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2025苗北藝廊系列4:堆疊的風景—陳怡今蠟筆畫創作展

2025/07/02 - 2025/08/31 (剩 16 天)

「繪畫是場⼼智活動,你無法忽視內在的感受就產出。」這是今今在⾃出版《創作筆記2:寫⽣》書中寫下的⼀句話。 2023 年起,今今深刻投⼊了⼀場四季⾵景寫⽣的計畫。這不僅是媒材研究練習,更像是⼀場⼼靈的修⾏。站在⾵景⾯前,今今每每感受到⾃⼰在浩瀚⼤⾃然⾯前的渺⼩與未知,這份⼼境促使我更深⼊地觀察、反思與表達。 今年,期望在展覽中擴展⾵景寫⽣的創作範疇與深度,探索更多⾵景與記憶、媒材間的關係。 每⼀次描繪,都是我與⾃然間⼼靈對話的具象化。我意識到,繪畫不僅限於「再現」曾經所⾒,⽽是透過創作來尋找新的視⾓和情感表達⽅式,是是⼀場內在情感與思考的交織。在原有創作的基礎上,我計劃透過尺幅的變化來轉換視⾓——縮⼩或放⼤、或延伸,以此引發新的創作體悟。在縮⼩尺幅時,需更注重筆觸的精緻與情感的凝練;⽽放⼤尺幅時,則需留意筆觸的層次、空間感的平衡與留⽩關係。 透過這次個展「堆疊的⾵景」呈現出今今對⾵景寫⽣的熱情,深刻體悟每個當下與探索繪畫的種種過程。讓觀者能在廣闊的⾵景中感受到⼀種開放的、無邊界的⾃然體感。希望藉此找到新的繪畫表達⽅式,近⽽對觀者的觀看⽅式產⽣影響,引發對⾵景與情感的⾃我反思。 「畫⾵景的我,越畫下去就越能了解⾃⼰。」 陳怡今(今今) 畢業於國⽴臺灣師範⼤學設計研究所。1986 年⽣的南投⼈,是平⾯設計師也是藝術家。覺得「畫畫能讓⾃⼰成為更好的⼈」,喜歡從看似微不⾜道且平凡的觀察裡找到創作的熱情。想創作出讓⼈感到平靜和溫暖的作品,透過不同主題的觀察探索當下⾃⼰與⾃然間的關係。除了畫畫,最喜歡的事情是收納、⾛路、接近⼤⾃然。 FB、IG:@ijinchen.jinjin 作品官網:www.jinjinchen.com 藝術家書籍⾃出版作品:《兩天的⽯頭》、《⽼⾖的⼩庭院》、《HAPPY STONE 快樂⽯頭》、《今天的我是全新的》、《Original Form & Round 原形&圓形》、《Sunset of Love愛的夕陽》。以上作品皆於國內(草率季、傻⽠書⽇)、國外東京、⾹ 港、新加坡)等藝術書展展售⾃出版⽂字書。



Placeholder image

堆疊的風景—陳怡今蠟筆畫創作展

2025/07/02 - 2025/08/31 (剩 16 天)

「繪畫是場⼼智活動,你無法忽視內在的感受就產出。」這是今今在⾃出版《創作筆記2:寫⽣》書中寫下的⼀句話。 2023 年起,今今深刻投⼊了⼀場四季⾵景寫⽣的計畫。這不僅是媒材研究練習,更像是⼀場⼼靈的修⾏。站在⾵景⾯前,今今每每感受到⾃⼰在浩瀚⼤⾃然⾯前的渺⼩與未知,這份⼼境促使我更深⼊地觀察、反思與表達。 今年,期望在展覽中擴展⾵景寫⽣的創作範疇與深度,探索更多⾵景與記憶、媒材間的關係。 每⼀次描繪,都是我與⾃然間⼼靈對話的具象化。我意識到,繪畫不僅限於「再現」曾經所⾒,⽽是透過創作來尋找新的視⾓和情感表達⽅式,是是⼀場內在情感與思考的交織。在原有創作的基礎上,我計劃透過尺幅的變化來轉換視⾓——縮⼩或放⼤、或延伸,以此引發新的創作體悟。在縮⼩尺幅時,需更注重筆觸的精緻與情感的凝練;⽽放⼤尺幅時,則需留意筆觸的層次、空間感的平衡與留⽩關係。 透過這次個展「堆疊的⾵景」呈現出今今對⾵景寫⽣的熱情,深刻體悟每個當下與探索繪畫的種種過程。讓觀者能在廣闊的⾵景中感受到⼀種開放的、無邊界的⾃然體感。希望藉此找到新的繪畫表達⽅式,近⽽對觀者的觀看⽅式產⽣影響,引發對⾵景與情感的⾃我反思。 「畫⾵景的我,越畫下去就越能了解⾃⼰。」今今



Placeholder image

頭份國小第22屆美術班畢業生水墨畫《藝遊貓裏》

2025/06/10 - 2025/09/10 (剩 26 天)

頭份國小第22屆美術班全體學生攜手創作的「藝遊貓裏」水墨作品,以細膩墨筆勾勒出苗栗縣內18鄉鎮市的特色景點,串聯在地人文與自然風光,展現濃厚的地方情感與藝術巧思,畫面中的中港溪貫穿整幅作品,象徵地方的連結與情感的流動,創作過程中,學生們以水墨一筆一畫描繪輪廓,層層暈染、細心填彩,在光影交錯間沉澱出對苗栗的深刻觀察與獨特感受,更在創作的歷程中體會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美好,使這幅作品成為彼此努力的結晶,不僅是對家鄉的美好詮釋,更是藝術探索的珍貴旅程,本次作品特別安排於苗栗縣政府第一辦公大樓二樓展出,讓民眾能近距離欣賞美術班學子的精心創作,感受他們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



Placeholder image

2025通霄沙雕藝術節

2025/07/12 - 2025/09/14 (剩 30 天)

「2025通霄沙雕藝術節」今年以《逍遙沙城》為主題,邀集來自烏克蘭、印度、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蒙古等國藝術家,聯手台灣沙雕團隊共同打造國際級沙雕展覽,總共22座震撼人心的作品,帶你走進一場結合創意與匠心的藝術奇旅。 三大展區: 【共同創作區】藝術家跨國合作,激盪創意火花 【逍遙主題區】以「自由」、「和平」、「夢想」為主軸,深入主題精神 【國際沙雕區】展現世界多元文化,視野無限寬廣 全台首見《永續與和平》──長達70公尺的巨型連座沙雕,細膩雕工令人讚嘆。 《地球在我懷中,逍遙在我夢中》《和平的承載者》──烏克蘭與印度藝術家攜手詮釋對自由的渴望! 除了白天賞沙雕,今年還有: 親子沙雕體驗 假日主題活動 夜間光雕展演 白天到晚上都精彩,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參與!



Placeholder image

2025苗北展覽室系列2:光電獸42節奏牆柱—姚仲涵聲光裝置藝術展

2025/06/07 - 2025/09/14 (剩 30 天)

姚仲涵專注於結合光影與聲響的藝術創作,熱衷於探索空間與自我。近期的代表作品是「光電獸」系列,自首次提出以來,已累積了40餘件件作品。「光電獸」為一系列現地製作的聲光作品,由2017年依附在台南月津港一座橋的結構開始,逐漸演化成創造空間之經驗。光電獸的作品曾在多個展覽中展出,包括近年的台東光祭與月津港燈節,以及忠泰美術館的「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姚仲涵與大聲光電工作室創作理念是以音樂為共同語言,透過裝置實現空間,連結建築與人。 本次展覽為姚仲涵針對苗北藝術中心展覽室所呈現的現地製作作品,作品「光電獸#42 – 節奏牆柱」 以展覽空間的柱體結構為靈感,探索聲音、光影與空間之間的共鳴關係。作品融合新媒體藝術、噪音藝術與聲光裝置,透過動態光源與多層次聲響,將柱體轉化為節奏的載體,使之成為感官體驗的節點。觀者在穿梭於柱體之間的同時,將感受到聲光交織的節奏流動,重新詮釋空間的邊界與秩序,打造一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知之旅。 姚仲涵 創作是姚仲涵生活的一部分,從看似壞掉的日光燈到富有生命力的燈光、從解構的聲音藝術到結構性的音樂製作、從鏡框式作品到空間尺度的思考,無論作品形式如何轉變,不變的是追求自我對於創作的可能性。 2005年開始從事聲響創作,代表作品有日光燈裝置「流竄座標」,以及2017年開始的「光電獸」系列作品。創作身份多元,除藝術家外,也為聲響創作者與DJ,同時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曾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08)、臺北美術獎優選(2017),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展覽與演出。2017年發起大聲光電工作室,獲ADA 新銳建築獎佳作(2022)、倫敦設計雙年展(with偶然設計)最佳設計獎(2023)。



Placeholder image

光電獸42節奏牆柱—姚仲涵聲光裝置藝術展

2025/06/07 - 2025/09/14 (剩 30 天)

姚仲涵專注於結合光影與聲響的藝術創作,熱衷於探索空間與自我。 近期的代表作品是「光電獸」系列,自首次提出以來,已累積了40餘件件作品。 「光電獸」為一系列現地製作的聲光作品,由2017年依附在台南月津港一座橋的結構開始,逐漸演化成創造空間之經驗。光電獸的作品曾在多個展覽中展出,包括近年的台東光祭與月津港燈節,以及忠泰美術館的「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姚仲涵與大聲光電工作室創作理念是以音樂為共同語言,透過裝置實現空間,連結建築與人。 本次展覽為姚仲涵針對苗北藝術中心展覽室所呈現的現地製作作品,作品「光電獸#42 – 節奏牆柱」 以展覽空間的柱體結構為靈感,探索聲音、光影與空間之間的共鳴關係。作品融合新媒體藝術、噪音藝術與聲光裝置,透過動態光源與多層次聲響,將柱體轉化為節奏的載體,使之成為感官體驗的節點。觀者在穿梭於柱體之間的同時,將感受到聲光交織的節奏流動,重新詮釋空間的邊界與秩序,打造一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知之旅。



Placeholder image

114 年苗栗縣中港溪美術研究會會員聯展

2025/08/22 - 2025/09/15 (剩 31 天)

苗栗縣中港溪美術研究會自民國83年成立以來,每年皆固定辦理聯展、寫生活動及藝術參訪,也留存了地方風土交織在地人情的人文風景。此次會員聯展作品亦非常多元,類別含水墨、油畫、壓克力、水彩、粉彩等媒材,主題包括各地人文風情及個人獨特創作,風格有具象、意象、抽象等,共展出超過60幅作品。每幅作品皆獨特精采,呈現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及苗栗特有的真善美客家多元文化,是一場豐富的藝術饗宴。



Placeholder image

114 年苗栗縣西畫學會「客家情藝」會員聯展

2025/09/02 - 2025/09/17 (剩 33 天)

苗栗縣西畫學會創立於民國71年,由50位熱愛繪畫的在地人士組成,是縣內唯一專注西畫的藝術團體。歷經多位理事長推動,學會持續耕耘發展,致力以藝術啟迪人心、美化生活,並積極與其他藝術團體交流,豐富在地藝文風貌。本次聯展展出會員以人物、風景、靜物為主題的多樣創作,體現藝術家們在客家庄生活中累積的情感與靈感。誠摯邀請民眾參觀,一同感受藝術與客家文化交織的魅力。



Placeholder image

《銀色星球》長者時尚影像展

2025/07/25 - 2025/09/27 (剩 43 天)

《銀色星球計畫》再度回到苗栗,透過影像紀錄長者風采,重燃高齡世代的身體自信與視覺表達。本次由苗栗縣政府二度邀請,12 位 65 歲以上長者參與拍攝,其中多位因感受計畫帶來的改變而主動回歸。策展人眼球先生指出:「我們不是在拍照,而是陪伴每一位長者重新生成自己。」 展出亦擴展至日本熊本人吉市,包括一位百歲參與者,展現藝術無年齡限制的精神。眼球先生長年推動藝術與社會共融,足跡遍及尼泊爾、日本、印度等地,致力讓藝術成為陪伴與發聲的平台。 銀色星球不僅是影像紀錄,更是長者自信與未來的宣言。 銀色星球長者時尚影像展歡迎您的蒞臨!



Placeholder image

自然釉 釉母—林瑞華與神山清子高溫柴燒陶藝雙個展

2025/09/19 - 2025/09/28 (剩 44 天)

文明的折返點:自然釉與釉母的啟示 自人類開始製陶,至今已歷經兩萬年,在這段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透過陶的發明,開啟了改變物質、改變生活的文明新紀元:新石器時代 。三千多年前,中國最先改良了窯爐結構與陶土成分,發現了高嶺土,並燒製出原始青瓷,接續發展出青瓷文化,成為文明的重要領航者。 人類自此踏上了尋找新物質、研發新產品、分解與合成物質的文明之路。 1975年,日本陶藝家神山清子重新回到人類製陶的起點「自然釉」。她不以釉藥為主,而是探索土、柴、火三者在高溫中自然生成的釉色變化,重新賦予「原始青瓷」新的當代表現。她以當代陶藝家的身分,走進中國古人早已捨棄的技術領域,從自然中尋找創作的根源。 2003年,台灣陶藝家林瑞華發表「十彩窯汗」,進一步走入比原始青瓷更前線的火膛。他深入火與土交會的極限溫度,探索物質與色彩的極致變化。2012年,林瑞華發表「釉母」,突破火膛極限,跳脫傳統釉藥邏輯,以大地為導師、以自然礦物為語言,創造出全新結晶的礦物質感——彷彿玉石一般的自然之釉,成為陶藝發展中的嶄新可能。 這兩位創作者所走之路,幾乎與當代文明背道而馳。他們選擇放棄科技所提供的便捷,以手工探索自然的語言。他們的創作之路寂寞、孤絕,卻蘊藏著面對黑夜與火焰的深刻智慧。他們提醒我們,在工業文明造成的空氣污染、地質破壞與氣候危機的此刻,人類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神山清子以自然釉震撼世界陶藝界,提醒人類重新思考物質與自然的關係。林瑞華以「釉母」開啟陶藝的未來視野,證明我們無需過度採礦與精煉白瓷土,也能展現礦土原有的色彩之美;無需依賴濃縮的金屬氧化物釉藥,也能從土與火的結合中,燒出自然凝結的釉彩;我們可以使用可循環的自然能源,創造對人類真正有用的器物。 這不僅是陶藝的探索,更是一條新文明與不斷反思的精神結晶。 陶藝,向來承載著人類對美感與實用的雙重追求;而今,它也承載著人類對自然與未來的責任。在這個文明的折返點上,願這場展覽成為我們反思文明與自然關係的啟示錄,並由此踏出新一步——創造一種更貼近土地、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