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專家導覽

2025/10/11 - 2025/11/08 (剩 13 天)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專家導覽 時間 場次 講者 活動場地 10/11 SAT. 14:00-15:30 華語場次 策展人  楊永源教授 101展覽室 11/08 SAT. 14:00-15:30 台語場次 ✽備註:每場次30位名額 活動簡介 席德進,一個在臺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最為人熟知的無非是其作品中呈現的臺灣風土,以及眾多的肖像畫作品,這些都是其一生喜愛的創作題材,更能在作品中看出席德進對於臺灣這片土地的關懷,而這些在席德進抵臺初期便可初見端倪。 今年國美館舉辦「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展覽,策展人楊永源教授聚焦席德進在臺灣的早期生活,深入探討其於不同時期受到臺灣自然環境、二十世紀初期塞尚、盧奧、馬諦斯、畢卡索等藝術家影響後呈現出的作品面貌,楊永源教授更透過藝術家日記勾勒出席德進早期在臺灣的生活樣貌,讓觀眾更加走進其人生軌跡。 本次國美館特別邀請策展人楊永源教授辦理兩場專家導覽,10/11(六)為華語場次,11/8(六)為台語場次,歡迎各位喜愛席德進的觀眾一同走進藝術家的早期人生! 講者簡介 楊永源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展覽策展人,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近現代藝術史、英國藝術、中⻄藝術比較研究。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對象費用:一般民眾/免費 報名方式:活動採網路優先報名,開放30名,依報名先後順序錄取,額滿為止,活動當日請提前報到,逾時未報到者,由現場報名遞補。 注意事項: 活動中將進行現場攝影,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本館將相關影音資料製作非營利之美術教育推廣影片,公開播送、上映、傳輸之權利。 來館交通資訊請參見https://www.ntmofa.gov.tw/content_1032.html。本活動不提供免費停車,開車者請就近利用本館週邊收費停車場。 本活動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布之。 活動洽詢:本館教育推廣組吳小姐(email:i310189@art.ntmofa.gov.tw 電話:04-23723552轉327。)



Placeholder image

「2026 U-108 SPACE 展演創作計畫」徵件

2025/10/16 - 2025/11/17 (剩 22 天)

1.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本館)。   2. 申請資格 ►具中華民國籍或持在臺居留證(五年以上實際居住時間),從事藝術創作者、藝術文化相關領域工作者及其他領域之跨領域團隊。 ►經政府立案之團體、工作室(或公司)、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文化社團等組織。 ►團隊中須包含具有計畫整合及推動能力之 統籌經理人 及 相關技術人員 。 統籌經理人須具備計畫執行必要專業知識及行政能力,可在計畫執行期間內擔任製作團隊與國美館溝通窗口,負責組織、管理與協調本計畫相關事務,以促進決策與確保計畫按時執行。 ►若為團隊或上述組織申請,請於申請計畫書中敘明獲選後之簽約單位,並以個人為代表進行線上申請程序。   3. 計畫徵件說明 ►展出空間:U-108 SPACE(沉浸式科技應用實驗場域) ►徵選計畫類型: 未經發表之原創創作計畫 ,包含沉浸式影像創作、實驗性跨域展演或即時音像表演與展覽。計畫內容須應用生成式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等展示技術。 若為過往創作計畫之延伸創作或使用已發表之創作素材,則計畫內容須針對「U-108 SPACE」之空間特殊性,提出全新之創作規劃與呈現方式。 ►預計執行時間: 預計執行時間由本館依計畫性質協調,自 2026年4月起 安排檔期展出,每檔展期以3個月為原則,本館得因展檔安排需要調整之。 獲選者(團隊)須依本館排定之時間規劃展覽展出。若因故無法如期展出,應於展出前3個月告知本館。未能遵守者,本館得取消其展出資格,追繳本館已支付之相關製作費用,且2年內不得申請本案。 ►技術規格:詳見簡章。   4. 徵選名額及製作費用 ►預計 徵選1至2案,備取1案 。 ►製作費用: 單一獲選計畫之經費以新臺幣90萬元為上限 ,由本館及評審委員依提案計畫規模與內容核定建議費用(本館依規定代扣繳所得稅及二代健保費)。 ►若提案計畫規模超出本案經費上限須自籌款項,並於經費預算表中敘明自籌金額及項目,若計畫包含合作贊助單位亦請一併敘明,並提出合作意向書。 ►由本館提供展演空間及現有設備如【附錄四】,並進行展覽之文宣翻譯製作及行銷宣傳等。   5. 申請方式 ►申請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7日23時59分止,至「國立臺灣美術館」官方網站(https://www.ntmofa.org.tw)進行線上報名。報名流程及注意事項請參閱【附錄一】。 ►申請文件: 計畫書:內容包含計畫構想及理念、作品呈現規劃與模擬示意、技術應用與設備說明、製作團隊資歷介紹及合作模式、執行工作期程、經費預算表(依計畫內容擬定)、參考作品說明等,請參閱【附錄二】。 作品呈現方式:3D模擬示意圖1張及計畫相關圖說(含草圖或模擬圖)至少3張,並需提供至少1件Demo動態影片。 參考作品:提供計畫書所提及之參考作品影片。 ►請依網頁指示步驟,於申請時間內完成填寫報名表及上傳相關文件。 ►請於 複審簡報時 繳交親自簽名或蓋章之 授權切結書一份 ,請參閱【附錄三】。   6. 結果公告 ►預計2025年12月31日前(含當日)於本館網站公布並個別通知。 ►以上時間若有更動,將公告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   *餘詳見附件簡章內容 *相關徵件詢問請洽E-mail:liyuchen@art.ntmofa.gov.tw



Placeholder image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2025/05/10 - 2025/11/23 (剩 28 天)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Collateral Event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文化部 協辦單位:外交部、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駐義大利臺北代表處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主要贊助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永豐餘、鴻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六赫茲股份有限公司、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臺北市建築世代會、冠德建設|根基營造、臺灣首廟 天壇天公廟、臺灣媽祖聯誼會、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系友會、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國美藝術大使團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2025/05/10-09/28,11:00-19:00 2025/09/30-11/23,10:00-18:00 周一休館(5/12、6/2、7/21、9/1、10/20、11/17正常開放)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Palazzo delle Prigioni(Castello 4209, San Marco, 30122 Venice, Italy)   展覽介紹|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為題,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執行,以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Intelligens)」角色,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漂蕩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策畫概念受到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NON-sites」理論啟發,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無」同時也是東方哲學中「無/有」的二元辯證思考。 展覽設計嘗試辨識與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沒有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尋找「智慧(Intelligens)」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分為三大主題:效率(Efficiency)、科技(Technology)、控制(Control)。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   策展團隊| 策展人|薛丞倫 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 專案建築師|黃彥璋、林伊柔 專案經理|王威舜、蔡承昀 展覽顧問|曾瑋 國際顧問|Brian McGRATH 展場執行|黃彥璋、林伊柔 、王威舜、蔡承昀、葉毓君、             簡行知、李懿倩、黃柏倉、楊婷雯 燈光設計|互動空間運算研究室、林軒丞、林子妍、鄭子芸 視覺設計|Path & Landforms  俞思安 展務行政|王逸璇、顏嘉慶 研究團隊|H2O Studio                



Placeholder image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2025/08/23 - 2025/12/07 (剩 42 天)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  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 策  展  人 |  楊永源 展出期間  |  2025. 08. 23 — 2025. 12. 07 展出地點  |  101展覽室    ---------------------------------------------------------------------------------------------------------   展覽介紹 1943年席德進入學杭州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原「國立杭州藝專」),1948年畢業,同年夏末八月,席德進隻身自杭州轉上海來到臺灣,開啟了顛沛流離的前十年,生活漂泊不安,內心卻堅定的在藝術道途上前進。他這種在不安與堅定中找尋平衡的特質,一方面是來自對藝專生活的懷念,和對老師林風眠教導的反芻,另一方面是對中華文化及民間傳統美感形式的追尋,終生未曾或忘。   來台初期他落腳在嘉義中學擔任美術教員,課餘時間足跡遍布嘉義近郊和南臺灣城鄉風景,體驗到南臺灣風景中的光與色,建立了在自然中找題材寫生的作畫習慣,終生受其影響;他勤練藝專時期習得的人物畫技巧,保留肖像畫的手感在台北大展身手。   1952年初離開嘉義中學北上,席德進以畫插畫和廣告畫謀生,但心中卻不斷浮現回歸純藝術創作的呼喚。他走遍台北近郊畫風景畫,並投身市井去捕捉臺灣常民生活,到廟宇認識民間信仰。席德進也延續他在嘉義時期畫人物畫和肖像畫的興趣,從畫冊學習二十世紀初期塞尚、盧奧、馬諦斯、畢卡索等藝術家的風格,建立了油畫材質和肌理的表現技巧,形成辨識度極高的繪畫風格。   1955年至1960年代初期,他的水彩風景畫和肖像畫銷售甚佳,已可依靠售畫過職業藝術家生活。然而1950年代後半,臺灣掀起的現代繪畫運動浪潮,對席德進而言,畫風與題材的變與不變形成了考驗。1957年完成作品〈閑坐〉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後,他寫下「這幅畫比較特別,也可說是油畫中具象風景的最後出現,以後我走向了抽象幻想風。」他原先以繪製肖像畫知遇於臺北的歐美外交人士和眷屬圈子,這個抽象風的轉變,也幫助他打開了1962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體驗現代藝術的機會大門,並由美國延伸到歐洲,客居巴黎三年。   1962年席德進赴美前回覆邀請單位的作業安排時,表示他想參觀的首要對象為抽象畫家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的藝術、華盛頓、紐約以及舊金山的畫廊和美術館。旅美期間他習慣水彩寫生之外,還創作了一系列抽象畫。不過他在美國時也發覺,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浪潮,已被普普藝術和其他新興流派所取代。他順應潮流在美國開始普普藝術創作,並延續到1963年起在法國時,大量沿用中國民間宗教圖騰,和加入民間藝術的圖像於他的普普風創作。席德進的普普作品裡使用的民間生活元素,可說是「經過符號化」,這也使得他的普普藝術創作具有強烈的個人辨識度。   席德進的抽象繪畫和普普風創作,持續到他遊歷歐洲返台之後最初的幾年間,然而中華文化的美感精神,和臺灣鄉土題材裡的老屋建築和平凡人物,佔據了他後半生的創作,這已是另一個面向的席德進了。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賢雲星空書房」同步推出藝術家席德進相關書展專區。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賢雲星空書房(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276 展期:2025/8/24(週日)至2025/12/7(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Placeholder image

「2025 U-108 SPACE 」展演創作計畫─天空寫下的故事

2025/10/25 - 2025/12/14 (剩 49 天)

天空寫下的故事 Stories Written by the Sky 藝術家: 徐叡平、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 展覽期間|2025.10.25-12.14(每周一休館) 開幕儀式|2025.10.25 (SAT.) 14:30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SPACE   參觀資訊:04-23723552 #635 國美館服務台 展覽洽詢:04-23723552 #305 陳小姐   展覽介紹 如果種子能夠述說它的記憶,它會將哪些片段帶往未來?在這部影像裝置作品中,紅藜麥成為敘事者,它不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一位見證者、一位旅人。它告訴我們,它曾嚐過恆春半島的熱風,也曾靜靜躺在北極的永凍層下。   〈天空寫下的故事〉由徐叡平與 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聯合創作,靈感來自挪威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與其所在的永久凍土地景。作品以臺灣原生紅藜種子的視角出發,建構一段跨越地質時間、物種時間與人類時間的敘事旅程。這場敘事既非線性,也不屬於單一個體,它是一場螺旋狀的集體夢境,在觀眾的參與下,一次次重新組合。   紅藜麥從島嶼南端出發,遠渡冰洋抵達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最終在某個末日過後的時刻於新世界破土而出。在成長的瞬間它記得:日益炎熱的島嶼、冰川的崩解、漂浮的土地、消失的語言……這些記憶碎片等待觀者拾起與拼湊。   本作品以一組磁磚記憶拼圖邀請觀者重組這些碎片。每一次選擇都將觸發對應的影像、聲響與敘事線,生成一組獨特版本的記憶。每一次體驗都不盡相同、永不重複。觀眾將在這座開放敘事世界中,經歷時間的多樣性與偶然性,共同思考人類和環境之間的毀壞、遷徙與再生。   〈天空寫下的故事〉不僅是對氣候變遷、物種保存與人類未來的提問,也是對敘事本質的重構。在這部裝置中,「故事」不再屬於一個敘述者,而是在觀者與素材之間不斷生成。這種非線性、多元視角的敘事形式,讓每位進入者都能根據自己的選擇建構獨特的經驗。種子不再是被保存的對象,而是擁有語言與記憶的行者,指引我們思考如何與土地、歷史與未來共處。   製作團隊介紹  徐叡平│創意總監 徐叡平是徐徐工作室負責人。她的創作以探索「潛伏性」(latency)為核心,不是為了揭示真相,也不急於催促現象的顯現,而是喜好挖掘不確定性與未知空間中蘊藏的可能。創作手法經常結合科學與科技語彙,挑戰既有方法論與領域分類。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帕森設計學院與實踐大學,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Nancy Valladares│藝術總監 Nancy Dayanne Valladares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影像創作者與教育者,現居紐約。她受過攝影與電影訓練,創作關注影像生產的技術與政治網絡:從感測器與伺服器,到金屬開採與雲端運算的碳足跡。她目前於帕森設計學院教授新媒體、敘事設計與故事創作,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葉博允│技術總籌、互動系統整合與技術設計 葉博允(Paul Yeh)是FabCafe Taipei的創意工程師,來自工業設計的背景與動手實作的訓練,同時具有打造虛擬體驗與實體物件的技能。致力於研究與開發體感互動裝置,強化XR體驗的沉浸性與表現力。   Haamid Rahim│聲音設計與原聲帶製作 Haamid Rahim,又名 Dynoman,是一位常駐於布魯克林的作曲家、聲音設計師、藝術家及表演者。他的作品以聲音作為藝術形式,優先探索敘事的可能性,涵蓋原創作品、配樂與電子音樂等創作。   黃偉軒│360度投影技術設計與整合負責人 黃偉軒為數位藝術家,專注於XR、投影與沉浸式敘事,探索虛實交界與空間詩學。作品曾於高雄電影節、法國里爾大教堂展出,並與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坎城XR2C2實驗室等單位合作,持續拓展沉浸式創作的可能。   特別感謝 相信世代University Cafe FabCafe Taipei Loftwork Tim Wong 甘逸群 陳品樺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研究員Maggie Coblentz 斯瓦爾巴大學中心北極地質學臨時副教授Marjolaine Verret 挪威奧斯陸大學冰川學家Ugo Nanni 融聲創意 斯瓦爾巴藝術文化單位Artica Svalbard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大樹林滯洪池 屏東瑪家鄉紅藜麥田 爿爿花工作室 艸執荒地質造所 岩性合作社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26 - 2025/12/14 (剩 49 天)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8.9-12.14)展覽室201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策展人 馮勝宣   (2025.4.26-12.14)展覽室301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策展人 黃冬富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策展人 薛燕玲   (2025.4.26-12.14)展覽室302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策展人 林振莖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策展人 蔡昭儀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  展  人 |  黃冬富、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參展藝術家: 丁捷三、王仁堪、 吳魯、呂世宜、呂璧松、李霞、林希周、林朝英、林覺、施梅樵、張得貴、莊士勳、莊伯容、莊敬夫、許龍、郭尚先、郭彝、陳心授、曾茂西、辜捷恩、黃雲峯、葉化成、廖慶三、鄭貽林、蕭聯魁、謝彬、謝琯樵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參展藝術家: 小出卓二、小澤秋成、木下靜涯、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立石鐵臣、伊坂旭江等、名島貢、吳金淼、呂孟津、呂鐵州、李梅樹、松本光治、林之助、林玉山、林克恭、林阿琴、倪蔣懷、高燦卿、張秋海、梅原龍三郎、許春山、郭柏川、郭雪湖、陳永森、陳夏雨、陳進、陳澄波、勝田蕉琴、鄉原古統、蒲添生、潘麗水、蔡草如、鄭世璠、蘇家財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參展藝術家: 井松嶺、方向、朱銘、朱鳴岡、何肇衢、呂佛庭、李仲生、李梅樹、林之助、孫多慈、席德進、袁金塔、張大千、莊世和、郭雪湖、陳其茂、陳景容、陳銀輝、陳慧坤、傅狷夫、黃君璧、趙春翔、劉國松、蕭如松、賴傳鑑、 謝孝德、顧福生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何經泰、吳天章、李民中、李明則、李銘盛、林書民、林惺嶽、林壽宇、倪再沁、張永村、梅丁衍、莊普、連建興、陸先銘、黃致陽、黃進河、楊成愿、楊茂林、簡福鋛、嚴明惠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參展藝術家: (2025.8.9-12.14)   展覽室201 王雅慧、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李小鏡、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武玉玲、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許哲瑜、郭慧禪、陳怡潔、陳伯義、謝鴻均、饒加恩、廖祈羽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01 - 2025/12/14 (剩 49 天)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Placeholder image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2025/04/26 - 2025/12/14 (剩 49 天)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展區與展期及展覽地點: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 (2025.8.9-12.14)展覽室201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策展人 馮勝宣 (2025.4.26-12.14)展覽室301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策展人 黃冬富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策展人 薛燕玲 (2025.4.26-12.14)展覽室302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策展人 林振莖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策展人 蔡昭儀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  展  人 |  黃冬富、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參展藝術家: 丁捷三、王仁堪、 吳魯、呂世宜、呂璧松、李霞、林希周、林朝英、林覺、施梅樵、張得貴、莊士勳、莊伯容、莊敬夫、許龍、郭尚先、郭彝、陳心授、曾茂西、辜捷恩、黃雲峯、葉化成、廖慶三、鄭貽林、蕭聯魁、謝彬、謝琯樵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參展藝術家: 小出卓二、小澤秋成、木下靜涯、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立石鐵臣、伊坂旭江等、名島貢、吳金淼、呂孟津、呂鐵州、李梅樹、松本光治、林之助、林玉山、林克恭、林阿琴、倪蔣懷、高燦卿、張秋海、梅原龍三郎、許春山、郭柏川、郭雪湖、陳永森、陳夏雨、陳進、陳澄波、勝田蕉琴、鄉原古統、蒲添生、潘麗水、蔡草如、鄭世璠、蘇家財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參展藝術家: 井松嶺、方向、朱銘、朱鳴岡、何肇衢、呂佛庭、李仲生、李梅樹、林之助、孫多慈、席德進、袁金塔、張大千、莊世和、郭雪湖、陳其茂、陳景容、陳銀輝、陳慧坤、傅狷夫、黃君璧、趙春翔、劉國松、蕭如松、賴傳鑑、 謝孝德、顧福生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何經泰、吳天章、李民中、李明則、李銘盛、林書民、林惺嶽、林壽宇、倪再沁、張永村、梅丁衍、莊普、連建興、陸先銘、黃致陽、黃進河、楊成愿、楊茂林、簡福鋛、嚴明惠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參展藝術家: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王雅慧、安聖惠、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林珮淳、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張乾琦、許哲瑜、陳伯義、陳萬仁、陶亞倫、謝鴻均、蘇匯宇、饒加恩 (2025.8.9-12.14)展覽室201 王雅慧、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李小鏡、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武玉玲、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許哲瑜、郭慧禪、陳怡潔、陳伯義、謝鴻均、饒加恩、廖祈羽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同步推出主題書展,精選數十位藝術家傳記與作品圖錄專輯,透過閱讀深入探索藝術家生平、時代風格。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藝術圖書區(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期:2025/4/26(週六)至2025/12/14(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187                                



Placeholder image

《造書之術》主題展

2025/05/17 - 2025/12/26 (剩 61 天)

《造書之術》主題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樓 藝術圖書中心 展覽日期| 2025 年 5 月 17 日至 2025 年 12 月 26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 為呼應博物館教育與藝術推廣的核心精神,本館位於三樓的藝術圖書中心,歷經重新規劃與空間升級。全新亮相的藝術圖書中心,將以更開放親切的面貌,邀請民眾一同探索藝術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為慶祝重新開幕,本中心特別推出主題展覽《造書之術》,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劉子平擔任總策展人,吳亭寬、許芸瑄擔任協同策展人,從書籍製作的基本結構到當代藝術的詮釋,深入探討書籍的「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與對話。 本展聚焦五大子題,分別為: 版印:從雕版、活字印刷到數位輸出,展現印刷技術的歷史演進; 裝幀:探討封面設計、裝訂形式對書籍視覺與功能的影響; 文字:呈現字體、排版與語意在書籍中的運用與表現; 圖像:解析圖像在書中所扮演的敘事與象徵角色; 藝術家之書(Artist’s Book):書籍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突破傳統閱讀的界線。 展覽精選館內豐富的藝術藏書與資料,結合空間中的文獻特藏區、數位資源體驗區與彈性視聽空間,帶來內容與形式兼具的閱讀新體驗。   歡迎各界蒞臨參觀,共同感受一本書從誕生到蛻變為藝術品的無限可能!                  



Placeholder image

「24/7:::創作中的反覆與堆疊」兒童藝術教育展

2025/09/06 - 2025/12/31 (剩 66 天)

「24/7」(twenty-four-seven),意指一天24小時、一星期7天(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是英語世界裡用來描述每天不停循環的慣用語。你有沒有注意到,生活中每一天都在反覆進行?在這些「反覆」的日子裡,我們不知不覺地長大了,時間也在慢慢「堆疊」出我們的模樣。 其實,藝術創作也是這麼一回事!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反覆」意味著將相同的質感、形狀或色彩重複運用,「堆疊」則是在不同元素的層層疊加中產生新的變化。對藝術家而言,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和實驗,在這樣的反覆循環中,慢慢累積出獨特的創作風格。 展覽透過當代藝術家的全新作品,重新觀看並討論前輩藝術家的經典創作,建立大、小觀眾之間的對話橋樑,期待藉視角轉換,回應今年度(2025)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的年度關鍵字「#換個角度看」,希望進入展覽的大、小觀眾都能以有趣的方式理解藝術創作中的「反覆」與「堆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