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徵選活動–得獎名單公布 1、首獎(6名) 2、優選(10名) 3、佳作(20名) 4、入選(52名) 5、評審委員名單 請詳見附件(請下載) 首獎、優選、佳作及入選作品於「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展覽中展出。
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徵選活動-得獎名單公布
2025/09/23 - 2025/12/31 (剩 66 天)
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徵選活動–得獎名單公布 1、首獎(6名) 2、優選(10名) 3、佳作(20名) 4、入選(52名) 5、評審委員名單 請詳見附件(請下載) 首獎、優選、佳作及入選作品於「中華民國第41屆版印年畫」展覽中展出。
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
2025/08/15 - 2026/01/04 (剩 70 天)
「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 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 展覽日期|2025年8月15日至2026年1月4日 展出地點|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 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Native Arts (MoCNA), Santa Fe, New Mexico, USA (地址:108 Cathedral Place, Santa Fe, NM 87501, USA)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 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那高.卜沌(Nakaw Putun)、賴駿杰 展覽介紹| 國立臺灣美術館與美國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攜手合作,將於今年度8月15日在美國MoCNA展出「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本展由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MoCNA)首席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獨立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組織策劃,展覽聚焦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作品類型包括繪畫、錄像、雕塑、裝置作品、網路藝術等。其中,伊祐.噶照和宜德思.盧信更受邀參與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方的駐村計畫,於赴美期間進行現地創作。 展覽名稱「破土」,象徵掙脫沉默、開啟對話,也代表原住民在當代語境中重新扎根並發聲。參展的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透過原住民的獨特視野與時間意識,特別是其與祖靈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關於原民權益與土地正義的議題,觸及殖民性/原民性、性別、認同與信仰等不同面向的討論。 展出作品包括榮獲2024年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首獎——胡家瑜的〈洪水過後就有島嶼〉,藉由神話故事重新思索人與島嶼、海洋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生活哲理。武玉玲《發芽系列一》則探討土地、自然還有生存環境,記錄了從2009年的風災和集體遷村後,族人們開始面對新的世界,從生存的土地、到人類的思想和生活的變化。張恩滿延續〈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概念,與美國原住民藝術家雅思敏.諾瓦克(Jazmin Novak)合作,呈現〈蝸牛樂園協奏曲-聖塔菲篇〉,探討臺灣原生種構樹與蝸牛黏液的消解關係,如何描繪物種傳播與人類遷徙的航線。林安琪的《找尋Temahahoi 的路徑》,交織傳統中的無形文化與當代元素,探討身份、社群與歸屬,編織出混合型態的裝置作品。宜德思.盧信的《向高更致敬?》四件人物作品以蘭嶼達悟族、花東阿美族青壯年男性和泛紋面女性為創作對象,試圖跟高更的畫作對話。伊祐.噶照以現地創作〈回到大海的一座山〉,探討人類如何在不斷的災難和重生中,學習如何和自然共存並和諧生活。林介文和導演多木子的〈裹山〉則展開導讀在地歷史人文、族群、和織者們各自的編織故事。林介文也將對於自然現象的發生,試圖跳脫人本的思考,將害怕與焦慮的情緒與對大自然的臣服交融在一起,創造了〈康芮小姐〉。Makotaay 生態藝術村的參展裝置由曾駐村的藝術家作品組成,內容包括2011年封冰箱事件、藝術村進駐影片、藝術家作品以及土地歷史脈絡到藝術村成立的大事紀。馬躍.比吼以《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請問蕃名》及〈比摩托車牌還不如的身份證〉探討姓名權被剝奪的歷史脈絡,以及姓名作為族群認同與文化連結的意義。余欣蘭則以〈我是女人,我是獵人〉呈現勇敢打破太魯閣族「女人不能走入獵場」的傳統規範、成為獵人的母親,如何透過身體知識與語言,將山林的生命經驗傳承給女兒。〈動物樂園〉則模擬動物視角,展現動物在山林中的活動痕跡與太魯閣族對「獸徑」與「陷阱」的觀察與應用。 本展由臺美兩地美術館攜手推動,不僅呈現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在面對殖民歷史與當代挑戰時所展現的文化韌性與行動力,也映照出原住民藝術實踐在全球脈絡中所能激盪出的深刻對話。期待觀眾能在本展中看見來自臺灣原住民族社群的視角與聲音,進而思考藝術如何在動盪時代中,成為連結土地、記憶與希望的力量。
「黑水—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
2025/11/15 - 2026/03/01 (剩 126 天)
「黑水—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 展覽日期:2025年11月15日至2026年3月1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 展覽地點:本館102-107展覽室、202展覽室、美術街 開幕式:2025/ 11/ 15 15:00 策展人:賴駿杰 Jay Chun-Chieh LAI ====================================================================== 展覽簡介| 「黑水」作為本屆臺灣美術雙年展的主題,帶有陰暗且潛伏之意象,隱喻臺灣歷史中關於遷徙、離散,與多重殖民的恐怖經驗。展名靈感來自解殖理論學者瓦爾特・米尼奧羅(Walter D. Mignolo)的「晦暗面」(darker side)概念,藉此探討臺灣藝術史中長期被忽略或隱沒的議題。 面向臺灣的歷史與群眾,「黑」直覺地讓人想到「黑水溝」與其相關的傳說與故事。時間上,它可延展至海權帝國擴張的殖民歷史;空間上,則象徵現代資本主義之全球流動的世界框架,黑水溝更像一道想像的精神屏障,劃出了與世界(特別是對岸中國)的歷史鴻溝。 黑色同時指涉長久以來定居者殖民主義下對原住民族與本土群體的歧視與壓迫,也呼應「白色恐怖」的歷史陰影,觸及恐懼、傷痛、遺忘、幽微等感知與情緒。此謂黑水,並非單純的黑暗或恐怖,而是類似一種遮蔽與迷失;在黑色中看不清眼前的道路,而在極度的白色裡,則會有連自身皆無法清楚覺察的迷失感。正因如此,本展以「黑」(black)而非「暗」(dark(er))為命名。 相對地,「水」則起到關鍵的動態與變化的意象與隱喻作用,更多從群島觀點以及流動性來看臺灣,也提醒我們歷史記憶總非堅不可摧,而是會被沖刷、錯視,甚至被遺忘。這片與全球憂戚相關的水域,既是來者的渡口,也是去者的幽徑;既是貿易與殖民的通道,也是暴力與記憶的場域。這些意象幫助我們設想重寫歷史的可能:不是單一且普遍的歷史,而應該承認歷史書寫須時刻維持在不斷動態的思考方式,面對尚被遮蔽或隱藏的各種未完成的故事。 「黑水」分為三個子題:「抵達」(arrival)、「定居」(settlement),與「臨來」(arrival-becoming),彼此沒有絕對的階級或時序的分際,它更像是主體認同的一種輪迴與變化過程。歷史中的「抵達」,在與「定居」遭遇後,如何轉變為尚未到來的「臨來」?身分如何在遷徙中形構?歷史書寫又如何在恐懼與遺忘交錯中被記錄與肯認? 本屆雙年展以此為核心,透過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重新審視臺灣戰後迄今的歷史書寫與文化境況,質疑過往以大陸中心、政權變遷為主的史觀與書寫框架,並嘗試從地緣政治與在地經驗的角度,以理解當代臺灣的全球定位。 ====================================================================== 參展藝術家| 王鼎曄WANG Ding-Yeh 白浪博物館Pailang Museum 李立中LEE Li-Chung 李鍵LI Kin 李慈湄LI TzuMei 你哥影視社Your Bros. Filmmaking Group 吳其育WU Chi-Yu 吳家昀WU Chia-Yun 吳梓安WU Tzu-An 豆宜臻hewen a ta:in tawtawazay 林安狗Anchi Ring 林羿綺LIN Yi-Chi 洪子健James T. HONG 致穎Musquiqui Chihying 高俊宏KAO Jun Honn 陳界仁CHEN Chieh-Jen 陳飛豪CHEN Fei-Hao 陳雯俐CHEN Wen-Li 陳瀅如CHEN Yin-Ju 袁廣鳴YUAN Goang-Ming 郭佩奇KUO Pei-Chi 郭悅暘ljalje’elan patadalj 馬躍˙比吼Mayaw Biho 張立人、成媛、芮蘭馨CHANG Li-Ren,CHENG Yuan, RUI Lan-Xin 張致中CHANG Chi-Chung 張紋瑄CHANG Wen-Hsuan 許家維HSU Chia-Wei 鄧兆旻TENG Chao-Ming 蔡昱廷TSAI Yu-Ting 藍仲軒LAN Chung-Hsuan 蘇育賢SO Yo-Hen ====================================================================== 開幕日活動| ✷開幕式 時間:2025/11/15(六)15:00-17:45 地點:美術館大廳 ✷開幕表演 藝術家:李慈湄 時間:2025/11/15(六)15:00-15:15 地點:103展覽室 ⭐藝術家表演 |大肚王國 藝術家:李立中 時間:2025/11/15(六)14:00-14:30 地點:103展覽室 ⭐藝術家表演 |苦聲 藝術家:致穎 x 莫奴 時間:2025/11/15(六)17:00-17:45 地點:美術街
「24/7:::創作中的反覆與堆疊」兒童藝術教育展
2026/01/01 - 2026/08/09 (剩 287 天)
「24/7」(twenty-four-seven),意指一天24小時、一星期7天(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是英語世界裡用來描述每天不停循環的慣用語。你有沒有注意到,生活中每一天都在反覆進行?在這些「反覆」的日子裡,我們不知不覺地長大了,時間也在慢慢「堆疊」出我們的模樣。 其實,藝術創作也是這麼一回事!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反覆」意味著將相同的質感、形狀或色彩重複運用,「堆疊」則是在不同元素的層層疊加中產生新的變化。對藝術家而言,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和實驗,在這樣的反覆循環中,慢慢累積出獨特的創作風格。 展覽透過當代藝術家的全新作品,重新觀看並討論前輩藝術家的經典創作,建立大、小觀眾之間的對話橋樑,期待藉視角轉換,回應今年度(2025)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的年度關鍵字「#換個角度看」,希望進入展覽的大、小觀眾都能以有趣的方式理解藝術創作中的「反覆」與「堆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