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水湳公共藝術《島球訊號》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1 天)

島球-是水泥地上的氣泡,呼吸的意象。 訊號-是通過傳感氣的數字信號來看到環境的聲音。 導光介質-可換自然光和外界光,節約能源,減少大量人造光的使用。 裝置採用微光,最大限度減少對生物環境的干擾,真實感受自然與公共藝術與你對話,成為漫步於此的最美之地。 #2024年新設公共藝術作品



Placeholder image

施佳琦老師 黏土細工 創造“琦跡”作品展

2024/08/01 - 2024/12/31 (剩 101 天)

黏土不再是小孩子的玩意兒,施佳琦老師運用黏土特性結合多媒材創作,讓黏土藝術融入生活,兼具實用及藝術性。“小小黏土、大大變身”療癒身心,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作品提供洽公民眾欣賞,是一個相當難得的視覺享受。



Placeholder image

原來如此—臺灣原住民族生活的智慧與美學常設展

2024/04/10 - 2024/12/31 (剩 101 天)

臺中市政府為優化全市唯一一座原住民族文化館,去年起積極進行常設展區更新改善。依據原住民族歷史發展脈絡,透過館舍現有典藏文物與藝術品之展示,輔以照片及多媒體影像等方式,體現原住民族豐富的文化底蘊及生活美學。 常設展區分為七大主題 1.「自然的餽贈」 2.「巧手的變幻」 3.「凝聚的所在」 4.「敬畏與感恩」 5.「文化傳承」 6.「服飾編織」 7 7.「泰雅族樂器:口簧琴」 另加碼呈現 1.「世界南島語系地理圖」 2.「十六族”您好”問候語️」 3.「臺灣原住民族十六族分布區域」 4.「原住民族的生活圖像」 5.「臺中和平區泰雅族部落位置及傳統地名」 6.「中部平埔族群及分布」 歡迎一起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智慧與美學了嗎?親臨文化館參觀,親身體驗原住民族的文化魅力吧



Placeholder image

Mind the gap 注意縫隙!-藏在生活裡的小小驚喜 空間美化共創展

2024/07/20 - 2024/12/31 (剩 101 天)

➡︎縫隙對你來說是什麼呢? ➡︎是牆面經年累月產生的痕跡嗎?又或是建築老舊的象徵呢? 縫隙不只是縫隙, 它可能是光的流逝,是歷史的沉澱,是聲音的迴響,甚至是生活的折射, 人們在這些縫隙中穿梭,穿梭於建築的角落、人群的擁擠之中,亦或是情感的交織裡, 而這些縫隙的匯聚,恰恰構成了我們生活的樣貌。 以藏身於舊城區的老建築 —— 篤行1913生活聚場為載體, 磁磚剝落的水泥牆面和磨石子地面為題, 結合臺中特色、傳統文化和歷史故事。 特邀三位獨樹一格的插畫藝術家展現他們的想像力, 繪製出屬於自己的縫隙 ◔.̮◔✧ 🖌️ 合作藝術家介紹 🖌️ 〖 曾偉誠 zeng wei cheng 〗 以個人名字為品牌, 小時候因買不起喜歡的玩具而踏上雕塑之路,喜歡把自己創作出來的角色立體化, 擅長平面繪畫以及陶藝雕塑,目前主要以精靈以及動物為題材創作, 喜歡他們給人們帶來幸福的感覺,目前角色有精靈阿波、毛叢叢、貓咪阿諾等... 未來規劃會有獨立故事繪本,希望透過故事把想要傳遞的事,傳遞給大家。 〖 唐安杰羅”Tichelangelo” 〗 作品大多是以鮮豔的色彩與活潑的角色帶出歡樂的氣氛, 這次的作品裡面也將許多台中特色的名產加入成為了可愛的角色, 長腳的他們漫漫散步於舊城巷弄之間。 〖 sarah 〗 2018年開始在interesting @hahaha_sarah分享插畫創作, 目前在台北擔任大學生,擅長使用有趣的線條建立出有點可愛又不太尋常的畫面, 帶大家進入想像中的世界。 ꕤ ꕤ ꕤ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 | 2024//7/20㊅ ~ 2024/12/31㊁ 12:00-20:00 📍展覽地點 | 篤行1913生活聚場1樓至3樓



Placeholder image

拍瀑拉文化基地常設展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1 天)

此展覽以「探尋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的歷史軌跡」為主題,與藝術家合作於園區的第四號棟推出『穿越牛罵頭.超時空方舟』特展,期望透過策展方式將「史前文化」、「清水神社」及「鰲峰山陸軍營社」三個歷史脈絡,以故事的方式串連起來,讓參觀民眾對於園區有基礎的認識及了解後,對於各時期的文化遺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及體驗。 「拍瀑拉文化基地」透過透過展示、教育推廣規劃,與社區各社團及中小學合作,將遺址與考古知識活化;並與相關科系教授合作,開辦博物館保存、研究相關課程,讓有志學習的志工、社區民眾、中小學老師們可以有進修的機會。並結合行銷和設計等人才,讓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成為一座結合保存、研究、展示、教育、推廣、文創六大功能的人類史前博物館。



Placeholder image

彩虹村-大明高中師生彩繪展

2024/06/18 - 2024/12/31 (剩 101 天)

為延續彩虹村彩繪精神,鼓勵大家拾起畫筆創作,文化局辦理113年「飛上彩虹」徵件計畫,由台中市大明高中美術班師生聯合彩繪,此次展覽作品中,同學透過結合南屯在地元素或是融入台中著名景點建築,彩繪出一幅幅代表台中文化與地景意象的作品。透過與學校、在地社區與企業資源的連結,延續彩虹村永續發展的生命力,展出歡迎市民前往觀賞!



Placeholder image

【時尚•綠工藝】施寶容、陳景林、馬毓秀工藝特展

2024/07/02 - 2024/12/31 (剩 101 天)

結藝老師施寶容,突破傳統結式和造型觀念,融合東西方結飾編作、現代珠寶設計和空間設計概念,廣泛的選用玉石、珊瑚、等天然素材為配件,嫻熟的編結技巧編製成簡約實用的項鍊及別針等飾品,其中傳統結式搭配古形制玉式的組合,著重在技法的表現,創作極致奢華感的藝術精品,讓傳統編結工藝不僅落實於現代生活美學中,也展現其多變而雅麗的時尚新風貌。施寶容老師致力於繩結工藝的傳承和推廣,不僅是傳統結藝保存者,也是將傳統結藝注入現代藝術的開拓者。 陳景林和馬毓秀老師,仿效荷蘭風格派(De Stijl)藝術家蒙德里安(Piet Cornelis Mondrian)幾何抽象風格構成,在墨線分割、層次錯落的框架中,表現多種纖維材質及多元編織技法。從纖維的傳統造型,到創新突破的衍生構成,整合不同材質、造型、色彩、技藝,編織出美麗紋樣,呈現編織工藝的形之美、色之雅、質之優、技之精的時尚融合。



Placeholder image

【常設展】 牛罵頭遺址展示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1 天)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 位在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以臺中最早發現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代表「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命名,地底下蘊藏不少的文化層堆積,地面上也歷經不同時期的更迭。「牛罵頭」為臺中清水區的舊稱,源自於平埔拍瀑拉族(Papora)的聚落牛罵社(Gomach)音譯而來,園區規劃兼具保存文化資產與展示教育的用途,不僅展出文化遺址介紹、出土文物典藏、考古挖掘方式等讓大家認識臺灣中部地區過去人類的生活面貌與拓墾歷程,還有日治時期神社留下來的遺跡以及原軍事營區的建築設施設置在其中,是一處蘊藏豐富歷史文化意義的空間。 四千多年前的史前時代,「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孕育保存了「牛頭罵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等文化層的遺跡,並與南部「牛稠子文化」也有往來關係,相互影響發展。拍瀑拉族人原在此漁獵游耕生活,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陸續受到荷蘭人統治以及明清時期的大量漢人移入開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先行在此地闢建運動場,因環境優美,而後興建「清水神社」,為政教合一的日本精神代表,也是做為控制殖民地人民信仰的工具。臺灣光復以後,此處改為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因後來營區裁併土地歸還臺中市政府,牛罵頭遺址在多位學者專家建議之下,被列為市定遺址並活化空間,規劃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進入園區內,原營區的軍事屋舍被轉作為展館空間所使用,外牆上還清晰可見營區編號,見證了過往的歷史歲月,然而日治時代的清水神社,在臺灣光復以後被民眾及國軍摧毀、拆除,現今僅剩下少許遺跡如司令台旁的一對石獅、照明參拜道的石燈籠底座,以及部份的護欄,可供回想當年神社的風采。另外園區設有景觀台可飽覽清水區景色,鄰近後參道也可體驗往昔參拜神社的路徑,是一處寓樂於教適合假日親子出遊的好場所。



Placeholder image

水湳公共藝術《水湳種籽花園》

2024/01/01 - 2024/12/31 (剩 101 天)

作品以水滴造型承載著類「花朵」和「種籽」的符號,創造自然工法小宇宙,讓藝術作品與環境共生共融,在溼地上創造不會消失的春天。歷經高溫淬鍊的陶展現泥土蛻變的力量,球體鑲嵌著玻璃在日夜產生豐富的光彩 ; 詮釋水湳中央公園在臺中城翻轉的過程中所煥發的新能量。 #2024年新設公共藝術作品



Placeholder image

【中市圖清水分館】大容雅集 書法聯展

2024/05/28 - 2024/12/31 (剩 101 天)

大容雅集 書法聯展 展出者:劉達隆師生 展期:113/5/28~12/31 地點:清水分館 1F樂齡區 /2F青少年區、迴廊、語言文學區 /3F閱覽室 展覽介紹: 大容雅集是劉達隆老師指導的書法班同學們组成的善法雅集,多年以來應邀參加霧峰農工每年的師生書畫聯展,以及塗城國小百年校慶的書法展。 成員來自各行業,利用晚上的時間勤練書法。 歷十餘年,頗有進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