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揮毫鹽光.翰墨傳世—朱玖瑩書法紀念展

2025/10/29 - 2025/12/14 (剩 35 天)

朱玖瑩(1898年生,湖南長沙人),自幼習書,筆法雄渾穩健。青年時期蒙譚延闓指點,專研顏真卿楷書,成為近現代顏體名家之一。來台後長年服務於鹽業政務,歷任臺灣製鹽總廠總經理、鹽務總局局長,為戰後鹽業重建貢獻卓著。卸任後定居台南安平,自號「安平老人」,以筆寄情、以書修身。晚年更致力藝文推廣與書法教育,成就深遠,風骨長存。 本次展覽「揮毫鹽光.翰墨傳世」旨在紀念朱玖瑩先生在鹽業貢獻(鹽光)與書法藝術(翰墨傳世)兩方面的卓越成就。 展覽將系統性地呈現朱玖瑩先生各時期的書法作品,特別是其精湛的顏體及其他少見的篆、隸、行草等作品。 #個展 #紀念展 #書法



Placeholder image

2025小願秋藝趣「黃家瀞園」聯展

2025/09/13 - 2025/12/14 (剩 35 天)

2025小願秋藝趣「黃家瀞園」聯展 (1)中港美術瀞園畫情詩 中港高中國中部美術班現地速寫黃家瀞園,邀文史老師蔡文能導覽,美術老師陳維真、王秋燕與林圭堂指導速寫,曾惠意老師教詩作,楊培亨老師引領共創裝置藝術,展現在地創意,邀起您走入瀞園詩畫之美。 (2)清水國中瀞園文創展 清水國中資優班邀蔡文能老師導覽清水黃家瀞園,探索人文與建築之美,結合菁埔藍染,指導學生製薑黃袋。再由白宗平老師、楊培亨老師以瀞園建築為題,運用釉下青花顏料彩繪陶盤,創作青花瓷及水泥花器。 時間:9/13-12/14 09:30-17:00週一休館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6號房舍–小願藝樹館



Placeholder image

畫中有光-蔡文彰油畫首展

2025/11/15 - 2025/12/14 (剩 35 天)

本展是創作者蔡文彰先生的首次個人藝術展,題為「畫中有光」,展現他深厚的藝術熱情與創作心境。創作者在2018年退休後,為了紓解無聊與焦慮心情,開始學習攝影,逐漸發現自己對美的追求與藝術的熱愛。隨著時間推移,投身於繪畫尤其偏好油畫,並以素描作為基礎練習,憑藉敏銳的色彩感受力,展現出豐富的藝術語彙。 創作者受到港區藝術中心的啟蒙指導,油畫老師林信維、水彩老師趙志敏,以及大墩油畫老師方鎮洋的悉心教導,創作逐步展現出成熟的技藝與獨特風格,經歷多年努力與學習後,作品呈現多元而富有張力,融合了印象派、具象與半具象等不同藝術流派,以表達對色彩與光影的深刻理解。創作屢獲佳績,2023年及2024年連續入選台灣國際藝術協會美展,並於2024年榮獲南投玉山美展及其他重要展覽的青睞。 本次展覽的作品主要分為印象派與具象、半具象風格,反映出創作者對多元藝術探索的成果。作品不僅希望帶給觀賞者愉悅與快樂的視覺享受,更希望傳遞藝術帶來的療癒力量與人生的積極正能量。此次個展不僅是創作者人生創作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對未來藝術之路的新的激勵,希望透過畫筆與色彩,傳遞更多美好,並豐富自己的人生旅程。



Placeholder image

臺中市藝術亮點-《擇器論茶》吳‧賴茶席器展

2025/10/14 - 2025/12/14 (剩 35 天)

茶湯盈盞,不只承於葉與水,也藏於壺之形色之間。「茶因器彰,器因茶顯。」茶與器的創作結合,展現藝術審美、品味與文化的對話。 本展「擇器論茶」,由兩位茶陶創作者賴秀桃與吳明儀,以對話之姿,創作茶藝陶器之美,也展現他們對茶器藝術創作的理解與實踐。



Placeholder image

「2025 U-108 SPACE 」展演創作計畫─天空寫下的故事

2025/10/25 - 2025/12/14 (剩 35 天)

天空寫下的故事 Stories Written by the Sky 藝術家: 徐叡平、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 展覽期間|2025.10.25-12.14(每周一休館) 開幕儀式|2025.10.25 (SAT.) 14:30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SPACE   參觀資訊:04-23723552 #635 國美館服務台 展覽洽詢:04-23723552 #305 陳小姐   展覽介紹 如果種子能夠述說它的記憶,它會將哪些片段帶往未來?在這部影像裝置作品中,紅藜麥成為敘事者,它不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一位見證者、一位旅人。它告訴我們,它曾嚐過恆春半島的熱風,也曾靜靜躺在北極的永凍層下。   〈天空寫下的故事〉由徐叡平與 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聯合創作,靈感來自挪威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與其所在的永久凍土地景。作品以臺灣原生紅藜種子的視角出發,建構一段跨越地質時間、物種時間與人類時間的敘事旅程。這場敘事既非線性,也不屬於單一個體,它是一場螺旋狀的集體夢境,在觀眾的參與下,一次次重新組合。   紅藜麥從島嶼南端出發,遠渡冰洋抵達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最終在某個末日過後的時刻於新世界破土而出。在成長的瞬間它記得:日益炎熱的島嶼、冰川的崩解、漂浮的土地、消失的語言……這些記憶碎片等待觀者拾起與拼湊。   本作品以一組磁磚記憶拼圖邀請觀者重組這些碎片。每一次選擇都將觸發對應的影像、聲響與敘事線,生成一組獨特版本的記憶。每一次體驗都不盡相同、永不重複。觀眾將在這座開放敘事世界中,經歷時間的多樣性與偶然性,共同思考人類和環境之間的毀壞、遷徙與再生。   〈天空寫下的故事〉不僅是對氣候變遷、物種保存與人類未來的提問,也是對敘事本質的重構。在這部裝置中,「故事」不再屬於一個敘述者,而是在觀者與素材之間不斷生成。這種非線性、多元視角的敘事形式,讓每位進入者都能根據自己的選擇建構獨特的經驗。種子不再是被保存的對象,而是擁有語言與記憶的行者,指引我們思考如何與土地、歷史與未來共處。   製作團隊介紹  徐叡平│創意總監 徐叡平是徐徐工作室負責人。她的創作以探索「潛伏性」(latency)為核心,不是為了揭示真相,也不急於催促現象的顯現,而是喜好挖掘不確定性與未知空間中蘊藏的可能。創作手法經常結合科學與科技語彙,挑戰既有方法論與領域分類。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帕森設計學院與實踐大學,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Nancy Valladares│藝術總監 Nancy Dayanne Valladares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影像創作者與教育者,現居紐約。她受過攝影與電影訓練,創作關注影像生產的技術與政治網絡:從感測器與伺服器,到金屬開採與雲端運算的碳足跡。她目前於帕森設計學院教授新媒體、敘事設計與故事創作,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葉博允│技術總籌、互動系統整合與技術設計 葉博允(Paul Yeh)是FabCafe Taipei的創意工程師,來自工業設計的背景與動手實作的訓練,同時具有打造虛擬體驗與實體物件的技能。致力於研究與開發體感互動裝置,強化XR體驗的沉浸性與表現力。   Haamid Rahim│聲音設計與原聲帶製作 Haamid Rahim,又名 Dynoman,是一位常駐於布魯克林的作曲家、聲音設計師、藝術家及表演者。他的作品以聲音作為藝術形式,優先探索敘事的可能性,涵蓋原創作品、配樂與電子音樂等創作。   黃偉軒│360度投影技術設計與整合負責人 黃偉軒為數位藝術家,專注於XR、投影與沉浸式敘事,探索虛實交界與空間詩學。作品曾於高雄電影節、法國里爾大教堂展出,並與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坎城XR2C2實驗室等單位合作,持續拓展沉浸式創作的可能。   特別感謝 相信世代University Cafe FabCafe Taipei Loftwork Tim Wong 甘逸群 陳品樺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研究員Maggie Coblentz 斯瓦爾巴大學中心北極地質學臨時副教授Marjolaine Verret 挪威奧斯陸大學冰川學家Ugo Nanni 融聲創意 斯瓦爾巴藝術文化單位Artica Svalbard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大樹林滯洪池 屏東瑪家鄉紅藜麥田 爿爿花工作室 艸執荒地質造所 岩性合作社      



Placeholder image

佳有嬌漆-楊芯瑜羅文祥漆藝創作聯展

2025/11/21 - 2025/12/14 (剩 35 天)

佳有嬌漆-楊芯瑜、羅文祥天然漆創作聯展,以天然漆為主要創作素材,將漆藝運用在木、竹、陶瓷等不同材質上,展現天然漆藝術創作的多樣性風貌,繽紛色彩讓人想再三玩味品嚐。 楊芯瑜運用天然色漆與乾漆粉、蛋殼等異質素材結合,繪畫出女人與愛貓悠閒相處時光。羅文祥的曇花漆畫是先將背景做到鏡面的效果,才進行主題紋樣描繪,在漆將乾之際,將各色雲母粉末由外向內掃進漆表面,預留空間表現出疏密、明暗的華麗效果。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民俗文物館-喜福織影:漢服囍服與婚紗攝影特展

2025/09/16 - 2025/12/14 (剩 35 天)

本展以「漢服囍服」與「婚紗攝影」為核心,並結合婚禮周邊器物與禮俗物件,呈現婚嫁文化背後的深厚底蘊。透過布料、紋樣與刺繡工法的細節,以及影像中凝結的情感瞬間,構築出沉浸式的年代氛圍,觀者不僅是旁觀,更能在視覺與情感交織之間,感受到屬於自身生命經驗的共鳴。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26 - 2025/12/14 (剩 35 天)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8.9-12.14)展覽室201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策展人 馮勝宣   (2025.4.26-12.14)展覽室301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策展人 黃冬富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策展人 薛燕玲   (2025.4.26-12.14)展覽室302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策展人 林振莖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策展人 蔡昭儀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  展  人 |  黃冬富、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參展藝術家: 丁捷三、王仁堪、 吳魯、呂世宜、呂璧松、李霞、林希周、林朝英、林覺、施梅樵、張得貴、莊士勳、莊伯容、莊敬夫、許龍、郭尚先、郭彝、陳心授、曾茂西、辜捷恩、黃雲峯、葉化成、廖慶三、鄭貽林、蕭聯魁、謝彬、謝琯樵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參展藝術家: 小出卓二、小澤秋成、木下靜涯、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立石鐵臣、伊坂旭江等、名島貢、吳金淼、呂孟津、呂鐵州、李梅樹、松本光治、林之助、林玉山、林克恭、林阿琴、倪蔣懷、高燦卿、張秋海、梅原龍三郎、許春山、郭柏川、郭雪湖、陳永森、陳夏雨、陳進、陳澄波、勝田蕉琴、鄉原古統、蒲添生、潘麗水、蔡草如、鄭世璠、蘇家財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參展藝術家: 井松嶺、方向、朱銘、朱鳴岡、何肇衢、呂佛庭、李仲生、李梅樹、林之助、孫多慈、席德進、袁金塔、張大千、莊世和、郭雪湖、陳其茂、陳景容、陳銀輝、陳慧坤、傅狷夫、黃君璧、趙春翔、劉國松、蕭如松、賴傳鑑、 謝孝德、顧福生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何經泰、吳天章、李民中、李明則、李銘盛、林書民、林惺嶽、林壽宇、倪再沁、張永村、梅丁衍、莊普、連建興、陸先銘、黃致陽、黃進河、楊成愿、楊茂林、簡福鋛、嚴明惠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參展藝術家: (2025.8.9-12.14)   展覽室201 王雅慧、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李小鏡、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武玉玲、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許哲瑜、郭慧禪、陳怡潔、陳伯義、謝鴻均、饒加恩、廖祈羽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01 - 2025/12/14 (剩 35 天)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26 - 2025/12/14 (剩 35 天)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展區與展期及展覽地點: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 (2025.8.9-12.14)展覽室201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策展人 馮勝宣 (2025.4.26-12.14)展覽室301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策展人 黃冬富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策展人 薛燕玲 (2025.4.26-12.14)展覽室302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策展人 林振莖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策展人 蔡昭儀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  展  人 |  黃冬富、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參展藝術家: 丁捷三、王仁堪、 吳魯、呂世宜、呂璧松、李霞、林希周、林朝英、林覺、施梅樵、張得貴、莊士勳、莊伯容、莊敬夫、許龍、郭尚先、郭彝、陳心授、曾茂西、辜捷恩、黃雲峯、葉化成、廖慶三、鄭貽林、蕭聯魁、謝彬、謝琯樵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參展藝術家: 小出卓二、小澤秋成、木下靜涯、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立石鐵臣、伊坂旭江等、名島貢、吳金淼、呂孟津、呂鐵州、李梅樹、松本光治、林之助、林玉山、林克恭、林阿琴、倪蔣懷、高燦卿、張秋海、梅原龍三郎、許春山、郭柏川、郭雪湖、陳永森、陳夏雨、陳進、陳澄波、勝田蕉琴、鄉原古統、蒲添生、潘麗水、蔡草如、鄭世璠、蘇家財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參展藝術家: 井松嶺、方向、朱銘、朱鳴岡、何肇衢、呂佛庭、李仲生、李梅樹、林之助、孫多慈、席德進、袁金塔、張大千、莊世和、郭雪湖、陳其茂、陳景容、陳銀輝、陳慧坤、傅狷夫、黃君璧、趙春翔、劉國松、蕭如松、賴傳鑑、 謝孝德、顧福生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何經泰、吳天章、李民中、李明則、李銘盛、林書民、林惺嶽、林壽宇、倪再沁、張永村、梅丁衍、莊普、連建興、陸先銘、黃致陽、黃進河、楊成愿、楊茂林、簡福鋛、嚴明惠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參展藝術家: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王雅慧、安聖惠、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林珮淳、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張乾琦、許哲瑜、陳伯義、陳萬仁、陶亞倫、謝鴻均、蘇匯宇、饒加恩 (2025.8.9-12.14)展覽室201 王雅慧、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李小鏡、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武玉玲、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許哲瑜、郭慧禪、陳怡潔、陳伯義、謝鴻均、饒加恩、廖祈羽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同步推出主題書展,精選數十位藝術家傳記與作品圖錄專輯,透過閱讀深入探索藝術家生平、時代風格。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藝術圖書區(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期:2025/4/26(週六)至2025/12/14(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