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風雲變色打狗港-1895年乙未戰役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雄鎮北門自1876年完工以來,歷經軍事、鐵道部職工休閒場所、高雄港務單位工作及信號塔台等用途,古蹟輪廓隱沒於私人占用建物與廢棄宿舍間,甚為可惜。高雄市政府自2004年起努力溝通協調,陸續拆除古蹟周邊與景觀不相融之建物。迄2016年獲文化部經費支持進行興濱計畫,終於等到古蹟修復工程啟動的契機,並於2021年底重新對外開放。 由於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整個修復過程,特別嚴謹考據礮臺風貌,致力復原「南北兵房密勒樑」及「三合土頂版構造」,因此修復後民眾進入此空間,可直接感受到雄鎮北門清代兵房的空間氛圍。 雄鎮北門的獨特地理位置,不但是觀賞大船入港及西子灣夕陽的最佳地點,南北兵房獨特的歷史空間也規劃歷史主題展示,希望古蹟成為市民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美學養份及引以為傲的文化地標。



Placeholder image

「解密哨船頭」歴史展覽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2018年高雄市政府透過「再造歷史現場–興濱計畫」,搬遷阻隔英國領事館與港灣長達33年的安檢所,使得水岸周邊歷史場域能延伸至港邊,融入市民生活,並且策畫「解密哨船頭」歴史展覽,藉由歷史描述、老照片、模型、影片等展示,讓民眾親臨歷史場景,一窺數百年來哨船頭的蛻變,具有絕佳景觀視野的哨船頭水岸歷史空間,也重現於世人眼前。



Placeholder image

歷史建築旗山車站–糖鐵故事館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旗山車站-糖鐵故事館」漫步在旗山老街,一座青藍色的八角式屋頂的童話屋矗立在街道的底部。旗山車站,糖業鐵路-旗尾線最重要的站點,高雄內山九區的門戶,日治時代擔負起糖、甘蔗、香蕉等產業的運輸重任,支撐起屬於旗山最黃金的風華年代,200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6年以糖鐵故事館的面貌從新開幕。 2021年重新整理內部空間使糖鐵故事館成為以糖、香蕉與火車的主題文創展示館與商店,旗尾線的旗字353號比利時小火車車頭及VR虛擬實境裝置等展示,還有獨家開發的文創商品,讓大家透過火車頭與虛擬科技重回旗尾線的懷舊時光,也可帶回滿滿觀光的紀念小物。



Placeholder image

市定古蹟鳳儀書院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鳳儀書院是台灣現存書院中年代最早,且規模完整與最大之書院,創建年代於清嘉慶19年(1814)。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大力推廣新式教育體制,書院因而日漸沒落,屋舍逐年殘破。戰後,屋舍相繼被租佔戶所用,書院格局嚴重受破壞。 文化局於民國96年發包整修,於102年10月修復完成,著手進行展示規劃,於103年11月1日正式開園營運。館內配合書院氛圍,策畫鳳山、鳳儀書院及科舉歷史等展示,並呈現文昌祠祭祀空間,本場域為古蹟活化案例,非常值得您細細品味它的建築之美與文化歷史。



Placeholder image

歷史建築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 (臺灣鳳梨工場)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大樹地區因為地理環境及氣侯條件適合鳳梨生長,成為鳳梨主要產區,先後曾有11家鳳梨罐頭工廠,而九曲堂因鐵路縱貫線設站以便於運輸,目前只剩泰芳商會第三、四工廠三棟建物,是全台唯一僅存日據時期的鳳梨產業建築,文化局歷經兩年修復工程,「臺灣鳳梨工場」於107年8月18日開放啟用。 臺灣鳳梨工場分為三個館,A:大樹文史展示館 B:鳳梨產業展示館 C:旺來會社,近百年的產業設施蛻變轉型成為台灣鳳梨工場,成為認識、學習、體驗與休閒共存的場域,讓民眾感受台灣鳳梨罐頭的輝煌年代。



Placeholder image

林園歷史教室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林園歷史教室展示林園歷史、產業及生活等樣貌,呈現林園文化內涵及特色,讓參訪民眾瞭解林園的各個面貌,達文化教育效益。展示內容說明如下: A區:本歷史建築發展歷程:包含老屋故事、日治時期警察制度及老照片展示。 B區:林園區導覽:以林園區大地圖介紹文化景點、重要信仰中心、產業、生態休閒及文教機構等,並展示代表林園歷史最悠久的國定遺址鳳鼻頭遺址文化內涵介紹,並有林園老街意象、林園各社區之文創商品及服務台多媒體設施。 C區:林園傳奇:此區以林園文史及居住生活特色為主,展覽內容包容林半仙傳奇故事、林園地區堂號、大陳義胞村、歷史建築林園港埔黃家古厝及軍事設施-清水巖原日軍戰備坑道等。



Placeholder image

鳳鼻頭考古遺址常態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高雄林園鳳鼻頭遺址為全台十一處國定遺址之一,豐厚的多文化層堆積完整展現南部史前文化的演變歷程;2021年文化部委託高市府設置「鳳鼻頭考古教育館」擔負鳳鼻頭遺址教育的推廣基地,歷經近一年多的籌劃建置,112年2月24日起開放民眾參觀。展場空間結合遺址影音資訊說明及出土文物展示,藉以深入了解史前人類使用的器具及生活智慧。



Placeholder image

「黃埔新村展示館」歷史文物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黃埔新村為台灣第一代眷村,因其建築特色及重要歷史背景,自2003年由高雄市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全村完整保留。 「眷村」概指20世紀中葉,從大陸遷徙來臺的軍眷們居住以及後續發展的聚落,眷村文化更是紀敘臺灣移民史及多元族群象徵的重要成分。 因此「黃埔新村展示館」將臺灣眷村的文史脈絡,傳承眷戶們的生命記事,展示珍貴歷史文物與影像,邀請市民朋友一同參與開拓保存眷村文化新的里程碑,體驗臺灣的多元文化傳承。



Placeholder image

歷史建築逍遙園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逍遙園建於昭和14年(1939),為日本真宗西本願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在台灣之別館。逍遙園具有日治時期建築美學之特色,空間複雜且兼具日式及西式建築風格與元素,除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外,且見證時代與人文意涵,富含歷史文化價值。 大谷光瑞為著名日本宗教家與探險家,與大正天皇為連襟兄弟(皇后為大谷光瑞夫人之妹),曾於1940-1945年間擔任台灣總督府內閣參議,參與國家重大的經濟決策。昭和15年(1940)高雄新邸逍遙園落成啟用,設立目的為: 1、作為大谷光瑞在台灣發展農業與門徒教育的訓練基地。 2、作為大谷光瑞擔任政府要職來台短期居所與寫作的避暑別莊。 3、作為日治時期南台灣西本願寺勢力的分駐所。 4、選擇高雄市作為台灣進出南洋地區的重要門戶。 一、外觀特徵: 建築量體則依現況具有居住機能的特色,附屬於全體建築核心量體的西南角,屋頂變化豐富,其空間構成邏輯完全使用日式木構造的法則。進入此起居空間之動線以一外露之RC樓梯連結,有別於另一邊以內部樓梯進出之公共空間。 各建築量體間夾出的小空間則以露臺來填補,此類空間出現在本館東側,包圍核心量體的大半部,使得各量體間得以透過露臺聯繫,露臺全部由木材鋪設而成,做工精緻,建築美學與景觀用途,屋頂鋪設的瓦片則是精緻的合興窯黑瓦。 二、室內特徵: 1. 具備傳統日式住宅中無平面中心性的特質,即沒有中庭空間。 2. 擁有昭和時期中廊下型的特徵,全區空間可被區分為三大範圍:社交待客空間、服務空間及日常起居空間。日常起居空間有一側廊與外部空間串聯。 3. 由於別邸主人有留學海外之背景,並具備日本貴族身份,因此社交待客空間、日常起居空間的陳設皆出現和洋融合之現象。



Placeholder image

POP! POP! POP!流行音樂互動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111年3月1日「POP! POP! POP!流行音樂互動展」於高流中心音浪塔開展,透過「全民策展」與「南方在地」2大概念出發,共設7大展區,分別為從後台出發、好歌共鳴、樂音流域、走入發聲現場、走入流行影像、在地音樂能量、及美麗島旋律,更與知名鐵三角合作,提供最好的聲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