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展覽:中樓社區油畫班成果展示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為帶動北區藝文風潮,並鼓勵區民創作,於本所樓梯闢置藝文走廊,由社區熱心推廣藝文活動人士無償提供油畫作品懸掛,供民眾欣賞。 油畫作品包含: 王達榮的《瑞士景色》以豐富的色彩及精細的筆觸繪畫出瑞士的雪景及火車緩緩駛過的畫面,遠看就如同照片般的細膩;田采潔的《樹冠絢美》以意境抓住大家的目光,雖然是簡單的樹,但其光影的呈現令人感受到她作畫時的愉悅心情,還有藏匿其中的在樹間玩耍的小人們更令人感到驚喜;劉春良《台灣藍鵲》在羽毛的呈現令人讚嘆,台灣的國寶仿佛躍然紙上;蔣春治的《秋意》畫面簡單素白,讓人感受到萬物即將凋零進入冬季的寂寞感;林炳泰的《夢幻小屋》描繪出每個人心中最嚮往的悠閒寧靜;還有洪順齊的《烏貓愛情》以這首詩在老塘湖與一隻黑貓的相遇的意境,讓詩歌情景重現眼前。北區公所還有更多長者的畫作等著大家來了解與欣賞。



Placeholder image

德大字在:館藏榜書藝術特展

2024/07/27 - 2024/12/31 (剩 100 天)

在生活中常見大字題寫於匾額、紙本,甚至刻於堅硬的岩面之上,這類書法文字一般被稱之為「榜書」。書寫大字除了考驗執筆者對文字結構、經營位置的掌握,以及運筆的流暢之外,實則首要重視「正心」二字。明代費瀛《大書長語》:「大書筆筆從心畫出,必端人雅士,胸次光瑩,膽壯氣完,肆筆而書,自然莊重溫雅,為世所珍。」因此大字書法珍貴之處,在於以文字之美體現了書寫者的品性與胸襟。 「德」字作為本次特展的核心精神所在,含括了個人的人格及氣度表現。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德」代表個人的品行、修養、節操,「福德」為生活之善果、福報、喜慶祝福,「功德」指功業德行的積累、成就,在展覽中以「品格涵養」、「生命祝願」、「功業成就」三個單元分別呈現。「德」字又通「得」也。展題「德大字在」取自佛教經文中「得大自在」之諧音,亦有儒家「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之蘊義,透過大字書法藝術的展出,祝願有君子之德性,心安自在之意涵。



Placeholder image

《「我記得……」:關於記憶與想像的拼貼》兒童藝術教育展

2024/07/06 - 2024/12/31 (剩 100 天)

我記得…那個風和日麗的假日午後,和家人一起到附近的大公園遊玩,在樹林間穿梭、撿拾土地上紅色的落葉和圓滾滾的樹木種子。 我還記得…海邊鹹鹹的味道、空氣中溫暖而濕潤的氣味;…經過煩囂喧鬧的路口、光彩奪目的霓虹燈招牌… 你記得生活中哪些片刻的經驗嗎?有什麼特別印象深刻,讓你好想把記憶中的人們、事物、時光、氣味或是心情保存下來?藝術家也和你一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創作的靈感元素,透過不同的創作手法,把生命中重要或不經意的時刻保留下來,甚至…產生新的意義! 本次兒童藝術教育展聚焦在當代藝術家如何透過各種「拼貼」的創作手法,將生活中的記憶透過藝術的語言表現。也邀請你在觀賞展覽後,細細回想生活中的片刻,用什麼方式最能表達心中的記憶?



Placeholder image

島嶼原意-原力藝博

2024/06/22 - 2024/12/31 (剩 100 天)

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第一檔特展原力藝博,主旨以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舉辦的「台灣原住民海報雙年展」與館舍內文物共展,以台灣原住民海報雙年展優秀作品,和館內文物對話,相互輝映。 歡迎參觀並預約導覽。



Placeholder image

2024世界服飾展-專屬各國的復古櫥窗

2024/06/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本年度常設展以世界傳統服飾為主題,規劃8個展版與展櫃,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緬甸、柬埔寨、印度、不丹、日本、韓國、俄羅斯、蒙古、中國、阿拉伯國家、埃及、伊朗、摩洛哥、美國、墨西哥、祕魯、玻利維亞、英國、西班牙、荷蘭、義大利、挪威、芬蘭、冰島及德國等29國特色服飾,藉此讓市民朋友從服裝認識各國的風土民情,並欣賞各地穿搭特色及文化多元性,歡迎踴躍蒞臨參觀。



Placeholder image

RE ³ (Recreate X Reimagine X Remake)布袋戲特展

2024/06/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今年適逢布袋戲文物館成立20周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特別規劃了RE ³布袋戲特展 (Recreate X Reimagine X Remake),邀請新莊在地布袋戲團隊之一-真快樂掌中劇團策劃展覽,並與3組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及團隊聯合展出,從在地歷史人文為底蘊為基點,將布袋戲為核心概念主軸,運用影像、雕塑、繪畫、造型、科技等多元媒材,以「重新」為經緯-重新創造(Recreate)、重新想像(Reimagine)、重新製作(Remake),形塑出不同以往的布袋戲新風貌。



Placeholder image

專題導覽:街景藝術_五條港舊城漫遊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五條港位於老城區的最西區,藉由古運河聯繫著雙古城~熱蘭遮城(現安平古堡)與普羅民遮城(現赤崁樓),是條文化臍帶,也是一條經濟命脈。 導覽解說帶領遊客一探工藝老店、特色美食及宗教建築等,體驗五條商業港道與街道合一之景象,感受昔日商業繁榮,重新探索五條港西城風華。這也是台南有夜間散步導覽路線,要讓民眾能體驗悠悠歷史、濃厚人情及街巷光景,在夜幕下,展現另一風貌,藝術街景的浪漫讓五條港區域不論黃昏或夜晚,皆展現迷人的風情。 (日光線)散步解說路線:海安路神農街口→水仙宮→景福祠→聚福宮→神農街→金華府→風神廟→西羅殿→接官亭石坊→海安宮→兌悅門→集福宮→老古石街→藥王廟。 (星光線)散步解說路線:海安路神農街口→神農街→金華府→風神廟→接官亭石坊→西羅殿→海安路裝置藝術→正興街→西市場(淺草青春新天地)→看西街教會→水仙宮。



Placeholder image

「傳承布農智慧的自然守護者」木雕特展

2024/06/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玉山國家公園為促進布農族文化保存、推廣生態保育,因此邀請在地族人方光雄先生提供其木雕作品計6件,於6月1日起在東埔多功能服務中心展出「傳承布農智慧的自然守護者」木雕特展,以結合展示室相關布農元素,從中瞭解布農族的狩獵文化,從漫長的生態知識轉變成文化禁忌再經過耆老的口述教導,才培育出1位合格的獵人,此特展也希望讓參觀民眾了解到傳統的獵人不只是狩獵來獲取生活所需的食物,其過程更有著傳統文化的意涵及生態知識在裏頭,更是一個自然生態的守護者。



Placeholder image

東亞茶文化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也是文化。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原初的解渴藥飲、煎煮點啜,到今日的沖泡慢品。隨著製茶方式的改變,茶器形式與品茗方法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透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茶文化透過遣唐使、留學僧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臺灣,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 展覽依前述脈絡分為「中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蒙藏奶茶」、「臺灣工夫茶」等四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蒙藏奶茶區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的飲茶氛圍,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文化與多元性。



Placeholder image

「尋(qimˇ)衫(samˊ):六堆原客服飾圖紋个對話」特展

2024/01/29 - 2024/12/31 (剩 100 天)

服飾記載著各族群的歷史和遷移軌跡;而隱藏其中的圖紋,除了展現創作者的美感與織繡工藝外,也蘊藏著不同族群、地域、使用場合或社會階級的文化意涵,更作為族群識別的重要表徵。 本展在尋衫的文化路徑上,以六堆地區客家與鄰近的原住民族及平埔族群的「服飾圖紋」為主題,帶您共下(kiung ha) 解開衣衫間的圖紋密碼,展現原、客族群間相遇、交流所發展的精采故事與多元文化樣貌。 【原客織間】 六堆地區的客家人與排灣族、魯凱族、馬卡道族及大武壠族群因地緣近,故交易、通婚互動頻繁;在現今屏東185縣道(沿山公路)途經的鄉鎮早期設有原客交換(易)所,因此服飾製作的形制、刺繡技法與圖紋樣式都有交流痕跡。 【圖紋密語】 客家人的刺繡圖紋常取圖紋諧音、隱喻、典故與傳說等含意,藉以表達對未來的期望與祝願的吉祥意涵。原住民族相信圖紋多具有靈力,呈現的是個人及家族在部落的階序及功蹟,也有製作者對服飾接受者最深切的守護與祝福。 【傳承蛻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族群的工藝師們面臨不同的挑戰,有擔心傳統服飾技法斷層、有熱切尋回族群圖紋及身分認同的渴望,也有延續傳統並重新轉譯的創作,經由這些工藝師的努力耕耘,讓我們看見六堆原客服飾靚靚的未來!



Placeholder image

【工藝70】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常設展)

2024/06/05 - 2024/12/31 (剩 100 天)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日前將生活工藝館四樓打造為兒童專屬工藝空間,融入「顏水龍」相關工藝元素,如馬賽克鑲嵌藝術等,邀請國內木育玩具設計領導品牌PLAYME TOYS玩偶的家及社團法人陪您育兒到樂齡教練協會共同策劃「龍龍好!共融玩聚列車特展」,一個工藝共融共創的兒童小天地。 展覽連結顏水龍元素以及木育概念,扣合顏水龍「生活就是藝術」的信念,他在繪畫、編織與竹製品外,亦透過馬賽克拼貼創作公共藝術。另外,連結近年來學校教育現場推動的木育議題,引導孩子從認識木材、體驗木材到動手玩木頭,透過自然材質與五感體驗,瞭解森林的美好與木共生,啟迪環境意識與永續生活教育。 展場設計以顏水龍乘坐列車踏查臺灣工藝為意象出發,打造系列遊戲區域,由紅色火車頭造型服務台佇立門口區域迎接大小朋友的到來,還有大樹塗鴉工具拍照區、探索閱讀區、寶貝竹籠積木區、木玩闖關區與顏水龍馬賽克專區等多項互動體驗設施,透過遊戲體驗啟發工藝創意,增進親子互動與交流,從遊戲中學習成長,傳遞微笑,提升幸福感,共融共創更多美好回憶。



Placeholder image

實驗/場:C-LAB進行式

2024/05/03 - 2024/12/31 (剩 100 天)

C-LAB以舊空軍總司令部為基地,前身歷經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臺灣省政府工業試驗所大安所,1950年改為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2012年空軍司令部遷至大直忠勇營區,2017年文化部以「空總文化實驗室」籌備小組在這塊七公頃多新舊共融的空間開創文化實驗的可能性,2018年正式成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營運,配合公共建設階段性計畫,活化可用空間,建構未來社會文化願景的實踐場域。 C-LAB以文化實驗為核心,涵蓋藝術、科技和社會三個面向,打造一個新型態的藝文機構,形塑臺灣最重要的當代文化培養皿。旨在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創新實驗基地,對外推動臺灣與國際的對話鏈結,激發從臺灣和亞洲生活經驗出發的當代文化想像;對內作為創意育成的實體基地,逐步由「從0到1」的文化實驗,拓展至「從1至∞(無限大)」的階段,讓創作概念從發想到實踐,再從實踐走向產業。 「實驗/場:C-LAB進行式」 展覽呈現橫跨八十餘年的時空背景,以年表向大眾介紹此場域的歷史進程,並呈現C-LAB當代藝術和科技媒體兩大實驗平台的文化創新實驗、展演映發表、跨域共創、國際交流等多元計畫,以及進駐的產業聚落和豐富的公眾參與活動,期待深化面向大眾的溝通管道,實現將C-LAB打造為國際級文化機構的目標。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司法建築變遷特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臺灣歷經複雜的殖民過程,從漢人法學觀點到日人引進的西方法學制度,推動著臺灣法律制度內化的歷史,在這之中也影響了臺灣司法建築空間的轉變。本次特展旨從日治之後,所繼受法院的空間形式與過程演變為主體,以時間的空間性與歷史敘述角度切入,看到不同的司法樣貌。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過往雲煙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大廳的裝置藝術「過往雲煙」,為藝術家思考如何將科學發展快速以及面對文化流逝,試圖將時間和空間做以形式化的表達,南科園區昔日的種種; 希望藉由「過往雲煙」這一件裝置藝術,除了欣賞也能引發一些對自身經歷的一些感觸,通過述說對周圍環境的感知以及一個人是如何構建自己對某個空間的回憶,反映其對文化移置和文化共存的持續關注。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召喚海洋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召喚海洋 本艘竹筏設計與製作概念係出自「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內容。 該書紀錄日本人文助於享和三年(約西元1803年)因船難,漂流至臺灣東部的チョプラン(約今東部秀姑巒溪出海口出處),定居於阿美族聚落,見聞阿美族的竹船,後回至日本,再口述給畫師所繪出的竹船樣態。 該內容敘述竹船長約四尋餘,寬約七尺,左、右、後方、側邊皆以剖竹編造,風帆則是以竹編成,船尾處架設床板作為調理飯食之處;可搭乘兩、三人從事漁業。 為營造教育與藝術並存的展示效果,經由設置藝術作品「月光洄游」及「漂.浪」,以自然材質營造跨時空氛圍,襯托竹筏量體,通過光線與作品的相互關係與投影,創造竹筏與空間的流動感,召喚出流淌、翻騰在南科先民體內的海洋。 月光洄游 東海岸的生活常常在美麗與殘酷之間,在山脈與海洋、洋流與風向之間彼此流動且激盪著,面對著廣闊太平洋屬於鹽分顆粒的滋養之下,強韌而流動的生命力齊聚勃發中。 是飛翔、是游動,她們各自獨特而自由的長著自己的姿態,卻是共同循著一種來自大地身體的內在韻律與大自然的古老節奏,向著東方月光湧現的方向,洄游前進~ 創作原型來自東海岸的噶瑪蘭族群,在溪谷中捕捉魚蝦的Sanku魚筌為基礎,發展出的竹藤編造型容器,並融合進既古老又現代的構樹樹皮布、草木顏色等的複合材料,創造自內在發光的飛行舟船或洄游魚類; 以及竹片的自由交織線條與樹皮薄膜的輕盈對話,竹梢和手工紙形構的飛行想像。 漂.浪 台灣的山每遇颱風大雨,總有枯木會隨著河川的水流波浪被沖刷出海,或擱淺至岸邊,遂成為漂流木。 阿美族的竹筏曾消失於歷史,今依據流傳的日人口供被複製於南科考古館,猶如從大海被回沖上岸的流木一般,重現於世。 然舟無水浪便礙於行,為此,我們利用了同樣是被浪波洗禮過的漂流木來為其創造可以出帆的浪濤,期待臺灣考古史可以無浪不破。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糖廍與棚屋造型意象涼亭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南科園區成立前,糖業地景橫跨幾百年的光陰,甘蔗田是這裡最重要的產物。因此,在戶外景觀復育甘蔗,且放置清代榨甘蔗汁的石車,讓觀眾使用體會。「糖廍」即早期以牛隻為動力,拉動石硨壓榨甘蔗並熬煮的製糖廠。南科園區內道爺南遺址出土的四連灶遺跡,是臺灣歷史時期考古上的首次發現,另外出土的糖漏、漏罐、打火石、石硨(蔗硨)、硤蔗坐盤木構件等,同樣屬臺灣傳統製糖技術的重要文物。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公共藝術~蔦松家 The NiaoSung Family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蔦松文化人面陶偶出土於道爺遺址,是博物館典藏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展現蔦松文化人在立體捏塑上有相當成熟的技術,尤其五官造型的立體感以及表情神韻的搭配,非常具體地掌握了陶偶製作者巧思的意境,在捏塑技術表現上,最為明顯的是鼻樑與眉弓的特徵,以及眼窩和鼻子的位置。 李明道先生以蔦松文化人面陶偶為博物館公共藝術操刀,創造「The Niao sung family蔦松家」,富有逗趣的巧思。將千年前的原始陶偶穿上高科技超現實外衣,穿越到今天的時空,以不同時空的藝術語法寫成一個新的完整句。這個全新的作品將繼續航向未來的宇宙成為明日的古物,說出人類文明演繹接力前進的概念。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相遇石頭埔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博物館基地位於石頭埔遺址上方,石頭埔為新市區東側的舊地名,「相遇石頭埔」是博物館「時空隧道」手扶梯的開端;可看到一位史前人正從地底探坑向著階梯往上走出;另一位象徵先進、未來的科學家,正從階梯的另一端邁步向下。用兩人的“差異”呈現時間的凍結與停止,象徵古今融合之場域,試圖營造人類在時空歷史的交會點,相對呼應博物館設立精神。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館:裝置藝術~石硨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石硨也稱蔗車,是臺灣早期的甘蔗壓榨機,以兩個花崗岩材質製成的齒輪狀石磨,用牛隻來拉動石硨,甘蔗從兩石磨中間插入,石磨相互咬合牽動旋轉,蔗汁就搾出,流入底盤,蔗渣再作二到三次夾搾,使蔗汁全部榨盡。石磨底盤有一根竹管連接煮糖室,煮糖室內部有鍋爐煮甘蔗汁,工人邊煮邊撈鍋上的浮渣,若用手沾糖漿會粘手時,就要馬上加入石灰淨化,然後再倒入桶中冷卻;冷卻同時,工人也要以木棒攪動,使糖漿均勻,冷卻後的結晶為赤糖粒又名黑砂糖,糖粒裝進木箱或竹筐,便告完成。



Placeholder image

南科考古文物常設展-博物館秘室(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0 天)

經歷十數年之考古發掘工作,南科出土文物之質與量均有驚人發現。 現有南科園區考古發掘成果,出土之考古標本概分為四類,分別為人骨標本及其葬具、生態標本、遺物標本以及現象提取標本。 展示空間特別為觀眾呈現鮮少出現在公眾眼前的博物館文物保存與維護工作。 以南科考古遺址的墓葬遺跡出土流程為例,說明考古遺物從現場發掘進行的工作直到進入博物館後的維護、保存過程。 出土文物整理工作耗日費時,需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投入,南科考古館建館後更需要充足的研究成果,以進一步推動展示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