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彰化縣縣史常態特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家鄉事 故鄉史: 近幾年,隨著鄉土文化意識的抬頭,每個人開始注意自己家鄉的事,關心家鄉的歷史、地理環境,進而收集與推廣本縣的歷史文化,基於此,本局將原先之史蹟資料室重新規劃、整修,賦予更多的功能,更名為縣史館,於民國八十八年一月重新開館,冀能提供想認識本縣之 歷史文化之民眾、研究學者、學子等一個好的環境。 文獻資料區: 本區主要收集本縣之文獻資料,如書籍、老照片、古文書、 古地圖等,提供民眾、研究學者查閱資料的好場所,同時成為本縣各級學校之鄉土教育之場所。惟本區資料以館內閱覽,恕無法提供外借參考之用。 展示區: 配合本縣歷史上的大事或是有關本縣歷史文獻(物)、風土民情等,不定期更換展覽。 典藏區: 主要典藏收集有關本縣之古契約書、老照片、古文物及藝文人事之手稿,提供良好的保存環境。



Placeholder image

鹿港鎮史文物常態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鹿港鎮史館揭牌啟用後,即吸引民眾踴躍前往參觀,在環境典雅的展區內,襯著悠揚的音樂聲,加上館方人員詳細解說有關展覽的老照片、檔案史料等內容背景,讓參觀民眾不虛此行,紛紛簽名留念,也為鎮史館打響開館後第一炮。



Placeholder image

「四面亮麗,八方驚奇」玻璃特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由台明將公司創立的「台灣玻璃館」,除了展示玻璃藝品,並以「四面亮麗、八方驚奇」的創意呈現於社會大眾眼前。館內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參觀者能與玻璃有「零距離的另類接觸」;突破玻璃業傳統的刻板印象,讓人耳目一新,並使大眾深入了解這個晶瑩剔透的大千世界,一次滿足所有玻璃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展示: 文字沿革、基本素材:厚度、顏色、花紋…。 現代加工:Low-E、奈米智潔…。 傳統加工:切割、研磨、彎角、鑽孔、噴砂、磨砂、雕刻、印刷、彩繪、窯燒、強化、膠合、複層、彎曲…。 世界之最:大小、長短、輕重、荷重量… 介紹玻璃素材與應用技術: 素材:厚度、顏色、花紋、反射(全反、半反)、鏡片 烤漆:一般、銀粉、瑩光 網印:各種圖案、彩色 膠合:相片、絹絲、金箔、鐵網 窯燒:曲面、彩釉、溶合 磨邊:掃邊、平底細磨、圓弧細磨、樹脂光邊、斜邊、OG邊、牛頭邊 雕刻:鑽雕、刻花 鏡片3D:加工特質 複層:隔音、隔熱 防爆:砧板、滑鼠板 太陽能板、液晶面板



Placeholder image

蚵藝作品常態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將在地的蚵殼,加上泥塑土,轉化成人身的姿態,鳥類的羽身,結合漂流木、石頭、貝類等,不同素材,變化多端的作品,將平凡的蚵殼蛻變成動人的藝品,在館內展售。並有蚵殼DIY教學,在實際操作中可認識雕塑原理。



Placeholder image

光復初期台灣戶籍資料展(花壇鄉戶政事務所)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文物展內容包含日據時期戶政文物、光復初期台灣戶籍制度之翻攝資料。



Placeholder image

漁業文物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常設展: 1.模型:利用一座「海上寮舍」的實際模型,呈現潮間帶蛤蜊養殖的景觀,為漁民利用退潮時綿延四、五公里的沙灘,以孟宗竹立樁,搭建海上看守與平常遮風避雨休憩的寮舍。 2.魚業相關文物:昔日使用的漁業文物、漁具大都已淘汰,為追懷早期漁業發展的歷史,館內也陳列了舊時沿岸漁撈業所使用的傳統漁具,如魚苗桶、魚罩、魚簍……等。另有漁具材料、漁航儀器、漁撈漁業、養殖常用漁具等展示區。 3.漁類標本:藉由勒氏黃帶魚、經濟漁類標本、及魚類郵票展示區,達到漁業教育推廣的目的。



Placeholder image

毫端照大千-劉嘉成書法篆刻展

2025/02/20 - 2028/02/20 (剩 1018 天)

文化部所屬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自114年2月20日至4月6日,在該館第一、二展覽室舉辦「毫端照大千—劉嘉成書法篆刻展」,展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劉嘉成老師的書法及篆刻創作。集書法與篆刻技藝於一身的劉嘉成,無論教學或創作,兩種藝術類型皆已融會貫通,相輔相成,體現「剛柔並濟」的境界。本次展覽主題「毫端照大千-劉嘉成書法篆刻展」,正是著眼於細微如絲的筆端,能夠寫盡萬象,觀照大千世界、啟迪人心。 書法篆刻家劉嘉成,是出身彰化的農家子弟,先天不具備接觸藝術的環境下,卻在舅舅陳秋聲的啟蒙下,開始接觸書法、繪畫等諸多才藝;課餘之暇,經常閱讀歷代法帖相關典故,進而領略古法,心摹手追,為往後奠定基礎。進而自大學,乃至碩士、博士等研究階段,一路都在書畫藝術學系學習,取得博士學位後繼續留校服務,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劉嘉成深受傳統古典作品洗滌,或習見今人大膽下筆等創意啟發,不時激發自身創作靈感,或轉瞬即逝,礙於條件所限,或課堂示範,或隨手草稿,工拙不計,卻隨著時間推移而沉澱積累。對他而言,書法,藉由文字的書寫,無論是經典雋語,或是通俗吉語,皆反映人在不同時空中,高度地凝煉表達書家自身的情感與寄託。對於外在,技術層次須高度掌握書寫工具材料,經由筆法、結體、章法逐漸架構而成,無論是技法的書寫或視覺造型的衝擊外,皆有其用心之處;對於內在,書法史的傳承深化,因為時空背景影響,逐漸影響個人的思想,更是自身的情感寄託之處。因此,此道似易實難,亦為畫、印之根本。 也正因為書法家的創作,是內外呼應的結晶。本次展出劉嘉成的書法作品「崔子玉座右銘」,不但有其生命歷程上的重要意義,其內容也如師長的叮囑,時時刻刻提醒處世所應自持的克己復禮;另外,劉嘉成引《論語・述而》寫下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也將在本次展覽呈現。從其書法作品,不僅看到他書藝的精湛,更能看到他嚮往的聖賢之道,以及對於人生樂觀正面的社會意義。 同時也是本次展覽亮點的篆刻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先秦開始有官私印,功能多元,姓名字號章至今仍為憑證之信物。印章沿至元明,文人參與,與詩書畫結合,形成閒章,獨立形成藝術。此外,透過毛筆設計書寫或文或圖,再「鐵筆」鐫刻雕鑿始成,缺一不可,為二度加工之藝品。印材除了習見的葉蠟軟石之外,亦嘗試以竹木、牙角、陶瓷、金屬等材料創作,如金屬印可鑄可鑿,陶瓷則需燒熟,皆需相應工具與工法始成,皆考驗刻家跨領域的駕馭能力。劉嘉成透過蠟雕鑄造所打造的銅印鈕式,以及刻劃素坯所燒製的陶板瓷盤,開創了印材與印文的新格局,相信會給觀展的金石愛好者,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