Placeholder image

毛毛細語展覽

2025/08/01 - 2025/08/24 (剩 9 天)

毛根彎彎,繞出療癒的小宇宙,毛根一圈圈長出來的,是充滿想像的世界。 本展展出以絨毛鐵絲(毛根)創作的各式擬真造型作品,結合色彩、造型與童趣,讓看似簡單的材料,在雙手之間綻放出柔軟又奇幻的生命力



Placeholder image

【 墨染風華 】

2025/07/30 - 2025/08/24 (剩 9 天)

給自己一個「回憶」 2018冬月淑珍于三義八股十三番與陳銘儀老師學習工筆畫。向來喜愛美學的我,曾學過素描、水彩、油畫、色鉛筆、手繪、繪旅⋯,就獨鍾愛工筆。在水墨中靜心~進入「心理時間」;進而在工筆畫中找到自己。是於耳順之年讓自己人生註記。



Placeholder image

2025「摯愛之花」國際交流藝術展台中展

2025/08/02 - 2025/08/24 (剩 9 天)

此次《摯愛之花》國際交流藝術聯展,匯集來自台灣、日本及國際多位藝術家,以「花」為創作主題,呈現多元媒材與風格交融的藝術面貌。展出作品涵蓋壓克力、油彩、水彩、墨筆等繪畫媒材,並融合拼貼、織品、複合媒材等平面創作形式,同時也有陶瓷、紙雕、植物素材與乾燥花等立體裝置表現。展覽中特別規劃以日本百年傳統工藝為基礎的創新展演,包含高崎達摩的紙糊技藝與伊勢和紙的細緻手工紙藝,展現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另有攝影、數位影像與新媒體作品,探索花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多重意涵,並促進台日及國際藝術文化的深度交流。



Placeholder image

「許智偉的暖心繪本魔法」創作個展

2025/08/01 - 2025/08/24 (剩 9 天)

展覽內容: 繪本作家許智偉以細膩溫暖的畫風,描繪日常生活中的親情與文化記憶。他筆下的作品蘊含深厚情感,包括連續兩年推出的雙封面美食繪本,以及屢獲肯定的《我的粉蠟筆》、《四季》、《誰來陪我唸故事書?》等佳作。 許智偉老師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將平凡時刻轉化為動人的故事。今年,老師精選近年創作,有些色鉛筆/水彩筆原畫、有些鉛筆草圖、也有一些電繪,於臺中與讀者見面,誠摯邀請您一同走進他的繪本世界,感受閱讀的溫度與成長的喜悅。 繪本作家簡介: 曾獲多項國際大獎,如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推薦、信誼幼兒文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以及兒童閱讀優良媒材推薦。



Placeholder image

114年人文、綠能、生態交響曲藝文特展

2025/07/05 - 2025/08/24 (剩 9 天)

葫蘆墩文化中心與「EIET遊戲解說營」合作,特別為親子民眾規劃以綠能、生態教育意涵,推出「綠能生態交響曲藝文特展」,結合精彩綠能、生態攝影及繪畫作品、數百件手創作品展出,每週六日還有免費DIY體驗及闖關遊戲。 為推動「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宣導推動保護綠能生態並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自7月5日起至8月24日,於葫蘆墩文化中心辦理「綠能生態交響曲藝文特展」,透過精采人文、生態攝影及繪畫作品結合手作學習方式,呈現人文、自然生態環境的多元風采,彰顯貼近土地的生命底蘊,引導民眾透過視覺欣賞及自然環保素材的手創作品,深化保育觀念,瞭解並熱愛珍惜這片擁有豐富自然生態與資源的土地。 此次藝文特展滙集30位會員的攝影及手作品展出,包括以隨處可見的黃槿葉形塑成布袋戲偶;各式種子創作可愛的螞蟻、小鴨、青蛙,還有簡單有趣的吸管螃蟹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